九年级物理上册3.1电现象学案新版教科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电现象 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电现象 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电现象——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起电的实质。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

3.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以及电流方向的规定。

4.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5.知道什么是电池和电池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与观察,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物体带电的实质。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2.通过实验探究及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

3.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

难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四、教具准备旋片式高压起电机、橡胶棒、玻璃棒、丝绸、皮毛、塑料泡沫颗粒、碎纸屑、验电器,柠檬,导线,灵敏电流计,开关。

【教学流程】环节一:课程导入视频引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大家一起先观看一个视频。

:在视频里面我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闪电视频里面的达人说他能控制风雨雷电,其实我们在这里也能制作闪电。

———演示旋片式高压起电机。

看,这是不是电?我们接下来就进入今天的学习,电现象。

问答,观看视频通过闪电现象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不但引入了课题,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环节二:讲授新课静电现象老师也来做一个实验,用梳子靠近碎纸屑,有什么现象?对,没什么现象。

接下来老师把梳子在头发上摩擦,然后迅速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碎纸屑被梳子吸引。

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直尺也来做一做这个实验。

首先用直尺去靠近碎纸屑有什么现象发生;没有什么明显现象,接下来把直尺在头发上摩擦之后再迅速靠近碎纸屑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摩擦之后的直尺会吸引碎纸屑。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1.电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1.电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1.电现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幼儿园课程,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电现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操作和观察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电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电的基本概念,认识电的产生和作用,以及电的安全使用。

二、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了解电的基本概念,认识电的产生和作用。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教育孩子们电的安全使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的基本概念,电的产生和作用。

难点:电的安全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源,电线,灯泡,电珠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份观察记录表。

五、活动过程:1.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电的产生和作用。

2.实践操作: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连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灭。

3.观察记录:让孩子们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4.电的安全使用:通过故事和实物展示,教育孩子们电的安全使用。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电的基本概念,电的产生和作用。

难点:电的安全使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活动结束后,我会反思活动的效果和孩子们的反应,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参观电力公司,了解更多关于电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了解电的基本概念,认识电的产生和作用,以及电的安全使用,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幼儿园课程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操作来观察电的产生和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连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电的力量,从而加深对电的理解和认识。

电的安全使用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活动中,我通过故事和实物展示向孩子们介绍了电的安全使用知识。

我强调了触摸电源和电线可能导致触电的危险,以及用湿手触摸电源可能导致电流通过身体造成伤害的风险。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电现象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电现象》的内容,旨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电现象的基本知识。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将抽象的电现象变得具体形象,使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

活动目的是让幼儿了解电现象的基本概念,认识电源、电线、开关等电器元件,并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掌握电现象的基本概念,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2. 使幼儿认识电源、电线、开关等电器元件。

3. 培养幼儿的安全用电意识,学会正确使用电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电现象的基本概念,认识电源、电线、开关等电器元件。

难点:让幼儿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并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电线、开关、灯泡、电阻器等。

2. 学具:每人一份电路图、电路元件模型。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有关电现象的有趣故事,引发幼儿对电现象的兴趣。

2. 讲解:简要介绍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电现象。

3. 互动:分组进行电路连接实验,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电器元件的认识。

4. 练习:发放电路图和电路元件模型,让幼儿按照电路图进行电路连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电现象的基本概念,认识电源、电线、开关等电器元件。

2. 难点:让幼儿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并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参与程度,对于表现优秀的幼儿给予表扬,对于操作有困难的幼儿给予耐心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观察电器的工作原理,与家长共同进行电路连接实验,将学习延伸到家庭。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希望幼儿能够掌握电现象的基本知识,培养安全用电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使用电器。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教案

教案: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3.1电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接触带电、摩擦带电、尖端放电等。

2.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场:电荷在静电场中受到的力称为静电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电荷守恒定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静电场的概念及静电力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塑料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静电现象的实验,如用丝绸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物体,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电荷的定义,复习基本电荷单位库仑。

(2)讲解静电现象:接触带电、摩擦带电、尖端放电等。

(3)介绍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4)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几个有关静电现象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一、静电现象1. 接触带电2. 摩擦带电3. 尖端放电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教案 (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教案 (新版)教科版

1. 电现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 了解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的规定。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的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带电体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3.1电现象 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3.1电现象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带电的实质:负电荷的转移
整个过程,电荷的总量没有变化
进入下一问题: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视情况补充电荷量
视情况补充液体中电荷的移动(气体导体可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
中考题第题:
强调:吸引存在两种情况,排斥只有一种情况
观察教材演示实验,得出电荷间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制成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展示ppt:验电器的结构、使用方法演示
分组实验:1组用橡胶棒摩擦毛皮后,接触验电器,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组用玻璃棒摩擦丝绸后,接触验电器,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一般情况下,是否金属箔都张开?
回答:张开
引导学生总结:玻璃棒或者橡胶棒都带了电
播放视频:讲解验电器工作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来工作
2.演示实验:用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小纸屑,发现能够吸引小纸屑
提问:这种物体吸引轻小物体叫做什么现象?
2、探究新知
1、静电现象
观察ppt,学生回答问题: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做带电现象
补充: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回忆刚刚摩擦橡胶棒的实验: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补充:带电方式: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起电
多媒体设备、演示实验视频、橡胶棒及毛皮、玻璃棒及丝绸、气球、水瓶、毛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在教材P.34勾画带电、摩擦起电的定义
了解电器金属外壳“电人”
教材勾知识点;
插入富兰克林的简介,丰富知识、提高兴趣
1.举例:闪电、冬天脱毛衣产生的静电、教室多媒体外壳有时候会“电人”
引导学生了解:以上现象都属于电现象
课 题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电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电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

《电现象》教课目的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3)认识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4)知道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的规定,认识电池的作用。

教课要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课难点:电流的形成。

教课器具:铁架台、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塑料尺、小金属球、敏捷电流计你、橘子(柠檬、柚子、橙子等均可)、铜丝、铁丝、导线等。

多媒体课件及相应图片。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形,导入新课电能够来自你的手电筒,也能够像闪电那样充满神奇。

电使你的房间充满光明,使你的计算机工作,也使你的心脏跳动。

对于电,有许很多多奇特的故事。

莱特瓶的故事: 1746 年 4 月春色明朗的一天、巴黎的市民穿红戴绿、扶老携幼,从周围八方向“巴黎圣母院”教堂前地广场赶去,去观看一场奇特的科学表演。

下午三时,教堂正门暂时搭起的观礼台上,坐满了达官权贵和皇室人员,周围彩旗飞扬,鼓乐齐鸣。

表演开始,为首的神父——巴黎实验物理学校教师诺雷走向观礼台,鞠躬致礼后,让 700 明修道士手拉手地围成一个直径约为270 米的半圆圈,他走向圆圈的中心,将一只银光闪闪的玻璃瓶高高举起,高声说:“这瓶子就是这几个月来人们热中于谈论的莱顿瓶,现在我将使各位大人亲眼目击它的神威。

”接着,他令助手拿来摩擦起电机,手摇短处,向莱顿瓶充电。

而后,他让排头的修道士手捧玻璃瓶,再令排尾的修道士去握莱顿瓶的中央的引出获得导线,在修道士握住这导线的瞬时,蓦地一声“噼啪”响,700多位修道士同时跳起来,一个个吓得面无人色。

这一胆战心惊的场面,使全部的观众都惊得呆若木鸡:小小的玻璃瓶,哪来这么大的威力,真是不行思议!二、新课讲解,师生互动(一)静电现象2500 年前,古希腊人发现,用丝绸摩掠过的琥珀,竟能吸起地上的羽毛。

这是一种电现象。

1747 年美国人富兰克林命名电荷。

1、定义:正电荷:用丝绸摩掠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掠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3.1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3.1电现象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静电现象:介绍静电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
2.电荷:讲解电荷的性质、分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电荷的转移和感应现象。
3.电流:阐述电流的定义、单位、计算方法以及电流在电路中的作用,结合实际电路图,解释电流的流动规律。
-设计电荷测试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加深对电荷性质的理解。
-通过电路图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电流的形成和流动,掌握电流的计算方法。
2.强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安排串并联电路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电流的规律,加深对电流作用的理解。
2.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理解电流在电路中的作用。
3.学会使用电荷测试仪、欧姆表等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电现象问题。
针对以上重难点,以下是相应的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演示、动画模拟等,帮助学生建立电荷、电流、电阻等概念的形象认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这些概念。
2.根据电路图,计算电路中的电流。
3.测量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电阻,并分析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4.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根据电路图计算电流。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2.电荷、电流、电律。
-引导学生使用欧姆表测量电阻,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提高实验操作准确性。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科版 3.1 电现象 学案 导学案

初中物理教科版 3.1 电现象 学案 导学案

3.1 电现象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1.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2. 了解电荷之间作用的规律;3. 知道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的规定,了解电池的作用。

课前学习1.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_________,使_________分开。

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_。

2.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_________;物理学规定,_________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电池有正负两个极,电流从_________流出,从_________流回电池。

3. 电流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转化为各种形式的能量,也可以从各种形式的能转化而来。

新课学习一、静电现象1.摩擦起电:用______的方式使物体带电。

2.带电体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______摩擦过的______所带的电荷。

(2)负电荷:用______摩擦过的______所带的电荷。

4.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是由______与______组成的,原子核带______电,电子带______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目______,原子呈______性。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

两种不同物质互相摩擦时,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本领弱的______电子,带______电。

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本领强的______电子,带______电。

5.摩擦起电的本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______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的______.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______,异种电荷互相______。

2.验电器:(1)主要结构:①______,①______,①______。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3.1电现象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初中物理教师,我明白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

在此基础上,我将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3章第1节“电现象”。

具体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概念。

2. 电荷的种类和性质,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4. 感应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5. 电荷守恒定律。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电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荷的种类和性质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现象,并能够解释其原理。

3. 学生能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证明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

2.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册、笔记纸、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静电现象,如衣物上的静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电现象的学习。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电荷的种类、性质和相互作用,以及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理。

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与解释: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5. 知识巩固:通过随堂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电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6. 电荷守恒定律:引导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种类和性质。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4. 感应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3.1电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3.1电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3.1 电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电现象”。

本节主要介绍了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静电现象、电流的概念以及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 静电现象及其应用;3. 电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4. 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理解静电现象及其应用;2. 使学生掌握电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了解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静电现象及其应用、电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

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静电现象的产生和应用、电流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验电器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引发学生对电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3. 课堂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电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

4.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与电现象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电现象相关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电现象1. 电荷的种类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静电现象及其应用4. 电流的概念5. 电流的表示方法6. 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描述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题目:请解释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答案:静电现象是由于电荷的转移使得物体带电,产生静电场。

静电现象的应用包括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3.1电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3.1电现象

3.1电现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电现象》包含的内容多而散,主要有摩擦起电的概念、带电体的特性、正负电荷的定义、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流的形成、电流的方向、电池等。

其中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电流的形成和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带电体的特性和电荷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摩擦起电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生活中一些摩擦起电的例子。

知道了带电体能吸引一些东西,但不能具体描述出来。

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并不陌生,这些都是我们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组织课堂教学的有利因素。

但电流的形成比较比较抽象,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手段上要借助转换等方式“形象化”地表现电流的形成原因和方向。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和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2.理解电流的形成和方向的规定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会使用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摩擦起电的过程,从而总结出带电体的特性。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小实验让学生们喜欢物理、热爱物理。

重点: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

四、新课引入通过观察《憨豆先生与发电机、摩擦起电》的视频引入新课,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

师:视频中出现哪些比较奇怪的现象。

生:女人的头发竖起来了,憨豆先生吸引了玩具,保安也吸引了玩具。

师:我们把这些现象统称为电现象。

板书:《电现象》展示学习目标,教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五、新课讲授1.摩擦起电:师:憨豆先生是在接触了那个有电的东西之后才能吸引玩具,那同学们能不利用你手上或老师给你们的器材吸引我给你的塑料泡沫和你身边的一些东西呢?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指导。

师:实验完成了,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的实验现象。

生:吸管与纸巾摩擦或者笔与头发摩擦能吸引小的塑料泡沫。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电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电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1. 电现象学点 1 静电现象(1)观察下列图片。

图3-1-1思考:问题1:用__摩擦__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问题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带电体具有__吸引轻小物体__的性质。

(2)阅读材料P35第1、2段,并分析以下图片。

图3-1-2思考:问题1: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__正__电,电子带__负__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显__电中性__的,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__电中性__。

问题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__转移__到另一个物体上。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__正电__,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__等量的负电__。

问题3:将玻璃棒和丝绸互相摩擦,玻璃棒带__正__电,丝绸带__负__电,是因为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失去了__电子__,丝绸得到了__电子__。

问题4:与毛皮摩擦后的硬橡胶棒带负电荷,说明在摩擦的过程中,毛皮__失去__(选填“得到”或“失去”)了电子。

问题5: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分别是__正__电荷和__负__电荷。

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__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__。

学点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观察如图3-1-3所示的实验。

思考:问题1:由甲、乙得到的结论是:__同种电荷相互排斥__。

问题2:由丙得到的结论是:__异种电荷相互吸引__。

(2)观察如图3-1-4所示的装置。

思考:问题1:验电器是根据__同种电荷相互排斥__的原理制成的,可以用来__检测物体是否带电__。

问题2:将一个带电体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时,若:①金属箔张角变大,说明带电体带__正__电荷。

②金属箔张角变小,说明带电体带__负__电荷或带电体带__正__电荷,且所带电荷量比验电器所带电荷量少。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学案1(新版)教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学案1(新版)教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学案1(新版)教科版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知道电荷周围有电场,电荷之间的作用是通过电场进行的。

3.通过观察及讨论,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课前学习1.回忆小学《科学》课中你学习过哪些与摩擦起电有关的物理知识?2.摩擦起电用以下的物体进行探究:请你找两根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丝绸、毛皮、纸屑、羽毛等。

课堂学习一、交流预习情况1.交流你的思考和做小实验的情况2.讨论: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二、静电现象用你准备的一些物体(两根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丝绸、毛皮、纸屑、羽毛等),你能做哪些实验?通过实验请你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丝绸、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把棒靠近纸屑、头发、羽毛等轻小物体,你会看到什么现象?答:。

议一议: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摩擦起电的现象有:2.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两两相互靠近,你有什么发现?答:。

归纳小结整理: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对静电现象的初步认识是:①叫做带了电;摩擦起电是指。

②自然界中存在着种电荷,分别叫做和电荷;人们把叫正电荷,叫负电荷。

③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

④带电体的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质叫做。

[及时练习1]1.A、B、C、D四个带电体,已知D带正电,A和C互相排斥,C和B互相吸引,而B和D也互相排斥,则()A.A、C带正电,B带负电 B.A、C带负电,B带正电C.B、C带正电,A带负电 D.A所带电性不能确定2.在细线上的轻质小球被带正电的物体吸引,则小球()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电,也可能来带电三、验电器轻轻摩擦几下玻璃棒,然后用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交流讨论:通过实验你对验电器有哪些了解?①验电器由、、等构成。

②它是用来,使用时将被测物体接触它的,若表明物体带了电③验电器其原理是。

[及时练习2]3.验电器的金属馅张开,说明验电器 ( )。

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教科版
C.有电源就一定有电流D.电荷的移动形成电流
4.关于能量的转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干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蓄电池充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D.核电站发电时。原子能转化为电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B.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8.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极流向其极。
9.我家里有哪些家用电器?它们分别把是电能转化成什么能?
答:。
【探究案】
一、交流水流是怎样形成的?

二、电流的形成
1.实验探究:电流的形成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
连接起来(如右图),看到的现象是。
说明:用金属棒把A、B连接起来时,有通过金属棒从A流到B,即是说金属棒上有了。
8.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B.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C.电流总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D.接有电源的电路中一定有电流流过
小结整理
存在的问题与疑惑
则:形成电流。
2.照右图那样,把小灯炮与干电池连接起来,闭合(断开)开关,
观察小灯炮发光情况。
答:。
[及时练习1]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
A.电路中必须有电源B.电路是闭合的
C.电路中有电源,且有用电器D.电路中有电源,且电路闭合
三、电源
电源有,两个极,常见的电源有、、等等。分别说一说它们是把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归纳总结:电流有,,效应。
【训练案】
1.把小小接在电池两极之间,灯泡会发光发热,这是电流的效应,电镀利用了电流的效应,把机械手表放在通有强电流的用电器旁边,会使手表走时不准,这是电流的效应造成的。

九年级物理上册3、1电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3、1电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3、1电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维的培养

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
Q
库仑,作为基本电荷。

本领不同。

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为什么带正电?
)为什么带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
引导同学思考:小灯泡持续发
②电路要接通(合上开关)
干电池的正
正电荷,也可在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课我们学习了电流这个概念,电流是电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我们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电现象一、知识梳理(一)静电现象1.摩擦起电:用______的方式使物体带电.2.带电体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______摩擦过的______所带的电荷.(2)负电荷:用______摩擦过的______所带的电荷.4.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是由______与______组成的,原子核带______电,电子带______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目______,原子呈______性.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两种不同物质互相摩擦时,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本领弱的______电子,带______电.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本领强的______电子,带______电.5.摩擦起电的本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______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的______.(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验电器:(1)主要结构: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______.(3)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电流1.电流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电流.2.电流的方向:物理学规定,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在金属导体只有负电荷能定向移动,故电流的方向与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______.3.电池:(1)发明者:______.(2)种类:普通干电池,______,______,______,锂电池,笔记本电脑电池,太阳能电池……(3)作用:把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以提供持续电流.(4)电池有______、______两个极,在电池外部电流从______极流出,从______极流回电池.二、易错分析1.“排斥”的两物体一定带同种电荷,“吸引”的两物体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物体带电,另一个物体不带电.2.验电器不仅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而且还能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金属箔张开的角度越大,说明物体带电越多.3.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三、达标训练1.在原子中,带负电的粒子是()A.原子核B.质子C.中子D.电子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带电的是()A.用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时,纸屑被吸起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听到轻微的噼啪声C.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吸引铁屑D.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着许多细微脏物3.如图所示,小聪用橡胶棒在动物的毛皮上摩擦后,橡胶棒和动物的毛皮带电情况分别是()A.正电、正电B.负电、负电C.正电、负电D.负电、正电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橡胶棒与其他物体摩擦后,橡胶棒一定带负电B.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说明丝绸上的正电荷转移到了玻璃棒上C.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橡胶棒带负电,则毛皮一定带正电D.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后仍不带电,说明这两个物体没有电荷5.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若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不带电B.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带正电玻璃棒C.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带正电D.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不带电6.把两张用丝绸摩擦过的塑料片相互靠近时,它们会张开.这是因为()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B.异种电荷相互排斥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D.分子之间存在空隙7.甲和乙两个泡沫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甲带正电,乙不带电,会出现的情形是下图中的()甲乙甲乙甲乙甲乙A B C D8.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这是因为摩擦使得()A.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B.中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C.质子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D.原子核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9.A、B是两个轻质泡沫小球,C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A、B、C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场景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A.小球A带正电B.小球B带正电C.小球B可能不带电D.小球A可能不带电10.摩擦起电的原因是()A.摩擦创造了电荷B.摩擦使原子核发生了转移C.摩擦使电子发生了转移D.摩擦使原子核和电子都发生了转移11.一个带电体跟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相接触,观察到验电器的金属箔先闭合后又张开,根据这一现象可以断定()A.带电体一定带有大量的正电B.带电体一定带有大量的负电C.带电体一定带有与验电器等量的正电D.带电体一定带有与验电器等量的负电12.如图所示,小华把餐巾纸摩擦过的塑料吸管放在支架上,吸管能在水平面自由转动.将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吸管A端,A端远离橡胶棒,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吸管不带电B.吸管带正电C.摩擦时,吸管的正电荷转移到餐巾纸上D.摩擦时,餐巾纸的电子转移到吸管上13.小芳在科技馆用手触摸静电球时,头发丝一根根竖起,形成“怒发冲冠”的有趣现象,如图所示,竖起的头发丝所带电荷是()A.同种电荷B.异种电荷C.正电荷D.负电荷14.如图所示,是闪电产生的电流通过避雷针的示意图(已知云层带正电).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产生闪电时,创造了电荷B.产生闪电时,云层失去了原子核C.云层带正电,是因为云层得到了电子D.图中的电流方向是从云层到避雷针15.有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A带负电,B不带电.当用金属棒连接A和B的金属球时,A的金属箔张角变小,B的金属箔明显张开,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BA.金属棒一定带正电B.验电器B带上了负电C.瞬间电流从验电器A流到验电器BD.金属箔张开是因为金属箔带了异种电荷相互排斥16.关于电流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导体中的电荷运动,就会形成电流B.只有正电荷定向移动,才会形成电流C.只有正、负电荷同时定向移动,才会形成电流D.不论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只要它们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17.小明对所学的电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正确的有()A.玻璃棒与丝绸摩擦时,玻璃棒会得到电子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C.导体中只要有电荷的移动,就能形成电流D.电流的方向总是由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18.如图所示,把A、B两根碳棒分别与电源连接插入盐水中,盐水中的负电荷向B移动,正电荷向A移动,则盐水中的电流方向是()A.由A向B B.由B向AC.有时A向B,有时由B向A D.无法确定19.打扫房间时,小刚用干绸布擦穿衣镜,发现擦过的镜面很容易粘上细小绒毛.这是因为他擦过的镜面因______而带了电,带电体有______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20.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由于失去电子而带______电,用这根玻璃棒靠近悬挂的气球,气球被推开,则气球带______电.21.如图所示,小丽用气球在头发上蹭几下,头发就随着气球飘起来,这表明摩擦后头发丝和气球带上了______(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经检验气球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说明在摩擦的过程中,气球______(选填“失去”或“得到”)了电子.22.如图所示,是部分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弱的排序图,毛皮与图中的______摩擦最容易起电,且它们摩擦后毛皮带______电(选填“正”或“负”).第21题图 第22题图 第23题图第24题图23.将塑料绳的一端扎紧,另一端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这是因为塑料丝带上了____电荷,彼此相互排斥;使塑料丝带电的实质是_____在物体间发生了转移.24.将两个充气后的气球悬挂起来,让它们碰在一起,用毛织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分,放开气球后,会看到的现象是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25.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如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 和B ,使A 带正电B 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 和B 连接起来,则连接的瞬间,金属棒中的电流方向是从______(选填“A →B ”或“B →A ”),发生定向移动的自由电荷是______.26.物理学中,把______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按照这个规定.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方向______(选填“相同“或“相反”). 四、能力提升27.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透)的饮料吸管插入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现在分别用A 、B 两个物体放在带电吸管附近,发现吸管都会向A 、B 两物体靠近,如图所示,已知A 为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吸管和餐巾纸摩擦起电时,吸管因失去电子带负电B .吸管和餐巾纸摩擦起电时,餐巾纸因失去电子带负电C .B 物体可能不带电D .B 物体一定带正电28.A 、B 、C 三个轻质小球,已知A 带负电,A 和B 互相吸引,C 和A 互相排斥,则()A .B 一定带正电,C 带负电B .B 可能带正电,C 带正电ABC.B一定不带电,C带正电D.B可能不带电,C带负电29.在近代原子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下列观点: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都是实心球体;③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原子,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如图所示.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否定上述观点中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3.11.D2.C3.D4.C5.A6.A7.B8.A9.D10.C 11.B12.D13.A14.D15.B16.D17.B18.B 19.摩擦、吸引轻小物体;20.正、正;21.异种、得到;22.梳子、正;23.同种、电子;24.排斥、同种电荷相互排斥;25.同种电荷相互排斥、A→B、电子;26.正、相反;27.C28.D29.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