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过零丁洋是一篇经典的古文诗歌,被泛博中学生所熟知。
它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上风景,展示了大自然的伟力和人类的微弱。
本文将结合过零丁洋的内容,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诗歌背景1.1 过零丁洋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他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2 这首诗是王之涣在海上旅行时写的,表达了他对大海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量。
1.3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上风景,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类的藐小。
二、诗歌内容2.1 诗歌开头描绘了海上风浪的状况,表现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2.2 诗歌中描绘了海鸥飞翔的景象,展示了自由和灵动的形象。
2.3 诗歌中还描绘了海上渔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微弱。
三、诗歌意义3.1 过零丁洋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2 这首诗也通过描绘人类的微弱,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3.3 诗歌中的自由和藐小形象也启示人们要追求内心的自由,不要被物质所束缚。
四、诗歌形式4.1 过零丁洋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四个字,十六个字构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4.2 诗歌运用了描绘景物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3 诗歌采用了平仄压韵的形式,使整首诗在音韵上更加和谐。
五、诗歌影响5.1 过零丁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泛博中学生所学习和传诵。
5.2 这首诗通过表达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量,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5.3 过零丁洋也成为了王之涣的代表作品之一,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过零丁洋》这首诗歌。
它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类的微弱,还通过形象的描绘和压韵的形式,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同时,这首诗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我们应该珍视这样的文学作品,从中吸收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教学说课课件
朗读课文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 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 的浮萍。
理解内容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 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 照史册。
赏析送别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 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 全的民族气节。因此,尾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 句。
赏析诗句
概括整首诗的内容:
首联
写诗人寒窗苦读考上功名,进入仕途;还写了诗人起兵抗 元的经历。
颔联
写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背诵这首诗。
再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能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爱国精神。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民族英雄,他 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及故事 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让我 们用心去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细节探究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 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课堂小结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 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却由悲而壮、由抑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 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 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过零丁洋》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文。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文天祥在南宋末年抗元战争时期所作,它记录了作者在零丁洋与元军作战的经历和感悟。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抗争精神的体现。
本诗以激昂慷慨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敌人的蔑视,展现了作者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心智和认知上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平,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古诗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可能对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古诗文的理解框架,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零丁洋》,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文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的理解和背诵,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的解释。
2.难点: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对诗文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作者情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解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内容。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要介绍文天祥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过零丁洋》的兴趣。
2.讲解: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分析诗文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帮助学生培养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引言概述:《过零丁洋》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首诗歌,描写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这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蕴。
在教学中,通过讲解《过零丁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诗歌背景1.1 作者及作品背景《过零丁洋》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的一首诗歌,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感悟。
1.2 诗歌内容诗歌借助自然景物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1.3 诗歌意义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诗歌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启示人们珍惜当下,珍惜生命。
二、诗歌解读2.1 自然景物的描写诗歌中通过描绘大海的波涛和风浪,表达了人生的变化无常。
2.2 人生哲理的体现诗歌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珍惜生命。
2.3 情感体验诗歌中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3.1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讲解《过零丁洋》,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2 启发学生思考人生通过诗歌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他们的人生感悟能力。
3.3 培养学生情感体验通过诗歌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内涵,提升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4.1 听课讲解老师可以通过讲解《过零丁洋》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
4.2 诗歌朗诵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通过声音的表达,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4.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他们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反馈5.1 学生表现通过课堂讨论和诗歌朗诵,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2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5.3 学生评价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了解他们对《过零丁洋》的理解和感受,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过零丁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本文是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的第三首诗——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
)3、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重难点1、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名句含义。
(也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名句含义”之所以把名句当做重点,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对学生的现在,甚至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1、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2、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3、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二)、说学法1、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3、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4、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运用。
5、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搜集有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打出文字)在红军长征的时期,陈毅在大部队转移后,带领小股力量在梅山遭遇国民党部队的包围,由于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突围很困难,他料想自己必定不能生还,于是写下绝笔诗《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明了他至死也要革命的决心。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说课稿(梁澜)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过零丁洋》,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课堂小结这六大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首诗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第四首,课题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学习这个单元主要是让我们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单元目标要求我们熟读成诵,提高阅读能力。
《过零丁洋》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零丁洋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说学情自己带这个班已经快两年了,通过两年的时间接触,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非常聪明,在古诗词的学习方面,他们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古诗想要表达的情感方面,学生不易理解。
就拿本首诗来说,让学生去体会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宁死不屈,为国而死的精神,可能学生会很难理解,学生的思想境界也更难达到文天祥的这个高度,所以在学习本诗的时候,我要通过其他民族英雄的事例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在国家危难和个人利益面前,我们要挺身而出,舍生取义。
三、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相关文常和写作背景2.理解古诗大意和诗歌主旨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高尚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1.讲授法2.合作探究法3.启发引导法4.朗读法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原本是计划通过屈原的故事导入新课,但是这样课堂一开始就是老师在讲,学生没有参与度,没有将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我改变了注意,让学生来回答他们所了解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林则徐、郑成功等等,学生自然是知道我国历史上不少的民族英雄,这样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便于引出本堂课要求掌握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教学课件说课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能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爱国精神。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民族英雄,他 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及故事 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让我 们用心去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课后练习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文天祥的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 神和不畏牺牲的伟大品质。
下课
过零丁洋
文天祥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 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 政治家、文学家,与陆秀夫、张 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作品 有《文山先生全集》。
这首诗选自《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 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 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 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朗读指导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词译文
自幼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 被朝廷选拔出仕做官,抗元战斗已进 行四年,抗元的烽火变得寥寥落落。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① 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山河破碎 个人动荡不安 ② 比喻 对偶:“风飘絮”:国势如柳絮飘散,失去根基,即将覆灭。“雨打
萍”:比喻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③ 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哀,体现诗人忧国情怀。
《过零丁洋》 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过零丁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过零丁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过零丁洋》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是诗人在兵败被俘后,经过零丁洋时所作。
诗歌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这首诗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感受诗人伟大人格的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和初步的理解能力。
但对于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历史背景,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初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对他们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理解诗歌的大意和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象征手法。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共同解决问题。
(3)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情感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过零丁洋是一首经典的古代诗歌,它描述了一位渔夫在海上漂泊的艰辛和思乡之情。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诗歌的主题、诗歌的艺术特点以及诗歌的价值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景1.1 古代渔民生活的特点古代渔民的生活以捕鱼为主,他们长年累月在海上劳作,面临着风浪、鱼群的不确定性以及与家人的分离等困难。
1.2 作者的创作背景《过零丁洋》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杜甫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1.3 《过零丁洋》的创作目的杜甫通过《过零丁洋》这首诗歌,表达了对古代渔民艰苦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二、主题2.1 渔夫的艰辛生活《过零丁洋》通过描写渔夫在海上漂泊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渔夫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同情。
2.2 思乡之情诗中渔夫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人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家庭的牵挂。
2.3 对社会动荡的忧虑杜甫通过渔夫的遭遇,折射出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忧虑之情。
三、艺术特点3.1 描绘细腻的画面杜甫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渔夫在海上的艰辛和孤独,如“遥见洞庭山,空忆江洲城”等句子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3.2 抒发真挚的情感诗中渔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之情,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怀。
3.3 唤起读者的共鸣《过零丁洋》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四、价值4.1 弘扬渔民精神《过零丁洋》赞美了渔民辛勤劳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弘扬了勤劳、坚韧和乐观向上的价值观。
4.2 唤起对家乡的思念诗中渔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使人们更加珍惜家庭和故乡,唤起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4.3 关注社会问题通过描写渔夫的遭遇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诗歌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使人们思考和探索社会进步的路径。
《过零丁洋》 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过零丁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过零丁洋》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为表明自己的心志而作。
诗歌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沉悲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古诗的基本常识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内涵和文化背景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天祥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并默写全诗。
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爱国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过零丁洋》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古诗文。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南宋末年元朝入侵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忠诚于国家的决心。
诗歌以悲壮的情感,崇高的气节,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本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深入分析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大量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技巧有一定的掌握。
但对于《过零丁洋》这样的有深度的诗文,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学背景的了解不足,也会影响对诗文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过零丁洋》;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学会欣赏古诗文,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培养忠诚于国家的品质;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背诵并默写《过零丁洋》;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欣赏古诗文的文学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熟悉诗文,理解诗文的内容。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诗人的情感。
3.欣赏法:通过分析诗文的韵律、意象等,帮助学生欣赏古诗文的文学价值。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诗文,了解诗文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介绍文天祥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文,学生跟读,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然后教师呈现诗文,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英雄豪杰,壮志凌云”,旨在通过学习古代诗词曲,让学生感受英雄豪杰的壮志豪情。
本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包括了《滕王阁序》、《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过零丁洋》五首诗词曲。
这些诗词曲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曲,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风采,感受到他们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一些古代的诗词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中的每首诗词曲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意境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使学生了解每首诗词曲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每首诗词曲的韵律、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词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使学生感受到英雄豪杰的壮志豪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每首诗词曲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意境。
2.教学难点:分析每首诗词曲的韵律、意象和情感,理解作者的壮志豪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欣赏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每首诗词曲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意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每首诗词曲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欣赏法:通过播放每首诗词曲的朗诵或演唱版本,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作品的韵律和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是一篇经典的古文诗歌,通过描述大自然的景色和描绘人物的心情,
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过零丁洋》的内容和特点。
一、《过零丁洋》的背景和概述
1.1 古文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1.2 《过零丁洋》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1.3 《过零丁洋》的主题和意象
二、《过零丁洋》的描写自然景色
2.1 描写江河的景色和特点
2.2 描写天空和云彩的变化
2.3 描写大海的宽广和深邃
三、《过零丁洋》的描写人物内心世界
3.1 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表情展现内心情感
3.2 描写人物的思考和追求
3.3 通过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描写展现情感的变化
四、《过零丁洋》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4.1 采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来增强艺术效果
4.2 运用象征和意象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4.3 运用音韵和韵律的手法来增加诗歌的美感
五、《过零丁洋》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5.1 通过描写大自然和人物的情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5.2 通过描写人物的思考和追求,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
5.3 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展现了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总结:《过零丁洋》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古文诗歌。
通过对江河、天空、大海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宽广。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人的情感和思考。
诗歌采用了对比、夸张、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艺术效果。
通过描写自然和人物的情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的内心世界。
《过零丁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这首诗词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它描绘了作者在零丁洋上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家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整首诗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词,对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还不够成熟,因此,对于这首诗词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可能还无法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生感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人生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感受诗词的美,理解作者的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诗词的图片和作者简介,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词的内涵。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电子课件说课教学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 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 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 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 “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 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 的恳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赏析诗句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 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 况的危苦。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 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6. 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而在同乡面前表示 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能力提升】——文意理解
1. 理解型默写。
(1)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是:
以中有足乐者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2)表明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 非天质之卑 ,
A. 岂他人之过哉/及鲁肃过寻阳 B. 色愈恭,礼愈至/去后乃至 C. 未尝稍降辞色/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故余虽愚/温故而知新
【 解 析 】A项,过错/经过;B项,周到/到达;C项,
【基础过关】——句子翻译
1.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常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借书,自己亲手用笔抄写,计 算着约定的日子来(按期)归还。
(4)借助句子之间的修辞或结构关系理解词义。 文言句子有时是整句,结构整齐,对仗工整,常运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23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23 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元朝统治下,表达自己忠诚于国家、民族的伟大情操和不屈不挠的斗志。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感受文天祥的崇高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诗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文的理解和背诵;诗文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教学难点:诗文深层含义的感悟;文天祥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相关的图片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天祥的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崇高精神。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文天祥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4篇
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1说教材课题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说教法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课上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说学法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提高思考能力。
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运用。
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搜集有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说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
)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理解对仗手法的运用。
(这是律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才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说重点学习用比较式思维来阅读文章的方法。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好坏清晰,优劣分明,真善美和假恶丑更加明晰。
关键是要学生找准(或者老师指引找准)切入点。
所以把它定为重点。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过零丁洋》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南宋末年文学家文天祥所作。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抗元事业失败后,被俘途中所作,表达了诗人崇高的气节和坚定的信念。
整首诗以激昂慷慨的情感,崇高的爱国精神,深刻的自我反思,展现出了文天祥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仰。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3.掌握一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文内容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3.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课堂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文内容做好铺垫。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针对诗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巩固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爱国情怀的理解。
通过拓展,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诗文的理解和作者的情感。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这首诗,并写一篇关于作者爱国情怀的短文。
8.板书(5分钟)板书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作者的情感,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情境教学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词曲五首4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我执教的《过零丁洋》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慷慨正气”中第6课,是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一、分析教材《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
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
文天祥断然拒绝。
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
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
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惨。
先从自己的出身说到报国。
表明原先就有艰苦奋斗的阅历,暗示经得起后的艰危的磨炼,而儒家思想则是他的精神支柱。
接着连用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概括抒写奋战中的感受:以“风飘絮”表现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的惨相和诗人对时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现诗人在抗元斗争中遭受的种种打击和挫折。
“惶恐”二句则借典型事件实写感受。
上句说兵败,“说惶恐”含有与士卒共度艰危的意思。
下句说被俘,“叹零丁”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
巧用地名作对,运用语义双关,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得天衣无缝。
尾联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忠心。
出语斩截有力,气贯长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
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二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二、教学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为古代诗歌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全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所以本人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零丁洋》说课稿
我执教的《过零丁洋》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慷慨正气”中第6课,是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一、分析教材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
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
文天祥断然拒绝。
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
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
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惨。
先从自己的出身说到报国。
表明原先就有艰苦奋斗的阅历,暗示经得起后来的艰危的磨炼,而儒家思想则是他的精神支柱。
接着连用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概括抒写奋战中的感受:以“风飘絮”表现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的惨相和诗人对时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现诗人在抗元斗争中遭受的种种打击和挫折。
“惶恐”二句则借典型事件实写感受。
上句说兵败,“说惶恐”含有与士卒共度艰危的意思。
下句说被俘,“叹零丁”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
巧用地名作对,运用语义双关,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得天衣无缝。
尾联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忠心。
出语斩截有力,气贯长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
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二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为古代诗歌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全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所以本人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诗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
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四、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
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顺势导入)(二)、简介作者:简介文天祥生平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
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
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
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布置课堂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
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十三)、板书设计:
首联:读经入仕、起兵抗元
颔联:“风飘絮”、“雨打萍”
颈联:“惶恐”、“零丁”
尾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