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的说课稿
过零丁洋的说课稿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过零丁洋的说课稿,欢迎参考借鉴。
过零丁洋的说课稿【一】一.说教材:(-)课标要求:古代诗词的学习在整个初中阶段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课标对古诗词诵读学习的要求是: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而在评价上,则侧重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和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能力。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二)教材地位:《过零丁洋》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在整册书中位于第三单元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慷慨正气”,所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之美。
《过零丁洋》正是表现了诗人在国家危难关头所展现的对国家的责任和坦然面对死亡的豪情。
(三)教学目标:1、了解文天祥和有关文学常识,知道本诗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熟练默写,理解诗歌的意思。
3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学习文天祥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古代诗歌的学习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品析,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对于诗歌的朗诵也有一定的基础,只是平时缺乏专门的训练,在朗诵的技巧和表现力上有很大的不足。
三.说教法与学法:(一)教法①抓朗诵。
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通过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要用读来体会。
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
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教学说课课件
朗读课文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 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 的浮萍。
理解内容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 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 照史册。
赏析送别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 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 全的民族气节。因此,尾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 句。
赏析诗句
概括整首诗的内容:
首联
写诗人寒窗苦读考上功名,进入仕途;还写了诗人起兵抗 元的经历。
颔联
写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背诵这首诗。
再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能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爱国精神。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民族英雄,他 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及故事 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让我 们用心去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细节探究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 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课堂小结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 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却由悲而壮、由抑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 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 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过零丁洋》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文。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文天祥在南宋末年抗元战争时期所作,它记录了作者在零丁洋与元军作战的经历和感悟。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抗争精神的体现。
本诗以激昂慷慨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敌人的蔑视,展现了作者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心智和认知上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平,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古诗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可能对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古诗文的理解框架,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零丁洋》,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文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的理解和背诵,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的解释。
2.难点: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对诗文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作者情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解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内容。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要介绍文天祥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过零丁洋》的兴趣。
2.讲解: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分析诗文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帮助学生培养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过零丁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本文是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的第三首诗——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
)3、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重难点1、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名句含义。
(也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名句含义”之所以把名句当做重点,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对学生的现在,甚至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1、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2、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3、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二)、说学法1、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3、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4、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运用。
5、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搜集有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打出文字)在红军长征的时期,陈毅在大部队转移后,带领小股力量在梅山遭遇国民党部队的包围,由于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突围很困难,他料想自己必定不能生还,于是写下绝笔诗《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明了他至死也要革命的决心。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说课稿(梁澜)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过零丁洋》,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课堂小结这六大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首诗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第四首,课题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学习这个单元主要是让我们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单元目标要求我们熟读成诵,提高阅读能力。
《过零丁洋》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零丁洋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说学情自己带这个班已经快两年了,通过两年的时间接触,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非常聪明,在古诗词的学习方面,他们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古诗想要表达的情感方面,学生不易理解。
就拿本首诗来说,让学生去体会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宁死不屈,为国而死的精神,可能学生会很难理解,学生的思想境界也更难达到文天祥的这个高度,所以在学习本诗的时候,我要通过其他民族英雄的事例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在国家危难和个人利益面前,我们要挺身而出,舍生取义。
三、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相关文常和写作背景2.理解古诗大意和诗歌主旨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高尚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1.讲授法2.合作探究法3.启发引导法4.朗读法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原本是计划通过屈原的故事导入新课,但是这样课堂一开始就是老师在讲,学生没有参与度,没有将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我改变了注意,让学生来回答他们所了解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林则徐、郑成功等等,学生自然是知道我国历史上不少的民族英雄,这样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便于引出本堂课要求掌握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教学课件说课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能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爱国精神。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民族英雄,他 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及故事 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让我 们用心去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课后练习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文天祥的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 神和不畏牺牲的伟大品质。
下课
过零丁洋
文天祥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 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 政治家、文学家,与陆秀夫、张 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作品 有《文山先生全集》。
这首诗选自《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 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 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 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朗读指导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词译文
自幼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 被朝廷选拔出仕做官,抗元战斗已进 行四年,抗元的烽火变得寥寥落落。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① 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山河破碎 个人动荡不安 ② 比喻 对偶:“风飘絮”:国势如柳絮飘散,失去根基,即将覆灭。“雨打
萍”:比喻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③ 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哀,体现诗人忧国情怀。
《过零丁洋》 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过零丁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过零丁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过零丁洋》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是诗人在兵败被俘后,经过零丁洋时所作。
诗歌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这首诗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感受诗人伟大人格的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和初步的理解能力。
但对于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历史背景,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初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对他们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理解诗歌的大意和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象征手法。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共同解决问题。
(3)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情感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零丁洋》 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过零丁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过零丁洋》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为表明自己的心志而作。
诗歌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沉悲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古诗的基本常识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内涵和文化背景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天祥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并默写全诗。
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爱国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范文
的尊敬的各位评审老师、各位教育工作者: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一篇语文课文——《过零丁洋》的说课稿。
我献上自己的感性理解:《过零丁洋》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课文,它讲述了一位海员的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传承。
一、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学会使用阅读理解技巧,掌握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分析人物性格,使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增强人文情怀和个性塑造能力。
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讨论和交流中提高对语言的运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启发学生阅读文章时运用推理技巧,帮助他们理解文章主题和内涵。
2、分析人物心理,提高学生对语言建构和人物塑造的把握能力。
三、教学难点1、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互动,升华文章的内核和意义。
2、在教学中诱导并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课文的精神语言得到深度挖掘和传承。
四、教学方式本课将主要采用互动讨论方式。
课前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写一些课前思考题,让他们在阅读文章之前完成,以此启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们在小组内依次阅读文章,展开探讨,再让学生们发表个人见解,阐述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进行全班性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深挖文章的内涵。
五、教学内容1、文章概括《过零丁洋》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徐志摩所创作的一篇抒情散文。
故事讲述了一位海员渡过荒洋的故事。
他去往黄鹤楼观看风景,拜访闻名于四方的高师傅,一路上遭受了很多艰辛与困苦,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克服了生命的重重考验,最终成功到达目的地。
这篇文章以极为准确的细节与感情,勾勒出了一个果敢、执著的普通人的“超逸传奇”。
2、文章主题本文主要是描写海员渡过荒洋的故事。
但是不仅仅停留它还表达了一个信念:坚持不懈,勇于拼搏,才能走到成功的另一头。
这篇文章充满了力量和奋斗的精神主义,它告诉我们,人生并非只有平淡中场,困难、苦痛和挑战才是最好的磨炼。
3、人物情感描述海员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的形象在文中被完美地勾勒出来。
笔者以笔触深入人物内心,让读者能够在文字中真实感受到海员的坚定和决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英雄豪杰,壮志凌云”,旨在通过学习古代诗词曲,让学生感受英雄豪杰的壮志豪情。
本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包括了《滕王阁序》、《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过零丁洋》五首诗词曲。
这些诗词曲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曲,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风采,感受到他们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一些古代的诗词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中的每首诗词曲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意境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使学生了解每首诗词曲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每首诗词曲的韵律、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词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使学生感受到英雄豪杰的壮志豪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每首诗词曲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意境。
2.教学难点:分析每首诗词曲的韵律、意象和情感,理解作者的壮志豪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欣赏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每首诗词曲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意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每首诗词曲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欣赏法:通过播放每首诗词曲的朗诵或演唱版本,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作品的韵律和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这首诗词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它描绘了作者在零丁洋上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家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整首诗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词,对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还不够成熟,因此,对于这首诗词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可能还无法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生感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人生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感受诗词的美,理解作者的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诗词的图片和作者简介,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词的内涵。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电子课件说课教学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 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 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 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 “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 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 的恳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赏析诗句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 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 况的危苦。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 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6. 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而在同乡面前表示 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能力提升】——文意理解
1. 理解型默写。
(1)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是:
以中有足乐者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2)表明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 非天质之卑 ,
A. 岂他人之过哉/及鲁肃过寻阳 B. 色愈恭,礼愈至/去后乃至 C. 未尝稍降辞色/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故余虽愚/温故而知新
【 解 析 】A项,过错/经过;B项,周到/到达;C项,
【基础过关】——句子翻译
1.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常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借书,自己亲手用笔抄写,计 算着约定的日子来(按期)归还。
(4)借助句子之间的修辞或结构关系理解词义。 文言句子有时是整句,结构整齐,对仗工整,常运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23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23 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元朝统治下,表达自己忠诚于国家、民族的伟大情操和不屈不挠的斗志。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感受文天祥的崇高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诗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文的理解和背诵;诗文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教学难点:诗文深层含义的感悟;文天祥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相关的图片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天祥的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崇高精神。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文天祥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4篇
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1说教材课题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说教法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课上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说学法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提高思考能力。
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运用。
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搜集有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说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
)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理解对仗手法的运用。
(这是律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才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说重点学习用比较式思维来阅读文章的方法。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好坏清晰,优劣分明,真善美和假恶丑更加明晰。
关键是要学生找准(或者老师指引找准)切入点。
所以把它定为重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过零丁洋》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前后联系及所处的地位《过零丁洋》是中国历史中壮怀激烈的诗篇。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
这首诗将自己的家国恨、哀怨情展现到了极致。
后来元军逼他招降南宋海上抗元的部队,他出示此诗以明志节。
整首诗惊风泣雨,感天地泣鬼神,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不竭源泉。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原则并结合教材,我确定本诗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重点)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因此,老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知识能力情感水平,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燃烧学生思考的热情,同时老师要善于点拨,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发言,让学生在努力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他们的思维活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还不错,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应力求通过有效的方式实现课堂的实效性。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教案
过零丁洋教学目标:1.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3.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古代诗歌。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
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以其崇高的民族气节被称为“状元中的状元”。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2.写作背景《过零丁洋》是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写信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
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3.解题:经过零丁洋。
4.明确生字词的音、形。
干戈ɡē寥落liáo 飘絮xù惶恐huánɡ三、朗读诗歌,理解诗意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自由放声朗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朗读。
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4.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
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5.请一位同学简述诗意。
明确: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四、再读诗歌,感知内容1.这首七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2.颔联的上下句有何联系?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颈联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零丁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过零丁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文是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的第三首诗——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
)
3、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
(二)、重难点
1、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名句含义。
(也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名句含义”之所以把名句当做重点,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对学生的现在,甚至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1、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2、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3、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二)、说学法
1、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3、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4、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运用。
5、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搜集有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打出文字)
在红军长征的时期,陈毅在大部队转移后,带领小股力量在梅山遭遇国民党部队的包围,由于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突围很困难,他料想自己必定不能生还,于是写下绝笔诗《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明了他至死也要革命的决心。
他的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不惧死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同样具有这种精神的伟大人物——文天祥。
(导入语先用陈毅的事迹酝酿学生们的爱国情感,这样会利于学生理解诗文和诗文的主旨。
)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
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第一。
历任湖南提督、知赣州。
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渡江,他在知赣州任上组织抗元武装,奉诏率兵万人入围临安。
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痛斥敌酋伯颜,被拘至镇江。
脱险后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
后被元重兵所败,在五坡岭被俘。
次年坚拒元将张弘范诱降,作《过零丁洋》以明志。
后被送大都(今北京)囚禁达4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不为所动。
后在菜市口从容就义。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理解诗文和主旨)
(三)、指导朗读
1、学生浏览诗文,讨论需要解决的字有那几个?
预设:干戈寥落(gān gē liáo luò)
(此环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师范读或听录音或采用多媒体配音朗读。
(此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景感受)
3、指导朗读。
要求学生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感情、重读音节等方面。
节奏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
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学生自由朗读。
(可以体会节奏和情感)
5、指生朗读,师生评议。
6、全班齐读。
(四)、品读诗文,品味诗意
学生分四个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要求一个小组负责一联,进行质疑问答。
首联:此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那两件大事?请结合诗人的身世来理解。
颔联:此联中的“风飘絮”“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个比喻了什么?
颈联: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尾联:此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归纳总结诗意
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
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两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此环节让学生对诗情、诗意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
(六)、带着感情再次读诗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体会、品味诗文,理解诗文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语文情怀,爱国情怀。
进而为下面体会主题环节打下基础。
)
(七)、名句欣赏,体会主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拓展延伸,走进历史
请同学们写出积累的与爱国有关的古今故事或诗词,然后交流,最后请同学发言。
预设:
故事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慷慨就义也不说出共产党人下落。
诗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九)、试背
(十)、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