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人教版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教版教案(必修)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教版教案(必修)如何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规律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教版教案(必修),仅供大家阅读参考!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的含义,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过程与方法: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情景导入林黛玉:才貌双全,姿色出从,才气过人。
王熙凤惊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如此美人怎不招人喜爱!焦大:他是宁国府的老家人,几次跟随宁国公出征,曾救过主子的命。
凭着这份功劳,宁国府的人对他都另眼看待,谁也不敢难为他。
他依老卖老,一味地喝酒,喝醉了又无人不骂,不顾体面。
鲁迅为何说“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温馨提示鲁迅所根据的一个千金小姐当然不会委身于一个目不识丁,只配牵马听差的仆人。
因为二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犹如天地相隔,其志趣水火不容,根本不会产生任何爱情。
焦大不爱林妹妹一事,说明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之间的情感,人们的审美观念等等。
自主学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含义以及辩证关系?2、怎么理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什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5、我国改革的依据?目的、性质是什么?合作探究一宋国有个农夫,披着破絮麻布熬过了冬天。
来年开春,农夫在田里耕作,晒着太阳,感到浑身惬意,不知道天底下原来还有广夏温室和丝袄狐裘。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19: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优质教案
探究问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结合材料一、二,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思考人类社会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2、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如何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靠什么
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什么方式?
3、什么是阶级分析法?掌握这一方法有何意义?
1、你知道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吗?
2、材料一中马克思的话说明什么道理?
3、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二者的关系如何?
4、根据这一矛盾运动,总结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探究问题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生产关系如果与上层建筑对应,我们应该怎么称呼?
2、什么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二者的关系如何?
探究问题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它们与我们学过的物质与意识有什么关系?
2.请大家讨论上述材料中哪些现象属于社会存在?哪些属于社会意识?结合学过的知识再举出例子。
1、怎样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学们能够举出有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例子吗?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探究问题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生产关系如果与上层建筑对应,我们应该怎么称呼?
2、什么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二者的关系如何?
3、根据这一矛盾运动,总结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政治: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新人教必修4)
4.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A)2、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的办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全面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B)3、通过学习,逐步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A)二、重点、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三、问题引导,自我探究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6页虚框,分析其中的相关问题2、材料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对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指出了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材料二: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有人称这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次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
(1)请分析材料一包括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2)经过30年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人教版必修4《社会发展的规律》word教案
教案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二:社会基本矛盾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首先利用以前的知识引出新课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引起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用上述观点看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引起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内部矛盾是什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想一想: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解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史“手推磨”和“蒸汽机”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机器→计算机自动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封建主”与“资本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2)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探究活动P89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手推磨”和“蒸汽机”代表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水平,“封建主”和“资本家”则代表社会所采取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状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图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示意图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石器金属工具铁质工具蒸汽机电力计算机社会化大生产越几百万年约3000年约1163年原子能空间技术约230年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2)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人教版必修4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课题:社会发展的规律课型:新授课班级: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理解①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④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3)运用①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③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④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能力目标(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教学难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话题。
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十一课就是学习历史观,学生自主阅读本框内容。
讲授新课: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探究活动一: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相关案例。
组织学生探究思考问题:这些错误的、歪曲的意识有没有客观的现实根据。
通过探究思考,学生领悟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案例:有一天,孩子妈妈问儿子,爸爸叫什么名字?儿子就说:唐应军(他一定不知道怎么写法,他今年四岁)。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的基础上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从哲学角度认识到民族节日的重要性,从自觉的弘扬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2学情分析评论高二学生已经在第二、三单元系统地学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这为他们学习本单元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本框要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用发展、矛盾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急发展趋势。
人类在自然观上容易坚持唯物主义,但是在历史观上往往容易陷入唯心主义。
高二学生同样面临着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难题。
3重点难点评论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社会实践;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导入】导入新课现场调查:1.大家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吗?2.提到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家首先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从大家的回答中,也正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现在很多人把传统节日当成了普通节假日来休闲,失去了传统节假日的“文化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角度来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
【讲授】自主学习展示1.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完成“正确连线”的问题,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3.请同学们说出我们生活中哪些属于社会意识。
列举二三例。
【活动】课堂合作探究(设疑探究精讲点拨)合作探究一(1)请同学们说出清明节的由来。
(2)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角度看,这说明了什么呢?通过对清明节由来和习俗的分析,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角度来看,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发展的含义和重要性;2.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能够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4.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2.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社会发展的政治规律;–社会发展的文化规律。
3.社会发展的案例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三、教学过程1. 简介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10分钟)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社会发展是什么?为什么社会发展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十分重要?2. 介绍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3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包括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经济规律、政治规律和文化规律。
教师可使用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说明各个规律的特点和作用。
3. 进行社会发展的案例分析(4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不同的社会发展案例进行分析,如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以及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其他相关知识来分析这些案例,提取出规律和结论,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总结和讲解课后作业(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事件,运用所学的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
四、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估;2.课后作业评估:评估学生是否准确理解和运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3.学习态度评估:评估学生在学习社会发展知识过程中的态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课件:包括社会发展的定义、意义、规律等内容;•案例分析材料:关于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全球化等社会发展案例的数据和资料;•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的社会发展案例分析报告。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解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2.分析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难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要认识自然界的奥秘,还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寻觅社会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共同探讨和分享这些问题。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观的缺陷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
由此便形成了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由此引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和两者的关系。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复习物质和意识的概念和两者的辩证关系,说明如果我们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运用到观察社会历史领域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由此使学生产生出关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概念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的抽象印象。
(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3)两者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候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高中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人教版必修4)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4)人民群众的含义
(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
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二、【重点、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高中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4
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理解和把握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3)认清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技能目标:在创设的情景中,学生提高自身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
3、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使同学们养成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思想品质;通过探讨人类社会的历史和发展规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同学们形成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和科学的社会发展观。
同时通过共同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导入]:我们知道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那么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发展是否有其规律可循呢?[自主探究]:1、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明确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2、内容:(1)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这种矛盾是怎样运动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的?(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何在?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同学们提炼知识、归纳知识的能力[师生合作]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教师提出问题)这里有三种观点:其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二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其三是:有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时社会意识又决定社会存在学生自动分组讨论:每组讨论5分钟后,由各组代表陈述观点并说明理由(事例说明)教师通过分析引导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第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同时点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到底社会存在是怎样决定社会意识的呢?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88页前三段文字,通过讨论不难看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二是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11
3.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重视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4.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列举三种社会形态及其基本特征。
2.解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如何影响社会发展的。
3.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并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建议。
学生独立完成后,我会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共同讨论答案。针对学生的错误和疑惑,我会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强调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同时,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感悟,引导他们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来自导入新课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我会讲述一个关于古代社会变迁的故事,如大禹治水后,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这个故事将自然地引出社会发展的主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社会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接着,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们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社会发展有没有规律可循?”这些问题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为接下来的讲授新知做好铺垫。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课题: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社会发展的规律;2.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具体规律;3.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社会发展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规律。
2.知识讲解(30分钟)(1)什么是社会发展的规律:(2)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3)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3.案例分析(30分钟)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
比如: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影响等。
4.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如何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个人的努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总结归纳(10分钟)由学生总结讨论的结果,归纳出社会发展的规律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反思个人生活中如何积极融入社会发展。
四、教学方式:1.导入:通过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2.知识讲解:采用讲解、示范等方式,将知识点传达给学生。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5.总结归纳:由学生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思维整合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通过教学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程度;2.通过总结归纳的表达,评估学生对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思考和理解。
六、教学延伸: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文章;。
高中政治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沁源一中高二年级(下)思想政治必修4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1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框,主要讲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该框是学好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对学生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下一框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405班是高二年级阳光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础,前面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导学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的教学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知识抽象,理论性强,通过查看学案完成情况,发现多数学生对本科基本概念的理解,困难较大,所以备课思路一直在更改,在预习课上先期解决了学生的基本概念,并且根据完成学案的实际,将第三目放在下节课完成,这样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时间。
三、【设计理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兴趣为主旨”去设计教学,以“我国生育政策”为例,结合当前土地改革色社会热点展开教学,力求用典型案例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四、【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定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五、【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难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六、【教学流程】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初,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仿效苏联鼓励生育,生孩子多的母亲被尊称为“英雄母亲”。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10: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优质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材版本』07人教版,必修Ⅳ《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设计理念』本框题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1. 分析社会领域的物质和意识,使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 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入手,分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得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从任何事物发展的趋势入手,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同时深入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改革。
『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本框题内容从唯物论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入手,用这一原理来分析社会历史,得出的第一个结论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之后,对社会基本矛盾作了具体分析,得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最后用这一原理来分析社会历史的总趋势,得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这一结论。
总体的分析遵循了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从学生已有唯物论的知识入手,得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用这一理论做工具,来分析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是本框题内容的知识发展过程。
3.从知识学习的意义看,本框题知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现实意义看,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社会历史的变化规律及其趋势;从理论意义看,本框题内容是对唯物论在社会领域的延伸与扩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哲学思想。
4.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和重点知识教师精讲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已有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1.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学习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对本框题内容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本框题知识只是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社会领域的体现和扩展。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3.非知识因素分析:通过对前面哲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唯物论和辩证法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对社会领域的分析,尚是空白,所以学生会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但这一问题有一定的理论难度,需要深入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田一中高三政治备课组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
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
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而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
【主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十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主要分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特征。
第二目分析了两大社会基本矛盾,通过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在社会历史领域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
第三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一总趋势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中实现的。
第二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材从社会财富的创造、社会变革的力量角度分析论证了该观点。
第二目是在前一目的基础上得出的方法论思想,要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归根到底就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组成的。
明确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了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推动社会前进。
第十二课主要讲了人的价值是什么,价值观具有哪些导向作用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共分三框。
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人的价值”,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首先,阐述了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然后,引发出人的价值问题,重点讲了人的价值是什么;最后,概括了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首先阐释了什么是价值观,然后重点讲述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的导向作用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的导向作用。
第二框共设两目:第一目“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要讲了人们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第一个标准,即“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第二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主要阐述了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利益出发点: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共设三目:第一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主要论述了人的价值必须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
第二目“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主要阐述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因此,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价值。
第三目“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要讲述了实现人生价值应具备的主观条件,即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三、单元导语:什么是真的、善的、美的,什么是假的、丑的、恶的?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什么是我们必须远离和抛弃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对此作出判断和选择。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要认识自然界的奥秘,还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了解和掌握这些道理,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正确地对待社会和人生,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4)人民群众的含义(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
第一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本质是什么(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课堂探究:(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究提示:(1)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进行的。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
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2)马克思能够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识人的本质,认识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思想动机出发。
实践观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另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出现,是客观条件。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阐述了社会历史规律长期以来不能被人们所认识的原因,即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的条件,即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质生产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以及无产阶级的出现。
◇课堂探究:(1)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2)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探究提示:(1)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
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宗教所描绘的事物是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加工和再创造。
(2)人的这些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映。
没有具体的实际生活就不会产生相关的不切实际的念头与思想。
◇课堂练习:教材中的插图:“‘地狱’的情景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说明了人们的宗教思想和各种观念无论多么主观、神秘,归根到底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
”该观点说明了( )A.动物也有意识B.上帝是人脑主观自生的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产生的根源是客观物质世界这一知识点。
A项本身错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动物没有意识。
B项错误,上帝作为:宗教中的事物是人脑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不是主观自生的。
c项错误,上帝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对“上帝”反映的“上帝观念”。
只有D项与题干相符,上帝观念的存在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材用“相关链接”栏目介绍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组成部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1)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其动因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
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
不同的阶级、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意识不同。
(3)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由于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所以与之密切相联系的社会意识也必然要相应地变化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等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教材用“专家点评”栏目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不同决定了社会意识的不同,从而使社会意识具有多样性、时代性、阶级性等特征。
◇课堂练习: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是很正常的事。
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答案:D解析:由“争论不休”到“很平常的事”说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这一变化是随着人们对“试管婴儿”的产生发展过程的了解、人们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科技的发展等这些社会现实情况的变化而转变的,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