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复习课)说课稿
种群和群落说课稿

种群和群落说课稿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一些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这也是我们的教学重点,本身概念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课文中介绍了两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其中样方法主要是用来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在用样方法作调查时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
种群的这四个特征也不是没有联系的,其实都是围绕种群数量这个核心来讲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际调查种群密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根据本章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考试要求的具体内容和复习要点,确定以下复习目标:
2、复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掌握样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3)通过种群密度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
种群和生物群落说课稿

种群和生物群落说课稿种群和生物群落说课稿陆川县第二中学生物科杨佩珺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种群和生物群落,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生分析、学法指导、教法设计、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过程与课后反思、板书设计等九个方面来加以介绍。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八章第二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埋下伏笔。
教材又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其中还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由于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故新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种群的特征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在课堂上学生无法亲身体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且该内容比较抽象,故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进一步分为三个子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种群的概念,并举例种群的特征。
(2)结合种群数量变动例子,能解释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关系。
(3)学会种群数量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能力目标(1)学习有关概念,培养学生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激发学生今后对科研的兴趣。
(3)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种群密度、还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等特征的学习,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研究身边的种群的特征,并且注重人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让学生明白实施计划生育的目的。
三、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在必修一中学习过种群的概念,对种群有一定的了解,关于“种群”的学习具有较高的生活性、实践性,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把握。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二轮复习课《种群和群落》教学设计在“种群和群落”一章教学中,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其在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和教育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如下教学构思。
1 单元知识内容及其学习目标本章知识内容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四个部分。
本章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两个重点打基础。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认清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的意义。
由此根据具体内容标准转化为具体学习要求如下:2 单元教学策略及教学2.1 种群特征教学策略及教学这一节课堂引入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一块草地上各种杂草的分布录像;最后选择几种突出的杂草,通过对各种草的模拟形状统计在一个样地模型上,从而引出课本刚开始的问题探讨。
提出让学生自行统计样地上各种杂草的数量,通过学生不同的计数方法所形成的结果引出种群第一个特征种群密度的概念。
在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上教材详细解释了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这部分讲解时可以通过比较法完成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在应用对象上的不同,从而对其调查过程中注意事项进行突破。
老师在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始终要使学生明白抽样调查结果是一估计值,所以取样必须具有随机性。
让学生明白随机性是保证取样调查后统计样地种群密度数值在正常偏差范围内的条件。
教师在突破种群密度相关知识点以后,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过程来完成其他三个种群特征。
当然事先可以给学生呈现这样的探究的思路:特征 群 落 的 演替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必然会提出迁入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什么关系?这时教师确到好处的作出点拔:“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些种群(活动能力强)的密度也起决定性作用,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学生对书本种群空间特征分布的观察,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同时为群落分布打下伏笔。
关于《种群与群落》的教案

关于《种群与群落》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种群与群落》。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
2. 让学生能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3. 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种群和群落的概念来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现象。
三、教学步骤
1. 引入:介绍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并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不同之处。
2. 探究:让学生分析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和群落,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应用:让学生运用种群和群落的概念来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现象。
4. 总结:总结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并让学生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四、教学重点
1. 能够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2. 能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3. 能够熟练运用种群和群落的概念来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现象。
五、教学难点
1. 能够熟练运用种群和群落的概念来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现象。
2. 能够理解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高二生物 种群和生物群落说课课件

说教法
“授人以鱼,莫过于授人以渔” 学生 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学会”知识,更 是为了“会学”知识。由于本节的内容较为 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所以在整个 教学过程,我采用“创设情景——探究—— 讲授——师生共同总结”的教学模式,通过 提供背景材料,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将学 生领进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再通过讲解、 讨论、自学等方法,促进知识的形成,从而 逐渐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 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
同时本节内容又与前后有一定的联系,种群 是建立在同种生物个体的相互作用基础之上的, 群落又是建立在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上的,生 态系统又建立在生物群落的基础之上,因此各部 分知识之间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知识的细节 上,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模型与数学知识密切相 关,因此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运用。
本节共用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说目标
知识目标
1、 识记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2、 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研究种 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说目标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2、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 “S”型曲线,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 学问题。
2、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在 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是本节教学 的重点内容。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和“S” 型曲线不仅是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定性描述,而且 是数学建模思想在生态学中的具体应用。而对于 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变化特点,可以剖析种 群数量变化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使得本知识内 容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
(第一课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教案

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教案教学课题:种群和群落高考考点:考点1:种群的特征(I)考点2:种群的数量变化(II)实验考点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3:群落的结构特征(I)考点4:群落的演替(I)实验考点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考点3: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教学内容:1、种群的概念、特征和数量变化2、群落的概念、结构和演替教学重点:1、种群数量变化2、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教学难点: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应用教学性质:一轮复习教案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目录:1、种群:(1)种群的概念(2)种群的特征(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2、群落:(1)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2)群落的空间结构(3)群落的演替二、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种群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理解:①“同种”“全部”“时间”“空间”②生态学: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的组成单位。
进化学: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库的最小单位。
③种群通过种的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
2、种群的特征:(1)空间特征: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表现出领域性行为。
(2)遗传特征:①种群内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②种群内的个体间可进行有性生殖,种群内的可遗传变异为物种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3)数量特征:(必修3P60)内容: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必修3P61)a、常用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样方法:调查对象: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蚜虫、虫卵等)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本(包括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等)→计数(分别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注意事项: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多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一般选双子叶植物;计数时应注意:统计样方内个体数和样方相邻两边上个体数。
种群与生物群落说课稿

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是一种典 型的互利共时的关系,藻类可进行 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而真菌吸 取的水分和无机盐可提供应藻类生 长需要。
蛔虫时候在动物体内,靠吸取动物体内的有机物而 生存,从而构成了对动物的危害。
4、下列不属于拟态的是( D ) A.枯叶蝶似枯叶 B.有的无毒蛇含有毒蛇的鲜艳体色。 C.南美蚕蛾幼虫的体态、色斑似眼镜蛇。 D.美洲棕王蝶幼虫有毒,体节有棕色大斑纹 5、下列分别属于保护色和警戒色的一组是 (A) A.虎含有斑纹和黄蜂腹部的条纹 B.昆虫的体色和北极熊的体色。 C.枯叶蝶含有的特性和黄刺蛾幼虫的鲜艳色彩 D.腹蛇体表的斑纹和比目鱼的体色。
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既疏松 了土壤又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作用
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
绿色植物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空气、 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持水土。
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作用
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
过分放牧对草原环境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作用
在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 物也在不停地进化,以适应环境。
6.下列有关阳光对生物的影响的有关说法: ①阴生叶大而薄,阳生叶厚而小,阐明阳光
能影响植物的形态; ②浅海中的蓝藻在上层、绿藻在中层、褐藻
在下层,阐明阳光对植物分布起决定作用; ③要使在秋季开花的菊花提早某些时间开花,
可提高温度; ④见光处体色深,不易见光处色浅,阐明了
阳光影响动物的发育。 对于以上的说法你认为对的的是 ( A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阳光影响植物的垂直分布
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作用
思考:你还能举例阐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 ,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吗?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重点: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难点:种群和群落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PPT、实验材料、板书。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这些物种之间的关系,并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二、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种群的定义: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2. 讲解种群的特点:包括生长、繁殖、死亡和迁徙等过程,以及群体数量、密度和分布等属性。
三、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群落的定义: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多个不同种类物种组成的生态群体。
2. 讲解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多样,数量相对稳定,种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等特点。
四、讨论种群与群落的关系(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作用。
2. 展示讨论成果: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置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记录观察数据和结果。
六、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馈: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说课稿
教案主题:种群和群落
教学内容: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理解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
3.能够描述不同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特点。
难点:种群和群落的关系。
教学方法:示例引入,概念解释,情景教学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教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种群?什么是群落?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二、讲授(15分钟)
1.通过示例引入,解释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特点。
2.讨论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生态学领域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及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四、练习(10分钟)
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种群和群落的理解,提高其运用概念的能力。
五、总结(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示一些相关的案例,加深他们对种群和群落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或网上搜索,了解不同种群和群落的特点和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种群和群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能力。
下节课可通过实地考察或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特点,更深入
地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初中生物专题复习教案模板

初中生物专题复习教案模板主题:种群和群落一、认识种群和群落1. 种群的定义和特点- 种群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同属于一种物种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 种群中的个体具有相同的生物学特征,可以进行繁殖。
2. 群落的定义和特点- 群落是指在一定地区内,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和共存的生物群体。
- 群落中的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植食、捕食、共生等关系。
二、种群与群落之间的关系1. 种群与环境的关系- 种群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和分布。
- 种群对环境的依赖与适应性是种群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群落中的物种之间相互依赖,构成群落的结构与功能。
- 群落中的物种数量与种类的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保护种群和群落的重要性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宝贵财富,保护种群和群落对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 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保护种群和群落不仅关乎生物的存亡,也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与思考1. 总结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知识点,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思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深入了解种群与群落的关系,引导他们认识到保护物种和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希望能够唤起学生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同时,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内蒙古开鲁县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3群落的结构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3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等活动,体验群落知识的应用。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群落的结构,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群落的概念和结构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图片、实例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征,但仍有部分学生对群落的水平和垂直结构以及群落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清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我采用了实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待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和提问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有待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解决办法:
1. 对于重点内容,通过展示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加深对群落结构和特征的理解。利用身边的实例和实物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群落的相关知识。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如观察校园内的植物群落,分析其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群落空间分布规律的含义和应用。
高考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名师精选教案新人教版

⋯⋯⋯⋯⋯⋯⋯⋯⋯⋯⋯⋯⋯⋯⋯⋯⋯⋯⋯⋯⋯⋯⋯名校名介绍⋯⋯⋯⋯⋯⋯⋯⋯⋯⋯⋯⋯⋯⋯⋯⋯⋯⋯⋯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个体、种群、群落间的形成关系1.形成关系年纪性别个体― →拥有出诞辰期死亡日期,种内关系种群密度年纪构成种群― →拥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率,种间关系群落的构成群落― →拥有群落的演替2.加深对群落的理解群落是同一时间内齐集在必定地区中各样生物种群的会合。
它包含了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命成分,即包含生产者、花费者和分解者,没有分解者的生物会合不可以称之为群落,如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种群的会合体,在一个群落中,无论其大小均生活着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互相依存,互相限制,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依赖这类关系使生物在长久的自然选择与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稳固的、相互适应的有机整体。
生物群落有必定的生态环境,在不一样的生态环境中有不一样的生物群落。
生态环境越优越,构成群落的物各种类数目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判断是不是一个群落,要掌握三个因素:“同一时间” “必定地区”和“所有种群” ,包括了该地区内所有的动物种群、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
【自主训练】以下相关群落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一样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一样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行能是随机地齐集在一同的分析: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不一样的群落,种群构成不一样,也就是物种数目即丰富度不一样, A、 B 两项对。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含物种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构造及空间构造的变化即群落的演替, C 项错误。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物⋯⋯⋯⋯⋯⋯⋯⋯⋯⋯⋯⋯⋯⋯⋯⋯⋯⋯⋯⋯⋯⋯⋯名校名介绍⋯⋯⋯⋯⋯⋯⋯⋯⋯⋯⋯⋯⋯⋯⋯⋯⋯⋯⋯种或一个个体都不是机械地联合在一同,它们之间都要有必定的关系,如种内、种间的关系,象生态系统中要有营养关系等。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人教版

种群和生物群落【课前复习】关于种群的概念,我们已经在第七章有所了解,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且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因此,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而本章的学习应是在此基础上再从生态学角度来理解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等知识。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能有保障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A .一片森林中的昆虫B .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C .一棵树上的寄生物D .一座山峰上的树解析: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的总和;而群落指的是各种生物的总和。
A 答案中的“昆虫”,肯定不是一个种,仅昆虫就有成百上千种,因此A 是错误的。
C 答案中的“寄生物”,也不是一个种群,寄生物是指生活在这棵树表面和内部的各寄生生物,它们也不可能是一个种,因此C 答案也是错误的。
D 答案明显错误。
B 答案中“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属于一个种群,因为田地一般不会很大,无论有多少狗尾草,都是指同一种植物。
答案:B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1.种群研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的特征有:a .种群密度;获得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取样调查法⎩⎨⎧法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意义:c .______________;意义:d .______________3.如图8—2—1,怎样理解各项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内在关系?图8—2—14.种群增长的曲线包括: ______________型曲线和______________型曲线。
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是什么?6.群落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群落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群落形成后就不再发生变化吗?【学习目标】1.识记种群的特征。
种群和群落二轮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从化市第二中学李燕萍一、设计思想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校“四有”课堂中相关理念。
在教学中坚持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特长,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内容分析近年高考对本专题重点考察的内容有:(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2)群落的结构特征、演替以及种间关系。
考查的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其中图表分析、定量计算、信息应用和综合创新等题型为主要考查形式。
复习时,应通过结合实例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且要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并能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经过一轮复习 , 学生对本专题的知识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但相关知识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
且部分学生对于一些重点知识理解也不够透彻,例如,种群数量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等。
此外,部分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本节课复习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学生原有的知识化零为整,形成知识网络,从理解水平上升到能自如应用的水平。
四、教学目标( 一 ) 知识与技能内容考纲要求种群的特征I种群的数量变化Ⅱ群落的结构特征I群落的演替I( 二 )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层层探究相结合,巩固已有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
( 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种群和群落相关知识的回顾,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整体性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重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五、重点难点: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七、课前准备(一)学生的学习准备:复习《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尝试构建知识网络(二)教师的教学准备:进行教学设计、准备导学案和课件(三)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八、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先由学生自行回顾相关知识,尝试构建知识网络)_____型曲线_____型曲线数量的波动种群数量变化生物个体种群种群数量特征(最基本 )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和下降调查方法初生演替水平结构群落的演替群落群落的结构结构捕食种间关系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生态系统(二)知识检测1.将A、B 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个相同大小容器内培养,得到图甲所示结果。
部编版2020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3 群落的结构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结构》说课稿一、说教材“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解释群落的概念,识别群落类型,列举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概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核心概念去分析未知群落问题。
能力目标使用一定的方法对群落现象开展调查,尝试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分工协作的愉悦情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认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认识群落的价值,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自觉养成环保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说教法4.1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学生调查研究中,群落内的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等,有时不容易观察到,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本地没有的多种生物群落现象,如热带雨林群落,温带草原群落,海洋群落,湖泊群落等,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提供素材。
4.2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进行引导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

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有关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在课程与课程之间协调安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4.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6.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
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
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
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
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作为生物的社会)二、作者: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代表作品是《细胞生命的礼赞》,这部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
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和群落(复习课)说课稿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种群和群落(复习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一些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这也是我们的教学重点,本身概念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课文中介绍了两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其中样方法主要是用来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在用样方法作调查时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
种群的这四个特征也不是没有联系的,其实都是围绕种群数量这个核心来讲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际调查种群密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根据本章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考试要求的具体内容和复习要点,确定以下复习目标:
2、复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掌握样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3)通过种群密度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了解种群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
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学生是教师教学对象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对学习的效果有很大影响,以下是我对我校学生学情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
.学生整体定位:我校学生学习状态不理想。
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2.知识基础: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认识,但掌握不牢固不系统,部分知识点已经遗忘,不能举一反三。
3.能力定位: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思考问题的认知能力有限,实验分析、实验设计和归纳总结能力有待提高。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课题设定的复习目标,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知识点清晰,内容看似简单,但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以下是我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设计
(1)采用题组复习法:精心设计复习教学程序。
通过生生课堂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复习。
启发引导式: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深入挖掘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识水平巧妙地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组织讨论:构建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学习中去,展开讨论、推理、猜想,激活学生的思维。
(4)小循环,多反馈:教师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设置相应的合理的题目。
加强练习的应用性,突出实效性。
在课堂中应用发展性教学评价,鼓励创新,使学生体验成功(贯穿始末)
2.学法指导设计
自主解决问题法:通过复习学案,学生主动复习,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讨论法:结合学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利用现代化媒体教学课,展示图、文,突出重点、难点,直观易懂,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内容,试着建立本章的知识网络图。
(课前板演图)
(二)回顾必修一、二、三中有关种群的概念,并结合你的回顾,谈谈你对种群的认识。
并思考以下问题:①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结成了什么关系?②种群和物种是同一概念吗?我们通常所见到的物种是否就是指的种群?③种群和生物的进化有什么关系?④种群和生物的繁殖有什么关系?⑤种群和群落有什么
关系?
(1)①必修一P5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②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P114: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③必修三第四章章首语P59: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2)两个条件: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两个要素:同种、全部
三个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是群落的构成单位
两个关系:①与个体的关系:种群的特征是个体所不具有的,个体只能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②与物种的关系: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形成多个种群,
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3)种群内部的生物关系(种内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种群是一个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起作用下的活的有机统一体,它有其发生、发展、繁荣、衰退和灭亡的过程。
复习中要开展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点拨,启发引导。
通过这种途径一方面让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的过程中,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设展现自我的机会。
(三)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它们与种群数量变化有什么关系。
并思考以下问题:①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什么?②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什么?③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什么?④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什么?
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
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
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
学生汇报导学提纲,教师通过展示,直观的完成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种群数量变化关系的复习,并最终完成题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种类、适用范围、过程、计算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与课本P61中的实验相结合)。
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适用种群活动能力弱和活动范围小的种群,如植物、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等动物。
基本程序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计算方法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注意事项①计数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上的,只计样方相邻两条边及顶角上的个体②植物的大小不同,
样方的面积也应不同。
③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取多组邻近的平均值。
④不能随意更换位置和面积。
⑤选取总面积大的相应样方也应多取些。
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不会产生有损其寿命和行为的伤害。
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以防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③标志符号必须能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④在调查期间没有较多个体迁入、迁出、死亡。
生活中应用知识:重点考察学生们对各个考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课堂自我评价:教师用亲切的语言与同学交流。
学生从各个层面对知识进行总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经验,给学生创设展现自我的机会。
六、板书设计(略)
七、课后反思:复习过程注重开放,突出主体。
(1)突出学生自主梳理的过程
“看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做一遍”。
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在根据复习提纲自己梳理基础知识的,并且就相关内容提出问题。
这样一方面变学生“要我解决问题”为“我要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
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程度,是肤浅还是深刻,是简单的识记还是
灵活应用,而教师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反思自我问题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突出复习方法的渗透
复习课中要重视让学生说“学”,即在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说”所学的内容,“说”学习方法、“说”思维过程。
总结设计实验的方法、分析说明题和识图题的解题技巧。
不光“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3)注重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
本课设计的许多环节,如讨论交流、提问质疑、联系实际等,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设想,学生愿意参与,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思维活跃,课堂的效率就高。
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解答较难题目的信心。
不足之处
本课值得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教师要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但由于时间紧,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相对较少。
今后要尽可能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善于引导、善于鼓励,还要在有效控制和利用时间上多下功夫。
来
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
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