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研究,以红梅公园与常州为例

N091001227

许闻翔

[关键词]城市公园;城市公园绿地;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红梅公园[摘要]城市公园,一个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景观组成,一个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成分。

1绪论

1.1研究的起源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公园绿地作为人与自然接触的最直接、最便捷的空间,逐渐体现出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城市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一系列的公园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走进居民的视野,融入居民的生活。城市公园绿地在游憩休闲、生态保护、文化活动、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也发挥了的一般绿地所难以比拟的作用。城市公园也成为衡量城市建设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对于城市公园绿地的课题研究有着非常现实的实际应用价值。一方面,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下,市民随着休闲时间的增长和收入水平的增加,对公园规模与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我国公园绿地建设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民需求,陷入困境,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

(1)虽然公园数量有大幅度提高,但公园绿地建设的速度难以跟上城市人口的发展速度。尤其是一些老城区,人均公园绿地指标随着公园建设反而呈逐年下降趋势。

(2)公园绿地分配不均,出现“鸡肋”现象。多数城市建设中,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居民聚集密度高的中心地段很难开辟公园绿地,而城市偏远地段较易开辟公园绿地,造成绿地需求强烈的地区很少绿地,而建有绿地的地方却很少人使用。

(3)从系统的角度来看,虽然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公园之间缺少联系,呈支离破碎的“孤岛”现象。

(4)由于城市美化运动、快速建设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公园建设片面强调绿地率、景观效果,而忽视了人的行为特征,未突出休闲游憩功能,难以为大众服务。(5)公园类型单调,层次不够丰富,且呈现大公园变多,小公园变少的趋势。

缺少与居民生活密切联系,使用率较高的小游园、居住区公园、街旁绿地等公园绿地。

(6)上述矛盾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城市的迅速发展与城市公园绿地落后之间的矛盾。基于这些问题,如何实现城市公园与整个城市的协调发展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和解决城市公园发展现状问题,有利于解决城市公园各个层面的问题。为此,许多国家对现代城市公园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发展与城市结构密切融合的开放的城市公园系统。

1.2目的与意义

自纽约中央公园诞生以来,公园的设计、建设、发展,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我国早期的城市公园建设,主要借鉴前苏联模式。进入市场经济阶段,如何协调区域绿地资源,合理布局各类公园,完善游憩项目设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综合发挥公园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游憩功能,成为新的研究内容。随着景观生态学、信息科学、休闲游憩等学科的发展,为探索适合当前城市发展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理论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在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绿地系统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城市休闲游憩理论等基础理论的支持下,对城市公园系统的发展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城市公园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找城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的影响因素,旨在探索更为合理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发展模式,在更深层次的研究中构建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评价结构模式,发展和完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城市公园绿地是完全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中统一规划的,因此城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多与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相交叉,甚至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中才涉及到。通过学术期刊网、学位论文及相关图书的阅读,发现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城市发展、绿地系统、景观设计、休闲游憩、景观生态学、城市社会学等方面。其内容涵盖城市公园的发展、演化、功能变迁、管理、景观格局分析、分类、景观环境心理、生态、休闲游憩行为、技术支持、评估评价等多方面的研究。在游憩方面,如田逢军(2006)通过构建城市游憩导向的概念框架,探讨公园绿地的发展方向[1]。在生态方面,如杨晓燕(2005)从生态城市论角度出发,讨论了城市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及启示[2]。在功能转变方面,如焦胜、曾光明(2003)通过对公园功能置换原因的分析,认为应该将公园作为

城市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其以及周边地区进行复核开发模式的探索。在技术支持方面,如李小马等(2009)运用GIS技术,结合距离衰减模型和Voronoi 图估算沈阳城市公园的游憩压力,为优化城市公园休闲游憩功能、合理分配城市公园管护资本提供技术支持[3]。陈添喜(2003)通过构建影响游人规模的因素体系框架,预测城市公园游人规模,为公园规划提供技术支持[4]。在评价评估方面,娄彩荣(2005)等采用景观生态学指标,对徐州市城区公园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进行定量分析[5]。张根锁(2003)通过构建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公园生态建设综合效益进行评价[6]。在效益分析方面,如李丹燕(1999)以广州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效益和现状、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并就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法[7]。在管理方面,如赵丽[8]通过对公园绿地管理模式发展的研究来加强公园绿地建设。

2相关概念的界定

2.1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的现代概念首次出现是在蒙·劳里(urie)的《19世纪自然与城市规划》一书,将其作为工业城市中的一种自然回归。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11]定义公园(Park):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

2.2城市公园绿地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9]中定义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以上各种释义的分析可知,城市公园绿地的内涵具备以下几方面:一是公共性,即城市公园供全体居民及外来游客使用,突出绿地的开放性;二是游憩性,即公园是以游憩为主要功能,需具备完善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突出绿地的社会服务功能;三是价值性,即公园对于城市的价值是各方面的,如休闲游憩价值、生态价值、环境保护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等。本文研究的公园绿地,以游憩功能为出发点,从城市整体出发综合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