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二单元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0新版)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0新版)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1、力的概念XXX在XXX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与XXX一样,XXX强调把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十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声音的存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能从声音那里获得很多信息。
对声音问题的思考包括: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声音的强与弱、高和低与什么有关。
3、各种声音听一听周围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包括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泉水声、树叶声和动物的声音如青蛙、蜜蜂、小鸟和马蹄等。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也很多,包括说话的声音、敲打声、噪声、音乐声、歌声和读书声等。
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尖细、粗犷、浑厚、低沉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
4、声音的产生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
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等皮筋不能发出声音,但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再放开,皮筋就会发出声音。
我们的发声器管——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管——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当玻璃罩内的空气被抽出时,闹钟的声音会变弱或消失,这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3、将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可以听到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这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4、轻轻触碰水面后用击打后的音叉,可以使水面发生振动。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天气第1课《我们关心的天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于天气现象并不陌生,他们可以通过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以及各种信息资料对天气有一些初步印象,但并不能对天气现象进行科学的观察、记录和描述,用比较规范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天气的基本特征,因此,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并能用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天气变化。
提高学生关心天气变化、准确地观察与记录天气的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风的存在,并形成风的前概念,例如:放风筝的时候能感受到风的大小和风往哪个方向刮,这与气象学上的风速和风向类似。
结合生活实例,学生也知道可以根据树叶吹动、旗子展开方式等景物来初步判断风向,但通常会将景物的指向直接认定为风向,这与气象上风向的定义有出入。
学生还根据生活经验知道风是有大小的,但如何具体的描述风力的大小不是特别的明确,更与气象上风速的定义与等级判定存在较大的差距。
根据这样的学生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我将通过让学生造风活动体验到风有不同的方向和大小,根据学生的体验结合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并掌握两种判断风向的方法,学会用风旗判断风力等级。
通过实测活动,让他们掌握使用风向标和风旗的方法,并激发持续探究风向和风速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并能用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天气变化。
2、了解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天气,感知不同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3、在观察和研究天气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增强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激励学生去观察动物和植物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5、使学生能坚持观测天气和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体验,运用多种感官判断天气变化,从云量、降水量、风、气温等不同方面描述天气,用天气符号观察和记录天气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各种天气的了解,意识到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关心天气的意识。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全部备课教案(一共8课时)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全部备课教案(一共8课时)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介质传播,并且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和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声音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感知。
但在具体的理解和理论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声音实验和观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的理解和区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和活动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掌握声音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扬声器、录音机、尺子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引导:“你们在生活中有哪些时候会用到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声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如:将振动的物体(音叉、橡皮筋等)放在学生耳边,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用尺子敲击桌子,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知识,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
2020年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2020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感受我们的呼吸教学目标1、初步懂得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和消化,呼吸和消化对于我们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感受呼吸的过程,了解呼吸的有关知识,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3、观察人体呼吸器官图,初步了解我们人体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了解呼吸的有关知识,感受呼吸的过程,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呼吸的有关知识,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呼吸器官图等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引导:我们无论是走路、玩耍,还是学习、睡眠,我们的身体都在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那么我们的身体又是怎样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的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2、呼吸和消化对于维持我们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感受我们的呼吸。
3、板书课题:1感受我们的呼吸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认识呼吸器官教师引导: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那么,我们的呼吸是怎样进行的呢?出示呼吸器官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人体呼吸器官的组成。
呼吸器官主要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活动二:感受呼吸的过程1、什么是呼吸?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吸气的过程引导学生做吸气的动作,感受一下吸气的过程,反复进行三次。
指生说一说吸吸气时的感受。
教师引导:吸气时,含有氧气的空气就会进入我们的肺。
引导学生把手放在自己的肋骨上,深深的吸一口气,然后感受胸的变化。
再引导学生把手放在腹部深深的吸一口气,感受腹部的变化,然后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出示资料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学生再次做吸气的动作,感受吸气的过程和人体身体的变化。
3、呼气的过程引导学生深深的呼一口气,然后初步说一说呼气的感受。
感受呼气的过程指导学生把手放在肋骨上,然后深深的呼一口气,感受胸的变化,再把手放在腹部,深深的呼出一口气,感受一下腹部的变化。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2.呼吸与健康生活》优秀教案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2.呼吸与健康生活》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2.呼吸与健康生活》是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呼吸的基本原理,明白呼吸与健康生活的关系,从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呼吸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在呼吸与健康生活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误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呼吸的基本原理,明白呼吸与健康生活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呼吸的基本原理2.呼吸与健康生活的关系3.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呼吸与健康生活的关系。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提高课堂氛围。
3.探究教学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实验器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PPT。
3.安排好课堂时间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生活中与呼吸相关的现象,如运动时的喘气、感冒时的咳嗽等,引导学生关注呼吸与健康生活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讲解呼吸的基本原理,如呼吸作用、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等。
通过PPT展示呼吸过程的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操练(10分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呼吸过程中的二氧化碳生成,让学生亲身体验呼吸的奥秘。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验能力。
4.巩固(5分钟)提问学生关于呼吸与健康生活的问题,如如何保持良好的呼吸习惯、感冒时如何保护呼吸道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020年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2020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声音1.1听听声音教学目标1、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
2、运用“高、低、强、弱”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3、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4、在观察和描述声音的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5、懂得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声音会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运用“高、低、强、弱”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教学难点1、运用“高、低、强、弱”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各样的声音教学过程一、听声音,辨产音1、师播放声音,生听声音、辨声音。
预设: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2、师:其实除了这12种声音外,还有很多声音。
我们就是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今天我们就先来细细地听听这12种声音。
3、出示课题:1、听听声音二、听声音,描述声音1、给声音分类师出示12种声音: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我们先给这12种声音来分分类,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动物的声音:鸟叫声、狗叫声、马蹄声自然界的声音:雷声、下雨声、溪水声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汽车喇叭声、咳嗽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2、再次听声音,描述声音师:我们再来仔细听听这12种声音,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科学词汇描述并记录听到的声音。
出示课本上的记录表范例生听声音,并记录3、全班交流:我听到的声音三、对声音问题的思考1、师:我们对12种声音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相信,再次听到它们,可以马上说出它们是什么声音。
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声音,一起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然后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1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0.5-1 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1.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2.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3.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点】用词语描述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并描绘听到的声音。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2 分钟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样的。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3分钟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学生交流与讨论。
聚焦声音的描述第1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面鼓,一把钢尺,一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一个阴差几个豆子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物体产生声音时的状态。
【教学流程】第1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全部备课教案(一共8课时)
根据2020年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新教材制定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教案(共8课时)学校:姓名:日期: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第1课时感受我们的呼吸【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1.开展呼吸体验活动,感受呼吸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
2.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科学态度目标: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在体验活动中,保证研究的真实性。
2.在体验活动与模拟实验中,乐于参与集体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氧气和二氧化碳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呼吸过程及呼吸器官。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呼吸系统结构图、呼吸过程模拟装置、班级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第2课时呼吸与健康生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地氧气。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
2.依据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能帮助我们维持生命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呼吸相关科普视频、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第3课时测量肺活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肺活量是人体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的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020秋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0秋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2020秋季学期,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为教材,教学内容涵盖全书各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1. 第一章:自然界的多样性第一节:走进大自然第二节:多样的生物第三节:生物的分类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与生物第二节:生物适应环境第三节:生物影响环境3.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第一节:能量的来源第二节:能量的转化第三节:节能与环保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能量的转化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能量的转化过程。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单、实验报告、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2020秋 |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2. 知识点:按照教学内容,列出关键知识点。
3. 结构图: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展示各章节之间的联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题:生物的分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
填空题:能量的来源与转化、节能与环保等。
问答题: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相关问题。
2. 答案:针对作业题目,给出详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种子发芽等。
课时:4课时内容:植物生长的过程、植物繁殖的方式、种子发芽的实验等。
2. 第二章《动物的适应与进化》:探讨动物如何适应环境、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证据。
课时:4课时内容:动物的运动、感觉、保护色、进化原因和证据等。
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了解地球的结构、运动及宇宙的基本知识。
课时:4课时内容:地球的结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太阳系等。
4. 第四章《能量与机械》:学习简单机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课时:4课时内容:简单机械原理、能量转化、能量守恒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地球运动、能量转化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动物适应环境、简单机械原理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
2.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关键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5. 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思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简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4)解释能量守恒定律。
2024精选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
2024精选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我们生活世界1.1 人类与自然1.2 生物与环境1.3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第二章:力世界2.1 物体运动2.2 力作用2.3 简单机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和力作用观察能力。
3. 使学生掌握简单机械使用方法,并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作用、简单机械使用。
2. 教学重点:环境保护、物体运动、力作用、简单机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杠杆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述生活中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物体运动等现象。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解人类与自然关系、生物与环境、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等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针对物体运动、力作用等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作用、简单机械使用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力世界2. 主要内容:物体运动力作用简单机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力作用现象。
(2)简述简单机械原理及用途。
2. 答案:(1)生活中常见力作用现象:踢足球时,足球运动;拉抽屉时,抽屉移动等。
(2)简单机械原理及用途:杠杆原理,如剪刀、钳子等;滑轮原理,如吊车、电梯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对物体运动、力作用等知识有更深入理解,但在实验操作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简单机械,解其原理和用途,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培养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是新课导入环节,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认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
2020年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2020年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2020年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人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和消化,呼吸和消化对于我们生命的重要性。
2.感受呼吸的过程,了解呼吸的相关知识,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3.观察人体呼吸器官图,初步了解我们人体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了解呼吸的相关知识,感受呼吸的过程,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呼吸的相关知识,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呼吸器官图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身体如何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今天开始,我们研究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2.呼吸和消化对于我们的生命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先来感受我们的呼吸。
3.板书课题:感受我们的呼吸。
二、研究新课活动一:认识呼吸器官1.教师出示呼吸器官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体呼吸器官的组成,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活动二:感受呼吸的过程1.什么是呼吸?一次呼吸包括一次呼和一次吸。
2.吸气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深深吸一口气,感受胸腔和腹部的变化,并说明吸气时含有氧气的空气进入肺。
出示资料: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3.呼气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深深呼一口气,感受胸腔和腹部的变化,并说明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
出示资料: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活动三:了解氧气的作用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氧气对人体的重要性。
2020年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和消化,呼吸和消化对于我们生命的重要性。
2.感受呼吸的过程,了解呼吸的相关知识,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3.观察人体呼吸器官图,初步了解我们人体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了解呼吸的相关知识,感受呼吸的过程,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发芽、植物光合作用、开花结果等基本知识。
2. 第二章《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研究动物的行为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觅食、防御、繁殖等方面。
3. 第三章《岩石与矿物》:学习岩石的分类、特点及矿物的形成过程,培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第四章《电的奥秘》:初步了解电路的组成、电流现象以及安全用电的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动物行为、岩石矿物和电的基础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安全用电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动物行为与适应的关系、岩石矿物的辨别、电路的组成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动物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岩石矿物的特点与分类、安全用电的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行为视频、岩石矿物标本、电路实验箱等。
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播放动物行为视频,引发学生对本册内容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动物行为特点、岩石矿物分类及电路原理。
3. 实践: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如观察种子发芽、制作简单的电路等。
4.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结合实践情景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生长过程图解2. 动物行为特点表格3. 岩石矿物分类图4. 电路原理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子发芽的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教案(2020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教案(2020新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的一部分。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呼吸和消化过程,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呼吸和消化是人体获取能量的重要途径。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个课时,主要介绍呼吸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呼吸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呼吸的原理和过程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呼吸和消化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疑问,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解答。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呼吸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到呼吸是获取能量的重要途径。
3.帮助学生理解呼吸和消化之间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呼吸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呼吸和消化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呼吸的过程;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呼吸和消化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玻璃管、蜡烛等。
2.课件:呼吸过程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呼吸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呼吸吗?呼吸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讲解呼吸的基本概念和过程,让学生了解呼吸是通过肺部进行的,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同时,讲解呼吸和消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呼吸是为消化提供能量的重要途径。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呼吸过程中的气泡产生。
学生通过吹气球、使用玻璃管等工具,亲身体验呼吸过程。
4.巩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呼吸过程和呼吸与消化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人类,其他动物也有呼吸和消化过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呼吸的基本概念和过程,以及呼吸和消化之间的关系。
【2020最新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学设计教案(完美版)
小组:作业本。 【教学过程】 导入:师:身体的所有器官都可以用来“观察”事物。今天,我们要 利用“耳朵”来观察。其实,就是听声音啦! 一、听声音,辨声音 1.游戏导入 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教师让一位同学发出声音,其他同学听一听: “咚咚咚……”老师在偷偷地敲桌子; 凳子摩擦声; 翻书声…… 提问:都能听到什么声音呢?(预设:读书声、脚步声……) 2.引导:是呀,只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地倾听,你肯定能听到很多声 音,声音无处不在。那我们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又是 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各种声音都是不同的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 学习第一单元,来探究有关声音的奥秘。 板书课题:1 听听声音 3、出示课题:1、听听声音 二、探索:倾听周围的声音 (一)活动一:听声、描述声音 1.课件播放声音,仔细听听,你能听到哪些声音呢? 喇叭声、马达声、狮吼声、风声…… 同学们,我们刚才听了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我们听到的这些声音是
2
【板书设计】
1.听听声音
高、低、强、弱
动物
悦耳、刺耳
自然界
人类生产生活
【作业设计】
一、辨析:
1.声音和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
2.不同物体能产生不同声音。( )
二、选择:
1. 下列声音中,( )不属于人类生产生活制造的声音。
A.海浪声
B.歌声
C.说话声
2.无论在任何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声音。(
2020 最新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团队打造,版权所有
2
2020 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教 学 设 计
学校: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且能够从声音中获得很多信息。
2.帮助学生听一听周围的声音,能够分辨出这些声音的来源,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听到的声音。
3.让学生了解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4.让学生听一段简单的乐曲,识别乐曲中的音符,说一说它们的高低顺序。
教学重点:1.听一听周围的声音,分辨出这些声音的来源,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声音。
2.了解一些与声音相关的知识。
教学难点:能够识别声音,并能够描述所听到的声音。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各样的声音的音频资料、《闪烁的小星星》音乐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小诗:小河流水哗啦啦。
风吹树叶响沙沙。
雨滴落下滴嗒嗒。
鸟儿唱歌叽喳喳。
青蛙开心叫呱呱。
娃娃拍手笑哈哈。
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体会诗歌中的声音。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对于这些司空见惯的声音,我们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各种声音都是不同的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第一单元,来探究声音的奥秘。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听一听各种各样的声音。
板书课题:1听听声音活动一:听声音,说来源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声音呢?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听到过的各种各样的声音。
这些声音是不一样的,它们有的是动物的叫声,有的是自然界的声音,还有的是人类生产活动发出的声音。
下面请大家来听一听这些声音是什么声音?教师播放一些声音的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听一听,并说一说这些声音是什么声音?是谁发出来的?活动二:听声音,说声音同学们,我们刚才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知道了这些声音的来源,那么我们听到的这些声音是一样的吗?你能描述听到的声音吗?出示课本上描述声音的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
除了课本上的这些描述声音的词汇之外,你还能列举出哪些描述声音的词汇呢?学生可以列举出粗、细、低沉、尖细、短促、悠长等。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由声波传播而来。
2.认识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的构造,并简单了解它们的功能。
3.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差异。
4.引导学生关注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教学准备1.教材《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教师准备声源、鼓膜、模型耳朵等展示材料。
3.实验室或音响设备,用于进行声音传播实验。
4.PPT及多媒体设备,用于呈现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通过播放音乐或环境声音,先让学生感受一下身边充满不同的声音。
以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振动音带来的声音,例如敲打不同的物体等让学生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
知识讲解1.音波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成波动传播。
声音也是一种波动,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成为声波传播。
2.声波的频率越高,声音越尖锐;频率越低,声音越沉闷。
3.耳朵有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
外耳能够收集声音并保护内耳,中耳能够传递声音信号,内耳能够感受声音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4.不同介质的声波传播速度不同,例如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水中传播速度为1499米/秒。
操作实验1.用实验室设备或音箱播放声音,使用手心或一个小盒子可以更清楚的感受到声音。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认识声音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区别。
例如加入风机或水,观察声音传播的变化。
2.以绘制模型耳朵为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耳朵的构造,以及不同部位在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分组讨论1.引导学生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耳朵,例如不要使用音量过大的耳机或长时间接触噪音环境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噪音对听力的伤害。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家中减少噪音干扰的方法。
例如使用垫子或地毯减少声波的反射,或使用窗帘、隔音门等进行隔音。
总结回顾1.回顾本次课所学的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自己的听力,同时也要环保守法,减少噪音污染带来的危害。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1.感受我们的呼吸》优秀教案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1.感受我们的呼吸》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感受我们的呼吸》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感受呼吸过程中的变化,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呼吸作用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体验,但并不清楚其具体的科学原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呼吸作用的过程,从而理解其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
2.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和感受呼吸作用的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2.实验法: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呼吸作用的变化。
3.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化对呼吸作用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玻璃杯、水、棉花等。
2.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呼吸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呼吸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呼吸作用的过程。
实验一:将气球放入玻璃杯中,气球胀大,然后用棉花堵住鼻子,气球变小。
实验二:将玻璃杯倒置在水中,然后呼吸,观察水杯内是否有气泡产生。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和记录呼吸作用的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呼吸作用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如何保持正常的呼吸?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呼吸作用的重要性和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光线》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光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光线是一种能量;2. 了解光线的传播规律;3. 掌握光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的基本知识;4.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光的传播规律。
二、教学内容1. 光线是一种能量;2. 光线的特性:直线传播;3. 光的反射;4. 光的折射;5. 光的透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光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的基本知识;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光的传播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束光线,引发学生对光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光是什么吗?”2. 讲解光线是一种能量(10分钟)通过简单的讲解和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光线是一种能量,类似于电、热等能量。
3. 探究光线的直线传播(15分钟)利用灯光和物体,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引导学生发现光线的传播是直线的。
4. 实验观察光的反射(20分钟)使用镜子和灯光,进行光线反射的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光线的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之间的关系,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5. 实验观察光的折射(20分钟)使用水和光线,进行光线折射的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的变化,了解光的折射规律。
6. 实验观察光的透射(20分钟)通过使用透明材料和光线,进行光线透射的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光线进入透明材料后的传播路径,了解光的透射规律。
7. 总结归纳(10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并归纳光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参与,以及课堂讨论和问题回答的方式,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六、教学延伸鼓励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光现象,如彩虹、反光等,并借助小实验进行探究。
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画出光线的传播路径,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八、教学资源1. 灯光和电源;2. 镜子;3. 透明材料;4. 水。
以上是《光线》教案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声音1.1听听声音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周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引导学生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描述声音。
3.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知道声音可以分为大自然的声音、动物发出的声音、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
4.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重点会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难点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素材、声音记录表等。
教学流程一、导入出示图片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说一说,并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样的。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学生交流与讨论。
听到的声音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对声音主要特点的描述咳嗽声人的喉咙男人的咳嗽声低沉,女人的高雷声云层的碰撞产生响(强),低,比较刺耳溪水声溪水撞击物体比下雨声响,悦耳马蹄声马蹄撞击地面比较沉闷(低),有节奏敲门声手指撞击门比较响(比较刺耳)笛子声嘴巴吹,手指按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三、探索活动一:观看视频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汽车喇叭声——很响(强),比较刺耳汽车轰鸣声——响亮、刺耳车子刹车声——响亮、刺耳、尖锐活动二:描述你听到的动物发出的声音狗叫声——汪汪,比较响马蹄声——比较沉闷(低),节奏感强知了叫——响亮、刺耳、令人烦躁活动三:描述你听到的球类发出的声音。
球——咚咚咚活动四:描述你听到的生活中的声音。
敲门声——比较响、刺耳闹铃声——很响、比较刺耳鼓声——很响、比较沉学生记录自己听到的声音,并用词语进行描述。
研讨:讨论关于声音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提出一些关于声音有价值的问题。
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四、拓展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符的高低变化。
学生可以用手势来比划音乐的高低起伏。
第一单元声音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3.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4.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课件、鼓、钢尺、皮筋、音叉、豆子或细沙、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与记录了许多声音,并描述了声音,知道声音可以分为大自然的声音、动物发出的声音、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引导: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二、聚焦出示一些发声物体,仔细观察它们在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怎样的。
学生说一说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探索活动一:研究皮筋的发声,寻找皮筋发声的原因。
将皮筋的两端固定在木棍两端,轻轻弹拨皮筋,观察皮筋发生时的状态。
提示:仔细观察皮筋儿的运动状态。
学生弹拨皮筋,观察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初步提出观点,皮筋振动产生声音。
活动二:研究钢尺的发声,寻找钢尺发声的原因。
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另一端在桌面边缘用力压紧,弹拨钢尺,仔细观察钢尺发声时,钢尺的运动状态。
提示:钢尺可以用一本硬皮书在桌面边缘压紧,防止钢尺和桌面边缘撞击,影响我们的实验探究。
学生观察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钢尺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活动三:研究敲鼓的发声,寻找鼓发声的原因。
敲击鼓面,仔细观察鼓面的振动发声。
提示:鼓面振动不是很明显,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者沙粒,观察其它物体在鼓面上的跳动,从而体现鼓面的振动。
学生观察鼓面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鼓面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活动四:研究音叉的发声,观察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
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当音叉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随之消失提示: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帮助证明音叉的振动,如在音叉侧面粘贴小球,或将音叉浸入水中,观察振动现象。
学生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音叉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总结验证自己的观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三、研讨完成了以上这些实验后,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同学们肯定认为声音是靠物体振动产生的,因为皮筋的震动产生声音,钢尺、敲鼓、音叉都是振动产生声音,这些也可以作为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
四、应用那利用振动产生声音的这个观点,我们猜测一下竖笛是靠什么振动产生声音的呢,让我们拿出一支竖笛,感受一下它是怎样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竖笛出气口上方贴一张纸条,仔细观察竖笛振动发声的过程,理解竖笛的声音是靠空气振动及空气柱共振产生的。
五、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我们人类自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提出问题:我们每人身上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猜猜它在哪里, 学生用手指轻轻按压喉咙处,同时发出啊的声音,感受手指上的振动,从而认识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2.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方式,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3.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研究。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方式,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课件、音叉、水槽、米尺、棉线、记录表、土电话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那么声音是怎样传播出来的呢,教师敲击鼓面,引导:击鼓时,鼓面振动,我们听见了鼓声,鼓声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学生讨论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说一说敲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聚焦在教室里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鼓声,房间里空荡荡的,似乎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的了。
会不会是空气传播的声音呢,发现问题,声音是否通过空气进行传播。
三、探索活动一: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如果是空气传播的声音,那将空气去除掉,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呢,接下来做这样的探究活动:玻璃罩内放置一个闹钟,如果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声音还能完整的传播出来吗,究竟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又如何来解释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实验。
学生利用抽真空的设备,感受空气传播声音的过程,发现传播路径。
总结: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活动二:探究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同学们可以做这样的活动,将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其他同学在另一端轻轻的抓挠桌面。
比较一下耳朵贴桌面与不贴桌面有什么不同。
你会发现,贴在桌面上,抓挠桌面的声音被放大了很多倍。
利用相同的道理,我们还可以做另一个实验。
利用米尺研究固体传播声音将米尺一端贴紧耳朵,另一端用手轻轻碰触,我们发现耳朵可以听到清晰的声音,但其他人听不到。
学生利用敲击桌面,人耳紧贴桌面和听木质米尺的方法,感受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现象。
活动三:探究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声音可以在气体与固体中传播,那它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利用下面这个活动找到答案。
敲击音叉,将音叉浸入到水中,人耳贴紧水槽,可以清晰的听到声音。
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
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现象。
四、研讨回顾实验过程,交流实验结果。
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宇航员在宇宙中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联系。
四、拓展制作土电话,描绘声音传播的路径:纸杯内的空气?纸杯?棉线?另一端纸杯?杯内空气?人耳。
学生制作土电话,理解土电话传播声音的路径。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目标1.了解人的耳朵的结构组成及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
2.知道人耳的工作原理,明白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震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3.通过实验,探究耳廓和鼓膜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了解人耳各部分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耳廓和鼓膜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人耳的模型、鼓膜的演示材料、杯子、塑料薄膜、细沙、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声音的传播。
那么,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后,我们是怎样听见这些声音的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猜测我们人类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二、聚焦人耳是人体最重要的听觉器官,它包含哪些结构呢,观察人耳的结构图,认识人耳的各个部分。
三、探索活动一: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仔细观察耳的结构图和模型,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结构图中清晰的标注了外耳、中耳、内耳的各个部分,再让我们看一看耳结构的模型,你能否将这些名称与耳的各部分相对应。
学生通过认识结构图,了解耳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耳的结构模型,了解耳的构造和位置。
活动二:探究耳廓的作用人的头部两侧都长着耳朵,实际我们看到的外面这部分叫做耳廓,那耳廓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用一张纸折成喇叭的形状,模拟耳廓的作用。
学生模拟耳廓的实验,体验耳廓的收声作用。
活动三:探究鼓膜的作用声音的振动通过耳道进入内部,到达了鼓膜这里,鼓膜是怎样接收到声音的呢,让我们看两个模拟实验,让同学们明白鼓膜的工作原理了。
首先将塑料薄膜套在杯子上面,发出声音,我们发现薄膜会振动,在上面撒一些细沙,细沙在薄膜上跳动。
然后做鼓膜振动演示实验二,发现鼓膜振动的原理。
学生通过实验,体验耳膜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总结:通过实验的研究,我们认识了耳廓和鼓膜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耳廓呢,就像一个声音收集器,可以收集到更多的空气中的振动,鼓膜就像一个精密的接收装置,能接收大小强弱不同的振动,从而告诉大脑不同的声音。
四、拓展听诊器也具有收声的作用,通过听诊头上的薄膜振动,来收集声音传送到我们的耳中。
这就是听诊器的原理。
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材料自制一个听诊器。
制作听诊器,知道听诊器的工作原理。
1.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2.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懂得声音的强与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振动幅度与音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探究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声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钢尺、皮筋、鼓、细沙、记录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