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必背知识点一、作者简介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作品背景:《湖心亭看雪》选自 《陶庵梦忆》,是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中时所著的回忆录中的一篇。

文章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二、生字注音湖hú 心xīn亭tínɡ看kàn雪xuě崇chónɡ祯zhēn 拏ná 一yì小xiǎo舟zhōu拥yōnɡ毳cuì衣yī 炉lú火huǒ雾wù凇sōnɡ 沆hànɡ砀dànɡ铺pū毡zhān 对duì坐zuò 长chánɡ堤dī一yì痕hén 独dú 往wǎnɡ 惟wéi三、重点字词解释更定: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雾凇沆砀:形容雪后水气凝成的冰花弥漫于空中的景象。

一白:全白,白茫茫一片。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

四、全文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几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微小如草的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毛毯,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五、重点句子及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12.湖心亭看雪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从听觉入手,描绘出一幅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寒冬静默图;作者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写出大雪纷飞,一片寂静)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4.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写水天交融、白雪皑皑;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从总写的角度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景象;总写湖山夜雪全景图)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文中采用白描手法,化大为小,寥寥几笔,突出景物的特征,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把景物写意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的句子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9.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含蓄表达文章主旨;“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借舟子的话来点明作者看雪的痴态;议论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做人做事,必须要有一种执着、痴迷的精神,就会想到文中的一句。

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问题探究第一段: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明确:作者仍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整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整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1. 湖心亭的背景介绍湖心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拙政园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

它建于明代,原名“乐春亭”,后改为“湖心亭”。

湖心亭坐落在一片水面上,四周环绕着青石栏杆,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

2. 湖心亭的建筑特点湖心亭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四方形结构:湖心亭呈四方形,每边都有一个门洞。

这种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四方之象征的重视。

- 重檐歇山顶:湖心亭采用了传统的重檐歇山顶设计,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加华丽而富有韵味。

- 柱子和栏杆:湖心亭的柱子和栏杆都采用了精美的雕刻工艺,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

3. 湖心亭看雪的意义湖心亭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每年冬天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雪景。

湖心亭看雪有以下几个意义: - 美景欣赏:湖心亭周围的水面和园林在白雪覆盖下变得更加美丽,给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

- 文化体验:湖心亭看雪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能够让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文化。

- 心灵洗涤:在湖心亭看雪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远离喧嚣和压力,沉浸在自然与艺术之中,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放松。

4. 湖心亭看雪的最佳时间湖心亭看雪最佳的时间是冬季,特别是下雪后的第二天。

此时,白雪覆盖着整个园林,形成了一个纯净而美丽的景象。

5. 湖心亭看雪需要注意的事项在湖心亭看雪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穿着保暖:冬季气温较低,看雪时应穿着厚实的衣物,以免感冒。

- 小心行走:湖心亭周围的地面可能会变得湿滑,需小心行走,以免摔倒受伤。

- 保护环境:观赏雪景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植被。

6. 湖心亭看雪的相关诗词湖心亭看雪是中国文人雅士常有的题材,以下是几首与湖心亭看雪相关的著名诗词:- “江山如画,一笔带过。

忽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一内容分析: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要素——看雪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人物——、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遇人2、文中交代中心事件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3、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是否前后矛盾或让张岱改改?答:这里并不是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高自赏的情感态度。

5、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痴是褒是贬?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痴”? “痴行”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痴心”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中想象一下张岱如何回答?张岱在湖心亭巧遇两位金陵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焉得有此雅兴之人??)彼此彼此... ①惊喜、愉悦。

②惆怅、感伤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问又不提地位官职,这段奇遇,看来,张岱关注心灵情趣沟通,更显脱俗。

5、结尾“痴”有何含义?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用意?“痴”是对张岱的确切评价,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人与自然的交融,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从中可领略张岱隐世避居的情怀。

用意是点明文章主旨,借舟子的话包含对“痴”的赞赏,对人格品味的肯定,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6、写自己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有何用意? 答:用意有三:①表现与流俗迥异的孤怀雅兴;②表现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③深夜独往,可能出于不愿别人看见,也不愿见到别人,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湖心亭看雪》中考考点

《湖心亭看雪》中考考点

1. 文学常识、主题。

2. 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

3. 重点句的默写、翻译。

4. 文意理解及拓展迁移。

一、文学常识速记《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张岱。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文学名著。

被称为“都市诗人”。

二、字音字形辨析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三、重点实词识记1. 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 是日更定是:这。

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 挐一小船挐:撑(船)。

4. 拥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细毛。

5.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

雾凇,雾气和水气。

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 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 惟长堤一痕惟:只。

8. 芥jiè:小草。

引申为细微的事物。

这里指船。

9. 铺毡对坐坐:相对10.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

更:还。

11.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

白:指酒杯。

别,告别。

12. 客此客:客居。

13. 及下船及:等到。

14. 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四、一词多义1. 是:①是日更定矣(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2. 更:①是日更定矣(初更以后,晚八点左右)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3. 一:①余挐一小舟(一只)②上下一白(全)4. 白:①上下一白(白色)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5. 焉: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疑问代词,哪里)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助词,“啊”)五、词类活用1. 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2. 是金陵人,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3. 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4. 上下一.白(数词作副词,全,都)六、古今异义1. 余.住西湖古:我。

《湖心亭看雪》知识整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整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二、解释下列加点字1、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2、焉得更.有此人:还3、余拏.一小舟:撑(船)4、拥毳..衣炉火: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5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6、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7.、强..饮三大白.:强,尽力。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三、文章主旨本文描写了湖心亭雪后的奇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1.书后题及重点题1.课外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1)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雪后人声鸟鸣断绝,突出雪大。

(2)全景式描写(或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3)量词运用和白描手法:即“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舟中之人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

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运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4)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苍茫的大自然形成对比。

表现人之于天地的渺小。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它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

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不但在“客”那里引起共鸣,也让舟子受到了“痴”的精神的感染,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整理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整理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整理一、填空。

①文言文《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号陶庵,明末清初人。

本文是一篇游记。

②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解释加点字。

(1)是日更定..(指初更以后)(2)余挐.一小船(牵引,这里是划船的意思)(3)拥毳衣..炉火(细毛皮衣)(4)雾凇沆砀..(雾气弥漫的样子)(5)上下一.白(副词,全,都)(6)惟.长堤一痕(只有)(7)客此..(在此地客居)(8)及.下船(等到)(9)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10)余强.饮三大白.(勉强,尽力)(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11)舟子..者(对书生的尊称)..(船夫)(12)更有痴似相公三、一词多义。

(1)是①是日更定矣__这__②是金陵人__判断动词__(2)白①上下一白__白色__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__(3)一①上下一白__副词,全__②惟长堤一痕 __数词,一__(4)更①是日更定矣__ɡēnɡ,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为2小时__②更有痴似相公者_ɡènɡ,还__四、词类活用。

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_客居__五、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 复习要点

12 湖心亭看雪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余:我。

大雪: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俱:全,都。

绝:消失。

是:代词,这。

更(gēng)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拏(ná):(撑)船。

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雾凇(sōng):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hàng 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一,全,都。

芥:比喻细微,微小。

这里指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而已:罢了。

对:面对,向着。

沸:沸腾。

大喜:非常高兴。

大,非常,十分。

焉得:哪能。

更:还。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别:道别。

客此:在此地客居。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

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庵梦忆》,是作者张岱避世浙江剡(shàn)溪山时所作。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

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代表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三、主题思想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四、知识点1、古今异义(1)余:余住西湖古义:我。

今义:剩下;(用在数词或量词后)表示大数后面有零头‘指某件事情、情况以外或以后的时间。

(2)是:是日更定矣古义:这。

今义:对,正确,与“非”相对;表示答应的词。

(3)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酒杯。

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2、一词多义(1)更:是日更定矣(量词,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为两个小时)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副词,还)(2)大:见余,大喜(副词,非常,十分)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大)(3)一:上下一白(副词,全,都)长堤一痕(数词,一)3、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大雪: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4、文言句式(1)判断句是金陵人(是,表判断)(2)省略句见余,大喜曰(“见”前省略主语)5、写作特色(1)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用极精简的笔墨叙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了出来,景中含情。

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

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

20湖心亭看雪【白描的含义】白描是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

它能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这种描写手法要求作家准确地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

【白描的特点】(1)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

通过抓住人物特征的肖像描写或人物的简短对话,将人物的性格凸显出来。

(2)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由于白描勾勒没有其他修饰性描写的烦扰,故作者能将精力集中于描写人物的特征,往往用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3)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抒发的是真情实感;感情愈真实,愈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白描的作用】使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且语言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1.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崇祯.(zhēn)拏.(ná)更.定(gēng) 毳.衣(cuì) 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 一芥.(jiè) 铺毡.(zhān)2.词语积累——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是日更定.矣(止,停) (2)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3)余拏.一小船(撑)(4)拥毳衣..更有此人(哪能)..(白气弥漫的样子) (6)湖中焉得..炉火(细毛皮衣) (5)雾凇沆砀(7)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8)及.下船(等到)3.划分朗读节奏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本文描写了西湖美景,其他描写西湖的诗句还有很多,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笔下雨后的西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白居易眼中初春的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心中夏日的西湖。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整理资料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整理资料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整理资料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朝代。

-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作者入山著书以终,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二、字音字形。

1. 重点字音。

- 更(gēng)定: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 毳(cuì)衣:细毛皮衣。

-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 一芥(jiè):一棵小草。

- 铺毡(zhān)对坐:铺着毡子。

- 强(qiǎng)饮:尽力地喝。

- 喃喃(nán):低声说话的样子。

2. 重点字形。

- “毳”字,注意笔画顺序,不要写错。

- “凇”与“淞”的区别,“凇”指雾凇,“淞”用于地名如“吴淞”。

三、重点实词虚词。

1. 实词。

- 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 是日更定矣:是,这。

- 余挐一小舟:挐,撑(船)。

- 拥毳衣炉火:拥,裹、围。

- 上下一白:一,全。

- 惟长堤一痕:惟,只。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

更,还。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 及下船:及,等到。

- 莫说相公痴:莫,不要。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 更有痴似相公者:似,像。

2. 虚词。

- 而。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而”,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

- 焉。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焉”,表示疑问,哪里、怎么。

四、一词多义。

1. 一。

- 上下一白(全)- 惟长堤一痕(数量词,一道)2. 更。

-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五、古今异义。

1. 余。

- 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

- 今义:剩下。

2. 白。

-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今义:白色。

3. 是。

- 古义:这。

例:是日更定矣。

- 今义:判断动词。

六、句子翻译。

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一内容分析: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要素——看雪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遇人2、文中交代中心事件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3、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是否前后矛盾或让张岱改改?答: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高自赏的情感态度。

5、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痴是褒是贬?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痴”? “痴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痴心”“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中想象一下张岱如何回答?张岱在湖心亭巧遇两位金陵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焉得有此雅兴之人??)彼此彼此... ①惊喜、愉悦。

②惆怅、感伤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问又不提地位官职,这段奇遇,看来,张岱关注心灵情趣沟通,更显脱俗。

5、结尾“痴”有何含义?作者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用意?“痴”是对张岱的确切评价,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人与自然的交融,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从中可领略张岱隐世避居的情怀。

用意是点明文章主旨,借舟子的话包含对“痴”的赞赏,对人格品味的肯定,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6、作者写自己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有何用意? 答:用意有三:①表现作者与流俗迥异的孤怀雅兴;②表现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③作者深夜独往,可能出于不愿别人看见,也不愿见到别人,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湖心亭看雪》-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文必备知识清单

《湖心亭看雪》-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文必备知识清单

《湖心亭看雪》知识清单湖心亭看雪张岱 (明代)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诵读理解1、字音更(gēng)定拏 (ná) 毳(cuì)衣雾凇沆砀 (hang dàng )一芥( jiè) 铺毡 (zhān) 更(gèng ) 有此人喃喃( nán)2、字词(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这里指苏堤。

一,数词。

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

湖心亭看雪重点知识梳理

湖心亭看雪重点知识梳理

《湖心亭看雪》重点知识梳理1.文常:张岱,字,号,朝代,代表作品、,《湖心亭看雪》选自。

2.重点实词(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_________________(2)余拏一小舟拏:_________________(3)拥毳衣炉火拥:_________________(4)及下船及:_________________(5)舟子喃喃曰舟子:_______________3.文言虚词(1)而:①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________(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问其姓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意理解(1)文中“_______________”一句与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相照应。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描写得很有特点,作者在此运用了______手法,按照__________、________的次序,勾勒出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互映衬,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深藏着作者的故国之思。

4.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通过写冰雪世界的洁净之美,映射出作者__________的人格理想,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对____________。

5.(教参“问题探究”2题)如何理解“痴”字的含义?痴行原文语句回答:①②特立独行、率性认真作者的人格追求痴景手法:原文语句回答:①天地浩瀚:(侧面写雪)②人之渺小:两者之间从到分,运用了手法,由及,由到写出了的景色特点,体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表达了作者的人格理想,的精神追求。

景冷孤独【情景对比】情热知己山水:天人合一情趣:高雅脱俗(看雪、喝酒)故国:伤感怀念痴情体现在①②惆怅哀愁故国之、故国之中心: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的奇景和游湖人的,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同时还不着痕迹地融入了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完整word版)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复习

(完整word版)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复习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复习1.湖心亭看雪》全文,选自《_________》,作者是明末清初的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崇祯.( ) 拏.( ) 更.定( ) 毳.衣( ) 雾凇.( ) 沆砀..( )一芥.( ) 铺毡.(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更定.矣 ( ) (2)湖中人鸟声俱绝. ( ) (3)余拏.一小船 ( ) (4)拥毳衣..炉火 ( ) (5)雾凇沆砀.. ( ) (6)焉得..更.有此人 ( ) ( ) (7)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 ) (8)及.下船 ( )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5.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有哪些?有什么艺术特点?6.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 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为什么说可知人“痴”于此景?请分别概括。

8. 文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字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这句话?9. 本文体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答案1. 《湖心亭看雪》全文,选自《 陶庵梦忆 》,作者是明末清初的 张岱2. 略3.略4.略5.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运用白描手法6. 写出了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铺垫7.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8.傻,这里指作者初更后欣赏西湖雪景后的雅趣不能被一般人所理解。

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人生渺小的感慨。

9.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及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和心中怀念故国的愁绪得以化解的复杂情感。

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综合能力测试一、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并解释1.拥毳衣炉火()________2.雾凇沆砀()________二、填空《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 _时人。

作品有《》、《》。

三、用原文回答问题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阅读(一)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_______,____ ____!”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2.翻译句子: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请有原文处填上舟子所说的话,并说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二)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划船。

)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为下列横线字注音。

突兀()如颊()目酣神醉()丁酉()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突兀层崖中()(2)山色如娥()(3)已不觉目酣神醉()(4)余游西湖始此()3.哪些语句写出了西湖全景?4.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初时的心情?1.给加粗字注音。

①毳()②强()饮③沆砀()2.解释词语。

①更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总复习九年级上册第3篇 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 张岱)文言文阅读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九年级上册第3篇 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 张岱)文言文阅读梳理
续表
原文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⑤更⑥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⑦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⑧。
⑤焉得:哪能。⑥更:还。⑦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⑧客此:客居此地。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角度 三 名句赏读
◎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来写大雪。以“人鸟声俱绝”来描写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刻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接在一起,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④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原文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雾凇(sōnɡ)沆砀(hànɡ dànɡ)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④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湖心亭看雪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从听觉入手,描绘出一幅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寒冬静默图;作者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写出大雪纷飞,一片寂静)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4.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写水天交融、白雪皑皑;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从总写的角度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景象;总写湖山夜雪全景图)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文中采用白描手法,化大为小,寥寥几笔,突出景物的特征,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把景物写意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的句子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9.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含蓄表达文章主旨;“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借舟子的话来点明作者看雪的痴态;议论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做人做事,必须要有一种执着、痴迷的精神,就会想到文中的一句。

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问题探究第一段: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明确:作者仍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明确:(1)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2)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1)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

(2)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志趣。

(3)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

鲁迅先生曾认为白描手法“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卖弄”,“看”改成“赏”就有些做作了。

5.本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表现了作者孤傲高洁,不随波逐流的心境,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特立独行的个性。

6.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明确:(1)角度:①概括式描写(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侧面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的寂寥凄清。

②全景式描写(间接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称为雪雨雾的世界。

③集合式描写(动态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收罗了雪后西湖之景,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

7.本文中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雪景的?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明确:(1)作者写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叫白描。

(2)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的顺序。

8.“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描绘出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其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何作用?明确:(1)描绘出了西湖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白雪茫茫的景象,由上到下,由湖到堤,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浑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雪夜静谧世界。

(2)体现了作者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追求,抒发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3)这些副词、量词的使用,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出来,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9.“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明确: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10.“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明确:(1)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

(2)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11.品味加点词语,说说下面句子写景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明确:示例一:加点词运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又富含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谐统一。

示例二:加点词语精炼准确地概括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介”“两三粒”突出这些夜色雪景的单调和渺小,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强烈的对比,人与自然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谐与统一。

12.阅读课文,说一说“痕”“点”“芥”“粒”四个词好在哪里。

现代汉语中使用量词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例子有很多,请举一例。

明确:(1)四个词用了白描的手法,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出来。

“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点”“芥”“粒”写出了亭子、舟、人的渺小。

这些夸张之词显得贴切自然,突出了视觉的移动,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2)例如:一弯新月,一叶扁舟,一轮圆月,一眼泉水,一抹彩霞等。

13.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的?明确:不矛盾。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独”不仅仅是形单影只,更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孤傲。

第二段:14.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人,是否偏题?明确:不偏题。

(1)本文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发感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2)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有魅力。

(3)本文写景,同时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1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明确:(1)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2)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

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客人也一定负责地认为他们是唯一来湖心亭看雪的,但是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所以他们感到惊讶;而后文中舟子的喃喃之语,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

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

(3)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16.文中写湖心亭巧遇两人的情节有什么作用?明确:一是给沉寂浑茫的夜景增添一分生气和一分暖色,使文章富有波澜;二是借他人之口抒发知己难逢的惆怅。

17.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明确:(1)作者引用舟子的话点明文章主旨,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2)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18.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就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说说这个“痴”字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明主题,突出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表现了作者钟情膳食、淡泊、超凡脱俗的独特个性。

19.“痴”是选文的文眼,请分析它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明确:“独往湖心亭看雪”是我之痴,亭中人煮酒赏雪是客之痴,我与客同赏雪是两者之痴。

一个“痴”字,表现了客之雅趣,我的志趣,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20.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

明确:(1)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2)表现了作者喜悦豪爽之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

“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全文:21.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22.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明确:(1)拏、拥、往、看(2)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3)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23.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明确: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24.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用?明确:(1)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在作者心中,湖中的雪景固然令人陶醉,令人回忆,但画面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音的思想情怀更令人难忘。

(2)这样写既突出了雪景,又突出了情真。

25.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26.读完这篇文言文后,有同学认为在这样天寒地冻、人和鸟都销声匿迹的情况下,张岱外出赏雪的行为很傻。

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我不赞同。

正是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张岱才欣赏到了“天地茫茫,一片空阔,万物渺小”这样悠远脱俗的景致,他的行为表现了他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痴迷。

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岱才遇见了和他一样有闲情雅致的知己,并得以和知己在赏雪时畅饮,也表现了他对世俗之外雅情雅致的痴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