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有限,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正确看待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视频等,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PPT,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与三国鼎立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介绍等素材。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三国时期的战争场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讲解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三国鼎立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内容。
《三国鼎立教案》教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七上课件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拟,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开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开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测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Lesson 16 Lesson 16 of history of Grade 7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2、篇章2:三国鼎立模板标准版3、篇章3:三国鼎立范文标准版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培养学生的史实观念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局限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描绘,对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事件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区分历史与文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较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能够阅读并分析历史地图,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三国鼎立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历史地图的阅读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历史地图教学法:运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包含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素材。
2.历史地图:准备三国时期的相关地图,以便于学生分析和讨论。
3.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章,便于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导学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
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8.教师归纳: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
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
④重用人才。
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9.教师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0.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6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6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零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教材顺序,呈现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在此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 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等势力争霸的历史背景,以及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
此外,学生对于英雄人物有一定的崇拜心理,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三国鼎立》相关内容。
2.课件: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图片等。
3.视频资料:关于三国时期的影视作品片段。
4.板书设计:三国鼎立的时间线、人物关系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人物图片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讲述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教师巡回指导。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创新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创新教案范文5篇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
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创新教案范文。
供大家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创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设疑: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解释“鼎立”的含义)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3、自学教材P106(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三国鼎立》教案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案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之间的战争和互动。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一次重要了解,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次深入探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从而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填补这一空白。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政治制度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提高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案、教材等相关教学资料;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三国鼎立的形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三国鼎立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讨论加深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的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争霸的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三国演义》作为古典名著,广为流传,学生对三国故事有一定的了解;说陌生,是因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多来源于文学作品,对历史事实的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既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将文学形象与历史真实区分开来。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争霸的历史,对诸侯争霸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对三国人物、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掌握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的争霸过程,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将文学形象与历史真实区分开来。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的争霸过程,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历史背景、人物、事件等内容的课件。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案:编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争霸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的争霸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的形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 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中国社会分裂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
本课内容涉及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以及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文字描述,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其中的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充满兴趣。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提炼出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意义。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等相关资料。
2.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
3.教学课件。
4.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呈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以及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通俗作品,对历史的真实面貌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人物为例,深入剖析历史现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教材,方便学生查阅。
3.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4.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课外读物,拓宽历史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
提问:你们对三国时期有哪些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局面?2.呈现(10分钟)讲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介绍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如:曹操、刘备、孙权三位统治者的崛起,赤壁之战,三国各自的治国策略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等。
教材通过插图、文字和表格等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具体事件可能掌握不够全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一定认识,但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权分布和主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及其贡献。
3.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观看视频:播放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视频资料: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视频资料。
3.PPT:制作教学课件,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著名人物和事件等内容。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和重要事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一课的内容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语言描述,使学生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历史背景和事件的发展顺序不够清楚。
学生可能对战争和军事策略感兴趣,但可能对历史意义的理解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掌握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等主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等主要事件。
2.教学难点:对三国鼎立局面历史意义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意义和影响。
3.史料分析法:学生分析历史史料,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插图、历史人物和事件等。
3.史料:教师准备与三国鼎立相关的历史史料,供学生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如“东汉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了什么局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课内容:“三国鼎立”。
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课件呈现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如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等。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崛起,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节课内容涉及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已学习的历史知识的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佩之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教师巡回指导。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三国鼎立》精品教案(word版)
第16课三国鼎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2.能列表归纳三国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过程与方法】1通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归纳, 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2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 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 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起重要作用.2.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 使学生认识到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开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过程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教学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过一个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哪一个国家?生:亚历山大帝国.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 第一次以武力, 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 第三次以法律. 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 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开展而缩小了影响, 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就来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一起领略古罗马法的魅力.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罗马城邦(一)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的时间, 理清本课脉络.提示: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公布成文法;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2.教师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 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 聚居生活, 形成了许多城邦. 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公元前509年, 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 不断对外扩张, 征服意大利半岛, 并最终称霸地中海.3.学生自学:阅读“相关史事〞, 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 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提示: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 迦太基败;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 迦太基丧失了独立地位;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 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4.教师讲述:布匿战争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 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 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 逐渐富裕强大起来. 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 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争不可防止地爆发了. 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 所以这场战争称为“布匿战争〞.5.问题思考:布匿战争有何影响?你如何看待古罗马的对外扩张?(第一问由学生看书答复, 第二问可联系今天的中东局势引导学生讨论. )提示:影响:罗马共和国争得了地中海的霸权, 成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6.教师过渡:在罗马共和国中, 谁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呢?我们再来看看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二)罗马的共和制度1.图片展示:罗马的元老院2.教师提问:罗马共和国的机构设置情况是怎样的?举出相关史实, 认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并与古希腊城邦制度进行比照, 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提示:国家统治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 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事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设立平民选出的两名保民官, 有否决权等. 总的来说, 就是贵族共和和平民民主.3.学生自学:阅读教材, 分析归纳《十二铜表法》的内容, 思考其公布的意义.提示: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意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4.教师提问:罗马实行共和制, 为什么又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呢?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里, 奴隶制得到高度开展, 这种开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提示:在罗马共和国里, 奴隶数量多、使用广, 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罗马, 但是处境悲惨, 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 在罗马城, 每天有2000多名奴隶成交, 爱琴海上的提洛岛是著名的奴隶交易中心.5.教师讲述:如此多的奴隶, 大多数来源于战争或者被征服的居民. 如此悲惨的处境让奴隶们苦不堪言. 终于, 一场声势浩大的奴隶大起义爆发了, 它震撼了罗马的统治, 加速了共和国的衰亡.过渡:声势浩大的奴隶起义, 震撼了罗马的统治, 罗马共和国的一些手握军权的将领开始争权夺利. 在公元前45年, 凯撒以“祖国之父〞的名义实行专制统治, 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 元老院权利日渐衰弱, 原来的共和制还能继续维持吗?目标导学二:罗马帝国1.背景介绍:罗马奴隶主统治遭到沉重打击, 军事实力人物为建立军事专制进行争夺. 凯撒在位期间, 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的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 激起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 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继凯撒之后, 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 到公元前31年, 屋大维逐渐独揽大权, 公元前27年, 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2.教师提问:你认为元首制的建立意味着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提示:意味着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罗马共和国开展为帝国的原因是社会危机严重, 奴隶主贵族要求专制统治以稳固政权.3.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地图《古代罗马的扩张》, 了解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的疆域范围.4.教师讲述:罗马帝国建立后, 不断对外侵略扩张, 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罗马帝国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古代罗马不但同中国有交往, 而且同印度、北欧也有贸易往来. 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正说明了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的繁荣情况.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的内容, 说说中国对古代罗马的称呼和两国的交往情形.目标导学三:罗马帝国的衰亡1.学生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罗马帝国的衰亡〞一目和“相关史事〞, 了解帝国衰亡的过程及原因.提示: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内因);日耳曼人的入侵(外因).三、课堂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欧洲的文明源头之一——古代罗马. “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根底, 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恩格斯的话论证了罗马文明、希腊文明和欧洲文明间密切的关系.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 对罗马帝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 因而教师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 另外,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 因而可以从推向未知, 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一、导入新课。
以曹操在京剧里的脸谱形象导入新课师: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物叫曹操,你对他是什么印象?再看京剧里的曹操脸谱形象,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与电视剧里的和京剧里的人物一样吗?我们今天学完这课后你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二、学习新课。
1、官渡之战师: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方有两个实力较大的军阀,分别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直接展开了一场战役,这就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重要战役——官渡之战。
展示东汉末年的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官渡之战的背景。
师:官渡之战影响如何?(屏幕显示表格)时间公元200年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战争特点以少胜多结果曹操胜利让学生讨论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出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后引出曹操写的首诗“老骥伏析,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一曹操《龟虽寿》 (屏幕显示) 师:这首诗是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心情激动而写,他不满足于统一北方,于是他就有了统一全国的念头。
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位以统一大业为己任,志向远大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然而曹操统一全国的壮心,他自己能够实现吗?2.赤壁之战(1)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师:我们通过阅读教材知道,这时的南方有两股势力有所发展。
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江东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
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有了卧龙先生精彩的“隆中对”。
师: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
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接下来,与官渡之战一样,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件显示表格)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结果曹操失败特点以少胜多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3)师:同学们,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呢?师:我们从作战双方来考虑,一是孙刘联军,他们组成联军,战略得当,在诸葛亮的指导下,他们采取火攻,很好地利用了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三国演义》片头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答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州牧混战的局面 ,实现了局部统一,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我认为是历史的进步。
结束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进程中的重要战役,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了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答案:
时间
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战术
曹军:不习水战,连接船舰;孙刘联军:黄盖诈降,借东风,火烧赤壁
结果
曹操失败
作用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过渡语:出示赤壁之战主要形势图,通过分析形势图得出: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三方均不具备完成统一的绝对力量,三方力量达成了一种暂时的平衡和均势,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点
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难点: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法
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运用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板书
设计
一、官渡之战
1.时间:200年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3.影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1.时间:208年
2.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3.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形成:曹丕建魏、刘备建蜀、孙权建吴
2.三国发展
当堂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时间
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经过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过渡语: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曹操的下一步理想和目标是统一全国,那么就必须消灭南方孙刘联军的势力,一场赤壁大战展开了。
教学
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几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导入部分我利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创设情境,在雄浑、低沉的乐曲声中把学生带到了那段历史,让学生说出所知道或喜欢的三国人物。引出本课两个重要人物:曹操和诸葛亮。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准确。授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课标要求,紧扣教学重点,遵循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讲故事、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三国鼎立形势示意图等活动,寓教于乐。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体现个性化的要求。问题的设置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赤壁之战的背景。
答案:①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②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孙权联合迎战曹军。
2.指导学生观看视频《火烧赤壁》和《赤壁之战示意图》(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
并结合教材知识,?
答案: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阅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讲诸葛亮是怎样治理蜀国的?
答案: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3.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见课件),根据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板块三 三国鼎立
1.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答案: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2.(1)阅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曹魏的农业发展成就。
答案: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阅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孙吴发展的基本史实。
教师
随笔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官渡之战
1.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曹操势力日益壮大的原因。并结合教材知识,?
答案:政治上:把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各种人才。经济: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2.观察《官渡之战示意图》、人物图片和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
2022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 三国鼎立
教学
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