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
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

②曹操和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③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④马钧发明的翻车,在当时世界上是一种最先进的灌溉工具。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辨清某些正统观念和把诸葛亮神化的错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在第15课中,大家学习了“黄巾起义”,哪位同学能谈谈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爆发于哪一年?它的后果是什么?
2.导入新课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而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

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

22课至27课就是写的这一历史时期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今天先学习第22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请一位同学先将课文前的导言朗读一遍)从导言中可知本课要
学习两位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历史人物棗曹操和诸葛亮,究竟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们?这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样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最后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山西),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

2.曹操势力的发展壮大
在各国军事集团的混战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后被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所占领。

当时袁绍的实力非常雄厚。

然而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在打败青州的黄巾军后,选其精锐,将他们编为“青州兵”。

曹操正是主要依靠这支力量,顺应人民渴望安定结束战乱的要求,完成北方的统一(出示曹操彩色画像或指引学生看课本131页的插图)。

曹操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的政治家,在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中,他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当时东汉的皇帝是汉献帝,他虽然是个傀儡,但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曹操知道只要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就可以用它的名义来发号施令。

于是曹操借机发兵洛阳,把汉献帝和文武大臣一起劫持到许昌,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东汉时期选择官吏,一是看出身门第,二是看封建道德。

曹操则不以此作为用人标准,而且是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

他身边的第一谋臣荀彧就是平民出身。

他曾三次发出《求贤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当时由于农业生产遭到战争的破坏,广大农民流离失所,许多军事集团往往因为军粮不足而崩溃瓦解。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恢复和发展生产,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

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曹操采纳部下的建议,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

屯田的农民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几十人一屯。

这样,使大批流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又种上了庄稼,屯田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以后继续向各地推广。

由于屯田农民可以不负担兵役和徭役,而且有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比较高。

除了民屯外还有军屯,屯田的兵士按原来的建制,5里一营,每营60人,平时屯种,战时打仗。

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发,军粮供应有了保证,从而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经过推行屯田,曹操的势力得到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在北方仅次于袁绍的军事集团。

曹操有了皇帝为他发号令,又有大批文臣武将的辅佐,还有充分的军粮,于是准备同北方最强大的袁绍决一死战。

3.官渡之战
(展示《官渡之战》图,指图讲述)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地盘和实力都超过曹操。

公元200年袁绍率兵10万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曹操。

曹操仅2万兵力迎击袁绍。

袁绍的大军到达黄河北岸的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津。

曹操自知兵力远远不及袁绍,决定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亲自率军到白马津西边的延津,佯装要从这里渡河北击的假象。

袁绍中计,将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

曹操立即派兵急救白马,由于颜良没有防备,结果被曹军打得大败,颜良本人也被杀死。

袁绍没有冷静分析形势,依仗兵多粮足,下令全军渡过黄河直扑延津。

曹军一边撤退,一边故意把辎重财物等丢弃在路上,让袁军四处抢夺,乘其大乱时曹军反击,第二次又打败袁军。

白马、延津两战,曹操只是取得了两次局部的胜利,袁绍的力量仍然大于曹操。

曹操决定诱敌深入,主动退到官渡一线,双方在官渡相持达半年之久。

曹操自知兵少粮缺,不能拖延,正感为难时,袁绍谋士许攸前来投奔,密告袁绍在乌巢屯粮情况,建议立即偷袭。

曹操
连夜亲率精兵5000,假装袁军,直插敌人后方的乌巢,焚毁全部军粮。

官渡前线的袁军闻讯大乱,曹操全军进击,乘胜歼灭袁军7万人,袁绍只带着800多骑兵逃过黄河,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忧愤而死。

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大家看132页右下角框内的那道题,谁能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官渡之战后,曹操又用了几年时间肃清袁军残余势力,到207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通过“官渡之战”一目的学习,同学们再来看看131页曹操的那首诗(不是全诗,是摘录《龟虽寿》中的几句),大家想想,由此他抒发了什么情感?表现了什么精神?(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

)(讲到此处,可对曹操作一简要评价,强调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军、军事家和诗人。

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

他完全不是某些戏剧舞台上塑造的白脸奸雄。


二、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之后,准备乘胜统一南方。

这时,南方的孙权和刘备正在崛起。

孙权是孙策的弟弟,原来他的'势力不大,后来陆续消灭了江南一些地割据势力,地位日益得到巩固。

刘备是汉朝的宗室,东汉末年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各个军事集团的混战中,他因实力不足,没有固定的地盘,曾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最后又投奔荆州的刘表。

他一直寄人篱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具有远见卓识的人辅佐,所以刘备在荆州期间十分注意访求贤才。

后经荆州名士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得知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人才。

身处危境而壮心不已的刘备曾接连3次带着关羽和张飞,冒着严寒,亲往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山中的草庐拜见。

前两次诸葛亮未出来,到第三次时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才出来会见。

诸葛亮在隆中从政治、军事、地理、人事等方面精辟地分析了国家的形势,建议刘备先占领荆州、益州(今湖北、湖南、四川一带)
为根据地,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和孙权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力量雄厚的曹操,然后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出兵灭曹,统一全国。

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正确的战略策略。

此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2.赤壁之战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指图讲述)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先取荆州。

在曹军到达前刘表已病死,次子刘琮继位后便投降了曹操,刘备由樊城败退到樊口。

曹操占据江陵,收编了荆州水军,并从江陵顺江而下。

刘备派诸葛亮东下柴桑会见孙权,要求联合抗曹。

诸葛亮最终说服了拥兵观望的孙权,决定派周瑜带领3万人马沿江西进,联合刘备顺赤壁一带同曹军决战。

曹操的兵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他的兵士多为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而且曹操被表面的强大所麻痹,他的这些弱点被周瑜利用。

那时正是初冬季节,一天夜里,江面刮起东南风,周瑜派大将黄盖前去诈降,带领10艘装满干柴浇透油脂的船,外面用布将柴盖好,乘着风势直扑曹营。

渐近时,那10艘大船突然着火,迅猛冲进曹军水寨,顿时风狂火烈,曹军战船一片火海,大火又迅速延烧上岸,岸上曹营也被烈火片片吞噬。

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烧死、溺死的无以数计,曹操只带领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

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教师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或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此图)赤壁之战后,曹操已无力再南下,他死后,子曹丕于220年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建都洛阳,定国号为魏,东汉至此结束。

(应向学生强调指出:此时才是三国时期的开始,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时期人。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领了长江以南的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进占四川,221年,他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蜀或蜀汉。

孙权则继续领有江东地区,使其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于222年在建业称王,定国号为吴。

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大家注意: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

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国以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
的局部统一,这就为以后全国范围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三国建立前后,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注意恢复和发展各自的经济力量。

三、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曹魏重视农耕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他的后继者更加重视农业,并为此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有:
①继续实行屯田。

当时曹魏的屯田区有20多处,分布于西起今甘肃天水,东至今山东淄博和今江苏徐州,北达今天津蓟县,南到淮河的辽阔区域。

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淮河南北实行的大规模的军屯,使这一地区的荒地得到开发,生产了大量粮食,对后来晋军灭吴时的军粮供应起了很大的作用(结合课本上的《曹魏屯田图》讲述)。

②大力兴修水利。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魏政府注意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在各地修造陂塘,如在安徽合肥附近修建的芍陂可灌田万顷以上;在颍水南北开了300余里的渠道,灌田达2万顷。

此外,在安徽北部、陕西南部、河南等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从而保证了这些地区的农业连年丰收。

③推广先进工具。

马钧少年时生活贫困,由于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并十分注意结合社会生产的实践,所以成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机械制造发明家,他最重要的发明是翻车(即水车,又叫龙骨车)。

从课本的插图中可以看出,翻车构思巧妙,只要有人上边脚踏,就可以把低处的水不断提到高处,既大大提高了效率又十分轻便。

它不但能灌溉,而且还能排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

他发明的翻车后来被推广到魏国以至全国。

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这种工具在我国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下来,许多地方至今还在使用。

④重视保护农桑。

曹操不但重视农业生产,而且十分注意保护农桑,行军时不准将士践踏庄稼,而且身体力行,在这方面做了表率。

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在广大农民和士兵的辛勤劳动下,北方经济逐步从满目疮痍的景象中恢复过来,许多地方仅几年
时间,仓库中就已装满了粮食。

大家看136页的图画,上面画的是在今甘肃地方农民的牛耕、播种、采桑和扬场的情景,与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接近,说明了整个北方农业的发展。

2.诸葛亮治蜀
刘备称帝建蜀时,诸葛亮被任为宰相,他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治蜀期间,注意发展农业,采取奖励农耕、减轻赋税政策,要求各级官吏重视农业,防止对农民的过度剥削。

他还派一部分军队利用战争间隙进行屯田,解决军粮问题。

此外,对蜀国境内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也很重视,专门设置堰官,派1000多人常年修护,使其更好地发挥浇灌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的作用。

手工业方面,蜀汉的纺织业很发达。

诸葛亮积极鼓励种桑养蚕织锦,使蜀锦生产有很大发展,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在与魏、吴的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蜀汉财政重要来源之一。

从课本136页右下方诸葛亮的那句话中,也可看到蜀锦生产在蜀国经济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蜀国灭亡时,国库中还存有锦、绮、綵、绢各20万匹,可见织锦业之发达。

课本中诸葛亮向少数民族赠锦的插图,希望蜀锦技术能在西南地区推广,表现了他对发展蜀锦生产的重视。

针对某些豪强官吏侵夺百姓,诸葛亮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打击和限制。

对于那些执法严明的官吏,则大力提拔重用,做到赏罚分明,任人唯贤。

这是他治理蜀汉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还注意改善和加强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这时发生的。

孟获是当地少数民族中威望很高的首领,诸葛亮对他“七擒七纵”,终于使他心悦诚服,表示不再反叛。

诸葛亮还选用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官吏,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中央的监察官)。

(讲到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赤壁之战正确认识诸葛亮: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许多优秀
品格;但他并不是神,所谓“借东风”,无非是他对气象较熟悉并虚心向人民求教的结果。


3.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的经济受东汉末年各个军事集团混战的破坏较少,立国之后继续在原有基础上向前发展。

吴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有二:一是北方农民大量南迁。

东汉末年各个军事集团厮杀的主要战场在中原地区,江南相对来说较为安定,黄河流域一带的农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渡,仅213年一次南迁就多达10万户。

他们不但为江南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二是山越人大批出山定居。

江南地区原先居住着许多越族人,后来居住在平原和交通发达地区的越族人逐渐与汉族融合,居住在山区的逐步形成为山越族。

孙权在江南扩展势力,遇到山越人的顽强反抗,他多次派兵镇压,强迫他们出山定居。

经过广大汉族和山越人民的努力耕垦,江南肥沃的土地得到大量开发,农作物的产量大为提高,稻米每亩产量达到3斛。

此外,吴国还推广了中原地区已广泛使用的二牛一犁的耦耕法,使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纺麻织布是当时孙吴民间的主要手工业,生产的越布(麻织品)闻名全国,麻布生产居三国首位;丝织业也逐渐兴起,三吴地区是丝织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青瓷是吴国著名的特产,产品的釉色已显现较深绿色,釉面也较厚,标志着我国瓷器进入了成熟时期。

课本上的插图《吴国青瓷羊》,制作精美,造型生动,是我国早期青瓷中的代表作。

为了适应长江水域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吴国大力发展造船业,现在的福建闽侯是其造船中心。

造船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所造的海船长达20余丈,高出水面近3丈,可载六七百人,装载物资可达500吨以上;用于长江水战的船只,有上下5层。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吴国的海上交通非常发达,远航的船只北达辽东,南通南亚诸国。

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等率领1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今台湾),在今台南市和嘉义市一带登陆,后来卫温返回时,还将台湾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

这是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

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

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巩固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可以知道,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混战的结果。

官渡之战使曹操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

这种鼎立局面,直到280年西晋统一全国才结束。

在三国鼎立的时期里,魏、蜀、吴国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于全国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因此,各族人民都迫切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

同时,各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比较显著,物力和财力都较南方充足,所以后来全国的统一便由代魏而立的西晋来完成。

下面请同学们填写一个表格(三国建国年表),另外还请大家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三国建国年表
5.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中的三道题目。

(三)教法建议
1.本课的重点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关于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教师应向学生说明两点:一是客观上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主观上曹操顺应了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正确的政策措施。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本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教师应结合地图向学生较为详细地生动讲述赤壁之战的全过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典型战例,可用讨论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交战双方的胜败原因,以培养其思维力和分析力。

3.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4.本课涉及到两个家喻户晓的重要历史人物曹操和诸葛亮,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还要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注意纠正小说、戏剧中错误的正统观念、封建道德观念,以及把历史人物神化等,并要强调历史小说和戏剧不同于历史。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就曹操、诸葛亮的评价问题,在课内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最后
作出总结。

【《三国鼎立》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