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课堂实录
《三国鼎立》教学实录

《三国鼎立》教学实录作者:高翠先来源:《内蒙古教育·基础教育综合版》2011年第03期我在进行《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中,期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快乐中感知历史,体验历史。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识记要求: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2)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通过对曹操胜于官渡败于赤壁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区别文艺与史实: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学生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辨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历史情景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统一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曹操和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曹操统一北方是历史的进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被后人敬仰。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体会音乐中三国争霸的气势。
提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人物以及和三国有关系的成语、歇后语,同学们知道多少?生: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割须代首,蒋干中计,舌战群儒,煮酒论英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夏侯惇拨箭啖睛等。
师:三国故事家喻户晓,三国人物声名显赫。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发文大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课堂实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课堂实录2022年4月2日,星期六,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的课程时间,在盛装笔记本电脑和作业本的学生们陆续进入教室后,历史老师吕老师开始了当天的授课。
吕老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什么吗?学生A:三国?吕老师:对,没错。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这个历史时期。
吕老师将一张地图拉到了教室前,并指着地图上的三个地区。
吕老师: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地区的位置。
其中,东吴在长江下游,西蜀在四川,而中原则是曹魏所在地,这三股势力就这样造成了政治局势的三分。
而这个时期史称“三国时期”,大致上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之间。
学生们掏出笔记本电脑和纸笔,认真听老师讲解。
吕老师:说起三国时期,我们必须先要提到公元220年,这一年曹操死后,由曹丕继位,另注都督中外诸军事,并被封为魏王,这就开创了曹魏时期。
而后,在公元221年刘备被封为汉中王,距离在八年前刘备还只是个流浪在外的人。
当然,这一切只是各方面势力在这个时期争夺的结果,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三股势力的背景和影响。
学生们齐声地看着吕老师展示的PPT,细心地记录着老师的讲解。
吕老师:东吴,汉末著名的军阀孙策的次子孙权,于公元222~229年间夺取了江东一带并以受晋王封号称“吴王”。
此后,不断发展的东吴自成气候,这一时期,吴的经济相对比较繁荣,土地肥沃、渔业发达、茶叶银器纺织品等日用工艺也有很高的水平,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仔细倾听老师的讲解。
吕老师:那么,中原地区是由曹操的儿子曹丕所建立的曹魏,也是我们今天最广为人知的势力之一,曹丕时期对于曹魏并不算很好,政治斗争不可避免地加剧了曹魏时期内部的矛盾。
但矛盾是双方的,许多年轻人始终觉得自己代表的若干正确观点没有得到应有的听取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曹魏内部还存在杨修、荀彧等一批言官来维护官方本应的职责,从而盘点当时历史发展的过程,铺开三个势力的基本状况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网,也就趋于决议。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堂教学实录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堂教学实录——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武金萍一、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二、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激趣导入:播放课件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并显示歌词。
师:同学们都应该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一起回答。
生:《三国演义》。
师:这部电视剧中有哪些英雄人物和历史故事?生: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故事有三顾茅庐、草船借剑、赤壁之战等。
师:你们最喜欢《三国演义》里面的哪个人物呢?生:刘备。
生:关羽。
生:曹操。
师:电视剧里的三国和历史上的三国是一样的吗?生:不一样。
师:同学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的这些人物?生:看电视剧,看小说《三国演义》。
师:同学们所了解的这些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是通过文学或影视作品,但是,文学作品和历史是有区别的,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夸张,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三国时期,了解这些人物的真实面貌和这段历史。
课件显示本课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二)明确目标分组竞争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课件显示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大声朗读“学习目标”,快速浏览课文之后,我将全班同学按兴趣分成两个小组,并分别取名为:官渡组和赤壁组。
让他们之间展开小组竞赛。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本节课的重头戏,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里,我特意设计了两个提问环节:(1)小组内部自问环节。
即在阅读课文的之后,各组长首先向自己的组员提出几个合理的问题并由组员来释疑。
(2)小组之间互问环节。
即两个小组之间互相向对方小组提出合理的问题并让对方释疑。
要求官渡组的同学负责向赤壁组的同学提出有关赤壁之战的疑问,赤壁组的学生则负责向官渡组的同学提出有关官渡之战的疑问。
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首先提问: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让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展示课件《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
师:大家结合教材分析了解当时的背景:生: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分裂割据。
师: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在各派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是哪两派呢?生:曹操和袁绍。
三国鼎立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人教版

《三国鼎立》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教学目标:、知识传授目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
、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反映本质的能力;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材分析:、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师:“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因此人们特别怀念英雄。
而今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也许下面这首歌,可以反映人们的感慨。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课件出现歌词)(点评:短短两句话,便把当今社会的浮燥与历史的厚重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一边是感叹,一边是回顾,古今对比,形成鲜明的反衬。
在对比中引出新课,自然、贴切。
一首学生熟知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更是把一个恢弘的三国时代以长镜头快拉的方式引到了听课者的面前)师:“大家的微笑暗示我,你们一定知道它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生:“《三国演义》”。
师:“对,是《三国演义》。
那么三国鼎立的背景是什么?又是怎样形成的?现在就让我们展开着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生:“官渡之战”。
(齐答)(播放“官渡之战”标题)。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场战役发生时的形势?”生:(两位学生发言,内容略)(点评:开始新课后,随即引入正文,简洁明快。
但是,在让学生回答问题之前,既没有给学生留出时间也没有布置自习,提问得有些唐突)师:“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统治黑暗,引发了农民起义。
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领兵权下放给地方官,使他们成为各霸一方的军阀,也就是凭借军队称霸一方的集团。
我们来看当时的形势图(动态显示)。
其中实力最强的,一个是袁绍,盘踞河北,人多粮足。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设疑: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解释“鼎立”的含义)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3、自学教材(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第18课三国鼎立课堂实录及点评

第18课三国鼎立课堂实录及点评共1课时第18课三国鼎立初中历史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从两次战役的胜败得出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等启示2学情分析目前初中七年级有部分学生对这段历史多少有点了解,大部分学生对这段历史还是比较陌生,跟据学生的情况预先让学生搜集有关这段历史相关材料,便于学生更好的撑握本节知识。
可以利用网络来查询,也可以找资料。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放映《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观看的兴头上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么?学生齐答:《三国演义》。
那么,这三国是哪三国呀?(抢答)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群雄四起的三国时期的历史吧!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一)官渡之战1、背景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第 18 课《三国鼎立》精品教学示范课(教案练习教学反思教学规划实录文字实录)

挖掘教材隐性知识升华学生思想认识——《三国鼎立》教学反思本节课《三国鼎立》为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涉及的历史事件多,知识内容丰富,信息量庞大,教材对于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分析明显不足。
而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历史的学习不到一个学期,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的对历史事件甚至是历史故事的感性认识上。
尤其是这一课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大多在课外通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或小说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挺感兴趣。
结合教材内容的明显不足及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又存在认识的误处,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在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从而升华学生的思想认识。
具体是这样做的:一、挖掘教材中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教材中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仅仅是对各个事件进行介绍,是各自孤立的,缺乏三个事件之间必要的联系。
因此教师挖掘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生学习好这三个事件、正确认识这段历史的一个重要条件。
“官渡之战”一目中介绍到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混战,曹操与袁绍为长江中下游实力较强的两大军阀势力,通过官渡之战结果可以挖掘分析出这次战役起到了奠定统一北方基础的作用,这就与下一目“赤壁之战”中介绍到的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一脉相承了。
在“赤壁之战”中通过分析曹操、孙权、刘备均无力去削弱其他两个势力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即将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挖掘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作用也就水到渠成了。
由此教材中三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就非常明晰了,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就认识到了这些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了。
二、挖掘史学知识的德育功能“以史为鉴”、“学史明智”所指即是从历史学习中提供借鉴,也就是史学有强大的德育功能,这往往是课本显性知识所难以表述出来的,需要教师去深入挖掘的。
这节课设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曹操一成一败,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通过谈启示来启发学生得到以下认识:凡事不能骄傲自大、要虚心请教;要重视人才;要齐心协力;做事情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等等。
三国鼎立课堂实录文本

《三国鼎立》课堂实录授课人:陈丹丹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人物图片,欣赏主题曲。
提问学生,《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有没有看过?学生:看过教师: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人物?学生甲:诸葛亮、刘备学生乙:孙权、关羽、张飞学生丙:曹操、周瑜、黄盖教师:对了!以上几位同学都说了《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
我们经常听说的是曹操、诸葛亮、刘备。
那同学们是喜欢曹操呢还是诸葛亮。
学生:诸葛亮!教师:多数学生喜欢诸葛亮。
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即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课《三国鼎立》二、讲授新课教师:接下来给同学们6分钟的时间完成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
在课本上标注出重要的知识点,思考并能够回答。
(一)出示学习目标1、曹操的势力是怎样壮大的?2、什么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国的经济开发状况?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积极动手、动脑,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二)探究、学习新知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局面说起。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102页两段文字概括出东汉末年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形势?学生1: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教师:对,这位同学的答案告诉我们东汉末年的形势是: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教师:出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割据形势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东汉末年有哪两个军阀的势力最强大?学生:袁绍和曹操教师:东汉末年,袁绍的势力最大,曹操呢经过不断的生产发展,势力也不断壮大。
接下来,同学们看课件上的三段材料并结合课本总结出曹操的势力是怎样壮大的?学生:思考,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分点、分层次归纳总结。
学生2: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屯田,实力不断增强。
学生3: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学生4:曹操还采纳谋士的计策教师:不错。
这几位同学呢给我们详细的阐述了曹操怎样壮大势力。
第 18 课《三国鼎立》精品教学示范课(教案练习教学反思教学规划实录文字实录)

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单元模块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概述: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狼烟四起,中国大地陷入大分裂大动荡时期。
魏蜀吴的三国鼎立,东晋和十六国的对峙,南北朝的并存,国家处于四分五裂中,期间虽然有西晋短暂的统一,但不能改变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战乱不已、纷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
但这样的大分裂时期往往又是民族大融合时期,为避战乱,北民南迁,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上承秦汉文明,下启唐宋辉煌,在数学、医学、地理学、书法艺术等领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介绍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政权分裂和民族汇聚。
1.本单元主要内容:(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
(2)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2.本单元重点难点:重点:(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江南地区的开发。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4)《水经注》《齐民要术》的历史地位(5)王羲之、顾恺之在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
难点:(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4)记忆众多的科技成就和文化成就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淝水之战;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表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的科技成就;王羲之、顾恺之在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其艺术性。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战争胜败原因的能力,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培养学生动手绘图能力。
(2)通过学习,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通过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合集】历史《三国鼎立》教案8篇

【合集】历史《三国鼎立》教案8篇【合集】历史《三国鼎立》教案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1导入新课:复习提问: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如果说,第三单元我们学过的秦汉帝国是处于大一统时期,那么三国两晋南北朝就处于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时期,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生回答略。
师:(小结归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紧随其后相继建立起的是西汉和东汉,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在维持了将近400多年的统一局面,却在东汉末年发生了变化,那么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生回答略。
师:(指导学生,小结归纳)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生回答略。
师:(引导归纳)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势力,那么究竟统一北方的任务最终有谁来完成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两段选自《三国志》的史料开分析这个问题:P106材料一:教师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们看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明显处于劣势,然而兵力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它却取决于其他很多方面因素,曹操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打败不可一世的袁绍,是因为他占有许多优势,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想想曹操拥有哪些优势?政治上: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教案名称: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以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2. 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4.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 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或问题等引入,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以及魏、蜀、吴三国的大致情况。
2. 课堂讲授(30分钟):a. 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阐述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b. 介绍三国战争的起因和过程,解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成;c. 介绍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d. 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等。
3. 深入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并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三国时期的政治体制有何特点?各国的统治者如何通过政治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b. 三国时期的军事力量如何发展?各国之间是如何进行战争和防御的?c. 三国时期的文化有何特点?如何影响后世?4.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并解释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关于三国鼎立的小论文或写一篇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教学资源:1. 课件、图片或视频素材,以展示三国时期的插图或影像资料;2. 相关历史书籍、资料或网页;3. 翻译工具,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历史术语和地名。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等;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于三国鼎立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互相评价。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实录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实录一、课标要求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理解以少胜多战役中的智慧。
二、教材解读(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同时本课内容明确,脉络清晰,主要分为三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其中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条理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讨论战争胜败原因;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客观评价此时期的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曹操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能凭个人喜好而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三、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所以本节课学生思维肯定很活跃,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对历史事件间因果联系的分析能力也较弱,同时由于思维的散乱,往往不注重阅读书本知识,不肯从教材中提取与归纳信息,凭主观意识学习,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认识容易现出单一和绝对的偏向。
历史课堂实录——《三国鼎立》

课题:《三国鼎立》【设计思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是《三国鼎立》,课文只是选取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片段进行介绍。
从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到魏蜀吴纷纷建立政权,这不到百年间出现了数不尽的风流人物,而其中的历史故事就是黄口小儿也能说的头头是道、乐此不疲。
在文化传媒铺天盖地的今天,诸如电视剧《三国演义》、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风流人物》、文化小说《卑鄙的圣人》等都从不同角度给我们展示了别样的三国历史风情。
那么,这堂课该怎么上才好呢?我认为应该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补充些人物故事,从人文的角度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当然,之前得先探探学生的底子,看看大家对三国人物知多少,这样把握拓展知识的层次时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课堂流程】课堂的流程和往常一样从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导案入手,导案选择题第二题比较难“问下列人物哪个不是生活在三国时期?答案选项有刘备、曹操、诸葛亮、孙权”开始时,学生纷纷认为题目出错了,我提醒他们关注题眼,即三国鼎立的形成具体指哪一年?再看看在那一年谁已去世即可?早有眼尖的学生抢答曹丕于公元220年称帝。
我补充,曹丕史称魏文帝,他追封父亲为魏武帝,因为曹操已经在一年前去世了。
史书上有人称曹操为汉贼,有道是“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叛汉,他只是一代权臣,衬得起世人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在处理作业“三国时吴国的都城建业在现今哪个省?”时,引导学生讲题,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让他们关注书上的地图,结合图下注释,建业即江苏南京。
课堂的导入从汉献帝入手,这是一个悲催的皇帝,徒有皇帝之名,没有皇帝之实,11岁的时候成为皇帝,三十几岁郁郁而终。
他生活的年代,东汉已经走到了尽头,宦官外戚接连把持朝政,各地诸侯武装割据对抗中央,直到北方大军阀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都,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
学生们看到曹操简介大笑不止,因为他外形肖似陶渊明。
《三国鼎立》课堂实录

导入:教师: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几道趣味竞猜:下列成语的谜底均为三国人物,请你猜一猜。
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是谁?举世闻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生:略。
教师:《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1800年前的东汉、三国时代。
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鼎立的历史,首先要从东汉末年的一场战争说起。
请看本课的第一篇章——曹操官渡战敌强扭转乾坤统北方。
一看题目大家肯定都知道了,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那么官渡之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呢?请看问题:如果回到东汉末年,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请大家参考课本117页第一段。
(展示两则材料)生: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教师:(展示图片)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阀势力分别是谁?生:袁绍和曹操。
教师: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于是为了争夺北方的统治权,袁绍和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
大家知道这场战争谁胜谁负吗?今天,获胜者曹操要在这里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结合课本117-118页,解说一下官渡之战,包括五大要素: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作用。
谁能具体说说官渡之战的大致过程?学生:袁绍在军事上占有优势,曹操沉着冷静,积极寻找战机,最后在许攸的帮助下,亲率5000人偷袭袁军屯粮处,一把火烧到了乌巢,粮草全部被烧,袁军军心动摇。
曹操趁势进攻。
教师:(提示课本118页)官渡之战后,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即:官渡之战的作用: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一场官渡之战可以说让曹操名扬天下,于是便有了记者的下一个问题。
(小组合作:参考课本117页导入框及第一自然段,可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生: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堂教学实录

《三国鼎立》课堂教学实录——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开展有效性教学课前:播放视频音乐《历史的天空》MV【教师语】:刚刚大家欣赏到的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视频,《三国演义》的故事,取材于历史上的三国时代,那历史上的三国是哪三国,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历史上的三国时代真如小说中描述的一样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第18课《三国鼎立》出示课题:第18课三国鼎立新授教学内容一:三国的建立【教师语】:三国鼎立,这是一个历史局面。
这一局面的形成开始于三个国家政权的建立。
那三国是哪三个国家,它们分别是在哪一年,由谁建立,三国定都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完成这张归纳表格学生自学,快速浏览书本相关内容,获取并整理信息。
师生互动反馈自学归纳:【学生A】:魏国,建立时间220年,建国帝王是曹丕(pei),定都洛阳。
【教师】:丕,这个字,不常见,它的准确读音是“pi”。
曹丕这个人物,我们也不是很熟悉,那他是谁呢?【学生异口同声】:他是曹操的儿子。
【教师】:哦,曹丕是曹操的儿子,那为什么建立三国之一魏国的是曹丕,而不是曹操呢?你觉得这中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B】:那个时候,曹操已经去世了,所以建立魏国的只能是他的儿子,而不是曹操。
【教师】:哦,曹操去世了,那大家再说说看,魏国的建立跟曹操有没有关系。
如果说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这个说法妥不妥?【学生C】:魏国的建立跟曹操是有关系的。
因为有曹操打下的基础,曹丕才能建立三国中实力最强的魏国。
【学生D】:因为三国建立的时候,曹操已经去世了,所以曹操不能判定为三国时期历史人物。
只能说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
【教师】:三国中最先建立的是魏国,他的建立者是曹氏家族,所以我们常常称三国的魏为曹魏。
我们再来看三国的其他两个国家。
【学生E】:汉国,建立时间是公元221年,建立者是刘备,定都在成都。
【教师】:三国中第二个建立的是刘备建立的汉国,但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称刘备建立的汉国为蜀国,书本上也说:汉国,史称蜀国。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课堂实录 人教版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课堂实录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2b20299c77da26925c5b099.png)
《三国鼎立》课堂实录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这件艺术品是什么?生:鼎师:我们还看到,鼎的下部有三足,成鼎足之势,中国历史上恰恰有一个时期,三个政权,三分天下,并且这种局面相对稳定了几十年,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三国鼎立。
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影视资料。
(通过影视资料,感受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情景)师:刚才的影视资料,把我们带到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情景,对这一时期的人物和事件,同学们各有偏爱,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教材,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作进一步的探讨。
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并说出书中介绍了几个大的事件。
生:作出回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师:板书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布置学生讲述官渡之战。
生:讲述官渡之战(略)师:展示电子地图《东汉末年形势图》。
生:分辨官渡、赤壁的具体位置。
师:(过渡语)提到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取胜,有一个关键的人物是许攸,同学们根据故事编排了课本剧,下面请他们为大家展示。
生:学生担任曹操、侍从、许攸等角色表演。
师:刚才的课本剧让我们体会了曹操的善于用人,而且还有远大的抱负,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在他北征乌桓的时候,曾经表明了他的理想,同学们学过的《龟虽寿》就很典型,请大家背诵……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师:那么曹操的壮心是什么呢?生:一统天下。
师:在曹操统一南北的过程中,一场大战在赤壁展开。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布置学生利用地图讲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生:观看《赤壁之战形势图》,并准备描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一名学生讲述赤壁之战经过(略)。
师:和同学们一起看地图体会赤壁之战的经过。
利用动画效果,使赤壁之战更具有直观性。
并且强调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曹操逃回北方,再也无力南下,赤壁之战为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老师有个疑问,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少,为什么?请同学们讨论,并把结果写在纸上,各组的召集人发言人做好准备。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实录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实录一、备课思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初接活动通知,心中既兴奋又苦恼,兴奋自己能在更高一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而苦恼的是教学设计应如何突破自身固有的思维定式?之前虽也曾在新课程教学设计方面做过一些探索,尝试并采用过不少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但是当面对一个全新的任务时,难免还会有黔驴技穷的恐慌。
时间紧迫,不容我多做思量,我的初次设计就按以下步骤展开了。
首先,选定课题。
一个好的选题是公开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我对此深有感触。
资料翔实、人尽皆知的不一定是好选题,因为这样的选题容易让人陷入窠臼,难以出彩。
怎样的选题才适合本次教学展示呢?数番斟酌之后,我选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原因在于:该课内容学生对之既熟悉又陌生,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但又缺乏更深层次的了解。
这种状况应该适合异地授课的教师吧?另外,此课具备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背景,教学过程更能彰显历史文化韵味。
其次,塑造课魂。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需要具备内在的灵魂,其灵魂可以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研究方法、一种史学精神,有了它,教学就能彰显出有如生命机体一般的张力。
在起初的构想中,我曾想将课文子目的逻辑关系作为课魂,如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但是以此为魂,落入俗套。
然而就在我研读《课标》时,发现教学活动建议中有这样的要求:学生在课后分头收集资料,可到《上下五千年》、《中华人物志》等书籍中寻找,鼓励学生讲述小故事。
所以我决定用“学生自我发现和研究”的方式来构建本课教学,这也与“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相契合。
最后,搭建课体。
这里所言的课体是指教学流程设计,它是课魂的载体与外在表现形式,其搭建思路既有赖于课文本身的字目结构,同时还需要教师参照《课标》进行“二度创作”。
我将本课设计成一节活动课,探究的内容就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1.统一北方;2.赤壁之战;3.评说曹操;4.三国鼎立。
二、确定教学目标:拨开云雾见天日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鼎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三国演义》,并请学生谈谈你知道的三国故事和三国人物;并说明《三国演义》是小说,只是文学作品,与真实的历史有区别。
2、主问题设计把握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三国鼎立的形成,根据教学重点设计主问题。
一、自主学习两场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让学生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由于军阀割据造成社会混乱,与此同时,袁绍和曹操的势力发展壮大。
出示官渡之战形势图,让学生讲述这场战役,并说明这场战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出示曹操回师途中写的《龟虽寿》,展示曹操想一统天下的愿望,面对强大的曹操,孙、刘选择联合,在赤壁又进行了一场大战,让学生仿照学习官渡之战的方法,学习赤壁之战,对比两次战役分析曹操在这两场战争中一胜一败的原因有哪些?给我们有何启示?引导学生理解骄兵必败,要团结合作。
二、三国鼎立。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较难理解。
出示三国鼎立的形势图,让学生完成表格,理解国家建立的三要素:时间、建立者和都城,并理解三国鼎立形成以后,为了积蓄力量消灭对方,每一个政权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自己的经济,让学生简单了解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自主探究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并出示两则历史材料,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是历史的进步。
三、评价曹操,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出示舞台上曹操白脸奸臣的形象,再出示材料——名人眼里的曹操,最后让学生依据对本节课的学习,自主讨论你眼里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要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一分为二,看是否对当时的社会有贡献。
3、知识拓展让历史与现实衔接。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这样的问题设计,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能有话可说。
这个问题是以学生自主发言为主,一定要给学生思考、交流、发言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