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康复评定试题库

康复评定试题库

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康复功能评定: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

包括躯体功能、精神状态、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定。

2.初期评定:是首次对患者进行的评定。

目的是发现和确定患者的功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判断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和预后,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中期评定:是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进行的再次评定。

评定的目的是对前一阶段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判断障碍是否改善、改善的程度以及治疗方案有无必要调整。

一般在患者住院中期予以评定,也可以根据患者康复进展情况的需要组织多次评定。

4.末期评定:是在患者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

目的在于判定康复治疗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遗留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二、填空:1.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包括、、三阶段。

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解释评定结果2.根据不同的时间,将康复评定分为、、、。

初期评定、中期评定、末期评定、随访。

3.康复医学临床决策模式的相关步骤、、、、。

康复评定、设定康复目标、制定治疗计划、实施治疗计划、评估康复疗效三、问答题1.请比较康复功能评定与临床诊断的差异答:临床诊断与康复功能评定的区别临床诊断康复功能评定目的查找病因,明确诊断明确功能障碍部位、程度范围反映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反映机体功能的水平及能力方法体格检查、专项检查实验室生化检查综合运动功能评估影像学检查残疾评估组织学和形态学检查日常活动能力评定基因检查生活质量评定电生理检查电生理、生物力学检查精神检查就业能力、环境评定、高级脑功能评定2.试述康复功能评定的工作流程。

答:康复功能评定分为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解释评定结果三个阶段:(1)收集资料包括了解病史、检查与测量;(2)分析资料包括确定问题、确定残存功能或能力;(3)解释评定结果包括分析障碍产生的原因、形成障碍学诊断及设定康复目标和探讨解决措施。

3.康复功能评定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答:①既要全面,又要有针对性;②选择适当的评定方法;③评定前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目的和方法,消除他们的不安,取得积极的配合;④评定时间要尽量短,不引起患者的疲劳;⑤评定常由一个人自始至终的进行,以确保准确;⑥评定一般要做三次,然后求出平均值;⑦健侧与患侧要进行对照;⑧评定过程中患者出现明显不适时,应及时中止,并查找原因。

中医康复学(第二章康复评定技术)

中医康复学(第二章康复评定技术)

第二章康复评定技术康复评定即功能障碍评定,是对病伤残者功能障碍进行客观、准确、量化地评定和分级,通过康复评定估计功能障碍的发展、转归和预后,判定功能恢复的潜力,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康复评定是制定康复计划的前提和基础,贯穿于康复治疗的全过程。

中医康复学的康复评定是在整体、辨证、功能、预防康复观的指导下,运用四诊评定方法与现代康复医学评定方法相结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评定。

主要内容包括整体功能评定(通过四诊评定法对病伤残者的总体状态进行评定)、躯体功能评定(如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感觉、协调与平衡等功能的评定)、言语功能评定(如失语症、构音障碍等功能的评定)、精神心理功能评定(如情绪、心理、精神等状态的评定)和社会功能评定(如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和就业能力等评定)五大方面。

通过综合评定,明确患者的残损程度,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并在康复过程之中和其最终阶段评定康复效果。

中医康复评定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①康复评定主要是针对病伤残者的总体状态和全身或局部功能障碍(功能障碍的原因、性质、部位、范围、程度、发展、转归和预后)进行;②评定方法多样化、标准化、定量化;③由康复治疗小组各成员参与评定;④评定是多次进行,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评定;⑤康复治疗始于评定,止于评定。

中医康复评定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的评定:①初期评定。

对于初入院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实施前进行。

目的是了解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和康复潜力,确定近期康复目标和方案;②中期评定。

在康复治疗实施中进行。

目的是评定患者通过康复治疗后的功能状况,评价康复疗效,调整康复治疗计划。

中期评定可进行多次;③后期评定。

在康复治疗结束前或出院前进行。

目的是评定患者的功能状况,评价康复效果,提出返回家庭和社会后的康复治疗建议。

中医康复评定的目的包括:①明确患者的功能障碍和拟定治疗目标;②检验治疗效果并拟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③比较多种治疗方案之间的优劣;④进行投资—效益的分析;⑤进行预后评估。

康复评定学

康复评定学

康复评定学1. 简介康复评定学是研究和评估康复医疗、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领域的一门学科。

它以评估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状态为基础,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改善或适应疾病、创伤或残疾所导致的功能损失。

康复评定学包括评估的目的、方法、工具和技术。

通过系统的数据收集、观察和分析,评估师能够确定个体的康复需求,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2. 康复评定的目的康复评定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个体的功能状态和康复需求,为康复团队制定有效的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具体而言,康复评定的目的包括:•评估个体的身体功能,如肌力、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

•评估个体的认知功能,如记忆、注意力和执行功能。

•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情绪、压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评估个体的社会功能,如社交能力和家庭功能。

•评估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如家庭和社区环境的可访问性和可利用性。

通过评估个体的功能状态,康复评定可以帮助康复团队了解个体的康复需求和潜在问题,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

3. 康复评定的方法康复评定的方法可以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两种方式。

3.1 定量评估定量评估是使用标准化工具和测试进行客观量化评估的方法。

常用的定量评估工具包括:•身体功能评估:使用肌力测试、运动测量和平衡评估工具,如手动肌力测试、动作范围测量和伯格平衡量表。

•认知功能评估:使用标准化认知测量工具,如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远距离定向测验和斯特劳普测试。

•心理健康评估:使用心理健康问卷和量表,如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压力感知量表。

•社会功能评估:使用社会适应测验和问卷,如社会支持测验和家庭功能评估表。

定量评估可以提供客观的数字结果,帮助评估师对个体的功能状态进行准确评估。

3.2 定性评估定性评估是使用观察和访谈等方式进行主观评估的方法。

评估师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交流和日常生活活动,了解其功能状态和康复需求。

定性评估可以提供更全面、深入的信息,帮助评估师了解个体的背景和环境因素对其康复的影响。

康复评定学

康复评定学

康复评定学康复评定学是一门研究评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康复状况,以及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的学科。

它是一门关注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康复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的学科。

康复评定学是一种以残疾人及其家庭为中心,以康复服务为基础,以康复评定为核心的学科。

康复评定学的目的是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康复评定学的目标是通过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康复需求进行评估,以及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从而改善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康复评定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康复需求评估;康复服务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康复服务的技术支持;康复服务的管理和治疗;康复服务的社会支持;康复服务的政策制定;康复服务的社会实践;康复服务的研究;以及康复服务的教育和培训。

康复评定学的主要方法包括:评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康复需求;分析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康复需求;提出有效的康复服务方案;实施有效的康复服务;评价康复服务的效果;持续改进康复服务;推广康复服务;以及组织康复服务的实践。

康复评定学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康复需求评估;设计、实施和评价有效的康复服务;提供技术支持;管理和治疗康复服务;提供社会支持;制定康复服务的政策;组织康复服务的社会实践;开展康复服务的研究;以及教育和培训康复服务的人员。

康复评定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它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教育、护理、法律、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

康复评定学不仅要求学习者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学习者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组织能力。

康复评定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改善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康复评定名解

康复评定名解

26.最大摄氧量:又称最大耗氧量、最大吸氧量或最大有氧能力,是指运动强度达到最大时机体所摄取并供组织细胞消耗的最大氧量,是综合反映心肺功能状况和最大有氧运动能力的最好生理指标。

27.代谢当量:是一种表示相对能量代谢水平和运动。

健康成年人坐位安静状态下耗氧量为3.5ml/(kg·min),将此定为lMET,根据其它活动时的耗氧量/(kg·min)可推算出其相应的METs值。

28.肌力:指肌肉收缩产生最大的力量,又称绝对肌力。

29.耐力:肌肉持续的维持一定强度的等长收缩或做多次一定强度的等张(速)收缩的能力称为耐力。

30.等长收缩: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没有改变也不产生关节活动肌纤维收缩的做功表现为肌张力增高。

31.等张收缩: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张力基本保持不变,而肌纤维的长度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关节活动。

32.等速收缩: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肌张力变化而带动的关节运动的速度是由仪器设定不变的。

33.原动肌:产生原动力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为原动肌。

34.固定肌:固定肌肉相对固定的一端所附着的骨骼,以防止产生不必要的动作协同原动肌发挥对肢体运动的动力作用。

参加这种固定作用的肌群统称为固定肌。

35.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所支配的肌纤维称为一个运动单位。

36.峰力矩: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即力矩曲线上最高点处的力矩值称为峰力矩代表了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肌力37.力矩加速能:肌肉在收缩最初八分之一秒的做功量称为力矩加速能反映了肌肉最初收缩产生力矩的速率和做功能力可代表肌肉收缩的爆发能力。

38.关节活动度:指一个关节从起始端至终末端的正常运动范围。

39.关节囊:是指包裹住关节的结缔组织囊横跨关节的两骨并与骨膜相连续。

关节囊可分为两层—外层纤维层和内层滑膜层纤维层由致密的结缔组织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具有足够的柔韧性来防止骨错位滑膜层形成一个封闭的关节腔或滑膜腔内层含有鳞状细胞可产生滑液进入关节腔减少运动时关节面的摩擦最内层为结缔组织网含有血管和神经。

康复医学康复评定

康复医学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的目的
康复评定的目的在于了解患者的康复进程、判断治疗效果、 发现潜在问题,并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建议。
通过康复评定,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需求和问题,从而制定 适合患者的康复计划,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评定的流程
康复评定通常包括初步评估、制定计划、实施治疗、疗效评 估和出院计划等环节。
在初步评估阶段,医生会收集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心 理评估等方面的信息。
康复评定与其他医疗领域的融合
与预防医学结合
康复评定将更加注重疾病的预 防和早期干预,通过与预防医 学的结合,为患者提供全面的
健康管理和康复服务。
与急性医疗融合
康复评定将在急性医疗过程中发挥 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及时的康复 评估和治疗,促进其快速恢复。
与老年医学融合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康复评定 将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康复需求,与 老年医学融合,为老年人提供综合 的康复服务。
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包括身体状况、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针对该患者的情况,康复治疗师会制 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和训练方案,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康复治疗师还会对患者 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能力。
案例二:骨折患者的康复评定
• 患者基本情况:患者为30岁男性,因意外受伤导致左下肢骨折,经过手术治疗后出院回家休养。 • 康复评定内容: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等方面的评估。 • 总结词:该患者需要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和训练,以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详细描述:骨折是指骨骼完整性的丧失,常常是由于外伤、事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骨折手术后,患者需要进
康复医学 康复评定
目录
• 康复评定简介 • 康复评定方法 • 康复评定实践 • 康复评定案例分析 • 康复评定未来发展

康复评定技术名词解释

康复评定技术名词解释

康复评定技术名词解释
康复评定主要针对功能障碍性疾病,根据部分仪器检查可能不能发现功能障碍,所以康复评定主要是发现患者功能障碍。

一般包括部分医学检查、物理检查,还有大部分检查量表,量表把部分运动、感觉、言语、吞咽、认知量化打分,根据不同部位、不同功能障碍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康复评定实际在康复科中非常重要,一般长期在康复中的患者一般都始于评定,终于评定,而且在治疗过程中还要再进行评定,其中评定的目的:
1、发现问题,发现患者的功能障碍;
2、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功能障碍是否好转,再及时修正治疗方案。

康复评定基本就像内科检查,主要内科检查一般可发现比如哪类诊断、病理性质。

康复评定的目的主要是发现功能障碍,比如运动、言语、吞咽是否有功能障碍,在治疗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功能障碍有相应的治疗方案。

康复功能评定学

康复功能评定学

1.康复评定:康复评定是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定性和(或)定量描述,并对其结果作出合理解释的过程;是指对病人的功能障碍及其活动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

康复评定是客观地、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原因、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评定疗效等。

康复评定是制订康复治疗计划的依据,是实施康复治疗措施和实现康复目标的前提条件。

2.康复评定的内容:康复评定的内容包括主观资料、客观资料、功能评定和制订康复治疗计划四个部分。

①主观资料:主要指患者详细的病史,包括患者个人的主诉及其他的临床症状。

②客观资料:体格检查发现的客观体征和功能表现。

③功能评定:对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针对患者功能障碍问题作出客观的评价。

④制订康复计划:拟定处理计划,包括有关的进一步检查、会诊、诊断、康复治疗和处理等。

3.康复评定的作用与目的:①掌握功能障碍的情况:了解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和程度等。

②制订康复治疗计划和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不同性质的功能障碍需要选择不同的治疗措施和方法。

③评价康复治疗效果:一个完整的康复治疗过程应该是以评定开始,又以评定结束。

同时,通过评定可寻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④帮助判断预后:如Barthel指数评定4060分者康复治疗效益最佳。

⑤分析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消耗最低的费用,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一直是社会和患者共同追寻的目标。

⑥为残疾等级的划分提出依据。

4.评定的注意事项:一、选择合适的评定方法;二、掌握恰当的评定时间;三、重视与患者和家属的交流与沟通;四、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5.身体姿势: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各部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各组织间的力学关系。

6.康复评定的方法:一般康复评定的方法可分为:定性评定、半定量评定和定量评定三类。

①定性评定:定性评定是一种从整体上分析评定对象特性的描述性分析,主要解决评定对象“有没有”或“是不是”的问题。

康复名词解释大全汇总

康复名词解释大全汇总

康复名词解释大全是通过综合、协调的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社会功能的最佳水平,从而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其生存质量。

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

展趋势、预后和转归进行客观、准确的评定。

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ROM),是指关节活动时所通过的运动狐。

因关节活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故关节活动度也分为主动和外力使关节运动时所经过的运动狐。

许多病理因素可使关节活动度发生改变,而检测ROM是评定运动系统功能状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P19)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衣、食、住、行和个人卫生、独立的社区活动等方面。

包括基础性或躯体性日常生活活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利用力学的概念、分析手段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和对人体行走的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成为一个步行周期,在一次步行周期中,每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支撑相(站立相)和摆动相(迈步相)。

指人体所处的一种姿态或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所需姿势的过程。

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指当平衡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是人体维持特定的姿势和运动的基本条件,是人体为恢复被破坏的平衡作出的保护性反应。

分类:1.一般平衡反应 2.特殊平衡反应(①保护性伸展反应②跨步及跳跃反应)患的方法。

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

利用力学因子,徒手或应用器械和仪器进行运动训练以治疗病伤残者,恢复或改善其功能障碍的方法。

学因子治疗疾病,促进患者康复的疗法。

指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是利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被动活动患者的关节,以达到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的目的。

康复功能评定

康复功能评定

康复功能评定康复功能评定一、名词解释:康复评定:是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定性和定量描述,并对其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

它是通过收集患者病史和相关信息,使用客观的方法有效和准确的评定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预后以及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和评定治疗的过程步态: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态,包括步行和跑得两种步态。

步态周期:在行走时一侧足跟再次桌底的过程一般为1~1.32S左右,是行走步态的基本功能单位,承担着支撑相的城中和摆动想下肢向前挪动的功能肌节:即运动水平.脊髓损伤后,保持运动功能(肌力3级或以上)的最低脊髓神经阶段,它是指受每个节段神经根运动轴突所支配的一群肌纤维。

皮节:即感觉水平.脊髓损伤后,保持正常感觉功能(痛温觉.触压觉及本体感觉)的最低脊髓节段,它是指多个神经节段内感觉神经轴突所支配的皮肤区域联合反应:是指偏瘫患者的健侧肢体用力做随意的抗阻收缩时,引起的患侧肢体不随意的紧张性活动共同运动:指肢体在做随意运动时不能做单个关节的分离运动,只能做多个关节的同时运动,启动可由意志支配,但是多关节同时运动的模式。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头部向前屈曲,则双上肢屈曲,双下肢伸展,头部后仰(颈伸展),则反之,幼儿期和成人偏瘫时出现。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将头部转向一侧时,则转向侧上下肢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屈曲,其上肢和头部的朝向类似“击剑”。

心功能评定:对心脏病的诊断,了解心脏功能储备和适应能力,制定康复处方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常用方法包括对体力活动的主观感觉分级、超声心电图、心脏负荷试验。

二、简答题:1.康复评定与临床检查的区别:临床检查是康复评定的基础,没有详细的临床检查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康复评定,因此临床检查是康复评定的前提,但是临床检查多偏重于疾病本身,对疾病所导致的功能障碍并不是其关注内容。

因此其主要却别:①对象不同,临床检查包括一切急慢性疾病以及重症、危症患者,康复评定则局限于有功能障碍的病、伤、残患者。

《康复评定学》课程笔记

《康复评定学》课程笔记

《康复评定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康复评定总论一、康复评定的概念康复评定是指通过系统的评估方法,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客观、全面的检查和评价,以明确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程度,为制定康复目标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康复评定的目标是确定患者的功能障碍,预测康复潜力,制定康复目标和计划,以及评估康复疗效。

二、康复评定的意义1. 为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康复评定可以帮助康复专业人员了解患者的功能障碍状况,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计划。

2. 评估康复疗效: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康复评定,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3. 预测康复结局:通过康复评定,可以对患者的康复预后进行预测,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

三、康复评定的原则1. 客观性原则:康复评定应基于科学、客观的评估方法,避免主观臆断。

2. 全面性原则:康复评定应涵盖患者功能障碍的各个方面,包括运动、感觉、认知、言语、心理等。

3. 动态性原则:康复评定应贯穿于康复治疗的全过程,定期进行,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4. 个性化原则:康复评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

5. 参与性原则:康复评定应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提高康复治疗的依从性。

四、康复评定的内容1. 运动功能评定: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与协调功能、步态分析等。

2. 感觉功能评定: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本体感觉等。

3. 认知功能评定: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语言理解与表达等。

4. 言语功能评定:包括发音清晰度、语言理解与表达、沟通能力等。

5. 心理功能评定:包括情绪、心理适应、生活质量等。

6.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包括自理能力、家务劳动、社交活动等。

五、康复评定的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行为、表现,评估其功能障碍。

2. 问卷调查法:通过患者或家属的问卷,了解患者的功能障碍。

3. 标准化测试法:采用标准化的测试工具,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定量评估。

康复评定方法的名词解释

康复评定方法的名词解释

康复评定方法的名词解释康复评定方法是指通过对康复对象进行系统评估和分析,来确定康复干预的方向和目标,以及确定康复计划的方法和方式的一种方法论。

康复评定方法主要用于康复医学领域,帮助康复专业人士全面了解康复对象的健康状况、功能能力、心理社会需求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制定科学、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和干预措施。

一、康复对象的评定康复对象的评定是康复评定方法的第一步,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康复对象的相关信息,了解他们的病史、生活习惯、日常活动能力、精神状态等,来全面客观地评估他们的康复需求和康复潜力。

康复对象的评定需要用到多种评定工具和方法,如:功能评定量表、心理测量量表、社会参与评定等。

二、康复目标的设定康复目标的设定是康复评定方法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康复对象的评定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确定他们需要改善和恢复的功能和行为,具体定制出针对性的康复目标。

康复目标设计时需要考虑康复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康复潜力,既要符合科学的康复原则,又要符合康复对象的个体需求和意愿。

三、康复计划的制定康复计划的制定是康复评定方法的落地实施,是根据康复目标来制定康复干预的具体步骤和方式。

康复计划需要综合考虑康复对象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日常生活环境等因素,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康复方案和康复措施。

康复计划还要根据康复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变化,以确保康复效果的最大化。

四、康复干预的实施康复干预的实施是指按照制定好的康复计划,进行实质性的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

康复干预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康复训练、心理辅导等。

康复干预的方法取决于康复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康复目标的要求,需要由康复专业人士进行系统的指导和操作。

五、康复效果的评估康复效果的评估是对康复干预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以了解康复对象的康复进展和健康状态的改善情况。

康复效果评估需要借助各种评定工具和方法,如:功能评估量表、生活质量问卷等。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对康复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康复评定学

康复评定学

54
2021/1/12
55
2021/1/12
56
2021/1/12
57
2021/1/12
58
2021/1/12
59
2021/1/12
60
20212
2021/1/12
63
第五节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一、 概述
日 常 生 活 运 动 (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是完全从实用的角度来 进行评定。它是对病人综合活动能力 的 测 试 。 ADL 评 定 对 确 定 病 人 能 力 , 制定和修定训练计划,评定治疗效果, 安排返家或就业等都十分重要。
诊断运动系统功能障碍的原因、程度
并作为选择康复治疗方法和评价训练
效果的基础。
2021/1/12
21
(一)、 肌力的检查法
1、手法肌力检查法 这一方法由K·W·Lovett提出,
以 其简易有效,早就被广泛应用。
分级标准lovertt的6级分法。 0-5级
2021/1/12
22
2021/1/12
23
2021/1/12
47
2021/1/12
48
2021/1/12
49
2021/1/12
50
2021/1/12
51
2021/1/12
52
2021/1/12
53
上田敏法是在Brunnstrom的偏瘫“恢 复
六阶段”理论上发展更为详细的十二 级
分级法。它检查方法明确具体,便于 掌握。
2021/1/12
5
7. 心理测验 8. 疼痛评定 9. 平衡功能评定 10. 电诊断
1) 肌电图 2) 神经电图 3) 诱发电位 4) 低频 电刺激诊断

康复评定名词解释

康复评定名词解释

康复评定名词解释康复评定是一种综合性的评定工作,旨在了解和评估个体在身体、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上的康复需求和能力,以确定适合个体的康复目标和计划。

康复评定包括对个体的身体机能、日常生活技能、认知能力、社会参与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康复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治疗方法、康复项目和康复服务。

康复评定是康复过程的起点,旨在为个体制定有效的康复计划,提供个体化的康复服务,促进个体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与提高。

在康复评定中,通常采用多种评估工具和方法,如医学检查、康复评估量表、康复功能测试等。

通过对个体的身体状况、康复需求和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可为制定康复计划提供客观依据。

康复评定可以评估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康复需求和能力,包括身体机能(如肌力、肌肉协调性等)、日常生活技能(如个人通用技能、自我护理能力等)、认知能力(如记忆、注意力、理解能力等)和社会参与能力(如工作能力、社交能力等)等。

康复评定的目的是确定个体的康复目标和计划。

在康复评定过程中,康复评估师根据个体的康复需求和能力,与个体及其家属(或照料者)共同制定康复目标,明确康复计划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康复目标应具有可量化性和能够达到的可行性,以便对康复过程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康复评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康复工作的进行,个体的康复需求和能力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康复评定需要进行动态更新和调整。

通过不断地进行康复评定,可以及时了解和评估个体的康复效果,为康复计划的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

康复评定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全面了解和评估个体的康复需求和能力,制定个体化的康复目标和计划,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促进个体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与提高。

同时,康复评定也为康复工作的动态调整和改进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确保康复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康复评定学考试题库及答案(3)

康复评定学考试题库及答案(3)

康复评定学考试题库及答案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康复功能评定: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

包括躯体功能、精神状态、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定。

2.初期评定:是首次对患者进行的评定。

目的是发现和确定患者的功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判断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和预后,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中期评定:是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进行的再次评定。

评定的目的是对前一阶段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判断障碍是否改善、改善的程度以及治疗方案有无必要调整。

一般在患者住院中期予以评定,也可以根据患者康复进展情况的需要组织多次评定。

4.末期评定:是在患者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

目的在于判定康复治疗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遗留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二、填空:1.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包括、、三阶段。

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解释评定结果2.根据不同的时间,将康复评定分为、、、。

初期评定、中期评定、末期评定、随访。

3.康复医学临床决策模式的相关步骤、、、、。

康复评定、设定康复目标、制定治疗计划、实施治疗计划、评估康复疗效三、问答题1.请比较康复功能评定与临床诊断的差异答:临床诊断与康复功能评定的区别临床诊断康复功能评定目的查找病因,明确诊断明确功能障碍部位、程度范围反映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反映机体功能的水平及能力方法体格检查、专项检查实验室生化检查综合运动功能评估影像学检查残疾评估组织学和形态学检查日常活动能力评定基因检查生活质量评定电生理检查电生理、生物力学检查精神检查就业能力、环境评定、高级脑功能评定2.试述康复功能评定的工作流程。

答:康复功能评定分为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解释评定结果三个阶段:(1)收集资料包括了解病史、检查与测量;(2)分析资料包括确定问题、确定残存功能或能力;(3)解释评定结果包括分析障碍产生的原因、形成障碍学诊断及设定康复目标和探讨解决措施。

康复评定学答案

康复评定学答案

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每一侧下肢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

2、等速运动又称为可调节抗阻力运动或恒定角速度运动,即在预定角速度的前提下,利用专门的装置,根据运动环节的肌力大小变化相应地调节所施加的阻力,使整个关节只能依照预先设定的角速度进行运动,运动环节中肌肉用力仅使肌肉力量增高、力矩输出增加,而不改变运动角速度的大小。

3、稳定极限指正常人站立时身体倾斜的最大角度,是判断平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这个极限范围内,平衡不被破坏,COG能够安全地移动而无需借助挪动脚步或外部支持来防止跌倒。

4、递增负荷运动试验,又称心肺运动试验,主要是利用精密的流速传感器和气体代谢分析仪,结合计量性运动器材和运动心电图,全面测试健康者或患者的心、肺及肌肉功能。

5、代谢当量MET(metabolic equivalent,MET)是能量代谢的另一种表示方式。

METs值由V02推算而来,即健康成年人坐位安静状态下消耗3.5m102/kg·min等于1MET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1、常用的康复评定实施方法有访谈、调查法、观察法、量表法、设备检测。

2、浅感觉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压力觉,深感觉包括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

3、人体正常姿势侧面观时铅垂线通过的标志点依次为耳屏、肩峰、股骨大转子、膝、踝。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5:BDDCD 6-10:BDCBE11-15:BCCAA 16-20:CCEBA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2、答:1.掌握功能障碍的情况(1)了解功能障碍的性质(2)了解功能障碍的范围(3)了解功能障碍的程度2.制定康复治疗计划3.评价治疗效果4.帮助判断预后5.分析卫生资源的用效率五、论述题(10分)答:躯体感觉系统:包括浅感觉和深感觉,与支持面相接触的皮肤触觉、压觉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重心的位置;本体感觉则向大脑皮质输入随支持面变化如面积、硬度、稳定性以及表面平整度等而出现的有关身体各部位的空间定位和运动方向的信息。

康复评定学复习题

康复评定学复习题

康复评定学复习题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南方医科大(清远)康复治疗学本科成人班《康复评定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残疾残疾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异常和(或)消失,造成人的躯体、身心、精神、社会适应等方面功能障碍。

2、病损病损指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身体结构、外形、器官或系统生理功能的异常,干扰了个人正常生活活动,但实际操作能独立完成。

3、残障残障指残疾者社会活动、交往、适应能力的障碍,包括工作、学习、社交等。

4、固定肌.为了充分发挥原动肌对肌体运动的动力作用,必须将愿动肌相对固定的一端(定点)所附着的骨骼或附近的一连串骨骼充分固定,是主动肌拉力方向能始终朝着关节运动的方向,参与上述固定作用的肌群称为固定肌.5、等长收缩等长收缩也称为动力性收缩,其特点是肌肉收缩时肌肉基本保持不变,肌张力增高,不产生关节活动,此时肌肉收缩力与阻力相等.6、原动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为原动机7、中和肌在愿动肌完成多种动作时,需要另外一些肌肉协调完成,这些肌肉的动作坐位抵消愿动肌收缩时所产生的一部分不需要的动作,使动作更准确、更经济,这些肌肉称为中和肌.8、等张收缩等长收缩也称为静力性收缩,其特点是在肌肉收缩时肌肉长度保持不变,肌张力增高,不产生关节活动,此时肌肉收缩与阻力相等.9、MMT徒手肌力检查是检查者用自己的双手、经验和判断力对被检查者的肌力进行的评定操作.10、ROM关节活动度是指一个关节运动时所经过的运动弧度或转动的角度.11、平衡是指人体无论处在何种姿势,如静止,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的状态下,能自动调整姿势并维持稳定的一种能力.12、姿势姿势是指身体各个器官,尤其是骨骼,肌肉以及神经系统互相关联构成的一种非强制性,无需意识控制的自然状态.13、支撑面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时能稳定的支持身体的重量所依靠的接触面.14、平衡反应平衡反映是指当平衡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15、保护性伸展反应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原支持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下肢伸展,其作用是支持身体,防止摔倒.16、跨步及跳跃反应当外力使身体明显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衡的过程,期作用是通过该反应重新获得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失衡而跌伤.17、协调功能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它要求在做运动时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距离、速度和肌力,准确到达运动目标.18、步行周期是指人在正常步行时,从一腿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的过程.19、步幅一侧足跟着地点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点之间的距离.20、足角足跟中点到第2足趾的连线与前进方向之间的夹角.21、联合反应联合反应是指健侧肢体肌肉主动收缩,特别是进行抗阻或复杂运动时,其兴奋通过脊髓的泛化作用,可以波及患侧,引起患侧肌体肌肉的收缩,且以异常的,、固定的模式表现出来. 22、共同运动是指偏瘫患者希望完成某项活动时,能够随意的启动作用,但仍然是以固定的、异常的模式表现出来,是不随意志改变的.23、姿势反射中枢神经系统以神经反射的形式调节骨骼肌的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和调整身体在空间的姿势,称为姿势反射.14、肌张力肌张力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她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活动的基础.15、肌肉痉挛指肢体运动或身体/心理应激时诱发速度依赖性肌肉强烈收缩,导致关节活动障碍或失能的肌肉病理生理状态.16、挛缩由于肌肉或几件长时间处于收缩状态,导致肌肉组织纵向萎缩,或肌腱弹力纤维短变性,是肌肉/肌腱的长度缩短,关节将活动受限的肌肉/肌腱的病理状态.17、ADL日常生活活动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以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同性的活动.18、BADL突起的或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是指患者在家中或医院里每日所需的基本运动和自理活动. 19、IADL复杂性或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独立生活所需的高级技能,如交流和家务劳动等.20、肌电图狭义是指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肌肉记录的肌肉安静状态下和不同程度收缩状态下电活动.广义是指记录肌肉在安静状态、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刺激是各种点生理特性的技术,包括神经传导速度、重复神经电刺激、重复神经电刺激、F波、H反射、单纤维肌电图及巨肌电图等.21、运动试验是指给予肌体一定量的运动负荷,使心储备力全部动员,并产生相应的异常反应,根据这些异常反应判断心储备力大小或病变程度.22、代谢当量代表人体的能量消耗值,并以在坐位休息时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的能量代谢水平.23、言语是声音语言(口语)形成的机械过程24、语言是指人;类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25、失语症是指因脑损害引起的原已习得的言语-语言功能丧失或出现的种种症状,为对语言符号的感知、理解、组织运用或表达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功能障碍.26、构音障碍是指因发音器官神经肌肉的器质性病变造成发音器官的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和运动不协调等而出现的发声、发音、共鸣、韵律等异常.27、感知即以感觉为基础而产生的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的人脑的反映.28、失认症是由于大脑功能损伤而引起的面对某事物不能以相应感觉器官感受而加以识别的症状. 29、躯体失认是对身体部位、位置、各部位相邻关系以及和周围关系的认识障碍.30、单侧忽略不能整合和利用来自身体或环境一侧的知觉,对自身的一半(左或右侧)不能感知.31、失用症是指运动力量、感觉、反射和协调正常的情况下不能完成一些熟悉的有目的的运动的症状.32、认知是指大脑对感知信息处理、储存、回忆和应用.二、简答题1、简述康复评定的过程?答案:.收集资料1.一般情况2.临床资料3.日常生活能力4.器官和系统功能5.精神状态6.社会环境(二)分析研究(三)确立康复目标,制定康复计划.2、简述等张收缩?等长收缩也称为动力性收缩,其特点是肌肉收缩时肌肉基本保持不变,肌张力增高,不产生关节活动,此时肌肉收缩力与阻力相等.等长收缩常用于维持特定的体位,姿势和平衡,并能有效地增强肌力.3、简述影响肌力的因素?(1)肌肉的发达过程;(2)肌肉的初长度;(3)运动神经元和肌肉的募集;(4)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协调性;(5)杠杆效率.4、简述肌力检查的临床思路?答:徒手肌力检查;器械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康复功能评定: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

包括躯体功能、精神状态、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定。

2.初期评定:是首次对患者进行的评定。

目的是发现和确定患者的功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判断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和预后,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中期评定:是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进行的再次评定。

评定的目的是对前一阶段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判断障碍是否改善、改善的程度以及治疗方案有无必要调整。

一般在患者住院中期予以评定,也可以根据患者康复进展情况的需要组织多次评定。

4.末期评定:是在患者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

目的在于判定康复治疗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遗留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考察知识点:第一章总论1.ROM:即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单个关节运动时的弧度,测量时要求被测者在特定的体位下,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

包括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

2.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即主动关节活动范围,指被检者做肌肉随意收缩时带动相应关节的活动范围。

正常情况下,主动关节活动范围略小于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3.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指被检者肌肉完全松弛的情况下,由外力作用于关节而发生运动的范围。

考察知识点:第二章关节活动范围评定1.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分为静态肌力与动态肌力,广义的肌力还包括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

2.MMT:即徒手肌力评定,是评定者借助于受试者自身节段的重力或徒手施加外在阻力的前提下,评定受试者所测肌肉(或肌群)产生最大自主收缩能力的一种肌力评定方法。

3.肌肉的初长度:是指肌肉收缩前的长度,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张力有影响,肌肉收缩前给予一定的前负荷,当前负荷逐渐增加时,肌肉初长度增加,收缩所产生的主动张力也相应增大,肌肉的收缩效果增强。

但在超过某一限度时,再增加前负荷反而使主动张力越来越小以至于为零,肌肉的收缩效果也就下降。

考察知识点:第三章肌力的评定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内外环境的刺激是启动一个反射的条件,而这种反应的实现必须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2.反射发育:是指某些反射与人体的运动发育过程密切相关,只有在某一个水平的反射出现后才能完成与之相应的运动动作,故又将这类反射称之为发育性反射。

3.调整反射:是脑干水平反射,是静止的姿势反射,它主要通过调整肌张力对姿势产生影响,故又称调整反射。

4.联合反应: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或主动用力时没有主动运动的患侧肌群所产生的反应。

偏瘫患者处于弛缓阶段或痉挛的早期阶段时可诱发出联合反应。

5.调整反应:是指中脑水平的反射,用于维持头于正常直立位(即面部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或维持头与躯干的正常对线关系。

它们是出生后第一批发育的反射,到10~12个月时达到最大效应。

当皮质控制增加时,它们逐渐改变并受到抑制,到5岁末时消失。

6.平衡反应: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持面发生变化时为了维持平衡所作出的应对反应。

是人体维持特定姿势和运动的基本条件。

阳性反应为正常。

考察知识点:第五章反射发育的评定1.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2.共济失调:人体保持一定的姿势从事随意运动,需在大脑皮质、基底节、小脑、前庭迷路系统、脊髓后索、视觉等共同作用下,依靠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的相互协调完成,其中任何部分损伤都会造成协调运动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根据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和脊髓后索共济失调三种类型。

3.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在直立位的姿势下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姿势、平衡的运动的成份。

主要包括粗大运动。

4.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不在直立位时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运动的成份,这类试验包括对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检查。

5.协调运动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多由中枢神经的传导本体感觉纤维(脊髓后索为主)、小脑、基底节、前庭器官及核的病变引起,临床表现各有异同。

考察知识点:第六章协调功能评定1.肌张力:是指在肌肉的紧张度,是被动活动患者的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觉到的阻力,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正常的肌张力可分为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

2.痉挛:是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逾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常由上位运动神经元损伤所导致。

考察知识点:第七章肌张力的评定1.VAS:又称目测类比量表法。

通常采用10cm长的直线,按mm划格,两端分别表示“无痛”(0)和“极痛”(100)。

被测者根据其感受程度,用笔在直线上画出与其疼痛强度相符合的某点,从“无痛”端到记号之间的距离即为痛觉评分分数,一般重复两次,取平均值。

VAS 是目前最常用的疼痛强度评定方法。

2.压力测痛法:用于需要对疼痛强度(如痛阈、耐痛阈)进行评定的患者,特别适用于肌肉骨骼系统疼痛的评定。

采用压力测痛计进行评定。

使用压力测痛计在患者手指关节等处逐渐施加压力,并听取患者的反应。

考察知识点:第八章疼痛的评定1.平衡:是指人体在日常活动中维持自身稳定性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基底时,即会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基底内,这种能力就称为平衡功能。

2.支持面: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走)所依靠的表面,即接触面。

支持面的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

3.平衡功能评定:是指依照特定的方法或程序对人体的平衡功能进行定量或/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4.稳定极限(LOS):指正常人站立时身体倾斜的最大角度,是判断平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LOS的大小取决于支持面的大小和性质。

考察知识点:第十章平衡功能评定1.步行周期:是指人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每一侧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两个阶段。

2.偏瘫步态:常见于脑功能障碍的病人,表现为一侧膝关节活动范围下降,足下垂内翻,步行时出现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和外旋,使患肢步行时划一个半圆弧(划圈步态)。

3.剪刀步态:常见于痉挛性脑病,因髋关节内收肌痉挛,步行时常双侧膝关节相互摩擦,足尖着地,呈剪刀或交叉步态。

4.帕金森步态: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双上肢僵硬而缺乏伴随运动,不能随意停止或转弯,呈慌张步态。

5.小脑共济失调步态:小脑障碍,患者不能走直线,呈曲线前进,双上肢外展以保持平衡(醉汉步态)。

6.臀大肌步态:臀大肌无力者,髋关节后伸无力,足根着地时常用力将胸部后仰,形成仰胸挺腰的步态。

7.臀中肌步态:由脊髓灰质炎引起,一侧臀中肌麻痹时,不能固定骨盘,无力提起和旋转大腿,表现为行走时躯干向患侧弯,如两侧受损,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状如鸭步。

考察知识点:第十一章步态分析1.认知功能:认知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对感觉输入信息的获取、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是人类适应周围环境的才智。

认知过程是高级脑功能活动。

认知功能是指高级的精神心理功能,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有意识、智力水平,如记忆、言语、智商等。

2.失认症:是指由于大脑半球某些部位的损害,使患者对来自感觉通路中的讯息丧失正确的分析和鉴别能力的现象。

根据感觉方式的不同失认症分为视失认、触觉失认和听失认。

3.失用症:失用症是指由于大脑皮质损害而造成有目的的行为障碍,患者不能正确地计划和执行某些有意识的行为和动作。

失用症的发生与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运动协调性障碍、感觉缺失、视空间障碍、语言理解困难、注意力差或不合作无关。

多见于左侧脑损伤,且合并失语。

4.意念性失用:是指意念或概念形成障碍,是动作的构思过程受到破坏而导致的复杂动作的概念性组织障碍。

是较严重的运用障碍。

患者对于办一件事的目的和办成一件事需要做什么、怎样做和用什么做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5.意念运动性失用:是由于储存运动记忆的左半球顶下小叶与负责制定运动计划的前运动皮质之间联系的中断导致运动记忆的计划和编排障碍。

根据累及部位的不同,意念运动性失用可分为肢体失用和口腔-面部失用。

6.躯体构图障碍:是指本体感觉、触觉、视觉、肌肉运动知觉以及前庭觉传入信息整合后形成的神经性姿势模型,其中包含了对于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人体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即自身在空间的定位特征)。

躯体构图障碍指与人体知觉有关的一组障碍,包括单侧忽略、疾病失认、手指失认、躯体失认以及左右分辨困难。

常见于脑血管病、脑外伤等。

考察知识点:第十三章认知功能评定1.日常生活活动(ADL):即日常生活活动,狭义的ADL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动(1分)。

广义的ADL是指一个人在家庭、工作机构及社区里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1分)。

2.BADL(PADL):是指每日生活中与穿衣、进食、保持个人卫生等自理活动和坐、站、行走等身体活动有关的基本活动,反应较大的运动功能。

3.IADL:是指人们社区中独立生活所需要的关键性的较高的技能,如家务杂事、炊事、采购、骑车、处理个人事物等,大多需借助工具进行,反应较精细的功能。

考察知识点:第十四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1.QOL:即生活质量,在康复医学领域,QOL是指个人的生存水平和体验,这种水平和体验反映了致残性疾患患者或残疾人,在不同程度的伤病情况和功能障碍的影响下,维持身体活动、精神活动和社会生活自理良好状态的能力和素质。

考察知识点:第十五章生活质量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