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十二法律与秩序知识点梳理9
2019中考政治知识点整理:法律和社会秩序

2019中考政治知识点整理:法律和社会秩序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根本*?答:(1)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2)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的法律效力;(3)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所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
宪法具有法律效力的原因及表现:答:(1)原因:宪法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2)表现:①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被称为“母法”与“子法”的关系,②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③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3)树立宪法意识的要求:青少年要认真学习宪法,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考点63.知道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提升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点什么是依法治国?答:依法治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为什么要依法治国?答:(1)依法治国是党依法治国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考点64.知道依法治国的要求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和每个公民的要求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必须依法行使职权,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否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胜利实施,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②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考点65.掌握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建议、监督权的内容有:(1)就身边的事乃至国家大事,向相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2)对于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即时举报,(3)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4)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力;依法行使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有:(1)通过*代表或直接向全国*常委会和地方*常委会反映,(2)能够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3)还能够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实行监督。
2019届中考政治必考重要知识点专题复习:专题九:法律与社会秩序

专题九:法律与社会秩序1、为什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①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③宪法的制定与修改程序比其它法律更为严格。
2、为什么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表现)? ★①宪法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
②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
③宪法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3、青少年应如何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怎样增强宪法观念)? ★①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②养成遵守和维护宪法的习惯。
③向群众宣传宪法,并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用实际行动捍卫宪法的尊严。
4、依法治国含义是什么?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主体)在党的领导下(领导者),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据),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内容),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目的)。
它要求国家公职人员必须依法行政,公民要严格遵守法律。
5、实施依法治国有什么重要意义?(我国为什么要实施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①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③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④依法治国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6、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有法必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7、如何做一名知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青少年怎样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贡献?)⑴认真学法,对法律提倡做的事情积极去做,法律规定做的事情一定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坚决不做;⑵逐步增强守法意识,树立法治观念,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8、法律监督的主要内容和地位是什么?①法律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立法监督,执法监督,司法监督。
☆②法律监督的重要性:是整个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
2019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法律必背知识(中考复习)

2019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法律必背知识(中考复习)【法律基础常识】:1、法律的显著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最主要)/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法律的作用:(1)规范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2)保护作用(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4、违法行为的分类和后果:(1)分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和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犯罪)。
(2)后果: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民事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侵害他人肖像权、名誉权/欠钱不还/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等;要承担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返还财产、赔礼道歉、恢复名誉等。
行政违法行为:最常见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巩固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
殴打他人至轻微伤/违反交规/聚众闹事/谎报险情/破坏公共设施等;要受行政制裁,其中违反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会受到警告、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5、犯罪的基本特征和后果:基本特征:①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本质特征)②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③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后果)后果: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6、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我们要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防范于未然。
(3)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7、勇于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1)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2)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用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3)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中考政治知识点复习 法律与秩序

法律与秩序一、课标要求: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最高行为准则),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增强宪法意识。
2、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
3、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4、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二、具体知识复习: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①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方面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另一方面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③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学习宣传宪法,增强宪法意识:(1)我国为什么要把“突出学习宣传宪法”作为普法的主要任务?(为什么弘扬宪法精神?)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②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③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④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⑤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2)请你围绕这一活动设计两种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①出一期关于宪法的黑板报或者宣传栏;②开展关于宪法知识的竞赛活动;③举办宪法知识的手抄报比赛;④举行宪法知识讲座活动等。
(3)请你就青少年如何增强宪法意识、参与建设依法治国出谋划策。
①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明确宪法的作用和地位。
②树立宪法意识,自觉遵守宪法规定,维护宪法的尊严。
③积极向群众宣传宪法,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用实际行动捍卫宪法的尊严。
3、宪法小常识:(1)从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宪法规定了我国国家性质和根本任务,国家制度、社会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内政外交方面的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标志等。
2019年道德与法治中考专题复习讲座

2 重难突破
★常考知识总结(6册重点全)★
4.“核心”类: ①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八下第2课) ②宪法的核心内容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核心价值是确认并保障公民基本 权利的实现。(八下第3课)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八下第1课) ④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八下第7课) ⑤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八下第7课) ⑥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九上第2课) ⑦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九上第7课) 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九上第5课)
★选择题方法小结:问自己两个问题:“这道题,有没有知识性 错误?”、“没有。那材料和知识的配合是否合适?”
2 重难突破
★常考知识总结(6册重点全)★
1.“根本”类: ①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是广大人民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八上第8 课) ②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八上第9课) ③国家安全是实现国家利益最根本的保障。(八上第9课) 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八下第2课) 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八下第5课) ⑥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九上第2课) ⑦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九上第7课)
2019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复习专题9实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专题九实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热点解读1.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新型黑恶势力犯罪成效显著2019年2月27日,公安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国公安机关打击“套路贷”新型黑恶势力犯罪有关情况。
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共打掉“套路贷”团伙1664个,共破获诈骗、敲诈勒索、虚假诉讼等案件2162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349名,查获涉案资产35.3亿余元。
2.2019年将深化司法责任制改革"精装修"2019年3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报告指出:深化司法责任制改革“精装修”,促进检察官履职尽责办好案。
完善员额检察官动态管理制度,不符合条件的退出,符合条件的补进。
严肃规范司法改革,重要改革举措层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批。
深化智慧检务建设,统筹研发智能辅助办案和管理系统,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同检察工作深度融合,助力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公信力。
3.最高法第五巡回法庭第二批法官履新并进行宪法宣誓2019年1月12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第五巡回法庭举行宪法宣誓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第五巡回法庭庭长李少平监誓并讲话,第五巡回法庭负责同志及全体新任主审法官宣誓。
李少平指出,举行宪法宣誓活动,既是对全体法官的一次精神洗礼,也是一次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的再教育、再激励。
各位法官以铿锵有力的誓言,作出了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的庄严承诺,集中展示了巡回法庭法官对宪法精神、宪法权威和宪法尊严的崇高信仰,彰显了巡回法庭党员干部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宪法的政治本色。
4.“天网2019”再出发2019年1月2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涉嫌受贿犯罪外逃人员裴占荣回国投案,并积极退赃,为同日拉开序幕的“天网2019”行动献上一份新的战果。
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消息,“天网”行动已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追回外逃人员4833人,追回资产103亿余元,坚持做到反腐常态化。
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遵守规则,维护秩序(12张幻灯片)

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是怎样的?
(1 )社会规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 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我们应该如何自觉遵守规则?
• 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 约束,即他律,又需要自我约束,即自律。自律 就是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 不良习惯,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 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
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维护与改进规则
我们应该怎样改进规则?
(1)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 去了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 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2)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 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
道 纪
德 律
纪
律
2018年8月5日
社会规则的类型
分为成文的和不成文的两类: 风俗习惯、部分道德规范及部分法律规 范、宗教规范是不成文的; 法令、条例、规章和大部分法律、重要的 教规是成文的。
中考要求:认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增 强规则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 社会规则的作用 • (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 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 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 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 (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 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惩罚,从而保障社 会的良性运行。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 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 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2019中考思想品德考点知识梳理二(考点18-19).doc

2019中考思想品德考点知识梳理二(考点18-19)主题二:法律与秩序★考点十三、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表达;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1、法律的特征〔为什么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⑴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⑵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最主要的特征〕。
⑶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法律的功能〔作用〕:⑴为生活制定规矩⑵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协调关系,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3〕法律制裁违法犯罪。
3、国家打击违法犯罪的案例表达了哪些观点:①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②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③我国法律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考点十四、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1、为什么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必要性〕:①未成年人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社会生活经验相对缺乏,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保护能力较弱。
②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2、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意义:①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培育良好的品德,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②有利于为未成年人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可从必要性和意义两个角度作答〕3、我国专门保护未成人正当权利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4、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专门法律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1〕目的: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2)作用:①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法律依据。
2019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法律必背知识(中考复习)

2019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法律必背知识(中考复习)【法律基础常识】:1、法律的显著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最主要)/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 、法律的作用: (1) 规范作用 (规范人们的行为); (2) 保护作用 (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3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4 、违法行为的分类和后果:(1) 分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和刑事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犯罪) 。
(2)后果: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民事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侵害他人肖像权、名誉权/欠钱不还/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等;要承担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返还财产、赔礼道歉、恢复名誉等。
行政违法行为:最常见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巩固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
殴打他人至轻微伤 /违反交规/聚众闹事/谎报险情/破坏公共设施等;要受行政制裁,其中违反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会受到警告、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5 、犯罪的基本特征和后果:基本特征:①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本质特征)②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③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后果)后果: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6 、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1)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我们要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 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防范于未然。
(3)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7、勇于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1) 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2) 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用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2019中考思想品德考点知识梳理二(考点21-22).doc

2019中考思想品德考点知识梳理二(考点21-22)主题二:法律与秩序★考点二十一、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1、什么是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财产所有权的内容,即占有权〔是指公民对属于自己的财产的实际控制权〕、使用权〔就是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的权利〕、收益权〔指公民在经营、使用的财产上取得经济利益的权利〕、处分权〔指的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处理其财产的权利,即公民决定其财产的命运的权利。
它包括事实上的处分权和法律上的处分权两种形式。
〕3、在我国,我国法律只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非法财产不受保护。
4、被继承人:在继承中,遗留财产的死者;继承人: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
遗产的定义:必须符合三个条件:①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②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③必须是合法财产。
5、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1〕继承权的范围: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
〔2〕继承顺序:继承开始后,有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
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或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6、遗产分配的原那么:①一般情况下,应该均等分配。
②特殊情况下,可以不均等分配。
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应该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的,可以多分。
有抚养能力而不尽抚养义务的,应当不分或少分。
7、继承的方式:遗嘱继承、法定继承。
〔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8、如何维护继承权?〔当继承权发生争议时解决的途径〕:①在遗产继承过程中,要摒弃那种不顾别人、自己多占的心理。
②我们在遗产继承中,除了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外,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③当我们的财产继承权受到侵犯时,要增强维权意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遵守规则,维护秩序

• 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
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维护与改进规则
我们应该怎样改进规则?
(1)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 去了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 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2)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 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
自由平等的追 求
怎样珍视自由? 怎样践行平等? 什么是特权?特权的表现是什么? 不平等现象的危害及对策?
公平正 义的价 值 维护公 平正义
什么是公平?公平的内涵是什么? 公平的作用是什么? 什么是正义行为? 正义的要求? 正义的作用?
公平正 义的守 护
怎样坚守公平? 怎样守护正义?
公证 律师法 律援助
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
受限制的。如果他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他就会感
到自己是自由的。——(德国诗人)歌德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相对的。 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 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3、什么是自由? 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 由。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 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 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道 纪
德 律
纪
律
2018年8月5日
社会规则的类型
分为成文的和不成文的两类: 风俗习惯、部分道德规范及部分法律规 范、宗教规范是不成文的; 法令、条例、规章和大部分法律、重要的 教规是成文的。
中考要求:认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增 强规则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秩序知识梳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秩序知识梳理道德与法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法律。
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们良好行为至关重要。
在初中阶段,学生应该对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和社会秩序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将梳理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秩序知识,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道德的概念和重要性。
道德是人们凭借良心和理性所确认的行为原则和准则,是人们在与他人相处和处理问题时应遵循的规范。
道德的核心价值是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实现公平和正义。
道德约束了个体的行为,使人们秉持善良、诚实、宽容、互助等美德,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其次,法治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
法治是指社会中的法律权威能够得到普遍尊重和遵守的状态,是保持社会秩序稳定和治理的基石。
法治的实质是通过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人们的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与道德比较,法治更加具体和明确,它在立法机关制定法律、司法机关实施法律和社会公众遵守法律三个层面发挥作用。
道德和法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道德起源于人们的内心,引导人们从心底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而法治则以权威的形式存在,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惩罚,让人们明确知道哪些行为是违法的。
道德约束着人们的内心,法律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只有通过道德和法治的双重力量,社会才能实现秩序和稳定。
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应该了解一些和道德与法治相关的基本知识。
首先,学生要明白什么是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法办事、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
只有社会秩序稳定,人们的生活才能得到保障,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接着,学生还应掌握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这些准则和规范包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不欺负他人、遵守游戏规则、保护环境等等。
学生应该明白这些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此外,初中阶段的学生也需要了解国家法律和法治的基本概念。
2019中考思想品德考点知识梳理二(考点19-20).doc

2019中考思想品德考点知识梳理二(考点19-20)主题二:法律与秩序★考点十九、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1、生命健康权的地位和含义:是公民所享有的最基本的人身权利,是指公民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受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任何人都不得非法加以侵害。
2、未成年人的生命和健康受法律的特殊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禁止溺婴、弃婴;禁止招用童工;禁止安排未年工〔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劳动强度大的劳动。
3、怎样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珍爱自身生命,维护健康:①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
②有病及时就医,恢复健康;③加强安全防范意识,远离危险源。
④遭遇险情积极自救和求救4、怎样尊重和关爱他人生命健康权:①不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②在他人生命健康有危险时尽力援助;③热心公益,无偿献血,护送儿童老人过马路。
5、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犯时,正确的做法:①受害人有权依法自卫,其他公民有权制止侵害行为。
②可向有关部门投诉,要求侵权人赔偿医疗费。
③可向人民法院起诉,追究其法律责任。
6、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的案例的启示〔或说明了什么〕:①我国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他人侵犯。
②侵犯和危害他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行为是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③我们在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还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另说明了:④我国法律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民的正当权益。
⑤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⑥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7、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的意义:①有利于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②有利于保护青少年的生命健康权,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和谐、文明的成长环境。
8、为学校开展安全教育设计活动形式:①举办安全专题讲座、②举办安全知识竞赛、③对学生进行安全突发事件的疏散演习等。
最新2019年中考政治法律教育知识点专题汇总大全(3个专题)

A.我国法律体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
B.法律是由人民直接制定的
C.法律解决纠纷,协调人际关系
D.法律制裁犯罪行为
6.从歌手李某到导演张某、编剧宁某,再到如今备受年轻人喜爱的柯某、房某,近年
来娱乐圈明星涉毒事件频发,众多公众偶像因毒沦落。目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
发出通知,有涉毒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参与制作的电影、电视节目、网络剧、微电影等都被
守社会规则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在公共场所中,以下同学做法正确的是( )
①小明:观察哪里有安全出口,找到安全出口的确切位置 ②小东:发现可疑的人或事,
注意保护自己 ③小童:不要扎堆,躲开人流,防止踩踏 ④小亮:一旦进入人流,切勿逆
行
A.②③④
B.①③④
违反的法律法规 区别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一般违法行为 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 情节轻微,危害不大
犯罪行为 刑法 情节严重,危害性大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
共同点 联系 做法 5.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相应法 律责任 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 如不及时加以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我们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加强道德修养,勿以恶小 而为之,自觉遵守法纪,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 气,防患于未然
要从克服各种小缺点、小错误、坏习气、坏作风开始,防患于未然,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
芽之中。
(3)青少年要增强法律观念。青少年要克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错误思想,增强法
律意识,增强法律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促使自己健康成长。
云南省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十二)法律与秩序知识点梳理 (1)

专题十二法律与秩序考点【宪法】【考标要求】47.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增强宪法意识。
【B】【考点分析】近三年云南省多以法律的修订、新法实施为引领,考察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以及宪法的地位及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等知识。
(注意与依法治国相联系)1.宪法的构成: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
2.宪法的地位、重要性。
(为什么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和统帅?)(为什么要学习宪法,增强宪法权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为什么要坚持“两个首先”?)(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
(4)宪法规定了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5)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3.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
4.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2)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3)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为了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5.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2)从内容上看,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
(3)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4)从程序上看,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2019年中考政治基础法律知识

2019年中考政治基础法律知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一、维护公共秩序1.为什么要维护公共秩序?社会生活需要秩序来维持,离开一定的规则、秩序的约束,社会就会陷入混乱;能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1. 怎样维护公共秩序?首先要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强化公民的诚信意识;要加强法制,依法惩治那些不守规则,不守秩序的行为;必须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一方面依法惩处扰乱、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另一方面提高人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要从小事做起,要自觉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和意识,自觉遵守公共场所铭文规定的规章制度。
二、遵守法律1.为什么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的作用法律维护公共秩序法律维护公共安全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致残根据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类别,可以把违法行为划分为违宪行为和刑事、民事、行政违法行为,任何一种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什么是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45.刑法是由国家制定、颁布的,规定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应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又称基本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
5.为什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规定和修改的程序最为严格。
6.宪法的地位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7.青少年怎样对待宪法?增强宪法观念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法律与秩序考点【宪法】【考标要求】47.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增强宪法意识。
【B】【考点分析】近三年云南省多以法律的修订、新法实施为引领,考察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以及宪法的地位及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等知识。
(注意与依法治国相联系)1.宪法的构成: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
2.宪法的地位、重要性。
(为什么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和统帅?)(为什么要学习宪法,增强宪法权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为什么要坚持“两个首先”?)(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
(4)宪法规定了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5)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3.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
4.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2)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3)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为了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5.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2)从内容上看,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
(3)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4)从程序上看,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5)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6.我们应该怎样增强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1)学习宪法。
(2)认同宪法。
(3)践行宪法。
(4)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7.我国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必要性。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依据,体现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
(2)以宪法为依据,又以实现宪法的规定为根本宗旨。
(3)体现了对国家机关人员的履职要求,集中体现了对宪法权威的维护。
(4)强化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
8.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和制度成果。
(2)有利于促使国家工作人员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3)有利于彰显宪法的权威,激励公民忠于宪法、维护宪法,推动宪法实施,自觉践行宪法。
考点:【依法治国】【考标要求】48.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B】【考点分析】此考点属于每年的时政热点,也是近几年中考的高频考点,此考点要从定义、基本要求、方针、重要意义以及做法(国家、公民)等方面全面掌握。
特别注意基本要求、方针的区别。
1.依法治国。
(1)含义: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2)地位:基本方略。
(3)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基本要求:科学立法(前提)、严格执法(中心环节)、公正司法(根本保证)、全民守法(基础)。
2.依法治国的意义(作用)。
(1)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2)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3)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是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考点:【环境保护】【考标要求】49.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B】【考点分析】该部分为去年新增考点,去年已经考过问答题,今年更多的是选择题。
1.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
环境保护直接关系我国的强弱、民族的兴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准则)(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3)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4)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5)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4.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5.青少年要树立的环保意识是什么?(1)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
(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
(3)依法保护环境的意识。
6.青少年如何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1)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学会依照法律、法规维护环境。
①在生活中自觉落实节能环保行动,摒弃不良习惯,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②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环保意识,践行低碳生活;③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④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⑤增强人口、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⑥模范遵守环保法规,小手拉大手,树立节约意识;⑦积极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⑧积极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言献策,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依法行使建议权、监督权。
考点:【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考标要求】50.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C】【考点分析】该考点一般考察行使监督权的方式和注意事项,今年考标新增知情权。
1.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含义。
(1)知情权: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利。
(2)参与权:公民按照法律规定参与国家公共生活的管理和决策的权利。
(3)表达权:公民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表达自己对于国家公共生活的看法的权利。
(4)监督权:公民有权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的权利。
2.公民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的渠道。
(1)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人大常委会反映。
(2)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
(3)采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工具进行监督。
3.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意义(重要性)。
(1)有利于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促进法律的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
(2)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国家、集体的利益。
(3)对于公民个人来说,积极行使监督权是具有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的表现。
考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考标要求】51.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B】【考点分析】在备考时,结合国情民族团结备考,注意怎么做类题型。
1.“一国两制”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为了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2)意义:①香港和澳门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事实证明,“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④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2.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1)原则和政治基础:“一个中国”。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2)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4)法律依据:《反分裂国家法》。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
4.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的内容和意义。
(1)国家安全内容:①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
②国家的机密不容窃取、泄露和出卖。
③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
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国家安全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存亡。
(2)国家荣誉内容:①国家尊严不受侵犯。
②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
维护国家荣誉的意义:国家荣誉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关系每个公民的荣辱和尊严,青少年必须自觉维护国家荣誉。
(3)国家利益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维护国家利益的意义:国家利益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的集中体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必须反对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5.国家坚持总体安全观的做法。
(1)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
(2)必须坚持总体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保障,以促进国家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6.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做法。
(1)保守国家秘密。
(2)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及时向国家安全部门或公安机关报告。
(3)公民要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提供便利和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