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知识分享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完善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完善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完善地下水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具备广泛的应用价值和保护意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地下水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以及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完善,希望能提供对相关问题的深入了解和有效解决方案。
一、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污染:诸如电子、化工、石油等行业的废水排放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
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不仅破坏了地下水的生态平衡,还对周边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2. 农业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渗入土壤,经过土壤层沿渗漏通道或降雨等方式进入地下水体中。
特别是农田灌溉用水的大量使用,进一步加剧了地下水的农药和化肥污染。
3. 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地下水污染。
同时,地下排水系统的破损和渗漏也是城市地下水污染的一大原因。
4. 垃圾填埋:随着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废弃物增多,其中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成为关注焦点。
垃圾填埋场周边地下水的重金属、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浓度高于标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二、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现状与不足为了防治地下水污染,我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地下水污染防治法》。
这部法律依法调整地下水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推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1. 法律制度不完善:尽管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出台对地下水环境保护有一定的规范和指导作用,但是由于颁布时间较短,法律制度体系、法律条文等方面尚存在不完善之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2. 法律执行不力: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执法执行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地方政府对地下水污染重视不够,缺乏法律意识和执法意识,导致一些企业和个人对地下水环境保护法规规定置若罔闻,甚至违法行为难以得到妥善处理。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术措施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术措施地下水是地表水和降雨水向地下渗透形成的水文地质介质,在地下水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地下水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给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地下水污染的现状以及其治理技术措施。
一、地下水污染现状1.主要污染源地下水受到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渗漏、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受到污染。
工业生产和生活排放中的有机物、重金属、工业废渣、废水等都对地下水造成了污染危害,比较典型的如石油、煤焦化、化工、电镀、印染、皮革等行业造成的有机物、重金属和其它污染;生活污水中的食品废弃物、洗涤清洁剂、油脂等物质,都会对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不当造成的地下水污染,这些化肥农药在雨水的冲刷下渗漏入地下水,严重影响了地下水质;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细菌、氨氮等因素也是地下水受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2.污染程度地下水污染程度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下水中有机物、重金属、化学氧需求量(COD)等物质超标问题突出;二是地下水中细菌、致病源等微生物问题严重。
这些问题不仅对地下水的水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且直接危害了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污染影响地下水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和影响。
地下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影响水生态环境的健康,使得地下水中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地下水是现代都市人类饮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地下水的污染给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和健康带来了巨大隐患。
地下水也是众多工业和农业生产的重要用水来源,地下水的污染也直接威胁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地下水资源,治理地下水污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1.土壤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技术是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措施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措施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和环境的恶化,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有效地防治地下水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和类型出发,探讨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地下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工业废水排放: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果这些废水未经适当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地表或者地下,将会对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
2. 城市污水排放:由于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污水的排放量也大幅度增加。
如果城市污水未经处理或者处理不当,其中的有机物、营养物质和其他污染物质会渗入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质受到污染。
3. 农业活动:农田中的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等会随着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地下水层,引发地下水污染。
此外,过度的农田灌溉也容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海水入侵,进而影响地下水质量。
4. 地下油库泄漏:许多地下油库储存着大量的石油和石油产品。
如果发生漏油事故,石油产品将渗入地下水中,引发严重的地下水污染。
二、地下水污染的类型地下水污染可以分为两大类:有机物类污染和无机物类污染。
1. 有机物类污染:有机物类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废水和城市污水排放以及化肥、农药等农业活动。
有机物类污染物包括苯、氯化烃、挥发性有机物等,它们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具有潜在的危害。
2. 无机物类污染:无机物类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离子、氨氮、硝酸盐等。
这些无机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以及农田中的化肥、农药等。
无机物类污染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三、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为了防治地下水污染,需要采取综合的、持续的措施,包括源头控制、治理与修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
1. 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首要任务。
要加强对工业和农业废水的处理和排放管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推广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排放量。
2. 污水处理与修复:加大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力度,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确保城市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2024年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完善》范文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完善》篇一一、引言地下水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然而,近年来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因此,了解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并探讨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完善,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1. 污染范围广泛我国地下水污染涉及面广,从工业集中区域到农业生活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下水污染问题。
尤其在一些老工业基地、矿山开采区以及农村地区,地下水污染问题尤为严重。
2. 污染类型多样地下水污染类型多样,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其中,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是当前我国地下水污染的主要类型。
这些污染物在地下水中长期积累,难以降解,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3. 污染影响深远地下水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长期积累和迁移,不仅会导致水体恶化,还会对土壤、植物等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同时,受污染的地下水还会通过饮水、食物链等途径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三、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完善1. 立法原则与目标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以保障地下水质量、维护生态环境为目标。
同时,应注重法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各项规定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2. 完善法规内容在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以下方面的规定:一是明确责任主体,即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地下水污染防治中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完善监管制度,包括加强地下水质量监测、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等;三是强化法律责任,对违反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3. 强化监管与执法力度为了确保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得到有效执行,应强化监管与执法力度。
一是建立健全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装备投入;二是强化执法力度,严格查处违法排污行为;三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术措施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术措施1. 引言1.1 地下水污染现状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水资源,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地下水污染范围广泛,且持续加剧。
我国是一个严重受地下水污染影响的国家,据调查显示,我国绝大部分地下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含有重金属、有机物、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
特别是城市地下水源地的污染情况尤为突出,致使地下水的饮用、工农业用水受到了极大威胁。
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生活污水排放等。
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地下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危害着水质的健康和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污染现状严峻,亟需采取有效的治理技术措施来改善地下水质量,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治理技术措施地下水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治理技术措施的研究和实践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治理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多种手段。
在物理方法中,主要包括吸附剂法、过滤法、膜分离法等。
吸附剂法通过吸附剂吸附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实现净化水质的目的。
过滤法则是通过过滤介质将污染物截留并去除。
膜分离法则是利用半透膜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筛选。
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法、络合沉淀法等。
氧化还原法通过氧化剂将污染物质氧化还原,从而降低其浓度。
络合沉淀法则是通过加入络合剂将废水中的金属离子转化为沉淀物,实现去除。
生物方法包括植物修复法、微生物修复法等。
植物修复法利用植物对污染物质的吸附和代谢作用进行治理。
微生物修复法则是通过利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污染物质。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措施种类繁多,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治理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关键。
愿通过不懈努力,我们能够有效治理地下水污染,保护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2. 正文2.1 地下水污染原因分析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术措施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术措施地下水是地球上的重要水资源之一,而地下水污染是地下水资源面临的重要问题。
地下水污染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下水源的污染源日益增多。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化学物质和有害物质被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其中一部分进入地下水,导致地下水的污染。
常见的地下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垃圾填埋场、城市生活污水等。
地下水污染范围扩大。
由于地下水受地下水层和地质构造的限制,地下水的迁移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地下水污染范围扩大的速度较慢,但一旦污染源进入地下水层,长时间的存在和累积会导致污染范围的持续扩大。
这意味着地下水污染的治理难度和成本会逐渐增加。
地下水污染给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地下水是供水的重要来源,地下水污染将直接威胁人类的饮水安全。
地下水还是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来源,地下水的污染会导致农作物的质量下降和工业生产的受限制,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针对地下水污染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技术措施。
常用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包括:第一,采取源头控制措施,减少地下水污染源的排放。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执行,对污染源进行严格管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渗漏。
第二,采取污染治理技术,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常用的技术包括化学氧化、活性炭吸附、反渗透、生物降解等,可以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采取地下水补偿技术,修复地下水质量。
当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无法恢复到饮用水水质标准时,可以采用地下水补给的方式,通过在地下注入水源进行补水,提高地下水质量。
第四,加强监测与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地下水污染问题。
建立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对地下水质量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地下水污染问题。
地下水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治理地下水污染需要采取源头控制、污染治理、地下水补偿和监测管理等综合措施,保护和恢复地下水的水质,以保障人类的饮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术措施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术措施地下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被广泛用于饮用水供应、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等。
由于过度抽水、土地污染和不当储存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正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地下水治理技术措施。
地下水污染主要分为两类: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
点源污染指的是由明确的污染源导致的污染,如化工厂泄漏物质进入地下水,或储油罐泄漏导致的石油污染。
非点源污染则是指没有明确的污染源,通常是由农田农药、化肥或城市降雨径流所带来的污染。
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联系,地表水的污染也会对地下水产生影响。
治理地下水污染的技术措施可以分为三大类: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气提技术、渗透反应墙和土壤气采样等。
气提技术通过将气体通入地下水中,气体与挥发性有机物质相互作用,使其挥发出来,从而实现污染物的去除。
渗透反应墙是一种通过在地下水的流动路径上建立一个用于去除污染物的反应屏障的方法,常用的反应物包括铁、石墨、膨润土等。
土壤气采样则是通过采集地下水下的气体样本来检测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
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方法和吸附剂方法。
氧化还原方法通过引入氧气或其他氧化剂来促使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
吸附剂方法则通过将吸附剂引入地下水中来吸附有机污染物,常用的吸附剂包括活性炭、天然界面活性剂等。
生物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和生物吸附两种。
生物降解是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来去除污染物,常用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
生物吸附是利用生物体内的吸附性能来吸附污染物。
植物根系可以吸收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作用。
除了上述技术措施外,加强监测和管理也是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手段。
定期对地下水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地下水污染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建立健全的地下水管理制度,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地下水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治理技术措施,加强监测和管理,可以有效减轻地下水污染的影响,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24年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完善》范文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完善》篇一一、引言地下水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并探讨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完善措施。
二、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1. 污染程度严重我国地下水污染程度严重,主要污染物质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氮磷等。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等。
其中,工业废水是主要的污染源,其排放量大、成分复杂、毒性高,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污染。
2. 污染范围广泛地下水污染的范围广泛,不仅在城市地区存在,农村地区也存在。
尤其是北方地区,由于地下水资源相对匮乏,一些地区的地下水已经遭受了严重污染,影响了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3. 治理难度大地下水污染的治理难度大,一方面是因为地下水的流动性差,一旦受到污染,治理起来非常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地下水的污染往往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难以及时发现和治理。
三、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完善措施1. 强化法律责任为了更好地保护地下水资源,需要进一步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强化法律责任。
对于违法排放废水、污染地下水等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同时,应明确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2.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地下水污染的监管是防治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措施。
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治理地下水污染。
同时,应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协调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
3. 推广先进技术推广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是提高地下水污染防治效果的重要手段。
应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减少废水排放和污染物排放。
同时,应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研发更加高效、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为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4. 加强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推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1.1.前言地下水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今,随着我国人口的迅猛增加和经济的法则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全国水资源量27940亿,其中地下水水资源量为8840亿,占总水资源量的1/3。
在我国当前的用水结构中,地下水雄踞一端,占据了全国总供水量的20%,饮用水供水量的70%,农田灌溉水量的40%,工业用水量的38%,并且这种用水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
然而,我国地下水体的保护.安全情况并不乐观,污染比较严重,并且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
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我国地下水污染概况,熟悉其污染途径和污染成因,从长远利益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让我过的水体结构更加科学,地下水更加安全,能够长远的造福人类。
1.2.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长。
近30年来,我国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每年25亿的速度递增,全国有400个城市开采地下水。
有些城市基本上是依靠地下水来满足对水资源的需求。
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情通报(2005年度)》,2005年在具备系统统计数据的171个地下水漏斗中,漏斗面积扩大的就有65个,占到了统计数的38%,面积扩大了6736,仅河北沧州第Ⅲ承压含水层漏斗面积就扩大了2089,最大水位埋深达到10m。
由此导致了湿地消失、植被死亡和土地沙漠化等严重的生态灾难,以及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的扩展趋势,污染程度日益严重。
全国195个城市监测结果表明,97%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4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趋势加重;北方17个省会城市中16个污染趋势加重,南方14个省会城市中3个污染趋势加重。
在一些地区,地下水污染已经造成了严重危害,危及到供水安全。
例如,辽宁省海城市污水排放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污染,附近一个村因长期饮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多数人患上当地未曾有过的特殊病症,造成160人因饮用受污染的地下水而亡;淮河安徽段近5000范围内,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浅层地下水面积仅占11%;由于地水的严重污染,淄博日供水量51万立方m的大型水源地面临报废,国家大型重点工程——齐鲁石化公司水源告急;在首都北京,浅层地下水中也普遍检测出了具有巨大潜在危害的DDT、六六六等有机农药残留和尚没有列入我国饮用水标准的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有机物。
地下水超采与污染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水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进一步加剧了对地下水的超采,使地下水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位的下降又改变了原有的地下水动力条件,引起地面污水向地下水的倒灌,浅层污水不断向深层流动,地下水水污染向更深层发展,地下水污染的程度不断加重。
日益严峻的地下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3.地下水污染的途径地下水污染途径指污染物从污染地进入地下水中所经过的路径。
除了少部分气体,液体污染物,可以直接通过岩石空隙进入地下水外,大部分污染物会随补给地下水的水源一道进入地下水中。
因此,地下水污染途径与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密切的关系。
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通过包气带渗入,由集中通道直接注入,由地表水体侧向渗入,含水层之间的垂直越流污染。
1.3.1.通过包气带渗入通过包气带渗入又可分为连续渗入和断续渗入。
连续渗入是污染液从废水坑等污染源不断通过包气带想地下水渗漏,其污染程度主要受包气带岩层厚度和岩性控制;断续渗入是堆放在地面的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被降雨淋滤而通过包气带下渗污染地下水,其污染程度与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以及下渗水源的多少,包气带岩层的厚度和岩性因素有关。
1.3.2.由集中通道直接注入这中途径是利用废井坑道或岩溶通道将废水直接排入地下岩石孔隙、裂隙中,直接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1.3.3.由于地表水体侧向渗入被污染的地表水间接污染地下水,其污染程度受河流沿岸岩石的地质结构,水动力条件以及水源地距岸边的距离等影响。
1.3.4.含水层之间的垂直越流污染这种污染途径主要指污染了的第四系或石炭系等浅层地下水越流入渗污染深层地下水。
对于岩溶山区的岩溶地下水是一种潜在的污染源。
1.4.地下水污染源成因分析通常按照污染物产生的行业类型,可以将地下水污染源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自然污染源。
1.4.1.工业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主要指未经处理的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和废渣。
工业废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会对大气产生严重的一次污染,而这些污染物又会随降雨落到地面,随地表径流下渗对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如电镀工业废水、工业酸洗污水、冶炼工业废水、石油化工有机废水等有毒有害废水直接流入或渗入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污染;工业废渣如高炉矿渣、钢渣、粉煤灰、硫铁渣、电石渣、赤泥、洗煤泥、硅铁渣、选矿场尾矿及污水处理厂的淤泥等,由于露天堆放或地下填埋隔水处理不合格,经风吹、雨水淋滤,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随降水直接渗入地下水,或随地表径流往下游迁移过程下渗至地下水中,形成地下水污染。
1.4.2.农业污染源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70%以上,污染的影响面广泛。
一是过量施用农药、化肥,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淋滤渗入地下,引起地下水污染;二是由于地表水污染严重,农业灌溉使用被污染的地表水,造成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侵蚀土壤,并下渗到地下水中,造成污染。
1.4.3.生活污染源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量激增,由于无害化处理率低,造成对陆地生态环境和水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
我国每年累计产生垃圾达720亿吨,占地约514亿,并以每年占地约3000万的速度发展,全国已有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重围之中。
由于生活垃圾没有进行有效分类,大量有毒物质及危险废弃物与生活垃圾一起混合填埋,以及垃圾填埋处理技术落后、垃圾填埋选址不当等原因,垃圾填埋场的渗漏已经造成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成为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同时,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在严重污染地表水的同时,通过下渗也对地下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1.4.4.自然污染源在有些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天然背景不良,有毒有害成分超标。
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调查统计,我国部分地区分布有高砷水、高氟水、低碘水等。
全国约有1亿多人在饮用不符合标准的地下水,使这些地区长期以来一直遭受砷中毒(皮肤癌)、地甲病、地氟病、克山病等地方病困扰。
1.5.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对策与建议由于为污染物不仅会污染地下水体,还会被含水介质(砂、黏土)吸附,所以地下水一旦污染,治理起来决非易事。
2004年,一位日本专家估计,全日本污染重点场地达40万处之多,如果全部进行处理,需要10兆日元以上,从经济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因此,防止地下水污染是釜底抽薪之计。
从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考虑,我国当前地下水的污染防止应采取以下对策。
1.5.1.完善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面对地下水污染的严峻形势,以及地下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为地下水环境的保护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与政策支持。
构建完备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度框架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首要任务。
通过完善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在各地方政府有关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法规中,要明确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规划部门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等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相应责任,并建立起地下水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机制,使地下水的各项保护工作得到具体落实,并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协调一致,使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得到制度上的根本保证。
1.5.2.将地下水、地表水污染防治纳入统一规划规划和管理水污染防治应将地下水与地表水综合考虑,纳入统一的规划与管理之中。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换,保证了自然界水循环的连续性,构成了自然界水循环中相互影响与关联的重要部分。
地表水的污染源往往也是地下水的直接或间接污染源。
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的综合防治还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尤其是在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应综合考虑流域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与监管责任,并与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相协调,既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要满足自然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要。
1.5.3.合理确定地下水资源价格地下水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非再生性的资源,尤其是深层地下水,具有与石油、矿石等资源一样的不可再生性,地下水价格必须能够充分体现这一资源的稀缺性。
只通过行政管理手段严格限制地下水超采,不仅监管成本高,管理的绩效也难以保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充分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来弥补行政管理的不足,提高水环境管理的绩效。
应改革原有的地下水资源的定价理念与方法,建立地下水包括开采、输送、净化、分配、使用与污水处理等过程的全成本定价方法。
价格中应包括体现地下水资源环境价值的地下水资源费,以此来激励人们提高用水效率,促进地下水的节约利用,从根本上遏止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1.5.4.加强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针对现有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需要的现状,国家应加大对地下水环境监测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完备的地下水监测网络,统一地下水监测的有关技术规范,不断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
对现有多部门建设的监测网络进行有效集成,建立国家地下水监测数据公用平台。
对重点污染地区进行重点监测,系统掌握地下水水质、水量和地下水环境变化的动态特征,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5.5.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攻关地下水污染的治理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缺少成熟的技术可供推广。
我国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才刚刚起步,还十分缺乏有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术。
因此,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投十分必要。
一是可以由国家财政直接投资,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攻关,并将实验成熟的治理技术在全国进行推广;二是可以充分利用信贷、金融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投资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对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
总之,水环境的保护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大事情,特别是地下水它具有埋藏性和系统的复杂性,一旦污染,治理将非常困难,付出的超过地表污染几倍乃至几十倍的代价,并且使原本就紧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综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日益严峻的地下水污染形势,地下水污染防治迫在眉睫。
所以,加强地下水资源的质量管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全社会都应珍惜、爱惜地下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协调起来,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