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合集下载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学术思想也日趋活跃。

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其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它在阐述医学理论的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诸如阴阳、五行、气、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它一方面用当代的先进哲学思想为指导,从而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医学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和提高了哲学理论,把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

《黄帝内经》中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食管与肠的比是1∶35,现代解剖是1∶37,两者非常接近。

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的观点,认识到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的。

对动静脉也有一定的认识。

以上这些认识比英国哈维氏在公元 1628年(明崇祯元年)发现血液循环早一千多年。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系秦越人所著,成书于汉之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简述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代表作、医学家和主要贡献。

简述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代表作、医学家和主要贡献。
《难经》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该书是众多医学家的论著,成书于东汉以前。该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病证等各个方面。该书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对脉学有较详悉而精当的论述与创见,与《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的理论性著作。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后经王叔和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者以脏腑论杂病。该书载方269首,配伍严谨,疗效确凿故被奉为“经方”。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河逆,随证治之”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269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题号2010-0002学号:2009024002姓名:林雯
简述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代表作、医学家和主要贡献。
战国至秦汉时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的医学著作的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至隋唐时期有修订与补充。《内经》全面叙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理与疾病的诊断、防治。系统地将反映当时文化进步的古哲学思想引入医学领域,构建了藏相经络理论,较详细的描述了脏腑的生理机能,不但为中医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载药365种,还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学分为上、中、下三品。该书不但记载了每种药物的性能、主治。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热以寒药,治寒以热药”的用药原则,使药理学与病机学密切结合,使中医学理论体系更加充实。同时提出了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较系统的药物知识。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

【中医完整版】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医完整版】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医完整版】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完整版】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转自只有你不懂1.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在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论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皋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

张从正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

朱震亨倡导“相火论”,善滋阴泻火,后世称“滋阴派”。

李皋论内伤,重“补脾胃”,后世称为“补土派”。

4.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整体理论)、(恒动理论)和(辨证论治)。

5. 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6. 恒动观念:恒动,就是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恒动观念是指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7.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8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证是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能反映疾病在特定阶段的病变本质。

它反映当前疾病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为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反复总结并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的科学。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国特有的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至汉末,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

《黄帝内经》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奠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被历代医家奉为"四大经典",由此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末,由《素问》《灵枢》两部分构成,集医学论述162篇,具体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等。

同时,还对阴阳、五行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例如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血脉"的观点,认识到血液在脉管"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比英国哈维在公元1628年发现人体血液循环早1000年以上。

《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中医学辨证论治专著,由东汉末年张仲景著。

全书由《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分构成,《伤寒论》系统阐述了外感风寒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等;《金匮要略》系统阐述了内科、妇科等40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方药等。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大约成书于汉魏。

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对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及服用方法等均有详细论述。

如书中所载黄连治痢、麻黄平喘等均验之有效。

这也是世界药物学上的最早记载。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内的含义? 要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内里求, 即内观我们的五脏六腑,通过内练调整气血、脏腑、 经络来达到健康。其思想是靠内观、体悟、直觉来 达到内求。
第12页,共26页。
《黄帝内经-素问》
“素”就是指素质,也就是一个人本来 的体质,这里指生命的体质、生命的本 质。
就是指对生命的体质、生命的本质、 生6页。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1)古代解剖及生理现象的观察 (2)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3)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
(4)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第2页,共26页。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医药知识的积累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第18页,共26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 展
• 1.魏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 晋· 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 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
学专著 •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
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第19页,共26页。
2.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学说”
《伤寒论》:外感病,确立了六经辩证论治的纲领 《金贵要略》:杂病,发展了病因学说
第16页,共26页。
张仲景著作的精神和他所掌握的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
“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
八纲辨证是书中贯彻辨证论治的具体原则。所谓八纲--阴、阳、表、 里、寒、热、虚、实,是通过运用四诊--望、闻、问、切来分析和检 查疾病的部位和性质而归纳出来的。在辨证时还联系病人体质以及致 病因素的强弱。
六经论治是从《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六经理论引出,而通过张 仲 景的运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所谓六经,就是三阳经(太阳经、 阳明经、少阳经)和三阴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的中国古代。

起初,中医学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随着人们对疾病的研究和治疗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形成的。

古代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解剖学和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索。

同时,人们还根据对植物、动物和矿物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药用植物和药物。

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古代医家和书籍的贡献。

战国时期的孙思邈、张仲景等人都是中医学的杰出代表,他们对古代医药知识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并以书籍的形式传承下来。

《黄帝内经》成为了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学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和丰富起来。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来实现的。

古代医家们通过临床实践,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总结出了中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他们通过治疗疾病的实践经验发现,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也会在人体内部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还离不开对病因病机研究的深化。

中医学强调“格致治病”的理念,即治疗疾病需要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出发,找到病因病机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古代医家通过对疾病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寒热虚实、气血阴阳失调等概念,形成了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代,中医学理论体系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

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西医学的融合成为了当时中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许多中医学家开始学习和吸收西方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其应用于中医学的研究和实践中。

这使得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和系统,并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

在基本理论方面,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为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外界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推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推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推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概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汉代以后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又逐渐充实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战国以降,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学术的百家争鸣,为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

此时,古代医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力图将医学的经验上升为理论。

他们在吸收了诸子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神等学说,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同时又将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方法论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于此建立起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之总述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1.1.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1.1.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1.1.2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先秦秦汉时‎期所出现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这些著作通常‎称作“四部经典”。

1。

1。

2。

重《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黄帝内经》成书的年代,一般认为从春‎秋战国开始,可能至汉代才‎完成。

所以,此书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是众多医学家‎的论著几经修‎纂而成。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和临床经‎验,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及古代‎哲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就‎,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

创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从而成为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而且,这一理论体系‎至今仍卓有成‎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所组成‎,各九卷、八十一篇,内容十分丰富‎,是系统反映这‎一时期医学理‎论的巨著。

书中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其内容包括:对习医、行医和医德的‎要求,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体质学说、医学心理学、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运气学说、诊法学说、防治学说、疾病病因症候‎学、时间医学、地理医学、气象医学、针灸学、养生学等。

上述名称虽然‎有的并未见载‎于《内经》,但是,这许多内容确‎实在《内经》均已论及。

《黄帝内经》以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阐发医学基本‎理论,它论述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与医学内容‎相结合在一起‎的。

所以《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已‎成为医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黄帝内经》又借助医学知‎识,对阴阳、五行、气、天人关系和形‎神关系等作了‎探索,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理论。

阴阳学说是《内经》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防治和养生等‎的重要理论,贯穿在各个方‎面。

掌握阴阳学说‎。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注意: 黄帝内经的学术地位是奠定了理论的基础,而非理论体系的基础
上限:春秋战国
1成书年代
下限:秦汉时期
2作者:许多医家的共同创造,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笔这一情形和九章算术 一样.既然内经这本书是许多医家的共同创造,那么为什么要挂上黄帝 这两个字呢 这是因为古代学者认为黄帝为华族的始祖,历代人们都以 自己为黄帝子孙为荣,所以,一切文化制度都要推原到黄帝,各种历史文 献也都挂上黄帝二字以表示正统,有所依据和具有重要价值等意义.
4.明清时期——最后高峰
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中医学出现了最后一个高峰.这一时 期的医著,常常带有近代科学思想的萌芽,比如时珍本草纲目中的药物 栽培、标本制作以及实地、实物考证,王清任在解剖的实证科学思想等, 这都是由文化背景中近代资本主义思想萌芽所决定的.
5.近代和现代——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绪论
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们 教材把它分成2个阶段——形成期、发展期.
一形成期——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秦汉时期,实际上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期.这一时期,中 医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及其世界领先的医学水平,使中国一跃成为当时 无可争议的东方的医学中心当时西方的医学中心是古希腊.中医四大经 典成功地构筑起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P1,从而成为中医学彪炳青 史2000多年的强大依托.
中医学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同步演进规律还告诉我们,文化背景很大程度 地影响着中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以,有兴趣的同学,在5年学习 期间,如果能够留意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我们认为这将会是大有可为 的.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药学发源于先秦之春秋战国,其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其理论的发展则又经历了两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代和现代,而每一阶段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则又各有其特点。

(1)形成时间的界定根据历史学界的考据和推断,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最迟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已初步形成。

(2)形成的标志和体系的确定1)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以中医学经典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黄帝内经》一书,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

其内容是以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方法,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用以阐释人体内在生命活动的规律性、人体与外在环境(自然界)的统一性。

对人体的解剖形态、脏腑经络、生理病理,以及关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各方面,都做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阐述2)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问世之后,《难经》的成书,并与《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之作,并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经》成书于汉以前,相传为秦越人所著,全书以问答形式撰述(共81个问答),其内容包括了生理、病理、诊断及治则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并对三焦和命门学说,奇经八脉理论,以及虛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疗原则有所创见,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等方面有重大发展,从而能补《黄帝内经》之不足,成为当时可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经典医籍,故亦成为中医学理论之基础,并对后世各科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写成的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其倡导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从而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和理、法、方、药的运用原则,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该书后经晋代医家王叔和编纂整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

中医各家学说: 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学术流派概述

中医各家学说: 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学术流派概述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医学流派概况中医各家学说是以阐明和研究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医学流派和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学术成就的一门学科。

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祖国医学理论的形成】中医理论体系是在历代医学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上升为理论知识而形成的。

【远古医学的内容】从伏羲制九针到著成《黄帝针灸》;由黄帝岐伯论经脉到著成《素女脉诀》;由神农尝百草到著成《神农本草经》,这是《礼记·曲礼》所说的“三世医学”。

【《内经》】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内经》这部医学巨著的渐渐形成,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内经》贯穿朴素的唯物主义及辩证法思想表现在:1、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2、借助阴阳五行学说以说明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和整体观念。

二、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受到历史上各种因素的影响。

【形成过程】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医学亦已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有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理论,这就奠定了医学流派产生的基础。

汉代以前:有不同的师承授受关系,又有不同的学术理论见解,出现学术上的争鸣,说明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了产生医学流派的一定条件。

当时对中医学术研究上已有不同的方向,有侧重于理论,有侧重于临床的。

汉代:医家张仲最熔理论与方药于一炉,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断治疗规律。

宋元明清时期:一些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学习心得,各创新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

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攻邪学派、温补学派、伤寒学派、温热学派这七大医学流派成为祖国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脉络。

三、学木争鸣在祖国医学发展中的作用《伤寒论》与伤寒学派:其学术理论源于古医经家,其治法方药源于古经方家,具有较高的理论和临床价值,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与辨证论治法则为后世所公认,研究者众多。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一)《难经》 《难经》是《黄帝八十﹣难经》的简称。 《难经》有两论。一为别有师承说,一为解疑答难说。《难经》所涉内容十分丰 富,对三焦、命门学说、奇经八脉理论,以及虚则补其母和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 则均有所创见,在脉诊和针灸治疗等方面有重大发展。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五)宋代医学理论的发展 1、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儿科方面有许多创见,提出小儿的生理特点是 “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特点是“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其弟子阎孝忠将其理论和经验整理成书,提出了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开 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2、宋代陈无择在其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提出了著名 的“三因学说”,将病因归类为三大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分内因、饮 食饥饿、呼叫伤气、虫兽所伤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四)魏晋隋唐时期医学理论发展 1、晋皇普谧著《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晋王叔和继承经 典,结合临证经验,著成了《脉经》,成为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2、隋﹣巢元 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因病机与证候学的专著。 3、唐药王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编著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 方》。系统总结了《黄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详细论述了临床各 科疾病的诊治方法以及预防、卫生等方面的内容,代表了盛唐医学的先进水平和 成就。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二)《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名医张仲景撰著。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是中医临 床医学发展的基础,成为历代医家辨证论治所遵循之经典。 《伤寒杂病论》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医籍。《伤寒论》以论述 伤寒为主,确立了六经辨证纲领;《金匮要略》以论述杂病为主,提出了以脏腑 分证为纲辨别杂病的规律和原则。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它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黄帝内经》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用当时的先进哲学思想为指导,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其中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水平。

《难经》系秦越人(扁鹊)所著,成书于汉以前。

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

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尤其对脉学有较详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也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经王叔和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者以脏腑论杂病。

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书中载药365种,并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无毒,主益气;中品药或有毒或无毒,主治病、补虚;下品药有毒,主除病邪、破积聚。

该书不但记载了每种药物的性能、主治,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使药理学与病理学密切结合,使中医学理论体系更加充实。

同时,该书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皋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

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哲学概念和范畴通过中医学的诊疗实践,得到了探索、验证和深化,从而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

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而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

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文化学术流振.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派展开了学术争鸣与交流,学术上呈现出“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通过诸于百家的学术争鸣、交流与交融,出现了“车同轨。

书同文”的大一统局面,从而奠定子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科学、社会历史基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它广泛地吸收、移植、渗透和交融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学说、各个学派的先进成就,诸如哲学、数学、化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地理学、声学、物候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技术基础。

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科学理论是科学抽象白6结果。

科学抽象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形成科学概念和范畴,去揭示其规律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人们运用理性思维方法,对所获得到的感性经验材料加工、整理,从而概括或抽象出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

实践是中华民族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逻辑结构的起点。

古代中国。

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思维而形成概念、判断,逐步上升为医学理论。

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第一个重要的本质精神。

中国从公元前21世纪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如早在西周,医学家就提出了发病和药物治病等理论。

在春秋时代,秦国医和又提出了六气致病的学说,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科学理论的确立,无不通过长期反复的生活、生产和科学实践,再从反复的认识中得出正确的理论,中医学也是通过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

例如脏象学说就是通过长期的生活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和解剖实验而形成的,他如诊断、证候、治则、方药功效的确立等无不皆然。

由此可见,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实践作为坚实的基础.(三)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

《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四)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

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科学的发展除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外,其自身内部还存在着相对立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内在根据,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实践特别是医疗实践的发展,《黄帝内经》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有的已无法解释新的事实,出现了原有的科学理论与新的科学事实的矛盾?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中医学理论体系内部不断地发生分化与综合,于是新的理论学派和新的分支学科应运而生。

中医学理论体系就是在理论与实践、分化与综合、传统与创新的对立统一运动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着。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是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历代医家和人民群众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运用相应历史时期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成就,不断地完善、提高而发展的。

因此,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反映了相应历史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

(一)中国历代医家的贡献在中医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上自晋、唐、宋、金、元,下迄明清的许多医家,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在各自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研究中,均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魏晋隋唐时期:晋·王叔和著《脉经》,丰富了脉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一部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病因、病理和证候学专书。

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等,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从理论到临床均有新的发展。

宋金元时期:自宋以后,迄至明清,许多医家在继承了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勇于创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使中医学术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各种专科和综合性论著,层出叠见。

其中,金元四大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完素(约1100年,卒年不详)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多用寒凉,火热在表,治以辛凉甘寒,火热在里,则用承气诸方,表里俱热,用防风通圣、凉膈以两解之,所以被称为“寒凉派”。

刘氏之火热理论,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发展,对温病学说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

张从正(约1156——1228年)传河间之学,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张“邪去则正安”,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所以被称为“攻下派”。

他不仅对疾病的机理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而且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范围,对中医治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东垣(约1180--1251年)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治疗重在升补脾阳,被称为“补土派”。

朱丹溪(约1281—1358年、重视相火妄动,耗伤真阴,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因此被称为“养阴派”。

金元四大家各具特色,各有创见,均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促进了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

明清时期: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这一时期温补学派颇为盛行,其中薛立斋、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李中梓等大抵俱重视脾肾,善于温补。

温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术发展又取得了突出成就。

吴又可创立了传染病病因学的“戾气学说”的新概念,提出了治疗传染病的较完整的学术见解,著成《温疫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叶天士《温热论》,首创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王孟英《温热经纬》“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

这些温病学家大胆地突破了“温病不越伤寒”的传统观念,创立了以Ⅱ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温病学在证因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相辅相成,成为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两大学说,在治疗急性热病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药学理论是与中医学理论相辅而行的,其肇始于《黄帝内经》,如五味人五脏,气味厚薄阴阳的不同作用,君臣佐使的配伍等。

陶弘景又提出了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之说。

张元素则发展了药物归经和升降浮沉的理论。

中医临床治疗,以此作为指导用药的依据沟通,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创新意识沟通,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创新意识。

运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特别是实验方法,研究中医学的脏象、经络、气血、证候、诊法、治法等,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从经学的、经验的、自然哲学的方法上升为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初步阐明了中医学理论某些概念、原理的科学内涵。

如从肌电、皮肤温度、皮肤电阻、血流图、超声波、激光及同位素追踪、微观解剖、内分泌、神经化学等多方面研究,证实了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关于经络的实质,则提出了神经体液说、低阻抗说、皮层内脏相关说、第三平衡系统论、.波导论和液晶态说等学说,这些学说尚有待进一步验证、探索。

中医学脏象学说的研究,通过临床观察,特别是动物实验,在探讨中医脏腑的实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以脾肾研究为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