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基础理论)历年真题汇编1(题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基础理论)历年真题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阴阳五行和藏象学说B.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C.证治异同和整体观念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E.四诊合参和阴阳五行正确答案:D解析:中医学理沦体系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证治异同、同病异治及异病司治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在诊治疾病原则的具体体现。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用以解释人体的古代哲学基础,是中医学重要的思维方法。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
四诊合稚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原则方法。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A.同病异治B.犀病同治C.同病同治D.审因论治E.辨证论治正确答案:E解析: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特点,其余均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体现。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3.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A.阴阳学说B.匠行学说C.精气学说D.整体观念E.辨证论治正确答案:D解析: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诊治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4.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A.整体观念B.恒动观念C.同病异治D.异病同治E.辨证论治正确答案:E解析:“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
中医学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就是“辨证”;确立治疗法和方法,选择治疗手段及措施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就是“论治”。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5.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中医学称为A.辨证论治B.整体观念C.恒动观念D.阴阳互化E.中和思想正确答案:B解析: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6.“异病同治”的依据是A.病因相同B.病种相同C.病邪相同D.病机相同E.某一症状相同正确答案:D解析:“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可以理解为“相同的证则用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则用不同的治法”,这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2.中医学理论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
发展: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物学、方剂学3.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哲学理论。
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及属性的规定性4.五行:是对金、木、水、火、土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木: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水: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火: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土:土爰稼穑(se),具有生化、承载、收纳等作用5.五行相生的关系:是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关系:是指。
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6.五行相生理论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方法:滋水涵木法五行相克理论治疗原则:抑强,扶弱。
方法:抑木扶土法7.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8.肝主疏泄:是指肝气疏通调畅全身气机的功能。
表现:调畅精神情志,维持气血运行,促进脾胃消化吸收与输布,协助水液代谢,调节生殖机能。
9.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10.心:主血脉、主藏神肺:主宣发肃降、主气、助心行血、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脾:主运化、主升、主统血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11.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合称12.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13.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15.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互相转化的关系,二者都来源于水谷,均经过有关脏腑的一系列生理活动而生成,故称为“精血同源”16.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考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考点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
考点3.“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考点 4.感冒的治疗,可分别采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此属于同病异治。
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异病同治。
考点5.同病异治的实质是证异治异。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考点1.构成宇宙的本原是精气。
考点2.“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考点1.可用于区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火。
考点 2.以昼夜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考点 3.以四季分阴阳,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之阴,冬天为阴中之阴。
考点4.体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有:①“孤阴不生,独阳不生”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③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考点5.阳虚日久导致阴气化生不足,反映的阴阳关系是互根互用。
考点 6.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的阴阳关系是阴阳互藏。
考点7.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阴消阳长。
考点8.阴阳的皆消皆长(如阴随阳消,阴随阳长等)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阴消的互为消长(如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等)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注:此考点为2020中医执医师所涉及考点。
考点9.“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考点10.体表为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考点11.以脏腑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的【太阳】,肺为阳中之阴的【少阴】,肾为阴中之阴的【太阴】,肝为阴中之阳的【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考点12.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药味分阴阳,药用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2)普遍性 3)相对性 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 火曰炎上: “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
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的生克关系:1) 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的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相克太过,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4)相侮:反向制约,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00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构成疾病和证候的 基本要素
证
病机本质 的概括
反映贯穿疾病全过程的 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
反映疾病的本质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二)辨证论治
2. 辨证论治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相关临床资料以明确病变本质
并确立证,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证
论治
症状和体征 其他有关材料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 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二)辨证论治 1.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 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一个 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 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五脏生理系统简表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生理功能的整体性
形神一体观: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形——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 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内的生命活动 形为神之体,神为形之主 形与神俱,尽终天年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地域环境与人体生理
北方多燥寒,人体多腠理致密,体型壮实 南方多湿热,人体多腠理疏松,体型清瘦 一旦迁居异地 ,“不服水土”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自然环境对人体疾病的影响 季节气候与人体疾病
➢ 脏腑之间在生理上协调统一、密切配合,在病机上相互影响 ➢ 人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因而形与神在病机上相互影响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证
序是 :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论 ➢ 温病有卫气营血和上中下三焦的传变规律
治 ➢ 内伤杂病的传变,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病的基本概念
病
(二)
辨 证 论 治
➢ 即疾病 ➢ 指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阴阳、气血、脏腑和
经络等病理变化的总过程 ➢ 代表疾病过程的根本矛盾 ➢ 具有一定的发病、演变规律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 日月相应也”
(一) • 昼夜时辰对人体疾病的影响
整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
体
平旦静”
观
--《素问》
念
• 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一)
整 体 观 念
• 疾病防治与自然关系
(一)
整 体 观 念
“故治法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 感冒的因时制宜 夏季
冬季
(一)
论
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贯串并
治 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组成
,而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
(二)
辨 证 论 治•
辨证是用中医学理论对四诊(望、闻、问、切) 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其发展变化趋 势,并确立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 治则和治法
辨
痢脱肛、子宫脱垂
证 ➢ 证型:中气下陷
论 ➢ 治法:升举中气
治 ➢ 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二) • 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辨 ➢ 辨证是对证的辨析,以确定证为目的,进而对证进行治疗 证 ➢ 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病为目的,进而对病进行治疗 论 治 • 辨证与辨病都是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
中医护理学简答题
(4)协调水液代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通利三焦,疏通水道
(5)调理冲任二脉:肝的疏泄影响着冲任二脉的通利协调
2.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4.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十.肾
(1)运化水谷:指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脾助胃把水谷化为精微,后经过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
(2)运化水液: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防治水液在体内滞留。脾将饮食水谷中的水液,清者吸收散 精于肺而布散全身,其余的转输给肺和肾,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
2.主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治溢出脉外的功能。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对立的双方,一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起着制约作用。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面,不是平静和互不相观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在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完成着人的生长壮老已。
2.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称为阴阳的互根。“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是互根、互用、互相制约消长的、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的发生,人体的正气与病邪皆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阴虚感冒
1.主要症状: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 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3.治法:滋阴解表 4.代表方:加减葳蕤汤。 5.常用药:玉竹滋阴,以资汗源;大枣、甘草甘润和中;豆豉、薄荷、 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谢谢观看
论治
论治,是指在通过辨证 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 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 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 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 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 程。主要步骤:因证立 法,随法选方,据方施 治
第叁篇
感冒的辨证论治
实证
风寒束表证
风寒束表证
1.主要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 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 饮,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5.常用药:金银花、连翘、鲜荷叶、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汗 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气虚感冒
1.主要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嗽 无力,平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气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3.治法:益气解表 4.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5.常用药:党参、茯苓、甘草补气扶正以驱邪;苏叶、葛根、前胡疏 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2.证,即证候,(中医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 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 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 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由于病机的内涵中包 括了病变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盛衰变化,故证候能够揭示病变 的机理和发展趋势,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等,都属于证候的概念。
概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每一季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受其影响,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如春季多温病,夏秋季多痢疾、泄泻,冬季多伤寒等。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在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换的时候发作或增剧,如痹证、咳嗽、哮喘等。
2)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是不同的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就都可以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治疗。
因此,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一般疾病,大多是白天病情较轻,夜晚较重。故《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3)地理环境对疾病的影响
如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少雨,故其病多燥寒;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温热多雨,故其病多湿热。此外,某些地方性疾病,更是和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常见的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等地方病都与地理环境有关。
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组织器官所构成。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人体任何一个组织器官都必然含于这五个系统之中的一个系统。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一个在结构上完整、统一的整体。精、气、血、津液生成、分布、运行于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中,支撑了它们各自的功能,它们之间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每个生理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体在正常的生命活动中,一方面要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协调平衡。五脏之中,又是以心为主导,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这就是中医学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一体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点的概念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二)整体观念的内容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2)形神一体观(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一)症、证、病的概念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即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二)辨证与论治的概念1.辨病与辨证的关系感冒是一种“疾病”,“症状”是临床表现,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证”是属于风寒还是风热感冒。
咳嗽是一种“疾病’’,“症状”是临床表现,如咳嗽声重、恶寒发热、社苔薄白、脉浮紧;“证”是风热犯肺还是风寒犯肺。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即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第二节:阴阳学说(环球医学网提供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讲义|2016执业药师考点串讲复习笔记)一、阴阳的属性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阴阳的可分性,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如昼为阳,夜为阴。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2.整体观念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
⑵人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
⑶人与社会环境具有统一性。
3.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功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4.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5.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
6.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7.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8.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综合性: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它不仅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医学科学的内容,还涉及了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中医学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将人的身心和自然界的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研究。
2.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所引起的,治疗疾病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即通过辨别病情的不同表现,确定病因病机,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平衡人体的目的。
3.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力量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
五行学说是对事物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将事物划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并提出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通过应用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可以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而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4.气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强调气血的重要性。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医学认为气血的运行通畅与否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气血的供应和运行不畅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通过观察人体脉搏、舌苔等,来判断气血的运行状态,从而辅助诊断病症并确定治疗方法。
6.强调预防和调节:中医学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重视通过调节饮食、生活习惯和心态等来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的身心状态以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注重调节人的身心平衡,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既与中医学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背景相关,又与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相比有所不同。
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结合实践经验和不同学派的观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看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看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一是。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特别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行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行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打算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行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全部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协作,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医护理理论复习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技能竞赛理论复习题及答案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知识》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2、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哪些?答:中医学用的较多的思维方法有比较、类比、演绎、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5种。
3、我国最早记载中医护理内容的医学巨著是什么?它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答:《黄帝内经》始于战国而形成于西汉,是我国最早记载中医护理内容的医学巨著,包括《素问》和《灵枢》。
4、我国最有影响的一部临床医学巨著是什么?是哪位医家所著?答《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分为《伤寒论》和《金贵要略》,在形成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同时,也为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开创了先河。
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5、中医学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什么?答:《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后世历代本草的蓝本,为后世中药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6、首创麻沸散的杰出医家是哪位?答: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华佗。
7、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时哪本专著?答:晋代王叔和的《脉经》。
8、哪位医家首创细葱管导尿术的方法?此方法记载出自于这位医家的那部著作?答:出自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
9、哪四位医家被称为“金元四大家”?他们分属于哪一派?答:金元时期刘宗素、张从正、朱震亨、李杲四位著名医家被称为“金元四大家”,刘宗素(河间)被后人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子和)被后人称之为“攻邪派”;朱震亨(丹溪)被后人称之为“滋阴派”;李杲(东垣)被后人称之为“补土派”。
10、明清时期,我国一部规模巨大的方书和一部药学巨著分别是什么?答:朱橚《普济方》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1、清代“温病四大家”分别指的是哪几位著名医家?答: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和王孟英。
12、何谓阴阳?举例说明。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它即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A.辨病论治B.标本兼治C.同病同治D.审因论治E.整体观念答案:E解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体现了阴阳的哪种相互关系A.阴阳的消长平衡B.阴阳的互根互用C.阴阳的相互转化D.阴阳的对立制约E.以上均包括答案:B解析: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为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过程。
即所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这种阴阳在互根基础上的资生.促进的互用关系,称为阴阳的“互用。
”3.按照五行理论,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而致的心肝血虚证属于A.母病及子B.子病及母C.相克D.相乘E.相侮答案:B解析: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两个方面。
母病及子,即母脏之病传及子脏。
如肾精亏虚不能资助肝血而致的肝肾精血亏虚证,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而致的肝阳上亢证等。
子病及母,即子脏之病传及母脏。
如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而致的心肝血虚证,心火旺盛引动肝火而形成心肝火旺证等。
4.与肌肉关系最密切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答案:C解析:脾主肌肉,是指肌肉的营养来自脾所吸收转输的水谷精微。
胃的腐熟与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水谷精微充盈,肌肉丰满、壮实。
四肢是肌肉比较集中的部位,故脾又主四肢。
脾主运化与升清,脾气健运,则四肢肌肉的营养充足,其活动亦强劲有力;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布散无力,则四肢的营养不足,则可见四肢倦怠无力,甚则痿弱不用。
脾主四肢肌肉的理论,对中医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治疗以四肢肌肉痿废不用为主要表现的痿证时,常从脾胃着手,称为“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指足阳明胃,在此泛指脾胃而言。
5.下列不属于“肝主藏血”的生理功能表现是A.贮存血量B.防止出血C.调节血量的分配D.生成血E.制约肝的阳气升腾,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答案:D解析: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中医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1.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2.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3.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
张子和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
李东垣论内伤脾胃,百病尤生,重脾胃调理,为补土派代表。
朱丹溪认为在疾病过程中,常阳有余,阴常不足,主张重视滋阴调理,后世称“滋阴派”。
4.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主要内容: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5.“症”、“病”、“证”的区别联系: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
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自然界:阳无日天昼火热温夏春干气清……阴有月地夜水寒凉冬秋湿味浊…人体:阳:男背腑气卫外表上实督……阴:女腹脏血营内里下虚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了个人的身心 机能与体质的差异。 社会的变迁,会给人们的生活条件、 生产方式、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带 来相应的变化,从而影响人的身心 机能的改变。
(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常有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 济条件也随之而变。剧烈、骤然变化的 社会环境,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 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
脾系统 脾
胃
肉
肺系统 肺 大肠 皮
肾系统 肾 膀胱 骨
目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怒
舌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喜
口
足太阴脾经
思
足阳明胃经
鼻
手太阴肺经
悲
手阳明大肠经
耳
足少阴肾经
恐
足太阳膀胱经
(2)病理上相互影响
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 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 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 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
●气候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在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中,常可发生一些季 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
某些慢性病恢复期中,也往往由于气候剧变 或季节交替病情加重、恶化或旧病复作。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 、昼安、夕加、夜甚 。”
●地域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地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要素之一。 (地势的高低、地域性气候、水土、物产及 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
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 同,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机能, 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江南多湿热,人体腠 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 响异常气候对人体发病的影响
疾病的发生 人体正气的适应、调节、抗邪等能力 两个方面 自然界邪气的致病力
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急骤,超越人体的适应能力;或机体的 调节机能失常,正气相对不足,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调节能力下降 ,抵御病邪的能力相对减退,病邪就会乘 虚侵入而致病。 人体正气充沛,适应、调节及抗病能力强,能抵御邪气的 侵袭,一般不会发病。
解表清热
选用感冒
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 清热冲剂
热,(恶寒重发热轻)
头痛身痛,鼻流清涕,
咳嗽;
清热解毒,用 选用双黄 于风热感冒 连口服液、 发热恶寒(发热重 银翘散
年气候变化规律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生物年变化规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人体生理季节性变化规律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夏日多汗,冬寒多尿 适应性调节。 一日内昼夜晨昏的变化,朝则人气生,日中
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
●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不服
②生理活动的整体统一:每个脏腑组织各自 有不同的功能,又是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 人的形体与精神也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即 形神一体观,强调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目
筋
胆
耳
骨
肝
舌 脉
膀胱
小肠
肾
心
肺 大肠 皮 鼻
脾 胃
肉
口
人体生理系统简表
系 统 五脏 六腑 五体 官窍
经脉
情志
肝 心膀 大 小 官 五 六肾肺脾心肝系足 手足手足耳 骨 肾 鼻 皮 肺 口 肉 胃 脾 舌 脉 心 目 筋 胆 肝 经 人系 系胱 肠 窍 体 腑 脏系太 阳少太少厥少统统体统阳明阴阴脉生膀大小肾肺脾心肝胃胆胱肠经经经肝心理经系小统胆肠简表筋 脉
●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
以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相比较,可见 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 全部构架,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 的内容——天人一体观。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辨证论治
服用哪 一种药 好 呢?? ??
本品疏风散寒,
地域环境的不同,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 。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的差异 密切相关。
“子午流注针法”,按日按时取穴针灸, 可更有效地调理气血、协调阴阳以防 治疾病。
西北少用寒凉之药,东南慎用辛热。 春夏慎用温热,秋冬慎用寒凉。
地有高下之异,气有温凉之别,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是生物个体,也是具备社会属性的社会人 。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 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 系等社会因素,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人体的 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人在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 有序、平衡、协调,此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
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生理上相互关联的整体性
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①组织结构的整体联系:构成人体的各个部 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 分割完整统一,即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一体观 强调结构与功能的结合与统一。
地域环境。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
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 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自然气候 天--阳
阳
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 地--阴
阴
天地阴阳二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故
人体的生理活动必受天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
应的变化。
●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有利的社会环境,提高精神对社会环境 适应能力的调摄,促进疾病的预防与康 复,以维持身心健康
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 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 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 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 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 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 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 机体的生命活动。
在诊察疾病时,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 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 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验舌与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诊病思想的 具体体现;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学也 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此指整个“自然环境”而言,包括气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