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芒果街上小屋》族裔文化叙事策略

合集下载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

其所表达的愿望或者移植 , 而是 由于他重 申和援用 了述行的惯例 和规则 。所 以 , 分 析主体在实 际情 况下所担任 的角色 , 就 能够对 其所受 的话语 力量 进行判 断 , 认识到话 语力量 对 主体的作 用结
果, 进而能够得到 主体在详细话语环境 中的反叛和顺从地位。
回忆: 我们之前并不在芒果街居住, 之前在鲁米斯的三楼居住, 再
期 的帝 国主义文 化侵略进行 分析 , 有关于种族 、 历史 、 文 化的“ 他
者” 表 述。
2 反 抗 和 逃 离 男 权 压 迫
2 . 1 生活在男权制 的环境下 小 说的主人公 降生在美 国的某个 西班牙移 民家庭 中。在她
的记忆 当 中, 总是来 回搬 家 , 小说一开始 就描述 了埃 斯佩 朗莎 的
文语意 , 同时还喜欢那 响亮 的音节 。这个名字 曾经也是 曾祖母的 名字 , 而且在西班 牙语当 中还表示 着等待和哀伤 , 还表示这 向窗
外 凝望~ 辈子 , 这 正 是 她 所 不 愿 意 继 承 的 。所 以 , 她 要 为 自 己正
性都或 多或少 的控 制着她 , 所 以她一 直想要逃 离这个家 , 离开 芒
名, 实现 自我 的意 志 , 要对 自我身份进行设计 。在她成长 的过程
果街 , 逃离男权的控制 。
2 . 2 充满对 自由的向往 埃斯佩 朗莎名字 的英语含 义为希望 , 然而在西班牙语 中则 表
中, 她痛心与莎莉 失去童真 , 这说 明了她对 父权下 的不平等 非常 关注 , 进而考虑选 择女J 性身份 。一 方面 , 埃 斯佩朗莎想要让 莎莉 回到童真 的世 界 , 共 同拒绝长大 , 通过这种 手段 来反抗世界 上对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的不可靠叙述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的不可靠叙述
的残酷 和不公 ,但在小女孩 的陌生化叙述 加 上作 者诗人身份所特有的奇思妙想 , 竟然以 儿童散 文的形式展 现在读者面前。正是这样 的反差引起读者的兴趣 , 也唤起读者对芒果
个子类型。其 中一类称为 “ 天真的陌生化” 。 “ 陌生化”一词最初由俄 国的维克多 ・ 什克洛夫斯基 ( V i c t o r S h k l o v s k y ) 提 出的 , 而费伦的 “ 天真的陌生化 ”确实借鉴 了这一 提法 。“ 天真的陌生化”常以不可靠的形式 出现 。比如在 《 芒果街上 的小屋 》中,叙述 者 埃斯佩 朗莎只是个 小孩子 ,因为 经验不 足, 描述人和事的时候只能用 自己有 限的眼 光去进行 , 很多人之常情从她天真的语气 中 显得 陌生 。这就是费伦所 提到的 “ 天真 的陌 生化 ” 。叙述者因为 自己的经验不足 。她 的 叙述无法被认同为可靠性叙述。 但 在这本小 说 中,又因为这样 的不可靠叙述 ,拉进 了跟 读 者间的感知距离。具体 的例子将会在下 面 继续进行分析。
董若梦
( 广西师范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0 )
摘要 : 《 芒果街上的小屋》 自 从 引进 中国后便 获得好评 ,清新干净的文字把读 者引入 了小女孩埃斯佩 朗莎的世界 。当然。这本 “ 诗化”的小说之所以受到 大家 喜 爱。不光因为文字的优 美纯净. ̄2 , . / 2 - 埃斯佩朗莎的不可靠叙述使文本陌生化 ,向读者提供 了一个新的视 角,也是这本小说受欢迎 的原 因之一。本文主要运用詹 姆斯 ・费伦提 出的 “ 天真的陌生化”来分析 《 芒果街上的小屋 》的叙述者是如何引起读者的 同情和共 鸣。
定 ,在中国,也有这样一条芒果街 ,陌生人 去到那里时 ,会感到一种 ‘ 恐外 ’氛围。尤

通过《芒果街上的小屋》浅析墨裔女性的处境和成长

通过《芒果街上的小屋》浅析墨裔女性的处境和成长

通过《芒果街上的小屋》浅析墨裔女性的处境和成长大家都知道,种族歧视问题一直是引人关注的话题,同样性别问题也是人们一大热议点。

而面临着性别和种族歧视的墨西哥裔女性这一特殊群体,往往被人忽视,她们的痛苦和诉求不被人知道也得不到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因此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涌出大量的墨西哥裔女性文学家,她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创作出思想深刻的作品,借此向世界发出墨西哥裔女性的声音,来唤起世和社会对她们所遭受的男权主义压迫和作为少数族裔面临的种族歧视的社会问题的关注。

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受人们关注的作品就是《芒果街上的小屋》,下面我们就来通过这部作品中来探究作为墨西哥裔女性所面临的社会处境和她们思想观念上的成长。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创作的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就是一位墨西哥裔女性,书中的点滴大约也是基于作者在移民区经历的童年的真实感受。

这部作品由几十个短篇组成,语言清澈优美具有诗意。

一个短篇讲述一个人、一件事也许几朵花、几朵云,但是这些故事都发生在一条叫芒果街的芝加哥小街上。

整篇小说是由一位居住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上的墨西哥女孩埃斯佩朗莎的视角来叙述的,通过这位女童的视角,为大家呈现出墨裔女性的移民生活。

虽然小说是用孩子的视角来写的,但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却不是一个孩子所能承受的。

这本书也是记录了一个女孩蜕变成女人的过程,描写了少女时代的最后一段光阴,是女主人公对自己生活和梦想的叙述。

主人公埃斯佩朗莎(在英语中表示希望)生就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心和对美的感觉力,她用清澈的眼打量周围的世界,用诗一样美丽稚嫩的语言讲述在这条小街上所发生的事,她从身边女性的人生中得到启发,决定不要像她们一样生活,要进行自我拯救,便开始了对自我价值的追寻,把自己的追求希望寄托在写作上。

最后她成功了,不仅摆脱了过去的生活,还把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带回到芒果街上。

《芒果街上的小屋》的解构主义解读

《芒果街上的小屋》的解构主义解读

《芒果街上的小屋》的解构主义解读作者:游赪晨郭扬扬来源:《卷宗》2013年第10期摘要:墨西哥裔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作品《芒果街上的小屋》叙述一位少女在拉美裔居住区成长并追求认同的女性成长小说。

本文欲借用解构主义策略,通过文本的细读,从而发现作者在创作中颠覆了几个二元对立的概念——屋里的和屋外的、美丽的与丑陋的、存在的与不存在的,使读者对小说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关健词:《芒果街上的小屋》;解构主义;二元对立解构主义认为形而上学的根本牲是惯于为世界设立一个本源或“超验所指导”,这个本原可以是“理念、目的、现实、实体、意识、上帝”等等。

由这个本源出发,形而上学设定了一系列的二元对立范畴,而所有这些对立都是不平等的,其中一些总是占有优先的地位,另一方则被看作是对于前者的衍生、否定和排斥,这样就形成了“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等。

而解构主义者德里达则通过颠倒等级、消解中心破除了这种统治西方几千年的形而上学思想,颠覆了形而上学的大厦,促使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事物进行重构。

对于文学文本,解构主义批评家认为,文本自身具有矛盾性和颠覆性“‘任何文本都是不确定的,都表现出一种自我分解的性质。

因而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常着眼于作者未曾意识、未能主宰的部分做文章,发现文本的矛盾性和不可调和性,从而推翻了文本内部的既定意义。

对于文学文本中的二元对立,解构主义的任务之一就是“颠覆文本中不对称的二元对立概念或等级秩序”,从而达到对“逻格斯中心主义”的消解。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当代著名诗人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作品,由44篇短小精悍的独白构成,以小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简称埃)的视角描述了芒果街上西裔移民群落的生存状态。

作者希斯内罗丝是推动美国文学和女性主义“去中心,多元化”的弄潮儿,因此本文试图用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对《芒果街上的小屋》进行解读,通过文本细读,发现作者在这部小说的几个重要的二元对立概念。

一所自己的房子:阶级、族裔和女性身份的追寻——评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

一所自己的房子:阶级、族裔和女性身份的追寻——评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

一所自己的房子:阶级、族裔和女性身份的追寻——评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王海燕【摘要】美国当代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代表作<芒果街上的小屋>描述了墨西哥移民在美国辛酸的奋斗史.小说以一家移民后代的女儿埃斯佩朗莎·科德罗为主人公,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反映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以及其她少数族裔女性在美国社会的弱势地位以及在家庭受男性压迫的现实,折射出以埃斯佩朗莎为代表的墨西哥裔女性对象征阶级、种族和性别平等的一所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不懈追寻的心声.【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0)004【总页数】6页(P113-118)【关键词】房子;身份;族裔;女性身份【作者】王海燕【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74英美女权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芙说过:“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的话,她就必须有钱和自己的一间屋”[1]。

可见,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只有拥有独立自主的空间和经济地位,女性才有可能施展自己的创作才华,发挥自己潜在的天赋,才能获得独立和平等的身份。

但后来的女权主义者发现,她们在追寻独立和平等身份的道路上碰到的障碍远不止这些。

为生活所累的美国犹太女作家蒂莉·奥尔森在写作中深刻地揭示了阶级和性别对女性写作和身份追寻造成的巨大障碍;同样,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痛陈种族和性别歧视是构建黑人女性主体性和寻找自我道路上的拦路石。

美国当代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在其代表作《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将种族、阶级和性别三者集为一体,探索了一个墨西哥裔工人阶层的女性埃斯佩朗莎身处美国社会弱势阶层、少数族裔和属下女性三重的边缘地位,揭示她对象征阶级、种族和性别平等的一所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的不懈追寻。

《芒果街上的小屋》1984年出版,翌年获得前哥伦比亚基金国家图书奖。

族裔女性的困惑与成长—析《芒果街上的小屋》

族裔女性的困惑与成长—析《芒果街上的小屋》

内罗 斯 所 著 。 为 墨 西 哥 移 民 的 女 儿 , 很 关 注 当今 美 国主 流 社 作 她 会 边 缘 的墨 西 哥 裔 移 民 的 生存 和价 值观 问题 ,并 有很 强 的 社 会 责 任 感 , 望 改变 墨西 哥 裔 长 期 被 扭 曲 的 形 象 , 希 以及 族 裔 女 性 不
这 一 社 区 房 产 值 下降 , 此 白人 就 会 选 择搬 离这 里 。 人公 幼 小 因 主
的 心 灵 已 开 始对 种族 差 异 有所 觉 醒 。
经 历 了青 春 期 的 困 惑 与迷 惘 。 成长 中得 到 了 正 、 面 g路 人 的 在 反 1
影 响与 启 示 ,在 日常 生活 中得 到 感 悟 而 最 终 走 向 成 熟 。 在 成 长
经 历 则 更加 让 她 体 会 到 了 女 性 地位 的低 下 。 埃 斯 佩 朗莎 和 朋 友 们 穿 上 高 跟 鞋 , 得 非 常 漂 亮 。 而 依 赖 觉 然 外 表 美 , 性 将 自 己 的 身体 商 品 包 装 化 , 悦 男性 , 不能 带 来 女 取 却 真 正 的幸 福 。主 人 公 和 朋 友 们 穿 上 高 跟 鞋 , 望 进 入 成 人 世界 。 渴 却 带 来 了未 知 的危 险 , 点被 流浪 汉 吻 。 性 想 靠 外 表 来 改 变 命 差 女
在 种族 歧视 和 父 权 社 会 传 统 的 双 重 压 迫 下 ,族 裔 女 性 在 夹
缝 中辛苦又顽强地生存者 。 萨莉 因为长得美 , 父亲担心她会和人
私 奔 。 是 把 她 锁 在 家 里 。 在 这 个社 会 群 体 中 , 权 制 占绝 对 优 于 父
势 , 亲 把 女 儿 当 私 有 财 产 。 能 拥 有 自 由 , 一 担 心 的 就 是 女 父 不 唯 儿 不 能 有伤 风 败俗 的举 动 , 免 伤 及家 长 颜 面 。 莉 为 了摆 脱父 以 萨 亲 的 束 缚 , 匆 结 了 婚 , 是 婚 后 的她 仍 旧 生 活 在 牢 笼 里 。 丈夫 匆 可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译本文化元素的传递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译本文化元素的传递
r e y s o c k a n d a l a d y ’ S h i g h h e e 1 . p 1 虽 以英 文 写 就 但其 中也 穿 插 有 西 班 牙语 由此 . 对 译 g
者而言. 文 化信 息 的有 效 传 达极 具 挑 战 性 芬兰 学 者 切 文 化 限度 的跨 文化 交 流 和 合 作 【 1 ] 小 说 以 一种 青 涩 稚 嫩 的
皇 薹



芒果街 上 的小屋》 译本文化元 素 的传递
王 娜
例 : He r n a me w a s Gu a d a l u p e a n d s h e w a s p r e t t y
摘 要 : 墨 西哥 裔 美 国 当代 诗 人 兼 小说 家 桑德 拉 . 希
而文 中所 描 述 的也 是 墨 西 哥 裔 移 民 在美 国 的生 活 . 所 《 神奇女侠》 , 3 0 0 S p a r t a n s (  ̄: 巴达 三 百 壮 》 ) 等 方 面 来 作 者 采 用 的是 直译 的 方 法 , 音 译 人 以小 说 文 化 成 分 复 杂 . 主要 表现 在 以下 四 个方 面 其 传 达 。 在篇 章 中 .
内心 深 处 的原 始 情 感 时 . 多 运 用西 班 牙 语 。对 书 中人
( 一) 以弥 补读 者 文 化 缺 失 为 目的 . 添 加注 释
小 说 译本 加 了 5 0个 注 释 . 所 以这 是 “ 知识 性 的接 物 而 言 . 英语只不过是一种交流工具 . 而 西 班 牙 语 则 受” 的 翻译 文 本 “ 这 种 策 略 是坚 持 翻 译 文 本 的认 知 和 充 满 血 肉 而且 饱 含 情 感 对 西 班 牙 语 的 运用 体 现 了他 批 评 功 能 外化 的体 现 , 并 比较 直 接 地 解决 了 翻译 中 的 们 对 自身语 言及 文 化 的珍 视 。 例如 , 在《 黑 暗 里醒 来 的

《芒果街上的小屋》——童年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芒果街上的小屋》——童年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今天人们所认识的隐喻已经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纯粹的修辞格,而是人类解释世界和经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

在面对陌生经验的时候,人们会使用其他领域的经验来对其进行解释。

希腊语中的“meta ”意谓“跨越”,“phor ”意谓“运送”,将某物运过去,所以隐喻就是将一物视为另一物,用一种经验来解释另一种经验。

在《隐喻极与转喻极》一文中,罗曼•雅各布森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传播意义的基本模式”[1],乔治•莱考夫与马克•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则指出,在认知视角下隐喻已经不再局限于一种修辞手段的作用,而是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

1.作为人类基本思维方式的隐喻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乔治•莱考夫与马克•约翰逊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该书一反隐喻理论的传统观点,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人们在各种各样的隐喻中生活与思考,“对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一种诗意的想象机制或华丽的修辞手法——常出现在特殊的场合而非日常用语中。

……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能活得非常好。

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与此相反,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我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中都包含了隐喻。

从思考和行动方面来说,我们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

”[2]我们经常对人生进行隐喻的表达,“人生如梦”、“人生如戏”、“人生如旅途”等等,这是因为科学和逻辑的语言到目前为止无法把握“人生”这一概念,它只能属于文学修辞语言的领域,我们利用“梦”、“戏”、“旅途”这些已知的概念以及它们与“人生”之间的相似性开展对后者的认知活动。

如果没有隐喻,实在是难以想象人类将如何认识自己。

可以说,隐喻代表着人类的童年,是一切认识的开始并内化为集体无意识不断引导、影响着成年的思想。

作为一种更为高级的认知方式,现代哲学语言很少使用隐喻,而是采用极致的抽象思维进行逻辑论证。

芒果街上的小屋 论文

芒果街上的小屋 论文

成长在芒果街上——论《芒果街上的小屋》1在抗争中成长【内容提要】《芒果街上的小屋》记叙了生活在芝加哥贫穷的拉丁裔聚居区的女孩埃斯佩朗莎的成长故事。

作者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用清澈的眼打量周围的世界,用诗一样美丽稚嫩的语言讲述成长、讲述沧桑、讲述生命的美好与不易,讲述年轻的热望和梦想。

“芒果街”和“小屋”象征了束缚着埃斯佩朗莎的枷锁,她不断地与之抗争、成长,失去了年少的纯真,却坚持不懈地追求着梦想的自由。

【关键词】《芒果街上的小屋》埃斯佩朗莎成长抗争封建文化社会歧视引言:美国的墨西哥裔人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族群的国家。

它是一个基本由外来移民组成的国家而且是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每年均有超过100万人移民美国。

拉美裔占15.1%。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0年3月8日的资料,如今生活在美国的拉丁美洲裔人口为27 174 300人,其中大约一半的拉美裔美国人来自于墨西哥。

美籍墨西哥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获取西南部美国领土的时期(大部分原来是墨西哥的领土)。

随着边境几个州的出现,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墨西哥的长期贫困,刺激了墨西哥人越境移民。

在最近几十年里,大部分墨西哥移民是非法的,形成了美籍墨西哥人社区中一大群“看不见的”无保障的人。

目前大约有1350万墨西哥血统的人合法地生活在美国。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墨西哥人及美籍墨西哥人是农业劳动力移民的主要部分。

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日益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减少,更多的墨西哥移民向阿尔伯克基、洛杉矶、菲尼克斯、丹佛、芝加哥等城市流动。

尽管很少有隔离美籍墨西哥人的正式法律,但是这个少数民族群体仍然感到在西南的一些地区难以买到住房。

例如,有些房地产经纪人根据购房者的收入、信用等级、“民族亲和度”以及社会地位等,暗地里确定了一套购房资格标准,这有效地阻止了墨西哥人在富裕地区买到房子。

1[美]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潘帕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2006。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多元意象映射下的族裔女性成长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多元意象映射下的族裔女性成长
流 文化 的成 长 困 惑 , 以及 她 最 终 决 定 通 过 离开 来 达 到 最 终拯 救 芒 果街 , 实现 成 长蜕 变的 心 路 历 程
【 关键词】 意象; 族裔 ; 女性成 长; 房子 【 中图分类号1 1 7 1 2 . 0 7 4 【 文献标 识t i -  ̄ ] A 【 文章 编号 】 1 6 7 3 — 1 8 8 3 ( 2 0 1 3 ) 0 3 — 0 0 5 4 — 0 4
收稿 日期 : 2 0 1 3 一 ( ) 6 —1 8
载体 之 一 。房 子 是小 说 全 书 的一 个 核心 意 象 , 它 开
门 见 山地 体 现 在 小 说 的 标 题 里 面 。 而位 于 芒 果 街 上 的房 子 , 或 者 确切 地 说 , 是“ 小屋” , 里 面 居住 着 埃 斯 佩 朗莎 一 家六 [ j 人, “ 芒 果 街上 的小 屋是 我 们 的 , 我 们不 用 交房 租 给 任何 人 , 或 者 和楼 下 的人合 用 一 个院子 , 或 者小 心 翼 翼 别 弄 出太 多 的声 响 , 这 里 也
厅 台阶 , 而是 像 电视上 的房 子里 那样 的楼 梯 。我 们 会 有 一 个 地 下 室 和 至 少 个 生 问 … …我 们 的房
子 会 是 白色 的 , 四周有 树 木 , 还 有一 一个很 大 的院 子 ,
自传 色彩 的小 说 , 作 者 为 美 国 当代 著名 女 诗 人 、 作 家桑德 拉 ・ 希 斯 内罗丝 。小 说 的创作 依托 2 0 世纪8 0 年 代 初美 国西 语 裔 民权 运 动 和 女 权 主义 运 动 的双 重 社 会 背景 , 彼 时 的少数 族裔 女 性 文 学方 兴 未艾 。 作 为这 批女 作 家 的杰 出代 表 , 希 斯 内罗丝 的代 表 作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芒果街上的小屋》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芒果街上的小屋》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芒果街上的小屋》王卓(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摘要:《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墨西哥裔的少女,目前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大多是从女性主义视角或族裔文学角度入手,赞扬了埃斯佩朗莎对独立和自由的追求。

然而,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下,分析文学作品要还原作品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伦理现实,她却成了受害者和“不道德者”。

她的坎坷经历不仅仅和她的女性和族裔身份相关联,更受其所处的伦理环境直接影响,她的成长其实是在种种伦理困境中不断挣扎,她最后虽然获得了独立和自由,但是以个人的自由意志与社会伦理环境的对抗的结果不可能完美。

关键词:《芒果街上的小屋》;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伦理困境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3-0192-021引言美国奇卡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斯(Sandra Cisneros)的代表作《芒果街上的小屋》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墨西哥裔的小女孩的成长经历,小说以“日记式的断想,形诸真实的稚嫩少女文字,诗化了回忆”[1]。

小说主人公埃斯佩朗莎(Esperanza)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男权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而她的族裔身份也给她带来了不少困扰,但是她不肯放弃,执着追求梦想,最终通过写作获得了独立。

对于这本小说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多是从女性主义视角、族裔身份、文本诗性、意象、成长小说题材等来解读,也有从空间批评角度阐释文本的[2],内容上存在着一致性:女主人公在成长的经历中遭受了来自男权和非族裔美国人的压迫和歧视,学者们大多批判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同时激励人们面对困境要始终保有希望。

以上种种解读大多停留在对作品的道德批评上,即“从现实的和主观的立场批评文学”[3],本文另辟蹊径,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入手,再次解读这本小说,深挖其伦理困境,对其中的各种道德现象进行历史的辩证的阐释。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由聂珍钊于2004年在其文章“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新方法探究”中首次提出的,刊登在《外国文学研究》第五期上。

美国少数族裔作家与作品共性研究——以《芒果街上的小屋》为例

美国少数族裔作家与作品共性研究——以《芒果街上的小屋》为例
2 0 1 3 — 0 2
文艺 生活 L I TE R AT URE L I F E

国 文 艺
美国少数族裔作 家与作 品共性研 究
— —
以《 芒果街上 的小屋》 为例
龙 晓华
( 齐齐哈 尔大学 外国语 学院, 黑龙江 齐齐哈 尔 1 6 1 0 0 6 )
摘 要: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因此在 多民族 融合 的 同时 , 多种文化也在逐渐融合 , 呈现 出了白人 的主流文化为主 , 各 少数族裔 文化锦上添花的百花齐放 的景 象。近年来, 美国的少数族裔文学也越 来越 多地 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 。 本文以墨西哥 裔美国作 家希斯 内罗丝和她的作品《 芒果街 上的小屋》 为例 , 对少数族裔作 家的作品的共性进行研究 。 关键词: 少数族裔; 融合 ; 文化 寻根
d r a C i s n e r o s ) 。

在异质文化 的撞击 中 , 在主流文化的包围中 , 少数族裔者 的心灵突围更像是一场持久且惨烈 的战斗 ,需要他们用强大 的精神动力和坚强 的内心做最强有力 的武器 。
二、 生存 状态 的漂泊之旅
正如华裔美 国作家哈金在他的演讲稿 中提到的那样 :
的整个少数族裔族群的亲历所带给他们的强烈表达欲望 与写
作灵感。 身处异质文化 , 他们见到的最多的就是少数族裔者的 生活挣扎和心灵羁绊。 汤婷婷笔下的《 女 勇士》 中的叙 述者和艾丽丝 ・ 沃克笔下 的《 紫色》 中的女主人公童年时都 过着悲苦的生活。 桑德拉 ・ 希斯内罗丝 ( S a n d r a C i s n e r o s ) 同样 也在 她的作 品
“ 英 语的一个独特荣 耀是其相 当数量的文学作 品是 由英 语为后天习得而非先天所得语 的作家所创作 的。这些移 民作 家独 自进入 这个语言 ,他们不 同于身在原殖 民地 国家或来 自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墨裔女性的成长历程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墨裔女性的成长历程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墨裔女性的成长历程作者:杨茜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05期内容摘要:《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代表作品。

小说生动描绘了芝加哥移民社区里墨裔移民群落中一个羞涩而敏感的少女埃斯佩朗莎的成长历程。

本文旨在从成长主题角度来分析小说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经历的心路历程,对于她个人乃至整个墨裔族群的意义。

关键词:《芒果街上的小屋》成长小说墨裔女性埃斯佩朗莎一.成长小说简述成长小说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

它通过对一个人或几个人成长的叙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

“成长小说”源于德文Bildungsroman,英语中译为Initiation Story,Growing-up Novel 或Coming-of-age Novel,传统意义上的成长小说特指18世纪末期的德国小说,以歌德(Goethe)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为代表。

这类小说以主人公的心理和性格的成长发展为主题,在历经一系列亲身体验——通常是精神层面的危机——以及文化适应之后,从童年的青涩走向成熟,最终和谐融入他周围的社会。

从《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身上,可以看出作者希斯内罗丝是如何实现文本语境与主人公的发展和成长的步调一致、女主人公又是如何与身边大环境协调,无论这个环境是在美国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盎格鲁-美利坚文化,还是当地的社区、少数族裔群体。

“许多美国少数族裔的女作家及后殖民主义女作家都青睐使用成长小说作为载体,恰到好处地来宣称和证明其笔下人物角色(多为女性),更进一步来说,即她们自己性格中复杂的主体性意识。

这些作家将传统的成长小说加以运用或改变以适应自己的意图,叙述个体身份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的努力证明,在这个被割裂和异化的当代社会,这样的写作并非不可能。

”正如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一书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稚嫩的语言,涉及的话题不仅关于成长路上的选择、未来、责任感等,也隐含了自己对欧美主流社会及其价值观和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评价。

《芒果街上的小屋》论文奇卡纳文学论文

《芒果街上的小屋》论文奇卡纳文学论文

《芒果街上的小屋》论文奇卡纳文学论文摘要:作为奇卡纳文学的优秀代表之一。

桑德拉在书中细腻地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拉裔移民女性形象,描摹了小说主人公埃斯佩朗莎不放弃探寻身份和追逐梦想的伟大觉醒。

本论文以“飞散”的视域重点剖析了埃斯佩浪莎的觉醒,并最终指出,在芒果街这样的移民社区,小女孩的离开是伟大的抉择,她的离开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更好的归来;她的离开代表了千千万万个拉裔女性的觉醒!《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当代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一部著名作品,小说以移民社区芒果街为背景,生动刻画了芝加哥波多黎各族裔贫民社区里行行色色的女性形象。

这部“描述了许多个人化的故事以及‘数千沉默的女人’的抗争”的小说让希斯内罗丝声名鹊起。

[1]1985年,该书荣获美洲图书奖,使得“奇卡纳文学”受到了更多关注,许多研究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探究移民社区女性的生存境遇及身份探寻。

典型的如石平萍的“开辟女性生存的新空间——析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的房子》”[2]、杨铭的“族裔女性的困惑与成长——析《芒果街上的小屋》”等等[3]。

本论文旨在从“飞散”文学这一不同视角出发探究该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觉醒。

二、芒果街上的女性——“飞散”下的觉醒“飞散”(diaspora),最早是西方人用来描述犹太人的大规模“离家出走”和所处于的“流离失所”状态,多隐含一种背井离乡的辛酸与苦楚。

后经过发展,被赋予“希望”的寓意。

根据著名教授童明所言,“飞散”还是生命繁衍的艺术。

从飞散的视角来看,一个有活力的民族或族群,一定有开放性的民族思维,不自我封闭在固有逻辑里”。

[4]《芒果街上的小屋》一书中,作者深刻描摹了小女孩埃斯佩朗莎的一步步觉醒直至最终走出芒果街的历程。

这从一定程度上传递出一种希望,埃斯佩朗莎的离开是为了拯救更多的族裔女性,为了族裔女性生生不息的热望!2.1对房子的期冀麦克克莱肯指出,“房子是埃斯佩朗莎自我的物化”。

对房子的期冀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埃斯佩朗莎的觉醒。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读后感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读后感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读后感摘要:一、导语:简要介绍《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的背景和作者二、正文:1.作品的主题和风格《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示了埃斯佩朗莎在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作品主题涉及种族、性别、家庭、友谊等多个方面,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

作品风格独具匠心,采用了诗歌般的语言,充满韵律和意象,令人陶醉。

2.作品的文学价值这部作品被誉为美国Latina 文学的经典之作,为拉丁裔作家树立了榜样。

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作品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使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3.作品中的角色塑造《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中的角色形象丰满、鲜明。

主人公埃斯佩朗莎聪明、敏感,渴望摆脱现实的束缚。

其他角色如埃斯佩朗莎的家人、朋友等,也都栩栩如生,展现了不同性格特点。

这些角色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

4.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作品中,芒果街的房子象征着埃斯佩朗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芒果街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此外,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如猫、鸟等,也具有象征意义,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希望。

5.作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阅读《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使我们对边缘群体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品传递出坚强的信念,鼓励读者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

同时,作品中的亲情、友情等价值观也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6.结论《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是一部充满诗意与现实主义的作品,展现了边缘群体的生活现状。

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社会主题和鲜活的角色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读完这部作品,我们不禁为埃斯佩朗莎的成长鼓掌,也为作者的才华所折服。

强烈推荐这部作品给广大读者。

【结束语】通过阅读《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我们得以窥见边缘群体的生活,感受到生命的顽强。

从《芒果街上的小屋》看奇卡纳文学特征

从《芒果街上的小屋》看奇卡纳文学特征

外国文学从《芒果街上的小屋》看奇卡纳文学特征刘颖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美国墨西哥裔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的双重影响下,墨西哥裔女性文学悄然兴起,并随着发展和成熟诞生了奇卡纳文学,成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奇卡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经典作品《芒果街上的小屋》以女性的视角,展示奇卡纳的心灵世界,彰显奇卡纳文学作品的独特特征,引领大家关注奇卡纳作品的美学。

关键词:《芒果街上的小屋》;奇卡纳文学;美国墨西哥裔文学桑德拉·希斯内罗斯(Sandra Cisneros),是一位颇有声誉的奇卡纳作家。

她创作的《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部有代表性的、颇具奇卡纳色彩的作品,也是拉美裔文学中译介最广的作品之一,是奇卡纳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主人公埃斯佩朗莎(Esperanza)作为叙述者,深情讲述着处于美国主流社会边缘的墨西哥裔女性的故事,语言极富诗意,感情真挚。

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中译本于2006年正式发行之前,国内研究者石平萍在《奇卡纳女性主义者、作家桑德拉·西斯内罗斯》一文中对希斯内罗斯的创作进行了综合性的评述。

其后,学者们就开始关注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芒果街上的小屋》,但研究多是重点关注在墨西哥女性原型的分析、“房子”的意象、空间的表征、身份的建构等主题上,缺乏对奇卡纳文学特点的宏观整体分析。

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芒果街上的小屋》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索奇卡纳文学特征。

一、奇卡纳文学20世纪以来,大量移民涌入美国,黑人文学、犹太文学、亚裔文学和墨西哥裔文学等族裔文学各放异彩。

在美国民权运动和奇卡纳女性主义运动的背景下诞生了美国墨西哥裔女性文学,也称奇卡纳文学(Chicana Literature),是美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族裔文学,奇卡纳文学此提法更加强调民族身份的认同。

奇卡纳将特殊的族裔文化和女性身份相交织,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创作主题和鲜明的写作风格。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主题分析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主题分析

最新2001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2 汉语叠词翻译的对等研究3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4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5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6 《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及它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7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的人格探析8 英汉“批评”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9 《白象似的群山》中话语权利争夺探究10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Call of the Wild11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修辞及其翻译12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13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14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15 《洛丽塔》的悲剧分析16 情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7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18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19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20 论《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救赎》中的反讽21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22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23 东西方文化中团队意识的差别24 英语公益广告中隐喻的应用及翻译研究25 汉英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度26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27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Art in English Class28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29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30 《雾都孤儿》中的童话模式解读31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32 The Tragic Life of Blanch and its Cause in 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33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34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35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奥巴马总统竞选辩论的语篇特点36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37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38 硬汉形象-浅析厄内斯特•海明威《杀人者》39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40 乔伊斯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他是怎样刻画人物的41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Hero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42 口译者听力环境的适应研究43 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44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45 浅析《雨中猫》中的猫和雨的象征意义46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47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48 试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莉的形象49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50 论中国特色文化政治经济词汇和缩略语的英译策略51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52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53 金庸武侠英译中的文化传递54 骑士精神与时代精神:论《苹果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对话55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基于xx公司商务往来信函56 论“黑”字所体现的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57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中人文精神的一致性58 从《恋爱中的女人》看劳伦斯的男性霸权意识59 中美文学作品中乌鸦意象的对比——以爱伦坡“乌鸦”与唐诗宋词为例60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61 论《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艺术创作特征62 浅析中医词汇英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其应对策略63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64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蔑视女性的词汇表达法65 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66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67 论中西教育观的差异68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uthering Heights69 从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撞车》中对种族歧视问题的诠释70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71 Humor and Satire in Running for Governor72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73 论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74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75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76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77 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78 环境与命运——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79 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80 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生成语境与基本特征81 论苏珊•桑塔格《在美国》的身份危机82 《南方与北方》中玛格丽特·黑尔的人物分析83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84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85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86 逆世的美丽——分析《飘》中主要人物表现的自我意识87 小学英语课堂任务设计的研究88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89 英语国家国歌中爱国主义的话语建构90 英语外贸信函的特点及翻译91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92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式人物的刻画93 浅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94 从文化角度分析《论语》中特殊词语的翻译——以“仁”为个例95 标记信息结构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96 《喜福会》的女权主义解读97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98 Struggle and Compromise in North and South99 论文化对词语内涵意义的影响100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101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102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103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104 温和的反叛者——论《小妇人》中的女性群像105 论女同性恋成长小说--简析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10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107 CET-和IELTS阅读培训课对比研究108 浅析爱尔兰诗人叶芝作品中的象征主义109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110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111 论应变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应用112 言语行为理论在意识流作品中的应用——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例113 幻灭的美国梦:《夜色温柔》的象征意义解读114 H.G.威尔斯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措辞研究115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116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新闻标题研究117 压力下的优雅?—美国当代战争小说与电影中的人性118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119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120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121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122 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23 象征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运用124 从文化的角度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125 Hawthorne’s Religious Notion: an Analysis of The Scarlet Letter126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 127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128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129 The Revival of Benevolence Through Pip's Eyes in Great Expectations130 “笼中鸟儿们”的反抗--从《琐事》中解读女性意识的觉醒131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132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作技巧133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沟通中的语用功能134 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研究135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136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137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主人公性格浅析138 中英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139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140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141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142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143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44 An Analysis of Symbols in Young Goodman Brown14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Austen and Emily Dickinson146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147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148 英文科技产品说明书的语言特点与翻译149 Tragedy of a Marginalized Man——An Analysis of Shylock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150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151 透过《丛林》看美国梦的破灭15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Hua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53 《我,机器人》中苏珊•卡尔文的女性角色分析154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155 从建立商务关系的角度对比中美商务礼仪156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157 论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158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159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160 探析《夜访吸血鬼》中的孤独161 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162 论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中的现代女性意识的体现163 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164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165 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究166 从生态批评论梭罗《瓦尔登湖》中对工业化的思考167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168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169 探究汉英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170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171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172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173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74 日用品广告语言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175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American Place Naming176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177 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178 英汉禁忌语对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及翻译策略179 章回体小说开篇叙事标记语翻译初探——以四大古典名著为例180 中英文化中寒暄语的比较181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182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American-Context Chinese Movies183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184 《灿烂千阳》中女性人物的忍耐,斗争和重生185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186 从读者接受理论看《达•芬奇密码》的成功187 毕业论文]比较《荆棘鸟》和《金锁记》小说中女性婚姻爱情悲剧原因188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189 《奥特兰托堡》和《弗兰肯斯坦》中哥特元素的比较研究190 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191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192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193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194 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中英文习语对比研究195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196 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197 英汉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汉译的影响198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199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主流审美观对美国黑人的影响200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芒果街上的小屋》的解构主义解读

《芒果街上的小屋》的解构主义解读
屋里” ,那个穿着绿色裤子和闪亮衬衫 的没有姓的杰拉尔 多, “ 只是又一个不会讲英语 的墨西哥苦力 ,又一个偷渡客。”还有 那个 在衣帽 间的东方人 , “ 年纪很大 了” ,然而却孤 独地一人 生活 着 ,过生 日时只能向陌生人索取生 日吻。他们象征着那些没有根的生
活在 白人主流社会 中的小数族群 ,无论是墨西哥人还是东方人 ,相对 于 白人主流社会 ,他们也是生活在 “ 屋里的”人。作家本人也意识到
跟鞋 的事件后 ,才意识到美丽的代价。埃 和女孩子们穿上高跟鞋后 , 开始模仿成年女人性感撩人的步伐 , 一群骑着 自 行车的穷小 子们呼 叫 而过 : “ 女士们 ,带 我上天堂 啊 !”洗衣坊 的女人也对 她们的美丽
生 妒嫉之心 ,于是女孩们打定主意再 也不去穿那些丑陋无比的平底 鞋 ,他们要趾高气扬地走到街角 ,让男人们 的眼光寸步不离。正当芒 果街上这些美丽 的少女沉醉于这种神奇的中时,埃的妈妈告诫 她们 : “ 这么小 就像莎莉一样穿全身黑是很危险的。”母亲要 以自己的切身 体会 和经验告诉她们 ,在一个男性从体力 、 经济 、话语都完全 占主导 地位的社会 ,女性想从外表和感官去征服男性 的想法根本行不通 ,甚 至只会让 自己的处境更悲衷肠 。所以 ,当一个流浪汉要用一美元索取 拉菲尔的吻时 ,女孩们 的梦被惊醒了 ,同时也开始惧怕这种力量。于 是埃拒绝承认 自己的美丽 ,她开始说 : “ 我是一个丑 丫头 。我是那个
文 化 艺 术
《 芒果街上 的小屋 》的解构 主义解读
游赦晨 郭扬扬
( 1 . 华 东交通 大 学理 T学 院 ,江 西 南 昌 3 3 0 0 1 1 ; 江 西教育 出 版社疯 狂 英语 杂 志社 ,江 西 南 昌 3 3 0 0 0 8) 摘 要 :墨西 哥裔 作家 桑 德拉 ・ 希 斯 内罗 丝 的作 品 《 芒果 街 上 的小屋 》叙 述 一 位少 女在 拉美 裔 居住 区成 长 并追 求认 同 的女 性成 长小 说 。本 文欲 借 用 解构 主义 策 略 ,通 过文 本 的细读 ,从 而发 现作 者在 创 作 中颠覆 了几 个 二元 对立 的概念 —— 屋 里 的和屋 外 的 、美丽 的 与丑 陋 的 、存 在 的与不 存 在 的 ,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的时空叙事手法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的时空叙事手法

作者: 高玉华
作者机构: 四川音乐学院
出版物刊名: 外国语文
页码: 20-2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S1期
主题词: 成长;空间建构;并置;空间情境
摘要:�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部以墨西哥裔女孩的视角记录其在芝加哥拉美裔街区成长经历的成长小说。

作为一部架构在空间叙事形式上的成长小说,作者以凝固的时间、并置的空间结构和典型的空间化情境等时空叙事模式,深刻地反映了拉美女性生活的封闭局促的家宅空间、矛盾复杂的内心空间和对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空间的渴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的族裔文化叙事策略摘要从族裔文化视阈探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的文化建构和叙事策略,小说展示了美国墨西哥裔女性举步维艰的移民生活和身份困境。

小说运用交互参照和原型解构的叙事策略,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原型对立模式,建构了丰富而深刻的族裔道德和伦理的自我维度,体现了墨美女性对于族群身份的追寻和斗争。

关键词:交互参照原型解构族群身份《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少数族裔女性经典成长小说。

小说围绕着墨西哥裔小女孩埃斯佩朗莎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上一天的日常生活展开,记述了小主人公敏感而脆弱心灵的感悟与变化、发展过程,描绘了她决心冲破种族、阶级和性别的三重樊篱,试图改变墨美女性的命运,最终凭借教育和知识实现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重塑,找到真正的自由之路。

小说采用儿童叙事视角讲述了芒果街上的移民生活故事。

由于儿童的思维特点,使小说文本呈现出零散化和散文化特征,并由此突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方式,整个文本由44个零散而短小精悍的片段组合而成。

这些表面看似不相关的小节,其中闪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主人公生命中的过客,都曾与她发生过各种各样的关系。

希斯内罗丝以自己在芒果街上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为创作原型,在自我书写时进行了精心的记忆筛选,试图阐明墨美女性为什么及如何走出芒果街,实现自我身份重构的理想。

这些记忆片段如同长短不一的诗歌,呈现出动态交错的、撞击的“文化活力”;在看似孩童般幼稚的字里行间中,在狭小的个人生活空间里,却蕴藏着相互交织的多元文化的丰富性。

这一魅力首先要归功于作家“交互参照”叙事策略的成功运用。

“交互参照”意指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互扰”,或是“来自不同舞台的文化之线的交织”。

跨语言游戏是“交互参照”最直观的叙事策略,也是当代墨美作家创作最为引人注目的特征,他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英语与西班牙语的双语写作现象。

当代墨美作家对这种跨语言游戏的偏爱与他们独特的文化背景、杂糅的民族身份和特殊的移民经历有着很大关系。

作为一种文字乃至文化符号,西班牙语如细碎的卵石散落在芒果街狭窄的街道上,也镶嵌在小说文本之中。

西班牙语时常从小主人公等人口中不由自主地流淌出来,无论是他们对英语的迟钝抑或是抗拒,都表明墨西哥移民对于英语的陌生和疏离,对于母语的信仰和眷恋,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重返家园,揭示了墨西哥移民被“高贵血统”和“主流文化”拒绝、边缘化的无奈和尴尬境遇,以及他们对异域及其文化的强烈排斥,而对本土文化和自我身份认同的渴望。

语言互扰属于较低层次的“交互参照”,而较高层次的“交互参照”来源于相互交融的墨西哥历史、西班牙文明、前哥伦布时代文明以及奇卡娜风格(墨美族裔文化经验)所带来的多元文化活力和丰富性。

小主人公埃斯佩朗莎对于自己名字患得患失的内心独白凸显出语言作为文化身份符号的社会功能。

“埃斯佩朗莎”这个名字在英语和西班牙语中的含义迥然不同,分别是“无限希望”与“无尽等待”之义;而名字的发音则是“铁皮”和“银子”。

这种有意识的对比呈现出的文化差异带给小主人公一种潜在的焦虑感和身份缺失感,折射出墨西哥移民身处主流文化和本族文化的夹缝中无路可循。

埃斯佩朗莎的少数族裔身份带给她成长之痛的同时,也成为她追求自我文化身份认同和生存空间的真正动力之源。

文化的“交互参照”不仅蕴含着少数族裔女性的成长动因,也反映了种族和阶级差异所导致的冲突和碰撞。

而小说中的“交互参照”恰恰反映出墨美女性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真实生存状态,并赋予了看似单纯的少女若隐若现的成年人的感慨、叹息和厚重的思索。

“交互参照”不仅成为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策略,而且成为墨美作家建构多元文化间的游移、协商并获得被置换主体的生机的力量。

希斯内罗丝继承了墨美女性作家的奇卡娜主义(chicana)。

小说书写了美国墨西哥裔女性的生命经验、特殊的历史和文化经验,凸现了墨美女性遭遇的来自种族、阶级和性别的三重压迫以及相应的不同心态。

希斯内罗丝维护族裔文化传统,拒绝牺牲民族文化身份而迎合主流社会。

在小说中,芒果街上走来的生活化的墨美女性群体,她们性情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极大丰富了墨美女性形象,这是希斯内罗丝对墨美女性文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芒果街上的女性身上永远有一条无法解除的“父权制”锁链。

曾祖母像物件一样,被曾祖父强行“娶”回了家;她永远没有原谅他,用一生的冷漠、怨恨对抗命运。

拉菲娜因长得太美丽,丈夫怕她被人看到,终日将她锁在家里,并经常把她打得遍体鳞伤。

生活在“父权制”下的女性们不断地挣扎、反抗着,试图打破这种令人窒息的不平等男女关系。

墨美女性女性作家在女性人物塑造上一直囿于墨西哥传统文化对女性二元对立的道德划归,即泾渭分明的非白即黑,非好即坏,非纯洁即肮脏,没有任何中间路线,“我们是在有两种角色模式的墨西哥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拉马林奇和瓜达卢佩圣母。

你知道,那是一条艰难的路线,这一个或那一个,没有中间道路”。

“拉马林奇”和“瓜达卢佩圣母”是对墨美女性作家创作有着重大影响的两个文化原型人物。

拉马林奇被概念化为背叛、淫荡妇女的代表,是墨西哥人被“蹂躏的母亲”。

她的背叛对墨西哥男性形成双重威胁。

与之形成鲜明对立的是代表墨美母系文化的原型——瓜达卢佩圣母,她是“穷人的安慰,弱者的保护,被压迫者的救助”,是父权制社会所推崇的女性典范。

在被接受过程中,圣母瓜达卢佩逐渐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成为抵御外来势力入侵的真正的墨西哥的精神力量,成为“本土的保护者”。

这些神话原型大多是历史文化一厢情愿地强加给墨美女性的,充斥着扭曲的人为因素。

而希斯内罗丝及其他奇卡娜主义作家,力图在创作中打破源于族裔文化的二元女性原型模式,进而构建代表墨美女性边缘生活及丰富内心世界的女性人物。

在小说中,希斯内罗丝揭示出任何原型定义下的女性必然生活在身份缺失的焦灼和挣扎之中,她“碎片化”、“改写”传统二元原型女性特征,加以杂糅、重组,最终创建了一个凸现女性个性和异质性的温情女儿国,这些形象、身份各异的女性无疑都是二元原型形象的延伸。

希斯内罗丝首先肢解的就是墨美文化中顶礼膜拜的女神——圣母瓜达卢佩。

小主人公埃斯佩朗莎母亲的头发始终散发着“待烤面包暖暖的香味”,这种香味使我们嗅到了浓浓的慈母之爱和母女融洽之情。

此处的母亲形象即是圣母瓜达卢佩的化身,是女儿的守护神。

而当听到母亲的一声声叹息:“我本来可以出人头地的”,使我们懂得了她一生的不情愿、不甘心、不满和遗憾。

母亲并不满足于仅做一个贤妻良母,因为那不是理想中完整的女人生活。

小说中母亲这一多面形象巧妙地质疑了完美而神圣的墨美文化传统中的母亲原型。

而与圣母瓜达卢佩同名的婶婶形象则彻底颠覆了圣母的原型。

婶婶既瘫又瞎,厄运连连,既不被孩子需要也不被丈夫怜惜,生活在暗无天日的苦难中。

婶婶的形象与圣母的光辉形象毫无共性,已褪变成周围人的负担和累赘,这是对传统母亲形象的彻底质疑、讽刺和挑战。

希斯内罗丝似乎对拉马林奇更感兴趣。

芒果街上的女性,特别是少女大都带有拉马林奇般的狡黠与邪恶,有着遭受侮辱、蹂躏的经历,及最终被抛弃的悲剧人生。

在诉求于拉马林奇原型时,希斯内罗丝塑造了与之同名的女性玛琳,她的命运也呈现出鲜明的族裔文化特征。

与拉马林奇一样,欲望和野心充斥着玛琳躁动的内心。

她的家乡在波多黎各,她却想留在美国,找到一份好工作,凭借自己的美貌嫁个有钱的丈夫。

她的人生规划是以背弃自己的国家和家庭,以依附于男人,更是以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肉体为代价的。

而她拒不承认自己的背叛和不洁行为,相反自诩为一种自我价值的提高和实现过程。

在此,玛琳与拉马林奇互为镜像。

玛琳的心理和行为还原并阐释了拉马林奇原型特征,其中妖魔化元素得以复位,而拉马林奇则赋予玛琳族裔文化特征,其未来命运也被清晰地投射出来,她必将遭遇与拉马林奇同样被践踏和抛弃的悲剧命运。

美国主流文化推崇的“幸福主妇”原则及墨美文化中瓜达卢佩圣母典范使墨美女性深受双重道德观与价值观的束缚,墨美女性处于遭受族群内部强大男权压迫而无力反抗的悲惨境地。

墨美女性在圣母瓜达卢佩和堕落的拉马林奇二元对立模式的两个极端之间苦苦挣扎,永远处于无法归位的困顿之中。

小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目睹了这些住在芒果街上的女人游移在圣母与巫女之间的悲剧命运,深知这是墨美女性的不归之路。

埃斯佩朗莎既没有像母亲、祖母等人那样心存抱怨却忍辱负重,遵循父权社会推崇的“瓜达卢佩圣母”美德,也没有像玛琳、拉菲娜等人那样以身体作为唯一的反抗武器,最终重蹈拉马林奇的覆辙。

她拒绝成为“拉马林奇”和“瓜达卢佩圣母”,试图走出这种禁锢女性的原型模式,开创一条能够包容和展现她的女性价值和自我意识的成长模式。

于是,埃斯佩朗莎坚持写诗,接受教育,希望以此改变命运,走出芒果街,获得自由、独立和自我身份。

墨美女性特别强调写作对于女性解放的重要意义,它被视为女性自我保护和革新的有力武器。

这部小说挣脱了传统女性成长小说中自我重塑和价值实现的单一主题的局限,在交互参照和原型解构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丰富而深刻的族裔道德和伦理的自我维度,体现了墨美人对于族群身份的追寻和斗争,而这也正是美国少数族裔“朝向未来的图景的发明和发现”。

小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的经历和命运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体现了墨美女性集体意识和共同的精神成长历程,希斯内罗丝在44个记忆片段中试图重塑墨美女性伦理道德意义上的自我。

埃斯佩朗莎身上印刻着拉马林奇印记。

当她试图安慰年迈的东方人时,却遭遇无礼的亲吻;当她等待女友萨莉时,却遭到陌生美国男子的强暴。

与拉马林奇一样,埃斯佩朗莎也被族裔之外的男人蹂躏和践踏,先是东方男人,后是美国男人。

然而,埃斯佩朗莎对自我实施了一种精神疗法——“梦化”自我,以避免自己被归入巫女拉马林奇之列。

如“月亮女神”般,散发着肉桂香味的随风飘至的神秘“三姐妹”,这一段记忆在埃斯佩朗莎被强暴后即刻出现,确切地说,这是一段“白日梦”,它深置于埃斯佩朗莎的记忆中,并与其延续的经验整合,预示着埃斯佩朗莎未来的命运,并为她指明了未来的道路:她会离开芒果街,她的离开是为了日后更有意义的归来,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为了激励墨美女性勇敢地走出去,让主流社会听到她们的呐喊,以求改变整个族裔的生存状态,这是她的使命。

治愈了心灵创伤的埃斯佩朗莎赋予了自我承担起民族和性别历史使命的重任,这一使命使她远离了曾经的侮辱和蹂躏,也是圣母模式的升华和延伸。

埃斯佩朗莎成为连接两个原型角色的桥梁,也成为连接芒果街和外部世界的纽带。

希斯内罗丝在记忆片段中重塑自我,成功颠覆了女性二元对立模式,不断修正女性价值取向并进行伦理选择,通过自我的书写为墨美女性开创了第三种形象模式,并赋予了这一女性模式重要的历史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