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考试复习-名词解释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前复习: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
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
到的微小生物。
2.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者生物
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
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3.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为闭合环状的双
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4.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
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成为芽胞。
5.性菌毛:仅见于少量G-菌,数量少,一个菌只有1-4根,比普通菌毛长而粗,中空呈管状。
6.鞭毛:许多细菌,包括所有的弧菌和螺菌,约半数的杆菌和个别球菌,在菌
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仅1-2跟,多者达数百根,这些丝状
物称菌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7.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8.热原质: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
应的物质,称为热原质。
9.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
肿瘤细胞的物质。
10.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11.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真菌等在
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12.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
微生物的方法。
13.防腐:阻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14.无菌操作: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
15.溶原性细菌:宿主菌在温和噬菌体感染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整合,使宿主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16.转化:是受菌体直接摄取供体菌的DNA 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17.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给受体菌的方
式称为接合。
18.转导:是由噬菌体介导,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
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转导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19.流产转导:任何供体菌的DNA片段都有可能被误装入噬菌体内,故称普遍
性转导,普遍性转导可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供体菌DNA片段通过同源组合
整合至受体菌染色体,随染色体复制而稳定遗传称为完全转导,另一种是供体
菌DNA 游离在细胞质中,不能自身复制,也不能传代,称为流产转导。
20.溶原性转换:是局限性转导,的一种形式。
宿主菌在温和噬菌体感染后,以
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使宿主菌成为溶原性细菌。
21.固有耐药性: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亦称为天然耐药性。
22.获得耐药性:指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表型。
耐药性细菌的
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作用方式为接合、转导或转化。
23.抗菌药:抗菌药物指具有抑制菌或杀菌活性、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
药物,包括抗生素。
24.细菌感染:细菌的感染指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并与机体相互作用,引
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
25.正常菌群:指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无害而有利的微生物群的总称。
26.机会致病菌: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可
引起致病。
27.菌群失调: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导致宿主某部位寄居细
菌的种群发生改变或各种群的数量比例发生大幅度变化从而导致疾病称菌群失调。
28.微生态失调:当宿主、正常微生物群或外界环境等因素变化打破了微生态平衡,就会导致微生态失调。
29.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等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
植和繁殖扩散的能力。
30.类毒素:去除外毒素毒性而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称类毒素。
31.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的感染源来自宿主体外,多由一些毒力较强的病原
菌引起。
32.内源性感染:指由来自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细菌所引起的感染。
33.隐性感染:当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称隐性感染,或称
亚临床感染。
34.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液
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35.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知识短暂的一过
性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36.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例如高热、皮肤和黏膜瘀斑、肝脾肿大等。
37.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38.医院感染:是指患者或医务人员在医院环境内发生的感染。
根据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来源不同,可将医院感染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医院感染两大类。
39.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石芳的内毒素入血所致。
40.H-O变异:H抗原存在于鞭毛蛋白,不耐热,60℃ 30分钟即被破坏。
细菌失去鞭毛后,运动随之消失,同时O抗原外露,是为H-O变异.属于鞭毛变异。
41.Nagler现象:产气荚膜梭菌在琼脂平板上培养,由于细菌产生ɑ毒素分解蛋黄中的卵磷脂,使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若在培养基中加入ɑ毒素的抗血清,则不出现浑浊。
此现象为Nagler现象。
42.汹涌发酵:在牛乳培养基中,产气荚膜梭菌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散形成蜂窝状,并将液面上的凡士林向上推挤,甚至冲开棉塞,气势凶猛,称为“汹涌发酵”现象,为本菌特征之一。
43.卡介苗(BCG):将有毒的牛分支杆菌培养于培养基中,经过多次传代,使其毒力发生变异,称为对人无致病性而仍保持良好免疫原性的疫苗株,称为卡介苗。
44.有菌免疫/传染性免疫:机体免疫力的持久性依赖于细菌在体内的存活,一旦体内细菌消亡,抗菌免疫力也随之消失,这种免疫力称为有菌免疫。
45.卫星现象:将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于血平板上共同培养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越远的越小,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
46.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
基中能生产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47.立克次体:是一类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
生物。
48.外斐反应: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东方体与普通变形杆菌X19,X2,
Xk菌株的菌体有共同抗原,用这些菌株的O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此交叉凝集实验称为外斐反应。
49.衣原体:是一类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并能通过细菌滤
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50.原体(EB):发育成熟的衣原体:呈球形,椭圆形,致密;有细胞壁;Gimesa染色呈紫色,Macchiavello染色呈红色;感染性极强;无繁殖能力。
51.网状体(RB):也称始体;衣原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大而疏松,无细胞壁;Gimesa染色呈紫色,Macchiavello染色呈红色;为繁殖型,无传染性。
52.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53.病毒:是形态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仅有一种类型
核酸作为其遗传物质,只有存活在细胞内才可显示其生命活性;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54.病毒体: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55.刺突:某些病毒包膜表面常有不同形状的钉突,称为包膜子粒或刺突。
56.复制周期: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组复制,到最后释放出子代
病毒,称为一个复制周期。
57.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由于细胞的条件不合适,病毒在其中不能
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感
染性的病毒颗粒,称顿挫感染。
58.缺陷病毒: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
增殖,复制不出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59.干扰病毒: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60.交叉复活:经紫外线灭活的病毒与另一近缘的活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
经基因重组而使灭活病毒复活,称为交叉复活。
61.多重复活:当两种或以上的近缘的灭活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经过基因重组
而出现感染性的子代病毒,称为多重复活。
62.灭活: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但仍保留其他特性,如抗原性,称为灭活。
63.亚病毒: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类比病毒还小,结构更简单的微生物。
64.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65.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
产道传播。
66.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
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67.病毒中和抗体:指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能与细胞外液游离的病毒
结合从而消除病毒的感染能力。
68.红细胞吸附:指带有血凝素的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膜上可出现血凝素,与
加入的脊椎动物红细胞结合的现象。
69.呼吸道病毒:是指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中增值,引
起呼吸道局部感染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70.抗原性转变:因HA或NA的基因组重排导致新亚型出现,变异幅度大,属
质变,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
71.抗原性漂移: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72.Koplik:麻疹患者在口腔两颊内侧便面形成特征性的中心灰白,周围红色的斑。
73.基因整合:病毒基因组中DNA片段插入到宿主染色体DNA中,这种病毒基因组与细胞基因组的重组过程称为基因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