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与网络增添教学魅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媒体与网络增添教学魅力
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兴趣,所以,课程的趣味性非常重要。

我们努力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上下功夫的同时,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多
媒体教学条件,对教学帮助很大。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各种电教媒体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上来,它为语文教改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电教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为一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胜,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形成时间、空间、立体的接受形式,有利于学生对新的知识的接受和强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在以下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一、视听效果优良,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阅读兴趣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兴趣。

而阅读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

阅读中所要感知的材料不是一个个单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

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也许是精心的、合理的,但如果它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取得的教学效果将是十分有限的。

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课题,能以生动的情景画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例如我在教学《北京》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以旧引新,点击课件中的资料库,一幅幅色彩鲜明、景色优美的图画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我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北京的有名建筑(长城、故宫、天坛等)。

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机下质疑:北京真美!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有名的建筑呢?我马上播放配乐的录象,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北京,学生仿如亲临其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课文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学生就这样积极地进入了角色,认真地读课文,从中知道我们祖国的首都雄伟壮观、风景秀丽,从中萌发热爱北京的感情。

又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有关云、雾、雪、霜等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是哪种自然现象,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中。

然后再出示雷雨交加的画面,让学生交流说一说对雷雨的认识,在学生交
流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表扬大家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好习惯,相机引入课题:“有位小朋友认真观察了雷雨时的情景,并写了一篇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雷雨》,看一看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景是怎样的?”这样,通过悬念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读书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课堂学习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定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而且能活化语文课堂,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北京亮起来了》是二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全文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这座文化古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如果在教学中不使用媒体辅助,枯燥的学习无法让学生对于夜晚的北京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无法体会到文中的那描写夜晚北京的华美的词句。

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去了祖国的首都北京,看到了古老而富有朝气的北京。

你们想不想欣赏夜色下的北京呢?”接着播放课件。

学生在看时,就暗暗地情不自禁地赞叹夜晚北京的美丽。

看完后,当我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时,学生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老师,夜晚的北京真漂亮啊!”有的说:“我觉得夜晚的北京是五光十色的。

”还有的说:“我觉得夜晚的北京就是灯的王国。

”此时,我便趁热打铁:“那我们就趁着这美好的春光,再去北京旅游一次,好吗?”学生们无比兴奋。

于是,我就对学生们说:“我们出发了。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我们将坐上飞往北京的飞机。

”这时,课件里播放飞机起飞的声音,接着我又说:“亲爱的旅客们,我们已经抵达了北京。

现在是北京时间晚上八点整。

”这时,我再请学生们睁开眼睛,此时他们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

从他们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兴奋。

接下来的教学。

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整堂课学生们都是兴致盎然。

由此可见,创新性、开放性的处理教材,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有兴趣学,这样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优化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
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执教《乌鸦喝水》时,我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帮乌鸦想办法,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我用“乌鸦把一个一个石子入进瓶子里,让水位升高,才喝到水的”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没有小石子,乌鸦又该用什么办法才能喝到水?”让每个学生把想法都输入计算机,避免了只有少数优生得到训练的现象。

学生的办法可多了:有的设想把瓶子倾斜,用两块石头架住就可喝到水;有的设想找一根麦管就能吸到水;有的设想把棉纱条或布条的一端放入水中,另一端搭在瓶口也能喝到水……
又如我教学《快乐的节日》一课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阳光灿烂,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在尽情地歌唱,尽情地欢跳的图画,伴着这欢快的欢庆场景,《快乐的节日》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高兴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更加充分地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四、激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可感,使学生的直觉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化静为动,巧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求知兴趣,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日月潭》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制成日月潭清晨、晴天、雨天三个不同景色的多媒体演示片段,在学生们欣赏过后,请他们给每个演示片段写一段简短的解说词,然后一边演示一边请学生朗读自己的解说词,再对照课文内容作出评议。

这样,既锻炼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语言文字的概括能力,使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时,我运用多媒体演示软件,制作色彩鲜明的画面,辅以音乐和适当的解说,调动学生的思维,在图音并茂的情境中,鼓励学生给这些画面添枝加叶,增加色彩,让学生在不断的联想过程中,产生一次次新的思维。

这样,学生不但说的轻松,就是写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五、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之以渔,终身受用不尽。

”这强调了学法指导与能力训练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更谈不上跟上时代的步伐,许多东西要靠自己学,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上面有大量的信息、数据、图片等资料,能及时地提供教学信息。

因此,在教学时能较好地利用多媒体,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我就联想到了其他的一些诗人也写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赞美春天的诗。

课后就让学生们收集了一些,我将他们收集到的诗整理后放到了课件上,并配上优美的古曲,进行朗读。

这样做不但扩充了课堂容量,也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性。

再比如,在教学《北京》一课时,我从网上查找了很多有关北京的图片,制成课件让学生们欣赏,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这座城市的古老而富有朝气。

课文中提到了北京有名胜古迹,又新建了许多现代建筑,我就让学生们课后找有关的资料或图片,把制成课件,让他们在欣赏之余了解古老而神秘的北京,了解年轻又充满活力的北京。

这样,增强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习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使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使学生在“趣”中求取知识,在“乐”中受到思想熏陶,在实际中增长创造才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图像、声音和文字有效结合的课件,提供丰富的课外材料或影像资料,用多媒体信息网络创设情景,让声色俱全、动静结合、生动逼真的画面走进了语文阅读课堂。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形成时间、空间、立体的接受形式,有利于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优化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许多教师都从中尝到了甜头,可以说,多媒体确实是教学的好帮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