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和谐社会的民生之本

合集下载

促进充分就业 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充分就业 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充分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就业对于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也强调,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核心措施就是在今后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一、就业问题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当前,中国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处于经济起飞的国家,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阶段,是经济转型时期,各种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调整、冲撞,社会矛盾突出,社会不安定因素凸显。

在这个阶段,各种矛盾处理得好,平安过渡,国家就可能比较顺利地进入更高速发展阶段的轨道;如果处理得不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酿成严重危机,将使社会陷入停滞、徘徊,甚至倒退。

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情况远比世界其它国家复杂,正处在一个重要而敏感的发展阶段,有很多突出而深层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如何渡过这个敏感而关键的发展时期,值得全国上下高度警惕,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也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及其后代的切身利益。

就中国的实际来看,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重大矛盾和问题,如收入差距问题、“三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都和就业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就业矛盾不能较好地解决,其他矛盾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其他社会关系也就不可能协调。

有专家对就业程度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发现,就业是影响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扩大就业是缓解收入差距矛盾的主要途径。

从1984年到2001年的18年时间,城镇失业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就会上升0.071;而经济增长速度每上升1个百分点,基尼系数只上升0.002.也就是说失业对基尼系数的影响是经济增长影响的35.5倍。

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国之策,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平国计民生。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就业问题。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实现充分就业,运用各种政策手段降低失业率,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之一,其中绝大多数国家将其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的苛要目标。

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就业压力非常大,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中国是一个特大型的发展中国家,人p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低下。

特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中国经济融入国际化的步仪加快,由此决定中国未来的失业问题和就业形势将变得更加严唆。

这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c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TDK电容现代经济的发展高不开人力资本。

现代经济与教育、科学、知识的联系十分紧密,整个经济生活是在高度的法制化、成熟的卞场化和优雅的文化环境中运转的,人的能动性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先进的技术、工艺和流程对劳动者的技能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贵质的劳动者受到社会普遍重视。

职业培训、教育成为一种产业,以至教育程度的差别导致了劳动者经济收入的差别。

如此一未,对劳动力的投资就被视为一种资本、从而,人力资本就成为优越千物质资本的新的资本形态。

开发劳动力资源,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本质要求。

中国失业问题严重,就业压4fR大的一个立接原因就是,中国人力资源素质整体低下,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对高素质劳动力的要求,从而造成严重的结构性失业。

为此,加强劳动力的投资,大力开发人力奇源,加大对劳动力的教育、培如IA度.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根据我国国情做出的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充分就业的必然选择。

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对人力资源经过投步就形成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高质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大学生就业与民生问题

大学生就业与民生问题

1.什么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说句大白话,就是过去所说的臣民今天所说的公民生存状况,这是自有国家以来,执政者必须面对的最重大问题之一,从古代帝王,到现代政府,谁在这个问题上掉以轻心,不重视民生,老百姓就可能成为覆舟之水。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在中国目前的体制政策环境下,民生首先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

第一,这些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它后面直接关联的,是与政府的公共服务有关。

一个政府行为规范,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强,围绕民生问题反映的社会问题也许不很突出。

因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容易受到民众的认可。

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说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呼声仍然会很高,甚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第三,这种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

就是说,这方面的制度安排得合理不合理,得当不得当,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经济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

因为这种制度安排的后面,直接反映着政府的价值追求和治国理念,也反映着一定时期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些都是其政治意志的直接体现。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大学生就业与民生问题

大学生就业与民生问题

1.什么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说句大白话,就是过去所说的臣民今天所说的公民生存状况,这是自有国家以来,执政者必须面对的最重大问题之一,从古代帝王,到现代政府,谁在这个问题上掉以轻心,不重视民生,老百姓就可能成为覆舟之水。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在中国目前的体制政策环境下,民生首先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

第一,这些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它后面直接关联的,是与政府的公共服务有关。

一个政府行为规范,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强,围绕民生问题反映的社会问题也许不很突出。

因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容易受到民众的认可。

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说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呼声仍然会很高,甚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第三,这种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

就是说,这方面的制度安排得合理不合理,得当不得当,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经济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

因为这种制度安排的后面,直接反映着政府的价值追求和治国理念,也反映着一定时期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些都是其政治意志的直接体现。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劳动者获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

就业是每一位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和重要保障,也是其融人社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

就业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只有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力,才能形成“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稳增长”的良性互动。

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尤为重要。

我国的劳动力人口近8亿,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

我国有14亿多人口、约9亿劳动力,解决好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更为凸显。

发展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只有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力,才能形成“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稳增长”的良性互动;只有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强化政府责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协调运用“两只手”的力量有效破解就业难题。

指标的变迁,展现的是宏观视角的趋势变化;个体的感受,最能体现就业优先政策的温度。

送培训、送技能、送岗位,温情、温暖、便捷的服务让更多困难群体有业可就,有班可上,就业带来了家庭的新希望;外卖骑手穿梭大街小巷,互联网营销师带来职业新气象,乡村CEO活跃田间地头……高素质人才队伍加速成长,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正是我们坚持人民至上,持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就业政策让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可以说,就业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

就业关乎社会和谐稳定。

只有人们都有工作干,有稳定的收人来源和生活保障,人心才会思安,才会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社会才会稳定发展。

充分就业也有利于减少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如何看待“就业是民生之本”

如何看待“就业是民生之本”

素质 的要求 。 相对 于庞大的仅能从事简单 劳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 说 , 中城市为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劳 动力提供 的就业机会是极为 大
有 限的, 满足不了大批农村利余劳动力就业 的需要。为了实现农村 地 区的劳务输出 由体能型向技能 的转变 , 必须加大对农村劳动力 的技能培训力度。根 国家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 汁划安排 , 按 照“ 转移 ” “ 与 培育 ” H 丰 结合的思路 , 以市场需求 为导向 , 以农 民务 工技能等短期技能培训为主 ,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 训工程 , 使 农村 劳动力 有一技 之长 , 扩大择业渠 道 , 实现多元化就业 。 此基 在 础 上提高培 洲层 次, 整合 培洲资源 , 口 投入 , J大 J 改善 办学条件 , 提高 师资水平 和办学档 次 , 强中 、 加 高级技 能人 才的培养 , 为用人单位培
问题和贫富差距 问题 的最 为有效 的途径之一 , 就在 于增 加就业机 会, 从总体上消除至少是缓 解失业问题。
最后 , 就业 问题关 系到社 会稳 定 、 家经济发展 的大局 。 一个社
想上认识到 它的 重要性 , 并找 出相关 的对策着手进行解决。所 以 必须解决好就业大军 中比较有代表性 的几类人群 的就业 问题 , 如农 村剩余 劳动力 、 中专毕业 生、 市下 岗人 员等, 大 城 解决好这 些问题 ,
的意义上来 考虑就 业的效应 , 而更应 当从社会的意 义上考虑就业 的
效应。
项 系统 工程 , 必须 持 以人为本 , 始终把最 广大人 民的根 水利益作 为一 工作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 要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 , 队真觫决人 民群众最关心 、 最直接 、 最现实 的利益问题。 民生问题 把

促就业是保民生的根本

促就业是保民生的根本

促 就 业与 保 民生
( ) 生 的含 义 与 内容 一 民
“ 以人为本” 的理念贯 彻到干部培 训 中来 , 充分认 识 到干部参 与 整个 培训的重要性 , 重新定 位 师生 关 系 , 传 统 的“ 本 位 ” 为 “ 从 师 改 生本 位” 充分听取学员的意见和建议 , 动参与为主动参与, 实现 由单 向“ 平面型 ” 学向“ 教 立体 型” 教学转 变。 二是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方式方法 。应针 对财政干部 已具有较 高的 知识文化水平 、 较丰 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 E常工作又 较多 的实 际情 但 l 况, 大胆探索、 积极引进科学的培训方法和先 进的教学手段 , 避免 “ 满
第 3 2卷
Vo . 2 13
增 刊
S pl u p
广 西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n l f , g i iesy P isp ya dS c l c ne ora C o  ̄a x Unvrt( h oo h n oi Si c) i l a e
21 0 0年 1 月
J .2 1 n a ,O 0
促 就 业 是 保 民生 的根 本
唐 语 , 剑萍 , 赵 曾志军
( 广西大学 商学院, 广西 南宁 50 0 ) 30 4
[ 摘 要】 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 的需要 , 也是我 国当前 党和政府工作 的大局 。其 中, 就业是 民生工程 的前提和根 本。然而 , 国 受 际金 融危机影响 . 国经济发展 面临严峻挑 战, 我 特别是造成 我国的失业率逐渐增加 , 就业成 了当前的工作难 点。 因此 , 促进就业 更

线。 二是教育 , 要努力 提高 国民素质 , 教育放在优先发展 的战略地 把 位, 加大投入 , 强义务教育 , 加 实行 “ 两免一补 ” 解决进城务工 子弟上 , “ 民生” 一词最早 出现在( 左传 ・ 宣公十二 年> 所谓 “ , 民生在勤 。 勤 学难等问题 。 则不匮。 < ” 辞海> 的解释是“ 人民的生计 ” 在现代社会 中, 。“ 民生和 民 三是 收入分 配, “ 让 改革发展成果让人 民共享” 推进分 配制度改 , 主、 民权相互倚重 , 民生之本 。 由原来 的生产 、 活资料 , 升为 而 也 生 上 革 , 以按 劳分配为 主、 完善 多种分配 形式并 存 的分 配制度 , 建立 正常 生活形态、 文化模式 、 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 求也有精神 特征的整体 的工资增 长机制 , 通过 “ 中、 扩 提低 、 限高” 缩小贫富差距 , , 。 样 态 。 ” 四是住 房, 要努 力推 进保 障性住 房 。 解决 土地 与住 房 的矛盾 问 著名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 曾提 出过 “ 民族、 民权 、 民生 ” 三 民 的“ 题 , 高昂地价与房 价 , 平抑 让中低 收入阶层 能“ 者有其屋 ” 使人 民 居 , 主义”其 中: ,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 , 社会的生存 , 民的生计 , 国 群众的 群众“ 安居 ” 而 “ 业 ” 进 乐 。 生命 , 是社会进化的重心。吃饭是 民生的第一 个重要 问题 , 穿衣是 民 五是 医疗卫生 , 健康是人 的基本生存所 依, 提供基本 医疗 与公 共 生的第二个重要问题。民生 问题 是社会 进化 的原动力 , 而社会 进化 卫生服务是政府 的义务 , 要保障群 众不 因“ 因病致 穷” “ 、 因穷而病 ” , 又是历史的重心。“ 民生 主义” 复讲 了衣 、 住 、 反 食、 行是求 生存 和从 使 劳动辐射 能政党有序健康地发展 。 事再生产 的物资保障。 ( ) 业 是 民生 的根 本 二 就 因此 , 从广义来看 , 凡是指与老 百姓息息相关 的, 都可叫做 民生 , 让广大人 民群众有活 干, 有学 上 , 有饭 吃 , 衣穿 , 有所养 , 有 老 病 比如衣食住行 等都在 内。民生 问题 是 当前 社会经 济发 展 的重 中之 有所 医, 居有其屋 , 衣食无忧 , 都过上好 日子 , 这就是民生系统 。 重, 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 的子系统 , 同时 , 它也 是 自存系统 。 目前 , 众 在这个 系统 中, 就业是 民生系统的根本 。 处于基础地位 。就业不 多理论共 同认为 , 民生包括 以下五个方 面 :

充分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

充分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
式地 创造就 业 崩位 ,尽可能地实现人 民群众 的充分就 业 ,促进 社台 的稳定 ,构 建社会 的和 谐,达 到社会 的长 治
久安。
关键词
安居乐业
充分就业 和谐 社会
就业问题既是民生之本 ,也是安 国之策 ,它关 系到老百姓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群众改善 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上,无论是
会核心是老百姓 要安居乐业 ,这既是 目的也是手
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就业问题 。只有
实现充分就业 ,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老百姓的生 活无忧了,才可能有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 ,实现
充分就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也是构建 和谐社 会 的重 要 内容 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城乡 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但同时也出现了比较严重 的 失业、城乡及地区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
置 ,政府要高度重视扩大就业工作,把就业作为宏
观经济的重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
划和年度计划 ,纳 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总体布 局。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 ,认真研
究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人 口变化和劳动力供求规律 ,
国民经济第三 步发展 战略 目标 的关键 时期。在这 2 年里,社会能否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面 0
观 ,是建立在经济增长 、社会发展 、环境保护三个
核心内容基础上的。就业是民生之本 。我们既要解 决就业的总量矛盾 ,也要解决结构矛盾;既要解决
有实现 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充分就业 ,社会上每一个 人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才能变差距为平等 ,变
不协调为协调。也只有这样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矛 盾才可能化解 ,人们 之间 的利益 冲突才可能解决

民生为本就业优先口号

民生为本就业优先口号

民生为本就业优先口号1.民生为本就业优先,为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石。

2.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3.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始终将就业置于优先位置。

4.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每个人都能有工作可做。

5.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更多投资和创业。

6.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激发创业创新的活力。

7.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为就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岗位。

8.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9.注重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平衡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就业机会。

10.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为求职者提供更多选择和支持。

11.加大对贫困地区和特殊群体就业的扶持力度。

12.推动创业创新政策的落地,鼓励更多人踏上创业之路。

13.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共同繁荣。

14.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5.加强劳动力资源的统筹配置,减少就业的区域性和行业性差距。

16.倡导勤劳和诚信的就业理念,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

17.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稳定的就业保障和福利待遇。

18.推动就业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19.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的劳动力流动,优化就业资源配置。

20.民生为本,就业优先,我们共同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21.为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就业优先成为当务之急。

22.民生为本,就业优先,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23.就业优先是实现全面发展、共享繁荣的重要前提。

24.切实加大就业创造力度,扩大就业规模。

25.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26.提高劳动力素质,助力就业市场的繁荣。

27.鼓励创新创业,为就业提供更多渠道。

28.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就业竞争力。

29.建立健全就业政策体系,为民生保驾护航。

30.提供稳定的就业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机会。

31.优化就业结构,鼓励适合个人发展的就业选择。

32.加强企业招聘和员工安置服务,促进岗位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

申论范文——就业是民生之本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分布的高峰也集中在了就业年龄段。

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了出来。

加之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等等原因都造成了我国现阶段空前的就业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

只有通过就业,一个人才能获得收入、安居乐业、实现价值,社会才能不断地稳定发展。

显然,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之一。

我们必须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就业促进工作。

首先,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扩大出口、增加创汇的重要举措。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促进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第三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余地比较大。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行业多、门类广,而且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能够吸纳大量不同层次的各类人员;同时,投资少,成本低,收效快。

第三产业应当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的主渠道,在扩大就业中发挥它应有的独特的重要作用。

第二,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最近两年,全国1460万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中,230万人成为个体工商户,2 2万人创办了私营企业,两项合计共有17%的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每1人创业平均可带动3人就业。

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而推动创业来促进就业,正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切入点。

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就业:民生之本,和谐之基

就业:民生之本,和谐之基
。如果 不能就 业获得 劳动 报
酬, 就会产 生 生存困难 。
就 业人 员 的增加 , 就业人 口 比例上 升 , 直接 促进 了人 民生活 水平 的提 高和经 济社 会 的发展 。但 就 业 质 量不 高 , 影响着 千家 万户 的 幸福 , 劳 动安全 更是 而 关 系 着每个 劳 动者 的身家性 命 , 关系 着社 会稳 定 。 没 有社会 稳 定 , 改革 和发 展必 然受 到 阻碍 。 决 好就 业 解
其 次 , 业是 发展 之 基 。 就 随着生 产力和 经济 的发 展, 劳动 者在满 足 了生存 需求 以后 , 会要 求获得 体 就
保障。作为有 1 3亿 人 口的社 会 主 义 国家 , 就业 问题 意 义 重 大 , 有 解 决 好 就 业 问题 才 能促 进 社 会主 义 和 谐社 会 的 构 建 。 只
【 键词】 就业 ; 关 民生 ; 和谐
[0 分 类 号 1 F 4 . e图 214
【 献标识码】 A 文
着 城 乡 、 别 和年 龄 歧视 , 性 劳动 合 同 签订 率 低 , 在 存
违 法用工 现 象 ; 动报酬 不能 足额 及时 发放 , 动者 劳 劳 休 息休假 的权 利得 不到 有效 保障 ; 劳动 卫生 、 业安 职 全 及 健 康 保 健 问 题 突 出 , 许 多行 业 工 作 环 境 尘 、 如 毒、 噪音 严 重超标 , 一些 劳动 密集 和规 模较 小 的企业 设 备 陈 旧 、 艺 落后 、 业 环境 差 , 在 严 重 的 事故 工 作 存
【 章编 号 1 10 -4 2 (0 6 0 一 O 4 一 O 文 0 9 3 6 20 )5 O 8 2
国务 院《 于 进一 步 加 强就 业 再就 业 工 作 的通 关 知》 开宗 明义第 一句话 就 是 “ 业 是 民生 之本 , 是 就 也 构 建社会 主 义和谐社 会 的重 要 内容 ” 在新 的历 史条 。 件下 , 我们 要 站在 构建 和谐 社 会 的高 度认 识 就 业 的

试论大学生就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试论大学生就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试论大学生就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由此,文章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就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就业指导高等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高校毕业生充分和谐就业,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诸多方面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不协调,因而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通过重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其中,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对实现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就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一个和谐社会里,构成社会的各要素处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中,互相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政府、学校、用人单位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而政府、学校、用人单位无一不是构成社会的要素。

(二)大学生充分就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自身和谐发展和充分就业,是整个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在他们毕业之际,能有一份让他们学有所用的满意工作,使他们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消除躁动情绪,就会为全社会的和谐创造气氛和条件,也就是说大学生充分就业会有效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就业是民生之基 创业是富民之源

就业是民生之基   创业是富民之源

就业是民生之基创业是富民之源市劳动就业服务局唐楠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评委,大家好!在演讲之前,我先讲一个本人亲自经历的事。

一次,乘公共汽车,在车上发生了争吵,一位中年男子占着“老弱病残”专座不让,丝毫不理睬边上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当乘客中有人指责该男子时,他竟然骂骂咧咧,出口就说:“我下岗,谁来管我?谁来给我让位子。

”车厢里一时间安静了下来,不愿再与这位男子计较。

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情,但在我,一个从事劳动就业服务工作的人员心里,却总感到不是滋味。

老百姓要安居乐业,根本前提就是要实现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许多下岗失业人员,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迫切需要帮助。

他们仅靠领取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或低保维持生活,成为城镇中最为困难的弱势群体。

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促进再就业,去除他们心态的不平衡和消极情绪,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维护社会稳定,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可以说,千方百计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举措。

自从迈进劳动就业服务局的大门,我就深深地热爱着这份工作。

八年来,在平凡而又紧张的工作岗位上,尽管有时不免平淡、繁琐、劳顿、失落,但更多的是充实、兴奋、快乐和满足。

当为求职的人员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当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当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小额贷款实现自主创业时,我们越发感到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责任之重大,意义之深远。

一位哲人说得好,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我为劳动就业服务局承担着贯彻党和政府的就业方针、政策,开展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开展再就业和创业扶持,实施就业援助等项工作而骄傲,更为劳动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自豪!创业是富民之源。

近几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劳动就业新机制已逐步形成,通过实施再就业援助工程,一大批下岗失业职业转变了就业观念,掌握了新的职业技能,重新实现了再就业。

老百姓关心的五大民生问题

老百姓关心的五大民生问题

老百姓关心的五大民生问题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

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分配是民生之源”,就是说“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

就是“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社保是民生之依”,就是说“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就是要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稳定是民生之盾”,就是说“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

“稳定压倒一切。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就是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积极采取措施 努力破解就业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列谈之四

积极采取措施 努力破解就业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列谈之四
“ 两大矛盾 、四个不够 ” “ 。 两个矛盾 ” :一个是劳动力
总量供大 于求 的矛盾 。 “ 十一五”时期 ,全省劳动力 供给总量仍将 处于绝对过剩 的高峰期 。但 随着经 济又 快又好 发展 目标的实现 ,劳动力就业 的总量矛盾依 然 突出 ,但将有 所缓 和 。据预测 ,2( -0 0 ,全省 0 0- 2 1 年 每年城 镇劳动力供求缺 口在5 万人 左右。另一个是就 0
不够 ” :一是 经济增 长对就业拉 动不够 。 “ 十五”期 间 ,我省经济增 长始终保持在较高 的速度 ,但 由于科 技进步 、劳动 生产率的提高 ,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实 现 低 失业率 ,城 镇登记失业率仍在4 %以上。劳动密集 . 3 型企业 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没有在就业增 长 中 发挥应有作用 。二是工 资收入对 就业 者吸引不够 。据 国家统计局和省统计局有关 资料显示 ,20 年 ,湖北 05
高 自身技 能和就业能力 的意识不强 。部分单位用人标
准偏高 ,不从 实际出发 ,盲 目提高 用人标准 ,不论才 能看文凭 ,不看经历看年龄 , “ 有才不录” “ 、 有才不
劳务收入 占农 民总收入 的4 % 5 左右 ,已成为农民增加收
的主要 目标之一 。就业 问题 ,关 系人 民群众 的切 身利
益 ,关 系社 会和谐安定 ,必须采取得力措施 ,妥善予 以解决。 . “ 十五”以来 ,全省各地把就业 再就业作为重要工
入 的重要渠 道。另据省统计局有关 资料显示 ,全 省跨
省城镇居 民人均可 支配 收入为8 8 元 ,比全 国人 均低 76
人减少到2 万人 。四是市场就业 机制初见雏形 。劳动就 业制 度改革取得进展 ,劳动 力市场建设初具规模 ,就
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见雏形。 企业 自主用人 、劳动者 自主择业 的市场机制初步形成 ,

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

(1)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群众就业是民生之本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目的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增加就业岗位,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3)努力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各项改革事业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生产决定消费。

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4)促进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5)促进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之一。

(6)促进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之一。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提供信息服务;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3、维权问题意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措施:①党和政府首先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发展经济,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同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②用人单位:要增强法律意识,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合法诚信用人。

③劳动者: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摘要: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冲击到中国经济,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就业。

本文从正面和负面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简述,着重论述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关系,提出大学就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面对重重压力,引起社会、国家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政策,起到了良好效果。

但是大学生就业形式依然严峻,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想尽办法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和谐措施一、大学生就业现状(从正面和负面来简述)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冲击到中国经济,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就业。

国家也积极提出了相应的很多实施成效的对策,比如结合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更多拉动就业加大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创业针对重点群体,统筹安排就业等有利的政策和措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

去年下半年开始迅速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极大影响,市场萎缩,经济下滑。

面对重重压力,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政策,起到了良好效果。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

但就全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来说,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

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2011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政府最头痛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共产党头痛的问题,更是广大人民”剪不短,理还乱”的问题。

因为每个问题都是牵动着整个中国动荡的因素。

二、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高等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社会接班人的很重要的锻炼场所,是传播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诸多方面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不协调,不相符甚至背道而驰,因而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通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来指导当代大学生就业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应付处理问题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就业和保障是社会和谐的两大支柱

就业和保障是社会和谐的两大支柱

就业和保障是社会和谐的两大支柱就业和保障是社会和谐的两大支柱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在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若干重要方面,其中,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事业是保持社会和谐的两个重要支柱。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高度重视,一方面,将其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重要内容,要求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另一方面,把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主要任务,要求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同时,在“十一五”规划中对就业和保障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部署。

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明确为到2021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就业乃民生之本。

如果一个社会的就业是比较充分的,劳动参与率较高,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倾向于比较平等,贫困现象也较少发生。

另一方面,一个社会总有一部分人群,因年龄大、身体状况差、教育水平低,或者因体制造成的历史遗留因素,在就业能力上有欠缺,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对这些人,则需要各项社会保障事业予以救助。

这样,有了充分的就业和有效的社会保障,就可以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保证基本民生,从而支撑起社会和谐的大厦。

十六届六中全会已经把就业和保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所谓就业目标是指:通过创造有利于就业的经济政策环境和鼓励就业和创业的社会氛围,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都能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并获得与其劳动技能和工作努力相对应的劳动报酬。

而社会保障的目标则指:社会形成一套有效的覆盖体系和瞄准机制,对于城乡居民在遭遇年老、生病、劳动力市场冲击时出现的生计困难,予以基本保障,并根据社会财力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可见,就业最大化和充分的社会保障,不仅是一种境界,更需要靠制度规则和社会理念加以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别策划:就业是和谐社会的民生之本口红利期。

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惟一的在经济现代化到来之前就提前迎来老龄化的国家。

为迎接“银色浪潮”,要创造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条件,特别要提高城市对就业的综合承载能力。

失业☆“十一五”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小于5%“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将实现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

这是11月8日发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明确提出的。

纲要称,“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到“十一五”期末,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3亿人、3亿人、1.2亿人、1.4亿人和8000万人以上,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人数逐步增长。

[详细]☆“摩擦性失业”成为就业难主要原因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看,目前所反映出的矛盾主要在于,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这种劳动力供求间的不匹配,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在我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我国某些地区却面临着严重的“技工荒”。

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分析,随着劳动者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用人单位在用工管理、社会保障、劳动条件、工资报酬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用人单位在这些方面的进展却相对缓慢,不能适应求职者的要求。

当然也不能排除我国局部地区过度依赖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忽视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这会直接导致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详细]就业难题☆就业难题关键在结构不在总量结构问题是主要的。

因为事实上,总量问题在任何国家都不是问题,因为你没有什么道理说这一个国家一定要有一批闲置出来的劳动力。

人们谈到就业的总量问题时有一个常说的原因,即一个国家劳动力非常丰富,与劳动力相匹配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则相对稀缺。

事实上,每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布局,使用什么样的技术进行生产,都是不同的。

如果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话,相应的产业结构就应该逐步形成一个以最大化吸收劳动力的产业为主的发展格局,就是我们常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就像我国改革以来的情形。

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使用劳动越来越少,使用机器越来越多,而是什么能够提高生产率,什么就是好的技术进步。

而什么能够提高生产率呢?就是使用最丰富且最廉价的资源,这样的技术就是有效率的,就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不仅仅是劳动生产率。

现在人们衡量技术进步、衡量效率用的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率,而不一定非得是劳动生产率。

讲生产率的时候,要把所拥有的资源都最大化地加以利用,没有浪费。

从这个角度来说,劳动力总量问题其实从来都不是造成失业的主要原因。

[详细]☆女生求职仍旧“挤门缝”一位参与过招聘的某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表示:女生处于劣势地位已成为招聘过程中的重要现象。

不少用人单位即使不打出只考虑男生的要求,也会在具体操作中对男生和女生进行不平等处理。

在筛选简历以及面试中的考量时,都会倾向于男生。

这位负责人指出:“有些用人单位是嫌女生将来要生育,到时候还要聘用临时工接手她的一摊儿工作,为人事部门添麻烦;另一部分用人单位则戴着有色眼镜,认为女生干活少或者认为女生工作质量没有男生高,实际上这是很落伍的意识,与当今的实际状况相去甚远。

”[详细]☆中国五年内将增劳动力3450万就业形势严峻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新增劳动力3450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政协常委会上,全国政协常委陈明德呼吁,通过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解决发展中的各种不平衡问题。

当前,就业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今年全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总量为2500万人,预计可安排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为1400多万人。

[详细]就业政策☆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实现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要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

在制定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引进投资项目时,要将能否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实现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的有机结合。

同时,要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是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

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改善劳动力结构的根本出路。

要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制度,努力使每一个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都能够接受技能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愿意创业、敢于创业人员的培训,加强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技能素质。

[详细]☆就业政策:从积极扩大到比较充分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于2002年,重要的标志是当年9月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再就业工作会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就业方面规格最高的会议。

当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推出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确立了中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基本框架。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当时制定这一政策的重要背景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已经基本完成,必须考虑如何帮助这批人走向工作岗位。

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自积极就业政策实施到2005年11月底,全国共有14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详细]培训就业☆学技术进城市中国800余万农民受惠于"阳光工程"中国自二OO四年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以来,共计培训农村劳动力八百三十万人,转移就业七百二十万人,转移就业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六点七。

据悉,作为一项惠民利民工程,阳光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产转岗就业能力的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各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发挥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了全国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的快速发展。

阳光工程围绕当前农民工就业量大的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开展十五到九十天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基本常识等引导性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遵纪守法观念和维权意识,以及农民在非农产业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详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举措,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的价值;再次分配中,对垄断行业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三次分配中,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变目前分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到2020年,逐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结构。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纲要》加快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

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推动各类企业普遍与职工签订并严格履行劳动合同。

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大力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

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三方机制的作用。

继续规范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劳动关系。

调节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规范工资分配秩序。

继续推进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转变,着力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健全最低工资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指导等宏观指导制度。

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加强对高收入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

完善企业工资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推进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

改革现行“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探索建立注重预防和调解、突出仲裁优势和作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全面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逐步在市(地)级以上城市以及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实体性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积极推进劳动争议仲裁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在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同时,积极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

[详细]工资改革☆工资改革"限高稳中托低"以促进社会公平、稳定为目标,加大财政调节收入分配。

他特别提出,以今年从7月1日开始计算的工资改革为例,此次工资改革,原则为限高、稳中、托低。

具体做法是:第一规范补贴,设定上中等收入的政策范围,收入超过平均线的要削弱;第二是稳中,即中间的收入层次者工资水平可以继续保持,也可以适当增加;第三就是托低,即要用三年时间提高低工资收入人群收入,使其达到平均水平。

王保安强调,此次工资制度改革,并不是简单增加工资,而是重在规范。

除此之外,在加大财政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稳定中,还将完善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加强对居民收入水平的调节。

支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包括进一步完善三补贴和综合直接补贴,提高农民的素质,实行阳光工程,加强对青年农民的培训;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增强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共建能力为导向,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问题为重点,支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为战略,加快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步伐;以制度创新为重要保证,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以做大经济和财政蛋糕为重点,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详细]☆财政部工资改革原则“勇气可嘉”依据“六字方针”,财政部官员还披露了相应的“工改原则”:一、规范补贴,设定上、中等收入政策范围,收入超过平均线的要消减,是为“限高”;二、中间收入层次者的工资水平可继续保持,也可适当增加,是为“稳中”;三、用3年时间提高低工资人群的收入,使其达到平均水平,是为“托低”。

原则已出,但细则未见,财政部虽然画出了一张“饼”,但全社会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还不清楚“饼”的馅子、大小厚薄,以及哪些个人有资格分食这张“饼”,包括分食的程度等等。

收入分配不公,最直接的感受者集中于急需“托低”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总人数在全部依赖工资收入养家糊口的劳动者中,占绝对多数。

因此,财政部披露的“工改原则”,尤其是“托低”―――用3年时间使低工资人群的收入达到平均水平的阐述(哪怕只是愿景),的确可以吊起广大低收入者的胃口。

[详细]税收调节☆年所得12万元以上需自行报税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规定“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纳税人应当自行申报,扩大了纳税人自行申报的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