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民本民生问题(教师用)
九年级政治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说课稿
《关注民生民情构建和谐社会》说课稿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民生问题主要指的哪几方面,掌握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和意义.等2.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政府的举措,一定程度上理解,支持政府在民生问题上的各种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政府的努力中得到勇气,信心和力量.二. 重难点的确定和依据:(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政府解决民生生问题的举措.其依据是:,对政府的举措有更深刻,系统的了解,从而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同.(2)教学难点:体会政府的努力给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影响.其依据是: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尚在形成和发展之中,学生社会经验和理论知识也相当贫乏,加之学生平时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往往停留在表象上,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三. 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其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发展,但却需要具体形象思维的帮助;加之其社会经验和理论素养的原因,对社会问题的把握有一定困难.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情景再现,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与体验,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四,教法学法运用:1,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基于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现状,设计本课的教学方法为:(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展开对话,引导学生分析,激励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分组讨论法.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3)活动探究法.利用阅读,提建议等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五,教学流程:设计理念:注重活动,淡化说教;关注认知,强化体验;表层切入,深层领悟.(一)导入新课.此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以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举措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把教材知识渗透到活动中去,从学生的知,信,行等方面设计每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以获取知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生生互动解决问题的空间结合本课实际,我设计了以下环节这是一节初三政治专题复习课,复习的专题是民生问题。
教师改善民生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改善民生,尤其是教育领域。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国运。
教育是民生之基,强国之魂。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
在此,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几点关于改善民生的想法。
首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其次,我们要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改善民生的关键。
我们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要关注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三,我们要关注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民生之重。
我们要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每个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加大对贫困家庭、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力度,确保他们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同时,我们要加强教育督导,确保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第四,我们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我们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要以身作则,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为改善民生提供有力保障。
第五,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心社会、关爱他人。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支教等活动,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改善生活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同时,我们要发挥自身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咨询服务,提高全民素质。
最后,我要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民生事业的发展。
同时,我们要广泛宣传民生政策,让人民群众充分了解政策,积极参与到民生事业中来。
总之,改善民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在当今社会,和谐社会成为了政府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
与此同时,改善保障民生也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首先,和谐社会是一个相对高度稳定、秩序良好、利益平衡、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要实现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改善保障民生。
保障民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只有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改善保障民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步骤。
其次,改善保障民生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教育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
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是改善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应该加强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提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覆盖面和待遇水平。
只有当人们在面对风险和困难时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才能够安心工作和生活,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外,要推动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化,缩小贫富差距。
当前,贫富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实现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同时限制高收入人群的过度腐败。
只有当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时,人们才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机会,从而减少社会的不公平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外,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环境保护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改善保障民生,必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加大环保监管力度,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解读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解读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是指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关注人民
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福利,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
水平和幸福感。
具体来说,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问题:教育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在和谐
社会构建中,应该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受教育
权利。
2.医疗问题:医疗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
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应该加强医疗投入,提高医疗水平,保障人民群
众的健康权利。
3.就业问题:就业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是国家发展
的重要领域。
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应该加强就业政策,提高就业率,保障
人民群众的就业权利。
4.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
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应该加强社会保障投入,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权利。
5.住房问题:住房是
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
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应
该加强住房政策,提高住房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住房权利。
总之,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是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福利,解决人民
群众的实际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重要领域。
只有解
决好民生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
九年级政治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教案人教版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引出新课视频、漫画。
所谓民生问题---与老百姓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表现---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
?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活动一:落实——课本知识点●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实质上是社会什么矛盾的体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分好社会财富这块“蛋糕”,要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个人工资收入在初次分配的比重。
在二次分配当中,要通过财政和税收,更加照顾困难群体。
1.联系书本相关知识2.体现的理念——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3.起点目的理念终极目标活动二:整合——问题的类型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相关的题目1.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民生的篇幅更长、政策更实、提法更新、标准更高、速度更快。
从就业到社会保障,从教育到医疗卫生,从收入分配到“三农”问题……一项项民生措施,汇聚成了闪亮的民生新亮点……(1)党和政府努力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什么?(2分)共同富裕(2)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原因)?(2分)(3)2010年,党和政府应该围绕哪些方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请你出出主意。
(2分)2.【聚焦2010某某两会】材料一:“两会”期间,1100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共商江城今年今年发展大计,其中养老、交通、住房保障、关注弱困难群体等问题分列议案首位。
材料二:某某市2010年民生投入增加17亿元:(1)社会保障(2)廉租房(3)公共交通扶持、完善社区配套。
(1)民生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这说明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是什么?(2)请你谈谈某某政府“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分)(3)列举你所观察或了解到的当地的民生问题,并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你的解决建议。
(2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1.是什么?为什么?(1)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我国的经济(分配)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
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2)
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2)六、食品国家固然有监管的责任,政府的确也有整治的义务,但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多是因为我们中的所谓“人民”造成的。
从这个意义说,我觉得悲哀,觉得是一种耻辱。
为了绳头小利,而相互残害着。
对食品安全的的治理如果仅仅靠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是永远不会得到改善的,全民必须有不挣黑心钱、不挣丧良心钱的素质。
往往那些施害者,同时又是另一种食品的受害者,我们的食品安全就是这样一个耻辱的恶性循环。
我们在责怪这个社会的时候,也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
七、贫富分化富者穷奢极欲,穷者苦于生存。
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分配不公,是因为富者的剥削,是因为富者的不道德资本,是因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因为穷者的根本利益未受到保护,是因为垄断行业的强取豪夺。
贫富分化现象如此之严重,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照亮了每个人的心。
国家如何完善税收制度,如何调整分配制度,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分化的根本。
我们国家正在不断在以上方面做着探索性的改变,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这些问题会被很快解决,构建和谐社会不只是一个口号,他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和谐社会很快就会到来!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 [篇2]摘要:党的十七大将民生问题单列成章,表明解决好民生问题将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而改善民生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
改善和保障民生,就成为化解诸种社会矛盾、问题避免冲突与对抗的核心,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民生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这说明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密切关系,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专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专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设计教师:孙丽教学年级:高中三年级课题名称: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教材版本:人教版授课时间:45分钟(一)学生分析:高三学生在复习完教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需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灵活运用,也就是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分析社会问题,以增强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初步让学生明确我国关注民生的原因、表现、举措,积极参与到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来,树立关注民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同时学会运用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知识分析在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关注民生的原因、表现、举措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课型:时政讲座(综合课)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温家宝总理2月28日在线交流中,说“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民生,把它作为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这就是我们对今后五年的最主要的考虑”。
教师设问:我国政府让老百姓生活得越来越好,体现了我国政府什么样的理念?学生回答: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讲授课程: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板书)课堂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发生了哪些可喜可贺的变化?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这些成绩让我们兴愤,让人们为之骄傲。
辩证法告诉我们看问题应该是一分为二的。
坚持全面的观点,我们肯定成绩同时,也应正视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当今中国还有哪些不和谐的地方?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同学们所说的事实它就在我们身边,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从心底里呐喊,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背景资料: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教师话民生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民生问题是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根本性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到了民生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以下是我对民生工作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民生工作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民生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
作为教师,我深知教育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未来的人才培养和民族复兴。
我们要把民生工作放在首位,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二、关注民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关注民生,关爱每一个学生。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排忧解难。
同时,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三、发挥教师作用,助力民生事业发展教师是民生事业发展的推动者。
我们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民生工作。
一方面,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为民生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民生工作中,我们要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我们要在教学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品质、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五、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民生服务水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民生服务水平。
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民生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我们要关心国家政策,了解民生需求,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总之,民生问题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关注民生,关爱学生,发挥自身作用,为民生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和谐社会改善民生教学课件ppt
“十个更好”
“十个更好”: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 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 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 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本课时内容是中考命题的重点,一般是结合时 政材料、结合国家领导人对民生问题的重视,考
查民生问题的表现、改善民生的目标,为什 么要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怎样解决民生问 题等内容。翻阅这几年的中考试题,可以看到这
党和政府为什么着力改善民生?
(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 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实现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
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有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
利
展观,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
谐社会
缓解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提 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二单元 共同富裕 社会和谐
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
主题词:和谐社会 改善民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建设
民生问题面面观
民生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的实例
苏丹红鸭蛋 三聚氰胺奶 粉及牛奶 瘦肉精
地沟油
假牛肉
染色花椒
广药维C银 翘片
心系民生
材料透视
心系民生
材料透视
(一)当前我国面临着那些突出的民生问题
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房价居高不下、就业形势严峻、 食品安全问题 教育不公平问题、农民工权利保 障问题、看病就医难等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谈幸福 话民生
走基层 百姓心声:你幸福吗?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社会的和谐与民生保障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就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和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平衡、相融合,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状态。
实现和谐社会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取得协调统一的平衡。
二、和谐社会和民生保障的关系和谐社会与民生保障密不可分,民生保障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
民生保障包括经济发展、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只有通过改善保障民生,才能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获得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改善保障民生的重要性1. 促进社会稳定。
改善保障民生可以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提高社会的公正度,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
2. 推动经济发展。
改善保障民生有利于增加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良好的消费环境。
3. 增强社会凝聚力。
改善保障民生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而奋斗。
四、如何改善保障民生1. 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确保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2.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提高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
4. 解决就业问题。
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5. 加大住房保障工作。
加大对住房保障的投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解决住房问题。
五、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改善保障民生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政府要加强民生保障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到民生保障工作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解析
构建和谐社会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民生问题事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又是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功,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
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改善民生的明确目标。
报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完全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1.民生问题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其中,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就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能否妥善处理和解决民生问题,直接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成功与否。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取向的多元化,以及民主法治观念的增量发展,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也日益强烈。
民生问题解决不好,必然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危及现代化发展的协调。
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建立在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上。
2.民生问题是社会稳定的核心。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
”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难有国家安定,也不会有社会和谐。
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直接决定着国家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程度。
政府如果能够妥善解决关切民生的问题,人民必然对其权威性、合法性表示认同。
如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则必然对管理者和统治者的能力和权威产生怀疑,并随着民生境况的进一步恶化,而掀起推翻既有统治的运动,选举产生令其满意的新统治阶层。
关注民生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复习课)教学设计卢氏县育英中学王红波【设计思路】“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重点之一,也是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高频考点。
根据复习课一般规律及教材、学情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将贯穿“热点扫描→考点链接→真题点击→实战演练”的基本思路。
整节课体现“导、学、探、练”这一模式,注重学法指导和学生能力培养,努力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力求课堂更高效。
【复习目标】1、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2、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及原则;3、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国家和青少年两个角度);4、理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任务以及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途径。
【复习重点】1、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及原则;2、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国家和青少年两个角度)。
【复习难点】1、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2、理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任务以及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途径。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目标导学:1、直接导入。
2、出示复习目标。
二、热点扫描(PPT课件呈现并适当解读)三、考点链接(PPT课件呈现资源路径)1、我国已经实现的“小康”的特点;本世纪头20年我们的奋斗目标及其发展蓝图。
(《试题研究》P112)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及原则。
(《试题研究》P113)3、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和青少年两个角度)。
(《试题研究》P113)4、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途径。
(《试题研究》P78)5、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说明与检测》P52)。
和谐社会之民生问题ppt教案
和谐社会之民生问题ppt教案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民生问题的要求逐渐增加,而政府也在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也应该重视民生问题,通过PPT教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相关政策和实践,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度,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积极参与到促进和谐社会、改善民生的工作中。
教案设计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实施情况2.认识到教育公平问题的严重性3.探讨如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教学步骤:1.介绍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背景和实施情况,引导学生反思义务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2.通过数据和案例介绍我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让学生意识到教育公平问题的严重性。
3.探讨如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讨论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4.总结本课的内容,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爱国、励志、自强,争当有用之才。
教案设计二:食品安全问题教学目标:1.了解食品安全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一些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和事件3.探讨如何保障食品安全,防止食品污染和伤害教学步骤:1.通过PPT幻灯片介绍食品安全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各种真实案例介绍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让学生了解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3.介绍食品安全的监管机构和相关政策和法规,让学生了解政府的保障措施。
4.结合学生的身边事例,讨论如何保障自己的食品安全,让学生明白自我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5.通过反思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身体健康与身体安全的不同,并明白没有安全的身体健康就没有意义。
教案设计三:医疗卫生问题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医疗卫生政策的实施情况2.认识到医疗卫生问题的严重性3.探讨如何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教学步骤:1.通过PPT介绍我国的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和医疗卫生政策实施情况,让学生了解政府为民众提供医疗卫生保障的措施。
2.介绍我国医疗卫生的巨大困难和面临的挑战,让学生认识到医疗卫生问题的严重性。
教师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教育对于民生改善的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积极参与了各项民生改善工作,亲身经历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首先,我认为教育是民生改善的基石。
在我国,教育一直是政府高度重视的领域。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始终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其次,教育公平是民生改善的关键。
在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责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努力缩小教育差距。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扶贫工作,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等帮助,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再次,教师队伍建设是民生改善的保障。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我还关注同行教师的成长,通过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高。
此外,我还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为提高教学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参与民生改善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1. 坚定信念,勇于担当。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为民生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勇于担当,迎难而上。
2. 关注民生,关爱学生。
我们要关注民生问题,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助力他们实现人生价值。
3. 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我们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追求卓越的教育质量,为民生改善提供有力支持。
4. 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我们要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合力,为民生改善贡献力量。
专题:和谐社会、民生问题
学 大 教 育 个 性 化 教 学 学 案社会建设(P55)——和谐社会、民生问题A .和谐社会1.什么是和谐?和谐的内涵——①人自身的和谐(涉及健康的心理品质)②个人与他人的和谐(涉及交往及交往的品德)③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涉及民生问题)④人与自然的和谐(涉及生态建设问题)2.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是人们追求不懈的理想,是全党全民的共同事业。
是建设全面小康的需要,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需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
※4.和谐社会的目标(蓝图) (从五个建设或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答)答一:(描述)①家家户户越来越富裕,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②社会充满公平正义,人们之间诚信友善,民主法制更加完善,社会生活安定有序,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③八荣八耻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中国文化大步走向世界。
④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衣食无忧……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答二:(概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人人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5.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和谐现象)——①民生问题,如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就业难,城乡收入差距大,贫富悬殊……②民主法制建设问题:民主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③生态方面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破坏,资源浪费严重,人口不合理增长,耕地缩减……;④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人际关系紧张,邻里不相往来……6.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①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各项政治、姓 名年 级 初三 性 别 课 题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关问题专讲4 教学目标1.掌握和谐社会的含义2.掌握民生问题的意义 3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和解决民生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和谐社会的含义 民生问题的意义难点: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和解决民生问题教 学 过 程(内容可附后)经济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建设的成果。
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生问题
网络财富・Intemet fortune・Theory Studies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这就扩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联盟的队伍,有利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特别是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调动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力量,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如果说“三个代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当今时代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那么,作为这一思想的思想出发点——与时俱进——也是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对当今时代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党的思想路线走过了相继三个环节辨证发展的完整周期。
比较而言,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富于哲理性和中国化;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富于具体的时代性,总能使人想起一九七八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和紧跟其后的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辨证的发展看,江泽民的与时俱进是一个合题,它概括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概括起来就是与时俱进,它标志了对于党的思想路线在一定历史过程和认识过程的相对意义上的完善。
作者简介:范继武(1963—),西安外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教授。
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生问题范玲玲(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摘要】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
民生问题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当前我们正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认识我们所面临的民生问题,努力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民生是和谐之本,民生关乎民心,民心决定民意,所以我们必须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出发,深刻认识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教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发言材料
教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发言材料教师是社会中一份重要的工作,其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民生的保障与改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教师应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学生的民生。
民生是指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作为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只有身心健康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教育权益,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教育机会平等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设置奖学金、提供免费教材、开展补习班等,帮助那些有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组织校园招聘会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提升就业竞争力。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只有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
教师应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关注教育前沿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教师是社会中一份重要的工作,他们应该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及民主、民本、民生问题●概念阐释1、“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应当给各类人谋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从而把各类社会资源联合起来,形成合力。
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所谓“合理”,是说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就是子系统之间有一个比较匀称、比较均衡、比较稳定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社会的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
“和谐社会”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所谓“社会运筹”,就是书本上常用的“社会整合”。
意思是说在调节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时,运调自如,运筹决胜。
一句话都是人运筹起来的。
运筹得当,兼顾各方,兼容并包,各得其所,皆大欢喜;运筹得当,方能用尽可能低的社会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2、民主: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3、民本:民众是国家的根本4、民生:“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和谐社会产生的背景200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首次在正式场合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 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6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专题内容概述一、人与人的和谐1.春秋战国: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是为仁;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 西汉董仲舒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3.北宋二程: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要识仁,就必须尊敬别人4.南宋朱熹:人们应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心性论)5.明朝王阳明:“致良知”;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二、以“民本”为核心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1.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本”思想——和谐思想:是构成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⑴古代孔子提倡“仁”民本思想政治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战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君舟民水,“仁义”、“王道”;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人君要爱护百姓⑵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2.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民本”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创建:古代开明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的思想:如唐太宗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
★正面事例:古代中国的封建盛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 ★反例:秦、隋的暴政如唐太宗:治国思想上: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用人策略上:他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
慎用刑法,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在东突厥地区设羁羁糜府州进行管辖;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派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和亲,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对外:采取开放的政策,兼收并蓄的方针;设立鸿胪寺;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3、中国古代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⑴李贽: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反对男尊女卑,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⑵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⑶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提出经世之用。
⑷王夫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提出政治上要“趋时更新”,体现革新思想。
三、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与建立“和谐社会”的努力1..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君民共体”,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动维新变法运动,开始政治民主化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3.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推翻封建帝制,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确立。
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者: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以民主反对专制,主张把中国建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四、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谐社会的经验教训1、政治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权利:政协、人大、宪法2、经济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向小康社会迈进:改革开放3、文化上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4、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八字方针”和“十六字方针”5、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团结港澳各界人士,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6、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②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九二共识);③汪辜会谈为两岸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④2000年,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共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7、对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国家主权,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附:新中国的外交活动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⑴突出的成就是中苏建交和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⑵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⑶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⑷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⑴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两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⑵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撤军”,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⑶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
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早于美国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3、新时期即改革开放以来⑴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⑵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在上海成立),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合作。
2001年上海峰会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主要活动①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
(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②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③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④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主要活动①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②加强与东盟的合作③加强与欧盟的合作;】五、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与资本主义“法制社会”的建立与完善1.从“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2.资本主义“法制社会”的建立与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六、东西方的社会公平1、城乡平衡①“三农”问题:(另见专题)②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农业国转向工业国);1953年的一化三改(工业重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损害农业和农民积极性)。
2、社会保障体系:①儒家大同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②太平天国时期朴素福利思想---《资政新篇》主张设立新式学堂、办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③辛亥革命时期的福利事业---平均地权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福利制度;⑤资本主义国家构建福利社会的成功典范(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兴办筑路、市政、水利、军用设施及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阶级矛盾实施了社会福利制度⑴概念: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现代福利国家是20世纪的产物⑵原因::①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②罗斯福新政所采取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③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⑶过程:①罗斯福新政所采取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②二战后普遍实行;60S、70S达到高峰;80S弊端显露。
⑷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人群受益多。
⑸实质: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⑹作用:积极: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局限:社会效益低下,财政不堪重负,人的懒惰消极等。
七、区域之间的和谐1、中俄(苏)关系古代:《尼布楚条约》平等协商划定东部疆界;近代:⑴二次鸦片战争:侵占领土、殖民掠夺……⑵帮助中国革命:中共成立、国共合作……⑶抗战后期,出兵东北,加速日本投降;现代:⑴友好交往-率先与中国建交、专家援助……⑵系恶化-霸权主义;⑶中俄友好年-共同维护地区稳定:上合组织2、中日关系⑴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日关系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