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合集下载

改善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改善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改善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民生问题的论述,结合我镇实际,把民生问题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力推动和谐赤化建设,就要求我镇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将教育发展、就业促进、医疗社会保险和应急机制建设纳入到政府中心工作中,全方位、多层次、立体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大力发展经济,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有力保障我镇位于广元市西南方向,辖9个村1个居委会,共计人,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大的五年,我镇按照区委区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强力推进赤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我镇构建和谐社会,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采取切实措施,着力改善民生。

近年来,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我镇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在经济建设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我镇努力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相关文件精神,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切实措施,着力改善民生。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我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调动各村(居)的工作积极性,有力地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民人均收益显著得到提高。

(二)切实做好我区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自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我区启动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不断完善城市低保制度,积极探索农村低保制度,出台了《利州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推进低保工作协调规范运行。

按照国家民政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我镇的农村低保工作全面启动,实现了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向农村低保的顺利过渡,切实保障了城市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最大限度的维护了社会稳定。

浅析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浅析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浅析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提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实际上既是六大方面的惠民思想,又是六大领域的社会公平。

社会和谐,民生为重,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更是我们党执政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

十七大将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反映我们党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十七大;改善民生;社会建设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①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而且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社会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建设,内在的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狭义的社会建设,它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外延是一致的,同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一致的。

②民生问题,是党历来都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逐步全面展开,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各类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社会活力不断增强,社会和谐水平不断提高。

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民生改善相对滞后。

具体表现在:一是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二是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状态最重要的几个具体指标不容乐观(如教育、医疗、住房三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三是城市困难群众和低收入农民等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亟待改善和提高;四是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双轨制带来新的失衡。

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所谓民生,就是民之生存必需。

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

民生问题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为民之道,以顺民心为本,古往今来,凡有远见卓识的执政者莫不把以民为本,注重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经世治国之道。

改革开放以来,民生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七一”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所以,各地方政府更需要根据各地的情况,保障和改善民生。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1.积极稳定物价,保经济稳增长。

近期,一篇来自人民网的《稳定物价信心何来》文章中提到的第二点,信心还来自于各地方,各部门正积极行动,贯彻落实《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

加之,银行频繁的货币政策操作,目的是给泛滥的流动性釜底抽薪,改善价格运行的大环境。

各地方针对价格的政策相继出台,并取得了大大小小的成绩。

另一方面,房价的上涨中不见跌落,给广大人民带来了买房压力,社会的呼声不断传出。

所以,“控物价,稳民生”是各地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稳定,经济的平稳增长。

2.关注社会就业,保民生之本。

网上有个《天津大力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报告,其中介绍说:本年以来,本市深入实施了积极就业政策,实现就业总量,质量双提高。

第一,以经济发展为依托,扩大就业总量。

依托滨海新区龙头带头,结合“一核双港九区”定位,带动就业增加;第二,以积极政策为支撑,促进就业增加。

鼓励金融机构对劳动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服务,增加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企业增加就业。

第三,以创业平台为载体,带动积极就业增长。

对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免费提供优惠等。

第四,以三类人群为重点,增加就业容量。

可见,天津市对就业这块分析透彻,重视度极高,且得到了市民的大大赞许。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推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和政策。

以下是对这些措施的简要介绍和评估。

一、教育在教育方面,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例如,为缓解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受教育的困难,政府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向农村学生提供免费营养餐,提高贫困家庭儿童营养状况,保障其身体健康。

政府对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投入也十分重视。

在实行“义务教育法”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政府增加投入用于加强普及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完善教育设施,推广信息化教学等。

评估:这些政策的执行有显著效果。

义务教育的让贫困地区也能够接受应有的教育,提高了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将很大程度上降低城乡区域教育差异。

同时,改善营养计划的执行也使很多学生的身体状况得到提高。

二、医疗在医疗方面,政府采取措施来加强预防保健,改善医疗条件,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等。

通过实行医保制度,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全民医保,促使贫困地区居民也能得到同等健康服务。

政府还不断加大医药价格管理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降低医药费用的负担。

有例可考的是:2016年政府采取了制订和实施药品价格谈判制度,促进药品通用名制度,实施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等。

评估:政府从医疗保障入手,不断加强政策扶持和力度,已经为民众提供了合理的医疗服务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如此,政府的推进措施是切实可行的,有效帮助了困难群体缓解了财政压力和经济困难,增加健康水平。

三、就业就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为促进就业,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

创新创业政策:成立国家自主创新区、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采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措施。

使得创业不再像以前的那样困难,创业困难人才流失现象明显下降。

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要求,是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更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举措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个别人,而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减少社会矛盾。

当前最大的不和谐因素是发展成果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认真解决好这些民生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减少社会矛盾。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

我们应
该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使发展成效真正体现到人民福祉的提高上,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

CATALOGUE 目录•改善民生的意义和重要性•改善民生的措施和方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与途径•政府与社会的协同作用•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通过改革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优化居民生活质量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均等化水平,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通过完善税收制度、增加社会救助力度等措施,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01建立健全公民权利保障体系,落实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公民权利0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和司法保护,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强化法律保障0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查处违法违纪行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推进反腐倡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 2 3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创新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民生的措施和方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鼓励创新创业,发展新型产业,提高就业吸纳能力。

促进劳动者技能提升实施职业培训计划,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

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优化就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就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让更多人受益。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适时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标准。

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完善社保基金监管体系,确保基金安全和合理使用。

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补充保险,满足不同层次保障需求。

改善民生是保障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文档资料

改善民生是保障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文档资料

改善民生是保障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所谓“民生”,即国民生计,主要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包括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能力及权益的状况等[1] 。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谋求最广大人民的翻身解放为己任,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革命的基础,提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应当注意,并指出,注意、解决、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2] 。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出发,把改善民生问题提到政治高度,作为国家的大事来抓,提出要安排好六亿五千万人民的“衣、食、住、用、行”五个字[3] 。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排除“左”的思想的干扰破坏,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尖锐指出,近三十年来,因为始终没有把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4] 。

进而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通过实行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解决了百姓温饱问题,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以充分显现。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中国和共产党执政地位面临严峻挑战的危急时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 ,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6] ,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通过制定“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促进民富、保障民权、提高民质、顺应民意、改善民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读胡总书记“七一”讲话有感【内容摘要】: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尤其对民生问题做了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民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之首是以民为本,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

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我们也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变化发展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清醒地认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

改善民生是当前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大政策,必须千方百计落实好。

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改善民生是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最大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显著地改善了民生,使中国老百姓得到实惠。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应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改善民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现实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导致各个不同阶层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的民生问题面临诸多新课题、新矛盾。

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一些带有基本生存性质的民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由于经济增长目标导向的单一性而产生的就业难问题,由于分配制度不完善而出现的地区间、城乡间、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问题,由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导致的看病难、上学难和住房难问题,等等。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调查报告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的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建设和谐社会。

”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是改善民生。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该着重做好哪些工作?为此,我们专门走访了几个小区的居民,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要重视教育事业,二是要关心关注医疗事业,三是要改善分配制度和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即减小城乡贫富差距。

只有经过不断地摸索与尝试,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的部署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首先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二、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四、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刻认识、全面把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1、重视教育事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才,需要合格的劳动力,而这些都离不开教育。

社会和谐与民生改善演讲稿

社会和谐与民生改善演讲稿

社会和谐与民生改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社会和谐与民生改善的话题。

社会和谐,民生改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更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实现社会和谐,改善民生呢?
首先,我们要关注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民生改善的前提。

我们要努力消除贫富差距,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只有在公平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够更加稳定,人民的生活才能够得到改善。

其次,我们要加强社会关爱。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我
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政府应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同时,我们每个人也要多关心身边的人,多做一些善举,让社会充满爱和温暖。

最后,我们要注重教育和文化建设。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文化是民族精神
的熔炉。

只有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才能够培养出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才能够让社会更加文明和和谐。

在实现社会和谐、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让我们携
起手来,共同努力,让社会更加和谐,让民生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障改善民生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社会整体的、全面的和谐,而不是在某些局部领域和环节上实现和谐。

具体说来,应当努力追求和不断实现这样几个方面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目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主要不和谐现象:一、收入分配差距方面:首先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其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来继续扩大,再其次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有所拉开,最后一些行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收入远远高于公有制经济收入。

二、教育不公平方面:一个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二是群众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原因之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之二是国家财政性投入不足,原因之三是资源配置不合理,原因之四是教育政策不尽合理,原因之五是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

三、卫生医疗保障方面: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纠纷等问题突出。

四、社会保障方面:劳动力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缺口大,就业困难;养老保障发展滞后,参保率低,覆盖面小。

五、环境保护方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发展呈“三高”即高成本、高消耗、高污染。

这些现象都经常可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到,收入差距的明显就不举例了。

比如教育不公平:城市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而乡村教育比较落后,重点大学中城市学生的比例普遍高于农村学生,越好的学校所占的比例差距越大;高考的地域差异:有些省份一本上线率是有些省份的五倍。

例如北京一本上线率为25%左右,而江西为10%左右,四川仅为5%左右。

医疗保障:医疗水平城市与农村差距明显,农村医疗机构水平较低,看不了大病,有了大病只能跑去大城市。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一的 观 点 理 解 社 会 主 义 和
否 真 正 和谐 的 主要 标 准 。 4 . 运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群 众 观 来 认 识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与 改 善 民生 的关 系
谐 社 会 与 改 善 民 生 的 关 系
1 .用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的 观点 来认 识 “ 和谐”
在 党 的十 六 届 四 中全 会 通 过 的《 中共 中 央 关 于 加 强党的执 政 能力 建设 的决 定 》 中 , 首 次 完 整 提 出 了 “ 构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 的 概 念 ,并 将 其 列 为 中 国
共 产 党 全 面 提 高 执 政 能 力 的 五 大 能 力 之 一 。党 的 十
3 . 运用整体 与部 分关 系的原 理 ,来认识 社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与 改 善 民生 的关 系 在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中 ,我 们 必 须 把 整 体 利 益 与 局 部 利 益 结 合 起 来 ,立 足 整 体 、统 筹 兼 顾 ,既 不 要 搞 地 方 主 义 、本 位 主 义 ,又 不 要 搞 绝 对 的 整 体 主义 。这 样 才 能 推 进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不 断 取 得 全 面 发 展 。这 是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的 内 在 要 求 。社 会 的
八 大 将保 障 和 改 善 民 生 作 为 加 强 社 会 建 设 的 重 点 , 摆 在 突 出 位 置 。按 照 这 一 目标 和 要 求 ,推 进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必 然 将 保 障 和 改 善 民 生作 为 着 力 点 。
主体是人 民 ,人 民的生活幸 福 与否才 是检 验社会 是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社会的和谐与民生保障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就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和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平衡、相融合,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状态。

实现和谐社会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取得协调统一的平衡。

二、和谐社会和民生保障的关系和谐社会与民生保障密不可分,民生保障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

民生保障包括经济发展、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只有通过改善保障民生,才能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获得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改善保障民生的重要性1. 促进社会稳定。

改善保障民生可以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提高社会的公正度,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

2. 推动经济发展。

改善保障民生有利于增加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良好的消费环境。

3. 增强社会凝聚力。

改善保障民生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而奋斗。

四、如何改善保障民生1. 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确保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2.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提高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

4. 解决就业问题。

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5. 加大住房保障工作。

加大对住房保障的投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解决住房问题。

五、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改善保障民生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政府要加强民生保障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到民生保障工作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

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读胡锦涛“七一讲话”有感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由此可见,这不仅凸显了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与系统安排。

要搞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认识到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来自新浪博客和西藏日报)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促进和维护社会和谐,把全体人民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把各方面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以促进社会和谐的成效体现党的先进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中还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有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来自”七一讲话”和百度文库)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水平还不够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

其中,还存在着若干个难点问题。

1.官民对立凸显,社会矛盾加深,基层民主有待加强。

例如官员追求“政绩”,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损害群众利益。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有哪些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有哪些

一、民生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民生问题既是个人及家庭的生计问题,又是直接影响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积极化解和应对各种社会矛盾的重要时期。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民生为先。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线是民生为根。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民生为重。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尺度是民生为准。

二、民生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价值导向。

民生为本凝结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它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引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导价值观。

第一,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才能把党的执政为民的政治目标落实到实处。

执政为民是共产党执政的最高价值,是我们党在执政活动中形成并推崇的政治信念和奉行的政治目标。

以人为本、民生为本强调把执政为民原则全面地贯彻到各个方面,切实体现一切发展都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才能凝聚民族振兴的合力。

和谐与合力有着必然的联系,和谐才能凝聚合力,合力才能兴邦。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利益多样化局面,既带来整个社会的生机与活力,也带来社会利益关系的分化、矛盾与冲突,影响了“合力”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三,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如何有利于人的生命健康、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视角寻求和谐发展的路径。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

民生为本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规定。

坚持以人为本,其根本要求在于坚持民生为本。

民生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

社会和谐与民生改善演讲稿

社会和谐与民生改善演讲稿

社会和谐与民生改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社会和谐与民生改善一直是我们党和政府始终不渝的追求和目标。

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和谐,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人民生活幸福美满;民生改善,则是指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任务。

要实现社会和谐与民生改善,首先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这就要求我们党和政府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为重,努力为人民谋幸福。

在经济发展中,要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问题,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社会治理中,要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在文化建设中,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民有更多的精神富足感。

其次,要加强社会和谐建设。

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和谐,矛盾得到妥善处理。

要加强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

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加强社会服务建设,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加强社会法制建设,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加强社会安全建设,加强社会和谐建设。

最后,要加强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是党治国理政的基础。

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加强党的队伍建设。

社会和谐与民生改善,是我们党和政府一直不懈追求的目标。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社会和谐与民生改善而不懈奋斗!谢谢大家!。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通过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促进全体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本文将探讨如何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同方面及其重要性。

一、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是改善民生的关键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如提高养老金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失业保障等。

同时,应确保社会保障资源的公平分配,保障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提升全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改善民生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如加强道路、桥梁、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改善城市供水供电设施,提升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这样可以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改善居住环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三、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给每一个孩子。

同时,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四、推动收入分配公平收入分配不均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

政府应加强收入分配调控,实施适度的财富再分配政策,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

同时,要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监管,防止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保障社会公平公正,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五、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民生改善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政府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环境监管,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行为,保护生态资源,改善空气质量和水源等,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改善民生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教育、收入分配和生态环境的投入和改革力度,确保人民享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高的幸福感,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公正的目标。

关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各领域发展的重中之重。

民生保障工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努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先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充分发挥其引领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问题与民生问题密不可分。

改善民生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效地解决许多与民生相关的问题,如贫富差距、教育机会均等性、医疗服务等,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具体来讲,关注改善民生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发展教育改善民生首先需要从教育入手,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怀和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使他们成为既有良好职业发展前景,又具备创新精神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同时,加强对较低层次民众的教育帮助,改善他们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条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二、促进就业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因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改善民生的需要。

政府要改变单纯的发展理念,注重创造更多的稳定就业岗位,支持小微创业,在农村方面鼓励和支持家庭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

三、推进社会保障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普遍关注社会保障问题,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

人们特别关注的是社会福利的保障和发展,包括老年人的养老,医疗保险、人身保险、灾害救济等方面。

在国家层面,政府应该全面考虑社会保障的发展并加强投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属于他们的福利。

四、提升健康水平提升健康水平是改善民生的又一重要方式。

政府要大力推进卫生防疫、保障传染病预防,全面推动医院和卫生机构升级改造,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

五、增加文化体验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机会和文化交流平台,打造和谐社会和谐文化。

民生工程还要向文化和娱乐方面延伸,构建文化交流平台,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品味,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最后,要注意的是,关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确保生活有质量,要建立完整的法规体系、严密的执行和管理机制,重视利益相关者、重视公民的权利和利益等。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

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并分析一些常见的措施和成果。

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而改善民生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生活。

人民群众的幸福与满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实现了人民的美好生活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为了改善民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大对经济的投入。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府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提高了教育医疗资源的普及程度和质量,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和医疗保障。

其次,推动就业创业。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创业,稳定就业。

通过减税降费,降低创业门槛,提供创业支持等方式,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改善了个人的生活状况。

再次,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多个方面的保障,确保了人民在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社会保障的完善为人民提供了稳定的后盾,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基础设施对于民生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公路、铁路、电网等基础设施,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更稳定的经济基础。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中国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普及,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人民群众在参与社会生活、享受公共服务和文化休闲等方面都得到了更多的机会与权益的保障,人民的幸福感显著增强。

然而,要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善民生仍然任重道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民生问题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力推动。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呢?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

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

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

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根本途径就是改善民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因此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民生问题是经济问题,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是有关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建设和谐社会,关键是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与他们利益最攸关的、最迫切的问题。

解决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四大民生难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有赖于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但眼下考验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考验着政府转型的决心,考验着政府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智慧。

公平的教育机会与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将使民生之基即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得到巩固。

积极的就业政策及其进一步完善,将使民生之本即国民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得到扶持;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构建起民生之安全网并使国民的多种生活风险与后顾之忧真正得以解脱;而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将使全体国民共享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果,真正迈进共同富裕的新时代。

改善民生的必要性
1、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之首是以民为本,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部署了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深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改善民生任务。

这是当前我国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基本民生问题,可以说教育是民生之始,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

2、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
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我们也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变化发展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清醒地认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

改善民生是当前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大政策,必须千方百计落实好。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民生问题的新特点,我们在改善民生问题上要有新的举措、新的突破。

一是要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有所突破,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人民群众总体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人民群众有了更高的物质文化需求,在解决了商品短缺之后,现在又出现了某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短缺,因此必须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生活环境等方面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享有水平;
二是要在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上有所突破,下决心整顿收入分配秩序,打击各种非法谋利行为,取缔各种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三是在解决历史遗留的民生问题上有所突破,在我们的改革发展的过程上,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制度不衔接、不完善等问题,产生了一些历史遗留的民生问题,我们要采取负责任的态度,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妥善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

3、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改善民生是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最大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显著地改善了民生,使中国老百姓得到实惠。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应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4、改善民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现实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导致各个不同阶层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的民生问题面临诸多新课题、新矛盾。

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一些带有基本生存性质的民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由于经济增长目标导向的单一性而产生的就业难问题,由于分配制度不完善而出现的地区间、城乡间、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问题,由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导致的看病难、上学难和住房难问题,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到位而产生的生产安全和环境污染的事故频发问题,等等。

这些问
题迫切需要我们尽快加以解决,否则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将危及社会的稳定,影响社会文明的进程。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改善民生的意义
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环境保障,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改善民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立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解决好,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

只有不断破解民生难题,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只有人民信任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稳如泰山。

因此,我们必须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关心百姓,始终惦记民生,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问题之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到一系列具体的惠民政策之中。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改善民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财富的分配要公正、公平、合理,社会财富要为全民共享,共同致富,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同志早在1987年就强调指出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让人民富裕起来,过上殷实、幸福的生活。

因此,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高度关注民生,注重改善民生,使劳动人民创造的一切财富为全民共同享有,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三)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而改善民生问题,特别是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进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纵观中外发展史,民不聊生必将产生动乱;重视民生则促进社会发展,保持社会和谐。

因此,只有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关注全体人民的民生问题,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进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民生为本,和谐可期。

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显然,当用民生问题,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指标;多建“民生工程”,让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高”,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衡量官员主政一方的能力与作为;当中央要求变成各地政府自觉行为,人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将更好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一个更加和谐社会的正在向我们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