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一)(B卷能力素养提升)2!
厦门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与答案
准考证号姓名(在此卷上答题无效)厦门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海权可界定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或运用海洋所享有的实力、影响力或控制力,它不仅包括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和海洋科技水平。
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
海军的强大有利于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反过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海军的实力。
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军实力的加强。
但是中国的海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海权,这主要是由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与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这使得中国崛起的范式和要素不同于西方大国。
作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中国经济的强大更多取决于内在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传统,而不是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和寄生性的国际货币体系。
但是只要国际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实力,以强化海权。
不过中国海权的内涵与西方扩张性的传统海权有所不同,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主要目的在于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权益。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南海各国就是趁中国海军实力虚弱,事实上侵占了中国的南沙诸岛。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也使中国的海权缺乏攻击性和扩张性,中国海军强国的目的不是干涉他国内政,而是为了从海洋利用与世界和平中获取物质利益和安全保障。
长春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质量监测(一)语文(含答案)
长春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质量监测(一)语文(含答案)绝密★启用前长春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卷2017. 8本试卷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供祀是书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书、讲学一起并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书院作为与官学并行的教育组织,其供祀活动及其社会意义主要存在于文化层面。
在儒家传统教育中,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被认为同等重要,因而对书院教育而言,讲授空间和供祀空间是必不成少的两大组成部分。
供祀作为一种具体规范的展礼、学礼举动,历来受到古代教育者的高度正视。
由于儒家头脑的精微体现在对XXX学说的承传上,在书院兴修孔庙并定期进行供祀仪式,彰显了XXX高高在上的学术地位和道德境界。
这类严谨而规范的供祀形式作为书院的文化“划定规矩”,一向受到书院管理者甚至统治者的高度正视。
书院的文化发展要依靠学术传播,即依靠对本学派学术旨趣的承传,除对本学派的“文本”进行阅读和阐释外,还要从精神上进行承传。
对本学派和本书院汗青上具有影响的先贤进行供祀,表清楚明了书院作为一个学术组织拥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特色。
南宋以来的书院无不将供祀本学派先贤作为标榜自身“正道脉而定所宗”的学术追求,如XXX的“宗儒祠”供祀XXX、XXX等人,就体现了其学术旨趣。
XXX供祀并非单纯学术上的追求,在漫长的制度化发展过程中,书院已经从一种单纯的教育组织发展为集教学、藏书、祭祀、出版、经营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组织。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单元质量检测一 B卷 版含解析
单元质量检测(一) (B卷能力素养提升)(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阅读鉴赏(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作家对故乡这个地域的理解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这与其亲身经历有关,而且他们感触环境的差异性,也决定了结果的千差万别。
莫言因构筑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世界而举世闻名,这个地方也因为作家而为世人所知。
莫言出生于高密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出身底层。
底层社会的挣扎和奋斗,使莫言接触最多的是高密典型的底层文化和民间文艺.蒲松龄的《聊斋》、聂家庄泥塑和高密剪纸,是莫言小说中最重要的东西,也是高密地域文化给这位家乡子弟最丰厚的礼物。
在莫言家乡,很多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蒲松龄式”的民间作家遍布街巷,这是莫言文学想象力的重要资源之一,莫言就在这种环境接触了地域文化.与贾平凹受陕西商州和西安古墓、古碑、陶罐和书画等乡土文人地域文化极深的熏陶不同,莫言小学就辍学,使他接触不到更高的文化层级;这一经历,反倒让他沉浸在家乡民间文化和文艺之中。
距莫言家乡不远的聂家庄泥塑,憨态可掬,拙朴生动,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效果。
高密剪纸则既细密繁复,又粗糙无拘,来去放任,具有作品的“未完成性”,像一件件有待进一步加工的天籁作品.莫言小说风格汪洋恣肆,天马行空,语言粗糙,非常有力量,像是还有待进一步修改细琢并最后完成的作品。
看过高密聂家庄泥塑和民间剪纸画之后,人们心里便知道何以如此。
民间文艺的魂,早走进了莫言的文学世界,构筑了他的文学王国。
这些带有奇思妙想和狂悍之气的高密地域文化,以它千百年非凡的艺术力量,塑造了这位当代杰出的小说家。
因此可以说,没有高密地域文化,就不会有作家“莫言”。
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需要通过具有当地特色的语言来实现的.不过,深究起来,这乃是作家整个的气质和灵魂问题。
这种气质和灵魂,蔓延到他创作的小说作品当中,就构成了这些作品的一个个关键环节,比如叙述的节奏、语言特点、氛围、人物塑造、色彩旋律,等等。
江西省2018届高三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2018年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35分)(一)(9分)1.A(B项,原文中并无《国语》认为君、父、师“地位同等重要”的表述;C项,原文只强调教师教人懂得礼法,并未说经由教师来执行礼法;D项,“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观点都相互冲突”的说法扩大了范围。
)2. B(应为“‘点’为荀子的言论,‘面’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3.C(“一定是人人尊重教师”说得过于绝对。
)(二)(14分)4.D(“总领全文”的作用是对下文内容的概括、总起,文章开头句没有对下文内容的“概括”,只是起了“总起”作用。
)5.作用:①总结上文由社稷坛而联想到的众多内容;(1分)②既照应标题,又和首段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圆合。
(2分)③感叹句结尾,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或“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分)6.①歌颂古代哲人的智慧与对自然奥秘的探寻精神。
②对劳动者寄予深情,赞颂他们创造了人类财富与文明。
③抒发了眷恋故土与期盼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每点2分)(三)(12分)7.B(“一直呈递升态势”不对,第三、四批公布的数量不变。
)8.B、C(A“夸张的形式”不对。
D强加因果,也不一定是在调查后得出的结论。
E “触角最敏锐”无中生有。
对1项,得2分(含1对1错);对2 项,得5分,多选不给分。
)9.①汤敏更注重实践,做古村保护公益活动,创立“古村之友”,拥有庞大志愿者团队;②胡彬彬更重研究,提出“古村落的保护要活态、整体、多维”的观点,以及古村落开发要以“全面保护,有度利用”为原则,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
(每点2分)二、(35分)(一)(19分)10. A(逋:逃避。
)11.A(根据句意和结构推断)12.B(“把阿资及其所有党羽擒获并诛杀”说法与原文信息不符。
原文“遂擒阿资,并诛其党二百四十人”,“擒获”的是阿资;“诛杀”的是二百四十人,不一定是“所有”)13.⑴曾经奉命审讯并记录烈山囚犯的罪状,又奉命到蔚州审问叛党,释放被拘禁的人各有数百人。
江西省2018届高三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语文
江西省2018年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教师“祖师爷”,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
孔子孜孜矻矻,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
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有这样的文字:“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
”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
战国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
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
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
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
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
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离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
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
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墨家的《墨子》也说:“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
”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
杂家的《吕氏春秋》不仅说明了尊师的必要,而且指出了尊师的具体方法。
主张“生则谨养”,“死则敬祭”。
此外,学生能够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也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
尊师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最新-2018年高中毕业班语文质量检查试题 精品
18年高中毕业班语文质量检查试题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2.试卷答案均答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共21分)一、(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2题。
别搞中西文化对立对待洋文化,笔者认为“发挥我们文化的优势部分与对方PK”这种把中西文化摆在对立位置上的态度并不可取。
现在流行一种观点,认为若要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
曾有专家建议,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等为法定节日,使之“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似乎大有与洋节抗衡之势。
近一个时期,无论是“废除中医”还是“更改龙图腾”,不管人为拔高还是贬低自己的文化内涵,都有悖于文化的发展规律。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文化交流越是频繁,我们的视野越是开阔,我们的文化越是具有生命力。
400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后,用“坤舆万国图”让中国人大开眼界,还培养了徐光启等优秀的科学家,与他们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著作,为中国的近代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如琵琶、胡琴等这些外来的文化载体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却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再看当今世界,我们会发现越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也越明显。
2018年春节期间,英国许多城市举办了大型的“中国年”庆典活动;作为欧洲的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更是文化包容的典范;在美国的一些州,春节已经成为了法定假日。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外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其实,洋文化在中国的流行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
很多商家张开臂膀拥抱洋节完全是商业利益刺激的结果。
相反,很难想象温饱还成问题的贫困地区也会庆祝圣诞。
汉朝和唐朝的人们具有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对于外来文化一概不拒,并大胆吸收采用,因此才造就了无比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们的古代先民尚且如此,难道对洋文化不分好坏,一律予以对抗,应该是大国国民的正常心态吗?(节选自《环球日报》,有删改)1.下列不能支持“把中西文化摆在对立位置上的态度并不可取”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废除中医”或者“更改龙图腾”的做法,无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发展。
最新-2018年普通高中毕业班语文质量检查 精品
18年普通高中毕业班语文质量检查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填涂样例"和“注意事项"。
第Ⅰ卷(选择题共 15分)一、(6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增加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民俗节日为法定假日,各放一天假。
这是此次修订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亮点,即重视优秀传统文化。
放假办法调整后,放假天数基本不变(只增加了一天),而将五一"黄金周"放假三天恢复为一天,加上上调或下调双休曰就形成了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五个3天假日和国庆、春节两个7天"黄金周"。
这样,增加了全体公民放假节且,使节日结构较为合理,公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可以说是元典文化的一次胜利。
之所以将此次增加的三个民俗节日称之为元典文化,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概括。
主要在于,现在一般是将文化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邵分。
长期以来一种错误观念就是,俗文化是粗俗的、不能全大雅之堂,因而一直受到歧视和排斥。
与之相对,笔者赞成另外一种文化分类,即经典文化和普通(或一般)文化。
这是基于文化的功能和价值的分类。
当然,文化如果按时间来看,还有古代、近代和现代之分;按文化树形理论,则有根本、主干和枝叶之分,按照以上几种分类,元典文化则指从时间上看居于文化的源头,属于文化的根本;从功能和价值来看,则是对一个民族产生重大影响、体现民族性格和地域特色的经典文化。
总之,元典文化具有两个根本特征:一是它的源头根本性,二是它的重大价值和经典品性(有的经典文化是后起的,就不能称之为元典文化)、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民俗节日,其中起源最迟的中秋节最少也有千余年的历史,并且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时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长达千年的文明中一直没有中断,就足以体现它们的顽强生命力和重大价值品性"。
2017_18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B卷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必修
单元质量检测(二)(B卷能力素养提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
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
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
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
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
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以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
”这说明苏轼确是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
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
用舍之间,安危攸寄。
”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
“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苏轼文艺中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而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其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
苏轼《评诗人写物》云:“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他木殆不可以当此。
”其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
“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
长春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1.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解 析】B 项,语意嫁接不合文意。C 项,前后内容强加因果。D 项, “作用”偷换 概念。 2.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 析】 文章论证的是供祀活动在文化上的特征 (供祀活动及其社会意义主要存在于 文化层面) 。 3.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 析】 “最重要”的推断错误。 4.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解 析】 “给了我一些安慰” ,对文意理解不准确。 5. 【参考答案】老炮兵是个独臂老人的形象;他在战争中服从命令,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而不 自知;战争结束后安于现状,忠于本职工作。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6. 【参考答案】①“我”认为海水只是看起来“清洁” ,里面有战火、鲜血、人们的恐惧, “清洁”只存在于海水的表面;②月儿被血浸透,却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 看周而复始的战争,这浸了血的“光明”不再光明;③“如此”一词含有对 “海水”与“月儿”的思考,对“清洁”与“光明”的感叹:比战争更可怕 的是麻木与机械。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内容主题的鉴赏能力。 7.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 析】从原文中“但发展较快、影响甚大的,却是新兴的以文学图书为主轴的市场 化文学和以网络文学为主题的新媒体文学。”等内容可见,选项中所说“新媒 体文学一枝独秀”的说法是错误的。 8. 【参考答案】D(2 分)E(3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 析】D 项,原文为“基本上在网络写作里消失了” ;E 项,原文为“重新思考” 。 9. 【参考答案】 (1)从创作者的角度,应该打破固有的作者封闭的自我表达的写作方式,重 新思考作者与读者、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以及自我如何被别人分享、消费。 (2)从传播方式的角度,中国文学的良心发展离不开数字新媒体的助推,如 数字出版和全媒体传播。 (3) 从文学价值导向的角度, 中国文学的良好发展要求价值标准的统一和共 识的达成,同时发挥其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4)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学术批评界应该关注市场化文学和新媒体文学,加 强对其研究力度和批评监督。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石家庄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石家庄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3。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是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的结果,城市与文明共生.文明多样性主要指以城市为场域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与社会功能的专业化分划及其空间共在,即专门化、专业化的管理、宗教、谋利、交易等功能在城市中或者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样共存.城市的重要功能是满足人的多样需要一个成功的城市,首先是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所在。
在科特金看来,考察成功的城市,“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即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
在这些因素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抛弃”.一方面,人的多样需要会催生多样的城市、多样的文明;另一方面,多样的文明、多样的城市又会进一步生成人的多样需要。
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是对已有多样文明的聚集,多样文明在城市中会发生碰撞、竞争、融合、整合,并可能进一步多样化.韦伯认为,多样性是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他看来,以不断发展的分工为特点的经济多样性,是推动城市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社会从道德社会、礼俗社会向理性社会、法理社会转换的重要力量。
在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看来,以多样性为特点的城市在为人们带来机会、为人们提供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分离,并放大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从文明多样性这个维度揭示城市性离不开对文明本身的历史反思、哲学批评.这种以多样性为目标的研究,对推翻当代帝国霸权以及影响仍然深远的帝国思维、霸权思维当然意义重大.但问题在于,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是否仅仅是一部文明多样性的历史?把不同文明的平等性单纯地等同于文明的多样性,是否符合历史本身?是否会导致新的问题?我们认为,城市性研究、文明性研究应该深层化。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一B卷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必修42017101728
单元质量检测(一)(B卷能力素养提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
通常所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
②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怎样形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完整地把握剧本的情节。
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
《雷雨》第二幕表现出多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
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属于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属于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主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③欣赏戏剧,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
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
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
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
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
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虽然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地方”,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一)(B卷能力素养提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谈现代散文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
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
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
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
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
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
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座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
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
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
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
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
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有删改)1.下列对“现代散文”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是作家心灵的真实流露,它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更能体现作家的个性。
B.现代散文以白话代替了文言,在文字形式上实现了大的变革,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
C.现代散文大大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使散文这种文体获得了思想的大解放而走向辉煌。
D.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发现,使现代散文不再只是“代圣贤立言”的文章。
解析:选B 张冠李戴,“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是由于散文在内容上对“自我”的发现。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文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既要建立在作家的生活基础之上,又要写出作家的情感、精神。
B.现实生活是作家营造精神家园的基石,散文应该真实地表现这种生活,而不能矫情、虚构。
C.散文的用意是表现出人的精神感悟和情感世界,并以此打动人,所以写实并不是散文的真正目的。
D.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散文则着力于表现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解析:选D 曲解文意,艺术散文观照的是“人类自身”而不只是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现代散文由于对“自我”的肯定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先秦之后的古代散文却完全淹没了自我,是没有“心”的应时之作。
B.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的散文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C.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这样的文章虚实结合,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
D.现代散文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家能依据“纪实性”原则,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挚的感情。
解析:选D A项,主观臆断,由原文“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和“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可知,中国古代散文也有“自我”存在;B 项,过于绝对,“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错;C项,以偏概全,“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错,在“人与社会”关系上着力的散文一样可以动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冬日香山①要不是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
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
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
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
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
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
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子的空壳。
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
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
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
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
连路面的巨石也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
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放,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上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
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
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
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
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遒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
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
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
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
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
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
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
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做一些铺垫。
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
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
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雾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
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
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
你看这山,她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
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
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
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
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取材于梁衡文集《觅渡》)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②段作者写到香山春、夏、秋三季的繁花、浓阴、红叶,表现了对它们因熟见而生的冷漠甚至厌恶,以映衬作者对冬季香山“清静”的强烈喜爱。
B.文章第⑤段“天然焦墨山水图”的比喻,主要作用是为了形象地表现冬日香山如诗如画的美丽。
C.冬日的香山,舍掉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丰腴,秋天的绰约,因为香山需要的只是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从不需要这些热闹与繁华。
D.为突出冬日香山的特点,作者在文中多次把它同春、夏、秋三季的香山景象进行对比,写出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解析:选D A项,认为作者对另外三季的态度是“冷漠甚至厌恶”错,文中无依据,应该是为了对比突出冬日的香山。
B项,对比喻句的设喻意图解读错误,该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冬日香山不要掩饰只留本质。
C项,作者礼赞的是香山冬日不为人知的一面,但对香山其余三季人们所熟悉的热闹与繁华并未否定。
5.联系全文,体会文章第①段,谈谈“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一句表达的意思和作用。
(5分)答: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在冬日意外发现香山的另一面性格的惊喜。
引领出文章对冬日香山让作者极其惊喜的“意外”“发现”(或香山的另一面)的叙述和思考。
6.统观全文,简析文章结束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
(6分)答:参考答案:这句话是作者在感悟到香山的另一面后发出的由衷感叹,再度点明了冬日香山清静、骨气的本质,与前文呼应,使读者对冬日香山有进一步的思考。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乱世才子郁达夫唐宝民如果要在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坛选择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来,恐怕非郁达夫莫属了。
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
在自传中,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
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
更为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多年以后,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
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