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合集下载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结束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代行宪法的过渡状态。
制度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历程:
初步确立: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正式确立:
1954年宪法
继续: 一届人大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新阶段: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与会代表:
中心议题: 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内容 确定国名、首都、国旗、国歌、国徽 通过《共同纲领》《组织法》等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特殊地位:暂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1955年建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47年建立 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 容。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 么。
制度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条件: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建立: (1)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制 度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A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B
5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 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 B1954年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专题四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课程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自主学习筑牢基础】一、新中国的成立㈠.背景:1、军事上:基本胜利。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思想上:1949年3月,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做政治报告,内容:⑴. 工作重心: ⑵. 中心:⑶. 基本政策:革命胜利后中共政治、经济、外交的基本政策。

⑷. 总任务:转变为;向社会转变.决定——首都、国旗、国歌、国名3、制度组织上:1949年9月,会议的召开。

内容通过——《》选举——㈡.时间:年月日新中国成立了。

㈢.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结束了、、和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的国家。

3、确立了以为领导、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4、为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5、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政体)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基础和基础。

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成果:通过了《》①内容: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新中国向过度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和原则。

③性质:是新中国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的全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①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1954年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领导的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949-1956)
பைடு நூலகம்
本课知识结构
1、新中国成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新中国成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条件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 (2)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 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人民政府。 (3)理论、路线、方针上:中共七届二中会全 的决议——
代表的广泛性
人民 团体 各民主 党派 无党派 人士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中国 共产党
人民 解放军
各地区
各民族大团结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 A《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B 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
内容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原则 地位
2.创立
时间、地点: 1954年9月,北京 内容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2.法律 依据 3.建立
《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这项基本政治制度 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纷纷建立
发展过程
最迟: 1965年,西 藏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1958年,宁夏回族 自治区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原因 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3、目的: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4.确立与完善
(1)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
(2)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 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4、五大省级自治区:内蒙古 西 宁夏 西藏 新疆 广
准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地点:1949年3月 河北西柏坡 2、内容: (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党的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 (3)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 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4)规定了党的总任务: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 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 会。
(1)内容
A、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2)体现了两大原则 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性质: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 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1)初步建立: 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 (2) 1949年——1954年代行人大职权 1954年后性质: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1956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全新阶段: 中共对民主党派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1、成立的条件: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准备: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3、成立: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①时间:1949、10、1 ②内容: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阶 段 二
业 分 层 测

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学习目标:
1.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新中国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 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民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正式形成:1949 年 9 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的阶段 ①1954 年 12 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这 一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 政治制度。 ②1956 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举行了开国大典。 3.意义 (1)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 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 新纪元。
【导学号:17080068】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A.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解析】 1949 年召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与各个民主党派共商建 国大业。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
2.成果: 2.成果: 成果
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 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1958
基本内容
省级自治区的成立 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时间 民族区域自治 地方划分为自 治区、自治州、 1947年 治区、自治州、 1947年5月1日 自治县三级, 自治县三级, 1955年10月1日 1955年10月 各级自治机关 依照宪法和法 1958年3月15日 1958年 15日 律规定的权限 行使自治权 1958年10月25日 1958年10月25日 1965年 1965年9月9日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三大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基本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
1、建立的基础:地方各级人大的召开 建立的基础: 2、建立的标志: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建立的标志: 1954年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 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内容: 公民的义务和权力 确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特点: 特点: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956年建立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
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建立宁夏 回族自治区
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
1958年建立广西 壮族自治区
总结: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 一、基石——新中国的成立 • 二、内容——三大制度
可以归纳为 “一次典礼、二个法律、三大制度、 四次会议”
“一次典礼”指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开国大典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明确提出: 《共同纲领》 正式建立:1954年 一届人大会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内容: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 特点: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A
A
B
6.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的方针,是为了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 C.改造民主党派 D.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正式确立:
1954年宪法 1954年二届政协 政协职能变化
(3)发展完善: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 (2)确立过程
《共同纲领》中规定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单项选择题:
1、这一制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也是 中国的国情和特点所决定的。此制度是指( ) A.多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义: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新中国的政治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思考:这三种制度有 什么共同点?
人民当家作主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4、下列有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2、人口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 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使他们都能 表达本民族的意愿,由此可见 A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 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D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 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 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
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国内意义: A、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1)新中国是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新中 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 压迫、剥削,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 质。(2)新中国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人民翻 身做了国家主人。(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主政权的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示意图
立法决定任免监督 全国人大 行政司法审判机关 选 监 负 举 督 责 负责 立法决定任免监督 行政司法审判机关 负责 立法决定任免监督 行政司法审判 举 督
地市级人大
选 举 监 负 督 责
立法决定任免监督 行政司法审判机关 县市级人大
乡镇 人大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具有广泛的群众 共产党 人民
性和进步性; 解放军
各地区
《共同纲领》:
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确定了国家性质(新民主 (1)内容: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主义社会)
(2)性质:起到临时宪法的性质。
(3)作用:
新中国的施政纲领(中央人 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材料一 君上大权:(计14条)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召集、开闭、停止及解散议院之权;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 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发诏令筹措必须之财用……。 附臣民权利义务:(计9条)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 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均准其自由;臣民有遵守国家法 律之义务。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 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 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课题: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重难点1、新中国的成立2、三大制度、一部宪法3、我国民主政治特点三、过程(一)民主政治概念及高考地位民主政治,是指大多数人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的政治制度。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保证和维护最广大人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的政治形式。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日益迫切。

政治民主化是当代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近年的高考中常常涉及。

(二)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知识结构第一阶段(1949年至1956年):起步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56至1976年):曲折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制度化、程序化发展阶段(三)具体知识讲授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949—1956)—起步发展阶段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基石(1)新中国的成立的历史条件A、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反动政府已被推翻;B、政治、思想、理论上: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1949.3;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内容:工作重心、工作中心、基本政策、总任务;意义: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C、组织上: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1949.9;地点:北平;特点:中心议题:内容:决定国名国旗等、通过《共同纲领》等文件;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意义: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

思考: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会议性质: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职权(2)新中国成立标志:1949.10.1;(3)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新纪元A、推翻三座大山,结束双半压迫剥削历史,成为真正独立主权国家;B、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人民翻身做了国家主人-C、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新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新
③ 是由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目的:
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3.民族区域制度:
(1)建立的原因: (2)目的: (3)法律依据:
① 《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 1954年宪法正式确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 本政治制度。
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也是中国的国情和
特点所决定的。此制度是指(

A.多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⒉这一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
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
③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2、过程
①筹划——新政协会议的召开 ②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1、历史条件 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③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2、过程
①筹划——新政协会议的召开
②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塔吉克族 珞巴族
怒族
基诺族
分布特点: 大杂居 小聚居
汉族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我国的政党制度): 3.民族区域制度:
(1)建立的原因: ① 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 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 局面。(客观依据)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代表产生方式: 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 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国家的行政、 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职权 有四:立法权、决策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
问题5、阅读P67-1段,列出政治协商会议的形 成和发展(初步建立、继续存在、新的阶段) 的重大事件。通过学习共同分析政治协商制度 职能的变化、性质、作用。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 职能变化:
1949年政协会议召开后,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责是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性质:
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机构)
作用:
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 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问题2、阅读P64-4-P65-1段,归纳新政协第一次会议 的内容(决定、通过、选举)?
内 容
决定——首都、国旗、国歌、国名 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施政纲领)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共同纲领》 代行 代行 《宪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政治建设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建立的基础:地方各级人大的召开 2、建立的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内容: 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集中制) 公民的义务和权力 确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 原则: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 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内容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一届人大的召开及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认识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过程与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选取优秀影视片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增强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

《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会议对创建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实的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平等和团结,对于繁荣和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成立;1954年宪法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等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新中国过成立的庄严与喜庆,以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新中国成立1.历史背景(1)军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2)思想:七届二中全会召开(1949.03;西柏坡)工作重心:农村转移到城市内容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总任务:中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3)组织:一届政协(1949)(代行人大职能1949—1954)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内容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2.标志:开国大典举行3.意义: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015-1-5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7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乐至中学
彭潇
2015-1-5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1、成立背景(P64)
军事条件: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思想准备: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组织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届全体会议
2015-1-5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
七届二中全会
• 时间:1949年3月 • 地点:西柏坡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曾是中共中央所
《共同纲领》解读:时间?内容? 性质:临时宪法 地位:施政纲领
2015-1-5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4
•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 的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依法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 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 权。 规定人民的权利,体现民主的原则 • 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 组织形式。其组织成份,应包含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革 命军人、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少数民族、 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主义分子的代表。 • 第五十一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 自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成立意义
结束了(三座大山),使半半中国成 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人民民主政权,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国家政治建设奠基,中国历史进入新 纪元
2015-1-5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8
二、开创政治建设的新阶段
三大政治制度(重中之重)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在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班级 姓名 学号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政治建设的起步阶段)一、学习目标①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②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③简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及其颁行意义④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⑤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二、重点:“政治建设”,特别是三大政治制度是本课重点。

三、学法指导:本课的学习同学要循序渐进、逐层深入,首先有新中国的成立,才有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开展政治建设的问题,进而引出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最后体会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意义。

四、课前预习(把握框架线索)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基石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3、开国大典4、成立的意义(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政治制度)1、 (根本)2、 (基本)3、 (基本)五、知识梳理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地点:(2)内容:大会代表对会议各项报告和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规定国名“ ”。

通过《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

筹备工作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基本内容《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共同纲领》在建国初期起着的作用,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意义:为建立作了汇总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开国大典:时间、地点:(2)新中国车国内立的意义: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①时间、地点:。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奠定基石
1、成立的条件
2、筹备工作: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新中国的成立 4、成立的意义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实施: 五大自治区的成立 4、意义: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结
一次典礼:开国大典 二个法律: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 三大制度: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新政协、一届人大:
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村
工作重心:
内容:
工作中心: 基本政策:
总任务:
意义:
解决了由新民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问题
七届二中
1949 年3 月 5 日-13日在河北省平山具的西柏坡村召开 1949 年 3 月在河北省平山具的西柏坡村召开
特点:具有广泛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群众性和进步性
(1949、9
北平)
〈共同纲领〉规定了: 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 与会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 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及海外华侨代表 主义国家;国家各方面 1、确立了国名、国旗、国徽、国歌 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性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 3、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
二届政协
请概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1、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政治制度 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 1、原因:
历史: 历史: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面临着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 各民族面临着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 地理: 大杂居、 地理: 大杂居、小聚居
2、确认时间及三级政权机构: 确认时间及三级政权机构: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架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基本的政 治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的民族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哪些权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哪些权力?人民代表拥有 哪些权利和义务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呢? 哪些权利和义务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呢? 全国人大会权力: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 全国人大会权力: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 监督权、 监督权、选举权等
1954年一届人大;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1954年一届人大;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年一届人大
3、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 (1)最早: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国前) 最早: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 最晚: (2)最晚: 西藏自治区 (1965年) 1965年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 行使自治权, 当家作主, 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 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 内部事物。 内部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954年宪 法作出了哪些 重要规定? 规定了国家的 性质、根本的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 政治制度、公 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民的权利和义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 务等 权的唯一机关。 (2)1954年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它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 标志和新的起点。 (3)1954年宪法与《共同纲领》就国家性质表述有何区别,你知 道为什么?
3、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 针的提出, 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4、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毛泽东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 介绍国徽图案。
5、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人民政协 迎来新的春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各少数民族的地区发展很不平 衡。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民族 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 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分布有何特点?
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少数
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4、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 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 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和发展: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 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打下合作基础。
1、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 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 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1921-1927年,工作重心在城市 1927-1949年,工作重心在农村 1949年以后,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参考《步步高》P24页)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内 容 决定——首都、国旗、国歌 选举——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代表特点(看下图分析):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怎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 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 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各民主
内蒙古、新疆 、广西、宁夏、西藏
西藏自治区简介:西藏自治区简称藏,地处祖国 的西南边陲,首府拉萨市。自治区平均海拔在 4000米以上,面积122.84万平方千米。人口247.9 万人。1965年9月成立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设置意义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数十万群众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观察上图,结合新中国成立意 义,说明:数十万群众为什么 新中国是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新 新中国是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人 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 过的国家政权有着哪些本质的 民当家做主 差异? 为国家政治建设逐步展开奠定了牢 第一问: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固的基石 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新中国成立意义
三大政治制度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 代表大会制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 治制度 3、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 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从制度类型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属于国 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属于我国的政党制 度,是属于政党执政、参与政权和干预政治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民族 政策,其目的在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压 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 迫、剥削,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 新中国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人民翻身做了国家主人。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 外,各少数民族人口据1953年普查统计,共3500多万人,约占全国人 口的6%;他们分布的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
材料二: 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民族压 迫 民族歧视的政策,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还保持着封建土地占有制 度或封建农奴制度,有些少数民族甚至还过着刀耕火种或单纯渔猎 的生活. 材料三: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 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1、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形成哪种居住局面? 地广人少,人口密度小。 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2、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怎样的经济状况? 落后, 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3、材料三中,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各民族间建立了什么样的关系? 共同抵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4、我们国家采取什么政策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权。
直选
监督
负责
服 务
服 务


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
1954年一届人大《宪法》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 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 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 行民主集中制。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 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广西壮族 自治区 1958
项目 制定机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参议院 全国人大 体现原则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民主平等 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 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性质 法 享受民主 资产阶级民主 人民民主 广泛程度 意义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 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 制度的灭亡和共和政体的 确立,中国民主化的丰碑。 新阶段
专题四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
1、历史条件 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反动政府已推翻; (1)军事: 全国人民热烈拥护; (2)人心: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论人民民主专政》 (3)理论: ①时间:1949.3; ②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③内容:工作重心、工作中心、基本政策、总任务; ④意义:为由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
人民 团体 党派
中国 共产党 海外 华侨 无党派 人士 人民 解放军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 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各民族
会议性质: 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各地区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成员(主席、 副主席)中,中共成员4名,民主党派3人。这三人及当时的身份分 别是:宋庆龄(民革成员)、李济深(民革成员)、张澜(民盟成 员)。 材料二 类别 总人数 副总理 政务院领导成员 21 4 11 2 政务院下属机构正副职 109
材料一 君上大权:(计14条)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召集、开闭、停止及解散 议院之权;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发诏令筹措必须之财 用……。附臣民权利义务:(计9条)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 等均准其自由;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日本帝国是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是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材料三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 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 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 材料五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 的教训) 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 两部宪法的共同点是都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皇帝或天 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 大会制度 前者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后者是社会主义宪法。前 皇都有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人民实际无权。 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者是资产阶级民主,后者是人民民主。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 表现在由专制集权向民主政治发展,由人民无权向人民主权发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 展,由形式上的“民主”向真实性的民主发展。 相适应 ① 联系材料一、二,找出两部宪法有什么共同点? ② 联系材料三、四,说明两部宪法有哪些本质区别? ③ 材料一、三、四反映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④ 联系材料四、五,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