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合集下载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结束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代行宪法的过渡状态。
制度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历程:
初步确立: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正式确立:
1954年宪法
继续: 一届人大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新阶段: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与会代表:
中心议题: 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内容 确定国名、首都、国旗、国歌、国徽 通过《共同纲领》《组织法》等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特殊地位:暂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1955年建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47年建立 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 容。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 么。
制度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条件: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建立: (1)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制 度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A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B
5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 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 B1954年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自)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自)

新中国早期 旳政治建设
----民主是我们旳目旳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旳史实;
★ 2、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旳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旳建立和完善旳 历史过程与意义;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旳特色 。
究竟什么是民主?民主,讲俗话就 是老百姓能起来说话、活动、想方 法。
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完善发展: 1956年确立“长久共存,相互监督”八字方针
合作探究
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有何联络何区别?
(1)联络: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旳主要形式
(2)区别:
1.性质:
不是国家机构;
是国家权力机关
2.职能: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3. 产 生 和 组织方式:
二 、探索中国民主政治新局面: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949: 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2、1953: 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旳建立
你能从下列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中说出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地位和职能吗?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949年6月19日,全国解放指日可待,毛泽东亲笔 写信邀请信宋庆龄赴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
一 、创建新中国:
1949年 9月2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毛泽东领导人 民筹建新中国,制定并经过了《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地点:1949年9月 北平 〈共同纲领〉要求了: 特点新:中国具为有人广民泛民旳主主义国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旳、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旳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 力旳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托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经过社会 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确保逐渐消灭剥削制度,建立 社会主义社会 。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949-1956)
பைடு நூலகம்
本课知识结构
1、新中国成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新中国成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条件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 (2)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 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央人民政府。 (3)理论、路线、方针上:中共七届二中会全 的决议——
代表的广泛性
人民 团体 各民主 党派 无党派 人士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中国 共产党
人民 解放军
各地区
各民族大团结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 A《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B 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
内容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原则 地位
2.创立
时间、地点: 1954年9月,北京 内容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2.法律 依据 3.建立
《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这项基本政治制度 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纷纷建立
发展过程
最迟: 1965年,西 藏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1958年,宁夏回族 自治区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 2、如何看待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失误?
三、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三路、2的0 世实纪践50~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社会主义 建
“一五” 计划
设的起步 三大改造
建设社会 主义道路 的探索与 失误
正确探索 失误
1953~1957 年,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步基础
①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②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 常化;③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3.(2013·湖北孝感一模)周恩来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 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 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不学他们”突出表现在采取( ) A.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确 立:1949 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正式确立: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但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 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 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下图是我国某一“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万 吨)。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B )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7.民歌是时代的回音壁,反映不同时代特征。这是中国民间一首典 型民谣:“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 太阳吸袋烟。”下列关于这首民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这首民谣最早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B.这是新型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带来的丰硕成果 C.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业丰收的喜人面貌 D.违背农业发展规律,是浮夸风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原因 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3、目的: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4.确立与完善
(1)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
(2)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 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4、五大省级自治区:内蒙古 西 宁夏 西藏 新疆 广
准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地点:1949年3月 河北西柏坡 2、内容: (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党的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 (3)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 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4)规定了党的总任务: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 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 会。
(1)内容
A、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2)体现了两大原则 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性质: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 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1)初步建立: 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 (2) 1949年——1954年代行人大职权 1954年后性质: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1956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全新阶段: 中共对民主党派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1、成立的条件: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准备: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3、成立: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①时间:1949、10、1 ②内容: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
2.成果: 2.成果: 成果
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 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1958
基本内容
省级自治区的成立 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时间 民族区域自治 地方划分为自 治区、自治州、 1947年 治区、自治州、 1947年5月1日 自治县三级, 自治县三级, 1955年10月1日 1955年10月 各级自治机关 依照宪法和法 1958年3月15日 1958年 15日 律规定的权限 行使自治权 1958年10月25日 1958年10月25日 1965年 1965年9月9日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三大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基本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
1、建立的基础:地方各级人大的召开 建立的基础: 2、建立的标志: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建立的标志: 1954年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 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内容: 公民的义务和权力 确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特点: 特点: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②开国大典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标志: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 2、中共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确立:1949年一届政协 ②正式确立:1954年宪法 ③完善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八字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初步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 ②正式确立:1954年宪法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一切权力属于谁?
②人民行使权力的机 关是什么? ③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是什么?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拥有哪些权力?
选 监 负 举 督 责
省市级人大
负 选 监 责 举 督
地市级人大
选 举 监 负 督 责
县市级人大 乡镇 人大
直 监 负 选 督 责


广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 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 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 机关。 1954年宪法作了哪些重要规定?有什么重大意义?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地点、 内容、意义)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 地点、内容、意义)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意义)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一届全国人大(时间、重要成果:《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含义、内容、 意义) “一次典礼、二个法律文件、三大制度、四次会 议”。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956年建立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
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建立宁夏 回族自治区
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
1958年建立广西 壮族自治区
总结: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 一、基石——新中国的成立 • 二、内容——三大制度
可以归纳为 “一次典礼、二个法律、三大制度、 四次会议”
“一次典礼”指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开国大典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明确提出: 《共同纲领》 正式建立:1954年 一届人大会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内容: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 特点: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A
A
B
6.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的方针,是为了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 C.改造民主党派 D.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正式确立:
1954年宪法 1954年二届政协 政协职能变化
(3)发展完善: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 (2)确立过程
《共同纲领》中规定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内容(1)新中国的成立标记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起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记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6)《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二、现代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成果“一法三制”,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特点(1)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原则(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代表性。

②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实行一院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④实行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政党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公认的。

中共和民主党派彼此在法律上是同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②政党关系:政治上是亲密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③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优质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优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二 、开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局面:
毛 泽 东 行 事 录 ( 七 )
1954年 1月
决定选举召开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问:人民群众参加选举表明了什么?
获得选举权,当家作主。
1954年 9月20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无 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思考:“一致通过”说明了什么?
1965年 西藏自治区 4.作用: 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保证祖国统一和 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广西壮族自 治区1958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从以上制度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初 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特色? (1)人民民主(国家政权性质决定) (2)民主集中制(人大、各机关) (3)政治协商(政党) (4)民族区域自治(民族) 结论:我国的政治制度,都是根据我国的国 情确立的,都体现着我国的国家性质,具有 中国特色。
水平目标Ⅰ(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你能从下列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中说出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地位和职能吗?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
最高人民 检察院
最高人民 法院
国务院
中央军事 委员会
各部委
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 大常委会是其常设机构; 职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决定中央各领导成员, 并对其监督。
三部宪法分别反映了谁在掌权?有何特点?
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民主 人民民主 广泛性
二 、开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局面: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课题: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重难点1、新中国的成立2、三大制度、一部宪法3、我国民主政治特点三、过程(一)民主政治概念及高考地位民主政治,是指大多数人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的政治制度。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保证和维护最广大人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的政治形式。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日益迫切。

政治民主化是当代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近年的高考中常常涉及。

(二)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知识结构第一阶段(1949年至1956年):起步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56至1976年):曲折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制度化、程序化发展阶段(三)具体知识讲授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949—1956)—起步发展阶段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基石(1)新中国的成立的历史条件A、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反动政府已被推翻;B、政治、思想、理论上: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1949.3;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内容:工作重心、工作中心、基本政策、总任务;意义: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C、组织上: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1949.9;地点:北平;特点:中心议题:内容:决定国名国旗等、通过《共同纲领》等文件;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意义: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

思考: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会议性质: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职权(2)新中国成立标志:1949.10.1;(3)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新纪元A、推翻三座大山,结束双半压迫剥削历史,成为真正独立主权国家;B、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人民翻身做了国家主人-C、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浅谈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实践

浅谈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实践

浅谈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实践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行民主政治,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

民主政治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民主政治的方式,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和决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民主政治还能促进政府的廉洁和公正,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通过探索和实践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逐步走向民主法治社会,为今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现实。

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政治挑战和转型压力,需要建立一套适应国情的政治体制来管治国家和推动社会发展。

在解放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府面临着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民主政治建设势在必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背景复杂多样。

一方面,国内长期战乱和外来殖民统治导致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混乱和虚弱,需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来重建政治秩序和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国际上冷战格局的形成,中国政府需要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保障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民主政治建设也成为实现国家独立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也是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源泉。

经历了长期战乱和外来统治的中国人民,对民主政治有着切身体会和深刻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民主制度来参与国家建设和治理,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满足人民基本政治权利和提升政治参与度的迫切需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背景极具紧迫性和现实意义,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

2. 正文2.1 探索建立政治体制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必须建立起符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新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新
③ 是由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目的:
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3.民族区域制度:
(1)建立的原因: (2)目的: (3)法律依据:
① 《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 1954年宪法正式确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 本政治制度。
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也是中国的国情和
特点所决定的。此制度是指(

A.多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⒉这一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
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
③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2、过程
①筹划——新政协会议的召开 ②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1、历史条件 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③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2、过程
①筹划——新政协会议的召开
②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塔吉克族 珞巴族
怒族
基诺族
分布特点: 大杂居 小聚居
汉族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我国的政党制度): 3.民族区域制度:
(1)建立的原因: ① 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 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 局面。(客观依据)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奠定基石
1、成立的条件
2、筹备工作: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新中国的成立 4、成立的意义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实施: 五大自治区的成立 4、意义: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结
一次典礼:开国大典 二个法律: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 三大制度: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次会议:七届二中全会、新政协、一届人大:
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村
工作重心:
内容:
工作中心: 基本政策:
总任务:
意义:
解决了由新民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问题
七届二中
1949 年3 月 5 日-13日在河北省平山具的西柏坡村召开 1949 年 3 月在河北省平山具的西柏坡村召开
特点:具有广泛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群众性和进步性
(1949、9
北平)
〈共同纲领〉规定了: 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 与会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 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及海外华侨代表 主义国家;国家各方面 1、确立了国名、国旗、国徽、国歌 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性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 3、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
二届政协
请概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1、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

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的开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同时也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希望。

本文将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主题,探讨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历程。

一、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迅速展开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建设工作,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活动等工作。

在政治建设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宪法。

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正式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为国家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活动、整党整风运动等。

这些政治改革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1949年,新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贫困,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和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措施,包括实行计划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等。

在经济建设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土地改革。

1949年,新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实行了土地国有化和土地分配等措施,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工作,包括修建铁路、发展工业生产、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

这些经济建设工作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政治制度 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 1、原因:
历史: 历史: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面临着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 各民族面临着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 地理: 大杂居、 地理: 大杂居、小聚居
2、确认时间及三级政权机构: 确认时间及三级政权机构: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架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基本的政 治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的民族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哪些权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哪些权力?人民代表拥有 哪些权利和义务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呢? 哪些权利和义务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呢? 全国人大会权力: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 全国人大会权力: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 监督权、 监督权、选举权等
1954年一届人大;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1954年一届人大;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年一届人大
3、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 (1)最早: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国前) 最早: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 最晚: (2)最晚: 西藏自治区 (1965年) 1965年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 行使自治权, 当家作主, 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 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 内部事物。 内部事物。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它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困难时期到如今的繁荣发展。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政治建设1.1 建国初期的政治体制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体制建设成为重要任务。

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制,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实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协制度。

1.2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新中国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国有企业的建立,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例如,实行国家主席制度,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等,不断提高政治体制的科学性和现代化水平。

二、经济建设2.1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通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国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国家逐步实现对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2.2 经济改革与开放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金融改革等,逐步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与国际接轨,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2.3 经济发展的成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三、社会建设3.1 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行了普及教育的政策,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建立了一系列教育体制和制度,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3.2 医疗卫生事业的改善新中国注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了医疗卫生条件和水平,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3.3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新中国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和人民的幸福感。

新中国政治建设

新中国政治建设

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 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 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 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A.全国人民代表 B.民族区域自治 C.基层选举 D.政协会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 A.政治协商 B.互相监督 C.参政议政 D.轮流执政
综合材料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 着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 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 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 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 造了必要的前提; 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 新中国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 2.开国大典(1949.10.1。北京):标志新中国成 立。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成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特色,是一个新民主主义 性质的国家。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国内: 政治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新 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 时代;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已经结 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的时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 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国际:改变世界格局,壮大世界社会主义力量;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原因:⑴民主党派与中共有合作反蒋独裁的历史 (历史基础);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生产力仍落 后,需团结民主党派共建新中国。 ⑶三大改造后, 民族资产阶级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劳动者,其政党也 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
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问题:(1)表明《共同纲领》的性质是什么?
提示:(1)表明《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
性质。
问题:(2)从史料二所列内容看该宪法的特
点是什么?
提示:(2)该宪法的特点是这是新中国的第
栏 目 链 接
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
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 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对国家的行政方针 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问题 进行协商的制度。
栏 目 链 接
2.发展历程。 (1)创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 法的形式确立了该制度。 (2)新发展: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为中国 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
3.特点。 (1)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以 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 (2)我国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一起参 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
栏 目 链 接
流执政的问题。
(3)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
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
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4.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 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 局面。
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
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
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
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
栏 目 链 接
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
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
题》
问题:根据上述史料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
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
么?
栏 目 链 接
提示: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
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
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
争中结成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合作、
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
繁荣。
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 志。
导学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史料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
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 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 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 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
栏 目 链 接
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
临时宪法的作用。
史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
栏 目 链 接
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
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
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
栏 目 链 接
3.文明史观: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
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
期。
栏 目 链 接
4.整体史观: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
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
的斗争。
二、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1.含义: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
导学一 《共同纲领》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 课 堂导 国宪法》的不同 学 史料一 由于它所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
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各项基本政策,并且由于
它是由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因此,尽管它还不
是一部正式的宪法,但不管从内容上还是从
法律效力上看都具有国家宪法的特征,起了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 标要 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 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栏 国成立的 历史意义 1.革命史观: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标志着中国新民 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2.现代化史观: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和社会 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石。
栏 目 链 接
(3)曲折: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严重
破坏了多党合作制度,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
常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批民主人士
栏 目 链 接
受到打击迫害,民主党派被迫停止活动,政
协工作陷入瘫痪。
(4)新的春天: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提出
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