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调节气候、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塑造地形等方面的作用。
4.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强调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水循环过程中哪个环节最重要?为什么?
-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简单易懂的概念图和练习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7.实施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组报告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反馈。
-设计评价量表,明确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习反思。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体图片,如湖泊、河流、冰川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水体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学科基础上已具备一定条件,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地球与地图、气候与气象等基本概念,有利于理解水循环的相关内容。
2.在思维能力上,高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案例、图表等途径探究水循环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如何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水循环相关知识,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提供案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干旱或洪涝问题,让学生探讨水循环与这些问题的关联。
3.结合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教学,观察当地水体的分布、流向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晓陆地上各种水体类型,知晓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2、熟练掌握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和环节。

3、分析城市积水问题,从而了解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相互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绘图、实验操作,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2、通过对城市积水问题分析,培养地理的综合思维能力。

3、通过对人类活动和水循环的相互作用的认识,树立人地协调观。

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对陆地水体数量的了解,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难点】利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城市积水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一个地理环境的新领域——水圈,认识生命之源——水。

一、这是水吗?——认识水体(展示液态、固态、气态的水体图片,判读是否是水体。

学生判断比较容易。

)水体可以是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根据统计,水体中储量最大的是(海洋水),而我们需要的淡水仅有2.53%,而淡水中有2/3都是冰川,我们能直接利用的主要来源于湖泊淡水和河水,所以要节约用水,淡水资源真的很稀少。

过渡:可是大诗人李白曾在《将进酒》中说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天上来的是什么水体呢?诗人本意是说明黄河水从高峻的巴颜喀拉山流淌而来,落差极大,高山来水是什么水体呢?河流水的来源不仅仅有冰雪融水,还有许多其他的水源补给。

请大家阅读图3.2,观察图中的河流有哪些主要的补给水源?(读图得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二、水循环《将进酒》的下一句是什么呢?“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今天从地理学的角度来重新理解这句话是否科学。

解读水圈,水圈在四大圈层中各环节的运动就是——水循环。

1、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阅读P55图文材料,独立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箭头),并标明各环节的名称。

(学生独立绘制,老师随机抽查几位同学展示,大家一起纠错。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水循环的概念及主要环节。

2. 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水循环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2.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水循环的意义。

五、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各种形态之间不断转换、循环的过程。

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冰雪融化等。

3. 水循环的意义:a.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b. 更新陆地水资源。

c. 侵蚀、搬运、堆积地貌。

d. 影响气候、生物、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

e. 支持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4.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 降水:带来水资源,影响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

b. 径流:形成河流、湖泊,影响水能资源、渔业等。

c. 地下径流:补充地下水,影响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d. 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洪水等灾害。

e. 冰雪融化:影响冰川、雪山分布,加剧海平面上升。

5. 人类活动与水循环:a. 水资源开发利用:兴修水利工程,调节水循环。

b. 环境保护:防止水污染,维护水循环正常进行。

c. 城市化:影响水循环过程,加剧水资源短缺、内涝等问题。

d.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加剧水土流失、洪水等灾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存在形式及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

2. 新课导入:介绍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环境作用。

3.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地理意义和环境作用。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水循环的相关图像、数据和案例。

2.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主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2. 讲授新课:(1)介绍水循环的概念:水在地球上的不断运动过程。

(2)讲解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3)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调节气候、塑造地形、提供水资源等。

(4)阐述水循环的环境作用:生态平衡、地表净化、地质灾害预防等。

3.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讨论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水循环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水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水循环过程和地理意义的掌握。

3. 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水资源管理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从实际工作者的角度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水库、水处理厂等,加深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自然界的水循环》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生存和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水循环的动画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今天的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2. 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包括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让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对人类生存和环境的重要性,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4. 课堂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水循环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环节。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课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通过讨论和发言,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限制,有些学生在绘制示意图时没有得到充分的指导,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后。
注意事项:
1.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意查阅相关资料,确保所提交的作业内容充实、准确。
2.作业要求字迹清晰、表述清楚,注意遵循学术规范,避免抄袭。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体系。
3.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实践能力。
4.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技术手段,如GIS、虚拟现实(VR)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6.建立学习小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3)简要介绍水循环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教学内容: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水循环知识,如蒸发、降水等基本环节。
(2)提问:“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水循环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和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水循环过程中的计算方法、GIS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需要掌握降水、蒸发等环节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GIS等工具分析水循环过程。
教学设想:通过案例教学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组织现代技术手段的操作培训,帮助学生熟练掌握GIS等工具。
4.针对课堂所学的水循环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一篇短文,阐述水循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1一、学情分析高一〔1〕班是一个“慢热型〞的班级,在刚开学的时候,地理课的课堂效果并没有到达很好的效果,但是经过半个学期的调整,现在高一〔1〕班的学生思维已经变得较活泼,大局部学生上课精神面貌很好,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了。

本节课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和高考有很多的相关性,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高考和生活得到更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

②课前布置活动题:黄河的断流现象,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开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等等。

五、教具:多媒体教学平台六、课时安排:1节课七、课型:授新课教学过程: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回〞了吗?引入新课自然界的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

高一地理教案一、相互联系的水体结合图3.1,自学第一局部内容答复以下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有哪几种存在形态?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学生答复,老师补充小结〔展示课件幻灯片4和5〕。

答案:1、地球上的水体的形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简单介绍分布〕;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在空间上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陆地上的水体分为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各种相互联系的水体,并指出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作铺垫。

2.教材第二部分通过水循环示意图,详细介绍了三种水循环,然后以活动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产生的影响,最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水循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三、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读图分析,讲练结合,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形式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活动探究一结合课本图3.1、图3.2分析自然界中水体的相互关系滚滚长江东逝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观察水循环视频活动探究二全班同学动手,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写出水循环的环节。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教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活动探究】展示黄河下游断流的图片,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况?采取什么措施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过程,了解水的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河流等基本概念。

2.技能与能力:能够描述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以及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关键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用一幅插图展示一段河流的全貌,引导学生回忆河流的水从哪里来,回忆自来水是从哪里来的。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雨水是从哪里来的?2.水循环的概念(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水的三态变化过程,然后给出水循环的概念,让学生口述出水循环的过程。

3.水的蒸发(1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大家在夏天经常喝冰水,为什么杯子会出现水珠?让学生思考一下。

然后教师给出答案:这是因为水在杯子里被太阳热能加热后,发生了蒸发,水分子变成了气体形态。

引导学生理解水蒸发的概念。

4.水的凝结和降水(2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玻璃窗上会出现水滴?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形成云?最后给出答案:这是因为水蒸气在玻璃上遇冷后发生了凝结,变成了水滴。

当水滴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形成云,云中的水滴结合成雨滴,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降水。

5.地下水的形成(15分钟)6.河流的形成(15分钟)教师通过演示和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河流的形成过程,并向学生解释水循环中的河流是怎样形成的。

7.教学归纳(10分钟)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强调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8.拓展延伸(2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节约用水很重要?请举出一些节约用水的方法。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堂教学设计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阐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相互联系的水体”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的学习作铺垫;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本节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规律,初步形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观念。

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第二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掌握降水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等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自然界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

自然界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

自然界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3.运用有关图象和视频素材,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氛围,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内容中去。

【学习新课】1.对“相互联系的水体”,有如下教学建议。

(1)水圈概念和水的分布教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第一,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有水存在?”学生可以列举出地球上的水广泛分布于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地下、土壤和生物体中。

教师由此引出水体概念。

第二,教师设问:“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孤立存在还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是联系的,请举例说明它们是如何发生联系的。

”由此可概括出地球上的各个水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联系的,并组成地球水圈。

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水圈各种水体的转化方式是通过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其联系过程就是水的循环运动。

第三,教师进一步设问“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导学生得出水圈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水圈的连续性和不规则性的特点。

(2)图“读图思考”的教学,思考题1教师首先从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入手,通过读图观察,让学生得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其后,可结合实例,如地处赤道地区的亚马孙河、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地处高纬度地区的鄂毕河等,让学生判断这些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并总结出雨水补给是世界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

此外,从读图中还可以观察出,一条河流的补给水源可以有多种,在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区时,补给水源也会不同。

这一点可以以长江为例,让学生说出在长江不同河段补给类型有哪些变化。

思考题2,可以让学生先互相讨论,并要求学生用图形的方式来说明两种情况下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

学生能运用绘图的方法说明地理现象的特征或原理,是地理基本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2.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有如下教学建议。

(1)水循环概念与类型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或自绘板图边画边讲,也可以运用电脑动画演示水循环的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

2. 掌握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3. 理解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

2. 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讲义、教学PPT。

2. 涂鸦板、彩色粉笔。

3. 实验器材:水、烧杯、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张地球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覆盖着多少水。

然后让学生描述自己所见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水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为什么地球上总是有水?2. 呈现知识点(10分钟)a. 讲解水循环的定义:自然界中水在不同形式间不断转化和迁移的循环过程。

b. 讲解水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入渗、径流等。

c. 通过示意图或PPT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水循环过程。

3. 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给学生展示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教师将水倒入一个烧杯中,然后将烧杯放在火上使水加热,学生可以观察到水开始慢慢蒸发,形成水蒸气。

随后,教师可以使用冰块贴在烧杯的外部,让学生观察到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水滴。

4. 分组探究(20分钟)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到实验室或室外进行一次小规模的探究任务。

每个小组可以准备一个小的水池,并放置在室外。

学生可以记录下池塘中水的变化,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等过程。

然后,学生可以将结果报告给其他小组。

5. 深入了解(15分钟)让学生回顾整个探究过程,总结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让学生从经济、社会等方面思考水循环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提出创造性的想法。

六、课堂小结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和讨论,教师可以总结整个课程的内容,并强调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观察降雨过程,并写一篇200字的作文,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体会。

(完整word版)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案

(完整word版)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案

3.1自然界地水循环学案[考纲及解读]1、水循环地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地地理意义2、了解人类对水循环地影响3、描述陆地水体地相互联系,区别河流地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解读:1)、对潜水与河湖水地相互补给关系地判断;2)、不同地区河流补给地形式及形成原因;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地积极与消极地影响表现形式及结果等。

[要点梳理]一、相互联系地水体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态、态和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地圈层——水圈.b5E2RGbCAP ①气态水数量最,但分布最. ②液态水数量最,分布。

③固态水仅在、或条件下才能存在。

2、陆地水体类型:①地球上地水体包括水、水和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地, 占全球水储量地96.53% ;②分布在陆地上地各种水体,包括水、水、水、水、水、水等,水量只占全球水储量地3.47% ,但是在自然环境中地作用非常巨大,它供应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地;p1EanqFDPw ③在地球淡水中,是主体,全球冰川面积约占陆地面积地1/10,水量约占淡水总量地2/3,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地还不多。

DXDiTa9E3d 水资源地概念:狭义地水资源是指。

3、从运动更新地角度看,陆地上地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地关系: 河流水地补给类型:3、从运动更新地角度看,陆地上地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地关系:案例1:补给关系为:案例2:黄河下游河床底部高出两侧地面,形成“地上河"——黄河水与地下水地补给关系是.[知识点小结]1、陆地水体地相互关系:①河流单一补给地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②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地补给.③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地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以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地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

RTCrpUDGiT [例题]河流径流量分析步骤(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地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降水季节--有汛 气候区 补给时间 径流特点热带雨林十温海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地变化而变化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年际变化较,季节变化较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流量,流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5PCzVD7HxA (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无汛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地互补关系——补给方向取决于三者相对水位高低 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地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二、水循环地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地水地过程.2、水循环类型:①海陆间大循环:由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陆地上地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最后由江河汇集返回大海,完成海陆间大循环。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1
2.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美丽画面,如瀑布、湖泊、河流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水循环的神奇与美丽。这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其审美情趣。
3.问题导向:教师针对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考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地区差异。
2.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以解答这个问题。”
4.引导学生关注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地形、气候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讨论任务:“请你们小组探讨一下,水循环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水循环的基本环节、作用及影响因素。
3.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地理过程,它对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有着重要影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水循环的奥秘。”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及作用。
2.针对每个环节,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教师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其在水循环中的意义。
3.教师通过展示图表,讲解水循环在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2.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2.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理解水循环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4.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提问)水有哪些物理化学*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小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教师精讲]1、定义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展示图片)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合作探究一)1、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2、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3、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川、2/3)4、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45%)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

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三维目标定向⑴.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过程与方法①课前布置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各种水体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①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②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①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②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教法分析1.创设情景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2.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三、学法分析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

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播放2014年平顶山市郏县大旱而引发的吃水难视频,让学生对水的重要性有真切的体验,进而提出了解水的相关知识。

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自学探究】结合图3.1,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从存在形态上和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2、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总结(展示课件)【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课件展示图片】: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教师:李白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么“黄河之水”究竟从哪里来?(学生自主讨论)学生:大气降水、高山冰川或冰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教师:河流的补给水源有很多,按补给量的多少,河流都有一个最为主要的补给水源,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时最重要的补给;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可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接下来,咱们看一下河流水和大气降水的补给关系。

学生:降水量越大,河流的径流量越大教师:除了和大气降水有补给关系,河流与湖泊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河流根据水位的高低分为丰水期和枯水期。

那么,在这两个时期,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河流与湖泊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如何呢?学生:丰水期时,湖泊水位较低,河流水补给给湖泊;枯水期时,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教师:(播放河、湖水互补关系动画)丰水期,湖泊起到纳洪和分洪的作用;在枯水期,能够有效地延缓枯水期,提高河流径流量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湖泊对河流径流量具有调节作用。

教师:《红楼梦》第六十九回中秋桐说:“我和她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她?”以辨称其与尤二姐病情的毫无关系。

井水与河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那井水会不会“犯”河水呢?生答:水往低处流,当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当河流水位低于地下水位时,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动动手】根据讲解,请用箭头画出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示意图湖泊水河流水地下水冰川大气水融化降雨降雪蒸发蒸发降雨凝结下渗丰水期枯水期丰水期枯水期(气温)(降水量)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问题承转】面对滔滔黄河水,李白曾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黄河是真的一去不复回吗?好,咱们看一下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动画演示】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

【学生活动】说一说: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指一指: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画一画: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比一比: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想一想:哪一种水循环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更新?哪一种水循环所参与的水量最多?究一究: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补充总结)【小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教师播放图片后提问】自然界中水循环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归纳水循环的四点意义。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调节全球热量平衡3、联系海陆间的纽带4、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五、板书设计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体形态———固态、液态、气态2、水体分布———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3、水体联系———相互补给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形式——海陆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循环2、水循环的意义:1.下渗减少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地理环境不断被改变,自然地表(土壤、植被)逐渐被人造地表(建筑物、柏油马路)替代,由于人造地表非常致密,因此造成地表水下渗速度减慢,下渗减少。

2.地表径流增多一旦发生短时间的强降水,非常容易引起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严重时引起城市内涝。

3.地下径流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城市地表塌陷,沿海地区咸潮等。

以下是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顶岗实习总结专题13篇第一篇:顶岗实习总结为了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学校的计划要求,本人进行了为期个月的顶岗实习。

这个月里的时间里,经过我个人的实践和努力学习,在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对村的概况和村委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村村委会的日常工作及内部制度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在与其他工作人员交谈过程中学到了许多难能可贵经验和知识。

通过这次实践,使我对村委会实务有所了解,也为我今后的顺利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实习工作情况村是一个(此处可添加一些你实习的那个村和村委会的介绍)我到村村委会后,先了解了村的发展史以及村委会各个机构的设置情况,村委会的规模、人员数量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忙清理卫生,做一些后勤工作;再了解村的文化历史,认识了一些同事,村委会给我安排了一个特定的指导人;然后在村委会学习了解其他人员工作情况,实习期间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习期间我遵守了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

我在村委会主要是负责管理日常信件的工作,这个工作看似轻松,却是责任重大,来不得办点马虎。

一封信件没有及时收发,很有可能造成工作的失误、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很感谢村委会对我这个实习生的信任,委派了如此重要的工作给我。

在实习过程中,在信件收发管理上,我一直亲力亲为,片刻都不敢马虎。

为了做好信件的管理工作,我请教村委会的老同事、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出了一套信函管理的具体方法。

每次邮递员送来的信件,我都要亲自检查有无开封、损坏的函件,如果发现有损坏的函件,我马上联络接收人亲自来查收。

需要到邮局领取的函件,我都亲自到邮局领取,并把信函分别发放到每个收件人的手里。

对于收到的所有信函,我都分门别类的登记,标注好收发人的单位、姓名还有来函日期等等。

我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受到了村委会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在他们的鼓励下,我的工作干劲更足了。

在工作之余,我还经常去村民家里,帮助他们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学会了许多技能。

我学会了一些常见农作物的生长特征,也学会了怎么给农作物施肥,洒药。

这些,都将是我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短短个月的实习生活很快就过去了,这次实习是我从学校踏入社会的第一步。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村民们的纯朴,也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不易,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作为当代大学生身上肩负的使命。

在这次实习生活中,村委会的叔叔、阿姨们对我十分的照顾,在工作中,在生活上都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也对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通过这次实习,锻炼了我的做事能力,养成了对人对事的责任心,也坚定了我加强学习,提升自我价值的信心。

二、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在此次在村村委会顶岗实习的工作中,确实让我学到了不少书本以外的知识,同时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第一,该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在村务工作的处理上,方式方法比较粗放。

第二,村委会工作人员思想比较守旧,缺乏对新事物、新观念的学习和认识。

第三,村委会的现代化办公水平还比较低,虽然配备了电脑等现代化办公工具,但是实际的利用程度很低。

第四,村委会人员由于不是国家编制,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不是很积极。

三、实习的心得体会刚开始去村村委会实习的时候,我的心情充满了激动、兴奋、期盼、喜悦。

我相信,只要我认真学习,好好把握,做好每一件事,实习肯定会有成绩。

但后来很多东西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好它很不容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