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一.知识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知识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物质性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活动。

(2)实践是一种活动。

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征(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实践的和实践的。

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及其也具有客观性。

(2)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___ _____、___ ____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__)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____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则会阻碍人的实践活动。

2.方法论:坚持第一的观点,重视指导作用。

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地统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三.易混易错点:1.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的历史性在于它是有目的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5.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6.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

四、课堂练习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2.“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这表明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4.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做、行动)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观念变为现实)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 P43(2)特点A (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这首先是由决定的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人(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体)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如仪器)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b实践的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受到的制约B (不是消极、本能活动)实践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C (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a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而是。

b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1)实践是认识的因为:(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因为: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3)实践是检验因为:(4)实践是认识的因为: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2008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8年物价涨幅目标控制在4、8%左右。

这个指标创出最近5年来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的新高。

2008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在8%左右。

这是我国连续第4年把这一目标定在8%左右。

这表明()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④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3、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⑥4、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实验活动,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重点难点】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导学菜单】亲爱的同学,请你带着下面的问题阅读课本,自学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相信你能行!
一、课前预习
1.什么是实践?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是如何推动认识发展的?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动手实践:“有网友说用牛奶包装盒能做出精美的手工艺品”
三、合作探究
1.牛奶盒能做手工品,这种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2.这种认识正确与否怎么去检验?
3.通过实验,我们获得新认识的目的是什么?
4.我们对于牛奶盒有了新的认识,是什么推动了我们认识的发展?它是怎么推动认识发展的?
【生活运用】亲爱的同学,请你参与讨论,合作共享。

对于网上没有验证的传闻,特别是敏感话题,比如某地要发生地震、流行性疾病扩散等容易引起恐慌的传闻。

1.你不知道它是谣言的情况下,会怎么做?
2.如果你知道它是谣言,又会怎么做?
3.这给了你什么启示?
【知识构建】你能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吗?试试看,你可以的!。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共3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共3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共3篇《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一、课程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了解认识产生的过程及基本规律。

2、通过导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3、通过案例讲解,解析认识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4、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新知识。

二、教学重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认识产生的过程及基本规律。

三、教学难点:1、理解认识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2、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导入启发法、情境体验法;2、教师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3、课堂互动、学习归纳。

五、教学内容:一、导入启发(1)PPT呈现一幅画像:一双手拿着两个圆珠笔,看似本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地方。

(2)问:假如将珠子放进布袋中,让人不分左右手选取一个珠子,这时要如何判断这个珠子是放在左手还是右手?(3)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探讨不同的解决方法。

(4)通过本例子,导入到认识是什么,认识产生的过程及基本规律的讨论。

二、教师讲解(1)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定和理解,是心理活动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2)认识的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

(3)认识产生的规律主要包括个别与一般、先后与同时、轻重缓急、因果关系等。

(4)认识的条件包括感觉器官、感性资料、神经及心理活动机制等。

三、案例分析(1)通过学生举出具体例子的方式,进一步解析认识发展的演变规律。

(2)以“张三的身高”为例,让学生了解感性认识、概念认识、判断和推理等不同阶段的表现。

(3)以“天气变化”为例,让学生了解对事件进行先后顺序的认识以及因果关系的认识。

四、小组讨论(1)分小组讨论认识到自己喜欢的食物、为什么喜欢这种食物、在哪里吃到这种食物等。

(2)要求学生从感性认识、概念认识、判断和推理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课堂互动(1)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促进恰当的沟通和了解。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

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学习重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课前预习自主探究】一、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实践的含义阅读课本42页虚框及正文第一段,分析: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点拨: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

实践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2—43页,分析:(1)实践的特点有、、(2)实践为什么具有客观物质性?(3)如何理解物质具有主观能动性?如何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哲理故事】唐代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

他有一幅斗牛图,画得十分生动,被人们视为珍品。

有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那出来晒,一个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

藏主问他何故,他说:“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

这幅画的牛尾巴翘得象根竖起来的棍,叫人不由得发笑。

”还一中国画作者,到船厂去体验生活。

他画了几幅有位当代的草图,征求工人意见,在其中的一幅画面上,一位工人正在冒雨焊接钢板,另一位工人为他打着雨伞。

工人看后提出意见说:“雨伞的位置不对。

应该一到前面,遮住电焊。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特点。

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能力目标: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学习重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屠呦呦:“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铭记他们在青蒿素研究、发现与应用中的积极投入与突出贡献。

”屠呦呦科学实验由哪几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提取的青蒿素才成功?为什么?为何发现青蒿素? 这与蜜蜂采蜜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是她一个人的奖吗?1969年屠呦呦开始参与该项目,当时条件怎样?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合作探究二四十多年前,疟疾正肆虐全球,每年有上亿人感染,几百万人死亡,而海南岛老百姓更是谈虐色变。

海南省南桥乡前院长黄明珊说:“南桥陵水有命去无命回,可以想象这个民谣这样讲的,这个地区疟疾发病率有多高,特别是恶性疟疾。

当时青蒿素没有发现之前,这个死亡率很高的,一发病就死亡”。

当时疟疾病人已经对西药产生抗药性,人类急需一种新药来对抗疟疾。

中国政府为此成立了集合全国专家的523专项研究项目。

1969年,屠呦呦加入523专项研究项目中的中医药小组,致力于从传统中医药中寻找良方,经过对几百个药方的筛选实验,190多次失败后。

1971年,她终于创新使用乙醚,提取抗疟有效成分。

1.屠呦呦等科学家是怎么发现使用乙醚提取抗疟疾有效成分的?2.中国政府为什么成立了集全国专家的“523”专项研究项目?四、解惑提高(误区警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东安县2014年下期高中教师课堂教学比武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原创设计:东安一中彭建荣【教材分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第六课第一框题,此框题继第五课理解意识以及意识的能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从实践而来。

【设计思路】基于现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生活化趋势,本堂课始终围绕“眼镜”这一生活话题,采用生成性教学法和借鉴理科实验教学法,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由生活导入,追问生活,感悟生活,提炼观点,自然生成“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哲学道理。

然后让学生学会回归生活、践行生活,运用实践的有关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并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实践的知识解释社会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法、生活追问法、实验法、自主命题法等,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实践及其基本特点”,深刻领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使学生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服务于实践,做到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案、滴瓶、烧杯、玻璃片、洗洁精、食盐、醋等【教学过程】导入生活、激发兴趣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眼镜追问生活、深入思考围绕“眼镜的发明、生产和使用”这一话题,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角度提出问题。

提炼问题、合作探究感悟生活、理论提升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_______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与特点2、了解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3、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和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力目标: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服务实践。

二、重点、难点: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导入语设计:从古至今人们对宇宙就充满憧憬,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船及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活动都是人类探索宇宙的表现。

在人类不懈的探索中,我们正揭开宇宙神迷的面纱,触及它真实的模样。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人的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固有的,而是来自于实践。

通过这节课我们将要弄懂:1、什么是实践?2、实践的特征是什么?实践与认识是什么关系?等一些问题。

一、实践及其特点用 5 分钟阅读第42页上的探究活动材料和第42-43页课文。

用4分钟小组交流设问并派代表发言做全班交流。

用 5 分钟独立完成以下内容,组内互判。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其基本含义是:(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以-------------为对象的--------------活动。

(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

实践的特点有1、实践具有---------------。

2、实践具有------------。

3、实践具有-------------------。

用 5 分钟小组合作完成:结合对实践定义的理解,列举出生活中的实践活动的表现形式,讨论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班上交流。

用 2 分钟独立完成:人类基本活动有三种:(一)是-----------的生产实践(二)是-----------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

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精选3篇)政治关于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范文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

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仰望夜空,星光点点,惟月为大。

缺缺圆圆,变幻摇曳。

从旧石器时代刻在甲骨上的简单符号,到如今咏叹唱和的诗歌文章;从东方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九天揽月,人类从来没有停息对茫茫苍穹中那轮皎皎玉盘的追求。

新课讲授:人类对月球的探索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了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带回了岩石和土的样本,使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0xx年,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使人们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球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认识。

20xx年,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运载火箭将两个月球探测仪发射升空。

科学家对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得的撞月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确认,月球存在水。

20xx年,中国“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国际上第一次获取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

探究一:人类的这些对月球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两层基本含义: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学案2: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案2: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学习目标1.知道认识的含义、阶段,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初步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增强学习动力,以汲取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事物、对社会的科学认识。

增强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学以致用,指导实践,也检验认识的效果,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1.重点: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三、自主预习(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认识是________对客体的________反映。

________和________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________,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________。

(1)感性认识的含义及其形式感性认识是人们在________基础上由________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________、事物的________、事物的________的认识,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________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事物自身________的认识,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________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________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________、________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________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________的关系。

2.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1)含义实践是________改造________的________活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标要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

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运用: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重点与难点: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征。

学习方案:1.在区分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与纯粹的意识活动、与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全面理解实践的含义,并通过对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实践的理解。

2.重点掌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理论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等几个方面全面认识,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全面认识物质、实践、认识之间的关系。

导读: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是人们改造的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

实践具有三个特点:、主观能动性、。

2.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一是改造自然的,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是的实践。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和。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和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的产物。

3.认识产生于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4.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5.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1(人教版必修4)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1(人教版必修4)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关系的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指导实践,努力取得改造世界的有益成果。

学习重点和难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自主学习1.实践的含义: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2.实践的特征:3.客观物质性是由的客观性决定的4.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5.实践的三种形式:、、6.实践是认识的,实践认识,认识实践。

7.实践是认识的、、、8.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体现在1)2)3)三、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1、什么是实践?2、实践有哪些特点?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4、实践为什么是认识的基础?探究活动二: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3、农民种庄稼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探究活动三:对号入座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活动主观能动性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受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性探究活动四:1、蜜蜂筑巢与建筑工人盖房子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2、《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了许多年,搭帐篷,种庄稼,他这种单个人的实践活动还具有社会性吗?探究活动五:镜头一:走进文学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镜头中的诗句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各抒己见:观点一: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观点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你认为哪个观点正确?镜头二:走进科学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

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品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品学案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预习要求]1.科学精神: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公共参与:通过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比较,明确实践的基本特点。

3.政治认同: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和目的四个方面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重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难点:实践与认识课前预习案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1)含义: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认识的两种不同形式和阶段: 和。

①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事物的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②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全体、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③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性②实践具有性③实践具有性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1)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

课堂探究案【探究与分享】材料孔子往东游历,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1 人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解和把握,是人类智慧和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

1.2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探讨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的基础。

1.3 通过学习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类认识的来源、过程和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知识点讲解2.1 感知和认知:人的认识来源于感知,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信息,经过大脑的处理和理解,形成对事物的认知。

2.2 经验和知识: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人们通过经验获得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2.3 思维和理性:人的思维和理性能力是认识的重要工具。

人们通过思维和理性分析,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准确和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3.1 人的认识来源:介绍人的认识来源于感知、经验和知识,以及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和关系。

3.2 认识的过程:讲解认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阶段,以及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顺序和关系。

3.3 认识的规律:介绍认识的规律,包括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发展阶段、认识的本质和任务等,以及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的认识来源、过程和规律,掌握认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认识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认识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重点:人的认识来源、过程和规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5.2 难点:认识过程和规律的具体表现和实践应用。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PPT、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6.2 学具:笔记本、教科书、参考资料6.3 准备:提前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PT,准备好相关的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确保教具和学具齐全并可以正常使用。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特点。

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学习重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一
屠呦呦科学实验由哪几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提取的青蒿素才成功?为什么?
为何发现青蒿素? 这与蜜蜂采蜜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是她一个人的奖吗?1969年屠呦呦开始参与该项目,当时条件怎样?这
屠呦呦:“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铭记他们在青蒿素研究、发现与应用中的积极投入与突出贡献。


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二
四十多年前,疟疾正肆虐全球,每年有上亿人感染,几百万人死亡,而海南岛老百姓更是谈虐色变。

海南省南桥乡前院长黄明珊说:“南桥陵水有命去无命回,可以想象这个民谣这样讲的,这个地区疟疾发病率有多高,特别是恶性疟疾。

当时青蒿素没有发现之前,这个死亡率很高的,一发病就死亡”。

当时疟疾病人已经对西药产生抗药性,人类急需一种新药来对抗疟疾。

中国政府为此成立了集合全国专家的523专项研究项目。

1969年,屠呦呦加入523专项研究项目中的中医药小组,致力于从传统中医药中寻找良方,经过对几百个药方的筛选实验,190多次失败后。

1971年,她终于创新使用乙醚,提取抗疟有效成分。

1.屠呦呦等科学家是怎么发现使用乙醚提取抗疟疾有效成分的?
2.中国政府为什么成立了集全国专家的“523”专项研究项目?
四、解惑提高(误区警示)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是一种主观活动,又是一种客观活动。

5.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认识既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书本。

正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错误的认识不是从实践中来。

课堂小结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五、练习检测
1. 20XX年3月30日,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

这次发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团队匠心独运,首次在运载火箭上增加了一级独立飞行器——被形象地称为“太空摆渡车”,直接将卫星送入了工作轨道,比以往节省了好几天的时间。

这表明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②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④创新自然规律可以造福人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为帮助人们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每年的3月底,全球数千个城市及数百
个景点和标志性建筑都共同参与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

“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 )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