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
6.1【同步练习】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人教)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练习◆选择题1.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具有能动性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3、2016年,北京科技大学组织416支团队、4 412名大学生、213名指导教师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足迹遍布全国及12个境外国家和地区,众筹募集70余万元爱心物资与图书,完成各类公益实践活动300余项。
下列有可能发展在其中的实践活动有( )①参与当地环保实践②相互交流实践经验③运用科技支农④撰写暑期实践报告A.①③B.①② C.③④D.②③4、孟德尔是遗传学之父,近代生物学的奠基人。
1856~1863年,他用了整整8年,用豌豆作实验材料,进行植物杂交实验。
他一丝不苟地撒种、培土、浇水、人工授粉、观察、统计……种植了几千株豌豆,数了近三万颗豌豆种子,最后终于发现了孟德尔遗传定律,揭示了生命遗传的奥秘。
材料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只有亲身参加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C.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D.实践总是借助于一定的工具完成5、“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C.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D.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6、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
这表明实践是( ) A.认识的重要来源B.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类认识的目的D.检验认识的标准◆主观题7、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对学雷锋活动进行部署。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原卷版)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选择题1.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通过配置的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表面成分探测仪等6台载荷,对巡视区开展详细探测,已传回了许多影像图,以研究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等。
这说明()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③科技创新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深化④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改造客观世界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
这告诉我们实践()A.具有客观物质性B.是认识的最终目的C.可变观念为现实D.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器物能穿越时空的阻隔反映出不同时代人类的生活画面。
垃圾考古学是指通过分析古人的垃圾并从中获取他们的社会关系与行为习惯,最终将这些文明碎片拼凑出一张社会历史图景,从而了解古代人的社会生活方式。
这说明()①实践活动总是历史的发展着的②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有规律可循③受客体的影响认识具有反复性④科学研究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是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
近期,屠呦呦团队通过反复的科学实验,提出了应对该难题的可行治疗方案,为全球抗疟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说明()①实践提供新的认识工具②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③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下面漫画《埋怨》启示我们()①要在实践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②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③要充分重视实践的作用④善于发挥意识对生理活动的调控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最近中宣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高二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期末练习试题
高二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期末练习试题单选题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腾空而起,为中华民族的飞天征程再续新篇。
三年前,“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随着我国深空测控网的建设和探测技术进展,未来3到5年内,我国将具备全太阳系内深空探测能力。
这说明()A.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C.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公布的《关于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中有这样三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作结论。
”这是在强调()A.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B.要尊重客观规律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在改革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社会性B.历史性C.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场重大考验中,我们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果,又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经验。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2010年,美国科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收集的数据,发现并证实了暗能量的强度以及它对宇宙膨胀的加速作用,并进一步测算出宇宙的实际年龄为137.5亿年。
人类在科学解释宇宙大爆炸,揭示生命、宇宙、万物形成的奥秘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这说明()A.实践是按照人的意志改造世界的活动B.实践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C.实践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010年11月1日,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测试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评测练习一、选择题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下列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蜜蜂采蜜B.科学实验C.社会变革D.生产劳动2.浙江台州的农民说,以前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卖”;后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使销量大增;现在有了网络,通过网络可以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这些变化体现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直接现实性D.社会历史性3.以下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包含的哲理相近的是()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C.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4.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这体现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贴近群众生活的科普节目《原来如此》,创新科学实验的“实证”表现手段,针对生活中人们熟视无睹或似是而非的疑点和困惑,以问题提出、答案求证为线索,结合志愿者的参与体验,最终给出科学的解答。
这个节目用实例、事实告诉我们()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人的认识都与客观对象相符合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6.我国的暗物质研究工作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为探索大自然奥秘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持。
这主要表明()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科学实验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④实践的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毛泽东说过,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8.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后,已正式交付海军。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判断题1“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提示:T2“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说明实践并不是认识的唯一认识的唯一说明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可获得间接经验。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之一。
提示:F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选择题4下列说法与漫画《过沟》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世上无难事只要勤思考C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D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解析:D漫画《过沟》中有两个人在思考怎么过沟,并写出了“过沟方案”,而另一人则正在过沟,漫画反映出实践的重要性,D“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契合题意。
A、B、C均不合题意。
52021·浙江绍兴鲁迅高级中学高三模拟2021年1月,中国农科院科研团队,在番茄风味品质研究中,通过实验研究首次阐明了番茄风味遗传基础,发现了番茄风味调控机制,为番茄风味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弄清了一直困扰的问题,原来西红柿没有小时候味道不是错觉。
这体现了实践具有①客观物质性②社会历史性③能动性④直接现实性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D此项研究是番茄风味品质研究,为番茄风味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说明实践具有能动性;研究成果系首次发现,弄清了一直困扰的问题,体现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②③正确;①④不符合题意。
6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C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体现的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②不选。
①③④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体现了实践的决定作用。
72021·浙江1月学考古代有一男子,奔千里、费万金学得一手“屠龙绝技”,然技成却为天下笑。
该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A实践是认识的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解析:D费万金学得一手“屠龙绝技”,然技成却为天下笑,原因在于无用武之处,说明应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目的,D项正确切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一、填空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实践是认识的。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
离开,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不能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是否正确反映了它,而实践具有把和联系起来的特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从而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实践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
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什么?(1)从到,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认识活动主要表现为在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的飞跃。
(2)从到,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次飞跃中,第一次飞跃形成的被用来指导实践并接受的检验。
6.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什么?(1)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到,再从到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实践是永恒的、不断发展的。
在把认识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新的情况,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
客观现实世界的运动变化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是()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②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马音③知识是生活的灯塔④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近年来,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带来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人们逐渐认识到,推行以低能耗、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的低碳生活方式,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和践行,必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产生影响。
这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是实践的来源③认识的目的是改造自然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小明认为,科学理论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测试题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单项选择题1、2018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8年物价涨幅目标控制在4、8%左右。
这个指标创出最近5年来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的新高。
2018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在8%左右。
这是我国连续第4年把这一目标定在8%左右。
这表明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④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3、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⑥4、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这体现的哲理是()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②理论与实践应该相结合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读书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①②③B、①③C、①②D、①②③④5、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沃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引下,我们必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
据此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A、科学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B、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C、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二、简答题6、材料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8年要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好字优先”。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第四册同步习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基础过关练题组一认识与实践1.培根曾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
“蜜蜂酿蜜”的哲学寓意是()A.只有感性认识是正确的,因为它来源于实践B.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因为它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能动反映D.将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2.(2020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二月考)近年来,各地紧密结合各行各业特点,精心设计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在深化拓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层面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围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行动。
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和客观物质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净化社会风气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广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今天现代化海运的国际大港。
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
历史上,中国航海家郑和携带大量丝绸、瓷器和铁器等物品,率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空前交流与发展,对世界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当前,顺应时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提供难得的机遇,必将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体现人类实践特点的重要活动。
请你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题组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2020辽宁鞍山一中高二月考)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连续多年组织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21: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单项选择题1.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这是因为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具有能动性③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2.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中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之一,主要目标是借助卫星平台,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以期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这些活动①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处理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③探究的是世界本质和规律④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有人大代表指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观,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生态文明从理念转变为全民自觉行为。
该人大代表的观点是基于①只有正确的消费观才能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②思想意识来源于实践并能推动社会实践发展③正确的意识能够在实践中转换为现实的力量④社会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某科研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自主研发出一款高性能的空气净化器,能够有效去除0.3微米以下微粒。
这种空气净化器的研制成功表明①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②人总能根据自己的意图创造出新的客观事物③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④加强科学研究是防治空气污染的根本途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外延。
这说明A.认识能反作用于实践B.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6.“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书本里面是种不出水稻来的。
课时作业27: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选择题1.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有人担心网约专车车辆变更为营运性质,可能使大部分出租车司机和车辆退出,让百姓重新面临打车难的问题。
但在实际运营中,滴滴专车平台通过对汽车、乘客资源的灵活匹配,出行便捷、高效,也让数百万司机获得了工作机会。
这表明()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具有目的性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具有创造性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人的认识与认识对象总是存在一定差距的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他的观点所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习近平主席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要加强道德修养,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立志报效祖国,实处用力。
下列包含的哲理与此一致的是()①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②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③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④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二、非选择题5.近年来,滥用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在世界各地发生。
由食品添加剂引起的恐慌情绪正在全球蔓延,而作为防止食品腐败的必需品防腐剂,更是被摆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风口浪尖。
为解决防腐剂的毒副作用问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实验室通过技术攻关,成功地从人类内脏中提取出了一种无害菌,制作成了一种新型防腐剂,这种新型防腐剂不仅绿色安全,而且防腐时间可以长达几年。
高二【思想政治(统编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
课后练习模板
一、单项选择题
1. 一百多年前,艺术家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画在了纸上,展示了人们对邮寄方式的幻想。
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
这说明
A.科学幻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
C.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
D.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
2.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
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所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word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部分1.“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人们利用阿尔法磁谱仪深入探究世界,表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实践是获取认识的唯一途径3.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实践的历史性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D.实践的主观性4.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①蜜蜂酿蜜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③神七飞天④鹦鹉学舌⑤《物权法》颁布实施⑥教师教书⑦修身养性A.①②③④B.②③⑤⑥C.②③④⑤D.③⑤⑥⑦5.明代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在他看来,凡是认识之真切,情感之发动,意志之决断,都是行(实践)。
对此认识错误的是A.否认了实践的物质性B.王阳明坚持“知就是行,行就是知”C.是唯心主义的实践观D.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概念6.对实践的客观性和实践的能动性的正确理解是A.是绝对对立的,因为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B.是绝对对立的,因为客观性和能动性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C.是统一的,因为客观性和能动性都是实践的特征D.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主观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7.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A.历史性B.社会性C.物质性D.能动性8.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经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
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
这说明实践是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9.某地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看到有的地方培植高档鲜花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于是也号召农户培植高档鲜花,但是由于水土不宜和技术原因,致使农民损失惨重。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6.2《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练习.doc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2.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我国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A.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D.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4.“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三号”探月活动的成功已经成为现实。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2013年6月,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一幅通过合成“好奇”号火星车所拍摄到的图像得出的高达13亿像素的高分辨率照片,揭示了位于“好奇”号正前方的夏普山的全貌,让科学家看到了这座可能隐藏火星生命信息的山脉的全景图像。
这表明()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火星车可以告诉人们火星运动变化的规律③实践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实践的客观性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的效果,又可以节约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练习
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编号:7班级: 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一.教学目标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A)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二.填空题1. 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的一切_____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_____为主体、以_____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的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首先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_________________,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意味着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___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______中的人的活动。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_。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_________。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______标准。
(5)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 ) 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 ) 3.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 ) 4.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 ) 四.选择题1.天宫一号由一百多个科研单位、三千多个广家共同完成,这说明实践具有明显的特征A.客观性B.能动性C.社会性D.历史性2.我们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主要的依据是①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不具有主观因素③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④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3.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实践的历史性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D.实践的主观性4.“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1.2009年6月11日,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主任介绍了未来几十年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三大发展战略目标。
确定未来目标表明()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实践具有能动性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发展理念是“发展=经济增长”。
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明白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地避免粗放性、浪费性、污染性的问题。
这主要体现了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正确认识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作用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广东省委、省政府2009年4月公布的《关于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中有这样三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实践作结论”。
这是强调()A.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B.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在改革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5 如果有了正确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没有意义的。
这说明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6.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误在否认了()A.实践的历史性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D.实践的主观性7.对实践具有能动性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A、实践主体、对象、手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B、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C、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D、实践活动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8.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9.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10.李时珍读了《本草经集注》后,问他父亲巴豆是否就是一种泻药。
父亲让他亲自试试。
试验结果的确能泻,如果大剂量服用,可以导致严重腹泻。
但是,如果服用巴豆适量,反而能治好慢性腹泻。
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B.有良好的愿望加上自我牺牲精神,就能成就一番事业C.实践出真知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11、唐代画家戴嵩曹作《斗牛图》,因其形象生动逼真,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作珍品。
一次此画被一牧童瞧见,牧童大笑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哪有尾竖朝天。
”《斗牛图》终于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牧童知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说明了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2、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
这一事实说明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1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D.天时人事日相倦,冬至阳生春又来14.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不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这里所讲的行是指A.对事情要有耳闻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C.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要亲身实践15、“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6、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
苏东坡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满地金”。
并以“秋菊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加以嘲讽。
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
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对同一现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7、“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18.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⑥19.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的特点,这是因为()A.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B.实践是带有强烈目的性、意识性的活动C.实践具有无可辩驳的真理性D.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20.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直接现实性21.“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22.2011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本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这是我国连续第6年把这一目标定在8%左右。
这表明()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23.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区别是()A.人的认识活动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而实践活动不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B.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都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C.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有着共同的对象D.人的认识活动并不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而实践活动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24.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以无人探测为主,分以下三个实施阶段。
“绕”:2004年至2007年(一期),研制和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实施绕月探测。
“落”:2013年前后(二期),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
“回”:2020年前(三期),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返回探测。
这表明()A.实践活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C.实践活动具有阶段性的特征D.实践是一种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25.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
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A.要按客观规律办事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C.信息技术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6.人们种田先有打算和筹划,造房起楼先有设计图,吃药治病先有处方,国家建设则先有中长期规划和长期目标规划。
这表明()A.实践活动是以认识活动为起点的,认识活动是实践自身结构的一部分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先有认识后有实践,人的认识能力是人区别于万物的本质特征D.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活动与自然本身密不可分27.北宋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的哲学寓意是()A.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B.客观事物的变化必然导致认识的变化C.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D.一切真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8.“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来源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30.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句话说明()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了认识去实践31.鲁迅先生说过:“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应当极其感谢。
”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表明了以下哲学道理()①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只有勇于实践的人才可能更好地认识事物,获得知识③认识不但在实践中产生,也要由实践来检验④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有献身精神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2.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需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因为()A.亲身经历才能获得知识B.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C.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D.直接经验更有价值33.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都要附加上“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对此大学生持反对态度,认为“如果社会不提供机会,我们就永远没有工作经验。
”大学生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A.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源于实践B.看到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先有认识后有实践C.承认认识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认识到了学习知识比参加实践更重要34.人们为了更深地了解火星,以使不久后登陆火星变得更顺利,科学家必须对火星上的气候条件和气象状况作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