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政治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4b11440ae2bd960591c67721.png)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考点及能级要求】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A)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学习目标】1、掌握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高效预习】1、实践的含义:。
它有两方面内容:(1)实践,都是以_________为主体,以___________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__性。
3、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即实践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_______;(3)实践是检验认识________的________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和________。
【重难点剖析】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①实践对认识具有作用,实践是认识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2)方法论:【问题探讨】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是一样的吗?【课堂训练】一、判断题1、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认识来源于实践和学习。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存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
()4、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5、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之一。
()二、单项选择题6、“创客”,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
人能产生各种创意,是因为人的意识活动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主动创造性 D.直接现实性7、实践之所以能够检验认识是否正确,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8、毛泽东同志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句名言的寓意是强调()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9、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 带答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 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4979ca89eb172ded63b774.png)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⑤⑥C 、①②⑤⑥D 、①②⑥ 2. 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农民种地 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 ③工人做工 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 ⑥经济体制改变 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 、①②③④⑥B 、①③④⑥⑦C 、①③④⑤⑥D 、①③⑥⑦ 3、“行是知之始”这句话告诉我们 ( )A .认识来源于实践B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4.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 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 实践的历史性B 实践的能动性C 实践的客观性D 实践的主观性课 内 探 究 案 一、合作探究、讨论质疑 (一)实践的内涵及特点【探究1】自1980年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以来,深圳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从一个小渔村一举成为我国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特区。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重管制而忽视服务,政府本位,官本位的行政模式成为以往管制型政府的基本特质。
现代民主政治的逻辑和现代社会的实践表明,服务更能体现现代政府的本质,服务型政府是更符合当前中国的行政生态环境的政府管理模式。
青藏铁路的修建,农业生产的发展,航天技术的提高,使当今的中国更为世人瞩目。
(1)上述材料中是谁在从事活动?(2)这些活动对象是什么,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 (3)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实践是人们 客观世界的 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 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
【探究2】 青藏铁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
该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
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9825db9e31433238689313.png)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时间:第七周班级:【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特征(3)实践的基本要素(4)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5)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理解:(1)实践的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践含义的理解能够分析实践活动与非实践活动的区别2、通过对实践和认识关系问题的理解达到运用二者关系原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来感悟和体会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和观念;同时注意知识的作用并增强在实践中不断获得认识并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责任感【学习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知识梳理】(一)知识网络: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的含义客观物质性特点三个特点主观能动性三者是统一的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2.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预习导读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是。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
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首先是由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
其次,实践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
(4)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的活动,而是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发展的。
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的实践的、、和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是一定的产物。
(5)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一是,二是,三是。
其中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及答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6ffea0866fb84ae45c8dd4.png)
张家窝中学高一年级政治学科导学案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编写人杜学芳审定人唐凤顺授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联系生活实例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生活实例、生活现象进行简单分析,能初步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培养自己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运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二、学习重点: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
三、学习难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四、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五、特别提醒:1、“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不同:“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但是“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读书学习等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但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来自实践。
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区别: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表现在: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联系: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表现在: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
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六、知识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改造的活动。
它有两层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他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和。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对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2)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及答案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a2a7bd4693daef5ef73d53.png)
【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 3.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学习建议 1.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确立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2.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一:问题导航(仔细阅读课本,将问题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画出,找出关键词句, 试着快速记忆。)
1.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分别怎样?
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自主探究二:
下列名言诗句分别体现了什么道理? 1.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1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 中的作用。
【总结提升】
4
参考答案 第 1 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略 自主探究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2)(3)(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5);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7)(8)(9);实践是人的目的:(10)(11) (12)。
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2
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注意:
1.要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获取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的唯一来源是 实践。
2.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动力是实践。 3.马克思主义等理论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4.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5.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 四.理解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主观与客观、、地点、条 件下的客观实际、社会实践相符合。 2.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或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 社会实践相适应。 五.原理总结 1.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 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 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 展。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方法论:坚持正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认识,坚持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高二政治(必修4)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高二政治(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f1529e30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64.png)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导学案)【课程标准】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体系导学】【新知导学】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的概念: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________。
(2)两个阶段: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①__________: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式。
②__________: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式。
③辩证统一关系:__________是认识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认识的__________,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__________的一切__________。
(2)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①改造自然的__________(最基本的形式。
)②__________的实践(如革命、改革等。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__________活动(自然科学实验和社会科学实验。
)(3)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__________。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它们都是__________。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__________及其运动规律制约也具有__________。
②实践具有__________。
实践是人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③实践具有__________。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阅读与思考1】看得见数字烟花、听得见钱江潮水、闻得到桂花香气……23日晚,钱塘江两岸灯光照耀古今,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多项环节“刷新”亚运史。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245d79c0482fb4daa58d4bee.png)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1【学习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联系实际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实践出真知。
2.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来感悟和体会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和观念。
【重点难点】实践的含义和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15分钟内速记重点原理,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物质性活动。
温馨提示:两层基本含义:(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思考: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②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③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④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⑤小行星撞击地球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课本P43“专家点评”)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温馨提示: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而认识的途径则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思考: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什么?)①实践的需要②认识工具③认识能力思考: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认识本身无法成为检验标准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它③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温馨提示:认识的根本目的与认识的根本任务的区别认识的根本目的: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导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8a6fd05fbfc77da269b179.png)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学法指导讨论法 探究法 观察法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42-P46,完成书本探究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本框题重点知识。
探究学习探究一:番茄炒蛋流程图思考:1、番茄炒蛋的主体是?2、番茄炒蛋的对象是?3、该活动是纯主观性活动吗?4、该活动能将思维中的存在变为现实中的存在吗?阐述实践的含义: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其形式(注:实践的基本形式见教材P43)1、母鸡孵化小鸡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3、人工孵化小鸡4、遂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5、神舟三号搭载太空乌鸡蛋孵化成功 探究二:材料一:人工孵化小鸡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受精鸡蛋:孵化的鸡蛋一定要受精的.否则无法孵化. 2.温度:最佳温度37.8度.出雏期36.9-37.2度 3.湿度:孵化对湿度要求比较宽松..孵化前期温度高则湿度低.出雏期温度低则湿度高 4.翻蛋:翻蛋是为了使蛋均匀受热..材料二:人工孵化小鸡的演进过程思考:结合材料,请提炼实践的特点?探究三:实验报告材料一:鸡蛋吃法多种多样,通过实验发现,就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蛋为98.2%,炒蛋为97%,嫩炸为96%,老炸为81.1%,开水、牛奶冲蛋为92.5%,生吃为30%~50%。
该实验结果将会引导人们选择更健康的方式吃鸡蛋。
材料二:人们对鸡蛋价值的认识在不断深入。
过去,人们检测出鸡蛋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认为是物美价廉的滋补佳品;近年来,国内外医学专家对鸡蛋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做了深入研究,发现鸡蛋还具有健脑益智、防治眼病、防癌作用等功能。
思考:(1)结合材料,谈谈对吃鸡蛋的体会?(2)该材料反映了实践对认识有何作用?调查实践(1)请你回忆人生旅途中让有刻骨铭心的一次经历,并与大家一起分享!(课前完成)(2)深入自己所在社区,调查社区居民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课后完成)电烤孵化。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15bf1fbe23482fb5da4c17.png)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一、课前背读所学内容二、复习回顾:意识的作用三、明确新课学习目标、新课地位以及期末考试范围(全体学生清唱哲学版《小苹果》)(1)学习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准确理解实践的三种基本特点和三种基本形式;熟练掌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天天用心,天天轻松!衡阳县第四中学探究活动1黑格尔认为,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但他所“规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不是物质性活动。
费尔巴哈认为,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杜威认为,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思考:请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五、新课知识梳理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的物质性活动。
随堂检测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2、实践的基本特点(1)实践具有()(2)实践具有()(3)实践具有()思考: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实践的特点天天用心,天天轻松!衡阳县第四中学疑难解惑区别疑难解惑:运用实践的特点知识来做判断题(1)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必然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进行。
()(3)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1)改造()的生产实践。
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变革()的实践。
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3)探索()的科学实践。
随堂检测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B.变革社会的实践C.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D.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思考探究3不让下田怎会耕田?不会耕田怎么下田?请思考体现实践和认识怎样的关系?镜头一走进军事问题1:《孙子兵法》是怎样产生的?问题2:《孙子兵法》的产生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镜头二走进科学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
第12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第12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12648fe53a580216fcfe1b.png)
第12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学习目标】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征【知识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是人们改造的。
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和。
它们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这一特征突出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不同于纯主观的观念活动、认识活动。
)(2)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有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
(这一特征突出了实践不同于动物的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这种反映只有在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2、实践是认识的。
①认识产生于,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标准。
通过,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查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和。
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合作探究】探究一:为什么教师上课是实践活动而学生看书却不是? 实践活动有哪几个要素构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探究二: 为何开展探月活动?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探究三:1、“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是总指挥、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和工作人员等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2、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为何至今才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探究四:请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思考人类对月球的认识程度为什么会越来越高?探究五:关于月球上是否有水的认识,有人认为应用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认识来检验,也有人认为应用科学试验来检验,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理由。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cac61b5f0e7cd1842536e2.png)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基础知识】一、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①含义内容②实践的主体③实践的对象④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2、特点①②③3、实践活动的分类①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③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2、3、4、【难点解析】一、人以外的动植物是否存在实践活动,为什么?二、实践是否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为什么?【自主探究】一、思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那么认识对实践有什么作用?二、联想:你能否举出反映实践和认识关系的名言警句或者寓言故事?【一课一练】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 D.自觉选择性2.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
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
这突出表明实践具有A.客观物质性B.能动性C.历史性D.社会性3.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
”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
”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4.朱熹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下列观点蕴含的哲理与之相符的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②勤迈万里路,善交八方友③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④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5.日新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强调“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下列诗句中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和“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蕴含的哲学寓意相近的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竹石》)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D.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战国·荀子《修身》)6.先天性眼组织缺损是严重的儿童致盲性眼病,有遗传倾向。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一框_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附答案)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一框_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d308bbe009581b6bd9ebe3.png)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使用说明】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第六课第一框的内容,在课本上勾划导学案涉及的重点内容,独立完成探究案。
3.突出落实的重点知识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等重点知识。
【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2.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初步具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预习案】一、教材助读(具体要求:通读一遍课本,完成预习案,在课本上勾划并标注以下知识)二、判断自测(具体要求:独立思考、写出理由)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2、科学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3、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4、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5、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6、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探究案】一.质疑探究(总体要求:把握设问方向,梳理探究思路,科学运用原理,规范作答)探究一:材料一: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人;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是现实的工具;实践的结果,不论成功与失败,都是既成事实。
材料二: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日益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中央积极进行政策调整,决定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材料三:鲁滨逊漂流孤岛得以生存的故事,即使是真实的,他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依赖于人类提供给他的科学知识、技能、工具的结果。
请结合本框知识,说说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探究二: 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e0a06feefdc8d377ee3225.png)
6.1 《人的理解从何而来》导学案编写:审批:温馨提示:请注意保存学案,此为以后复习之依据)一、自主探究1.读一读:明确学习目标,通读教材第42—46页。
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
理解实践的特点。
使用实践与理解的辩证关系。
2.填一填: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做、行动)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观点变为现实)实践能够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有变为的存有,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
实践活动的类型P43专家点评(2)特点A 。
(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这首先是由决定的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人(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体)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如仪器)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b实践的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受到的制约B.(不是消极、本能活动)实践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合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C.(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a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而是。
b历史性:。
2、实践是理解的基础(为什么)(1)实践是理解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践是理解发展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人们在实践中持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实践锻炼和提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践是检验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践是理解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②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活动③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⑤教师讲课⑥《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⑦学生教室里听课⑧小行星撞击地球为什么教师上课是实践活动而学生看书却不是?实践活动有哪几个要素构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探究二:为何展开探月活动?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探究三: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为何至今才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探究四:嫦娥奔月这个工程一人能独立完成吗?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探究五:请思考人类对月球的理解水准为什么会越来越高?探究六:观点一:理解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观点二:理解的来源有多个:----实践、书本等你认为哪个观点准确?探究七:关于月球上是否有水的理解,有人认为应用绝绝大部分科学家的理解来检验,也有人认为应用科学试验来检验,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理由。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12fc039ec3d5bbfd0a74d9.png)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知识点拨(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要准确理解实践的含义,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1)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所有的实践都是人的活动,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的活动不是实践。
(2)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要把人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要通过人的活动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纯主观的思维活动不是实践。
2 •实践的特点](1)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可以从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来理解:(2)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是在人的主观意识支配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
它表现在两个方面:改造自然界可以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改造社会可以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二是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 •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其中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科学实验是指探索世界规律的活动,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例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修身养性B.经济体制改革— C.蜜蜂筑巢 D.监督改造刑事犯罪分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概念的理解。
A项是纯主观的认识活动,没有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因此它只能是认识活动,不是实践;C项是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不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也不是实践;B、D 都是改造人们社会关系的活动,能够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因而是实践活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3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3](https://img.taocdn.com/s3/m/c8e5c8e1998fcc22bcd10dd7.png)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班级:姓名: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学法指导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知识链接从前,沧州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
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
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
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以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
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
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斗一样。
”众人听后,无有服膺。
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尊石兽。
基础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客观世界的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理解、选择)(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首先是由实践的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规律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有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e0eecd9e314332396893c8.png)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列举生活实例,根据有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学习重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预习内容(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b实践的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受到的制约。
(2)实践具有(不是消极、本能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
(3)实践具有a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而是b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1)实践是认识的因为:(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因为:(3)实践是检验因为:(4)实践是认识的因为:二、探究活动活动一:下列属于实践的有()①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②修身养性③我国航天科研人员分步实施“探月工程”④鹦鹉学舌⑤《物权法》颁布实施⑥全国人大代表对《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发表意见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⑧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活动二:把下面的俗语按照它体现的哲理归类。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①吃一堑,长一智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③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④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⑤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⑥书到用时方恨少⑦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⑨学以致用活动三:【辨析】1.盲目的实践活动说明有些实践活动不具有主观能动性。
()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3.我们可以通过书本、互联网等媒体获得知识,说明实践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4、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三、课后巩固1、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dd7eaa0029bd64783e2c12.png)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构成要素(3)实践的特点◇理解:(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运用:(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二、【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讲授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意识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2、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⒈⒉⒊⒋◇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
实践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3、◇课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4、◇课堂探究:看课本45页(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必修4-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必修4-6.1](https://img.taocdn.com/s3/m/2aeb47c80c22590102029df2.png)
【导学案】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
2、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3、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预习内容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做、行动)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观念变为现实)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 P43(2)特点A (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这首先是由决定的a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人(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体)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如仪器)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b实践的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受到的制约B (不是消极、本能活动)实践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C (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a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而是。
b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1)实践是认识的因为:(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因为:(3)实践是检验因为:(4)实践是认识的因为: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二、学习过程探究1、阅读分析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指出: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家窝中学高一年级政治学科导学案
课题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编写人杜学芳审定人唐凤顺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联系生活实例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生活实例、生活现象进行简单分析,能初步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培养自己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运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二、学习重点:
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
三、学习难点: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四、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五、特别提醒:
1、“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不同:“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但是“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读书学习等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但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来自实践。
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区别: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表现在: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联系: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表现在: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
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六、知识梳理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改造的活动。
它有两层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他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和。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对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2)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
无论是哪种途径,认识的来源都是。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七、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1: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
输血医疗手段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率。
直到1901年维也纳的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合作探究2:(辨析)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多数人的意见。
八、同步练习
1.“神舟”五号飞船由一百多个科研单位、三千多个广家共同完成,这说明实践具有明显的特征(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社会性
D.历史性
2、我们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主要的依据是()
①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不具有主观因素③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④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沃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引下,我们必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
据此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
A、科学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B、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C、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四川贵阳发生了严重的人畜传染性疾病,造成几十人死亡和重大损失。
为此,卫生部对该病进行了科学研究,证明了是由病死猪身上的链球菌引起的传染,这说明()①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④人类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
A.①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5.为了控制“白色污染”,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印度马哈施特拉实行对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判5年监禁,并处10万元卢比的罚款,意大利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事实充分说明()
A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 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C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D 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6、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④不经一事,不长一智⑤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⑦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⑧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A.①③⑤⑥⑧B.②④⑤⑦C.②③⑤⑦D.①②④⑥⑧
7、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
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1】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治疗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4)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直到终于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的标准。
【合作探究2】
(1)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为只要实践才能吧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2)“多数人的意见”不能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因为多数人的意见仍属于主观范畴,人的认识不能判断自身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3)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即是真理,最终是要被大多数人接受而成为大多数人的意见。
1—5:CADDB 6:D
7、﹝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