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的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

第一目“认识与实践”。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认识的含义、认识的两个阶段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道认识的含义、阶段,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初步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增强学习动力,以汲取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事物、对社会的科学认识。增强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学以致用,指导实践,也检验认识的效果,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四、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因为疫情的影响,2020年的高考注定与以往不同,在各种防疫措施充分保障的条件下,全国约1071万名考生于7月7日奔赴考场,开启一场大考,这一天上午的语文作文题也成

为众议的热点。今天的课程,我们从两个作文题目说开去,探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个哲学命题,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一)认识与实践

学生探究活动:根据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Ⅲ卷的作文题目内容,请学生从四个方面谈谈对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思索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为后面讲解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做铺垫。

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回答:

①对自己外貌的认识,“镜子”是什么?

②对自己性格个性的认识,“镜子”是什么?

③对自己能力特点的认识,“镜子”是什么?

③对自己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的认识,“镜子”是什么?

1.认识

(1)认识的含义

通过梳理归纳同学们的回答,总结出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总结:我们可以通过照镜子、看照片,认识到自己的外貌特征;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以及他人反馈,认识到自己的性格个性;可以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工作任务中的表现以及他人评价,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特点;可以通过对自己的综合认识和对社会现实、国家需求的分析判断以及古圣先贤、历代名人的亲身经历和至理名言,还有师长教诲,认识到自己应该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所有这些认识中,我们既是认识主体,又是自我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两个阶段

学生继续探究:以上四个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总结出第一个方面关于外貌的认识是感性认识,其他三个方面的认识是理性认识。

①感性认识

分析:关于外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眼睛观察所得,看到的是外在的表象,并不能看到外表下面的脾气秉性、能力等内在的特质,这种由感觉器官所得到的外在表象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其他如:我们在实践中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机能直接感受到的万事万物的颜色、气味、形状、温度、声音等等。(可以用核桃来具体举例说明)。

总结: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分析:比如,某某同学给人的印象是身材高大、肤色健康、短头发、大眼睛、声音洪亮等等,每一种特点都给观察的人以感觉,众多外在特点综合起来就成为知觉,等我们想起这位同学的时候这些外在特点在脑海中形成的形象就是表象。

②理性认识

分析:老子《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不易,自知更不易,都需要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认知。性格特点是热情、慷慨、宽厚还是冷漠、吝啬、刻薄,为概念性的认识;在能力方面,领导力强还是执行力强,

文采出众还是能言善辩,擅长体育还是绘画或者是军事达人,为判断性的认识。这些认识都要在经历数次实践之后才能形成。对于生活、生命的认知和规划,更是要在无数次前人、师长的经验和自己的亲身实践之后才能理性地获得,为推理性的认识。综合起来就是认识的第二种形式:理性认识。

总结: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③二者的关系

分析:对自我的完整认知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感性认识仅限于表象,必须深化、上升为理性认识才有可能完整、深入地认识自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

总结: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分析:比如,通过对核桃的观察获得核桃形状、颜色等的感性认识,自己或看到别人敲开核桃壳尝到核桃仁之后获得核桃壳内有桃仁以及如何获得的理性认识,再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获得核桃仁有营养价值、核桃树种植方法、什么样的核桃品种能种植出优质的核桃的理性认识,以及如何通过核桃制作核桃乳、核桃油、核桃糖、核桃酒等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帮助贫困山区脱贫致富这样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

2.实践

过渡:前面我们讲感性认识的时候,明确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另一个高考作文题讲讲实践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学生探究活动:从下面高考作文题目中介绍的北斗,联系其他更为详细的介绍北斗的材料,分析其中蕴含的实践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