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要求是: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的设计理念是: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在对实例的分析中,切实感受到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给与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同唯心主义和有神论做坚决的斗争,并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点。

二、教材分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六课的第一框题,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本框题共分两目。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学好本框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各课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四课和第五课的学习,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哲学毕竟是高度抽象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因此,课堂教学应多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以强化学生对于实践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记忆。

由于学生参加实践、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的主体和对象欠缺足够的认识,所以应充分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生活体验,将生活化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考情分析从内容上看,主要是集中考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点。从命题形式上看,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以主观题的形式考察,材料取材于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和热点问题,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高。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难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七、教学方法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小栏目、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兼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分析比较法等进行教学。

八、学习方法学生课下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实践论》,首先产生对实践的初步印象,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讨论分析,结合实际来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九、教学用时

1 课时

十、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十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温故知新(教学用时: 2 分钟)

1、意识活动的特点有哪些?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几个方面?

3、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用时: 3 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服务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修建青藏铁路、大型收割机收获农作物、电视机装配生产线、“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北京航天指挥中心、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

教师提问:1、以上图片中是谁在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2、这些活动的对象是什么?是在认识世界还

是改造世界?3、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时间为 2 分钟,最后派出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哲学理论的兴趣。

教师总结:以上看到的图片都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人们每天都离不开实践,都从事着这样或那样的实践活动,那么,究竟什么是实践,实践有什么特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教学用时:33 分钟)

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多媒体展示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学生活动:在教材中勾画出实践的含义。

设计意图:以教材为准,强化学生记忆知识点的意识。

教师总结:要准确的把握实践的含义,必须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抓住实践的主体和对象,凡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都是实践;第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实践可以将观念中的存在转变为现实中的存在。

多媒体再次展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系列图片。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图片,并联系所学的知识,同学们试着将实践活动进行分类,大致能分为几类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人类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如:农民种地、三峡大坝、建设铁路和公路等;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改革和革命,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三是科学实验活动,如:探月工程等。

教师过渡:不管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还是科学实验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