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预案
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预案简介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尽管介入治疗通常是安全有效的,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并发症。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恢复,预防和妥善处理这些并发症非常重要。
预防并发症预防并发症是关键的,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 严格执行消毒和无菌操作:确保手术室和操作工具的无菌环境,减少感染风险;2. 患者评估:在介入治疗前,进行全面的患者评估,包括评估患者的疾病状况、生理指标和相关危险因素,以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3. 术前准备:确定治疗所需的器械和设备是否齐全,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确保顺利进行治疗;4. 导丝和导管选择: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导丝和导管,减少血管损伤和并发症的风险;5. 严格的操作技术: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和规范操作指南,并严格遵守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6. 关注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处理并发症的预案即使采取了所有预防措施,有时仍然可能发生并发症。
以下是一些处理并发症的预案:1. 血管损伤:采取必要的止血措施,并及时修复或介入治疗血管损伤;2. 血栓形成: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或抗凝治疗,以防止进一步血栓形成;3. 出血:实施必要的止血措施,如压迫或输血,以恢复患者的稳定状态;4. 血管狭窄或闭塞:根据情况选择并实施适当的介入治疗,如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等;5. 感染: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并进行必要的伤口处理和观察。
总结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预案对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严格的预防措施和妥善的处理预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对患者的影响。
同时,医护人员需要保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并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分析
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分析发布时间:2021-07-01T11:05:10.33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2期作者:刘立波[导读] 目的分析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
刘立波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摘要】目的分析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
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1月于本院进行经股动脉介入术的患者120例,记录患者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析这些并发症成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
结果 120例患者中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4.17%,其中深静脉血栓6例、局部血肿7例、腹膜后血肿1例、动静脉瘘1例、假性动脉瘤2例。
结论经股动脉介入术患者极易出现外周血管并发症,故需要深入分析并发症成因,给予针对性护理,尽可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经股动脉介入术;外周血管并发症;原因;护理经股动脉介入术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路径治疗方法,这种手术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创伤小的特点,但术后患者体位受限,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导致术后极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局部血肿、腹膜后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外周血管并发症,进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不利于术后康复,并发症严重者可能出现永久性功能障碍或病死情况,因此需要深入分析经股动脉介入术患者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形成原因,根据分析结果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及时预防外周血管并发症,减轻手术给患者身心带来的痛苦,促进预后康复。
本文选取120例经股动脉介入术患者,研究患者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研究资料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1月于本院进行经股动脉介入术的患者120例,其中女患者49例、男患者71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48.92±5.83)岁;手术时间44—170min,平均手术时间(83.96±10.78)min;病程10个月—4年,平均病程(1.97±0.24)年。
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方法分析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股动脉出血1例发生于术后1 h;局部血肿8例,术中发现3例,术后发生5例。
假性动脉瘤6例,其中3例发现于术后24 h内,另3例发现于术后2~3 d;动-静脉瘘2例,1例发现于术后12 h,经再次压迫、加压包扎10 h后闭合;另1例发现时已超过48 h,压迫无效,未予特殊处理,嘱患肢限制过度活动,60 d后随访观察均自行闭合。
结论在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过程中,外周血管并发症只要及时发现、处理得当,预后良好。
【关键词】外周血管;并发症;处理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种有创的检查和治疗,介入治疗过程中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现就2004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
年龄55~72岁。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7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10例。
1.2 方法1.2.1 心导管穿刺血管的处理所有患者均应用F7动脉鞘管。
CAG后0.5~1 h 内拔除鞘管,局部压迫20~30 min,不出血后局部加压包扎,沙袋压迫8 h,患者平卧24 h后拆除加压包扎PCI患者术后继用肝素2 h,停药后2 h拔除鞘管,压迫30~40 min,不出血后加压包扎,沙袋压迫8 h,平卧24 h。
PCI患者术后行静脉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治疗24~72 h,同时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
1.2.2 外周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对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疼痛或下腹部、下肢疼痛肿胀者,均在术后1~7 d对局部组织和血管进行B超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由于出血量难以确定,所以将穿刺局部出现的2 cm×2 cm的皮下出血性硬块确定为皮下血肿。
腹膜后或局部大的血肿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需输血者定为严重出血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者均通过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诊断。
经桡动脉行冠状介入治疗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 临 床 医 学处理经桡动脉冠状介入治疗术即PCI手术,其具有诸多优点例如创伤比较小、住院时间短及不会影响抗凝药物连续使用等,因此使得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假如介入治疗时穿刺或者患者配合不当,均不可避免会发生各类血管并发症,轻者会引起少量的渗血,重者会致使大量出血甚至危及生命,但若得到了及时处理,多数都会预后良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210例病例,其中有男性121例,女性89例;年龄为35~69岁,平均年龄55.7岁;其中不典型的胸痛患者38例,稳定型心绞痛为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为35例,瓣膜性心脏病为28例,心肌病患者2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47例。
有144例同期行经桡动脉冠状介入治疗术。
1.2 治疗方法患者全部取仰卧位,选用患者的右上肢的桡动脉,将其右上肢用托架托住,并与身体成夹角约30°。
为右手与前臂的皮肤直至肘上约10cm施以消毒,穿刺点选取桡动脉的搏动最强处,进行局麻(2%利多卡因),以防血管痉挛发生。
穿刺血管时应保持患者手腕过伸,从而充分暴露动脉。
穿刺针与患者皮肤需成30°角,迅速进针刺入皮下约2cm,再缓慢的退针,直到针尾涌出血液,用6F桡动脉鞘管行桡动脉穿刺并植入鞘管。
由鞘管注入300m g利多卡因, 300ug的硝酸甘油、3000U的肝素。
而后行冠脉造影检查,如需行PCI 治疗则需继续增加7000U肝素,手术时间每延长1h需加肝素1000U,以预防血栓形成。
术后桡动脉处需加压包扎2~4h,而后解除压迫,或利用加压止血带逐渐放气,于12h之后完全解除包扎。
2 结果2.1 冠造的结果全部210例病例中,167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其中有单支病变有97例,2支病变有47例,3支病变有23例(左主干病变8例),全部行PCI术。
2.2 治疗后的并发症行PCI术后,患者发生了桡动脉闭塞的2例;前臂肿胀剧烈疼痛的2例;假性动脉瘤的1例;桡动脉痉挛的3例;严重痉挛患者的1例,经24h之后才拔出动脉鞘管。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术前护理 : 心理护理 : ① 由于缺 乏对
腔 内碎 石 的 了解 , 患儿 及 家长 容易 产 生 不 同程 度 的心 理 负 担。 因此 , 前 应 向 术 患 儿及 家 长详 细介 绍 该项 手术 的原 理 、 大致操 作过程 、 术前 准备工作 、 术后 可能 出现 的并 发症 及 注意 事项 , 效地 进 行 有 心理 疏导 , 同时 让 已成 功进 行此 项手 术
护 理 资 料 进 行 回 顾 性 分 析 。结 果 : l 除 例
因尿道畸形无法进镜 失败外 , 其余 均 1次
碎 石 成 功 治 愈 , 严 重 并 发 症 发 生 。 结 无
论 :U L具有安 全 可靠、 TP 损伤 小、 复快 恢
等 优 点 , 治 疗 小 儿 下尿 路 结 石 的 理 想 方 是 法 , 耐 心 全 面 的 术 前 宣教 、 后 细 致 的 而 术 观 察 和 护 理 是 手 术成 功 的 重要 保 证 。 关 键 词 小 儿
路径 , 与股动脉 路径 相 比具有 损伤 小 、 术
后 可 迅 速 止 血 、 需 强 制 卧 床 、 短 住 院 无 缩
臂, 同时 充 气 , 力 为 患 者 的 收缩 + 压 9 m g 充气 2 一 O分钟 放 松约 1 0 mH , 0一3 0分 钟, 直至 手部 颜 色恢 复 , 充 气并 放 松 。 再
损伤 。不可避 免地 会发 生各 种血 管并 发
症 。 现 将 外 周 血 管 常 见 并 发 症 的原 L及 犬 J
桡动脉 闭塞 : 先做 好术 前筛 选 ; 首 术
者规范化穿刺操作 , 尽量 做 到 一 针 穿 刺 成
护理对策综述如 下。
常 见 并 发 症 及 原 因 分 析
冠脉介入外周血管并发症及处理
1局部出血及血肿仔细注意动脉(股动脉、桡动脉)的穿刺及压迫技术,应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穿刺股动脉。
如果病人血压较高,存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病人反复咳嗽,应延长压迫止血时间。
如果病人较胖,皮下组织较厚,应采取重压方法,否则容易造成严重出血。
如果病人术前已使用抗血小板凝集治疗。
应避免病人过早下床活动,一般要求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盐袋压迫6小时静卧24小时(膝髋关节勿弯曲)。
少量出血或小血肿如果不压迫神经或造成血流障碍,无症状者可不处理。
小血肿可以自然吸收。
血肿太大伴失血过多引起血压下降者可重新压迫止血,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止血夹压迫止血。
立即给予补液或输血补充血容量。
如果上述方法无效,请外科会诊采取外科手段进行处理。
2假性动脉瘤避免穿刺部位太低,避免2次或多次穿刺动脉,一旦刺中动脉而未成功时,立即改换穿刺对侧。
术后充分压迫止血和下地活动前检查有无假性动脉瘤迹象。
直径2.5cm以下的假性动脉瘤可局部包扎压迫,减少活动,1周内可自行消失。
大的假性动脉瘤应请外科进行手术矫正。
3动-静脉瘘对损伤较小的动-静脉瘘,可在血管多普勒超声指导下试行压迫,但效果不确定。
对损伤较大的动-静脉瘘,压迫方法不能奏效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动-静脉瘘预防的关键在于准确的股动脉穿刺。
4穿刺局部动脉血栓形成术后应严密监测两侧足背动脉、踝动脉、股动脉搏动情况。
如果动脉搏动明显减弱和消失,伴肢体麻木、疼痛或发凉感,应立即进行溶栓治疗。
尿激酶50万-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注射(半小时以内)。
Rt-PA 50-100mg,加入溶剂内静脉滴注,也可以8-20mg静脉推注,余下剂量60-90分钟内滴入。
溶栓后可以给肝素抗凝治疗,肝素注射液2000-5000U静脉推注,继而以每小时800-1000U静脉滴注,维持48-72小时,或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000U一日2次。
发生血栓栓塞病例均可予抗血小板凝集治疗,阿司匹林100-300mg1日1次口服。
经股动脉介入诊疗外周血管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探究
经股动脉介入诊疗外周血管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探究【摘要】外周血管疾病是常见的疾病,而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并探讨了相应的并发症预防措施和护理策略。
在术后护理方面,我们还总结了一些注意事项,并进行了护理效果的评估。
结合研究总结和未来展望,对这一诊疗方法的护理工作进行了评述,为未来临床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提高患者在经股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的安全性,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经股动脉介入诊疗、外周血管、并发症、影响因素、预防措施、护理策略、术后护理、护理效果评估、研究总结、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经股动脉介入已成为外周血管疾病的主要诊疗手段之一,其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
由于该技术操作复杂、风险较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影响了护理效果和患者的生命质量。
对经股动脉介入诊疗外周血管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护理策略和术后护理措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临床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经股动脉介入诊疗外周血管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探讨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各种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通过研究,旨在总结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策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进一步完善护理工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护理保障。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提高对于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意义:了解可能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手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评估工作,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外周介入的并发症与预防措施: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
外周介入的并发症与预防措施: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外周介入治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然而,随着外周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其并发症也日益引起关注。
本文将探讨外周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一、外周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外周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或导丝等设备,在血管内进行治疗的医疗技术。
虽然该技术在很多情况下都非常有效,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一)出血出血是外周介入治疗中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出血可能是由于介入治疗过程中对血管造成的损伤所引起的。
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通过导管或导丝等设备对病变部位进行操作,这可能会导致血管壁的损伤。
如果损伤严重到足以破坏血管壁的结构,就可能导致出血。
出血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轻微的,例如皮肤瘀斑或鼻衄等,也可以是严重的,例如组织缺血、坏死等。
在轻微的情况下,患者可能只需要进行观察和局部处理,例如使用止血贴或冰袋等。
但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进一步的治疗,例如输血或手术等。
(二)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指在血管内形成的血凝块。
外周介入治疗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血管内皮是血管壁内的一层薄膜,它起着保护血管壁、调节血管收缩和维持血液流动的重要作用。
如果血管内皮受损,就会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栓形成可能会导致血管堵塞,进而引发缺血性损伤或梗死。
缺血性损伤是指由于血管堵塞,导致组织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而受到的损伤。
梗死是指由于血管堵塞,导致组织死亡的严重缺血性损伤。
梗死可以发生在任何器官或组织,包括心脏、大脑、肺部等。
(三)感染感染的发生通常是由于细菌或其他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的。
在进行外周介入治疗过程中,由于操作过程中可能导致血管内膜受损,这就为细菌的侵入提供了机会。
细菌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侵入血管壁,引发感染。
感染的症状可能包括发热、红肿、疼痛等。
发热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自然反应,因为体温升高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留置时间长(最长可达1年)、操作简单、操作危险性低,临床广泛应用于中长期(5天~1年)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但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1 、导管堵塞:原因①导管被夹闭;②导管打折;③不正确、不充分的冲管和封管方法;④输入过高浓度的液体。
预防置管成功后立即用肝素钠稀释液(25U/m1)冲管,每次输液结束后,用肝素钠稀释液10ml行脉冲式推注冲管,肝素帽正压封管[2]。
输注高浓度的液体及血制品后,要用生理盐水把导管完全冲干净才能封管。
未输液时每1~3天封管1次,保持PICC导管的顺畅,避免扭曲、打折。
处理方法先检查导管夹是否夹闭,导管是否打折,使其顺畅。
若为血栓阻塞导管,可用肝素钠或尿激酶溶栓治疗[3]。
用针管抽取药液10ml,通过肝素帽先稍用力回抽,然后放松,使药液与血栓充分接触,如此反复数次,见回血后抽3~5ml弃掉,不可推注入血管,以免再次造成栓塞。
2 穿刺点渗血、水肿:原因①穿刺针过粗;②病人凝血功能异常;⑧穿刺部位过度活动。
预防根据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针。
置管前常规检查凝血功能。
术后局部压迫止血15~30min,24小时内适当限制臂部活动[4]如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局部压迫止血时间可适当延长。
处理方法给予局部喷洒云南白药及凝血酶,并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
3 静脉炎:原因①在小静脉内放置过大的导管,持续刺激静脉内皮;②在导管穿刺过程中静脉壁受到刺激;⑧通过尖端不在中心静脉内的导管输入刺激性药物。
预防置管前选择好血管和导管。
首选肘正中静脉,其次是贵要静脉(静脉瓣少,血管粗)。
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壁。
输入刺激性药物如某些化疗药时,可用硫酸镁湿敷。
若封管前输的是刺激性药物,宜用生理盐水冲净药物后再脉冲式冲管和正压封管。
处理方法一旦发生静脉炎,应及时处理。
如抬高患肢,放松肢体,上臂予湿热敷。
加强置管后的护理,置管后24h应换药1次,此后每周2次,导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造成细菌性静脉炎。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作者:李淑桂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25期【摘要】目的对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方法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842例,对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总结相应处理措施。
结果 842例介入治疗患者中12例出现并发症,包括动静脉瘘2例,假性动脉瘤4例,局部血肿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经针对性处理, 12例并发症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均未对介入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结论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和术者操作经验及手法技巧等有关,操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完善介入治疗前准备工作,从而尽量避免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介入治疗;并发症;处理措施;预防对策近年来,在介入医学逐渐发展下,外周血管介入治疗逐渐在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同时取得了显著治疗效果[1]。
然而介入治疗毕竟属于有创检查与治疗的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易引发动静脉瘘、局部血肿等并发症[2],若无法给予及时、有效处理,则很容易导致介入治疗效果受到影响,严重时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3]。
为探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作者对本院接受介入治疗的842例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4月~2014年4月于本院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842例,其中男524例,女318例,年龄15~81岁,平均年龄(53.2±2.6)岁;经体格检查,所有患者均与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条件相符。
1. 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其中肿瘤介入治疗415例,血管病变介入治疗427例。
介入治疗所用方法及材料为:利用改良Selding技术,使用18 G无内芯穿刺针与聚四氟乙烯薄壁外套管穿刺针展开穿刺,用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展开操作。
1. 3 观察指标对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进行观察,各并发症判断标准如下:①局部血肿:当穿刺部位有程度不同的疼痛、血肿或下肢、下腹部存在疼痛肿胀时,即判定存在局部血肿。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外周血管时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方法:将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给予患者相应处理措施。
结果:60例患者中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患者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3%;经过积极处理后,所有患者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针对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时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原因给予有效预防措施,并及时给予处理,能够实现患者康复。
标签: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并发症;预防;处理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是近年来临床开展的新的介入路径,对患者机体创伤较小,同时不受体位限制,术后患者可较快恢复,无需服用抗凝药物,因此在临床使用较为广泛。
桡动脉解剖部位血管较细,有较多解剖变异等特点,因此可对穿刺血管造成损伤[1]。
介入治疗时若患者不能良好配合,可导致较多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轻者出现少量渗血,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现象,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因此对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进行观察分析有着重要意义[2]。
作者将本院近2年收治的60例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采用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的60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为43~76岁,平均年龄为(58.35±4.35)岁,其中不典型胸痛18例,稳定型心绞痛1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1例,心肌病5例,瓣膜性心脏病5例;其中11例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脂固醇、甘油三酯均出现异常。
1.2 方法患者均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具体如下:飞利浦FD20 血管造影机,患者取仰卧体位,右上肢用托架托起,自然外展30~50°,桡动脉穿刺点取前臂桡骨小头内侧近端桡动脉波动最强点,手术侧一般选择右侧。
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体会
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体会孙俊凯【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方法在本院2013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随机抽取240例,包括并发症13例,对其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40例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共计出现13例并发症,包括股动脉出血2例,局部血肿7例,假性夹层动脉瘤2例,股动静脉贯穿 2例,经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所有患者均顺利痊愈。
结论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主要为术者经验不足和术后护理不当所致,密切观察和对症处理可有效促进并发症的愈合。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peripheral 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volved in their treatment. Methods In March 2013 - April 2016 during the row peripheral vascular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randomly selected 240 cases, including 13 cases of complications. The causes and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240 cases of peripheral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13 cases occurred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2 cases of femoral artery bleeding, hematoma in 7 cases, 2 cases of pseudo dissection, femoral artery and vein through 2 cases, the stop bleeding, bandaged all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cured. Conclusion Peripheral vascular intervention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the main problems caused by improper care, symptomatic treatment and close observati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healing complications for the surgeon experience.【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08)018【总页数】2页(P132-133)【关键词】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原因分析【作者】孙俊凯【作者单位】郑州第六人民医院介入科,河南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介入治疗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受到患者体质、术者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操作不当,易引起术后并发症[1]。
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摘要:目的本文将主要分析经股动脉介入治疗之后其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进行探讨护理策略。
方法本实验的研究对象选自于我院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进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共计选取300位患者。
将所有患者在进行股动脉穿刺行血管手术之后并发症出现的主要原因,以及有效的避免并发症出现的对应措施,并且还需要在手术之后的护理过程当中注意的要点。
结果通过试验数据统计,有60例患者在手术之后出现青紫,有32例患者出现血肿,有19例患者出现了假性动脉瘤,有2例患者出现动静脉瘘,有11位患者出现了迟发性出血,有4例患者出现了腹膜后血肿,还有4例患者出现了腓肠神经丛血栓,完全康复。
结论通过分析析经股动脉介入治疗之后其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对于相关护理外周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应当采用积极的护理措施来规避并发症出现。
关键词:护理;经皮股动脉穿刺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在临床当中股动脉穿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介入治疗方式,其主要是因为股动脉粗、直、小,所以应当广泛的应用于血管介入治疗。
其中重要的是复杂股动脉疾病以及桡动脉斑块从而再灌注困难[1]。
导致并发症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穿刺之后所造成的血管损伤,这样就会促使患者再手术之后的并发症发生率逐渐的增加,从而降低外周以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再手术之后的护理以及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患者并发症出现的原因以及有效降低手术之后并发症出现的护理措施还应当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实验的研究对象选自于我院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进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共计选取300位患者。
其中有173例患者为男性,有127例患者为女性。
患者年龄最小为34岁,年龄最大为91岁,其平均年龄为(73.51±9.75)岁。
其中有140例患者为高血压,有110例患者为高脂血症,有50例患者为糖尿病。
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
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是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其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治疗通道。
PICC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因其为侵入性操作,导管维护时间长,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容易引起一些并发症。
现就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穿刺点渗血原因:穿刺不当、选择血管不当,或因患者活动过频、局部加压包扎的敷料或弹力绷带脱落而致,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也可引起。
预防:①穿刺前要详细了解患者是否有凝血功能异常,出血倾向,抗凝血治疗的用药史,查看实验室检查结果,了解其凝血功能。
②置管时注意穿刺方法,穿刺时宜在皮下潜行0.5cm后缓慢穿刺血管,对血管损伤小,渗血较少。
③置管成功后嘱患者不能剧烈运动,不能负重,穿刺点局部加压包扎24小时,凝血功能差适当延长包扎时间。
护理对策:渗血后及时更换敷料并继续加压包扎,术肢制动,严密观察渗血情况,必要时给予止血剂。
机械性静脉炎原因:由于选择的导管型号和血管的内径大小不适宜。
导管材料过硬所致,穿刺时送管速度过快损伤了静脉瓣。
术肢初期活动过频,血管与导管产生摩擦致静脉内膜损伤。
预防:①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型号适宜的导管,并在置管过程中动作轻柔,送管速度不宜过快,送管困难时严禁强行送管,以免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
②选择合适的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正中静脉,最后选头静脉。
因贵要静脉粗、直、静脉瓣少,而头静脉内静脉瓣较多,管腔由粗变细,且高低起伏,置管过程中易损伤血管内皮或静脉瓣。
护理对策:①抬高患肢,局部行50%硫酸镁湿热敷2~3次/日,每次30分钟。
也可局部冷紫外线照射。
②用云南白药加地塞米松针剂调成糊状物外敷于病变部位,外覆盖塑料薄膜,4次/日,每次2小时,有效率100%。
导管阻塞原因:主要由于液体浓度、封管方式不正确,冲管不及时,或由于肝素帽松动致血液返流和凝固,导致纤维蛋白在导管内沉积,血小板及纤维蛋白黏堵导管所致。
介入手术护理常规
一、外周血管疾病一般介入护理常规外周血管疾病是指脑和心脏之外的循环系统的任何疾病或异常,常被用作外周动脉疾病的代名词,可包括任何血管的任何疾病。
(一)评估与观察1.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及心理状况。
2.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3.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
4.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5.观察术侧肢体的肌力及肢体运动情况。
(二)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入院宣教热情接待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讲解介入手术的目的、意义、方法、优点、术中配合注意事项,消除患者思想顾虑,取得配合。
2.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术前针对患者情况提供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护士应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从认识、感觉、情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戒烟限酒。
对进食困难者应给予静脉营养,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
4.需绝对卧床的患者,应向其说明卧床的意义,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以免不习惯床上排便而造成尿潴留。
5.术前准备(1)协助患者完成术前各项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乙肝三系统,胸片,心电图等。
(2)药物过敏试验做好抗生素及碘过敏试验。
(3)皮肤准备按手术要求备皮,检查穿刺部位皮肤是否完整,协助其清洗干净。
(4)穿刺动脉者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搏动的情况并标记,便于术后对照观察。
(5)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导尿和灌肠。
(6)一般患者术前清淡流质饮食,预避免术中呕吐;全麻患者、术中应用化疗药物患者及特殊患者与医生沟通禁食水时间。
(7)协助患者准备手术用物。
二、术后护理1.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术后的护理(1)按照局麻或全麻术后护理常规护理。
(2)体位与活动①静脉穿刺患者平卧4-6h,术侧肢体伸直制动;动脉穿刺患者用一次性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平卧6-8h,穿刺侧肢体伸直,12-24h后解除股动脉压迫止血器,解除压迫4h后患者可下床活动。
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127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8 年 7月 C 第 6 卷第 21 期Jul. C 2018 V ol. 6 No. 21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李锦莉(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摘要】目的 探讨股动脉介入治疗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
方法 分析300例经股动脉穿刺行血管手术之后并发症出现的原因以及该如何有效的防止并发症的出现,以及在术后的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结果 发生术后青紫60例,其中血肿32例,其中假性动脉瘤19例,动静脉瘘2例,迟发性出血11例,腹膜后血肿4例。
4例腓肠神经丛血栓完全康复。
结论 观察相关护理和外周血管并发症非常重要。
【关键词】护理;经皮股动脉穿刺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1.127.01股动脉穿刺是最常用的介入治疗。
由于股动脉粗、直、小,因此广泛应用于血管介入治疗治疗。
尤其重要的是复杂股动脉疾病和桡动脉斑块再灌注困难,引发并发症的主要的原因主要就是由于穿刺后造成的血管的损伤,这会使得手术后的并发症患者会逐渐的增加,减少外周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护理和观察尤为重要。
对于并发症的出现的原因以及有效的减少手术后并发症出现的护理的措施也是需要耿介系统的进行分析研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6年至2017年所有患者均接受股动脉血管造影(CAG )和经皮股动脉介入治疗(PCI )(经皮股动脉穿刺,血管介入治疗)300例,其中男170例,女130例,34~92岁,高血压190例,高脂血症180例,糖尿病95例。
手术时间45~180 min ,平均65±12.56 min 。
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术。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如下:〔一〕导管堵塞1.原因〔1〕未按时冲管或冲管方法不当。
〔2〕输注特别药物如:乳剂、甘露醇、化疗药物、使用配伍禁忌药物致药物沉淀堵塞导管。
〔3〕采血后未及时冲管。
〔4〕输液速度过慢、导管扭曲、打折、接头松动、脱落〔5〕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
2.预防〔1〕保持PICC导管的通畅,预防扭曲、打折,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柔和,预防损伤血管壁,减少血栓形成。
〔2〕穿刺点外露导管妥善固定以“S〞型,在置管后,记录每个患者的导管置入长度,在每次换药和冲管过程中,认真观察现有长度是否与置入长度相符。
〔3〕正确的冲管方法是置管成功后马上用20ML注射器抽吸1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等,输注粘稠度较高的液体及血制品后,要用生理盐水把导管完全冲干净。
〔4〕输液完毕时应及时封管,以生理盐水行脉冲式推注冲管,使用输液接头正压封管。
(使用中冲管3次/日间歇期1次/周有特别情况及时处理)3.处理方法〔1〕先认真检查导管外露局部有无打折、扭曲及长度。
〔2〕假设为血栓形成堵塞导管,可采纳尿激酶溶栓医治:先抽回血,假设遇有阻力不见回血,切不可用暴力、导丝或冲管来去除凝块,以免使导管损伤、破裂或造成栓塞,可用负压方法进行再通,反复数次,见回血后抽3~5ml血,使导管畅通。
如三次溶栓不成功,可考虑拔管。
〔二〕静脉炎,穿刺点感染以肘正中静脉置管与头静脉置管出现静脉炎最为明显大多数患者在置管后2~3天内出现静脉炎,少数患者在置管后l5天左右出现。
临床表现主要是沿穿刺点向上出现局部红肿。
PICC 置管后静脉炎与穿刺点感染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护理操作、病人体质、免疫力等个体差异。
(2)对导管材质过敏,被穿刺静脉小,导管型号大或材料过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方法分析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股动脉出血1例发生于术后1 h;局部血肿8例,术中发现3例,术后发生5例。
假性动脉瘤6例,其中3例发现于术后24 h内,另3例发现于术后2~3 d;动-静脉瘘2例,1例发现于术后12 h,经再次压迫、加压包扎10 h后闭合;另1例发现时已超过48 h,压迫无效,未予特殊处理,嘱患肢限制过度活动,60 d后随访观察均自行闭合。
结论在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过程中,外周血管并发症只要及时发现、处理得当,预后良好。
【关键词】外周血管;并发症;处理
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种有创的检查和治疗,介入治疗过程中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现就2004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
年龄55~72岁。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7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10例。
1.2 方法
1.2.1 心导管穿刺血管的处理所有患者均应用F7动脉鞘管。
CAG后0.5~1 h 内拔除鞘管,局部压迫20~30 min,不出血后局部加压包扎,沙袋压迫8 h,患者平卧24 h后拆除加压包扎PCI患者术后继用肝素2 h,停药后2 h拔除鞘管,压迫30~40 min,不出血后加压包扎,沙袋压迫8 h,平卧24 h。
PCI患者术后行静脉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治疗24~72 h,同时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
1.2.2 外周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对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疼痛或下腹部、下肢疼痛肿胀者,均在术后1~7 d对局部组织和血管进行B超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由于出血量难以确定,所以将穿刺局部出现的2 cm×2 cm的皮下出血性硬块确定为皮下血肿。
腹膜后或局部大的血肿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需输血者定为严重出血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者均通过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股静脉及其主要的深部属支在超声检查时表现为静脉管腔增大,其内有实质性回声占位,通过探头加压管腔不变形,腔内无血流信号。
动静脉瘘在超声检查表现为股静脉管腔内出现动脉血流信号。
假性动脉瘤在超声检查表现为股动脉周围出现假腔,股动脉内血流通过破口进入假腔,使假腔内出现动脉血流信号。
股动脉夹层指股动股壁由单条回声带变成双条分离的回声带,形成真假双腔,分离管壁双重回声之间有异常血流。
1.3 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股动脉出血1例发生于术后1 h。
立即再次压迫止血、加压包扎,出血停止;局部血肿8例均表现为单纯血肿,术中发现3
例,术后发生5例。
均采用术后局部压迫止血,7~30 d左右自行吸收。
未发现腹膜后血肿患者;假性动脉瘤6例,其中3例发现于术后24 h内,经再次加压包扎处理后闭合;另3例发现于术后2~3 d,再次压迫12 h无效后,在超声引导下运用凝血酶瘤体内注射,迅速闭合后自行吸收;动-静脉瘘2例,1例发现于术后12 h,经再次压迫、加压包扎10 h后闭合;另1例发现时已超过48 h,压迫无效,未予特殊处理,嘱患肢限制过度活动,60 d后随访观察均自行闭合。
2 讨论
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种有创的检查和治疗,其常见并发症有心律失常、急性冠脉闭塞、心肌梗死、心绞痛、低血压、心包填塞及外周血管并发症等。
常见的外周血管并发症主要有局部出血、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外周动脉栓塞、静脉血栓形成、动脉夹层、动脉穿孔等。
外周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诊断:穿刺部位的皮下包块、疼痛、瘀斑是皮下血肿的常见表现,当伴有局部的搏动感、血管杂音常提示假性动脉瘤的形成。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确诊,有利于及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动-静脉瘘者,后者常有局部血管杂音伴震颤的阳性体征。
其他少见的还有如股动脉夹层等。
冠脉介入性治疗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诊断性CAG,也显著高于经动脉途径的射频消融术,而后者用的也是F8动脉鞘管,表明外周血管并发症与术后应用抗凝剂有关,与动脉鞘管的大小关系不大。
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术者经验有关,经验不足的术者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明显增多。
初学者一般在较低点穿刺,认为穿刺点越低越安全,但实际上穿刺点过低,术后因没有“骨性平台”而止血困难。
初学者易把腹股沟皮肤皱褶当作韧带,实际上肥胖者的皱褶低于韧带,而消瘦者的皱褶常高于韧带,所以对于消瘦的患者,初学者易穿刺过高,而在肥胖者穿刺又容易过低。
总结造成外周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有:穿刺技术不熟练,多次反复穿刺或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压迫止血不彻底;肢体制动不严,下床活动过早;术中和术后抗凝药物的运用;患者自身的因素,如严重的动脉硬化或高血压、血管畸形、凝血功能欠佳、过度肥胖等。
总之,在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过程中,外周血管并发症只要及时发现、处理得当,通常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王斌,心导管术的外周血管并发症.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2,10(2):145.
[2] Jackson J plications fromcardiac catheterization:analysis of a military Med, 2000, 165:298.
[3] Katzenschlager R.In-cidence of pseudoaneurysm after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ngiography. Radiology, 1995, 19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