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学案3.2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高一年级地理教学案第三单元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学习目标】1.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其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
2.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及发展特点。
3.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 工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 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例:见上表:生产1吨钢铁需要能源与原料的变化,由此可知钢铁工业的区位变化:19世纪初,消耗煤炭量比较大,靠近大煤田分布,为指向型;20世纪初,冶炼技术提高,消耗煤炭量大幅度降低,钢铁工业靠近铁矿基地分布,为指向型;二战后,随着巨型运矿船的出现,许多钢铁工业在沿海钢铁消费区的港口发展,为指向型。
(三)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二、工业地域的形成三、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巩固练习】1. 下列组合中属于同一种工业类型的是( )A.集成电路制造工业、飞机制造工业、电子装配厂、精密仪表制造工业B.纺织工业、啤酒厂、普通服装工业、电视机装配工业C.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业、造船厂D.水果罐头厂、海盐制碱厂、制糖工业、瓶装饮料厂 2.下列关于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B.交通运输已不是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C.环境标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工业区位因素D.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3A.①水泥厂②火电厂③印染厂④炼油厂B.①钢铁厂②化工厂③保温瓶厂④电镀厂C.①炼油厂②水泥厂③火电厂④保温瓶厂D.①钢铁厂②砖瓦厂③化工厂④印染厂下图表示工业区位选择4种模式,图中圆圈大小表示各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程度的强弱。
读图,回答4~5题。
①②③④4.工厂区位选择与图示相符的是 ( )A .① 生物制药厂 ② 食品罐头厂 ③ 电脑装配厂 ④ 玻璃厂B .① 彩印厂 ② 造船厂 ③ 纺织厂 ④ 皮革厂C .① 水泥厂 ② 造纸厂 ③ 家具厂 ④ 烤烟厂D .① 啤酒厂 ② 炼铝厂 ③ 缫丝厂 ④ 榨糖厂 5.下列有关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造纸厂应布局在河流的上游B.化工厂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且应布局在居民区的最小风频的下风地带C.发电厂应远离居民区D.水泥厂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地带6.下图是“工业区位模式图”,其中线段长短表示程度大小,下列情况与甲、乙、丙、丁四图相符合的是( )A.甘蔗制糖、制鞋、微电子、啤酒B.甘蔗制糖、微电子、制鞋、啤酒C.甘蔗制糖、制鞋、啤酒、微电子D.甘蔗制糖、啤酒、微电子、制鞋 7.体现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逻辑顺序的是( ) ①工业城市 ②工业联系 ③工业地域 ④工业集聚A.③④②①B.①③④②C.④③①②D.②④③① 8.工业集聚的优势有( )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②加强彼此间交流与协作 ③利用资金上的优势,加强环境保护 ④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关于工业分散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因为工业集聚会出现用地、交通、能源和原料供应等问题 ②交通、超高压输电系统、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③日本的工业向东、西两个方向分散 ④工业分散多出现在工业化后期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0.关于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高技术产业因为科技水平高所以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B.工业落后的地区因为排放酸性气体少,所以不会受到酸雨的危害C.因为工业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增加,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加剧对环境的危害D.在城市中化工厂应该建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技术 原料劳动力 市场 甲劳动力 原料技术 市场 乙原料劳动力 技术 市场丙原料劳动力 技术 市场丁。
第十单元工业生产第26讲工业区位因素教案(含解析)
第26讲工业区位因素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工业区位因素[水平1-4]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工业区位因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知识体系构建][主干知识整合]一、工业区位因素1。
主要区位因素2.工业区位选择与工业布局(1)工业区位选择: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2)主导因素与工业布局[易误辨析]1。
家具制造业一定是市场导向型工业吗?说明理由.提示家具制造业若建在原料丰富的地方,则为原料导向型工业。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
交通和科技的发展(1)区位因素变化:交通和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工业对原料和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增强。
(2)案例: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时间主导因素区位布局19世纪煤炭资源靠近大煤田20世纪初铁矿资源靠近大铁矿市场靠近沿海消费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1)环境敏感企业: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如高技术产业及食品工业。
(2)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字母污染类型区位选择A污染空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最小风频上风向地带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B污染水源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远离居民区和农田C固体废弃物污染3。
政策因素(1)原因:优惠政策有利于投资办厂时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的变化。
(2)表现错误!4。
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有时会成为主导因素.[易误辨析] 2.原料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变化不大?提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原料利用率提高,单位产值所需原料数量减少,所以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考点一工业区位因素【例1】(2018·全国文综Ⅰ)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
工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案
教 学 内 容
导入新课
当我们在街上购物时,你有没有想过商品的价格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吗?这堂课我们就从商品的价格入手,一起来探索隐藏在商品价格背后的有关工业生产的知识。(看投影幕上的几种商品价格,试分析普通商品定价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题目】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2.根据主要区位因素,你认为该工业属于什么导向型?
3.简要说明每一种导向型工业的区位选择的理由或原则?
总结归纳
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归纳】从经济效益的方面考虑
分为5种导向型工业。
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
现实区位优势: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也就不一样。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也就各不相同。
C.个人偏好的影响
D.工业惯性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承转】工业生产在产出产品的同时,往往还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策略】让同学们通过三幅图来了解出于环境因素考虑,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策略。
【细化】通过“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图来掌握污染环境的常见工业类别
巩固练习
有关工业区位选择的一道选择题
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承转】刚刚我们讨论的仅仅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选择区位。但是现代企业的发展,不能单以追求最高利润是最终目的和唯一出发点。
【引导】请同学们阅读ppt文字材料,并通过材料说说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归纳】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国防的需要
总结
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政工水土市运动原”(谐音记忆法)八个方面,在工业的区位选择时要综合考虑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诸方面。工业区位选择时要根据具体工业生产的特点入手,综合考虑以上诸因素进行合理的工业布局。随着市场需求变化,科技进步的发展,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了解基础工业的地域分布和集聚现象教案
了解基础工业的地域分布和集聚现象教案1.了解基础工业的地域分布情况和集聚现象;2.理解影响基础工业地域分布和集聚现象的因素;3.掌握基础工业地域分布和集聚现象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4.能够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并提出对策。
教学内容一、基础工业地域分布和集聚现象的概念基础工业指的是制造业中的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石油化工、建材等大宗原材料和能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基础工业地域分布和集聚现象则是指这些工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和聚集程度。
二、基础工业地域分布和集聚现象的影响因素1.原材料和能源条件。
基础工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因此地处这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成为基础工业的主要生产区。
2.交通运输条件。
基础工业产品体积大、重量大、运输成本高,所以交通运输条件是基础工业地域分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人口资源和文化环境。
基础工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其中许多岗位是高强度和高风险的。
这就需要生产基地周围有足够的劳动力,并且劳动力的素质高、心理承受力强。
三、基础工业地域分布和集聚现象的重要意义1.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基础工业的地域分布和集聚,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基础工业的发展除了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外,还能产生很多的附加值,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
3.促进经济社会平衡发展。
通过不同地区的基础工业发展,使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异逐渐减小,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四、基础工业地域分布和集聚现象的对策1.调整国家工业政策。
要合理调整国家的工业政策,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地域间的工业布局优化升级。
2.引导基础工业企业进行合并重组。
合并重组有助于形成大规模的企业集团,规模效应更加明显,节省开支,优化市场组织结构。
3.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备,提高基础工业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能够进一步提升行业的竞争力。
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法:通过讲解基础工业地域分布和集聚现象的相关理论,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
初二地理工业教案范文7篇
初二地理工业教案范文7篇初二地理工业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特别是以《标准(20__年版)》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
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任务本学期讲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
三、学生情况分析总体上讲,本届初二生是全县选拔较好的学生,学生来自各乡镇,学生差异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讨论较激烈,具备一定的学习自觉性,求知欲较高。
课堂气氛好,学生思维灵活;四个班当中每班学生上课活跃,尖子生较多。
班班学生积极,差生面小。
各班学生学习主动,比较平衡。
四、教材分析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四大部分。
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
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
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
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
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
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案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课标分析:1、内容解读:本条课程标准呈现出了递进关系的三个问题:影响工业区位因素—主导因素—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以辽中南工业基地为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五种指向型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明确主导因素的影响,最后通过三个案例分析对比总结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
2、行为动词解读:“分析”这一行为动词属于知识能力较高要求,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
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的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
课标要求分析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看似简单一句话实际上提出了不同层级要求,在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总结推广,迁移应用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而“了解”指对学习材料有一定的认识和记忆。
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
这是较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3、能力层级解读:描述就是陈述地理事实,包括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等内容。
描述的内容和方式是要通过学生的“阅读”来获取信息,整合加工以后,使用合乎逻辑的“地理”语言进行表述。
学生通过阅读辽中南、鞍钢宝钢布局图等图表获取大量信息,表述事实、变化等。
在此基础之上,再结合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归纳,注重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不断丰富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形成对影响工业区位布局的整体认识。
最后通过应用过程把知识外显、外化,达到知识能力层次较高的要求。
【教材分析与版本比较】一、不同版本教材比较1、鲁教版、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四个版本涉及内容可列表如下:我们使用的是鲁教版的教材,四个版本的教材都是以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这两部分的内容为主。
不同的是人教版的教材中对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以及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是作为三节内容来叙述的,因而比较详细,教材中给出的案例较多且比较典型。
而其他三个版本均在一节中叙述了这两部分内容,且给出的案例较少。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入其他版本的某些案例特别是人教版的案例让学生来分析。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_郑明进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课时。所涉及到的内容标准是“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与发展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说明”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水平。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的区位因素分析与区位选择》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工业生产活动因为相互联系而产生的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作进一步重点论述,为下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作了相关的知识准备。本节课教学重点1、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2、工业集聚的优点和地域联系的意义。3、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教学难点:工业地域之间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
1、把乡土地理引入课堂。在地理教学中,把翔安区火炬开发园区、“三资企业”等,引入地理课堂教学,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分析本地工业生产实际,使学生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注重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相互讨论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不断总结地理原理,并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地理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内化并与旧知识整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讲解:1.工业分散的原因: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有些生产企业所需零件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2.工业分散的优势:发挥区位优势、减少交易费用。3.工业地域联系的方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四)总结:
1、依照板书串通各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
工业区位因素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工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工业的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址的影响。
工业的特点使得它在区位的选择上比农业更加复杂与灵活,所以它不仅是对农业区位选择的沿袭,更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为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同时,本节的工业区位理论在本章后面各节的学习中要反复应用,是理解各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也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二、学情分析由于前面已经学过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学生对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学生较易理解与掌握,但因涉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和较多的地理背景知识,学习起来难度也较大。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并掌握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理解主导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表,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和读图分析的能力;2.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形成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五大导向型工业难点:工业主导因素的判断及其合理布局五、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六、教学过程置水果罐头厂、啤酒厂、炼铝厂、大型服装厂、精密仪器厂际相结合,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地理是有用的,以至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七、板书设计。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掌握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3. 分析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 分析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案例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幅中国工业地域分布图,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 从地图上看,中国工业分布的特点是什么?2. 你认为这些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工业地带?二、讲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定义: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业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a. 资源条件:例如煤炭、石油等资源的丰富。
b. 交通条件:例如水陆交通条件的便利。
c. 市场条件:例如销售市场的集中与扩大。
d. 劳动力条件:例如劳动力的充足与廉价。
e. 投资条件:例如资本的集聚与技术装备的满足。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工业地域进行分析,包括其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和投资条件等。
三、讲解工业地域的特点(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特点:a. 产业集聚:同一行业的企业在一个地区集中。
b. 经济规模效应:由于企业集中,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益提高。
c. 技术创新:企业集中有利于技术交流和创新。
d. 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密切。
2.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工业地域,分析其特点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讲解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分布规律(10分钟)1. 工业地域的分类:按照地理位置可分为内陆工业地域和沿海工业地域;按照行业可分为钢铁工业地域、煤炭工业地域、电子信息工业地域、汽车制造工业地域等。
2. 工业地域的分布规律:由于资源分布、交通条件、市场和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地域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五、讨论工业地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向全班进行汇报:1. 工业地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2. 工业地域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并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工业地域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什么?七、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某个工业地域的发展历程和影响的论文。
示范教案-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本章规划本章是在学习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和农业是姐妹篇。
通过本章的学习,首先认识到农业和工业都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
与农业相比,工业生产除了场地和水源外,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大,这就使得工业生产具有地域上的灵活性和季节上的连续性,因此工业生产在区位选择上也更为复杂。
工农业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人地关系的发展,是不同地域之间人类联系的发展。
可以说,本章内容是第三章内容的延续,又是后面学习人类活动地域联系及人地关系的基础,本章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即人类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一主要地域类型一案例分析,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
这就充分体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应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问题探究的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工业地域的形成:从工业联系到工业地域的出现,其间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在学习时要注意其中的联系。
工业集聚有许多明显优势,正是这些优势的存在,才使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区域分析要运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对工业区域的分布、形成、特点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评价,从中找出规律,以对我国的工业生产有所借鉴。
课时安排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从容说课本节内容涉及大量时代性很强的素材。
预先可以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工业发展的实例。
上课时让学生谈谈某个城市或地区的工业布局,为什么要这样布局,该考虑哪些因素?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在当今时代,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它们对工业布局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又往往同时起作用,所以不能孤立地、机械地看待各个因素,要因时、因地、因工业部门制宜,把各个因素联系起来综合分析。
同时,又要抓住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高一地理教案设计:分析工业地域中的聚集效应和特殊化趋势
高一地理教案设计:分析工业地域中的聚集效应和特殊化趋势分析工业地域中的聚集效应和特殊化趋势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聚集效应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工业集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了解工业地域中的特殊化趋势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能够通过实例分析工业地域中的聚集效应和特殊化趋势。
二、教学重难点1.工业聚集效应的概念和特点。
2.工业地域中各种要素的协调发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
2.实例分析法。
3.讨论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工业聚集效应的概念和特点1.1.工业聚集效应的概念工业聚集效应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地工业生产的规模、总值、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取得较大的增长,围绕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企业群体,形成相应的工业区、产业带或工业园区的现象。
1.2.工业聚集效应的特点(1)规模效应:工业区围绕一些特殊性产业形成,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促进工业区不断扩大,增加效应规模。
(2)技术效应:工业区中的企事业单位,技术水平、设计经验、认证标准等都具备相似性,能够在技术上互相反哺,形成技术共享。
(3)人才效应:工业区集聚大量人才,因此,在工业区内,人才可以进行良性竞争、个人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发展。
(4)外部经济效益:围绕着一些领头企业的高科技产业为主的产业带,可以形成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人口的集中流动,从而形成相应规模的经济效益。
2.工业地域中的特殊化趋势2.1.特殊化趋势的概念特殊化趋势是指工业发展的趋势在工业区或地域中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不同地区的相同产业有着不同程度的协调发展的情况。
2.2.特殊化趋势的影响(1)制约发展:特殊化趋势可能会造成一些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低下,造成生产可能出现各种工业问题。
(2)产生新的聚集效应:特殊化的趋势会在某些特殊的地区产生比较强的聚集效应,形成新的生产模式。
3.实例分析3.1.江苏省工业地域中的聚集效应江苏省地域上自然环境较好,加之其区域的特殊性,使得江苏省内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有所不同。
初中地理工业地区教案
教案:初中地理——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对工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1.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 观察和分析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2. 理解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我国工业的分布》图,并进行技术处理,将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标注出来,以便学生更清晰地观察。
2.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拍摄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照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或学习用具是由哪个部门提供的?2. 学生回答:工业部门。
3. 教师总结:工业部门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产品。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展示《我国工业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分布情况。
2. 学生观察并回答:我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河、沿铁路线地区。
3. 教师介绍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情况。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讨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照片,讨论工业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 学生理解工业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分析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 学生撰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所在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我国工业的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了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培养了学生对工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工业区位》教案(3)(1)
工业区位一.课标要求与课标解读1.课标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2.课标解读: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实际,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能力目标:能够联系实际,分析不同的类型的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不同,并能够对不同的工业进行理想境界的区位选择。
3、情感目标: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工业基础的区位选择。
并对家乡的工业区位做出合理的评价,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二、学生分析:在知识准备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工业生产的一些特点、分类以及工业的投入与产出,具备了学习这节课的知识基础。
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有过多次的探究学习的经验,合作能力也比较强,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
具备了这节课学习能力基础。
在情感上,学生对地理满怀热情,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了解了工业生产特点及其发展的基础上,从理论上阐明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教材是从决策者的角度分析选择工厂区位主要就考虑哪些因素。
工业区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中,某种工业区位选择的所要考虑的可以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指向型工业)。
在分析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同时课标也指出社会,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是突出的和不可忽视的。
四、教学策略选择:主要采用基于任务的教学策略、启发式分组讨论策略和案例教学策略。
工业区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慧,互相合作,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五、教学媒体:1、学习资源类型选择网络教室、因特网2、教学媒体的运用因特网用来搜索各种上课资源和信息,用来上传学生的研究结果或作品并共享资源,莘村中学网用来让学生在网上讨论,充当师生交流的平台。
同时运用powerpoint软件展示教学内容结构并进行总结。
六、教学流程:附表Ⅰ。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工业》教案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工业》教案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工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我国工业的地域分布、产业结构和产业链,使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基本面貌,掌握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案例典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资源等有了初步了解。
但他们对工业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对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地域分布特点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和分析工业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工业的地域分布特点和产业结构;学会分析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案例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发展对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责任感;关注我国工业发展的环保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工业的地域分布特点和产业结构。
2.难点: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地域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案例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工业发展的规律。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发挥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业案例,分析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材、教师用书。
2.地图:我国工业分布图、各类工业基地分布图。
3.案例资料:我国典型工业案例、相关新闻报道。
4.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工业发展历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工业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业区位》教案(3)
工业区位一.课标要求与课标解读1.课标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2.课标解读: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实际,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能力目标:能够联系实际,分析不同的类型的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不同,并能够对不同的工业进行理想境界的区位选择。
3、情感目标: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工业基础的区位选择。
并对家乡的工业区位做出合理的评价,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二、学生分析:在知识准备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工业生产的一些特点、分类以及工业的投入与产出,具备了学习这节课的知识基础。
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有过多次的探究学习的经验,合作能力也比较强,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
具备了这节课学习能力基础。
在情感上,学生对地理满怀热情,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了解了工业生产特点及其发展的基础上,从理论上阐明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教材是从决策者的角度分析选择工厂区位主要就考虑哪些因素。
工业区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中,某种工业区位选择的所要考虑的可以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指向型工业)。
在分析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同时课标也指出社会,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是突出的和不可忽视的。
四、教学策略选择:主要采用基于任务的教学策略、启发式分组讨论策略和案例教学策略。
工业区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慧,互相合作,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五、教学媒体:1、学习资源类型选择网络教室、因特网2、教学媒体的运用因特网用来搜索各种上课资源和信息,用来上传学生的研究结果或作品并共享资源,莘村中学网用来让学生在网上讨论,充当师生交流的平台。
同时运用powerpoint软件展示教学内容结构并进行总结。
六、教学流程:附表Ⅰ。
【教案】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掌握不同导向型工业的特点,会判断一些常见工业的区位指向类型。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通过抢答环节及合作探究学习学会判断常见工业的区位指向类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用永安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在生活中的用处,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家乡的情感。
2.在分析工业区位的过程中,要结合具体地区实际进行分析。
●教学重难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教学方法教法:情景教学、案例分析,启发引导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讨论法●课前作业任务一:预习课本,完成与本节课相对应的学案任务二:以小组分工形式,结合导学案图表及问题分析读中国制糖工业分布图,说明制糖工厂与制糖原料分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举例说明还有哪些工业与制糖工业导向性相同?读蒙牛乳业全国生产基地分布图与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说明两者分布关系及原因?举例说明还有哪些工业与乳业导向性相同?结合加拿大炼铝业分布图,分析炼铝业主导因素是什么?还有哪些工业同炼铝业导向性相同?电子装配厂与电子软件厂主导区位因素一样吗?与其导向性相同的工业有哪些?●教学过程设计活动1【导入】兴趣导入【教师活动】视频展示:播放永安尼葛工业企业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展示,说出本土的企业设计哪些部门?【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身边的经济现象吸引学生兴趣【教师过渡】我们的本土企业在选址的过程中考虑了哪些因素?当年又是如何选址的呢?活动2【角色体验】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教师活动】小组活动:让同学们分组分别以钢铁厂,服装加工厂及水果罐头厂老板,思考在工厂布局中分别需要考虑哪些影响因素?【设计意图】‘在其位谋其政’使学生自己融入角色,设身处地思考不同工业布局中需要考虑因素【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知经验,将自己以钢铁厂,服装加工厂及水果罐头厂老板,思考在工厂布局中分别需要考虑哪些影响因素?活动3【讲授】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教师活动】通过角色体验,我们可以发现和农业一样,工业的区位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三个大的方面。
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等奖教案】
课时计划课题: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通过对德国鲁尔工业区、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区的案例分析和比较,让学生理解传统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2.结合鲁尔工业区产生的环境污染等局面,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探讨综合整治的措施;3.通过对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的案例分析和比较,让学生理解新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4.结合新工业地域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决方法:比较归纳法知识迁移应用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缺勤登记:【板书设计】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地域【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二、新工业区1.【案例】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2.【案例】美国“硅谷”【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讲授】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让学生明确课程标准要求,直接进入学习主题。
【板书】一:传统工业地域讲授传统工业地域的概况:1.代表性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等。
2.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等。
3.特点:大型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4.代表工业: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5.存在问题: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
【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引导学生分析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区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水陆交通;5.广阔的市场。
出示鲁尔工业区工业部门联系图(其中五大工业部门名称留空),让学生根据工业发展的条件,填写出工业部门的名称。
八年级地理工业教案
八年级地理工业教案八年级地理工业教案精选篇1【教材依据】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指导思想】遵循新课标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设计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
【设计理念】情景导入、基础自学、合作探究、自我展示、回归生活,是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以分析家乡陕西省为例,掌握我国工业的发展情况。
进一步了解我国能源工业的分布情况。
最终达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的地理知识、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有所提升。
【教材分析】本节首先分析了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过去,中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向西部地区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同时介绍了我国的第一、第二大能源,以及主要的工业分布。
【学情分析】1、认知心理特征八年级学生年龄尚幼,感知觉有了一定发展,想象力比较丰富,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他们自我意识明确,自主、独立,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大部分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表达。
但是他们的注意力水平有限,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其心理发育略显不成熟。
2、已有知识和能力储备八年级学生通过之前的地理课程学习,读图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有所提高,已经对中国的行政区划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能够初步分析我国工业的发展变化以及分布情况,并能进一步说出能源工业的分布省份。
3、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八年级学生虽已有一定的读图能力,但大部分学生浮于表面,只能就文读文、就图读图。
因此,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图例,进行识图、析图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练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4、课堂中可能随机生成的问题由于各教学班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不同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可能会生成一些问题,如“我国工业分布有什么变化?我国主要水电工业分布在哪些河流?哪些省份?……”对此,应有所准备,在课堂上解决生成性问题,促进学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0902班
卫妍
一、课题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工业联系及其类型;工业
集聚及效益;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分类;
⑵提高知识迁移能力,联系实际分析其形
成条件及发展方向;
⑶培养学生读图习惯和读图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分析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逻辑关系进行知识梳理;资料呈现形式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家乡的工业,热心为家乡的工业建设出谋献策。
三、教学重点 1、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
2、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和优势
四、教学难点 1、新兴工业在地域上趋于集聚的原因
2、不同工业联系形成的工业集聚现象的优势。
五、课型单一课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工业的区位选择与企业的空间发展。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工业区位选择的目的是将工厂定位。
工厂的位置选择好
了以后,就要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空间发展、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新课教学]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
1、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我们知道,我们日常用的普通物品,大多都是经过多道工序才生产出来的。
比如布的生产过程(投影图片:布的生产过程),生产布匹首先从种植棉花开始,然后经纺纱、织布、印染等工序,最后才成为成品布匹。
对于几乎所有的工业制成品来说,很少有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是能够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各个过程可能由各个工厂来完成。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投影图片:钢铁工业的生产):铁矿石和焦炭被分别送往烧结厂和焦化厂,然后经过炼铁环节、炼钢环节和轧钢环节,最后才制成各种各样的钢材。
通过刚才的两个案例,我们发现,一个产品的形成会分别经过不同的工序,而进行个加工过程的工业部门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联系。
我们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来看一下,工厂A生产的产品B工厂的原料,工厂B生产的产品是C工厂的原料,进而C的产品是D工厂的原料。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很多家工厂同时给一家共产提供原料。
比如说汽车的生产,我们都知道,它是由很多零件组装而成的。
而这些零件来自于橡胶厂、齿轮厂、发动机厂等不同的工厂。
我们同样也画一个图来看一下,A、B、C厂分别向D厂提供原料。
在这种生产过程中,A、
B、C三个工厂取得联系。
我们就把工业的各工序之间的这种生产联系,称之为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投影图片):这幅图片中有服装企业、电器企业,食品企业和制鞋企业。
这四个企业之间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但是通过读图,我们发现这些它们可以共同利用周围的道路、邮局、医院、学校、饭店和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
我们就把这四个企业之间的这种联系就称之为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一个内容:工业联系。
而工业联系又存在着两种形式:一种是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一种是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师: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面对着这些和你在生产工序上、空间利用上有着工业联系的工厂,你会怎么做呢?学:……
三、工业聚集
回答得很好。
我们可以把具有工业联系的这些工厂聚集起来。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这样就形成了工业集聚现象。
工业集聚既然是由工业联系导致的,那么不同的工业联系所形成的工业集聚也就不同。
我们来通过两个案例来分析一下。
(1)专业化的工业集聚(投影图片:中国钢城鞍山工业地域的集聚)
这是我国钢城鞍山的工业地域分布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都有哪些工厂布局在这里啊?学:……结合我们刚才所讲的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我们发现这些工厂之间有着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因为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复杂,其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比较大,为了减少运输费用,这些相关工厂就聚集在一起,我们就把这样形成的工业集聚称之为专业化的工业集聚。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案例。
(2)公共基础设施的集聚(投影图片: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开发区周围的基础设施分布图)
大家先看一下左边这张图片,我们发现这里的这些企业之间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我们再来看右边这张图片,开发区的周围布局了公园、饭店、学校等基础设施,这些工厂可以共同利用这些基础设施。
因此开发区里的工厂之间存在着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这些工厂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公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
那工业集聚到底能给工厂带来哪些优势呢?我们还是通过刚才的两个案例来分析一下。
和钢铁生产有关的一些工厂都聚集在一起,师:大家想一想,如果这里的炼钢厂获得了一个新的信息或者是新的技术,它是不是就能很快地推广到其他工厂?这就是工业集聚的第一个优势:加强了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那同学们再想一想,如果这些工厂分散布局,这些工厂之间的距离就变远了,这样产品的运输费用是不是就会增加啊?同时能源的消耗也就增多了。
现在这些工厂聚集在一起,他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相应地,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也就少了。
这就是工业集聚的第二个优势: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新的信息和技术得到了推广
和应用,就能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而运费和能耗减少了,降低了运输成本,这样就能够提高生产效益,最终取得规模效益。
这就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的优势,接下来我们再来通过上海的新兴技术开发区分析一下公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的优势。
首先它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共同利用这里的基础设施。
如果这些企业分散布局,可能一个企业就需要一套完善的基础设施。
而现在它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这样节约了生产建设投资。
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现象的产生,工业集聚又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
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
这一切为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工业地域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之为工业地域。
工业地域的形成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由于生产的联系而自发形成的
鞍钢原来就只有一个钢铁公司,后来和钢铁生产有关的一些工厂都以它为中心分布建立在这里,这样就自发地形成了钢铁工业地域。
所以这种工业地域是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的。
(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就是利用上述原理而开辟的。
政府首先规划好了一块工业用地,,完善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
这种工业地域大多数情况下是以空间利用上的基础设施为基础的。
当
然也有可能是具有生产联系的工厂集体分布在这里。
这些工厂之间就有着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不同发育程度的工业地域最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一些工业地域的发育程度较高,它们的特点就是工业联系复杂、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这些工业地域往往会发展成为工业城市。
如我国的钢铁城市攀枝花、鞍山,石油城大庆、克拉玛依等。
同样,也会有一些工业地域,由于其发育程度较低,往往依赖于一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发展起来的,于是不会形成工业城市,仅仅形成了工厂,如“食品厂”、“糕点厂”等。
九、板书设计
息产率本发划
技成利设形建
术本益施成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