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2节工业地域的形成[陆唯梅]【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3.完成课后练习册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工业地域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撰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本知识和课堂所学,体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作业格式规范,字迹清晰,注意书写的工整。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活动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时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政治,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增强学生对我国工业发展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产业转移、工业污染等,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工业地域的概念有所了解,但在具体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学情: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掌握工业地域的分类及主要工业部门的空间分布规律。
2.掌握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交通、市场、政策等,并能够分析这些因素对工业地域发展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我国及世界典型工业地域的案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地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及区位因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精品高中地理 地理:4.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及特点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三)教学目标①结合实例,运用图表及多媒体手段,说出工业联系及其类型;讨论说明工业集聚及其意义。
②联系工业实际,采集、整理、分析、归纳信息,讨论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③关注家乡的工业实例,尝试分析说明家乡工业地域发展的现状,选择合适的手段,说明家乡工业地域发展的建议。
(四)重点难点1.运用案例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
2.了解工业集聚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
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工业本身并不是十分了解,就更不了解工业之间的联系了,所以也就对由此产生的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都理解不深刻。
2.本节课内容专业性和理论性都很强,教材处理过于简单、抽象,很多名词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读不懂,也没有兴趣读,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三、教学方法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认识并非是主体(学习者)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建立全新的教学体系。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4.2工业地域的形成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4.2工业地域的形成【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举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课标分析: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此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关键是“分析”、“举例”、“说明”,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水平。
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的区位因素分析与区位选择》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工业生产活动因为相互联系而产生的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作进一步重点论述,为下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作了相关的知识准备。
因此,本节应在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分析工业集聚与分散的特点,并通过收集各种区域工业资料,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2、举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此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关键是“举例”、“说明”,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水平。
因此,教学中应多举例,并引导学生联系本地实际,讨论分析某一工业企业或工业区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区中各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市场和信息联系。
【教材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内容主线是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分散→工业地域的形成。
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先讲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然后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最后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
总之,从工业联系到工业地域的出现,其间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在学习时要注意其中的联系。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工业的布局除了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外,还要考虑到环境效益。
试想一下,工业为当地的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烦恼:河流没有以前清澈了,天空没有以前蓝了,虫叫鸟鸣也渐渐离我们远去了......对此,我们更应了解工业的污染类型,从而更好地安排我们的生活......二、知识讲解考点1 工业联系1.工业生产系统:组成:原料投入、生产活动、产品产出三部分类型:包括全球生产系统和地方生产系统2.工业联系的表现:工业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形成全球生产系统和地方生产系统。
3. 工业联系主要有:(1)生产上的联系(投入一产出关系):工业生产的过程复杂,工序繁多,往往需要经过多家工厂的加工才能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
因此,在这些工厂之间就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两家工厂之间就形成了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例如,服装生产由纺纱、织布、印染、缝制等多个环节组成,这样,纺织厂、印染厂、制衣厂之间便发生了联系。
(2)非生产上的联系:如地理空间上的联系。
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形成了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建立在这种工业联系基础上的。
考点2 工业集聚1、集聚的两种情况:专业生产的集聚共用基础设施的集聚例如:制鞋企业集聚,拥有相关配套的皮革鞋材、印刷包装、化工原料、鞋机至数字制模的专业厂家,形成制鞋专业镇。
这些相关企业集聚分布,减少了运输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而炼铝工业耗电量大,集聚于大型电站附近,有利于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减少能源成本。
2、工业集聚优势:(1)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费和能耗,进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2)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考点3 工业地域(1)按形成: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不同的工业部门,因对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需求不同,以及自身的工业生产特点,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二:教材分析:从工业联系到工业地域的出现,其间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在学习时要注意其中的联系。
工业集聚又许多明显优势,正是这些优势的存在,才使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
工业分散,它是工业联系的结果,这种分散的前提条件是科技的进步,有两方面的原因:①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小,运输费用较低,②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同时地区间经济联系加强,导致全球性跨国公司出现,其下属企业在全球分散分布,形成世界性生产网络,这样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品市场。
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当地案例,注意分析问题方法的学习,培养问题探究的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两种主要类型及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的优点及原因。
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和分类。
4、掌握工业分散的优点及原因。
5、了解工业地域联系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式过程与方法:以乡土地理案例“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切入口,探究工业联系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的原因;结合“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陈埭鞋业”等案例教学,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分类,并尝试对某一工业区域的形成条件、发展优势、各工业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深入思考的钻研精神和取长补短、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交流,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对家乡工业发展的对比分析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积极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的情感和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和优点2.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4.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2.教学策略:
a.针对重点内容,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b.针对难点内容,采用分层教学,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地理因素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必修一的基础知识,如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工业地域形成的内因与外因、分类及我国工业地域的分布特点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当前学生处于高中阶段,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对社会现象充满好奇,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实证意识。
2.小组讨论时,注意记录每位成员的观点,形成完整的讨论记录。
3.建议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提高作业质量。
4.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误,按时提交。
4.教学资源:
a.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b.结合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增强实践体验。
c.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将学生的实际经验融入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b.培养学生分析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特点及其地理因素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
a.让学生结合教材和实际情况,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内因与外因。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4.2 工业地域的形成 课程教学设计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及特点本章在教学中,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即人类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主要地域类型→案例分析,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
充分体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应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分析问题方法的学习,培养问题探究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
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和优点;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
2.教学难点: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工业的地域联系的影响。
(四)课时:1课时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有所耳闻,但是真正要理解其含义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学生能接触到一些工厂,但并不见得能了解到整个生产过程,更难以知道工厂发展的过程及今后的方向。
从这方面看,教材过于简单、抽象,学生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三、教学方法“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1)结合《导学案》中的“主干梳理”预习课文,熟悉本节内容。
(2)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搜集资料。
2.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合作探究,教授新课----巩固小结----反馈练习”四环节。
【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介绍了工业区位因素的选择,知道一个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建设工业区和工业城市,企业和政府在决策时需要考虑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
42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案.doc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
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分散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教学用具课件4.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工序上的工业联系课件出示布的生产过程二、出示亚洲的某工业园区讲解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工业联系一工业聚焦一工业地域。
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的联系。
三、福特汽车的生成网络教师给出福特汽车(材料3)和硅谷的材料(材料4)(提问)分析上述两段材料,他们的工厂或企业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生:工厂分布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生产协作呈现全球化的特点。
师: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工业分散。
(提问)那么"硅谷''这类的工业进行分散和福特汽车这类工业分散的原因是相同的吗?生:福特汽车是因为零部件太多,不可能在一地生产出全部的零件;"硅谷''是因为他们并不需要进行工业的集聚,而且由于价格昂贵,运输费用所占比重小,所以可以进行分散。
【教师小结】工业分散的原因:1、工厂之间不需要工业集聚,代表:轻、薄、短、小但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商和组装工厂之间。
2、生产企业需要的零件不能在一地生产,代表:汽车等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工业。
这类工业往往会发展成为大型的跨国公司(这里要讲清楚硅谷后期的分散原因是因为用地紧张,为降低成本选择在地租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东南亚)【过渡】(提问)分散分布的企业是否有地域上的联系?什么手段可以促进其地域上的联系?(回答)有。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二:教材分析:从工业联系到工业地域的出现,其间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在学习时要注意其中的联系。
工业集聚又许多明显优势,正是这些优势的存在,才使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
工业分散,它是工业联系的结果,这种分散的前提条件是科技的进步,有两方面的原因:①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小,运输费用较低,②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同时地区间经济联系加强,导致全球性跨国公司出现,其下属企业在全球分散分布,形成世界性生产网络,这样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品市场。
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当地案例,注意分析问题方法的学习,培养问题探究的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两种主要类型及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的优点及原因。
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和分类。
4、掌握工业分散的优点及原因。
5、了解工业地域联系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式过程与方法:以乡土地理案例“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切入口,探究工业联系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的原因;结合“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陈埭鞋业”等案例教学,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分类,并尝试对某一工业区域的形成条件、发展优势、各工业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深入思考的钻研精神和取长补短、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交流,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对家乡工业发展的对比分析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积极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的情感和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和优点2.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
4第2节工业地域的形成[陆唯梅]【市一等奖】优质课课件
十堰汽车城的形成: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 —工业地域——工业城市
常州会形成“麻糕城”吗?
预习:自学教材62—63页,完成以下问题。
1、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个 概念。
2、工业联系的方式有哪几种?
3、工业集聚有哪些优势? 4、工业地域有哪两种形成方式?可以分为哪 几种类型?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2)现代工业分散
轻、薄、短、小, 运输量小,运费 占成本比重小 价格昂贵的电子 元器件厂
工业分散
日 本
组装:中国
总部:芬兰 日本
美 国
工业的分散的原因
老工业区趋于饱和状态,资源缺乏,新建企业外迁 工厂之间不要求工业集聚 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区位优势(市场、原料、劳力)
工业 分散
跨地区、跨 国网络企业
工业集聚 工业地域
自发形成
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的工厂自发的在 地理上相互接近,以降低生产成本。 公用基础设施的集聚 先建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 (我国许多地方的新兴技术开发区)
规划建成
3、工业地域的分类:
(1)发育程度较高 (大范围)的工业 地域
钢铁工业城:鞍山 包头 马鞍山 芝加哥(美国)
特点:面积广,协作企
目的 在全球范围内 寻找最优区位
3、工业的地域联系
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
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科 技 发 展 自发 形成 规划 形成 交通 通信 发展
原料产 品运量 减小
工 业 联 系
工 序 上 的 联 系 空 间 利 用 上 的 联 系
定 义 工 业 集 聚 工 业 地 域
形 成
不同地 方区位 优势不 同 问题
山 东 半 岛 蓝 色 经 济 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群化布局海洋优势产业的主 要目的是什么? 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中间产品运输费用和 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形成规模效 益。共用基础设施,节约建设投资。
高一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4.比较分析法:对比不同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让学生掌握工业地域的分类及各自特点,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对工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了解工业地域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提倡绿色工业,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1)工业地域的概念、类型与形成原因;
(2)工业地域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与演变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工业地域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4)工业地域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心得,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完成以下作业:
(3)工业地域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4)工业地域的演变过程。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举例、图表展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工业地域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该工业地域形成的背景与原因;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提出促进工业地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培养相关能力:
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工业地域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空间布局图要求标注清晰、准确,能直观展示工业地域的空间结构。
山东省高中优质课评选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东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课标要求及解读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①举例和说明都属于应用层次,从课标要求来看,学生对这节知识的达成度应为应用。
②要求学生能用实例去说明工业地域是怎样形成和工业地域是如何发展的。
③课标要求达到的效果是:在学习了工业集聚与分散的基础上,能够联系本地实际,分析本地某一工业区形成条件与发展方向。
二、教材分析在工业这章内容中,本节内容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工业生产活动为什么会产生集聚或分散,要用上一节的区位原理来解释;这节课的结论又为分析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提供理论依据。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工业生产活动因为相互联系而产生的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作进一步重点论述,为下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作了相关的知识准备。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能力,对五种导向型工业布局的原则基本掌握;但因为要涉及较多的工业案例以及中国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带,尤其是跨国公司,学生对工业的基础知识在熟悉程度上仍显薄弱。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案例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
(2)了解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
(3)理解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工业部门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的看待复杂问题的教育。
通过因果关系的分析,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是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运用图表来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最新高中必修二地理4新人教版.2工业地域的形成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题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设计教师
授课教师
时间
第周月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
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与分散现象;
2、初步认识工业地域的形成;
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与分散现象
难点: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教法
教具
教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第一步:尝试练习
尝试练习案上的试题
3.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2)工业地域的形成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3)工业地域的性质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先后教,先试后导(3分钟)
目标定向(1分钟)
生说出考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师补充
第一课时主要以记忆知识点为主,生限时记忆,然后马上验收默写考试
教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一些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第四步:变式训练例1、例2作为变式训练题
让生自己产生疑问,设置相关问题,自己铺设道路,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让生会图文转换。
第五步:解惑答疑该环节为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
第六步:构建络
传统工业区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新兴工业区
《工业地域的形成》名师教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三种方式及其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与分散的优点、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3.结合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重点难点1.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2.联系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形成的过程。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工业的区位选择,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空间发展、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提问】展示图片,让学生回答图片上的问题。
(引出工业联系)师: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的延续或深化。
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进行,工业的各部门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即工业联系,它又可以分为生产工序上和空间上的联系,以及信息联系。
教师展示课件,图片。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工业联系,了解工业在三方面存在的联系,并举例说明。
(老师进行概括、归纳、鼓励学生多举事例,并加以分析。
) 【过渡】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我们知道对于几乎所有的工业制成品来说,很少有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或工序)是能够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各个过程(或工序)可能由各个工厂来完成。
这样,进行各加工过程(或工序)的工厂之间就存在着工业联系。
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课件展示“工业集聚”内容。
师:工业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
可见,工业集聚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
课题
工业地域的形成
课时
共1课时
第1课时
考纲分析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是高考大纲规定的必考内容。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工业相关问题综合性较强,可以考查考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标分析
第二部分后两个自然段讲授的是: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
教材内容有些抽象难懂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大。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年龄偏小、学习地理时间较短,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虽然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但是由于缺少生活实践和阅历、本节课内容专业性和理论性又都很强,教材处理过于简单、抽象、缺少趣味性,很多名词晦涩难懂,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读不懂,也没有兴趣读,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小组讨论、整理回答
1、PPT演示思考问题:工业集聚除优势外,有没有弊端?举例说明。
2、简单联系“美国第四次人口迁移”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理解工业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工业区的形成发展、地理环境整体性形成全面的辩证理解。
知识点
总结
组员合作完成,在小组探究案上完成,并展示
检验学生对工业联系原因、工业集聚意义、工业集聚类型的掌握
案例分析
学生通过思考,个人对教材63页活动题进行解答。
PPT展示案例2“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
检验学生对工业联系两种原因的掌握
思考探究
小组讨论、整合回答
PPT展示辽中南工业区图和思考探究题:辽中南工业基地有哪些工业中心?它们为什么集聚在辽中南?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的教案设计课题工业地域的形成(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科目地理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授课教师张春晓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一、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
2.掌握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优点。
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和分类。
4.能够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花都汽车城”布局的汽车企业,知道工业联系的形成和方式。
2.通过分析书本上的“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案例,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老师的指导,总结出工业集聚的优点。
3.通过“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网络”实例,能够掌握工业分散的优点。
4.通过老师的讲解,能够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对家乡工业发展的对比分析中,培养热爱家乡,积极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的情感。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1.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2.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难点联系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形成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板书法六、教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都住在广州,那对“花都汽车城”应该不陌生吧,花都汽车城有很多汽车企业,那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花都的汽车企业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这一小节的内容,现在开始我们的新课。
板书工业地域的形成(二)新课我们知道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般比较复杂,生产工序较多,这就需要多家工厂的加工才能完成该种产品,因此,在这些工厂之间就存在着生产上的联系。
例如服装的生产过程,请同学们看这张服装生产的流程图,棉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师:思考,纺织厂、织布厂、印染厂、服装厂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板书工业联系的类型生:前一个工厂生产的产品是下一个工厂的原料。
工业地域的形成高中地理一等奖说课稿
工业地域的形成高中地理一等奖说课稿《工业地域的形成高中地理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工业地域的形成高中地理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主要讲述了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两部分内容。
是工业区位论部分内容的延伸,又是新旧工业区部分内容的基础。
本节内容较为简单,没有过于繁琐的理论和记忆性内容,只需学生掌握工业集聚或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即可。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没有好坏之分,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效益而采取的经营策略。
知识目标:掌握工业集聚的原因和两种模式的特点。
掌握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所学内容解释相关产业现象。
德育目标:看待事物要全面,分析问题要顾及利弊两方面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即知识目标,掌握工业集聚的原因和两种模式的特点,掌握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
教学难点:即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所学内容解释相关产业现象。
二、说教法讲述法多媒体电脑三、说学法本节内容的学习重点在于对例子的引述和理解,学习难度不是很大,一般掌握工业集聚或工业分散的原因和优势所在即可,并且能够应用相关理论解释一般的工业现象。
因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工业地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简单的机械拼凑,无论是在工序上存在工业联系还是仅仅在空间上存在工业联系,它们都一同构成了具有协作关系的工业地域。
所有工业集聚的原因都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获取更大的效益。
与之相对应的是工业分散的现象,它往往发生在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生产领域,是现代交通、通信技术发达以后产生的工业现象,目的是为了利用不同区域的优势区位条件,以节约开支。
在学习中需要注意,工业集聚不一定就要优于工业分散,而工业分散也不见得就比工业集聚来得高级,它们是没有好坏之分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四、说过程课文引入前有必要对上一节的内容进行回顾,作为本章基础的工业区位论的内容虽然没有直接在本节中提到,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学的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两种主要类型及其意义;掌握工业集聚的优点及原因;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掌握工业分散的优点及原因;了解工业地域联系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式;工业分散的原因及跨国企业的形成。
2.提高知识迁移能力:联系实际案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图习惯和读图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世界上许多“工业城”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原理。
2.学会运用逻辑关系进行知识梳理,建构思维导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3.关注家乡的工业,热心为家乡的工业建设出谋献策。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能力,对五种导向型工业布局的原则基本掌握;但因为本节内容的新名词较多,又涉及较多的工业案例,尤其是跨国公司,学生的工业基础知识仍显薄弱。
因而本课力求通过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众多的工业相关概念,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来理清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3重点难点
重点:1.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 2.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
难点:1.新工业在地域上趋向分散的原因; 2.不同工业地域特点不同。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案例分析:依据十堰汽车城图文材料分析汽车城的成因。
【材料】十堰市是一座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因车而名的车城。
1967年,国家
为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设立了郧县十堰办事处,后升级为十
堰市(1973),是东风汽车集团所在地。
东风汽车公司跻身于世界三大卡车厂家之
列,已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厂家建立了贸易联系。
全市与东风
汽车公司配套的地方工业企业多达200余家,具有很强的综合配套能力。
十堰市因车而建,汽车工业曾占到全市工业产值的79%。
十堰一手抓服务“东风”,一手抓地方企业发展,培植了一批固定资产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扶持了一批
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
十堰市大力培育汽车产业集群,构建地方整车与零部
件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如今,该市22家生产企业已形成年产50万辆整车的
生产能力。
【小结】
十堰汽车城的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市
【思考】常州会形成“麻糕城”吗?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自学讨论
自学教材62—63页,完成以下问题。
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
1、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个概念。
2、工业联系的方式有哪几种?
3、工业集聚有哪些优势?
4、工业地域有哪两种形成方式?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小结】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
越细。
部门越来越多,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现代工业的
特点决定了工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多。
工业联系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在以下
两种:
工业
联系
表现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工厂之间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两家工厂之间就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工厂之间虽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但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形成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活动3【活动】【读图分析】读图分析图表所示信息,巩固工业联系方式的理解应用
【读图分析】以下工业生产过程分别属于哪一种工业联系方式?
图1:布的生产过程:前一道工序与下一道工序之间的联系——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图2:汽车制造厂产品方面的工业联系:零部件生产与组装厂之间的联系(分厂与总厂的关系)——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图3:共用当地的基础设施——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过渡】工业联系导致工业出现集聚,工业的集聚有哪些优势呢?
2、工业集聚
(1)概念: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2)优势: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
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一个大型工业企
业建成后,与之有生产工序上联系的许多企业相继建设与它配套,形成专业化
的工业集聚区;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3)类型:专业化的工业集聚——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例:北京燕山石油化学
工业区的集聚;
共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空间利用上的联系例: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工业集聚。
活动4【活动】【案例探究】运用原理探究: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集聚
音响生产通常需要成百上千各零件,这些零件全部由音响生产厂家自己生产是
不可能得,整机厂家往往需要从众多得专业家购买零件。
这样生产零件的专业
厂与整机生产厂之间,就形成了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以惠州的音响整机生产厂家为中心,形成了大批音响零件
生产厂家的工业集聚。
读教材62-63页文字材料及“惠州某音响的零件生产厂家地域分布”图,回答以
下问题:
(1)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涉及哪些不同类型的工业联系?
(2)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有哪些优势?
(3)根据惠州音响案件的来源百分比,说明惠州音响案件供应厂家的地域分布有
什么规律?
[小
结]
活动5【讲授】【案例归纳】工业地域的形成
3、工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
低生产成本为目的而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二是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其内容
如下表所示:
(3)工业地域的类型
不同的工业部门:因其对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需求不同,以及自
身的工业生产特点,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
活动6【活动】【案例分析】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的形成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什么是工业分散?工业分散是指工厂企业之间及工业区之间相距趋远的现
象。
2、工业分散的集中类型
(1)老工业区的分散现象: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得新建企业不得不
迁出老工业区。
这种分散现象不是工业联系的结果,更多的是由于其他原因。
如老工业区用地、用水紧张,环境状况差,以及出现的许多社会问题等。
(2)现代工业分散:
【案例分析1】美国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网络图
【思考】1.为什么福特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零部件合作伙伴?
2.福特汽车公司将精密仪表厂和齿轮厂设在瑞士,为什么?
3.福特汽车公司有意向在南京规划建设汽车组装厂,为什么?
4.福特汽车公司由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到其分公司遍布全球,形成跨国公司,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5.福特汽车公司总部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其分公司遍布全球,整个企业如何管理和运作?
第一种情况:复杂产品的配件厂——利用不同地区区位优势(市场、原料、劳动力)——跨国公司
【案例分析2】诺基亚手机的生产分布图
【思考]】1.诺基亚产品研发和产品组装企业有联系吗?能否近距离集聚?为什么?
2.诺基亚手机零件生产企业和组装企业遍布全球各地,不考虑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吗?
第二种情况:轻、薄、短、小,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厂(运输量小,运费占成本比重小)——工业分散
【小结】
【思考】工业分散地域的形成需要哪些依托?
3、工业分散的地域联系方式
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 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活动7【讲授】【课堂总结】师生共同回顾课堂内容,构建思维导图。
【过渡】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分散等众
多的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活动8【练习】【快乐探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理论,依据老师给出的图文材料,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
行快乐探究。
山东省政府2011年1月6日晚间通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
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
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群化布局海洋优势产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工业地域是怎样形成的?请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并分
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