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资源: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内容提要】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政治上,国家6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时空坐标】【知识提纲】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魏(220年)、蜀(221年)、吴(222年)2.西晋:建立:266年、统一:280年、灭亡:316年3.五胡内迁:匈奴、羯、鲜卑、氐、羌;主导政局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建立,317年;灭亡,420年。
2.东晋的士族3.南方朝代更替:420—589,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合称为“南朝”。
4.江南的开发(1)原因(2)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5.民族交融6.六朝的疆域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2.淝水之战3.北魏(1)建立与北方的统一(2)北魏孝文帝改革(3)北朝的演变(4)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重点解析】1.五族内迁: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
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
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
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到魏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统编版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材分析本课时为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中第一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涉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局面,国家呈现分裂状态;同时长期政权分立和对峙,正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各民族大批量大范围流动的时期。
在这期间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带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而这些为之后隋唐的统一和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具体分为三个子目:第一目,三国与西晋。
简介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其中简述了少数民族内迁、八王之乱等史实。
第二目,东晋与南朝。
概括了东晋建立与南朝的政权更替,突出区域开发的问题。
第三目,十六国与北朝。
首先介绍了与东晋对峙的十六国整体情况,突出前秦政权及民族间的隔阂与战争。
然后,教材重点放在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汉化政策,突出民族交融的问题。
由于初中七年级(上)的历史教材中已对本课内容设立了独立的单元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所以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不算难事。
虽然初中教材较为详实,但是对于这一时期的总的特点及其具体的表现,以及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还需老师继续深化。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对象为高一学生。
本校为省重点高中,学生基础较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关于此章初中七年级上册18课、19课有非常详细的内容,而且高一的学生已极可能从书籍、电视剧、电影中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可安排学生在课前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根据书本描绘出《朝代更迭图》。
在上课过程,应多创设问题情景,加强自主学习。
在处理教材时应更注重问题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来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对于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史实梳理,来培养学生能够初步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正确理解魏晋南北朝大动荡、大分裂的局势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兴衰和挫折。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等相关史实,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2单元 第5讲 课时1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答案] 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 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 等)加以强化。 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 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 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 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 胡邪!”
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
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
3.(2020·全国Ⅲ卷·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
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
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D )
〔概念阐释〕 民族交融:指各民族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 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图解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考点探究·释难点
主题 从“历史解释”等角度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的统一因素
[史料]实际上,姓族制度建立以后,士庶之别就取代了胡汉分野。 民族界限模糊了,身份认同从族别变成了门第。鲜卑的豪门与汉人的望 族共同组成统治阶级,下层则混为一谈……与此同时,洛阳也再度成为 华夏文化的中心。拓跋宏迁都三十多年后,一位名叫陈庆之的南梁将领 这样描述他亲赴洛阳的切身感受:我原本以为两京沦陷之后,长江以北 便都变成了戎狄之乡。这次到洛阳才知道衣冠人物尽在中原,根本不是 我们江东可比的。拓跋宏成功了,他其实已是中华皇帝,虽然也只有半 壁江山,但他开创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由胡汉混血的北方来统一中 国,从而创建新的中华文明,这就是鲜卑人的历史功绩。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记诵笔记(中外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时空坐标】【思维导图】【知识梳理】知识点一 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的形成 从全局来看,分裂孕育着统一(1)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注意:曹操并非三国时期人物(2)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3)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蜀、吴均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2.西晋(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知识点二 东晋与南朝1.东晋(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今江苏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2)士族崛起⎩⎨⎧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士族阶层形成。
②逃到南方的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指地位高,有钱有势的人家2.南朝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3.江南开发 东晋时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1)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4.南北对峙(1)东晋南朝之交,东晋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
(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疆界变化,对峙中孕育着统一知识点三 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十六国出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与西晋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简要说明
01 0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 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 暂?
04 03 八王之乱 少数民族内迁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 矛盾激化。
东晋与南朝
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 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
们交往,甚至模拟外国人的形状制作日常器具。
的开发还有哪些表现?江
——薛冰《南京城市史》 南开发有哪些影响?
长江中下游一带(太湖流 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 流域)迅速发展,福建、 广东和广西一带,也得到 一定程度的开发。南朝时 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 活跃的大都市。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 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 市的繁荣。 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 民族融合;也为后世经济 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03 经过“块炼法”--“百炼钢”--“炒钢 法”的发展历程,中国发明了灌钢法。
东晋与南朝
石头城下启航的船队,不仅航行在秦淮上下,大江南北,
而且经常“直挂云帆济沧海”,进行海外贸易。……六朝
时期来到建康的就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批使
简要说明
臣,……当年的石头城下,时常可以看到外国人物和奇装
异服,居民习以为常,不仅不感到诧异,并且学会了与他 根据材料分析,江南地区
魏明帝曹叡。魏明帝死时,托付曹爽与司 马懿辅佐齐王曹芳。他死后,先后由其子
户数 人口 兵力
司马师、司马昭掌权。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西晋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 建立西晋。 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
2021版(新教材)人教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件5-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五
三国:魏、蜀、 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 (1)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吴
梁、陈
(2)北朝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知识归纳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的特点 (1)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 (2)小统一、大分裂,在分裂中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3)大一统和局部统一时间短,分裂时间长,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探究点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史料探究
史料一 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 都后(孝文帝)又说:“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尔。”同时孝文 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
——摘编自《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
史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 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 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 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 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 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影响
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四、南北对峙 1.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 2.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 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 3.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丢掉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 势,覆亡大局已定。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与民族交融
2021版(新教材)高中历史中外纲要(上)同步练习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五)(建议用时:40分钟)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A B C DD[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位于四川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至此三国正式鼎立,故选D项。
] 2.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曾经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出现这一后果的最重要原因是()A.东晋力量强大,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江南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淝水之战中前秦民族隔阂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统治基础薄弱,导致其败亡,故B项正确;A、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还没有完成封建化,排除C项。
]3.东晋初年,祖逖率宗族子弟渡江北伐,收复黄河以南,使北方势力“不敢窥兵河南”;后因王敦之乱行将爆发,朝廷任命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祖逖军队也受其节制,以防御王敦。
祖逖的北伐事业也就此告终。
这说明了() A.北方势力未对东晋政权构成威胁B.东晋君主能够有效控制士族势力C.士族门阀成为东晋政权统治基础D.南北士族能较好地合作服务政权C[材料“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祖逖军队也受其节制”说明士族门阀成为东晋政权统治基础,故选C项;材料“使北方势力‘不敢窥兵河南’”说明北方曾经“窥兵河南”威胁南方,排除A项;材料“王敦之乱行将爆发”说明士族威胁皇权,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敦属于北方山东士族,材料“王敦之乱行将爆发,朝廷任命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说明不是南北合作,排除D 项。
]4.据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
这表明()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B[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因此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A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北方修建的维护农业的水利工程数目减少,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C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D项错误。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总体特征:国家大分裂、民族大交融、江南经济大发展时期。
具体表现:1.政治上: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分裂中孕育着统一;门阀政治极大的削弱的皇权;民族融合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2.经济上:北方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庄园经济恶性膨胀,隐匿大量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非常剧烈。
3.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出现了民族交融局面,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多民族交融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4.思想文化上:佛、道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梳理政权更迭的顺序和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历程;【唯物史观】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史实,认识其孕育的统一因素;【史料实证】分析史料,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把握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历史解释】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家国情怀】认识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时空坐标:教学分析: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过程和影响。
教学设计:1.本节课内容上承大统一时期秦汉,下接大一统隋唐,虽是我国的一个大分裂时期,但在中国历史占着重要地位。
2.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图片、图示等,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历史脉络。
3.由于内容较多、头绪繁杂、课时有限,在内容上要有所取舍,在三国与两晋中注意核心素养的落实,如对三国鼎立局面和西晋短暂统一的认识;在东晋与南朝中注重南方区域的开发;在十六国与北朝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史料阅读、唯物史观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予正确评价;用合作探究方式加强学生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材料二 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道教),递相夸尚,景附草靡,皆 以农(神农)、黄(黄帝)之化,在乎己身,周、孔之业,弃之度外。
——颜之推《颜氏家训》 材料三 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 曾不以之为伍。
——李昉等《文苑英华》 材料四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 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
域的新成就。
的意义,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国的建立 __2_2_0_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蜀国的建立 刘备称帝,定都 __成__都___,国号汉,史称蜀汉 吴国的建立 __孙__权___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主观因素:自身的腐朽。
【要点总结】 士族制度的特点、形成和衰落原因 (1)特点。
政治上 经济上 社会生活上 文化上
按门第高低享受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 雄厚的庄园经济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2)形成原因。
历史根源 经济原因
④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⑤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 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2)影响。 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 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 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 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 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 膨胀,导致我国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班级】高一一班【时间】周一上午第一节【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明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制度变化与创新、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国家分裂、民族交融的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历史发展的过渡时期。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时间、标志等。
史料实证: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等。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的冲突与和平交往,感受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教材分析】第五课是第二单元的开篇,上承繁荣的两汉时期,下启昌盛的隋唐时期,是历史发展的过渡时期。
本课共六页,分为四个子目,是按照王朝建立的时间顺序进行讲述的,整体来说内容较为分散,需要进行整理,可以将其总结为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三个部分进行教授。
教材所示政权形势图、民族分布图等需要稍加补充和利用。
【学情分析】在初中时期,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致上了解政权更迭,没有深入学习有关江南开发与民族融合的具体内容;此外也没有具体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江南经济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教学过程设计】【课程导入】(给出“桃园三结义”图片)大家应该都认识图片上的这三个人,这张图讲的就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桃园结义,此后三人同心协力共同建立了一番伟业。
桃园结义也算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名场面”,真实的历史是否与这部书所讲述的相同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历史。
【新课讲授】【第一课时】第一部分·政局变化: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一、汉末割据到三国鼎立(给出“汉末诸侯割据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上节课我们学到东汉末年时期各地长官趁社会危机尖锐拥兵自重,军阀割据混战,其中实力比较强大的有董卓、袁绍等人,但是经过常年混战攻伐,最终胜出的是大家最熟悉的三个人物:刘备、曹操、孙权。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基础过关练题组一三国与西晋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诗中描述的景象所反映的年代是()A.东汉末期B.三国末期C.十六国时期D.北朝时期2.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3.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约130年间,江淮间人口实际减少70万人左右。
民户和人口的减少幅度都在80%左右。
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题组二东晋与南朝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个“流亡政府”是() A.东汉 B.西晋C.东晋D.北魏5.唐代羊士谔在《忆江南旧游二首》中写道:“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他感叹王谢两家当时为晋王朝建功立业,风光无限。
材料说明()A.王谢为西晋统治江南打下了基础B.晋书专为当时世家大族歌功颂德C.高门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D.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全面繁荣6.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提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人民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7.社会生活状况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魏晋时期人们的饮食文化不断丰富,“胡饼”等吃食逐渐进入汉人的生活圈。
这一变化表明()A.小麦种植推广到了南方B.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C.社会动荡导致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D.民族间的融合丰富了饮食文化题组三十六国与北朝8.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曾经一度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出现这一后果的最重要原因是()A.东晋力量强大,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江南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9.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要点)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要点)★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220—589年)(1)政治上:国家分裂、南北对峙、政局动荡、战乱频繁,西晋时短暂的统一,门阀士族崛起且势力强大。
三省体制逐渐形成,选官制度采用九品中正制,朝廷高官、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十六国中前秦逐渐强大,统一了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前秦衰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南方政局则相对安定。
(2)经济上: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这一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但北方战乱频繁,经济受到较大的冲击。
农业上精耕细作进一步发展。
北魏推行均田制。
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上: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
三教并存并相互融合。
魏晋玄学的形成。
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有了一定的发展。
绘画上出现了专业的绘画理论,如东晋的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等。
(4)民族关系上: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进一步推行了民族整合。
多民族交融、交往、交流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
【知识点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
(2)221年,刘备称帝,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3)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史称东吴。
(4)三国当中,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问题探究:东吴政权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哪些影响?三国时期东吴对江南的开发,是江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东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江南建都且统一了整个江南地区的政权,孙吴政权重视农业,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发展手工业,发展交通事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问题探究:三国时期三次重要的战役分别是哪些战役?1、官渡之战(公元200年)交战双方为袁绍与曹操,最终曹操击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
材料: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 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 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形。
——《 东 晋 门 阀 政 治 》
势和覆亡大局的原因之一。
任务二:动 荡 孕 育 交 融 — —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民 族 交 融
【重点探究3】( 一 ) 民 族 交 融 的 原 因 和 表 现
导入: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你知道些什么故事或成语?
同学提供的成语或典故(预习学案)
三顾茅庐
火烧连营
火烧赤壁
草船借箭
高平陵之战
官渡之战
淝水之战
七进七出
三气周瑜
三分天下
三足鼎立
水淹七军
暗度陈仓
乐不思蜀
王与马共天下
八王之乱
青梅煮酒
诸葛亮北伐
七擒孟获
孝文帝改革
刮骨疗伤
洛水之誓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司马昭之心路人 皆知
东魏 北
魏 西魏
北齐
灭
北周
南朝(420-589)
公元581年
隋
隋
朝
公元589年 统
南下灭陈
一
宋齐梁陈
时代特征:国家分裂、政权更迭、江南开发、民族交融
任务一:分 裂 孕 育 统 — —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的 政 权 更 迭
【重点探究2】 门 (P30历史纵横“东晋的士族专权”) 阀 ( 士 族 ) 政 治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 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 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 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本课小结】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北朝
三国
东
汉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备课课件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秩序再造 秩序再造 3、民族交融
回归大一统的力量之三:民族向心力——华夏认同
北魏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6年)
北齐
(550年—577年)
隋
灭
北周
朝
(557年—581年)
576年北周灭北齐
576
581年杨坚代魏
年
建立隋朝
588年隋灭南陈
588 年
统一全国
秩序再造
回归大一统的力量之一: 经济内驱力——地域认同
秩序再造 3、民族交融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西晋]江统《徙戎论》
胡汉对立
刘聪(匈奴汉赵政权的皇 帝)“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 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 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少数民族学习汉制, 差异缩小,隔阂仍存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 孝文帝改革 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 推动民族交融 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材料没有涉及与农耕经济相关的内容,故C项错误;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材料没有涉及北方地区的统一问题,故D项错误
材料“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 明的认可,这表明中原文明的影响力较大,故B项正确;
3、历史解释: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从历史 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 家发展中的意义。
秩序崩溃
一、秩序崩溃 1、三国鼎立之势
秦汉常态 国家统一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华夏认同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魏:公元220年,曹丕
三国鼎立 汉:公元221年,刘备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
东晋士族 士族,又称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
从魏晋时期到隋唐时期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乌衣巷的传奇:乌衣巷是王、谢等豪门大 族的住宅区。元帝司马睿能重建东晋政权, 系得力于王导的谋划。元帝登基时甚至要 把王导拉到身旁同受百官朝贺,民间更是 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可见其权 势薰天。
士族政权,势力逐渐衰弱
一、政权更迭
4.南方政权更迭:东晋—南朝
一、政权更迭
5.北方政权更迭:十六国—北朝
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文化,4 世纪,前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 败于东晋,北方再次分裂。
北魏政权是4世纪后期,鲜卑族 拓跋部建立,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结束“五胡乱华”。
4.北方政权的变更——北朝
推广和改进犁耕, 实行精耕细作
种植双季稻,推 广小麦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东晋青瓷羊尊
千里船
东晋南朝时青瓷发展 到成熟阶段
灌钢法
南朝十分重视造船, 江 南 已 发 展 到 能 建 造 1000 吨的大船。
★探究三:江南得到开发的影响 材料一:《晋书·食货志》关于东晋后期南方情形的记载: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东晋
南朝(420-589)
隋
灭
朝
统
316)
(317-420)
一
宋齐梁陈
一、政权更迭
二、东晋南朝(江南开发)
三、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
二、东晋南朝(江南开发)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概 括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 济得以发展的原因及主要 表现。
★探究一: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郝交松融枝的《历史全趋盘势汉贺,楼化大与大北缓楼魏解了王勿民朝忸族的于矛速盾亡于》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尉会迟繁荣尉 纥奚 嵇
胡服俑
为以后北方统(一孝南文方帝以)规及定隋宗唐室盛诸世王的正妃出“现应打取下八了族基及清础修之门”,并 汉使服鲜失俑卑去强氏族尚制及丧武性鲜失地卑的作命勋民为自臣族己八一精的姓个神几之民,个首族弟穆削的弟氏弱独分之—了立别女—军娶为性何事陇妃、德力西。章主李量《体氏。伪性、托;荥望阳族郑与氏冒、袭范先阳祖卢》
4.十六国与北朝
东魏
北齐
(534年―550年)
(550年—577年)
隋
北魏
西魏
北周
朝
(535年―556年) (557年—581年)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二、区域开发与民族交融
1.江南开发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 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 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 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 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思考:根据材料,说说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想想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江南区域开发带来了什么影响?
二、区域开发与民族交融
5世纪后期,孝文帝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孝文帝自幼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教养下,接受汉学教 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问题: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①平城地理位置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②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 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家分裂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消极影响。
2.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对相关史实进行解析和价值判断,理解民族交融对于隋唐统一的历史影响,进一步增强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3.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分析区域发展对于国家统一的作用。
重点:厘清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了解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难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
【新课导入】材料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从某些角度来看,这也确是事实。
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等于三十年战争给德国的灾害加十倍。
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古代的五铢钱从周朝的后期即已流通,至汉朝更为普遍,通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在许多地方因之绝迹。
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
在这期间内有公元309年的大旱灾,大河流都可徒步通过;而又有公元369年的疫疾,长江下游北岸的广大地区人民因之相继死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教师设问:你认可材料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这个观点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究竟如何呢?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分裂动荡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新课讲授】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的形势图,请同学们通过课本完成下列表格。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标志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2021版同步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配套课件
政治统治
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 度
民族关系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 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前秦兴衰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在⑦ 淝水之战 中前 秦被东晋击败,之后迅速崩溃
第1讲 第描二与述单隋运元动唐的统基一三本多概国民念两族晋封南建北国朝家的的民发族展交融
第1讲 第描二与述单隋运元动唐的统基一三本多概国民念两族晋封南建北国朝家的的民发族展交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及影响 (1)特征:北方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经济重心南移往往发生在国 家分裂或割据时期;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由北向南、由内 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2)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布局渐趋合理平衡;人口比重发生变化,南方人口比重不断上 升;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1讲 第描二与述单隋运元动唐的统基一三本多概国民念两族晋封南建北国朝家的的民发族展交融
南北朝人士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毡帐,及来河
北,不信有二万斛船。”从中我们可以得知 ( C )
A.毡帐是黄河流域居民的主要居住场所 B.南方的手工业部门中的造船业最发达 C.南北朝时南方经济已经得到很大发展 D.南北朝时南北之间处于相互隔绝状态 解析 毡帐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居住场所,故A项错误。理解材料可得“北方有 千人毡帐,南方有二万斛船”,材料虽然提到了“二万斛船”,但不能据此得出南方 的手工业部门中的造船业最发达,故B项错误。南方“有二万斛船”说明南方造船 技术有很大进步,这可以从侧面证明南方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 “昔在江南……及来河北”说明南北方有交往,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并掌握江南的开发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的民族交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南方经济开发、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PPT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从三国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今天我们揭开历史的迷雾,一起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一)三国与两晋
【师】三国时期,处于一个动荡的历史坏境,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分别都由谁建立了哪儿些政权?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国号魏;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后世称为“蜀汉”;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吴。
【师】利用 PPT展示三足鼎立的形势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师】263年。
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在266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称帝,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在280年,西晋灭吴,完成了统一。
但是西晋的统治非常短暂,那么是为什么呢?西晋当时的上层统治者生活奢侈,追求享乐,整个社会拜金主义盛行。
西晋的门阀政治制度导致了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
一方面是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另一方面是下层人民路有冻死骨,所以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还有其他哪儿些原因导致西晋统治如此短暂?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不断进行内战,在当时发生了“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迁徙又导致了内地汉人的大规模的迁移,加上晋朝统治阶级的盘剥敲诈,导致出现了大规模的“流民起义”。
【师】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
八王之乱是导致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二)东晋与南朝
【师】在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
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在当时士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
但是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直到420年,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东晋灭亡。
在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轻,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当时江南地区的发展具体有哪儿些原因呢?具体又有哪儿些表现?
学生讨论并回答:(1)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游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2)有一部分流民还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最主要原因)(3)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
【师】其表现又体现在哪儿些方面呢?
学生讨论并总结:
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耕犁,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种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手工业: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
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师】江南地区的发展使我国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十六国与北朝
【师】出示图片,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方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之后汉武帝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间的大融合。
汉文帝都进行了哪儿些改革措施?
学生讨论并回答:①迁都洛阳。
②移风易俗:改籍贯、穿汉服、讲汉语、改汉姓、通婚姻。
【师】汉武帝又为何要迁都呢?
学生总结并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早,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
(从地理环境看)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③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
(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看)
【师】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融合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我们孝文帝有何评价呢?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学生思考回答: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文字或图片,从饮食、服饰、音乐、歌舞、绘画、雕塑、用具、血缘等方面举例说明魏晋以来的民族大交融。
三、课后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四百年的时间里,战争和改革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空前的剧烈,华夏民族优秀的文化最终吸引了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他们逐渐认同华夏民族,并最终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这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句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
的历史规律。
作业布置:做对应章节同步练习,并掌握本课相应知识点。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