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工商管理复习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材料: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浙江昱辉江苏有限公司

人才流失问题分析

专业工商管理

学生姓名李进东

班级B工商091

学号0910407123

指导教师宋冬梅

专业系主任肖立

完成日期二零一三年三月

浙江昱辉江苏有限公司人才流失问题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失率接近 50%,大大高于正常的 15%员工流动率,有的企业的员工流失率更是高达70%以上。企业存在着这么高的员工流失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民营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已经刻不容缓。目前国内外关于人才流失的相关理论已经做了深入研究,民营企业应据此对本企业的人才流失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已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地。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才流失;激励;

一、企业员工流失的定义

概念的界定是分析问题的基础,但是理论界对于企业员工流失的定义很多。

(1)《布莱克威尔人力资源管理学百科辞典》从员工与组织的关系角度界定员工流失是指个体作为组织正式成员关系的中断。

(2)Dalrymple(1982)从员工流出的角度考虑,认为员工流动是指员工因为离职,如提升、辞职、退休、解雇而离开组织。Ann Denvir&Frank Me Mahon (1992)从流人和流出2个角度考虑,认为员工流动是指人们被一个组织雇用或者离开这个组织的行为。William H.Pinkovitz&Joseph Moskal&Gary Green(1997)从员工流动的过程考虑,认为员工流动也就是员工的替换的过程。Price(1997)从员工流失的分类出发,认为员工流失分为主动流失和被动流失。其中主动流失是指由员工引起的跨越组织关系边界的实际流动。而被动流失是指不是由员工引起的跨越组织关系边界的流动。

(3) 谢晋宇(1999)从员工与企业的工资与契约角度出发,认为员工流失是指员工与企业彻底脱离工资关系或者说与企业脱离任何法律承认的契约关系的过程。

(4)张翼(2002)从流失与流动的区别考虑,认为人员流失是对于微观个体来说的,其实质是一种超常规的人员流动,是指人员非合意的流动。

(5)张帆(2002)从薪酬与组织关系角度出发,认为企业雇员流失的定义是一种从企业领取货币性报酬的人中断与企业的成员关系,而使得企业丧失获得该雇员的劳动力使用的权利的过程。

(6)肖波(2008)从员工流失的分类出发,认为企业员工的流失可以分为3种情况,包括主动流失、被动流失和自然流失。其中主动流失也叫做自愿流失,主要表现为与企业解除合同。被动流失是由企业做出决定,包括解雇、开除以及结构性裁员。自然流失是人为所不能控制的,例如退休、伤残、死亡等。可以看出,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员工流失进行了概念的界定以及分类。相对于被动流失而言,

主动流失是企业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对主动流失进行分析就成了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也更受人们关注。

二、人才流失相关理论概述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Abraham.h.Maslow,1943)提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层次,其中包括四点基本假设:己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更进一步的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声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

2、麦克莱兰德的需要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注3种需要:成就、权力、合群。成就需要是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内驱力,有此种需要的人具有获得成功的强烈动机,他们追求的是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的报酬本身;权力需要是使别人的行为与其他条件下有所不同的需要,它影响和控制其他人的欲望,具有高权力需要的人喜欢承担责任,努力影响他人,喜欢处于竞争性和重视地位的环境;合群需要是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欲望,具有高合群需要的人努力寻求友爱,喜欢合作性的而非竞争性的环境,渴望有高度相互理解的关系。

3、认知评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以前对工作努力采取内部奖励,它是由于工作内容本身的乐趣而产生的,现在更多地采用外部奖励,如工资,这种外部奖励的引入可能会降低动机的总体水平。这种理论的主要意义与组织中人们获得报酬的方式有关,同时它对工作组织的应用性是有限的,因为大多数低层次的工作实质上并不是令人满意到能够带来很高的内部兴趣,只有许多管理职位和专业职位可提供内部奖励。

4、期望理论

弗隆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个体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这个理论着眼于3种关系:努力一绩效关系、绩效一奖励关系、奖励一个人目标关系。它作为一个权变理论,认识到了不存在一种普遍的原则能够解释所有人的激励机制。

5、公平理论

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于1960年授衔提出的,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这种激励理论主要讨论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人们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得报酬的公平性,即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所谓横向比较,就是讲自己和别人相比较来判断自己所获得的报酬的公平性。所谓纵向比较,是指自己目前与过去的比较。

6、强化理论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首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这种行为会减弱直至消失。因此管理者要采取各种强化方式,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直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三、国内外关于员工流失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员工流失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勒温(Lewin)提出,个人的工作绩效直接受个人条件与其所处的环境影响,员工绩效与其能力、条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个人往往对环境束手无策,在无法变得更好地情况下,只有更换环境,这就是员工流失。

美国学者库克(Kuck)根据研究生参加工作后创造力发挥情况从如何更好地发挥人的创造力的角度提出了一条曲线。库克还发现除非改变工作环境或内容,否则创造力将始终保持在低水平。因此,应及时变换工作环境和内容,即进行员工流动。

Porter指出,员工离职研究应关注与退缩过程的心理层面,即工作满意度、组织认同等因素,离职倾向是员工在经历不满足之后的一个退缩行为。Mobley 认为,离职倾向是员工在某一组织工作一段时间后,经过考虑准备要离开组织的意图,这一意图是由于工作不满意导致的,一旦员工产生了离职倾向,则其极有可能实施实际的离职行为。

Price(1977)按主观意愿将离职分成两种:不自愿性离职和自愿性离职。不自愿离职即解雇,是由组织发起的员工离职行为或者由于员工触犯法律法规不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