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民俗—福州连江县风俗

合集下载

闽南民风民俗

闽南民风民俗

闽南民风民俗一、节日、民歌与方言春节,新年伊始,万象更新,闽台两地普遍行开正仪式。

家家户户贴新春联,象征岁序更新,万象皆春。

男女老少,穿着新装,设斋果、茶酒、岁饭,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

早饭,多吃长寿面(线面)或年糕,寓意“长命高寿”、“年年高升”。

饭后,少长序拜,拜祠堂及尊长,戚友相过贺,道吉祥语。

长辈大都要给晚辈压岁钱。

客至,以果糖、福橘、瓜子、槟榔等,一品既行。

与拜年同时进行的还有出行习俗,即身着新装,到某一寺庙烧香磕头,祈求菩萨保佑。

初一日,普遍忌杀生、吃粥、吃香薯、清粪、哭泣、吃药、打破物品等,以求一年吉利。

明代开始,福建有春节上坟的习俗,尤其是初二、初三日,华门巨姓大都携长幼扫祖坟。

正月初四,为接伸日。

所接之身,一般是指灶君、灶妈等家神。

初五为假开日,鸣炮开市。

莆田、仙游等地,定初五为“做大岁”。

据说是明代某年过除夕,倭寇突袭,烧杀掠夺。

初二日倭寇被赶出后,逃难者才相率归来。

初二、初三日,各家各户均忙于收殓亲人尸体出殡,无心串门拜年。

遂相约今后初二日为各家祭祀受难者之日,互不串门拜年,于初四、初五日补行度岁过年。

所以,以后莆仙地区每年都在初四晚补过大年,初五日再行大岁之礼。

闽南语系民歌就是指用闽南话演唱的民歌,它在闽台地区流传甚广,并随着地区环境、生活习惯、历史变迁等方面的差异,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特点。

闽南民歌按其风格差异,在福建主要分为泉州和漳州两个地区。

在泉州地区,民歌受南曲的影响很大,包含变宫、变的古音阶,旋律呈平稳级进和回绕型线状、中速稍慢的节奏,具有优美雅致的特点。

漳州地区的民歌以调式居多,色彩比较淳朴。

当地锦歌和剧也给民歌以深刻的影响,如漳州《做戏歌》与剧《杂碎调》音调上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羽商、商两个音区和旋律音调的对比,色彩鲜明。

明清时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台湾,带去了数量相当丰富,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闽南乡土音乐。

随着移民的流布,又形成各地方的调律,如台北调、台南调、漳化调、恒春调、宜兰调等。

福建的结婚习俗

福建的结婚习俗

福建的结婚习俗福建的结婚习俗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1.提亲:男方托媒向女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后,请星相或算命的合婚,如男女二人的生辰八字合符结亲缘分,则男女两家通过媒人来议亲。

2.议聘:由媒人传递信息,双方议定聘礼,择日定聘,俗称“下大帖”。

女方要求男方重聘厚礼,以示女方门户高贵,淑女美丽端庄。

议定的聘金尾数必以“三”字。

福州方言“三”与“生”谐音,象征婚后多生儿女。

3.送定:男方择定吉日,将聘金财物的一半(俗称上半礼)送往女家,并给女方长辈送见面礼。

女方则回送粿,并将男方送来的礼饼、鸡、肉等分送亲戚长辈。

4.送日子:男家择定迎娶日期,写好红帖,由媒人送往女家以确定婚期,并送下半礼。

如有一方筹备不及可延期;有的因父母之丧,则提前在百日内完娶。

5.迎娶:结婚前一日,男方发花轿、金鼓班、礼书帖、“过门担”、礼鸡等到女家。

女家回送礼鸡一合,鸡用红绳扎脚,俗称“红线羁胶”。

金鼓班留女家吹奏。

翌晨,新娘开容,又称“开颜”,用线将脸上汗毛捻去。

新娘临嫁跪拜父母及至亲长辈,受拜者给磕头礼,多少不拘。

上轿前新娘哭泣,赖在床上不起,俗称“赖床”,以示难舍之意。

吉时将至,由喜娘催促梳妆上轿,头盖红巾,胸挂铜镜,由其父或长兄背入花轿。

6.婚礼:婚期前夕,男女两家均张灯结彩,张贴吉庆对联。

迎娶之日新娘身着蟒袍,腰围玉带,凤冠霞披,属于明朝装束。

新郎则红顶小帽,长衫马褂,俨若清朝命官。

传说当时吴三桂降清,与顺治皇帝有所谓“降男不降女”的约定,故而从清代至民初,婚嫁时男穿清装、女着明服。

正日,男方亲族持高照、火把、金鼓班往女家接花轿。

轿接来,停厅堂,一对男孩提灯笼分立轿的左右,喜娘挽新娘下轿。

以上是福建部分地区的结婚习俗内容,仅供参考。

福州民俗

福州民俗

湘潭大学民俗学选修福州民俗院系:[商学院金融系] 班级:[三班]学号:[20101307007]姓名:[黄莉莉]完成时间:2013年4月7日福州民俗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千百年来,辛勤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无数的物质财产和精神文明。

随着时间的变迁,我们福州人渐渐沉淀了丰富而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几个对我们福州人十分重要的民俗。

一,福州传统婚嫁习俗福州传统婚礼的服饰很特别,新郎戴小帽、穿长衫褂(清朝装),新娘确是凤冠霞帔(明朝装)。

新郎要取到心仪的新娘,需要经过的步骤可没有那么简单哦。

1,提亲。

男家拖媒人向女家提亲,若女家父母同意,便取得姑娘的生辰八字,俗称起帖。

请算命先生合婚,若男女二人的生辰八字合符结亲缘分,则男女两家通过媒人来议亲。

2,议聘。

双方议定聘礼,择日定聘,俗称“下大帖”。

女方要求男方重聘厚礼,以示女方门户高贵,淑女美丽端庄。

议定的聘金尾数必须以“三”结尾,如数字133333,83333.福州方言“生”与“三”谐音,象征着婚后多生儿女。

3,送定。

俗称定亲,订婚。

男方将聘金财务的一半,俗称“上半礼”送往女家,并给女方长辈送见面礼。

男方下聘的时候要备齐10样东西,2只公鸡,10近面,10斤肉,10斤糖,三条烟,蜡烛,鞭炮,花,礼金,金器。

(意味着“十全十美”)3,送日头。

男家择定迎娶日期,写好红帖,由媒人送往女家以确定婚期,并送下半礼。

有的因父母之丧,则提前在百日内完婚,称为“借孝婚娶”。

4,迎亲。

福州女儿出嫁,要在上午12点之前接到男家。

接亲时,伴娘为新娘撑红伞出门,不能让太阳照到女方脸上。

(意为挡灾,辟邪)新郎到新娘家是,新娘一定要吃碗太平面,新娘到新郎家后,也要吃一碗太平面,两个太平蛋(鸭蛋)要吃一颗留一颗。

意为一起平安。

5,婚礼。

拜堂。

男家中厅正厅设香案,听“拌房妈”号令“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百高汤,夫妻对拜”。

见厅。

新人拜见至亲长辈,讨红包。

6,喝交杯酒。

妈祖文化下湄洲女服饰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应用

妈祖文化下湄洲女服饰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应用

妈祖文化下湄洲女服饰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应用妈祖文化下湄洲女服饰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湄洲,古称“仙居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是闽台交流中的一颗明珠。

湄洲岛是著名的宗教圣地,素有“妈祖故里”之称。

妈祖文化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台湾有广泛的影响,也逐渐在湄洲岛扎根并且融入到当地民俗和文化中。

妈祖文化渊源于宋代,妈祖被尊奉为“南海救苦救难的神”,诞辰日被定为农历三月廿三日,通常是清明节前后。

每年三月廿三日,湄洲岛上都会举行盛大的妈祖庙会,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朝拜祈福,并欣赏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

妈祖庙会是湄洲岛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期间湄洲女们会穿上传统的湄洲女服饰,展示妈祖文化的魅力。

湄洲女服饰以红色为主色调,寓意如火般的热情和活力。

传统的湄洲女服饰通常由上衣、裙子和头饰三部分组成。

上衣采用披肩式的设计,以红色喜庆丝帛为主料,常饰以金丝绣和亮片,金色的刺绣与红色相映成趣,彰显出妈祖文化的庄重与瑰丽。

裙子采用多层叠加的设计,表达出女人的柔美与飘逸,同时也体现出湄洲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头饰则是湄洲女服饰的点睛之笔,通常由花朵、珠子和金属丝组成,精致而华丽,显示出湄洲女们的娴静和温婉。

湄洲女服饰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展示岛上的妈祖文化,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

在妈祖庙会期间,湄洲女服饰的制作和销售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旅游文创产业。

湄洲女们将自己手工制作的服饰展示在庙会上,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湄洲女服饰的美丽,还可以选择购买作为纪念品和礼物。

这些湄洲女服饰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成为了一种具有时尚魅力的时尚品牌。

湄洲女服饰的元素还可以运用到其他文创产品中,比如手绘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

例如,将湄洲女服饰的图案和颜色应用在手绘扇子上,制作成独特的湄洲女扇,不仅可以增加该产品的文化内涵,还能够引起游客的兴趣和购买欲望。

在现代社会,旅游文创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

闽台地区中秋“博饼”习俗

闽台地区中秋“博饼”习俗

闽台地区中秋“博饼”习俗闽台地区中秋佳节,有一项富有特色的传统活动——“博饼”。

这一习俗在中国福建和台湾地区流传已久,寓意着团圆与幸福,为这个节日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本文将带大家了解闽台中秋“博饼”习俗的起源、传统特色以及现代演变,领略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博饼”起源于闽南地区,据传是郑成功在收复台湾时,为解士兵思乡之愁而发明的。

借着掷骰子的游戏,让士兵在游戏中抒发乡愁,亦以此来激励士气。

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这一习俗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与文化,成为了闽台地区中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传统意义上,“博饼”依赖于一套独特的游戏规则和器具。

人们需要准备一套骰子和一个标有刻度的饼状物。

游戏开始时,参与者依次掷出骰子,根据骰子的点数获得对应的奖励或惩罚。

最终,那个获得最多奖励的人将被尊为“状元”,寓意着好运和吉祥。

参与“博饼”的通常是家人和朋友,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一边交流感情,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区氛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博饼”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娱乐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掷骰子,人们还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参与线上“博饼”游戏,使得这一习俗更加普及。

商业推广也成为了“博饼”习俗中的重要一环。

许多商家借着中秋节的契机,推出各种“博饼”主题活动,以此吸引消费者。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博饼”习俗的传承与发展,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博饼”习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

在当代社会,节日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博饼”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成为了连接闽台地区人民的纽带。

它象征着团圆、和谐与幸福,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此背景下,“博饼”习俗的现代意义愈发凸显,为这一传统习俗注入了新的活力。

闽台地区中秋“博饼”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既富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聚会欢庆,还是现代的娱乐与商业推广,都展示了这一习俗所代表的团圆、和谐与幸福。

福建省连江县清末民初时期蔡氏民宅个案研究的开题报告

福建省连江县清末民初时期蔡氏民宅个案研究的开题报告

福建省连江县清末民初时期蔡氏民宅个案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连江县是福建省的一个岛屿县,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是该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本研究选取了该时期蔡氏民宅为个案,通过对该宅的实地考察、史料研究、文化解读等方面的工作,力图还原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福建传统文化的探析。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1.研究内容本研究以福建省连江县蔡氏民宅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该民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2)该民宅的建筑风格和构造特点分析;(3)该民宅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探讨;(4)该民宅对福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2.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福建省连江县蔡氏民宅的深入研究,揭示清末民初时期福建传统文化的生动场景,提供一份对福建文化遗产的探索和保护,丰富文化传承的历史宝藏。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考察、史料分析、文化解读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将对蔡氏民宅的建筑结构、风格特点、材料使用、功能分区等方面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

(2)史料分析通过收集福建省连江县相关史籍、地志、民间传说等资料,对该民宅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建筑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

(3)文化解读通过对福建省连江县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探索和分析,深入挖掘出蔡氏民宅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4)比较研究通过与其他福建传统民居的比较研究,揭示蔡氏民宅在福建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研究步骤(1)调研和信息收集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将广泛收集福建省连江县及相邻地区的历史文献资料,了解蔡氏民宅的相关背景信息,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做好准备。

(2)实地考察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将对蔡氏民宅进行实地考察,对其建筑风格、构造特点等方面的细节进行详细记录和拍摄。

(3)史料分析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将对收集到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

(4)文化解读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将对福建传统文化、民间传说等方面展开探索和分析,以深入挖掘蔡氏民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福州人的风俗

福州人的风俗

福州人的风俗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

福州人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展示出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福州人非常注重饮食文化。

福州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技巧而闻名于世。

福州人崇尚清淡、鲜香的口味,注重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福州人喜欢吃海鲜,尤其是对海蛎子的偏爱更是有口皆碑。

除了福州菜,福州人还喜欢品尝各种小吃,如鳗鱼糊、鱼丸、丸子汤等。

在传统节日里,福州人还会制作各种传统美食,如年糕、汤圆等,以庆祝节日的到来。

福州人十分重视家庭和亲情。

福州人有着浓厚的家庭观念,崇尚孝道。

在福州,尊敬长辈、照顾老人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福州人常常会在家庭聚会上表达对亲人的关爱和祝福。

除了家庭,福州人对朋友也非常重视,喜欢邀请朋友到家中聚餐,分享快乐和困扰。

福州人还有着独特的婚俗和婚礼习惯。

在福州,结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婚礼上的一系列仪式和习俗彰显了福州人对婚姻的重视。

在福州,婚礼通常会在早上举行,新娘会穿着传统的红色婚服,新郎会戴上红色的新郎帽。

婚礼上,还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如敬茶、拜堂、交杯酒等,寓意着新人对彼此的承诺和祝福。

福州人还非常热爱运动和健身。

福州市内有许多公园和健身场所,福州人常常会在清晨或傍晚到这些场所进行锻炼。

在公园里,你可以看到福州人跑步、散步、打太极等各种锻炼方式。

福州人将健康视为财富,注重锻炼身体,追求健康生活方式。

福州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文化活动。

福州的传统戏曲文化和木偶戏、刺绣等民间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

福州人热衷于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庙会、花灯节、舞龙舞狮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福州人的生活,也展示了福州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福州人的风俗习惯体现了他们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饮食文化、家庭观念还是婚俗习惯,福州人都展现出对传统价值的尊重和承载。

同时,福州人热爱运动和健身,注重身心健康。

福州的民间艺术和文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为福州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和情趣。

连江风俗

连江风俗

连江风俗连江境内秦以前居住着闽越族人,以农耕渔猎为主,民风淳朴,崇拜自然神和动物图腾,且普遍信巫好祀。

东汉至南北朝,中原汉族南徙入闽渐多,闽越族和汉族风俗文化相互交融,至隋唐五代已基本汉化。

明代后畲族迁入境内,自称盘瓠后裔,信仰佛教,有自己的语言和风俗,通用汉族文字和本地汉族方言,经长期交往,不少风俗习惯已渐趋接近汉族。

境内风俗文化一直以儒家文化为传统主流,崇尚忠孝仁义,宗族观念强烈,虔敬祖先乡贤,尊师重教,家多礼让,人耻轻薄。

安土重迁,注重农渔,少操工商,勤劳俭朴。

但受道教、佛教影响较大,崇拜天地神灵。

有钱人家婚丧喜庆繁文缛节,极尽铺张,贫民百姓贫病灾殃亦多求神拜佛,迷信盛行。

清鸦片战争后,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传入我县,民间信仰更为广泛,而吸毒赌博、嫖娼宿妓等伤风败俗的现象亦日趋严重,社风每况愈下,直至民国仍无好转。

新中国成立后,数次开展群众性移风易俗运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优良传统,革除劣风陋俗。

查封所有妓院、烟馆,开展肃毒、禁赌活动,根除旧社会遗留的毒瘤。

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发展教育,改善环境卫生,除害灭病,提倡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传统进一步发扬,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力戒铺张浪费,社会风尚焕然一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书例层出不穷。

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观念逐渐更新,风俗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逐步演变,务工从商日多,学习科技、兴学重教蔚然成风;安土重迁观念日渐改变,普遍注意经济效益,青年人尤好外出开拓书业,不少人出国深造或务工从商;一些事业有成者热心公益,济困扶贫,也有少数人受国外生活方式影响,沾染吸毒、嫖娼、赌博等恶习,个别甚至道德沦丧、违法犯罪,对此,党和政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经常开展宣传教育,打黄扫丑,抑制这些丑恶现象的产生,维护社会秩序和良好的习俗,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一章生活习俗第一节饮食【主食】我县主食以稻米、甘薯为主,杂以麦和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指燕窝,由于此物名贵,在宁化这偏僻山区多不易得,故客家人 采用变通之法,代之以油炸干熟猪皮,佐以笋丝、胡萝卜丝、肉
丝、芹菜、香菇丝等合炒而成,其味鲜美脆嫩,其名高雅,成为一 道宁化地方菜。
酒宴分粗席、嫩席,各有成规。粗席为八盘菜,多用米面菜肴,
喝水酒。嫩席多为十至十二盘菜,必具山珍海味,喝冬酒或瓶装酒; 或者“六大四小”、“二烧二白八大碗”,外加十一至十七果碟。 现时多用双鸡、双鸭、双鱼、双蛋,加以山珍海鲜。县城用肉
其他特产
青芝老酒 青芝橄榄 管头鱼露、蛏露、虾露 连江管头镇海蜇皮—水母
And so on。。。。。。。。^^~
青芝老酒
青芝橄榄
连江食俗禁忌
除夕夜开始,过年期间家家户户的每顿晚饭 是关上自家大门的,饭毕,放鞭炮,这时候 才可让外人进入家门。而亲朋想拜访的话, 都会自觉在对方家门开了,鞭炮放了后,才 会在晚上上门拜年。
立夏节,家家户户以米磨浆,自制“锅边糊”。
(注:榕城古街、学生街)
连江线面
线面:面之细可堪比线,故名线面。由于线 面很容易熟,线面的家常做法是投入沸水 “捞”,再放入煲好的鸡汤中。不仅有营养, 且清淡。所以常作以生病或者坐月子的人的 膳食。连江有特有的习俗,生孩子后,亲戚 要上门送礼,一般是一篮子的线面,然后主 人家再还礼红鸭蛋。
除了小吃,三明还有一些从古代饮食习俗中逐渐流 传演变下来的特殊食品。传统的有着奇妙制作过程与味 道的客家擂茶,以及宁化的名吃“鱼生”——生鱼片, 最早甚至都可以追溯至秦朝以前。
客家饮食
一般人家平时食菜以青菜为主。菜味喜肥、喜咸,吃豆腐 以“肥、咸、烧”为佳。农村家家户户腌有咸菜,制法是用 芥菜晒干,用盐“擦”(腌)之入瓮,将瓮口用菜叶封紧。 这种咸菜是农家菜桌上的常见菜。烹调食品讲究色、香、味, 佐料备有盐、酱油。姜、糟、葱、蒜、辣椒、醋、糖、胡椒、 味精、薯粉等。 客家人喜吃焖狗肉。县城及乡村小集镇多有狗肉摊档。有 “夏至狗,吃了满山走”和“冬至羊,夏到狗”之乡谚。旧 时,有“狗肉不上台盘”之说,意即宴席菜色中不能以狗肉 出桌。此俗早已破除。现在盛行的“狗肉火锅”,是宴席上 的佳肴。
绿色的面团
萝卜丝馅
Tong Wei Nuo年糕叶
成品菠菠粿
连江端午节
家家户户房子周围插kunyiu(不是艾蒲草, 是树上采的一种叶子),防蜘蛛、蜈蚣、蛇 等有毒的动物。还会买来硫磺粉,泡水,口 含硫磺水,喷在房子周围,及家中阴暗的房 间。
肉丸
肉丸:选上等薯粉、白芋丝、肥膘肉为原料,调入 红糖拌匀,佐以五香粉,还有的加芝麻、豆腐皮 等,制成粘剂,放在 铺上荷叶的蒸笼炊熟。 入蒸笼时,有意捏 成团状,炊熟可食。 香甜可口,油而不腻。
连江岁时节日风俗
阴历正月初一,是传统的新年。子夜一过, 爆竹声声,人们点红烛,排茶果、拜天地、 祭祖先。大门点上红灯笼。
初六开始工作,俗称“开彩”。
元宵节,十六夜舞龙烟花。潘渡山区闹花灯, 舞龙游村。正月廿九日,家家户户用芋头、 花生,红枣等和米煮粥,俗称“拗九粥”。 年龄逢九之人,当日亲戚向其送粥、送线面 等,曰“过九”,意为逢凶化吉,益寿延年。
煎圆
过年前每家每户都做,用高粱米磨成 粉,红糖水揉搓,捏成小团油炸即可。
松圆子
立春吃
茸菇果
清明时吃的
春卷
宁化是客家祖地,保
存了大量的中原遗风和民 俗。这生鱼片的做法也是 很正宗。宁化人俗称鱼生, 鱼需用草鱼,两三斤为佳, 在制作之前,先将鱼放清 水中养两三天,吐尽腹中 污物,然后方可下刀、去 尾,去鳞、皮、内脏,再 剔去排刺,然后横切成薄 片装盘(天气稍热时盘底 铺一层冰块保“生”), 洒上麻油,再蘸酱油、芥 末即可食用,鱼生鲜甜脆 爽滑。为下酒名菜。
宁化历来是产粮县,住民多以米饭为主食,将大米洗净, 投入滚水锅中,煮半熟,再捞到饭甑中蒸成干饭,美味可口。 但在人多地少的禾口、淮土及治平等乡,番薯也是主粮之一。 解放前西乡传有“番薯当饭饱”的民谣。
宁化饮食
米制品以粉干为主,豆制品以豆腐最多, 乡间作坊比比皆是。另外,农家喜欢做糍粑、 米粿(包括糕、粿、糊、丸),原料以糯米为 主,粳米、大禾米搭配,有的碾粉和搓,有 的蒸饭捶打,做成各种形状后,或蒸或煮, 或煎或炸,因其用米不同,做法有异,制成 的品种名目繁多,风味各别。
宁化烧卖,
这是我们宁化客家传统小吃,当我 们把芋子煮烂,剥皮,捣皮糊状,拦入 地瓜粉反复揉搓,切成小圆团,捍成圆 形的皮,再用葱、香菇、瘦肉丁、萝卜 等做馅,包成圆锥形,放入蒸笼约20分 钟,取出装盘,洒上麻油、酱油,趁热 食用,有嫩、香、鲜的美味。
米包子 : 宁化韭菜
包又称“米包子”。是客
家人仿照北方水饺的一种
连江—凤城
连江——温麻
连江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建 县,距今有1720多年历史,为福建最 早设置的5个县份之一,始称“温麻 县”,三国时代,孙吴为巩固东南海 防,派将弁在连江修造船只,设温麻船 屯,温麻之名亦自此始。
水产之乡
连江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 水产总量连续多年名列全省第一、 县级全国第二。渔业经济产值占全 县大农业经济产值的82.7%。
2、生育禁忌。
客家民间的孕妇禁忌包括:禁食羊肝、鲤鱼、狗肉、兔肉、雀 肉、山羊肉、虾蟆、黄蟮等,据说这类食品将引起灾、病因包括破 相如“兔唇”等);忌跨牛、马绳,据说牛马皆怀胎12月而产,孕 妇跨过牛马缰绳,将引起难产;忌坐“木马”,木马即木匠工作时 常用的木架,据说孕妇坐了木架,木匠盖的房子就不吉利,这里有 轻视妇女的“不洁”的观念在作祟;忌孕妇并排而坐,据说这样会 影响胎气。
大卷:宁化客家传
统宴席上的主菜。做法 是:把豆腐捣碎,拌入 切成丁状的萝卜、瘦肉、 笋等原料,调入适量的 地瓜粉,放笼内蒸熟后 切块装盘,再淋上酱油、 麻油,洒上少许葱花, 其味鲜美。
宴请
宁化客家人办酒席,传统习俗不太讲究花名菜谱,喜欢大鱼大
肉,以吃饱为上。在农村要大块红烧肉配饭。城区一般习惯“八大 碗”即:鸡、面、燕、肉,后续四道时鲜菜,最后甜汤散席。其鸡 为“白斩鸡”,肉为“顿丢(大块肉炆萝卜)”,而所谓“燕”,
•孕妇若遇亲人逝世,送葬戴孝时腰身不缚麻皮。凡办各种大小喜事或其它 工作都不要见到孕妇,认为被孕妇遇着或看了会不吉利。小孩不能让孕妇抱, 认为抱后小孩会多灾疾。酿洒、蒸各种糕、蒸米干,制米干粮(米干是用糯 蒸熟,晒干后炒,加白糖,麦芽等制成米枋糖块:称米干。河婆、五云、上 砂,下砂等乡镇,每年过春节,都有制米干糖的习俗)等,也不能让孕妇到 场,认为被她看了,米干糖会松散不成块。母猪,母牛产子或啼后不满月, 也不能让孕妇看到,否则,猪、牛子会多病。新娘的床沿或婴儿睡的眠床边 沿,孕妇不可乱坐,坐了会引起他(她)们夫妻不和或小孩多灾疾。孕妇睡 床上的被席,枕套、蚊帐等,洗时不用沸水烫,怕烫伤了“胎神”。
4.日常生活禁忌
•衣服忌反着穿。反穿衣服如穿孝服,表示家中服丧事。
•探病时间忌在下午、晚上和农历初一、十五日。下午谕日已过昼,晚上谕 日落西天,初一、十五日是敬神祭鬼的日子。问讯病人忌直呼病字,宜问 “那时不自在?”“那里不自然?”称小儿病了叫“不乖”。
•忌用猪、猫无偿赠亲友。客家俗谚“猪来穷、狗来富、猫来带麻布”之说, 带麻布是指要穿孝服,不吉利。即使对方收了狗猫也要回赠礼物才算吉利。
橄榄lian
余柑水
Yu an 水的制作: 生的余柑果放入凉 白开中浸泡,加盐 巴。
菠菠粿 (bo o wei)
也称清明粿,是用菠菠菜捣烂压成汁成青绿 色,渗入米浆内揉成面团,以枣泥、豆沙、 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有甜有咸。清明 节食用,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粿就是很 好的点心。
菠菠草
擂茶原料
擂茶过程
客家米茶
宁化有一风俗就是每逢家中有喜 事在摆完喜宴后,为了答谢帮忙的亲朋 以及喜宴上因种种原因未来赴宴的客人, 主人都会熬上一大锅米茶,再配上几道 简单的客家菜。
就是用大米磨成米粉(又称米沸), 把米沸加入适量的冷水先在器皿中搅溶, 然后倒人煮沸的开水锅中煮成稀糊状, 盛在器皿中,再加些已炒熟的配料掺人 其中即成米茶。
客 家 生 鱼 片
宁化老鼠干
闽西八大干菜之一。宁化老鼠干,
实为田鼠干,系由人工捕捉的田鼠加 工制成。据《辞海》载:“田鼠,哺 乳纲,仓鼠科。毛一般为暗灰褐色, 有的呈沙黄色。营掘土生活,对农作 物有害。”宁化属山区农业县,田野 宽广,故田鼠多。鼠肉干确实好吃, 只是味道东西很难形容,如果类比一 下,我看比火腿肉或牛肉干更有嚼头。 这便是福建传统名产“宁化老鼠干”。 它与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明溪肉 脯干、长汀豆腐干、武平猪胆肝、连 城地瓜干、清流笋干,合称“闽西八 大干”。
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人 们吃光饼,菠菠粿 。扫墓归来,必
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人 们说明本户已履行了为祖宗祭 Nhomakorabea的 责任。
立夏节,以米磨浆,家家户户自制“锅边 糊”。
七月七日俗传牛郎织女,双星渡河,人们做 米果,乞“七巧”。
八月十五,中秋节,饼师制月饼,大小不一, 或
粘贴上人物画,以饷儿童,日“送饼”。
十一月冬至节,吃元宵。
十二月廿四日祭灶,各户皆备饴果、酒醴、 茶茗
诸物,夜临祭祀灶神,更换灶君神像。
三明饮食
三明的小吃很有特色。从如今很多城市中都打出招牌 的“福建沙县小吃”,到低调却毫不逊色的永安、泰宁 小吃,都是三明小吃的代表。三明的小吃总体口味比较 清淡,但是许多小吃可以由食客自行调味,可以照顾到 口味轻重不同的人。三明人爱吃会吃,永安人自称“10 块钱里有9块都用来吃了”,沙县更有一年一度的“沙 县小吃文化节”。品种繁多的小吃让人目不暇接,每一 种都想亲口品尝为快。
较少,向细、精、雅方向转化,上菜也有固定程式:鸡、面、燕、 大块肉……甜汤。农村使用八仙方桌,以肉多吃饱为首要,最后 都要大块肉配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