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三课时
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 诗词五首 - 第3课时
《渔家傲·
》
梦
《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词中亦有“梦 魂”一词。这是一首叙述梦中见闻感受的词。
析读诗歌
(2)结合词中内容说一说她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四 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 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 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 雄伟的境界。
词意:水天相接,如波涛翻滚的云连接着清晨的雾,银河流转,无数的船 帆在风浪中飞舞。梦里魂魄仿佛回到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 情意恳切地问我归向何处。
释读诗歌
报:回答。 嗟:叹息,慨叹。 谩:同“漫”,空、徒然。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 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风鹏正举:(我要)像大 蓬舟:如飞蓬 鹏鸟那样乘风高飞。举,高飞。 般轻快的船。
背景链接
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于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 江南岸)。后杜牧经过黄州(今湖北黄冈)赤鼻矶,有感于 这些英雄的成败,于是借相同的地名作此诗,寄寓吊古之意 ,并抒写自己的感慨。
文体知识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 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 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析读诗歌
(5)“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 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 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 措的叹惋。
“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 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 ;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 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5综合与实践第3课时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新课标(5)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新课标 (5)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的第五综合与实践,第三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邮票的大小、邮票的邮资以及邮票的设计等方面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邮票实物、尺子、黑板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引入:拿出几枚邮票,让学生观察邮票的大小、邮资以及设计,引发学生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的思考。
2. 讲解:讲解邮票的大小、邮资以及设计等方面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3. 练习: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邮票,测量邮票的大小,计算邮票的面积,并讨论邮票的邮资和设计等问题。
六、板书设计邮票中的数学问题:1. 邮票的大小2. 邮票的邮资3. 邮票的设计七、作业设计1. 观察自己拥有的邮票,记录邮票的大小、邮资以及设计等方面的信息。
2.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邮票问题,例如计算邮票的面积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觉得学生们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在练习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还不太理解,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体现在邮票的大小、邮资和设计上,还可以延伸到邮票的收藏、邮票的市场价值等方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数学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一、引入环节的邮票观察在引入环节,我通过展示邮票实物,让学生们直观地观察邮票的大小、邮资以及设计。
最新人教pep版三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Useful numbers》第三课时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Unit6《Useful numbers》第三课时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Unit6 Useful numbers
(3)Part ALetters and sounds
【基础巩固】
一、 将下列字母的大小写连线。
Z y x v w
Y V Z W X
二、请根据他们的名字首字母按照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序(只填序号)。
1. 2. 3. 4.
( ) ( ) ( ) ( )
参考答案
(3)Part ALettersandSounds
一、
二、1. C 2. D 3. A 4. B 5. E
三、1. Uu 2. Ww
四、1. x 2. w 3. y 4. z 5. v
五、1.C 2. A 3. C 4. C 5. B
六、略
七、1. 4,黑色2. 2,蓝色3. 6,绿色4. 1,红色
()4. A. yes B. no C. year
()5. A. cu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 clock C. buy
六、将图中字母按字母表顺序连起来。
【拓展训练】
七、阅读短文,将各动物玩具的数量用阿拉伯数字填写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用中文写出相应的颜色。
Hello! My name is Li Xin. I have many toys(玩具). Look! I have four toy dogs. They are black. I have two toy monkeys. They are blue. I have six toy birds. They are green. I have a toy elephant. It’s red.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单-第六单元第三课时《乘火车》北师大版
第六单元《乘火车》导学单【学习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简单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算理。
【知识链接】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合作探究】一、教材56页:乘火车情境图。
二:教材第56页问题一:说一说,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说一说。
三、教材第56页问题二: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材第56页问题三:7节硬座车厢可少人?算一算,说一说。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方法宝典】从个位乘起,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三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满十,就向十位进一,计算时别忘记加进上来的数。
【达标检测】一、比比看谁能用竖式计算的准确!78×8= 96×5= 54×9814×7= 179×4= 739×6二、我是小神医。
4 3 3 6 4 35 16 1 7× 5 ×7 ×7 × 52 0 5 2 2 4 8 2 4 6 73 1 8 5二、解决问题。
1、妈妈买了5把梳子,共花了多少钱?98元2、养鱼池中黄金鱼有386条,红金鱼是黄金鱼的6倍少256条。
红金鱼多少条?3、一个坏了的水龙头一分钟可以浪费138克水,9分钟浪费多少克水?4、学校买来一些练习本,分给7个班,每班164本,还剩120本。
学校买来多少本练习本?参考答案一、比比看谁能用竖式计算的准确!624 480 486 5698 716 4434 二、我是小神医。
215 2548 2457 3085二、解决问题。
1、98×5=490(元)2、386×6-256=2060(条)3、138×9=1242(克)4、164×7+120=1268(本)。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教案
第3课时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能正确地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2.在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会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及乘法竖式书写的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教师出示课件,谈话引入。
教师:屏幕上三位小朋友正在用彩笔画画,他们三个一共有多少支彩笔?请同学们都猜一猜。
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写在自己的纸上)。
然后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说明你猜测的数是正确的或者比较接近正确答案。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1.尝试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12×3等于多少。
要求:动脑筋,想一想,该怎样计算呢?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算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全班反馈、交流。
(1)学生有可能有多种算法:①摆学具。
②口算:12×3=36。
③12+12+12=36。
④3+3+3+…3=36(12个3相加)。
⑤2×3+10×3=36。
⑥8×3+4×3=36。
⑦9×3+3×3=36。
学生说自己的理由:生1:我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3个12相加等于36。
生2:我也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12个3相加等于36。
生3:我是这样算的,我先把12分成10和2,然后算2乘3等于6,再算10乘3等于30,30再加上6等于36。
生4:把12拆成8和4,再分别乘3,把它们的积相加等于36。
生5:把12拆成9和3,再分别乘3,把它们的积相加等于36。
生6:我是通过摆小方片的方法得到的。
(2)比较评价。
①看一看,你理解各种方法的道理吗?②比一比,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理由是什么?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生3的方法简单。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1米有多长》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第3课《1米有多长》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和厘米的实际意义。
2.能正确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学习重点】能正确估测物体长度,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学习流程】一、导入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谁能说一说1厘米和1米分别有多长?生自由发言。
师引导设问: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米”和“厘米”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生活,找一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借助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顺利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使学生的思维更缜密,更有逻辑性。
二、学程第一学程:估一估1.出示图片。
2.仔细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上面数学信息?3.你能估计小明和机灵狗的高度吗?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4.小结我们在估计物体高度时,可以选择一个参照物,通过与参照物进行比较,估计出物体大约有多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寻找参照物,培养学生估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二学程:量一量1.出示问题:黑板有多长?2.抽两位学生用米尺测量,其余同学仔细观察测量过程。
3.交流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师引导提问:黑板的长不是整米数,该怎么表示呢?4.小结测量时,整米数可以用粉笔做上标记,剩下不够1米的就用厘米来记录,最后把米和厘米结合起来表示黑板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测量,培养学生的实际测量能力,在测量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乐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1)1米=100厘米(2)“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四、作业设计练一练1,2,3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第三课时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PEP六年级上册Unit 6 How do you feel?第三课时同步练习一、我会译。
1.在草地上____________2.一只蚂蚁____________3.别担心____________4.第二天____________5.陷入泥里____________6.从…..拽出来____________二、我会连词成句。
1.the,ant,afraid,little,i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please,sit,on,don’t,m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are,the,sitting,they,grass,on,park,the,i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I,day,can,you,help,on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Robin,is,the,park,on,Sunday,i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我会写句子。
1.我们在一个晴朗的上午去公园。
We go to the____on_____ ______ ______.2.罗宾是蚂蚁好朋友。
Roin is the_______ _______.3.草地上有两只蚂蚁。
There______two______ ______the_________.4.今天是个雨天。
It’s_______today.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It is a sunny morning. Robin is going to sit the grass when he hears,“Wait!”.It is a little ant.He is afraid.“Please don’t sit on me.One day I can help you.”“Don’t worry,little ant.I won’t sit on you,”says Robin.The next day, it is raining.Robin is in the park.He is stuck in the mud.He is worrid,Then he hears,“Let us help you!” It is the ant and all of his friends.They are strong.They pull Robin out of the mud.Everyone is happy!1.Is Robin in the park on a sunny morni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Is Robin worried when he is stuck in the mu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Who help Robin in the raining da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Is everyone sad at last(最后)?—————————————————五、选词填空。
第六单元 婆娑舞姿(3课时) 第一课时 《红色娘子军连歌》
第六单元婆娑舞姿(3课时)第一课时《红色娘子军连歌》一、教材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故事取材于同名故事影片,后改编为芭蕾舞剧。
音乐吸收了海南民歌的音调素材,并融会了其他的民族音调,运用主题贯穿和交响化的戏剧手法发展创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音乐形象。
《红色娘子军连歌》是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一首主题歌曲。
这首歌曲的旋律也是贯穿于全剧的主要主题旋律。
由于该曲鲜明的音乐形象和在群众中的广泛影响,又被应用于舞剧音乐。
因此《红色娘子军连歌》也可以认为它是影片《红色娘子军》的主题歌。
歌曲的旋律铿锵有力,节奏鲜明,具有进行曲风格,表现了红色娘子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勇敢坚强的性格。
二、教学目标:1、会演唱舞剧选曲《红色娘子军连歌》,体会歌曲的坚定和热烈的情绪,进而体会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的革命热情。
2、分别用柔和、抒情的,以及刚劲、有力的歌声演唱歌曲。
3、舞剧、芭蕾舞剧知识。
4、亲自体验芭蕾形体训练和舞剧的表演。
三、教学重点:学会并背唱《红色娘子军连歌》。
教学难点:尝试学习芭蕾片段、舞剧的表演。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踢踏舞《大河之舞》录像。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舞蹈吗?踢踏舞。
2、播放第二个舞蹈《胡桃夹子》录像。
这个又是什么舞蹈呢?芭蕾舞。
(二)体验芭蕾舞手位,了解芭蕾舞的起源。
师:同学们跳过芭蕾舞吗?如果没有,我们先来学学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先来看看图解。
(播放幻灯片)教师和学生一起练习芭蕾手位。
师:同学们知道芭蕾舞的起源吗?师: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的宫廷,演员用足尖舞蹈,芭蕾(包括其它舞蹈)是最能表现情感、善于抒情的,但它又是最不能直接表现某种思想或者直接叙述一个故事的艺术。
后来我们国家也学习了这种高雅的舞蹈,创编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用芭蕾舞作为主要表演形式的舞蹈,比如《红色娘子军》,我们来欣赏这部舞剧的片段。
(播放录像)(三)学唱《红色娘子军连歌》师:同学们了解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吗?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故事取材于同名故事电影,后改编为芭蕾舞剧,在十年内战期间,在海南岛有一支共产党的工农红军——红色娘子军连。
第六单元:第3课时《24时计时法》导学案
自主学习 导学学案 —— 三年级数学教研团队 主备:张婷 审核:叶兵第45页 第46页第三课时 《24时计时法》导学案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并归纳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规律,并能正确进行转化。
价值目标: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知识铺垫】1、观察课本75页的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2、思考:图中出现的3个12时是同一个时刻吗?【新知探究】(10分钟)自学导航一:观察钟面上24时形成的过程,思考以下问题。
1、从0时到正午12时,经过了多少小时?从正午12时再到午夜12时(第二天0时),又经过了多少小时?2、一天是多少小时?经过一天,时针转了几圈?3、我们知道了“一天有24小时”,那么,一天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自学导航二:探究时间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交流:1、时间尺上排的数与下排的数有什么关系?2、上午9时和晚上9时分别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呢?下午5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几时?3、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呢?如何进行转化呢?【当堂检测】知识链接——北京时间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
各地使用不同的时间很不方便,因此,科学家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用同一个时间,相邻时区相差一小时。
有的国家横跨多个时区,为了方便,统一使用首都所在时区的时间。
当北京在1月1日0时敲响新年钟声的时候,英国伦敦还是上一年12月31日下午4时呢!菲菲一家周日去看电影,遇到了以下问题。
1、第二场电影放映时间是下午( )时( )分。
2、第四场电影放映时间是晚上8时20分,用24时计时法 表示是:______________。
3、菲菲一家晚上6:45到达电影院,他们能赶上第三场电影吗?【拓展提升】✭✬✬菲菲放学回家后开始写作业,从镜子里看到挂钟(钟面上只有刻度,没有数字)上的时间是6:30,菲菲写完作业,打开电视机18:30播放《东方儿童》正好开始,这是怎么回事?【盘点收获】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放映时间第一场:9:00第二场:14:30 第三场:19:00 第四场:_____。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第六单元 第3课时 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2)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课题第三课时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2)课型新授课内容分析本节课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必要性,并通过教学例题让他们了解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引导他们结合上节课的知识经验,归纳出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进一步构建知识体系。
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现实情境,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数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将百分数“等值转化”成分数或小数。
教学难点理解生活中百分率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媒体选择PPT教学活动提问,师生讨论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习题。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0.125= 2.3= 0.78= 0.66=学生口答,课件呈现结果。
师:小数化成百分数是怎么化的?2.复习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课件展示教科书P86“练习十八”第4题。
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
师: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是怎样的?3.揭示课题。
师:我们已经会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今天我们学习如何将百分数化成小数和分数。
[板书课题: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2)]二、在解决问题中探究百分数转化成分数、小数1.课件展示教科书P85例2。
(1)读取数学信息。
师: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会读到,共有750名学生,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0%。
所求问题: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2)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会知道有牙病的学生人数跟全校学生人数有关系,是全校学生人数的20%。
师:那么这里的750名是什么量?20%又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20%是以春蕾小学全校750名学生作为单位“1”时,有牙病的学生占的百分比。
求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就是求750名学生的20%是多少。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03课时_解决问题例3》说课稿
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03课时_解决问题例3》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的第三课时,主要讲述了例3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如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在开始这一课时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100以内的数有了深入的理解,同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加减法运算技巧。
但是,对于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引出本课时内容。
2.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加减法运算方法。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过程和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24时计时法》(课件)
知识点 1 认识24时计时法
1.填一填。 (1)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 24时计时法 )。 (2)一天有( 24 )小时,在一天时间里,钟表上的时针
正好走( 2 )圈。 (3)半夜12时,既是第一天的( 24 )时,又是第二天的
24时计时法
练习
教材习题 (选题源于教材P85第2题)
1.
下午4时爸爸开车走了公交车 道,他违反交通规则了吗?
爸爸晚上11时30分下火车,要 坐211路夜班车,有车吗?
略
2. (选题源于教材P86第5题) (503-458)×32 =1440 24×3×86 =6192 910-17×35 =315
选择19:05开始20:55散场的那场, 因为16:55这个时间爸爸还没下班 不能看,而21:15开始的那场结束 时已经是晚上11:05,太晚了。
连一连。
加上时间限制词,减12。
下午2时
23时
上午8时 晚上18时
22时30分 晚上11时
14时
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一天为24小时。
1.一天是12小时。(× ) 2.下午6时就是18时。(√ ) 3.23时15分就是11时15分。(× )
24时计时法转化为普通 计时法要加时间限制词。
第二圈的时刻加12。 24时计时法
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7时__上__午__7_时__ 18时_下__午__6_时___
10时25分_上__午__1_0_时___2_5_分__ 15时40分_下__午__3_时___4_0_分___
24时计时法
加上时间限制词,钟 表第一圈的时刻不变,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第3课时)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1.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2。
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3。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板书:望洞庭)4。
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设计意图:背诵古诗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Unit6(第六单元)优秀教案
Unit6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第一课时Section A(1a2d)【学习目标】1.重点单词:shoot,begin,god,remind,bit,silly2.重点短语:Journey to the West,Yu Gong Moves a Mountain,Hou Yi shoots the Suns,Nu Wa Repairs the Sky,once upon a time,instead of,work on,a little bit3.重点句式: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How does the story begin?Where would they put all the earth and stone from the mountains?As soon as the man finished talking,Yu Gong said that his family could continue to move the mountains after he died.Finally,a god was so moved by Yu Gong that he sent two gods to take the mountains away.It doesn't seem very possible to move a mountain.The story is trying to show us that anything is possible if you work hard.Yu Gong kept trying and didn't give up.I think we should try to find other ways to solve a problem.What could Yu Gong do instead of moving the mountains?That's better and faster than moving a mountain!You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story,and neither of you are wrong.There are many sides to a story and many ways to understand it.【学习重点】1.重点短语和句型2.unless,so...that,as soon as...等的用法【学习难点】1.重点短语和句型2.unless,so...that,as soon as...等的用法【自学学习】一、预习课本P4142新单词并背诵,完成下面的汉译英。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时-第一节- 统计表和统计图
全班总人数为38人。体重在36kg及以下的学生有11人,体
重在39kg及以下的学生有27人。
<
所以如果把全班同学编号,随意抽取一名学生,该生体重在
39kg及以上的可能性大。
人教版
数学
六年级 下册
下面是四年级两个班1分钟跳绳成绩。
四(1)班1分钟跳绳成绩(个/分)
80
95
80
3
3
3
12
9
一班的成绩好些。因为跳86个以上的人数,一班比二班多。
人教版
数学
六年级 下册
2020年我国遭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巨大灾难,全
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新冠”。图(1)是根
据某市某小学“献爱心,抗新冠”自愿捐款活动中学生
捐款情况制成的条形统计图,图(2)是该小学学生人数比
例分布图,该校共有学生1450人.
个数 周数
班级
六年级(1)
班
六年级(2)
班
1
2
3
4
5
6
61
94
183
137
129
150
28
93
54
63
65
96
人教版
数学
六年级 下册
2.统计图
用点、线、面等相关联的量之间数量的关系的图形,
叫做统计图。
单式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
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
单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
人教版
76
84
95
82
95
95
85
102 120 120 135 98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求百分率的应用题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数学 分 数学六年级(上)体型新颖丰富 体型新颖丰富掌握考试动态 直接重点难点提高考试成绩 周考/月考/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第六单元百分数(一)第三课时求百分率的应用题开心回顾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1 2=38=125=815【答案】50%;37.5%;4%;53.3%【解析】试题分析:把分数化百分数,先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得出小数商,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填上百分号即可。
解:1÷2=0.5=50%;3÷8=0.375=37.5%;1÷25=0.04=4%;8÷15≈0.533=53.3%。
2.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小数。
72% 69% 18% 158% 56%【答案】0.72;0.69;0.18;1.58;0.56【解析】试题分析: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把百分号去掉,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据此解答。
解:72%=0.7269%=0.6918%=0.18158%=1.5856%=0.563.一个数的310是2.4,它的58是多少?【答案】5 【解析】试题分析:由一个数的310是2.4,可求这个数,它的58,即这个数乘以58,可求出答案。
解:2.4÷310×58=8×5 8=5答:它的58是5。
4.把下面的分数化成百分数,百分数化成分数。
4 5 25% 150% 80%925【答案】80%;14;32;45;36%【解析】试题分析:把分数化百分数,先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得出小数商,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填上百分号;把百分数化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数的形式,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化简成最简分数。
解:45=0.8=80%25%=251 1004=150%=150 100=3280%=804 1005=925=0.36=36%5.分别用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表示下面直线上的点。
小数()小数()小数()分数()分数()分数()百分数()百分数()百分数()【答案】0.25;14;25%;0.75;34;75%;1.25;114;125%【解析】试题分析:把从0~1平均分成20份,根据分数的意义,可知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为120,先用分数表示出各个点,进而用分子除以分母即可化成小数;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添上百分号即可化成百分数。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第3课时教案
17 古诗三首第三课时1.学会《望洞庭》一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说出诗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4.背诵《望洞庭》。
重点学会《望洞庭》一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说出诗句的意思。
难点想象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一、引入课题“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李白眼中的天门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西湖,今天这节课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认识“庭”字。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来理解古诗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诗意1.指名读诗。
(读准生字“镜、未、磨、遥、银、盘”的读音,其中“磨"是多音字,在诗中读“mó”。
)2.指导写字。
未:两横长短不一,上横短,下横长.磨:半包围结构.遥:注意走之的写法.3.指名讲古诗的大意.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1.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2.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句诗,抓住“和"字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①你从前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②说说你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中的洞庭湖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 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共同评价)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全班齐读)洞庭湖被淡淡的月光笼罩,银光点点……(指名读)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我们把诗的“眼睛”称作诗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例1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
本课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减法计算;二是有关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数学实际应用问题两个方面。
【学情分析】
因为本课内容既是20以内减法和整十数减整十数的发展,同时又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基础,它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过去所掌握的计算方法解决本节计算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本节内容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口算内容先出现不退位的,再出现退位的。
学生有了加法的基础,很容易类推出减法应该怎样算。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和整十数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渗透在计算中要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1.小黑板出示口算题:
63+3=50-40=60-30=5+42=
34+20=60+3=80+5=25+40=
2.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你们想知道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主题情境图,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一(1)班的“图书角”摆了好多书,大家快来看一看,图书借阅情况是怎样呢?
生1:故事书有35本,借出去了2本。
生2:动漫书有35本,借出去了20本。
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你能根据刚才看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还剩多少本故事书?
生2:还剩多少本动漫书?
……
(2)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呢?用什么方法解决?
要解决第一个问题“还剩多少本故事书?”就是用35本减去借出去的2本,用减法计算,列式为35-2。
同理,第二个问题列式为35-20。
(3)探究算法。
师:同学们会计算上面的题吗?大家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摆第一个问题:先摆3捆和5根小棒表示35,从35根小棒中去掉2根,也就是从5根小棒中去掉2根,还剩3根,和3捆合起来是3捆加3根,共33根。
由此摆法可得出计算35-2的方法:可以把35分成30和5,先用5-2=3,再用30+3=33。
教师板书:
摆第二个问题:先摆3捆和5根小棒表示35,从这些小棒中拿走2捆表示减20,3捆小棒拿走2捆还剩1捆小棒,即10根,与5根合起来是15根小棒。
由此摆法可得出计算35-20的方法:就是把35分成30和5,先用30-20=10,再用10+5=15。
教师板书:
师:也可以用拨珠子的方法计算这两道算式。
计算35-2时,从个位的5个珠子中拨走2个,这样个位剩3个珠子,十位是3个珠子,表示33,即35-2=33;计算35-20时,从十位的3个珠子中拨走2个,这样十位剩1个珠子,个位不变,还是5个珠子,表示15,即35-20=15。
2.归纳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师:现在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第一道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第二道是两位数减整十数,大家比较一下,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1)两位数减一位数,先从个位减,然后再和整十数相加,即直接用两位数的个位数去减一位数得几个一,再将得数与两位数的十位数合起来。
(2)两位数减整十数,计算时先用几个十减几个十,然后再加上几个一。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
2.口算练习。
64-20=65-5=26-2=39-7=84-40=75-3=93-30=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