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县沙河二小学校简介及督导评估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学校简介
沙河镇第二中心小学学校简介
赣榆县沙河镇第二中心小学始建于1956年,1979年迁建于现校址,现有班级20个,学生912人,教职工78人。
学校占地面积3240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36平方米),建筑面积6132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6.7平方米),绿化面积12725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12.9平方米)。
2009年以来,学校师生员工积极投身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
在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对原有的教学用房进行了修缮和调整,新建了250米的塑胶跑道,建成一座可容纳300人的报告厅,按照10:1的生机比例,升级两个计算机房设备,添臵台式电脑95台,笔记本电脑99台。
班级全部配备了投影机和电子白板。
学校还成立了网络管理中心,软件制作室等。
如今,学校各种专用室一应俱全,图书共计24486册(生均27册),拥有校园网、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监视系统等先进设施,相关配备均达到省二类标准。
学校大力倡导‚尊重、赏识、期待‛的校园人文精神和‚务实、团结、勤勉、创新‛的教风,打造了‚厚德、笃学、践行、求真‛的一流校风,处处体现‚绿色校园、书香校园‛的内涵。
学校始终坚持‚强化课程改革,内化常规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全新育人模式‛的办学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求实效,以改革创一流。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江苏省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先进集体、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家庭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点、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连云港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集体、连云港市‚百佳‛校园、连云港市德育先进学校、连云港市文明单位、连云港市绿色学校、连云港市科普教育基地、连云港市红领巾示范校、连云港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连云港市
教育系统先进党组织、连云港市农村劳动场所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国家商务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省纪委、省教育厅等各级领导慕名而至,来到学校参观并题词,对学校的各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学校在按照编制配齐各类教师的同时,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大专以上学历达71%。
我校现有省、市、县级立项、结题课题60余项。
全校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都有研究成果。
教师共有180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教育报刊,参加市、县以上优质课评选、基本技能竞赛,共有20多人次获奖,其中获省一等奖1人,市一等奖1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5人,县一、二、三等奖12人, 5人次被评为连云港市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
近三年来,学校有15名教师被评为市、县师德标兵、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育园丁,11名学生被评为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以及‚十佳‛小公民。
校园文化建设是丰富育人内涵的重要途径。
学校依托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抓好古诗文长廊、书法长廊、棋文化长廊建设的基础上,利用学校所处农村的地理优势,筹建了农家故院,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农家》,实施‚农娃乐‛特色教育,学校已经形成了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办学效益的提升。
国家、省、市、县各级领导多次到校检查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各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连云港电视台、赣榆电视台等媒体也先后多次报道了我校的办学成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天的沙河二小将以永不停息的开拓精神,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再创学校发展的新辉煌!
第二部分工作汇报
实施特色教育提升办学水平
强化内涵发展打造优质品牌——沙河镇第二中心小学迎接综合督导评估学校自评概述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3240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36平方米),建筑面积6132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6.7平方米),绿化面积12725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12.9平方米)。
体育设施有250米塑胶跑道、排球场、篮球场、乒乓球活动区等。
设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网络管理中心、软件制作室、实验室、仪器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房、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心理健康咨询室、体育器材室等20多个专用室。
校园行政区、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区划分明,目前共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12人,学前一年入园(班)率100%,三年入园率96%,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巩固率和15岁初等教育完成率均达100%。
2009年来,学校以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和谐校园‛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严格的常规管理为抓手,强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走特色办学之路,积极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认真抓好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荣获全国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江苏省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先进集体、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家庭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点、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连云港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集体、连云港市‚百佳‛校园、连云港市德育先进学校、连云港市文明单位、连云港市绿色学校、连云港市
科普教育基地、连云港市红领巾示范校、连云港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连云港市教育系统先进党组织、连云港市农村劳动场所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09、10、11连续三年被评为县教育目标管理一等奖,先后30多次为市县的各种现场会提供参观现场等。
现就学校近几年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努力打造优秀教师群体。
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求,我们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树教育新风,展教师风采,创优秀群体‛的主题活动,大力弘扬师德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率先垂范,建设一流领导班子
我校现有领导班子成员9人,其中有8人是党员,平均年龄36岁,是一个年轻有为、富有朝气、战斗力强的领导集体。
近年来,学校始终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武装班子成员的头脑,以‚团结、勤政、廉洁、高效‛为目标,利用行政例会和民主生活会进行各种教育,充分发挥班子成员年轻有为的特点,在职业道德、教学业务、进取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均作全校表率。
工作中,做到办事公正、公平、公开,对学校财务收支、人事安排、评优晋级、基本建设等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接受各种监督。
对待教师知人善任,扬长避短,让人人找到自信,实现价值。
从2009年至今,班子所有成员都获得市、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育园丁等称号,全部是县、市级的优质课选手或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他们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在全体教职工中有很高的威信。
2.人文关怀,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学校管理中有两种倾向:一是制度化的刚性管理,它便于操作,可克服感情用事,但过于严厉,影响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二是情感化的柔性管理,运用得好能最大限度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有归宿感,但易出现隋性而懒散,我校取两者之优,构建了新型管理模
式,着力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
我们本着‚打造群体,推优出新‛的原则,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首先,加强师德风尚建设。
一是加强学习,每周安排两小时的政治学习时间,做到‚四有‛(有计划、有内容、有笔记、有效果)。
另外,经常开展各种教育法规的学习,强化教师队伍的法制素养,依法治教,依法兴教;二是注重个人修养,在教师中倡导‚敬业、爱岗、勤奋、奉献‛的公民道德新风尚,创设和谐、民主、协作的工作氛围,促使全体教职工形成了‚务实、团结、勤勉、创新‛的教风;三是定期在教师中开展‚回头看‛的反思活动,督促广大教师自查自纠,总结经验,巩固师德教育的成果。
其次,打造学习型的教师群体,我们坚持在教师中开展各种读书学习活动,为教师订购了各种新课改的资料以及各种教育大家的书(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魏书生等),并举行了赠书活动,鼓励教师进行读书学习活动,写读书笔记,每月评选‚读书积极分子‛,进行‚读书交流会‛,让教师在读书中获取课改的理论经验,结合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新课改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一方面给青年教师牵线搭桥,与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对‚师徒‛成功结对,2009年青年教师李超与骨干教师陈雅琼成为‚师徒‛对子,参加县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基本技能比赛获得一等奖,多次在全县进行公开课教学。
另一方面,给青年教师‚压担子‛,公开课、研讨课等各种课改任务都‚压到‛青年教师身上,定期举行青年教师‚校本会课‛活动,让青年教师在‚训练‛中得到成长。
第四,以教科研促教师成长,多次邀请市教科所专家到校指导课改工作,举办教科研讲座,并且为40岁以下的教师制定了硬性的科研指标:人人必须有课改研究课题,人人必须有课改论文发表。
目前,我校有省级立项课题3个,市级立项课题7个,县级立项课题22个,已经有3个市级立项课题顺利结题。
教师共有162篇论
文发表在省级以上教育报刊,参加市、县以上优质课评选、基本技能竞赛,共有40人次获奖,其中获省一等奖1人,市一等奖1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10人,县一、二、三等奖20人,4人还被评为连云港市小学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等。
二、以德治校,建设文明校园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为目标,加大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使学生的文明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1.以文明为主题,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校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作为建设文明学校的起点,常抓常新。
由少先队组织,要求学生人人熟知《规范》和《守则》,制定个人计划和班级文明公约。
为了更好理解和落实《规范》和《守则》,学校推行了行为规范主题教育月活动,开展了‚创双优‛活动,将创建文明集体及个人的活动分解落实到每个班级、每个学生身上,努力营造了精神面貌好、教育质量高、校园环境美、管理规范的良好育人氛围。
2009年至今我校先后三次被县委县政府、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县、市的文明单位,2011年3月,我校被评为省文明单位。
2、以文明为抓手,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
学校坚持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把德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一是开展‚读书体验‛活动。
主要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德育书刊,让孩子们通过读书达到明理、知理的目的。
同时,以班级为单位,定期举办‚我身边的榜样‛主题体验活动,把少先队的‚雏鹰争章‛活动与本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达到导行、践行的教育目的。
二是开展‚社会体验‛活动。
结合一些重大节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体验活动,通过亲身体验了解、认识社会。
‚母亲节‛我们就举行了‚我为母亲做件事‛的‚亲母‛活动,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称赞,促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教育进行了科学的整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从2009年至今,学生已有60多篇习作发表在《小学生作文报》、《农村孩子报》、《小学生数学报》等刊物。
参加全省‚我爱数学‛读报竞赛获一等奖8人次,二等奖15人次,三等奖22人次,在全县名列前茅。
3.以人为本,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内容包括学生姓名、班级、性别、年龄、父母姓名等。
同时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设立亲情热线,安排留守儿童与家长通话交流。
二是实行寄宿制。
为双亲在外亲友不能提供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提供食宿和就餐的便利,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对学生进行照顾,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解答孩子的疑惑、疏导孩子的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并做好留守儿童的成长‚记录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是成立帮扶小组。
把所有留守儿童全部分到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名下,责任靠身,开展‚一帮一‛、‚手拉手‛互助活动。
对生活、学习有困难的留守儿童实施帮助救济,通过‚两免一补‛,解决生活、学习困难。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的作用,在校外对留守儿童的品行进行监督引导,使帮教活动不脱节,确保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五是开展专项教育活动。
开展以‚四自三远离‛(自尊、自立、自律、自强,远离不良嗜好、远离不法场所、远离不轨人群)为主题的留守儿童专项教育活动。
同时,定期在留守儿童中开展读书、唱歌等文体活动,陶冶情操,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近三年来,学校有15名教师被评为市、县师德标兵、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育园丁,11名学生被评为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以及‚十佳‛小公民。
三、锁定“中心”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1.以教学改革为先导,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把课改工作做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养的关键所在,向课堂教学要成效,全方位、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把新课程提倡的一些理念实实在在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贯彻、落实。
重点抓好‚八项工程‛(备、教、改、辅、考、评、研、行),加大教学过程监控的力度,向管理要效益,向课堂要质量,促使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2009年至今我校在全县小学教学视导评估中始终积分名列前茅,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县教学工作先进集体,学校的教导处也连续两年被评为‚县先进教导处‛。
2009年至今,我校先后12次承办市县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得到与会市县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评价。
2010年3月,我校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以管理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我们在管理层面上也要随着进行相应的改革。
首先,建立一套科学的目标管理机制,把常规管理、长效管理、内涵管理作为这套机制的核心内容,念好‚严、细、实‛三字真经,把各项管理进行细化、活化和强化。
开创了时时抓常规、事事有常规、处处抓常规、人人讲常规的大好局面。
其次,建立了目标责任制,把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分工、细化,分配到每一位教职工的身上,让每一位教职工明确自己的职责,签订目标合同,责任靠身,形成了‚事事有人干,处处有人管‛的管理新格局。
第三,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体体验活动,让学生自主管理校园。
2009年至今学校连续三年获赣榆县教育目标管理一等奖。
3.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全面合格人才
学生是课改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我们首先在学生中开展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自
强的生活习惯。
每周的纪律卫生检查、宿舍食堂的管理工作等都由学生自己来组织,每月评选‚星‛级个人,在校园广播中进行广泛的宣传表彰。
其次,我们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让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四有‛(课前有预习→课中有体会→课后有巩固→课余有拓展),引导学生规范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第三开展‚读书体验‛活动。
我校被连云港市网上家长学校定为第一批‚爱心书屋‛。
我们结合网络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德育书刊,让孩子们通过读书达到明理、知理的目的。
同时,以班级为单位,定期举办‚我身边的榜样‛主题体验活动,把少先队的‚雏鹰争章‛活动与本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达到导行、践行的教育目的。
现在,我校每班图书储藏量均达到100本以上,各种优秀少儿报刊10种以上,这些优质的德育资源为孩子们自我教育、自主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9年1月被江苏省妇联授予‚江苏省‘十佳’移动爱心书屋‛荣誉称号。
四、特色建设,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开发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是推进新课改工作的有力举措。
我们沙河镇第二中心小学有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为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我们对学校现有的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梳理、整合,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形成了系统的校本教研体系,开发了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
1、构建校园主题文化,开发环境课程
首先打造绿色书香人文校园。
让学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空间都发挥育人功能。
现在学校有绿色广场、绿色回廊、绿色景点。
学校的树上挂有鸟儿居住的‚小房子‛,每当清晨来临的时候,鸽子和小鸟都会飞出自己的‚家‛,与孩子们‚亲密接触‛,形成和谐、美观、大方、立体的校园文化大环境。
另外,我们还在学校的操场上,建立了‚植物园‛、‚气象观测站‛等科技教育设施。
其次,构建长廊文化。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校园建设了三大文化长廊。
一为书法长廊,
展示古今书法名家的经典之作,让孩子们能够与书法名家交流,提高写字水平。
二为古诗文长廊,把许多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以及‚四书五经‛中的警言名句都进行收集并写到学校的墙壁和回廊上,让孩子们随时随地可以朗读、感悟,从中学习为人、为学的道理。
三为棋文化长廊,把我国传统的象棋、围棋等棋类的棋谱以及其它相关知识画到墙上,并为孩子们在杉树林中修建了棋盘,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棋类进行活动,在愉悦心情,发展兴趣的同时,也帮助孩子们修身养性,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和洗礼。
2.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校本课程
在做好环境课程开发的同时,我们认识到作为一所苏北农村小学,围绕在学校周围那浓浓的农耕文化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对此早已淡漠或陌生。
为此,我们把农耕文化与学校已有的环境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建成了一个供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农家故院‛。
农家故院占地900平方米,院内有一条石磨路,用师生搜集来的一百多盘石磨铺成,石磨路上篆刻了一百多种不同写法的‚福‛字,以及‚大吉大利‛等农家谚语,我们将这条路命名为‚百福路‛。
百福路的两侧格局是一露二铺五室八房。
‚一露‛指的是露天的农家小院,设有油碾、水磨、拐磨、牛槽、马槽、古井等大型设施,还种植了丝瓜、豆角等农作物;‚二铺‛指的是‚铁匠铺和木匠铺‛,里面收有打铁和制作木器家具的全套设施;‚五室‛指的是‚堂屋和内室、农具室、储藏室、日常生活用品室、农艺室‛,里面收有雕花床、木制脱粒机等120多种农具设施;‚八房‛指的是‚油坊、豆腐房、磨房、煎饼房、编织房、碓房、茅房‛,里面不仅有全套的生产制作设施,更有操作生产的流程图。
农家故院的建设集中体现了苏北农村近百年来经济文化发展的历程,也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艰辛的见证,它告诉了孩子们应该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勤奋
上进,将来为社会、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
3.组织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新型的课程文化
学校首先成立了包括学校领导、相关任课老师、市县有关专家在内的‚《农家》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就课程纲要进行全员培训,老师们接受了最新的课改理念,掌握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确立了《农家》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
(1)通过学生较为系统地认识农家文化,使学生了解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器具、物品、活动的流程,掌握从事简单农业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养成热爱劳动、勤劳朴素的生活习惯。
(2)让学生从小就感受农家文化的丰厚博大,从中吸收农家文明的智慧和精神,产生知农、学农、爱农的真实情感,体会父母劳动艰辛,学会尊敬父母,进而升华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的真实情感。
(3)以《农家》校本课程作为建设校园文化的突破口,从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我们的《农家》校本课程按‚农耕发展史、农耕用具、农家生活、农家文化‛四个模块进行设臵。
第一模块以认识了解农家发展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发现农家文化,初步感受农家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模块以认识农具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在体验使用农具进行农耕劳动的过程中,养成热爱劳动、勤劳朴素的生活习惯;第三模块以了解赣榆农家生活为主要目标,从衣、食、住、行、乐六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农家生活的演变;第四模块以了解农家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从农家历法、农家节日、农家谚语、农家诗文以及赣榆农家特色文化五个方面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解农家文化。
整个校本课程课程案例编写历时一年,期间每一位老师都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当作一次对传统文化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有的走出校园,向老农请教农家的传统习俗;有的来到田间地头,采访农家的生活;有的积极上网,查阅各种文献资料;有的借阅县志,了解赣榆农家的历史。
大家群策群力、分工合作,有效地推进了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我校编写的校本课程《农家》获江苏省优秀校本课程案例评选一等奖(连云港市唯一一个)。
在校本课程案例编写完成之后,我们依据《农家》校本课程纲要,充分利用学校集体备课的形式,落实到人,发挥集体智慧,编写了一至六年级的农家校本教案分册,把各种农家实践活动与学校已有的校园文化进行科学的整合,构建了以农家文化为主要框架的校本活动体系,促进师生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另外,我们还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校本评价体系,从师生的自评、互评,到家长、社会的评价,再结合学生的成长档案、教师的业务档案等过程性评价资源,对师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还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定期聘请学生家长到学校来参加校本实践活动,同时,也定期组织学生到家庭或社区参加一些家校共建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效果和社会效应。
如:农家故院聘请了十多位名誉院长,都是孩子的家长,他们定期到学校的农家故院来指导孩子们进行校本实践活动,演示一些农具的操作流程,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好评。
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实践活动,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009年3月26日,我校又成功举办了连云港市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研讨会,全市200多名校长来我校参观、学习,活动在全市小学课改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五、强化后勤服务功能,提升现代化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