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考试复习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整理1劳动力市场:这种市场上买方是雇主,卖方则是劳动者,劳动力交易并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是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即经济活动人口】公式:劳动力年龄人口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人口 x 100%[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或参加工作的人]作用意义: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群体行为,可以制定就业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财务计划也有意义。
3 就业率:就业者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口数×100%4经济活动人口: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也就是说是劳动力。
5工资率与工资性报酬关系,总报酬与收入关系:工资率【单位时间工资】×工作时间【数量】=工资性报酬+员工福利【实物和延期福利】=总薪酬+非劳动收入【利息红利政府转移支付】=收入6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满足利润需求,所以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7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做决策时的原则: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所以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用公式表示为:VMP=MP.PVMP=W又MP.P=W长期下【投入要素可变】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8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公式: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概念:是指劳动力工资率w增长1%所导致的劳动力雇佣量e变化的百分比。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名词解释:1、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2、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劳动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6、期望工资总收入——未来各期期望工资收入除以贴现率得到的现值之和。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7、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其基本计算公式为:工资水平 = 劳动者工资总额 / 劳动者平均人数。
工资水平有货币工资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两种表现形式。
8、工资指数化-即通过立法,将工资增长指数与生活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定期按照规定的比例自动增加工资,它是一种制度化手段。
9、最低社会保障 -----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即贫困线。
对达到贫困线的人口给予相应补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做法。
10、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11、隐性失业: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失业但未被记录在官方失业统计数据内的情况,诸如那些那些放弃寻找工作的个人,或是提早退休,以及从事季节性或者兼职工作的人都算为隐性失业。
12、效率工资:企业或其他组织支付给员工的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1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也称之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劳动经济学课程复习知识点
(三)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
还受到企业目标的影响。(1)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目标。(2)企业以就业作为目标。(3)企业以管理效用最大化和销售收入最大化作为目标。
劳动经济学课程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劳动力: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3、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三、论述题
1.效率工资理论的内容(结合高薪养廉)
(1)一个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因为人力资本所导致的能力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率。组织对员工的激励影响生产率的浮动。报酬制度的设计的焦点是员工激励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研究。
(2)一个员工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工作环境下的生产率是可变的,这取决于对其的激励机制。对人的管理其要点在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取决于管理的技巧和行之有效的报酬激励制度。
自由市场模式:政府培训项目涉及人数极少,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最困难的劳动力就业。其他项目都是由私营部门提供的。
9、失业的类型
(一)摩擦性失业。产生原因:因为职业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有职位空缺的雇主和寻找工作的人互相之间,需要花时间去寻找,产生了在工作和进出劳动力之间的持续流动过程。减少摩擦失业的公共政策:在劳动力市场上增大工作信息的流动。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是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2.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来表示。
3. 人口年结构:人口年龄构成是指把一定时点的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一岁一组的年龄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 个人劳动力供给:所谓个人劳动力供给,系指劳动者个人在一定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劳动数量。
5.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参与率也称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的相对规模,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
6. 就业人口:就业人口是指正在工作的人口7. 失业人口:失业人口是指被临时解雇等待原来雇主将他们召回,或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且一旦找到工作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上岗的人口。
8. 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是指没有工作而且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口。
9.摩擦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存在一些失业,例如,一些人正处于从上一个工作向下一个工作转换的过程中,等等。
这种类型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10. 同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也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与商业活动的波动即“商业周期”联系在一起的失业。
11.工资:工资是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酬12.广义工资:广义的工资,是指员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货币和实物报酬,包括直接的经济报酬如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等,以及间接的经济报酬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和企业福利等。
13. 狭义工资:狭义的工资,仅指劳动者得到的货币报酬,主要由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构成。
二简答题1.简述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由什么因素决定?答: 人口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
33.特殊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知识、技能只对培训的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者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的更多,这类培训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益。
34.劳动力流动的条件:①劳动力的人所有权②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③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④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37.歧视的类型:(1)工资收入歧视;(2)就业歧视;(3)职业歧视;(4)人力资本投资歧视。
38.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
39.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货币政策也包括两种: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30.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1)各级正规教育;(2)职业培训技术;(3)健康保健;(4)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31.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1)投资收益的广泛性;(2)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性与长期性;(3)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
32.一般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对其所属企业以外的组织同样具有适用性,即接受一般培训的员工可以借此去其他企业谋职,并获得一个与其当前技能相称的较高的工资率。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总结名词解释:1、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2、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劳动时间——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6、期望工资总收入——未来各期期望工资收入除以贴现率得到的现值之和。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7、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其基本计算公式为:工资水平 = 劳动者工资总额 / 劳动者平均人数。
工资水平有货币工资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两种表现形式。
8、工资指数化-即通过立法,将工资增长指数与生活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定期按照规定的比例自动增加工资,它是一种制度化手段。
9、最低社会保障 -----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给予一定现金资助,以保证该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即贫困线。
对达到贫困线的人口给予相应补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做法。
10、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11、隐性失业: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失业但未被记录在官方失业统计数据内的情况,诸如那些那些放弃寻找工作的个人,或是提早退休,以及从事季节性或者兼职工作的人都算为隐性失业。
12、效率工资:企业或其他组织支付给员工的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1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也称之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1、多选:在适龄人口总体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如残疾人、精神病人等都不算劳动力资源。
劳动年龄以外的未成年人和退休老人,一般不属于劳动力资源,但那些虽未达到劳动年龄而实际参加劳动的人,以及超过劳动年龄却仍在从事工作的人,也算作劳动力资源。
2、名词解释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3、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
(1)、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2)、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3)、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4、所谓的劳动需求是指在资本存在量不变,惟一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长期需求则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需求都是可变的,既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5、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的假设。
(2)、组织目标的假设(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3)、市场环境的假设。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6、简答:什么是交叉工资弹性和交叉工资弹性的类型?劳动力需求的两种类型,A和B,可以将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7、简答或选择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小的主要因素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法则之中。
(1)、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2)、产品需求弹性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4)、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体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8、选择:(1)、整个行业或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弹性要比单个企业的小得多。
(2)、资本的供给弹性越大,其价格的上升速率就越快,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的变通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大全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的含义(特征):(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2、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3、论述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答: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
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下(即劳动力价格)条件下,有能力并有意愿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两者缺一不可。
劳动力需求与消费品的需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购买意愿和支持能力的统一。
如消费者对某种消费品的需求,其直接目的是通过物品的消费获得某种满足。
但劳动力需求的直接目的则是为了生产剩余,也就是为雇主提供利润。
当这种生产剩余的能力为零时,需求量不会再增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量的大小与价格水平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比较的标准是价格水平。
只有在确定的时点、确定的价格水平下,才能谈到需求增加、减少还是不变的问题。
因此,劳动力需求的价格尺度就是工资水平。
(为论述题时尽量多答)4、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及其含义:劳动力需求的基本假设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生产技术的假设:或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假设技术条件可变。
组织目标的假设:在生产组织中,生产目标是其根本目标。
企业的生产目标也是设计劳动力需求基本模型的一个重要条件。
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市场环境的假设:分析劳动力需求还要考虑不同的市场状况。
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性市场三种。
最常见的是假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劳动力供给基本模型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也就是说劳动力具相同的质量。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篇:《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非自愿失业2.内部劳动力市场3.工作采购4.工资漂浮5.就业的统计性歧视6.结构性失业7.人力资本8.效率工资9.劳动力需求弹性10.劳动参与率简答:1.简述恩格尔定律,应用恩格尔系数法计算社会的最低工资标准。
恩格尔定律制一国居民所有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计算最低工资公式为:M =Z/N•S+T(Z为最低食物支出费用,N为恩格尔系数,(S为人均赡养系数,T为调整系数)根据国家营养学会提供的年度标准食物谱及标准食物摄取量,结合标准食物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最低食物支出标准,除以恩格尔系数,得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再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2.劳动市场的逆向选择表现。
在雇用前,雇主不知道谁的能力强。
雇主只好按照相同的工资招聘所有的雇员。
雇主为信息劣势方,雇员为信息优势方。
如果雇主降低工资,能力强的人就会离开。
随着工资降低,雇员人数在减少,能力结构发生变化,低效率的雇员所占比重越来越高。
3.简述发达国家在职培训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德国模式(双重学徒制):即员工的培训都在学徒期内完成,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在职培训的成本(企业承担直接培训成本,员工以接受更低工资的方式承担间接成本)日本模式:企业重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员工跳槽率低,因此员工的在职培训费用主要由企业承担。
北欧模式:在职培训费用主要由政府承担,尤其是对失业工人的培训费用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提供的自由市场模式(美国):企业提供正式和非正式培训,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技校提供脱产培训;学徒制;政府培训项目4.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P2335.简述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P1836.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P2267.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与库兹涅茨法则。
P190-1918.扎林斯基对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机械变动所概括的五个阶段。
P1979.影响宏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P268第二篇: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填空20×1’选择(单选&多选)10×2’ 名词解释5×3’ 简答题4×5’ 分析题3×6’&1×7’ 一.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有助于个人更好地理解个人职业发展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及其动态变化,从而更好地进行个人职业生涯决策,过上更美好的生活2.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内部劳动力市场,如招聘与甄选、晋升、薪酬设计、福利安排等,为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教学的分析工具3.政府对劳动领域的宏观管理需要劳动经济学分析与研究的支持二.亚当·斯密《国富论》:劳动是经济财富最终来源的首要因素三.人事管理经济学实际上是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力需求管理经济学”,即将经济分析方法运用于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内的供给行为---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四.稀缺性和理性是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稀缺性——即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难以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理性——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就各种的可能选择中,作出最有利于其目标之实现的最佳选择五.实证经济学——“是什么”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规范经济学——“应该是什么”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六.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研究项目立项数是研究方法最具体的体现其组成要素有:A.标题:项目的标题应该提出研究的主要重点,但标题不应该超出一定的数字B.情况说明:说明与研究项目有关的人员和组织的情况,以及与研究项目相关的其他类型的概要信息,如项目参与人员的姓名.头衔以及在项目中的角色C.问题识别和解释:描述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并为项目的目标提供理论基础.通常由两个步骤组成的程序可以对问题进行最好的描述:第一步对更广泛的问题领域作出一般性考察;第二步将注意力缩小到已得到详细展开的一般问题下的子问题,它在一个单一研究项目的资源约束内是可研究的.问题的陈述或理由是对立项书的普遍要求D.目标:明确指出本研究项目打算认识什么.发现什么和/或达到什么目的.目标,指明了研究的目的和用一个具体目标目录来得到很好的陈述.目标的合理性基于问题的陈述,并成为方法和程序的焦点E.文献评论:目的是为说明我们对项目所研究的问题已经有哪些了解.在详细的文献评论之前很难或者不可能充分提出问题和陈述目标.并非所有的立项数都要求有一个证书的文献评论部分,但是,如果不了解前任的研究成果,那么就无法从事研究F.概念框架:立项书中应该有一个标准的正是概念框架.分析是概念框架的最基本形式,这种分析运用了该项目所提出的特定的.研究问题的经济概念或其他概念G.方法和程序:描述研究将如何实现,它们直接来自目标,收到文献评论的直接影响,并受到概念框架的间接影响.方法和程序强调如何产生或收集数据.使用何种分析技术.程序中的先后次序以及经验估计的推导等问题H.参考文献:为立项书中所只用的资料来源提供证明,包括在解释.定义或证明问题中使用过的原始资料,文献评论中使用过的原始资料以及在概念框架.方法和程序部分中使用过的所有参考文献七.劳动力市场测量:指标与方法在劳动力市场测量体系中,测量指标与测量方法是确保有效测量的两大支柱:合适的方法确保”正确的测量”,而合适的指标则保证”正确的测量” 测量指标结构始终是劳动力市场测量的核心劳动力市场测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普查与家户抽样调查.企业调查.行政记录八.简要归纳我国劳动力市场测量的指标与方法在就业统计方面,我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包括经济活动人口指标,就业人员数目以及地区.行业.职业.企业类型的分布,就业人员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身份.户籍性质的结构性指标;在失业统计方面,除了城镇等级失业人数和登记失业率以外,我国在1999年及以后年份的《劳动统计年鉴》中均增加了关于城镇失业人员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失业前所属行业和从事的职业.失业原因及寻找工作方式的结构性指标.从2004年开始,我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增加了对城镇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统计.在工资方面,我国历年均对各种类型的单位进行详细的就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此外,我国的劳动统计中还覆盖到了消费价格指数.家庭收入与支出.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劳动争议.劳动保障监察.社会保障和工会工作等方面的指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我国劳动统计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五种:失业登记.”三合一”就业统计.人口普查.城镇劳动力调查以及其他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定期进行的零星专项调查九.新增单位生产要素投入与边际收入一单位的生产要素额外投入相联系的边际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多投入一单位这种要素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即边际产品(MP:marginal product);二是一单位实物产出所带来的收入变化,即边际收益(MR:marginal revenue)十.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P39企业通过调整劳动力需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其特点为:企业雇用的最后一个单位的劳动所带来的边际收入必然等于使用这个劳动所支付的边际成本,即MRP =ME十一.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处于卖方垄断地位的企业,其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但是在劳动力市场上确实完全竞争的,依然是劳动力价格的接受者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买方垄断企业在产品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则处于垄断的地位十一.长期的劳动力需求P43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W/MP =C/MP 公式左边,分子表示雇用一个单位劳动力的成本,分母表示增加一个劳动力所产生的额外的产出,因此W/MP 表示用劳动力来生产一个单位的额外产出所带来的成本的增加,同理等式右边则是运用资本来生产一个单位额外产出时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因此可得,在长期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企业同时对使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进行调整,从而使运用劳动力来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需的边际成本等于运用资本来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需的边际成本十二.希克斯--马歇尔定理: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富有弹性,无须大幅度提高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就能很容易地获得其供给量的增加;以其他生产要素替代该种劳动力很容易;使用该种劳动力进行生产的产品富有价格弹性;该种劳动力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很大十三.非全日制:正常工作时间少于具有可比性的全日制工作时间的工人非全日制供给的主要群体: 1.已婚妇女劳动参与率的提高2.退休后的老年劳动者3.高校学生“兼职” 4.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十四.市场工作—闲暇选择P69如果将实现同一效用水平的工作与闲暇的组合连接起来,便可以得到无差异曲线,它本质上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的两种物品的不同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因此也叫等效用曲线.它具有以下四点特征: 1.每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一个效用水平,距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2.对同一个人来说,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如果相同的工作和闲暇组合上有两条无差异曲线,就可能产生两种效用水平,显然是不合理的3.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也就是说,在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想要增加货币收入,就必须放弃一定的闲暇时间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左端陡峭,有段平缓,说明收入与闲暇的边际替代率随闲暇的增加而减少要想实现效用最大化就要求劳动者在赚取最高收入的同时消费尽可能多的闲暇.个体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偏好组合来实现效用最大化,即预算约束劳动力供给决策受到个体偏好和预算约束的影响,而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的切点,即是一个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劳动者选择的最佳工作时间十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会促使劳动者减少劳动力供给时间,更多地享受闲暇工资上升的替代效应,会鼓励劳动者增加工作时间而减少闲暇,从而获得更多的报酬十六.通过图形说明工资率上升时收入效应占主导地位的情况P70如果工资率提高,劳动者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情况下,也会获得比原来更高的收入.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在不改变劳动力供给的情况下获得了一笔”非劳动收入”.那么,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非收入劳动”的增加就会导致劳动力即使减少工作时间,仍可维持原有的收入水平,并且还可以多享受闲暇.如果原有的工作和收入已经可以为劳动者创造满意的生活,那么收入继续增加的结果就是劳动者用更少的工作时间就可以保证自己的满足感.此时,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占主导地位.如图十七.结合女性历史地位的变迁,运用两种替代效应的理论说明工资率变化对不同时期女性劳动者产生的影响,并作图示P7 十八.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在一些公司里,副总裁的工资比那些头衔不那么显赫的员工的工资还低?十九.对于危险性较高或是特别令人厌恶的工作,为了招收从事这些工作所需要的劳动力,方法主要有哪些1.强迫人们去做这类工作,比如军队征兵从事抢险救灾工作等2.诱导人们自愿地从事这类工作,比如通过提供补偿性工资来促使人们接受条件较差的工作等二十.职业生涯决策的生命周期理论1.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其生产率是不同的,这样才会产生所谓的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职业发展任务2.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生命周期的早年和晚年,由于工资较低,人们更倾向于从事闲暇活动3.个体在生命周期内决定何时开始工作要涉及某段时间内市场与家庭生产率之间的比较.当个体的市场收入能力高于家庭生产率时,人们会选择更多地从事市场工作;反之,则更多地从事家庭劳动4.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将会采取不同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二十一.高等教育投资P109如图,清楚地显示了两类人在收入上的差异.其中工资报酬六A反映了没有上大学的个体的工资报酬流,在本例中指18岁高中毕业后不去上大学而立即参加工作进入就业的那部分人;而工资报酬流B则反映了18岁高中毕业之后选择上大学的人一直到退休的终生工资报酬流.从图可知,上大学的总成本包括因为上学而放弃的收入和学费等直接成本,而净收益部分表示收入增量,也即接受大学教育和不接受大学教育的工资报酬流的差额.经过折现后,只有收入的增量大雨或等于上大学的总成本,个体才会选择接受大学教育.因此可得出: 1.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上大学的总成本降低,那么个体对于上大学的需求将增加;反之,如果上大学的总成本上升,个体对于上大学的需求将下降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上大学与不上大学的工资报酬流的差额增加,那么对于上大学的需求也将增加3.由于年轻人的未来工作时间较长,因此其收益的贴现值也将较大,所以相对于年长者而言,年轻人读书更合算。
劳动经济学复习
劳动经济学:1、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
2、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
3、需求不足性失业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①增长差距性失业,是指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因此造成的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
②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
4、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②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结构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结构的变化。
5、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其计算公式为: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时间。
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报酬的工资支付方式其计算方式是: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6、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国民收入,即,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7、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他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8、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国防用具、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政府雇员、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等。
转移支付,是政府收入再分配作用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在社会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以及某些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9、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0.2~0.4之间,通常正常的收入差距范围的基尼系数大于0.4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10、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经常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因而,摩擦性失业是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按题型)
一、名词解释(5*3分=15分)1.劳动力:(三种解释)第一种:传统或者早期的概念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
第二种:马克思理论把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第三种: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
“员工”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
2.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3.互惠原则: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各方都受益;或一些人受益,而无人遭受损失;或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
妨碍互惠活动的因素:“不知情”、“交易障碍”、“价格扭曲”、“市场缺位”4.派生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劳动的需求是一种生产要素需求。
5.固定技术系数:固定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彼此之间不能替代。
6.可变技术系数:可变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变动的。
7.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8.交叉替代弹性: 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9.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0.广义工资:广义工资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
包括固定工资、奖金、津贴等。
11.狭义工资:指员工因从事雇佣劳动而获得的仅仅限于固定货币报酬收入的部分。
即不包括奖金、津贴以及其它福利性收入。
12.雇主歧视:雇主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更愿意雇佣一些人,而不愿雇佣另一些人。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劳动:就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服务,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经济学:是系统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存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运行变化规律的科学。
3.实证研究方法:是解决“是什么”的方法。
即科学的描述事务本来的面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4.规范研究方法:是解决“应该是什么”的方法。
即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判社会经济现象和人们行为的对错,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5.横向比较法:是从空间的角度,对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劳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6.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总和。
7.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的人口中的比率。
8.收入效应:指收入增加后,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增加休息,减少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9.替代效应:指工资增加后,劳动者感到闲暇消费更加昂贵,增加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10.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1.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
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12.等产量线:是指用于生产同一产出数量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所有组合点连线。
即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企业某一产量水平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函数。
13.等成本线:是在总支出和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企业所能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最大组合。
14.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指对于同类劳动来说,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5.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另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6.劳动力:也称劳动能力,是指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竞争性工资差别:劳动和生产资料可以自由流动的充分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由于本身的劳动效率或者劳动技能的差异而形成的工资差别。
2.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3.洛伦兹曲线: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4.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5.准固定成本:延长劳动力时间、增加劳动者人数,即使总劳动时间相等,所需要的成本也不同。
为增加劳动者,就要支付面试等工作所需的招聘成本;为了培养胜任工作的人才,也需要教育培训费;相反,为削减人员,必须制服很多退职金。
除此之外,企业还承担着与劳动时间的长度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如交通津贴、福利保健费等。
为了区别于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这些成本被称为准固定成本。
6.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7.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8.劳动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是研究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人口/ 总人口X 100%9.替代效应: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的。
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
10.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余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11.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
12.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最新劳动经济学课程复习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课程复习知识点劳动经济学课程复习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劳动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2.基尼系数3.总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4.计时工资5.劳动需求6.计件工资7.劳动力8.劳动与资本投入的替代效应9.就业结构10.派生需求二、填空题1.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设前提,一是,二是。
2.在同一条等产量线上,劳动和资本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而产量不变,劳动和资本之间相互替代的比率称为。
3.在等产量线上任何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即为过该点的切线的。
4.在长期中,如果要素的价格发生变化,企业将调整各种要素的投入量,直至每单位货币所购买的要素带来的边际收益。
5.如果A类工人的劳动需求相对于B类工人的工资率变化的交叉工资弹性EA,B 的绝对值小于0,则这两类工人之间的关系是关系。
6.劳动和闲暇之间的无差异曲线越陡,表明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越重视。
7.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会导致个人向社会的劳动供给。
8.50年代末60年代初,舒尔茨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大胆提出和明确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性质、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与途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等思想与观点,被称作。
9.我国《劳动法》规定,工资应当以形式按支付给劳动者。
10.研究个人和企业在工资和风险之间的选择时,向上凹的是无差异曲线,向下凹的是等利润曲线。
11.用于分析个人在工资和伤害风险之间选择的曲线叫。
12.享乐主义模型认为,其他条件相同,工资率随着危险程度的上升而。
13.性别歧视通常采用两种比较明显的形式,即和。
14.和一般经济学的研究和分析方法相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和分析方法有的研究方法和的研究方法。
15.在短期,企业的劳动需求为其等于时的劳动投入数量。
16.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斜率为,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斜率为。
17.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分析实际上是分析企业在和之间的选择。
18.一簇不同的等成本线中,越远离原点的等成本线,所代表的企业总成本。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1.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主要表现在以下:P10➢总量稀缺质量稀缺人力资源稀缺有多种形式➢结构性稀缺显性稀缺与隐性稀缺➢静态稀缺与动态稀缺2.规范分析 P32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方法。
规范分析重视研究事物的好坏与否,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它所研究的内容受人们的立场、观点和伦理道德标准等因素影响较大。
➢ 2.特点:➢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主要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结论无法通过事实检验。
规范分析法对一个问题所引起的争议很大,不过有一些基本的判断尺度——互惠原则,有三种理解: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
➢ 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更多情况下,有受益者,有受损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受损的程度或数量。
但是,并不是所有互惠行为会自动产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依然存在着四种障碍:➢ 1.不知情 2.交易障碍 3.价格扭曲 4.市场缺位第二章劳动力供给(Labor Supply):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根据分析主体不同,劳动力供给有三种类型:个人劳动力供给微观家庭劳动力供给中观社会劳动力供给宏观⒉无差异曲线P49无差异曲线表示给个人带来某一特定水平效用或满足的实际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组合。
无差异曲线的推论•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效用都相同,不同无差异曲线上的点的效用不同。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越高;反之效用越低•在同一平面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无差异曲线是一簇斜率为负,凸向原点的曲线。
边际替代率•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见下图)⒊边际替代率(MRS) P50它是每增加一单位(小时)的闲暇所必须放弃的劳动收入数量,它表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3、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4、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6、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H/△W>0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8、家庭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9、交叉替代弹性:就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10、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1、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12、劳动力流动: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13、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14、前市场差别: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一讲劳动经济学导论1.劳动经济学研究雇主和雇员对于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焦点在于适用于群体而非个人的行为动机,即“典型的个人”。
2.工资是收入的最基本形式,雇佣关系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3.劳动力市场雇佣双方交易的最终结果,是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工人配置于工作岗位4.劳动力市场的某些“特殊性”: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交易价格受到相关法律的影响、最低工资方法的法规、社会保险方面的法规、交易的雇员一方存在不同的工作状态、非价格因素对交易存在显著影响、供给一般都有一个周期,有时还会较为漫长、由于某些原因,劳动力市场更容易被分割第二讲劳动力供给1.劳动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劳动力供给行为实际上是人们的工作决策过程2.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在根本上约束劳动力供给的状况,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愿意参与社会劳动的人口比例的一个重要指标。
3.人口数量: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4.人口密度: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的人口数量。
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表示。
5.人口性别比:由对应100名女性的男性人数来表示。
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数据,一般在103-107之间6.人口年龄结构:A.人口年龄构成:指把一定时点的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一岁一组的年龄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B.年龄中位数:按年龄自然顺序排列的总人口,构成一个连续的变量,其中间值就是年龄中位数。
年龄中位数把人口分成两半。
C.人口抚养比:少年儿童,老年,总抚养比7.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劳动力供给充足;抚养比低,社会储蓄较多,有利于物质资本的形成。
8.劳动力资源:处于劳动年龄阶段且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9.劳动力:是指在人口总体中年龄在16 周岁以上的,正在就业的,积极谋求就业的或暂时解聘等侯重新招用的人口总数。
10.劳动力参与率:A..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劳动力资源:劳动年龄人口减去无劳动能力人口)所占的比率。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
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第一章1.劳动力市场的特点(3个):1.劳动力服务只能租用,劳动者本身不能买卖;具有非货币因素,且显得更加重要;2.在其他市场没有的对雇佣关系产生影响的机构和立法。
3.劳动力市场客观环境(基本特征)(3个):买卖方联系;信息交换;合同执行。
2.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设:a资源稀缺性: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没有充分的资源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用来满足某一组需要的资源,本来可以用于满足另外一组资源。
任何一项决策或者行动都是有成本的。
b理性:个体效用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
行为主体对于一般经济刺激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具有一致性,刺激发生变化后,行为主体的行为又具有适应性。
3.帕累托有效的定义:如果一种可行的配置,不可能在不严格损害某些人利益的前下,使另一些人严格获益,则该配置便是一种帕累托有效的配置。
(书上定义):如果市场成功促成了所有可能互惠交易的达成,那么,他们就实现了帕累托效率。
(效率和有效在英文原版是同一个)4.交易市场有效性的判定原则(3个):a.交易所涉及到的所有各方均从中受益。
b.交易所涉及到的某些人受益,但是没有人亏损。
c.交易所涉及到的某些人受益,另外一些人受损,但是受益者能够充分补偿受损者的损失。
第二章5.劳动力的定义:指处于就业状态,或者正在积极寻找工作,或者被临时解雇但是等待被召回的所有16(美国)周岁以上的人口。
(中国18)6.劳动力参与率的定义和计算、影响因素:a.定义:在既定的人口当中,有工作的人和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
b.计算:(就业人口+失业人口)/成年人口c.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因素;教育发展的因素;收入增长的因素;产业结构因素。
7.失业率的定义和计算:a定义: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人数之比。
b.计算:失业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8.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定义,实际工资的计算:a:名义工资定义:劳动者根据当前货币价值所得到的小时工资,可作为用于对比各类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内的工资收入的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析: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也可以表达为是对劳动力市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在适龄的人口中,有工作的人和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百分比。
替代效应:工资率的上升不仅导致收入的增加,而且也导致机会成本或闲暇的价格上升,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收入效应:存在着与第一点相反的力量,即工资率的上升意味着如果劳动者工作与以前同样的工作时数,特定时间的总收入将更高些,收入的上升有刺激劳动者增加对闲暇的需求并降低工作时数。
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1)各级正规教育(2)在职培训活动(3)健康水平的提高(4)对孩子的培养(5)寻找工作的活动(6)劳动力迁移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1)直接成本或实际费用。
其中包括学费成本以及在书籍和其他物品上的花费。
(2)机会成本或间接费用,即放弃的工资报酬。
(3)心理成本。
因为学习常常是比较困难而且比较沉闷的。
边际产量:新增一个工人所增加的产出量。
边际生产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1、短期内,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2、就生产过程中的可变要素(劳动)持续不断的增加以和某种不变要素(资本、技术)搭配进行生产,当该生产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量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一旦该可变要素的数量超过某一水平,若继续增加这种可变要素能带来的产出增量就会递减。
完全竞争市场:1、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2、产品与产品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没有任何区别3、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4、产品和要素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补偿性工资差异:不同工种在工资之外的其他方面存在差异。
由于某些工作可能具有一些令人讨厌的特征,雇主通常需要向工人支付一个工资补偿。
技能差异:其他条件不变,那些要求大量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工种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率;不同工种在技能要求上的差别是经济中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
由此,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之间的工资差异。
效率工资差异:在某些情况下,雇主支付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效率工资)更能促进利润的增加。
因此,效率工资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同等素质的劳动力之间会存在工资差异。
根据效率工资理论,即使既定素质的劳动力愿意接受稍低的工资,企业也没有动机降低工资。
因此,由效率工资导致的工资差异属于均衡差异。
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的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它实际上是企业内部的各种劳动合约与就业安排的制度总和,是企业内部的雇主与众多雇员之间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以长期雇佣合约为主的劳动就业关系。
二、解答论述题1、劳动经济学的重要体现在:(1)劳动供给和需求具有不同于产品供给和需求的独特性,劳动力市场具有不同于产品市场的复杂性。
(2)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越来越多与劳动力有关的问题(3)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2、收入和闲暇的效用最大化组合点在预算线和最高可达到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处,在这里,MRD L,Y(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工资率(预算线的斜率)3、工资率的变化同时产生了两种效应(1)收入效应,该效应会使工人愿意工作的时间与工资率反方向变动(2)替代效应,该效应会使工人愿意工作的时间与工资率同方向变动。
4、为什么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随着工资率提高,当替代效应超过收入效应时,典型的个人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首先表现为正直。
随着工资率继续递增,使得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市,曲线的斜率变为负值。
5、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负斜率,凸向原点(2)存在着一个无差异曲线组合图(3)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能相交的,不同的工作—闲暇偏好,哪些平缓,哪些陡峭。
6、预算约束线的特征1. 斜率为负。
2. 约束线的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
7、两种比较人力资本投资的评价方法净现值法运用贴现公式来比较成本和收益的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投资是理性的。
内部收益率是一种贴现率,在该净现值为正,投资的净现值为零;如果内部收益率大于利率,投资就是理性的。
8、区别一般和特殊的在职培训是有用的一般培训产生了对所有厂商和产业都有用的工人技能,专门培训只对提供该项培训的特定厂商有用。
在一定的竞争性市场上,工人通常通过在培训期接受较低的工资来支付厂商提供的一般培训费(例外的情况发生在厂商必须支付法定最低工资时)。
雇主支付专门培训的费用,为了保留经过培训的工人,雇主可能与工人分享从专门培训中得到的增加的总收益。
9、效益最大化边际产量曲线上处于平均产量线下方又为正的部分是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基础。
短期劳动需求曲线可根据MRP=W的原则和边际收益产品数据得到。
10、为什么厂商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比短期的更加有弹性?在长期,厂商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像资本这样的非劳动力投入。
在短期,工资变化只产生产出效应,而在长期,工资变化还会产生替代效应。
另外,像产品需求弹性、劳动——资本的相互作用以及技术上的变化都会使长期工资弹性变得更大。
11、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一般而言,产品需求弹性越大,劳动耗费占总成本的比重越大,其他投入对劳动的替代能力越大,并且其他投入的供给弹性越大,劳动需求也就越富有弹性。
12、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变动对均衡就业量和均衡工资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位置决定于许多因素,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相关的曲线将会向右或向左移动,并最终改变均衡的工资率和就业量。
当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均衡工资率和就业量均随需求曲线右移而上升;当供给曲线不变而需求曲线左移时,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同时下降。
13、解释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非竞争性群体的联系,并说明后者与均衡工资差异的联系。
人是千差万别的,或者更确切的说,不同的人往往拥有不同的人力资本存量。
在任何时候,劳动力大军都是由大量的非竞争性群体构成的,其中每一群体的成员都可能胜任一个或几个职业。
先天能力差异:学习和表演能力等天赋方面的差异是造成人力资本差异的一个原因。
后天教育:非竞争群体还会由于人们后天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类型、数量以及质量等的差异所导致先天禀赋的差异、所受教育或培训的类型、数量和质量的不同,使人们拥有相差很大的人力资本存量,这就使很多劳动力群体甚至个人之间都不可能完全的相互替代。
总之,人力资本的这一差异性使工人具有不同的生产率,并最终导致工资差异。
在长期内,人们确实倾向于向高收入职位流动,但是流动本身又受资金实力、学习和应用知识技能的内在能力的限制,因此,工资差异将会长期存在下去。
14、解释效率工资导致的工资差异将会持续存在而不会消失企业为提高员工积极性,降低惰性和监督成本,降低辞职率而支付给员工比市场均衡工资更高的工资,这个工资被称为效率工资。
效率工资和均衡工资的差就是效率工资差异15、影响劳动力因素的解释许多因素影响迁移:年龄与迁移的可能性是负相关的;家庭状况也在很多方面影响迁移决策;所受教育与流动性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迁移的可能性与迁移的距离之间是负相关的;失业人员比就业人员更可能迁移;目的地的高失业率会降低失业人员迁移到该地区的可能性。
16、劳动力流动的意义与评价1.劳动力流动的意义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市场的运行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1)劳动力流动能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劳动力的流动,可以使工人和职位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最佳选择,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2)劳动力流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劳动者通过流动追求自身人力资本最佳使用的过程,能够保证新兴的产业获得所需的优质劳动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3)能够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2.劳动力流动的代价劳动力流动有代价不仅是对劳动者本身而言的,雇主和整个社会都是有成本的劳动率流动的现实效率往往不如理论预期的那么高,原因:(1)劳动力的流动并非都是自愿选择的结果(2)劳动者本身对工作的评价未必都符合效率(3)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全限制了流动及流动的合理性(4)劳动力选择职位和工作范围的有限性3.自愿流动的收益和评价(1)流动者自身对流动的收益一般持肯定态度如果工人不是在消息非常闭塞的情况下,自愿流动的结果一般来说都能够提高工人对工作的整体满足程度。
工作满足程度的提高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收益的提高。
(2)雇主一般对“炒老板鱿鱼”的做法持反对态度这是由于在高度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流动频繁使得雇主难以对工人进行特殊的培训。
(3)经济学家对自愿流动持比较宽容的态度17、多数企业拥有内部劳动力市场,该市场的工资和劳动力的配置是由行政规则和程序的决定的,而不是严格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内部劳动力市场导致低效率。
18、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内部劳动力市场通过下述三点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降低了招聘、筛选和培训的费用;(2)促使资历深的工人与资历浅的同事分享他们的技能和知识;(3)给年轻工人提高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更大的激励。
19、如何解释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对雇主和工人各有什么好处?(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征?)1.对雇主的好处(1)工人辞职的减少增加了厂商特殊培训投资的收益。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存在还会减少厂商需要提供的培训量。
内部提升大大降低招聘和筛选的费用,并且减少聘用过程中的差错。
(2)明确界定的工作阶梯的存在,为现有劳动力遵守纪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不断追求新技能提供了激励,即内部劳动力市场将帮助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3)内部劳动力市场结构促使重要的雇员认同组织的目标。
2.对工人的好处(1)获准进入企业的工人可得到各种利益,这些利益表现为工作保障、内部工作培训与晋升的机会等。
工人不需要离开企业去寻找更好的工作,而是在构成工作阶梯的明确界定的一系列工作职位上逐渐升级。
(2)避免了与外部劳动力市场上工人的竞争。
(3)控制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工人配置与工资率的规则和程序的规范化,可使工人免受不公平与反复无常的管理决策损害。
因此,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工人在解雇、提升和获得培训机会方面更可能享有公平待遇。
特征:1.高度的就业稳定性,工人愿意在一个公司长期工作。
2.入门职位只限于那些最低水平的职位,而高级职位都是通过内部提升来填充的。
(内部晋升)3.专门技术和在职培训是重要的。
(有些重要的技能是在工作中学习的,这些技能有助于在组织内获得提升)4.有正式规则和程序的雇佣关系,包括薪水的分配是以职位而不是以个人为依据。
5.习惯势力对这些规则和程序有巨大影响,强调资历。
6.申述及其处理方式保证对每位雇员都是公平的。
20、摩擦性失业、结构性事业、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原因、特征、对策?摩擦性失业原因:其一,劳动力市场具有一种内在动态性;其二,信息是不完全的;其三,失业的劳动者和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进行相互搜寻需要花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