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僧义净传
中国古代的佛塔剖析
佛塔随佛教由印度传入。
种类甚多,有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
佛塔是为埋藏舍利(释迦摩尼遗骨),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
一、楼阁式塔1、玄奘塔唐高宗总章二年(669),迁葬现址,并建塔修寺,以资纪念。
它是现存最早的楼阁型方形砖塔。
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层塔身南面辟砖砌拱门,内有方室,供奉玄奘坐像。
北面镶嵌有唐文宗开成四年(A.D.830)篆刻《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碑》一通,铭文详细记述了玄奘的生平事迹。
玄奘塔高约 21米,以腰檐划分为5层。
第一层最高,逐层收减高宽,外形有明显的收分。
各层表面都用砖砌出斗、柱、阑额等。
柱为八角形壁柱,斗用一斗二升,宋代称为“把头绞项”,反映出当时木构建筑的特点。
第一层塔身经后世重修,仿木构件已不存在。
664年(唐麟德元年),玄奘大师圆寂于铜川玉玄奘塔内的玄奘彩绘泥塑像华寺,遗体奉旨运回长安,先安置在大慈恩寺翻经院内,然后初葬于白鹿原。
安葬之日,京城附近五百里内,百万人送葬,夜里庐宿墓旁的达三万余人。
白鹿原上的墓地在大明宫即可望见,因而常引起唐高宗的思念伤感,乃于六六九(唐总章二年)敕令迁葬于樊川凤栖原北岗,并修建护国兴教寺和造塔供奉。
樊川是唐长安城南风景最优美的地区,也是佛教寺院集中的地方。
兴教寺与华严寺、香积寺等并称樊川八大寺,兴教寺居八寺之首。
寺建成以后,屡遭兵火,各代也屡有修葺,十九世纪后期清同治年间,寺内殿舍全为兵火所焚,惟三座灵塔幸存。
一九二二年再度重建,故寺内殿舍屋宇大都是近代的建筑。
与玄奘法师墓塔呈山字形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座三层塔,均高一丈五,为其两大弟子慈恩大师窥基和西明大师圆测舍利塔。
2、栖霞山舍利塔栖霞山古称摄山,又名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处的栖霞镇,因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而得名。
栖霞山风景区总面积860公顷,有三峰,主峰三茅峰,又名凤翔峰(海拔313米);东北有龙山;西北有虎山。
虽不似紫金山之宏伟,却有“金陵第一明秀山”之誉。
僧宝传的主要内容
僧宝传的主要内容僧宝传是一部描写唐代高僧僧宝的传记,该传记全名为《大唐高僧传》之《顺州禅师释僧宝传》。
这部传记所记载的僧宝,是一位在唐朝期间崇尚禅宗的高僧。
他的修行生涯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和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影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僧宝传主要包括了僧宝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思想、修行以及创立的教派。
僧宝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他的父亲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官僚,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年轻时却不能取得仕途,因为他心中向往的是佛法修行。
在21岁时,僧宝前往于山寺受箝制(指法师独自进入山林谷山,暂别人事,参禅接法,此举为受坐禅的传承启发)。
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中,他坚定地修行禅宗,并且一直追求禅空境界。
在禅修中,他创造了一套以语音和呼吸方法为主的禅修方法,成为史上最早提倡调息的禅宗祖师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也有不少贡献,他赞成“清净即真”,反对“无生即空”,主张“以义立佛,因事精研;避滥明难,勤修妙行”。
此外,在僧宝的倡导下,他所掌握的禅学理论得到了大量的传播和推广,吸引了大量的信徒跟随其修行。
因此,他被誉为“顺州禅宗”的创立者。
由于僧宝的教育背景和佛教行业的机会受限,他并没有被传授任何国家赏识或禅林主管原则,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在佛教领域的影响力。
相反,他因其经历和道德操守,成为人们视为人类文明中的一位伟大贡献者。
在他的一生中,他的教导、缘悟以及被追随者是中国民间信仰的核心,成为了古代中国重要的佛教文明发展标志。
由于僧宝的历经苦难后所教诲的方法,使得他的教义成为了国家官方的宗教体系。
而这套体系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和整个社会、信仰,文化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僧宝传的主要内容不仅是关于一个人的生平事迹,它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其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和历史贡献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文化背景十分丰富多彩。
唐代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文人雅士的群体崛起,其中包括了很多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的名士、文人、学者和艺术家,他们涉足文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大唐西域记》:一部真实版的玄奘西游记
《大唐西域记》:一部真实版的玄奘西游记作者:钟岳文来源:《月读》2015年第04期取经归来著成《大唐西域记》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为了瞻仰佛迹,寻求佛理,自三国至明代的一千多年间,西行求法的高僧不乏其人,像三国时期的朱士行,东晋时期的法显,唐代的玄奘、义净就是突出代表。
此四人中,法显有《佛国记》,玄奘有《大唐西域记》,义净有《南海寄归内法传》传世。
而这三部行记中,《大唐西域记》则以其翔实、深入而著称。
那么,《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如何编纂而成的呢?这还要从玄奘立志西行取经说起。
明代吴承恩写了一部名著叫《西游记》,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唐僧——唐三藏。
唐三藏历史上确有其人,就是玄奘,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
玄奘俗姓陈,名祎,玄奘是其法号。
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不幸的是父母早亡,家道逐渐困窘,于是便跟随其兄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
这期间,他涉猎了小乘和大乘佛教。
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仅13岁的玄奘在洛阳剃度出家。
隋唐之际,天下大乱,中原战火蔓延,玄奘与长捷为避战乱,西入长安。
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
十数年间,他参谒宿老,拜访名师,足迹所至,几近半个中国。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玄奘再次来到长安,此时他已通究佛经,造诣日深,誉满京师。
然而,由于高僧派系的不同,玄奘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疑惑,佛教中同一个问题不同派系的解释和观点往往大相径庭,这使玄奘无所适从,不能够辨别真伪。
此外,玄奘还感觉到佛教经典的译本太少,并且有些译本存在明显的错误,文笔拙劣,词不达意,很难满足研究的需要。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玄奘产生了去佛教中心印度取经的想法。
不久,玄奘结侣陈表,申请去印度西行求法。
但当时朝廷对百姓出国限制极严,玄奘西行没有获得唐朝政府的批准。
不过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贞观元年(一说是三年),玄奘离开长安,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越阻涉险,历尽艰难,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印度。
义净与那烂陀寺
义净 , 于他 的籍 贯又有 哪些说 法? 什么原 因 关 是 促使他不 远万里 西行求法 ?义净与那 烂陀寺有 着怎样 的因缘 ?在唐 代 曾受 到怎样 的礼遇 ?本
文 就 针 对这 些 问题 ,在前 辈 学 者 研究 的基 础
上 , 图继续 加 以探讨 。 试
一
“ 齐州孤妹诸亲眷属 , 并言好往 ” 。 《 。【吲 义净 】 c
颂; 晚年不惮 苦 劳 , 译佛 经 , 生译 经五 十六部 、 百二十 九卷 。他是 中国佛教 史上 继玄 奘之后 最 传 一 二 伟 大的翻译 家 , 被誉 为是 我 国西行 求法运动 的殿 军人 物 。
关 键词 : 义净 ; 那烂 陀 寺 ; 求法 ; 长安 荐福 寺 ; 经 译
中图分类号 : 9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编号 :0 0 — 16 2 1 )2 0 3 — 6 B4 A 100 67 (000 —0 20 在 中 国佛 教 史上 ,义 净 与晋代 的法显 、 唐
的有 陈援庵 、 王邦 维 等 。范 阳 、 州两 说 , 齐 各有 所据 , 且这两 种不 同的说法 , 已有之 。 古 唐代 记 载 义 净 籍 贯 的史 料 ,就持 两 种 说
代 的玄 奘并 称为 西行 求法 运 动 中最 为 著名 、 最 有成 绩 、 响最大 的三位高僧 。义净一生 , 影 译经 甚 多 , 译 内容范 围涉及 华 严宗 、 宗 、 所 律 密宗 等 流派 , 因此 , 与 鸠摩 罗 什 、 谛 、 又 真 玄奘 并 称 为
作 者 简介 : 庆 ( 9 2 )女 , 安 博 物 院馆 员 , 要研 究 佛 教 文化 。 王乐 17 一 , 西 主
矗
录》 亦称 :三 藏法师 义净 , “ 齐州人 。 V1 ” 8) 的 4元代 肩 。实如 慈母之 育赤子 。 或餐 甘膳 多辍 味见 贻 。 但 有取 求 , 违所请 。法师 乃恩励 父严 , 师则 无 禅
义净与韩国僧人诗人惠超(附惠超的诗几首,韩语中文对照)
西行高僧——义净与惠超在唐代佛教史上,只有义净三藏是可以与玄奘媲美的伟大人物。
他们都是长期留学印度的大佛学家、历经数十国的大旅行家和主持译场的大翻译家。
若有不同,那就是玄奘侧重于法相唯识学的研究,而义净侧重于律学的研究;玄奘是横渡流沙,循陆路而往返;义净则是乘风破浪,遵海路而去来。
义净,俗姓张,字文明,齐州(今山东历城)人。
他生于贞观九年(635年)。
八岁(642年)时双亲把他送到泰山朗公谷的神通寺,托付给善遇和慧智两位和尚。
善遇法师和慧智禅师对义净十分关怀,“若慈母之育赤子”,倾注心血。
当时,律学三大派,各说各的理,彼此矛盾。
慧智则教义净独立思考,“枯木死灰之言,何足凿其心眼”,“不知过去因,不说未来果”,启发他西行求法,探寻究竟。
他使义净明白了“莫纵心百氏而虚弃一生”的求真求实、不死读经论的道理。
威亨三年(672年),久已立志西行求法的义净终于有了西行的机会。
岗州(广东省新会)有一冯姓官吏愿资助他西行求法。
当义净到了广州,准备登上波斯船出海时,当初结伴的十人中有九人打了退堂鼓。
这样,在成亨三年十一月某日,义净携着惟一的同伴,门人善行,毅然登舟,乘L风而驾洪波,忘身求法而行。
义净乘波斯船第一站到达“室利佛逝”(今印尼的苏门答腊岛)的巨港。
在那里学习“声明”达半年之久。
此国素与中国友好,王者对义净也很友善,馈赠物品之外,还把他送到“末罗瑜”(今占碑一带)。
而此时门人善行患病,搭商船回中国,只剩义净孤身一人。
义净经羯茶、裸人国等地,于673年末终于到达东印度的南界——“耽摩立底”(今他姆鲁克,在恒河支流胡格利河沿岸)。
他在这里遇到了越南僧人大乘灯禅师,并跟他学习梵语。
一年后,义净历尽艰难终于走到了那烂陀寺(今比哈尔邦巴拉贡附近),并留在这里学习,长达十年之久。
那烂陀寺历史悠久,五至十二世纪间一直是印度佛教的学术中心,在那里,义净很仔细地考察印度寺院生活,比较中印两国的差别,他还对印度的社会制度、医药、服饰、饮食乃至记时用的“水漏”等等,都认真观察、记录,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著作中,留下了第一手资料。
唐代西行高僧义净
净 还 写 了五 部 著作 , 巾《 唐 两 域 求 法 高 僧 传 》 《 其 大 和 南
在 那 里 住 了 一 年 , 续 学 习 梵 语 。 在 这 里 遇 见 另 一 位 西 继 他
大 佛 经 翻 译 家 ” 。
一
义 净 翻译 大 量 的 佛 经 .遍 翻 _藏 , 偏 攻 律 部 ” “ 二 而 ④。 据 《 元 释 教 录 》 载 , 净 一 生 译 经 一 百 零 七 部 , 四 开 记 义 共
百 二 十 八 卷 。 中 较 著 名 的 是 《 光 明 经 》 为 了 适 应 当 其 金 。
不到 二 十天 , 净 随船 到达 南海 中的 室利 佛 逝 国 ( 义 今 苏 门 答 腊 ) 义净 在 此 留 居 了 半 年 , 习 梵 语 。 行 的 僧 人 。 学 同 因 病 返 回 广 州 , 只 好 一 人 继 续 西 进 。他 历 尽 艰 险 , 咸 他 于 亨 四 年 ( 元 6 3 ) 春 到 达 东 印 度 的 耽 摩 立 底 国 。 净 公 7年 初 义
海 寄 归 内法 传 》 为 重 要 。 关 于 前 者 , 邦 维 评 价 说 : 最 王 “ 是 一 部 僧 传 .但 是 却 为 研 究 唐 代 初 年 的 中 印 关 系 、 它 中印 之 间 的交 通 、 国 与 印 度 的佛 教 历 史 , 及 南 海 方 中 以 面 的 情 况 提 供 了 重 要 的 资 料 。” 于 后 者 , 邦 维 写 道 : 关 王 “ 是 义 净 在 游 历 印 度 和 南 海 二 十 余 年 后 , 据 自 己 的 它 根
唐朝名僧玄奘传
唐朝名僧玄奘传释门千里之驹玄奘,俗姓陈,名祎,法号玄奘。
生于开皇二十年(600),一说生于仁寿二年(602)。
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附近)人①。
他的曾祖陈钦,做过北魏的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做过北齐的国子博士,父陈惠,在隋朝时一度任江陵(今属湖北)县令,以后回到故乡,过着且耕且读生活。
陈惠对于儒家经术很有研究,又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他有四个儿子,玄奘最小。
当时佛教盛行,玄奘的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号长捷。
受兄影响,幼年的陈祎常去寺内,对佛学产生强烈兴趣,十一岁时即能“诵《维摩》、《法华》”。
十三岁时也在洛阳出家②。
他天资聪颖,专心致志研究佛学,很快就掌握了《涅槃论》等佛教基本经典。
隋末天下大乱,僧众纷纷西游,玄奘随兄入川受学,数载钻研,学业大进。
为追求更高的目标,他不顾二兄的劝阻,毅然顺长江东下,先后在荆州、赵州、相州等地遍访名师,广涉佛经。
贞观元年(627),他移住长安大寺院庄严寺,从道岳学《俱舍论》,又从法常、僧辩“二大德”学习。
二十八岁时,由于玄奘超群的智力和刻苦的求学精神并达到一定的水平,受到“二大德”的称赞,被誉为“释门千里之驹”而驰名长安①。
玄奘在苦心钻研佛学中,发现当时国内佛教经论的体系杂乱,有些问题各家说法颇多分歧,部分经典的翻译又差错较多。
尽管他已深研国内主要经典,遍访名师,但对佛家经典依然“莫知适从”②。
贞观元年十二月,印度学者波颇蜜多罗来到长安,该僧对《瑜伽师地论》备极推崇。
玄奘听说天竺(古印度)地方有很多佛经,于是决心西游,“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③。
《十七地论》即《瑜伽师地论》,该经为大乘瑜伽学的要典。
弄清《瑜伽师地论》的真义,是玄奘誓游西方的重要原因。
玄奘深知西行的艰难,所以除了积极学习梵文外,还有意经受各种痛苦的磨练,创造西行的条件。
西行求法唐朝初年,西突厥势力很大,西北边塞局势不稳,玄奘邀集西行的僧侣虽一再申请西行,都未被批准。
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
尔时四国王等。各各为子标瑞立名。咸悉不知并是释迦菩萨。大威神力之所显现。然诸王子。并久积胜因。有大愿力。各将眷属。随圣来生。所以影胜应期。亦是异人间出。遂使初生之日。五百大臣。皆生一子。随其族姓。而为立名。其影胜太子。置八乳母。而保养之。日就月将。如莲华出水。其所习学。经书技艺。历数算计。及一切刹利灌顶王法。无所不解。更复留心工巧之处。及调象驭马。乘车等法。弯弓走箭。搭索之方。击剑治疮。众术皆尽。四种明处。贯练无遗。并五百大臣之子。亦悉通达。后于异时。太子监国。因于暇日。乘象游行。乃见人间征敛赋税。便问从者。此辈何故有所征求。答曰。彼是邻国央伽王使。远来收索。太子问曰。我国何故输税与他。答曰。久来若此。是时太子。即召使人问曰。彼国是刹利灌顶王。我国亦是刹利灌顶王。统化不同。人民各异。何缘越国逾限。就此征求。宜可即还。从兹永绝其使闻已。便作是念。今此太子。禀性刚犷。意欲违盟。令我空返。我等今者可就大莲华。而为征索。既见王已。还敕依旧征收。太子却归。还逢此使。如前征索不止。太子告曰。我已发遣。何得尚留。即还为善。若不去者。必加严罚。诸人怀惧。相率俱还。至国具奏王知。其影胜太子。为人犷暴。违盟负信。不受征科。幸愿大王早为先策。如其不尔。恐招后患。时王即以伽他。答使臣曰。
智慧出东方 两舌在西国
敬顺生南国 恶口居北方
婆罗门子等作如是言。诸处悉知。不知中国如何。诸弟子等咨其师曰。邬波驮耶。我今欲往中国。见彼国土。复欲于彼水中洗浴。承事参礼彼方诸师。彼国论师。我欲伏之。我等名称。必远知闻。多获珍财。而为利益。彼婆罗门。于弟子处。甚生爱念。所有衣物。分给弟子。资缘既办。共往中国。随路而行。或有诸余智人来者。与其言论。悉皆得胜。或有得服。以瓶盛灰。打其头上。或有诸人。来学骑术弓箭战具。咸悉教之。或有诸人。以香花等幢幡宝盖。而来迎之。复有无量诸人皆悉来至。而师事之。渐渐游行。所经诸国。城邑村落。悉皆得胜。方至中国。时婆罗门作是念曰。我闻诸有智人。并在王门。我等今日亦应往彼。而当伏之。犹如何等。譬如大树根及枝叶。我所经诸处。论议得胜者。犹如枝叶。若于王边。而得胜者。由如罚根。我今宜往王所。即便往去。既至其所。咒愿王曰。长寿无诸灾障。立住一面。而白王言。我于师所。承得少多学问。愿欲与王国内诸师。共为谈论。王即告曰。任自随意。王又告诸臣曰。我此国中。有如是婆罗门。能与彼人论议不。诸臣答曰。有那罗村中婆罗门。解四明论。智慧如火。彼自造论。题名摩吒罗。王曰。唤彼邬波驮耶来。大臣依命。请至王所。同前咒愿。王即告曰。汝能与彼婆罗门。于我前论议不。彼答曰。承王威命。尽其力能。敢为酬对。当即依法。作曼荼罗两边施座。王即敕曰。谁当先与。大臣答曰。客婆罗门。名曰地师。可令先首。彼既先与诵五百颂已。便住默然。时摩吒罗覆诵其颂。出多过失。即便告言。其诵言义。甚不相当。不合道理。地师闻已。便即默然。无所言说。论议之法。默然不答。便是堕负。王告臣曰。谁为得胜。谁是不如。大臣答言。摩吒啰论议得胜。其王心悦。作如是言。我国界内。亦有如是聪明大智慧人。王问。邬波驮耶。住何聚落。答曰。那罗村。王即赏赐那罗村。任汝受用。世人常法。悉欲求乐。有诸婆罗门女。比求夫婿。竟未能得。时摩吒罗便于自类取妻。共住欢娱。不久乃生一子。广为设会。其子体长。便与立字。名为长体。以种种供给养育。渐渐长大。教其艺业。所谓算计手印。婆罗门行。洗净取灰取土。赞叹四薜陀书。祭祀读诵。施受六种悉得成就。后于异时。复诞一女。其女眼目。如鸜鹆鸟。诸亲会集。建立名字。号为鸜鹆。其女养育。渐长成已。父教文字论义之法后于异时。共兄论义。互相击难。妹得胜时。父告子言。汝是男子。被女论胜。我若无后。所有受用。必输失他。于后有南天竺国。有婆罗门童子。名曰底沙。善明无后世论。为求法故。从南方来至摩吒罗所。礼其足已。白言。大师。我欲于邬波驮耶处学问。问曰。欲学何艺。白言。欲学无后世论。报曰。任汝所作。既受法已。若放学时。论说之事。如前广说。其童子底沙后在王前共师论。各立两宗。此摩吒罗最为年尊。可应先举。其摩吒啰便作是念。彼婆罗门子。新学论成。恐难不得。今应捉彼错处。作是念已。时摩吒啰即先举出长五百颂。彼婆罗门子复颂答已。便捉过失。此是非言。此言非类。此说不可。彼遂默然而住。凡论难不如。无言答者。是为堕负。于时国王问大臣曰。此谁得胜。臣白王曰。底沙婆罗门为胜。时王告言。胜者赐其村邑。时诸大臣前白王言。若来论难得胜。即赐村邑。其摩揭陀国。不久总尽。应取摩吒啰村。与彼受用。时王告言。如是即夺摩吒啰受用所封。与彼底沙。其摩吒啰即命妻曰。贤首。宜速装束。往诣余方。其妻问曰。何故。时夫答言。我久承事国王。今论难之时。不护于我。夺我村邑。其妻装束欲去。时诸亲族既闻此事。即来问曰。邬波驮耶。何故装束。答言。我久承事国王。论难之时。不护于我。是故余去。亲族报言。此住甚好。于亲族中。请住于此。彼即颂曰。
室利佛逝国唐三藏义净的人生“中转站”
第 36 卷第 5 期 2020 年 10 月德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Dezhou UniversityV ol .36,No .5 Oct .,2020室利佛逝国:唐三藏义净的人生“中转站”黄 益a ,崔继忠b(德州学院 a.教师教育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德州 253000)摘 要:唐三藏义净在西行取法的过程中,曾先后三次停驻室利佛逝国,前后停驻时间近十年。
从义净的一生成就来考察不难看到,室利佛逝国两度实现了义净人生的跃升和转化,成为义净一生成就中不可轻忽的“中转站”。
在中外交流史上,义净自己的努力也为唐朝时中国与世界的民心相通竖立了一面重要的旗帜。
关键词:室利佛逝国;义净;人生成就;中转站;中外交流中图分类号:K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44(2020)05-0076-05收稿日期:2020-02-26作者简介:黄益(1980-),女,湖南汨罗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长城学、方志学等方面的研究。
① 有学者认为,四大佛经翻译家是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和不空,王邦维先生曾明确指出:“四大翻译家,也有人不举义净,而举不空。
但我想举义净似乎更合适。
”(王邦维. 唐高僧义净生平及其著作论考[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4.)笔者认同王邦维先生的观点。
② 释圆照所编《贞元新定释教目录》见《大正藏》第55卷。
唐三藏义净在求法、翻译领域的成就,学界已将其列入“三大求法高僧”和唐朝“四大佛经翻译家”①,给予了他和另外一位唐朝高僧玄奘同等重要的地位。
如果综合唐朝语音变革因素,站在现代学者的观测角度来看,义净的著作及其翻译的著作,还是中国文字训诂领域的重要史料。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学术界进一步关注到了义净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使者参与到民间外交的贡献,义净的著作在客观上存在为东南亚地区国家存史补史的重要价值,这一点也得到了学者的广泛认可。
站在高远广大的视角,可以观察和思考国际交流互动的大局,从微观的角度深入考察义净的生平及其成就,实际上也能更进一步体察民间外交的重要性。
义净和尚:玄奘之后最著名的唐僧
义净和尚:玄奘之后最著名的唐僧第六节过裸人国抵东印度六个月之后,义净的梵语水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能进行有关日常生活的简单对话了,便收拾行装,再次搭船西行。
这次乘的是室利佛逝国去印度的官船。
官船共两艘,目的地是东印度。
听说有大唐高僧赴印度求法,国王派使者给义净送来许多供养。
因此一切都还顺利,只是风力较小,船行得慢些。
十五天后,到达了末罗瑜国。
该国在苏门答腊岛的西北部,也就是马六甲海峡的西口。
船在末罗瑜停泊了两个月,装卸货物。
后来又升帆起航,航向西北。
十五天后,到达羯荼,即马来半岛的西部。
羯荼是个不大的海港,向西隔着大洋,与印度半岛相望。
据船主说,此行直向西北,到东印度的耽摩立底国,顺利的话,二十多天就可抵达。
行程远,走的又是大洋中部,所以两艘船舶在羯荼作了最后一次检修,备足了淡水和食物,便一前一后,升起长帆,驶出了港湾。
渐渐地,陆地看不见了,四周又是水天一色,茫无边际。
义净每天在船上定时诵经打坐,然后要么研习律义,要么复习梵语。
下午,尤其是傍晚时分,便登上舱面,在甲板上散步。
晚霞映在海面上,是那么的绚丽多彩。
向着落日的方向望去,好似一匹匹巨大的绸缎铺在海面,五颜六色,随着波浪在缓缓地起伏、飘动,恰似一条通向太阳的丝绸之路!每当这个时候,义净总是激动不已:在这条丝绸之路的那边、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不就是西天佛国么!从发愿西行至今已经二十年了,多少次梦中的景象就要变为现实了,就要踏上佛国净土了,就要像法显大师和玄奘大师那样去巡礼圣迹了,就要将山东父老托自己带的那重逾泰山的琵绢和袈裟献给西方佛祖了!南无阿弥陀佛!佛祖保佑最后这一段航程平安吧。
这一天拂晓,忽然遇到一只小船,那位船主说前面是“裸人国”,土人不让通过,他们船上已有一位军士中了毒箭不治而亡!他们等在这里,希望两船联合,集中武器冲过去。
但这边的船主却摇摇头,不主张用武力解决问题。
这位船主年纪要大得多。
黝黑的脸膛,满脸深刻着的皱纹,说明他的航海生涯已经很长了。
唐人唯识论注
唐人唯识论注
唐人唯识论注,全称《唐三藏法师义净唯识论注》,又称《义净唯识论》。
中国唯识宗论书。
唐义净撰。
义净在印度撰述《能断金刚般若经论颂本义疏》时,曾参考了当时流行的《成唯识论》的注释,并据此写成了《唯识论》的注释。
此注释未传到中国,故中国学者未见其书。
敦煌遗书中保存了这部注释的写本,收在《敦煌遗书》中。
后由日本学者矢吹庆辉在伦敦博物馆发现并影印,才得以流传。
据义净的《能断金刚般若经论颂本义疏》中提到的解释唯识论的著述,推测这部注释当在7世纪末或8世纪初成书。
此注以玄奘译的《成唯识论》为底本,并参考了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对玄奘译的《成唯识论》中的一些问题作了阐述和补充。
此注未为后人所引,也未为后人所知,故在中国唯识宗史上影响不大。
此注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唯识宗史和唯识宗的经典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原文、译文及注释)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唐]骆宾王【作者小传】骆宾王(约640—?),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
早慧,七岁能赋诗,有“神童”之誉。
早年随父游学于齐鲁一带,有志节,以诗文著称,与当时著名文士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
曾在道王李元庆幕府中供职,后又历任武功、长安两县主薄。
此间曾随军到过西域,及宦游于蜀滇一带。
唐高宗永徽年间官至侍御史,因上书言政事而获罪入狱,并贬为临海县丞,乃怏怏弃官而去。
光宅元年(684)武则天称制,李敬业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起兵反对武氏。
他投在李敬业幕下,专撰军中书檄。
讨武失败后,下落不明,有说投水而死,有说在灵隐寺出家为僧。
骆宾王怀才不遇,一世落魄,但其诗文却颇有成就。
他善为五言诗,七言歌行尤为擅长,其中不乏托物寄兴,直抒胸臆的佳作。
这些都奠定了他作为“唐初四杰”之一的地位。
骆宾王的诗文,早在唐中宗时,就有人为之搜采结集,仅存一百余篇。
其诗文集名称甚多,至明胡应麟始命名为《临海集》。
清陈熙晋笺注《骆临海集》,最称完备。
【题解】骆宾王不仅以诗歌见长,文章也雄伟峭劲,这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是其代表作。
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废去刚登基的中宗李显,另立李旦为帝,自己临朝称制;正想进一步登位称帝,建立大周王朝,这就引起一些忠于唐室的大臣勋贵的愤怒。
身为开国元勋英国公李勣嗣孙的李敬业,以已故太子李贤为号召,在扬州起兵,建立匡复府,自任匡复府上将、扬州大都督。
骆宾王被罗致入幕府,为艺文令,军中的书檄,均出自他的手笔,本文即作于此时。
这篇檄文立论严正,先声夺人,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数其罪。
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可见这篇檄文煽动力之强了。
本文亦称《讨武曌檄》,但武则天自名“曌”是在光宅五年武后称帝以后的事,可知乃后人所改,现仍用本题。
取书途中
取书途中
作者:乔凯凯
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20年第8期
文/乔凯凯
义净和尚是唐代名僧。
他幼年出家,天性聪慧、博览群书。
晚年时,义净和尚潜心翻译佛经,打算挑选出一名弟子作为助手,同时把毕生所学传授于他。
这对众多弟子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能得大师的点拨是他们期盼已久的事。
经过一番选拔后,几名候选人来到义净和尚面前,准备接受最后的考验,所有人都在猜测最后的考验会是什么。
义净和尚宣布了考验的内容:去另外一座寺庙里取几本经书,不过具体的时间由他来定。
竟然如此简单?这能称作考验吗?众人大惑不解,觉得义净和尚太过草率,毕竟挑选徒弟是一件重大的事情。
面对众人的疑问,义净和尚只是微微一笑,没有解释。
义净和尚选了两个日子,一天是烈日炎炎,一天是倾盆大雨。
他让几名候选人分别在这两天取回经书。
虽然天气有些恶劣,但对大家完成任务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每个人都顺利取回了经书。
最终,义净和尚决定让一名叫慧明的弟子做助手。
众人又一次感到不解:“大家都完成了任务,为什么偏偏选他?”
此时,义净和尚说道:“是的,每个人都完成了任务。
但重要的不仅是结果,还有整个过程。
取经书途中,休息时,慧明把有荫凉的地方让给别人,自己站在太阳底下;下雨时,他不仅让出了蓑衣和斗笠,还时时想着替别人遮挡雨水。
这才是我想要的弟子。
”
义净和尚说完,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一个人的慈悲和善良不仅体现在大是大非上,更体现在一些小事上。
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才是登上更高境界的阶梯。
读僧义净的两本书
作者: 武伯纶
出版物刊名: 人文杂志
页码: 35-39页
主题词: 义净;吐蕃;室利佛逝;高僧传;昆仑;南海寄归内法传;文成公主;印度;西域;大唐
摘要: <正> 读僧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对了解古代中西交通和中外人民友好交往很有参考价值。
古代中西交通中的吐蕃路吐蕃人即今藏族同胞,其主要居地,即今西藏。
“吐蕃”应该读为“吐播”,西方各国称藏族为Tibet,中国古代文籍中亦作“图伯特”,大概是原来的译音。
《新唐书·吐蕃传》说:“吐蕃本西羌属”。
《旧唐书·吐蕃传》微异,
说“吐蕃在长安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
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每与氐并提,称为氐羌。
氐羌和匈奴都是古代中国境内强大的少数民族,氐可能就是Tibet的缩音。
义净简介_义净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义净义净(635~713)唐代泛海赴印度的求学僧、译经师。
俗姓张,字。
齐州(今山东济南)人,祖籍范阳(今北京)。
幼时出家,遍访名师,专研戒律。
他敬慕法显、玄奘业绩,西游。
咸亨二年(671)三十七岁时,只身自今广东番禺附波斯船赴印度,四年二月在恒河口之多摩梨帝(今印度西孟加拉邦米德纳浦尔县塔姆鲁克)登岸,此即昔日法显登舟离印返国之处。
义净在印度十三年,历三十余国,其中以在王舍城北的那烂陀寺(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县巴腊贡村与旧王舍村之间)留学最久。
先后得梵木经、津、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
武周垂拱元年(685)离开那烂陀,仍循海路归国,又在南海滞留近十年,于证圣元年(695)到达洛阳。
义净归国后,备受唐廷优礼,武则天赐予三藏之号,安置他在洛阳佛受记寺,使之专心译经。
义净先与于阗僧实叉难陀等共译《华严经》,对华严宗的建立有很大贡献。
久视元年(700)以后,义净自行翻译,计在东、西两京先后译出佛典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另有未定稿七八十卷。
从义净的译作来看,他用力最勤并热心加以传布的是律部。
当时帮助他润色文字的有崔湜、卢灿、李峤、韦嗣立、赵彦明、张说、苏颋等文士。
先天二年(713)义净卒,葬于洛阳延兴门东之平原,卢灿撰有塔铭。
义净的著述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五种。
《寄归内法传》四卷记述了室利佛逝(尸利佛逝,或简作佛逝,学者大多认为,唐时其都城为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巨港或占碑)、末罗游(末罗瑜,一般认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占碑河流域)、羯荼(一般认为即今马来半岛西岸吉打一带)、裸人国(今尼科巴群岛,某些学者认为兼指安达曼群岛等地以及印度本土)等东南亚地区的社会、文化情况,特别是佛教流行的情况。
其中有关羯荼、裸人国等地区的记载可与9世纪以来阿拉伯地理文献,如伊本·胡尔达德比赫(ibn khurdādhbih)的《道里与诸国志》的记载相互印证。
《求法高僧传》二卷记载了约六十名僧人赴印求法的行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名僧义净传立意西行义净(635—713),俗姓张,字文明,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一说齐州(今山东济南)④。
义净七岁时,父母送他入齐州西南四十里的土窟寺,从善遇和慧智两位法师学习。
善遇法师博学多能,精通佛经,对六艺、天文、地理、阴阳、历算亦有很深的研究。
慧智禅师研习《法华经》数十年,造诣极深。
在他们的教导下,义净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在佛学方面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贞观二十年(646),善遇法师去世,义净就跟慧智禅师学习,把精力集中于佛教内典的修习,“昼夜勤六时而不倦,旦夕引四辈而忘疲”①。
贞观二十二年,义净受具足戒,正式出家为僧。
数载勤学,义净学业大进。
慧智见他天资聪颖,前途无量,遂劝他出外求学。
义净辞别土窟寺,来到佛教中心洛阳、长安。
在东都洛阳,义净修习《对法》、《摄论》诸经,佛学水平又有提高。
但其时佛教各派纷争,观点歧异,典籍的记载与解释亦互不统一,故义净在学习中产生各种疑问。
于是他又来到长安,学习了《俱舍》、《唯识》等经,但胸中疑问不减。
为祛蔽解疑,义净认为必须赴印度取经求法。
咸亨元年(670),他在长安结识了并州的处一法师、莱州的弘祎法师,众人志同道合,相约赴印度取经。
当时往印度的道路主要有三条,陆上的“丝绸之路”因西域动乱而阻隔不通,吐蕃道则不仅道路艰险而且常受唐蕃关系的影响。
相对而言,海路较为通畅。
唐朝强大富庶,南亚、西亚诸国纷纷前来贸易,海舶云集广州诸地,搭乘商船赴印度求法取经成为义净诸人的一致选择。
计议已定,遂相约离京东下,处一因母年高而罢,弘祎至江宁而止。
义净等途经丹阳时,又有玄逵加入。
咸亨二年(671),义净坐夏扬州。
秋,接受龚州(今广西平南)冯孝诠的邀请,同达广州。
冯孝诠及其家人皆笃信佛教且家资雄厚,他们敬佩义净西天取经的志向,遂资助西行费用,冯孝诠并与波斯船主商定,许义净等人附船前往印度。
其时的广州,万商云集,是唐朝南方海上交通的中心,港中停舶着婆罗门、波斯、狮子国、大食等国的船只,这些海船一般形体较大,船深往往有六七丈,符合海上航行的要求。
义净深知此去印度的艰难,遂在等船期间返回齐州,向慧智禅师等故乡师友告别。
再回广州,同行者唯有门人善行,其他人均因故罢退。
取经求法海船出广州后,经二十天左右,义净到达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
这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国通往印度的海上要道。
义净在此地居住半年,学习声明(音韵学)。
其间唯一的同行弟子善行因病无法前行,被迫回国。
义净只身继续前行,于咸亨三年(672)五、六月间到马来半岛南端的末罗瑜国。
由末罗瑜再经羯荼国,到达裸人国,西北行半个月后到达耽摩立底①。
④关于义净的原籍,《宋高僧传》卷一作范阳,《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开元释教录》卷九作山东齐州。
①《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
耽摩立底为东天竺的南界,义净在此居住一年有余,从僧人大乘灯学习梵语。
大乘灯原籍爱州(今越南清化),幼时随父母迁往杜和罗钵底国,后出家,到长安从玄奘受具足戒,在乘船前往印度途经耽摩立底时被强盗劫掠,被迫滞留十二年。
耽摩立底虽距中天竺的那烂陀寺不很远,但途中常有强人出没,很不安全。
他们等到一个机会,随同几百名商人结伴前往中天竺。
不幸的是义净途中染病,“身体疲羸”、“孤步险隘”,落在众人后面,又遭强人打劫,受尽凌辱,几乎丧命,但义净还是坚持到底,赶上了大队,来到了朝思暮想的那烂陀寺。
到达那烂陀寺后,义净又北行至毗舍离国①,再西北行至拘彝那竭②,又西南行到波罗奈城东北的鹿苑鸡岭,此后重回那烂陀寺,向著名僧人宝师子和智月等学习经典,研究瑜伽、中观、因明、俱舍论等学,并进行佛教经典的翻译,同时考察印度佛教教规和社会习俗。
前后十一年,兢兢业业,锐意进取。
大约在垂拱元年(685),义净乘船离开印度东归。
垂拱三年,他到达室利佛逝,停留二年有余,专心从事翻译和著作。
为了得到纸和笔,曾于永昌元年(689)随商船回到广州,得到贞固律师等人的帮助后,又于当年十一月返回室利佛逝。
天授二年(691),义净派遣大津将著作及新译的佛经送回国。
武周证圣元年(695),义净与弟子贞固、道宏离开室利佛逝回国。
译经事业武则天对义净的归来十分重视,不仅派出使者前往迎接,而且亲自率众人到洛阳上东门外迎接,诏命义净住在洛阳佛授寺。
此后,义净先后在洛阳延福坊大福先寺、西京长安延康坊西明寺、东京福先寺、长安荐福寺等寺院翻译佛经。
先天二年(713)正月,在长安荐福寺经院圆寂,享年七十九岁。
葬于洛阳北原上,建有灵塔。
乾元元年(758),以塔为中心,建立了金光明寺。
义净毕生从事佛事活动,特别在译经和著述方面花费了大量心血。
他译经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入抵印度那烂陀寺至室利佛逝返国前,他试译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一百五十赞佛颂》。
第二阶段是回国后至自主译场之前,主要是整理原来的译著,并参加于阗三藏实叉难陀法师主持的《华严经》的翻译。
第三阶段,在则天久视元年(700)以后义净自设译场,亲自翻译佛经,先后在洛阳、长安诸寺译出的佛经有几百卷之多。
①义净的翻译活动得朝廷和僧众的大力支持。
在福先寺、西明寺译《金光明最胜王》等二十部佛经时,印度沙门阿儞真那,中国僧人波仑、复礼、慧表、智枳、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分别为证梵文义、笔受、证义,朝廷的成均(即国子监)和太学助教许观监护,译文经缮写后进呈朝廷。
武则天十分高兴,亲制《圣教序》,对义净的功业大加称赞。
中宗神龙元年(705),义净在东都洛阳翻译《孔雀王经》、在大福先寺译《胜光天子》等经时,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卢粲润文正字,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
景云元年(710),义净在大荐福寺译《浴象功德经》等二十余部佛经时,吐火罗(今阿富汗)沙门达磨末磨、中印度沙门拔弩、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沙门达磨难陀、居士东印度伊舍罗、沙门惠积、文纲、惠诏、利贞、胜庄、爱同、思恒、玄伞、智枳等中外僧人为证梵文、证梵本、读梵本、证义、笔受、证译,而修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又等二十余人次文润色,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环监护、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
景云二年(711),在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经时,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②中外名僧参加助译、朝廷名臣润色,使得翻译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义净发挥了关键作用。
义净不仅精通汉、梵文,又有在印度生活了十几年的经历,而且又经过试译、助译的实践锻炼,因此翻译起来得心应手。
尽管如此,义净在翻译过程中依旧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坚持直译的特点,在原文下加注说明,订正译音译义,介绍产物制度,在语译方面,区分俗语雅语,又常在意译汉字下标出四声和反切,以求得准确的发音,因此在总体上他继承了玄奘的翻译特点,同时也有自己的独创之处,这一切使义净的译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①耽摩立底国,法显《佛国记》中作多摩梨国,玄奘《大唐西域记》作耽摩栗底国。
①毗舍离国,《大唐西域记》作吠舍厘。
②拘彝那竭,义净译为俱尸国。
①义净所译佛经,《开元录》作239 卷,《贞元录》作289 卷,《义净法师之塔铭并序》作428 卷。
学术贡献义净的西行和翻译佛经活动对唐朝的佛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印度归来时,义净除了带回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佛经外,还带回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这些都成为中国宗教界的瑰宝。
所译佛经以律籍为主,其中特别是根本说一切有部体例范围都较完备。
另外如《集量》、《法华》等也很重要。
除律部外,他也重视瑜伽一系的学问,他认为“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①。
他译出的佛经中也有瑜伽系的内容,同时适应当时崇尚密宗的风气,还译出了《金光明经》及一些陀罗尼经,有的还附有密宗源流的资料,这些都丰富了唐朝的佛学典籍。
跟从义净译经和求学的僧人很多,他很赏识的有崇庆、崇勋、元廓、玄秀、玄睿、惠神等,跟随身边的有崇俊、玄晖、昙杰、宝严等,远在各地的有法明、敬忠等,这些弟子的佛学观点都受到义净的影响。
除了在佛学和翻译方面的贡献外,义净在地理、外交方面也很有功绩。
他在归国途中逗留室利佛逝时,写出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这些著作记述了前往印度的僧人,其中二十余人从吐蕃道去印度,三十余人经广州出海去印度,这样海陆两途的情况在书中都有了记录。
陆路的情况中对尼婆罗(今尼泊尔)多有记载,玄会等僧人就是从尼婆罗返回唐朝,而客死旅途的。
至于书中记录的海道情况尤显重要,由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陆路的所见所闻,法显的《佛国记》详于陆路而略于海路,因此义净记述的有关南海各地的情况,就成为流传至今的关于南海各地的最早历史地理材料,为各国研究历史、地理和外交者所重视。
书中有关印度的珍贵史料,其中对医学记载颇多,如《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二十七章就讲到印度传统的医学——“八医”,并指出“西方药味与东夏不同,互有互无,事非一概”。
第二十八章专讲印度进药的方法,其中提到印度人患病时常用少食的方法来治疗,这颇具科学性。
还有关于印度人的卫生习惯,如沐浴、食前洗手、散步等。
②《宋高僧传》卷一。
①《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
“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显法师则创辟新途,奘法师乃中开王路”①,这是义净对法显、玄奘功绩的评价。
其实在探险、求法、翻译,著述等诸方面,义净正是继法显、玄奘之后最有贡献的代表人物。
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