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

第一节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一、天文辐射和天文气候

(一)天文辐射的分布特点

1、天文辐射的分布因纬度而异。

2、夏半年“热赤道”北移,南北之间气温和气压的水平梯度较小。

3、冬半年南北的温度水平梯度较大,尤其以中纬度地区最大。

4、天文辐射年变化的振幅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北极振幅最大)。

5、各纬度最高值出现的时间不同。

6、南北半球天文辐射量不对称。

(二)天文气候

(1)赤道带(10度之间)

此带全年太阳高度角最大,并且两次直射,昼夜几乎相等。所以,太阳辐射最强,年变化小,日变化大。

(2)热带(10~25度)

夏半年受热最多,大部分地区两次直射,天文辐射年变化较小(比赤道大),日变化大。(3)副热带(25~35度)

是热、温带的过渡带,这一带水平面已无太阳直射的机会,但天文辐射仅次于热带,大于温带。冬季则较小,年变化比赤道带、热带大。

(4)温带(35~55度)

天文辐射季节变化最显著,四季分明。

(5)副寒带(55~60度)

是温、寒带的过渡带,昼夜长短差别大,但无极昼、极夜现象。

(6)寒带(65~75度)

有极昼、极夜现象,全年辐射量小。

(7)极地带(75~90度)

昼半年、夜半年,太阳高度角小,是天文辐射日变化最小年变化最大的地区。

二、地面能量平衡

地面能量平衡方程可写成下列形式

R g+LE+Q p+A=0

第二节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环流

(一)海洋提供给大气热量及水分

(二)风海流的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1、世界洋流分布

2、对气候的影响

二、环流与热量输送

由于环流经向输送热量的结果,使0-30°N的温度值降低了2~13℃,40°-90°N的温度升高了6~23 ℃。

低纬地区(30°N以南)洋流输送强于大气环流,而在30°N以北,大气环流强于洋流。洋流输送占总输送中的33%的成分。

三、环流与水分循环

(一)水分循环过程

(二)大气环流在水分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四、低、中、高纬度环流与气候

(一)低纬度环流与气候(30°之间的地区)

低纬度环流包括:

赤道辐合带、

信风带、

赤道西风、

副热带高压带。

(二)中纬度环流与气候

环流特点:

以温带西风为主,常有移动性气旋和反气旋活动。并且,大陆面积大(北半球),冬夏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南半球大陆面积小,风速比北半球大。

(三)高纬度环流与气候

环流概况:极地低层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对气候的影响:全年高压控制,寒冷、干燥,但有少量降水。

第三节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

冬季:陆面上的气温<海洋气温。

夏季:陆地温度>海洋温度。

二、海陆分布对于大气水分的影响

(一)对蒸发和空气湿度的影响

(二)对雾的影响

(三)对降水的影响

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

(一)海陆风

1、定义

2、形成原理

3、特点

4、对气候的影响

(二)季风

1、定义

2、形成原因及主要表现形式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高原季风

四、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

(一)定义

(二)特征

1、温度标志(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年温相时、春秋温差和大陆度)

2、水分标志(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分配、降水变率等)

第四节地形与气候

一、地形与气温

(一)高大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1、动力作用

2、热力作用

(二)中小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1、坡地方位

2、地形形态

二、地形与地方性风

(一)青藏高原季风

(二)山谷风

(三)焚风

(四)峡谷风

三、地形与降水

(一)地形雨的形成

(二)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

1、坡向与降水

2、高度与降水

3、地形对降水日变化的影响(三)地形对积雪的影响

四、山脉是气候的分界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