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浅议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语文教材的优势,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利用优势激活思维培养能力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的、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
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语文教材的优势,就一定能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那么怎样才能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气氛呢?首先,教师要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用端庄亲切的笑容面对学生,用和蔼可亲的语气把他们领进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去。
如:在教学《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这篇说明文,我便在上课前,用温和的语气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到海底世界去认识一种巨大的动物——鲸,谁能当我们的导游,为我们解说。
”顿时,同学们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在解说员的精彩说解中,同学们轻松地学完了课文,并学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其次,教师要善于使用教学艺术来调动、激励学生,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活动。
其三,教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要把错误当作纠正原有假设与结论的信息。
如:有一次,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起初他答非所问。
当时,我并未立即否定,而是鼓励他说:“我相信你再思考一分钟,肯定答得更精彩。
”果不其然,当他再次回答时,答得较好,于是我又赞叹道:“你真聪明,你一动脑筋,老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从此,这位学生的这种错误少多了。
由此可见,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可以使学生充分开阔自己的思路,诱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修改版]
第一篇: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教师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挖掘,科学地设计实验教学的方法和程序,力求使实验教学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一、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教学直观、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建立物理概念的重要措施。
课本上有些演示实验因为自身设计或实际教学条件的局限,效果不够理想。
教学中成功地改进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大小试管实验中,为便于观察小试管的上升,可以在小试管里放彩纸、彩色粉笔等轻巧物体,并用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代替大试管,这样能使现象直观明显,便于观察,使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有较深刻的印象。
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还有哪些实验?在做利用激光穿过水演示光的直线传播时,可在水中放入牛奶、墨水、粉笔末等搅匀后观察,更清楚地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
让学生将改进后的实验与教材中的实验对比,分析实验效果,可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改进方案?这样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演示实验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再加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很理想。
虽然它有利于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将教师的思维方法以强制的手段灌输给了学生,从而阻碍了学生探索思维的发展。
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就能使学生主动思维,积极寻求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例如光的折射一节的教学,若是把课本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设计实验,效果会更为直观、明了。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 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
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
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
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
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
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儿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浅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的一系列科技活动的实践过程中,着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和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得以逐渐形成,创新活动才得以完成,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科技活动创新能力学生“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
一、开展科技活动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什么是创新和创新人才教师由重视应试教育转为重视素质教育,要具有正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观念,要正确理解什么是创新和创新人才。
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超越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的运用。
创新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发现式创新,即经过探索和研究从而认识以前客观存在,但未被前人或他人认识的趋势、规律、本质或重要事实等,这种创新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另一种是发明式创新,即创造出以前不曾存在,并经实践验证可以应用的新事物、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或新方法等,这种发明式创新属于改革世界的范畴。
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为了创造新的世界。
它追求的是“新异”“独特”“最佳”“强势”,并必须有益于人类的幸福、社会的进步。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这不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仅属于少数人物的“专利”。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只要是正常的人,都具有创新的禀赋,都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都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
二、利用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追求,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尝试论文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在集体学习中发展创造;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还要坚持全面培养的原则,为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而努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造意识创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
国家的兴衰,民族的进步,关键在于这个民族是否有先进的科技水平,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当今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就在于创新,通过创新,使社会处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这正是时代的特色。
强化国民创造意识,发展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杰出的创造型人才,激发起新一代青少年的创造性潜能,成为了全社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共同奋斗目标。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教育应该在日常素质教育之中,它不是另起炉灶的一种新的教育体制,而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这种教学不须设置专门的课程和形式,而是把创新的理念灌输到各门学科的教育之中,必须从小抓起。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教师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尝试:一、转换教师角色,师生和谐平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无情感的认知,也没有无认知的情感。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由地与教师和同学沟通信息,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是主宰者。
教师只有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建立起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对学生多了解,多宽容,学生的创造潜能才有显露机会。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论文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变化迅猛的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作为数学教师,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现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提高认识,强化意识创新思维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是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表现,是智力水平中高层次的品质。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认为:“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
把所学知识综合地创造性应用是我们的目的。
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并非是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上的“原始创造”,而应根据自己的体验,使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小学生的创造性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
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当前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也是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
它要求我们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教材选择、教法应用、还是学法指导,都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变传授性教学为研究性教学,让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要变经验性教学为反思性教学,在不断总结、反思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开拓新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同时,焕发自身的教育活力。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1.营造人文的课堂氛围,为创新提供合适土壤要营造人文的教学氛围,首先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尊重、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让所谓的“师道尊严”销声匿迹。
其次,要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帮助和指导,以增强他们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精神。
再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主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让猜测、实验、推理、验证、小组合作等民主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应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张扬。
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6篇
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6篇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6篇【篇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创新能力是一种必备的社会能力,直接关系着个人的长远发展。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内容,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既是个人发展的需求,也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语文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正是因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教学的定位也一直在变化,在教学改革背景下,已经有了一些显著的提高。
但根据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教师缺乏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没有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加上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比较差;二,没有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大多数时候都是按照教材内容、自身经验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学习兴趣较低;三,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不足,面对教学的改革,不仅缺乏创新的意识,也缺乏教学创新的能力,尤其是在现代化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手段的应用方面,造成教学的实效性不足。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小学生是国家与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承载着整个国家发展的希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生的培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是一个国家发展潜力衡量的重要标杆。
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说,小学是他们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教师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意识、能力的发展,对今后的个人发展与生活品质,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培养学生学学习化学的创新能力,就要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情境创设化学教学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导”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使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有一种吸力,吸引他们主动探索问题、发现规律、主动参与学习。
由此可见“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新的前提。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例如,我在教《核外电子的排布》时,让学生模仿成原子核和电子,自己动起来,各个方向转一转。
转到有的方向,学生无法做到,便笑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于笑声中更好地体现了电子的“自由”。
然后,我让学生说一个元素的名称,我很快地判断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
学生脑中便会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的疑问,接着告诉学生:我是通过通过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来判断的。
于是学生由怀疑到信服,产生了好奇、激发了兴趣。
惊叹之余,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由然而生,接着我便出示1~18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一起来找出它们的特征。
这里学生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量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民主、愉悦的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展的备件是民主。
”因此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有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个性心理的形成,真实地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5篇
培养学⽣的创新能⼒15篇培养学⽣的创新能⼒1 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计算机的发展⽇新⽉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重视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不断提⾼学⽣的实际操作能⼒,为学⽣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学信息技术中的操作系统知识、打字基本功的操作、画图⼯具箱的应⽤、图块的操作等,都是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学⽣有了这些基础,就有利于学⽣进⼀步学习其他信息技术,同时也是学⽣创造⼒的源泉。
⾃我评价: 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创新精神与创新能⼒的有效⽅法。
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开展竞赛,进⾏⾃由讨论,互相交流⽅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问题与培养创新能⼒的有机统⼀。
培养学⽣的创新思维,提⾼学⽣的创新能⼒,促进学⽣个性的发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创新能⼒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因⽽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注重学⽣实际能⼒的培养,求新出异,提⾼学⽣创新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提⾼学⽣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主动地学习,也才能为培养21世纪实⽤⼈才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完成由学⽣的被动学习到⾃觉学习的飞跃,培养学⽣的⾃学能⼒和创造发挥能⼒。
培养学⽣的创新能⼒2 论⽂导读: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种稳定的⼼理倾向。
本⽂从创新意识的条件、激活创新欲望、教师作为监护⼈来进⾏创新能⼒的培养。
论⽂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初中数学,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对创新的态度,是⼀个⼈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较稳定的积极的⼼理倾向。
⽽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种稳定的⼼理倾向。
对于学⽣⽽⾔,数学创新更多的是指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或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要核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合作交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创新为本”的新型教育观念,把创新教育思想渗透于英语教学之中,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改进、完善。
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和热情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一些参与的情境,参与的机会,为其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增强学习创新的信心。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我们必须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
因此努力创设语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语言,学会交流,增强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如在进行语言功能项目“购物“这一教学内容时,可把课桌当柜台,从不同角度,不同场景,不同物品出发,多方位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在此情景下,学生真实自然地进行对话,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互相合作、表演,互相借鉴、启发,形成立体交互思维网络。
既增加了课堂兴趣,又激发了创新兴趣。
二、设疑启智,讨论质疑,自主合作探究,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英语教材的内容大都以对话、短文形式出现,根据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巧妙设疑,使学生带着疑问去“跳摘果实”。
教学时经常引导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互相讨论、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并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使各个环节突出了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并渗透了价值与情感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且有创意,以便更好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并可通过值日报告,讲故事、猜谜、做游戏以及角色表演,辩论等,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论文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这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目前语文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科学育人,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与探索创新的精神,重视美育功能与心育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并根据语文教学规律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中有了点滴体会。
一、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首先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
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本理论,文章学、阅读学等专业理论。
这些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且还可以为我们打开“崭新的视野”。
其次,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媒体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引入了新的工具,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如投影教学、广播录音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应该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
最后,还应不断摸索合乎校情、学情、教情的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
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我们可以明确创新教育的指导方针,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应用科学原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发展。
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我认为,教师应用钻研的精神去掌握理论,用务实的精神去应用理论,用科学的精神去发展、创造理论。
其二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
应当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综合性学问。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教育形势的需要,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有这样几点体会:一、教师要有创新思想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特殊的创造性工作。
要使教育取得成功,教师必须要勇于打破常规,甘于突破束缚的常规陋习,善于探索新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要尽可能多地阅读各种教育报刊,特别是语文教学专业书刊及音像资料,努力使自己走出“低谷”,登上“高山”。
那种一本教科书、一本教案一用五六年不变封闭状态,对于教师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的需求,无疑是一种桎梏,因而观点陈旧在所难免,备课的不断创新只能是纸上谈兵。
所以,教师需要经常查阅资料,不断为自己充电,为备课创新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要积极参加教研教改,积极撰写教研文章、教育随笔、课后反思、质量分析,把已有教育经验,教学反思整理归纳,进而提升为自己教育理论。
有教育家说: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会成为教育专家,而写几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教育专家就是这个道理。
历史已经证明,我们已有的经验在历史的检验中有可能是错误的,因此,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背经离道”,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说“不”。
二、课堂上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曼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在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不可能的,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 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才能得到体现,学生才能敞开心扉,表露自己的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实现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上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只有弯下腰去和学生一起看待任务、探讨任务,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给出解决任务的线索,即提示学生到什么地方去获取知识,鼓励学生多参与、多讨论、多实践,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适应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宗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赖性。
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控制。
因此,教师应提供质疑机遇,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有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能抓住这些矛盾引导学生质疑。
如《白杨》一课最后是这样描写的“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
”通过引导,有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沉思”一词有异议,他觉得应改为“深思”,原因是文章倒数第五自然段有描写爸爸的思考,认为再思考是进入“深思”,而“沉思”心理成分很重。
再说后面爸爸的嘴角上又马上浮起了一丝微笑,从人物心理角度推进,在表情上不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我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
二、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
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地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我原来喜欢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但是使用过分了也不好。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5篇)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5篇)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5篇)现如今,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1一、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课堂教学氛围有着极大的关系,而课堂教学氛围又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努力弘扬民主教学,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就向学生提出了“三个非常欢迎”、“三个特别允许”的要求,就是非常欢迎提意见、非常欢迎提出独到的见解、非常欢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特别允许说错、特别允许改错、特别允许保留意见。
例如,笔者在教学《文化建设》一课时,就针对学生上网的问题让学生来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当学生的发言能够涉及网络发展的利弊时,笔者就鼓励学生继续按照自己的思路讲,同时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来讨论,学生的发言非常热烈。
然后,笔者又让学生来讨论怎样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笔者都给予鼓励,让全体同学鼓掌支持。
这样,整节课学生都热情高涨,在讨论与发言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政治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师道尊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巧妙地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再创造,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多媒体教学具有声色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特点,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当中。
小学科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小学科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小学科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摘要:小学科学是综合了生活经验、科学实验以及各类自然现象的一门学科,在小学生的教学启蒙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能够让学生产生独特的思维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早期科学教学对于学生日后素质的培养和各方面能力的塑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承担重要启蒙任务的这门学科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缺陷,作为一线的科学教育者,教师应担注重如何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去探讨那些与社会和自然相关的问题,本文就将通过分析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来谈谈如何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教学;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已经不是仅凭知识文凭就可以包揽一切的时代了,很多时候都要靠自己的创新来打拼一片天地,现阶段正是人才的短缺时代,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
小学科学作为小学生的科学启蒙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充分的认识到本门学科的特殊性,在教育教学上引起重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应当时刻注意拓展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断的创新与思考中拓宽自己的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一、深化教师认识,夯实创新基础教师的观念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只有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实验观、态度观、方法观,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普及科学知识、宣扬科学精神、讲授科学方法和培养科学态度。
在潜移默化之中教会学生以科学的精神开展合作、探究、实验、分析、归纳、总结,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与实践的能力。
在实践中,学生会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反复思考、查阅科技成果资料、对比结果、得出新的结论,这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捕获、运用现代化科技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带着问题去探索、解决发现的现象,使他们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参与—动手—分析—归纳—吸收—创新”的过程。
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浅议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的民主自由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与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创新的灵魂,它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㈠充分发掘数学的内在美感因素,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善于通过展示数学美,让学生在对数学美的欣赏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提问题要新颖、奇异,引起学生好奇心。
解决问题时,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思维美、方法美。
知识整体过程中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统一和简洁美,进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㈡数学问题生活化,把身边数学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巨大的数学课堂,数学教学中要多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如“今天以后的第999天是星期几?”必能激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
㈢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逼真的动态演示,打破学习数学的思维定势,提高学生创新热情,为开展创新活动作充分的情感准备。
二、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问题是高中数学思维的核心。
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其实,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
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新世纪的一个主旋律。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培养其创新精神,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训练其创新思维。
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在每节课中渗透这种思想,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新的舞台。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驳问,培养创新思维,还要促进学、思、疑、问、悟的有机结合。
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
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发扬学生人格力量。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结合实际,提出易引起错觉的事例,欲答不知其理的想法,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科学小史话来创设教学情景。
这样可引起学生探根求源的欲望,进而产生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探求事物的因果与规律,激发创新萌发、产生。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
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溜,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
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另外,用典型引路,也能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许多独到见解;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深得石钟山命名原因;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救民新路子……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几种尝试论文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尝试摘要:从全球范围来看,最具创新能力的当属美国中小学学生。
美国中小学课堂注重学生兴趣引导和创新能力培养。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注定只有创新教育才能真正改变以往封闭和僵化的教育模式;只有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激发他们独立思维、独立活动、独立表达的欲望;真正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才能有助于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尝试思考自讲自查自练目前,我县所有学校都在积极寻求新课改之路,那么新课改到底要改变什么?如何实施才能真正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创新思想呢?看过几本介绍美国课堂的书,了解到美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都是很开放的,没有固定的座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很近,班级规模很小,十分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教师们十分注重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
因为他们认为师生间的问与答是创新教育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学生们听到最多的是鼓励,老师们对孩子们表现出非常热情的态度。
此外,重视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
对此,我十分羡慕。
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何不效仿人家的好做法呢?于是,我开始了大胆的尝试:一、鼓励学生走上讲台。
将舞台给他们,给他们上台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就给了他们独立思维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舞台上的主角。
这样台上台下,他们更容易沟通和呼应,学习和讨论的气氛更热烈。
教师只需就思考疑点、学习方法给学生以提示、启发,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让学生自学、自悟。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由教师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探究,或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小组研讨解决,教师给与必要的提示、指导后,交由学生去登台发挥。
充分准备和大胆讲课的学生往往能得到大家热烈的掌声,尝试到学习带来的成功,求知和创新的激情一经点燃,便“圆弧插补经,春风吹又生”了。
这种人人争当小老师的课堂风格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更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思想的培养;既有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自悟、自结,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模式。
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知识经济在下个世纪居于主导地位,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资源和生产的最核心要素,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我们必须迎接时代的挑战,转变教育,改革人才教育的模式,全面实施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的涵义就是:以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趋向的教育。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研究和解决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技能的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实验教学由原来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口头”实验变为由教师、学生的实际操作,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只是从实验中简单的“验证”某一原理、某一结论,对于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甚微,必须对这种实验教学予以优化、创新。
本文探讨通过创新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创新演示实验的方法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
”方法问题,一直是化学实验和教学中的焦点问题,教学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例子:有些学校实验开出率很高,教师实验做得很成功,现象也很鲜明,可仍有不少学生从中却没有留下多少印象或只记住了一些外观的现象,没有真正领悟其中的实质,说不出多少所以然来,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忽略一点“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美国有这样一句谚语:“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做,我才懂得。
”这充分说明亲自体验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演示实验中要改变原来的教师做,学生看的模式,而让学生配合演示或直接由学生演示,同时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使他们成为教育的主体,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成为独立的、自主的、创造的主体。
立足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立足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历史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这种变革和创新的时代,现阶段历史教学应注意什么问题,采取怎样的策略是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学生学习被动,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地窒息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观念,并且也要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责任和主体力量,使其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在历史教学中,我改变了过去由教师一教到底的做法,放手发动学生,让其自主去学习,效果就很好。
做法是这样的:教师在充分备课,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出学案(学生学习方案),学案一般能够体现出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要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性;有时,还附有相应的思考题、讨论题。
上课时发给学生,使其根据学案认真自学,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并及时标记其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看法,并把他们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
通过学生的集体合作,共同讨论,疑难问题通常在学生之间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仅需要进行及时的点拨、总结,适度地控制课堂局面。
这样的课堂气氛就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很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创造思维的火花也就在自学中、讨论中闪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最主要的平台,
也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
创设良好
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在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调动学
习积极性,自主自觉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交流的形式,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轻松获取数学
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较好完成教育、教学目的任务的重要
保证。
关键词:创设;学习环境;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212-01
创设活泼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着重要
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新课程理念强
调确立“学生主体观”,就是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传统的
师生关系,教师要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中,让学
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新课程理念倡导
学生主动知识体系,自主学习,它是极富前景的学习原则,该原则对
指导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第一,学生正
处在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的普及让学生更多的机会
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他们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
了自己对各种数学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强调学生学习知识是
一个主体知识体系的过程,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不能直
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第三,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获得合理的个人经验的内部消化。
因此,课堂上,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这一“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景的营建,也就成为学生获得数学学习成效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的,教师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数学知识
新课程改革把“问题解决”作为目标之一,把“具有问题解决的能力”作为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师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将先前的生活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突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应用时,教室墙壁的粉刷面积的计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课题。
二、创设社会性环境,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数学知识
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生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
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游戏、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
沟通和互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数学广角—找次品”这一内容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教师播放“挑战号发射失败”的录像,并告诉学生导致失败的原因是挑战号中有一个零件是次品。
让学生明确“次品”的危害性有多大,找次品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找次品的实验,怎样找出3个、5个、9个零件其中的1个次品。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组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得出最优的方案。
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们产生了合作解决问题的愿望。
在小组合作明确分工下,很快完成了这样一次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
通过教师这一环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会了在合作中学习,使学生体验到了合作的必要与快乐。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式学习数学知识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有利的建构工具。
学生可以利用一些专门的学习工具软件来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索,操纵有关的变量,观测和分析有关的数据资料。
比如学生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来探索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的关系,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利用电子表格、统计软件来帮助自己处理各种数据,分析其中的规律;另外网络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发现探索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
四、提出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习首先要从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
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中就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现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萌发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望。
五、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数学公式、法则、定理,能否利用这些概念完成题目的正确计算,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所提倡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随家长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并将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学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是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虚心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和同行们一起继续潜心研究,使数学教育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