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演变与会计发展
企业产权制度的演变与会计信息披露的演进
M ..0 9 20 Vo _ 8 No 2 l3 .
第3 8卷
第 2期
企业产权制度的演变与会计信息披露的演进
曹 霞 , 宇 曹
(.吉林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 1 吉林 长 春 102 2 3 04;.内 蒙古 师 范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 内蒙 古 呼和 浩 特 0 02 ; 10 2
指 出 , 业 活 动 实 际 上 是 不 同 要 素 所 有 者 的 合 作 过 企
程 , 种 合 作 能 利 用 彼 此 的 比 较 优 势 。 从 最 早 的 企 这
业 产 生 到 现 在 , 业 产 权 制 度 的 发 展 经 历 了 三 种 形 企
态 , 业 主 制 产 权 制 度 、 伙 制 产 权 制 度 和 公 司 制 产 即 合
权 制 度 是 由 于 业 主 制 企 业 的 扩 张 而 形 成 , 与 业 主 但
是 有 限 责 任 公 司 和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这 两 种 公 司 制 企 业
形 式 , 于其 筹 资 能 力 强 , 规 范 的 法 人 财 产 制 度 , 由 有
3 内 江 师 范 学院 审监 处 , . 四川 内江 6 11 ) 4 12
【 要]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组织的发展, 摘 企业产权制度经历了从业主制产权制度到合伙制产权制度, 再到
公 司制 产权 制 度 的演 变。 不 同 的 企 业产 权 制 度 对 会 计 信 息披 露 的 内容 有 不 同 的要 求 , 成 不 同 的特 征 。 而现 代 企 形
制 产 权 制 度 无 本 质 区 别 。 合 伙 人 共 同 出 资 、 同 经 共 营 , 益 共 享 、 险共 担 。但 仍 然 会 由 于 财 力 的 有 限 利 风 和 风 险 的 无 限 而 不 能 扩 大 经 营 规 模 , 终 被 新 的企 最
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总体演变和发展1993年以前,是分行业,分所有制的企业会计制度;1993—2001年,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以后,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为蓝本而制定的适用于除小型企业,金融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的会计制度我国自新中国成立总体上经历: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
今天主要介绍近17年来的演变发展属于第三阶段,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1、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点燃我国会计制度改革2、现代企业制度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引发我国会计风暴1992年11月财政部发布第一号企业会计准则和工业,农业,交通,铁道,民航,邮电,商品流通,理由和饮食服务,金融,保险,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等13个行业会计制度。
1998年,财政部颁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2000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制度》3、我国加入WTO是中国会计进一步向国际惯例其中经历了由部分到整体、由形式到实质的协调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会计制度规范的特色,反映了相关环境的要求。
对此可以分为形式协调(1993年—2000年)和实质协调(2001年以来)两个阶段。
(一)形式协调实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规范模式。
1992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十三个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于1993年7月1日起实行。
(二)实质协调我们之所以将1993年的会计制度改革称之为国际会计惯例的形式协调,是因为当时改革的内容主要限于会计等式、成本计算内容、会计报表体系等一些形式方面,仍然是会计制度受制于财务制度、“财务决定会计”模式下的会计制度改革,可以说只是簿记制度的改革,真正还会计制度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于一体并在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基本采用国际惯例的是2001年的会计制度。
所以我们将2001年会计制度改革称之为国际会计惯例的实质协调。
建国六十年会计制度演变
建国六十年会计制度演变1952年《国营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国营企业统一会计报表》《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暂行办法》此外,还按工业、交通、铁路、邮电、贸易和农林制定了六大业别的会计制度,其中仅工业企业的会计科目就设了25大类、149个一级科目和87个二级科目,设计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成本表等22种会计报表。
1952年底—1953年底《国营企业统一登记会计簿籍填制会计凭证办法》(我国发布的第一个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国营工业企业统一成本核算规程》《国营企业材料会计处理办法》《国营农业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国营供销机构统一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国营建筑包工企业施工单位会计处理办法》《国营建筑包工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1954年1月《国营工业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国营工业企业统一简易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国营建筑包工企业统一简易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私营企业会计制度》《中央主管部门所属公私合营企业基本业务标准账户计划及会计报表格式(草案)》《地方级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标准简易会计制度》。
《地方国营企业基本业务简易会计制度》《关于改进企业会计制度办法的通知》1958年6月《关于改革企业会计制度办法的通知》,明确了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三条基本方针:第一,保留1项制度:《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办法》第二,废止6项制度:《关于送审会计制度的几项规定(草案)》《国营工业企业统一成本核算规程》《国营企业基本建设投资及建筑安装工程成本核算通则(草案)》《国营建筑包工企业统一简易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国营建筑包工企业施工单位会计处理办法》《国营农场基本业务标准账户计划及会计报表格式和说明》第三,将12项制度由中央各主管部门和各地根据情况决定其继续使用、修改或者废止,包括《国营企业年度清查财产暂行办法》《国营企业统一登记会计簿籍填制会计凭证办法》《国营工业企业业务标准账户计划》《国营工业企业凭单日记账核算形式的标准账簿格式和使用说明(第二草案)》《国营工业企业材料会计处理方法》《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简易会计制度》《国营企业建设单位及国营建筑安装企业基本业务标准账户计划》《国营供销企业基本业务标准账户计划》《1958年度国营企业基本业务标准定期会计报表格式和说明》《1958年度国营企业建设单位及国营建筑安装企业基本业务标准会计报表格式的说明(基层企业适用部分)》《1958年度国营供销企业基本业务标准会计报表格式的说明》《地方级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简易会计制度》此后,财政部仅对省财政厅报送的地方企业会计报表格式和编报程序做统一规定,其他各种地方企业会计制度的拟定和审定均由省财政厅与同级企业主管部门协商确定。
浅议《企业会计制度》的突破与发展
次 将 非 货 币性 交 易 、 有 事 项 、 或 会 计 调 整 、关 联 方 关 系 及 其 交 易 等 较 成 熟 的 具 体 会 计 准 则 内 容 纳 入
规— — 由 国 务 院 发 布 的
务 会 计 报 告 条 例 》, 求 企 业 提 供 要
真 实 、 整 的 会 计 信 息 。 照 重 新 完 按 定 义 后 的 会 计 要 素 重 新 审 视 现 行 的 会 计 制 度 , 我 们 认 为 仍 然 存 在 着 与 会 计 要 素 定 义 不 符 的 地方 。 2随 着 我 国 加 入 国 际 会 计 师 . 联 合 会 , 成 为 国 际 会 计 准 则 委 员
19 — 19 9 2 9 3年 , 两 制 两 则 ” “
一
/
的 发 布 和 实 施 ,实 现 了我 国会 计
李
桂
核 算模 式 的 转换 , 即 由适 应 于 高 度 统 一 的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的 财 务 会 计 核 算 模 式 转 换 为 适 应 于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财 务 会 计 核 算
会计核 算行为 , 实 、 整地 反映 企业 的财务 状 况 . 真 完 经 营 成 果 和 现 金流 量 ,提 高 企 业 的 会 汁 信息 质 精 具 仃 深
远 的 意 义 , 为我 圈 拥 入 世 贸组 织 后 . 快 实 现 会 汁的 也 尽 困际 接 轨 奠 定 _ 良好 的 荩 础 『 .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是伴随人类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在人类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中,人们为了取得生产经营成果,必然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生产经营者一方面要关心劳动成果的多少,另一方面也关注劳动耗费的高低。
因此,人们在推动生产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同时,必然也必须对经营成果和劳动耗费进行确认与计量,并加以比较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和推动。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而狩猎,狩猎有所得亦有所耗。
人们要对狩猎成果和发生的耗费通过“结绳”、“刻石”等方法加以计数,这是会计最早的萌芽。
那时会计还是生产职能的“附属工作”。
后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有了剩余产品,人们为了积聚财富,开始了交换并有目的地节约耗费,实现收益最大化。
为了实现这一经营目标,人们认识到必须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系统地确认与计量、记录、分析和比较,这时,会计就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独立的职能,这就是会计的产生。
我国会计的基本成型是在西周时期,(时间约公元前1040 年左右), 那时开始有了较为固定的记录方法和程序。
最早的会计记录,可以追溯到商代中期,从商王武丁时期甲骨上的会计记录看,时间比西周时期的会计还要早200年左右。
博览中外,会计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总体来看,其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时期。
(一)古代会计从一般意义上讲:古代会计,就是记账、算账。
作为称呼,亦即过去人们所说的“账房先生”、“账房师爷”。
古代会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旧石器时代中期至封建社会末期。
其会计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原始计量记录、单式簿记和初创形态的复式记账等。
这个期间的会计所进行的计量、记录工作一开始是同其他计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的,经过一定的发展后,才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一定方法,成为一种独立的记录与计算工作。
(二)近代会计近代会计,是在古代会计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具有一套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方法体系的会计。
新旧会计制度比较
新旧会计制度比较会计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关于企业财务记录和报告的规则和准则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会计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在这个过程中,新的会计制度与旧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比较,以更好地满足财务信息的需求和提高企业透明度。
1.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旧的会计制度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
通常由政府主导并在不同行业和企业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新的会计制度中,通常由独立的专业机构或会计标准委员会制定会计准则,并由企业自主选择是否采用。
这种改变使得会计准则更加权威和专业,有利于提高透明度和比较性。
2.会计信息的内容和披露新的会计制度更加注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除了常规的财务报表,新制度还要求披露额外的非财务信息,如企业的社会责任、环境影响等。
这些信息的披露有助于利益相关者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风险。
3.会计核算方法和原则旧的会计制度通常使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原则,如历史成本法和资金积累法。
而新的会计制度更加倾向于使用现代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原则,如公允价值计量法和成本概念法。
这些方法和原则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真实的价值和风险。
4.会计信息的审核和审计旧的会计制度通常依赖政府部门进行会计信息的审核和审计。
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存在较大的风险。
而新的会计制度通常要求企业聘请独立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会计信息的审核和审计。
这种改变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信度。
5.会计信息的国际比较旧的会计制度通常是基于国内的经济环境和法律要求制定的。
这就导致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
新的会计制度更加注重国际比较的需要,通常会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基准。
这种改变有助于提高国际比较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新的会计制度相较于旧的会计制度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会计信息的内容和披露、会计核算方法和原则、会计信息的审核和审计以及会计信息的国际比较等方面进行了改变和更新。
会计制度变更的历程(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制度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反映,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会计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本文将从我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变、主要变革内容以及变革的影响等方面,对我国会计制度变更的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我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变1. 早期会计制度我国会计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会计主要是以官府为主,负责国家的财政收支。
到了秦朝,我国开始出现了以货币计量的会计制度,这是我国会计制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 民国时期会计制度民国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受到了西方会计制度的影响,开始引入借贷记账法、成本计算等方法。
同时,我国也颁布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如《会计法》、《审计法》等,为会计制度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3. 新中国成立后的会计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1950年,我国颁布了《会计制度准则》,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会计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引入了现代会计理论和方法。
三、我国会计制度的主要变革内容1. 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借鉴国际会计准则,逐步建立起了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体的会计准则体系。
2006年,我国正式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形成。
2. 会计核算方法的改革(1)借贷记账法的推广: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借贷记账法,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收付记账法。
(2)成本计算方法的改进: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先进成本计算方法,如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等,提高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3. 会计信息披露的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会计制度在信息披露方面进行了以下改革:(1)加强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要求:要求企业按照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并对外披露。
(2)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要求企业披露关联交易、重大事项等信息,以保障投资者权益。
【最新精选】西周的财计制度与当代企业财务制度比较
西周会计制度与现代会计制度的异同据记载,西周,唐宋,明清,是我国官厅会计发展最好的三个阶段。
然而,在西周之前,也出现了相应的的履行会计职能的机构,但是设置不很完善。
随着西周时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周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需要,建立的专门的会计机构,促进了会计的长足发展。
此外,审计制度也出现了最初的模型,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独立的审计机构——宰夫。
于是,官厅审计和内部审计同时在一个国家里产生。
而在西周出现如此机构完备,分工细致的财计体系,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上也实属罕见。
要了解西周与现代的异同点,我们必须先了解西周会计制度的形成于发展。
西周(公元前1134年-公元前771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末期,技术的发展总体上来说,不如商朝迅猛。
但“土制原范铸币法”的出现,使货币成为流通中的一种普遍手段,这为商业的进一步繁荣创造了条件,从而为会计思想的发展出现高潮奠定了基础。
从制陶技术来讲,西周不如商朝,但陶器已广泛的应用在建筑方面,砖瓦是西周制陶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制作青铜器的技术来看,西周的技术仍然是承袭商朝,只是种类更多,作坊规模更大;值得一提的是西周的制车业和漆器技术,特别是制车业“反映出西周已有比较发达的木器工业、铜器工业、漆器工业、皮革工业等,同时也反映出制车的这些行业之间,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协作关系。
”,工业制造部门已经呼唤会计来促进技术的发展。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
神权在政治体制中已逐渐淡出,继之而来的是王权统治的进一步加强。
王权思想指导的产权结构特征是“总合的统一体表现为更高的所有者或唯一的所有者” ,周王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除了自己占有一部分土地外,他把大量的土地按照血缘关系或功劳大小,分封给同姓亲属和有功之臣。
到西周中后期,分封制下的士大夫占有的土地逐渐演变为具有私有产权性质的特征,会计作为核算工具也必然反映这一产权变化的性质。
这一时期的“官厅会计”思想已相当完备。
尽管有关《周礼》的成书年代说法不一,但其还是能够反映西周时期基本的社会制度状况,是考察这一时期官厅会计思想的主要依据。
会计制度文献综述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制度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经济活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通过对会计制度相关文献的综述,梳理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1.建国初期(1949-1978年)建国初期,我国会计制度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以计划经济为主。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主要以反映和监督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为主要任务,会计核算方法简单,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2.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会计制度开始逐步与国际接轨。
198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的法律地位得到确立。
此阶段,会计制度在核算方法、财务报告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1993-2008年)1993年,我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计制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此阶段,我国会计制度在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1992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4.深化会计制度改革时期(2009年至今)2009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进入深化阶段。
此阶段,我国会计制度在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方面不断完善,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
三、我国会计制度现状1.会计准则体系逐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形成了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包括《小企业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
2.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
企业财务报告披露内容更加全面、真实、准确,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3.会计监管体系逐步健全我国会计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包括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多层次、多角度的监管体系。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发展
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发展会计制度是一国经济管理体系的基础性制度之一,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变、主要改革举措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一、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的会计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财务管理制度。
然而,现代会计制度在中国是近代以来的产物。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开放与现代工业的兴起,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会计制度来规范财务管理。
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了最早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会计制度的制定与改革一直不断进行着。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会计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1985年,中国出台了第一部《会计法》,这标志着中国会计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会计规范,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制度体系。
二、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1. 会计准则体系建立: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起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
中国先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等一系列会计准则,以规范企业的财务报表编制与信息披露,提升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与可比性。
2. 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中国加强了财务报告审计和会计师执业监管,提升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
同时,推动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3. 全面推进会计电算化: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结合,推动企业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的电算化。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推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
4. 会计监管体制改革:中国对会计监管体制进行了重要改革,建立了独立的会计监管机构。
成立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会计学会等专业机构,推动会计职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职业发展。
现代会计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现代会计制度的发展与演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制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现代会计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一、会计制度的起源会计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古代商人为了管理经济活动,开始使用简单的会计方法记录交易和财务信息。
然而,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落后和技术的不发达,会计制度还比较简单和原始。
二、现代会计制度的出现现代会计制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
工业革命和现代企业的兴起,给了会计制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复杂的业务需求,对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促使了会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演进随着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更多的会计准则。
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始制定适应本地经济环境的会计准则,以满足企业和投资者的需求。
例如,美国制定了美国通用会计准则(US GAAP),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制定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四、信息技术对会计制度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会计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电子会计系统的出现,实现了会计信息的自动化和集中管理,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效率。
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对会计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五、会计制度的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会计制度的国际化成为一个主流趋势。
许多国家逐渐采用国际会计准则(IFRS)来规范企业的财务报告。
这种趋势促进了跨国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六、会计伦理与法规的重要性随着会计制度的发展,会计伦理与法规的制定和遵守变得越来越重要。
诚信、准确性和透明度是现代会计制度的基石,维护良好的会计伦理和遵守相关的法规对于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至关重要。
七、会计制度的未来趋势未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制度将继续演变。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改变会计信息的处理方式和会计人员的角色。
同时,对会计信息透明度和可信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总结:现代会计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的进步,也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更准确、更可靠的财务信息,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会计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财务管理实践。
在古代社会,人们开始认识到需要一种系统记录和控制财务活动的方法。
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人们需要更精确和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
在古代,会计制度主要是通过书面记录来实现。
例如,在古埃及,人们用纸草书写财务信息;在古希腊,人们使用石版书写财务记录。
这些古代会计制度的存在表明人们对财务管理的需求逐渐增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会计制度也逐渐演变。
在中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国是欧洲最早实行双重簿记制度的地区之一。
这一制度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活动,并成为后来现代会计的基础。
到了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商业活动日益复杂化,
会计制度也面临新的挑战。
当时的英国商人认识到需要更精确和科学的会计准则,于是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规范,使会计制度更加规范和透明。
20世纪初,会计制度开始向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国
际贸易的增长,人们认识到需要制定一套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以便于跨国企业的财务报告比较和分析。
于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1973年成立,开始制定国际会计准则。
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这是一个全球会计准则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越来
越多的国家采用IFRS作为其财务报告准则,会计制度的国际
化进程加快。
当前,各国的会计制度正朝着更加国际化、标准化和透明的方向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IFRS,以便于国际比较和投资者对跨国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理解。
同时,各国也在不断完善本国的会计制度,以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70年企业会计制度变革与实务创新发展
新中国70年企业会计制度变革与实务创新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与实务创新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企业会计制度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计划经济的需要,我国推行了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同时也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
1953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试行办法》。
此后,我国又相继出台了《企业会计规则》、《企业会计制度》等文件,逐步完善了企业会计制度。
1993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试行)》,并于2006年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全面修订。
企业会计实务的创新。
在企业会计制度变革的基础上,我国的企业会计实务也得到了创新发展。
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会计实务正在实现从传统的手工纸质会计到电子化、网络化的会计。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会计实务更加高效、便捷和准确。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使得企业财务数据能够实时生成和分析,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会计职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会计人员从一开始仅仅从事企业会计记录和报表编制工作,逐渐发展为企业的财务顾问、内部控制和审计等工作。
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职业准则,规范了会计人员的行为和职业道德。
企业会计的国际化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加入了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并开始与国际接轨。
2007年,我国正式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整体财务报表与编制》。
此后,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越来越接近,并于2021年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版》。
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更加国际化,为企业与国际接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70年来,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在改革与实务创新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和审计等。
我们应该继续深化会计制度改革,提高会计实务水平,使企业会计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会计发展历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会计改革必须与经济改革同步进行,实行会计模式的重大转变,以促进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以下为我们小组对于我国会计发展历程的回顾以及如何更好发展会计行业的总结和建议:一、回首中国会计三千年沧桑史回首中国会计三千年的发展史,是漫长而曲折的,充满了艰辛。
(一)、中国“会计”一词的最早出现中国会计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果说原始的计量记录行为始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那么,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中国会计,已于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250年左右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就初具规模。
那时,中国就有了“会计”的称谓,并认识到,会计工作是一项由零星核算到汇总核算再到三年大计的系统过程,这一系统过程应当真实、恰当。
西周设置了专门负责会计工作的"司会"官职,它与专门负责财物保管工作的官职“小宰”有明确的分工。
会计部门内部设“司书”、“职内”、“职岁”、“职币”四种官职分别执掌财务与出纳。
周朝还制定了一些财计管理制度,如收支报告制度、交互考核制度,以及宰夫所行使的就地稽察制度等。
在周代,会计一词已有了比较明确的含义,即所谓“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周代的官厅会计,不仅采用了类似凭证(当时的“书契”、“官契”等)、帐簿(当时的“籍书”)和“三柱结算法”等专门方法,而且有了叙事式会计报告(如《周礼》中讲的"日成"、“月要”和“岁会”报告)。
随着封建经济关系的产生、发展,中国会计有了长足的发展。
战国至秦汉时期,官厅财计组织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构成一个经济管理系统。
以"编户制度"、“上计制度”以及国家财政收支和皇室收支分别管理制为主干的财计制度的建立,以及秦汉御史监察制度的建立,是封建国家经济集权的重要体现。
以“入、出”为记帐符号,以上入下出为基本特征的单式入、出记帐法的形成,以“入-出=余”为基本公式的三柱结算法的普及运用,以及在战国中后期会计帐簿设置分为“恒籍”(汇总登记的会计籍书)、“苑籍”(专门登记厩苑的会计籍书)进行分类核算等,奠定了中式会计方法的基础。
企业制度演变与会计发展
企业制度演变与会计发展付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00070)【摘要】企业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一定时期企业制度变迁的推动或制约,而会计发展水平又反过来影响企业制度的经济效率。
本文回顾并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制度变迁与会计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会计发展根本动因,试图为完善会计制度建设,促进企业会计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企业制度会计发展产权关系企业治理政府主导企业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一定时期企业制度变迁的推动或制约,而会计发展水平又反过来影响企业制度的经济效率。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不断催生对会计的新需求,最终导致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系统分析和回顾企业制度变迁与会计制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深入认识会计功能演变规律,完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等效的基本策略与基本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阶段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制度演变的特征,考察了各阶段企业制度演变对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探求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企业制度变迁与会计发展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分为市场化企业制度的早期探索、企业制度的产权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三个阶段。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各个阶段,会计都得到了相应发展。
(一)市场化企业制度的早期探索与会计发展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推进史无前例的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之初,党中央即明确地提出我国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改革方针。
“对外开放”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引进外资,组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等外资企业;而“对内搞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则是探索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市场化。
这一过程失约持续到1992年。
1.外资企业的组建与会计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利用外商投资的工作取得了进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合称“外资企业”)纷纷出现。
当时,我国国有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在单一的企业所有制,即国家所有制基础上,采用的是统收统支体制下的资金平衡理论。
会计的历史与发展
会计的历史与发展会计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和技术,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会计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本文将通过回顾会计的历史和探讨其发展,来了解会计领域的演变和重要性。
一、古代会计的起源古代会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们开始将物品和资源进行记录和管理。
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明中,已经有了相应的会计制度和方法。
例如,古巴比伦的玛尔杜克法典就规定了贸易商人应该如何记录交易和计算利润。
古代会计主要依靠文字和符号的记录来进行。
在这个时期,会计的目的是为了记录和监控财务活动,并提供给君主和税务官员进行审核和税收征收。
二、欧洲中世纪的会计欧洲中世纪时期,会计的发展逐渐与商业和贸易的兴起相联系。
商业行为的增加导致了对财务记录和报告的需求增加,这促使会计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时期,意大利成为了会计的中心,他们发展了双簿记制度,即“借方”和“贷方”记录方式,这为后来现代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会计的发展现代会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
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司的兴起使得公司会计成为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时期,会计需要更加准确和可靠地记录和报告财务信息,以满足股东、政府和投资者的需求。
19世纪,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会计协会和学术机构开始兴起,并制定了一系列会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
例如,1869年成立的英国特许会计师公会(ICAEW)成为了现代会计职业的里程碑。
20世纪的会计发展主要集中在会计信息技术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方面。
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会计处理和管理财务信息变得更加方便和高效,同时也催生了电子化会计的兴起。
此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制定和推广,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财务报告更加统一和可比较,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四、会计的重要性会计作为一门工具和技术,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不仅为企业和组织提供了财务信息,帮助他们做出决策,还为政府和投资者提供了评估和监控经济活动的依据。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
会计的历史演变过程会计,这一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社会现象由来已久,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产物。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进行生产,同时对生产活动进行计数。
人类从学会计数开始就产生了会计的萌芽。
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数量方面,还知识凭头脑去记忆,后来就逐渐发展到使用各种符号和标志。
例如,在树干上,在石头上,刻画各种实物的形象。
经过漫长的岁月,数量的计量由简单趋向于复杂,加上文字的出现,这给会计记录带来很大的方便。
从此以后,使用文字来记录实物的数量。
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很长时间内,人们所关心的还是生产本身,会计还不占重要地位,因此会计还知识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可能有专职人员去担任会计工作,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劳动产品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剩余产品后,这种情况才可能得到改变,开始有可能和必要吧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带有一定程度独立性的会计工作,这是会计管理的雏形。
这种变化初步改变了会计工作的地位,从附带的职能变为独立的职能,逐渐发展到承担生产管理的人物,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会计之所以从生产的附带职能变为独立的职能,主要是由于产生了商品货币。
从此,社会在生产过程中一切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和叫唤都要通过货币来计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理论、方法、程序和组织模式,也从简单到复杂,并逐步完善起来。
因此,会计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及由此产生经济管理的需要分不开的。
会计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会计这一个古老的名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远在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之间的西周时代就已出现“会计”一词。
会计规范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历史背景与重要里程碑
会计规范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历史背景与重要里程碑会计规范制度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具,对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会计规范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历史背景以及其中的重要里程碑。
一、古代会计规范制度的初步形成古代会计规范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代文明社会。
当时的贸易活动日益频繁,人们开始需求一种记录和监督贸易交易的方法。
这使得会计在这个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早期的会计规范制度主要是由政府或行业组织制定并实施的,以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二、欧洲中世纪的会计规范制度发展在欧洲中世纪,会计规范制度逐渐由政府机构掌控。
12世纪,意大利威尼斯成为商业中心,威尼斯共和国开始制定和执行关于商业会计的规范。
同时,其他欧洲国家也开始发展出一套适用于自身国情的会计规范制度。
三、工业革命对会计规范制度的影响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得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会计工作的复杂性大大增加。
这促使国家和行业组织加强对会计规范制度的监管。
同时,亚当·斯密等学者开始提出更为系统和科学的会计理论,推动了会计规范制度的发展。
四、现代会计规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会计规范制度变得更为复杂和全面。
各国政府开始建立自己的会计准则机构,以制定并实施符合国情的会计规范制度。
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成立,推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推广。
五、重要里程碑1. 1930年,美国推出了首个全面的会计准则,即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PB)发布的《会计原则》。
这一准则对全球会计规范制度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2. 1973年,英国公司法委员会(Cohen委员会)发布了《企业财务报告准则》,成为欧洲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里程碑。
该准则引导了欧洲国家的会计规范制度制定。
3. 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发布了第一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这标志着全球范围内会计规范制度的统一与整合。
总结:会计规范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会计规范制度逐渐从简单的记录工具发展成为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引言:随着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小企业会计制度研究的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发展: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根据文献中的研究,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经历了从旧制度到新制度的演变过程。
旧制度主要以税务管理为导向,他们会计信息的主要用户是税务部门,所以主要关注税收征收。
而新制度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政府希望小企业能够提供更准确、更规范的会计信息,以此来提升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特点:根据文献中的研究,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有着明显的特点。
首先,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简化和灵活性。
相比较大企业的复杂会计制度,小企业的会计制度更加简化,更注重实用性。
其次,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范性和灵活度之间的平衡。
既要符合国家会计准则的规定,又要适应小企业的特殊需求。
第三,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展变革与企业规模的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小企业规模的增大,会计制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严格。
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在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根据文献中的研究,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成本较高。
由于小企业资源有限,他们很难承担高昂的会计制度实施成本。
其次,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滞后性。
由于小企业的特殊性,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
第三,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合规性不高。
由于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导致他们在合规的问题上面临很大的困难。
结论:通过对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我们了解到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小企业会计制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它所存在的问题。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简化小企业会计制度,降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成本,并提高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合规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制度演变与会计发展付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00070)【摘要】企业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一定时期企业制度变迁的推动或制约,而会计发展水平又反过来影响企业制度的经济效率。
本文回顾并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制度变迁与会计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会计发展根本动因,试图为完善会计制度建设,促进企业会计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企业制度会计发展产权关系企业治理政府主导企业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一定时期企业制度变迁的推动或制约,而会计发展水平又反过来影响企业制度的经济效率。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不断催生对会计的新需求,最终导致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系统分析和回顾企业制度变迁与会计制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深入认识会计功能演变规律,完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等效的基本策略与基本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阶段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制度演变的特征,考察了各阶段企业制度演变对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探求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企业制度变迁与会计发展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分为市场化企业制度的早期探索、企业制度的产权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三个阶段。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各个阶段,会计都得到了相应发展。
(一)市场化企业制度的早期探索与会计发展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推进史无前例的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之初,党中央即明确地提出我国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改革方针。
“对外开放”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引进外资,组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等外资企业;而“对内搞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则是探索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市场化。
这一过程失约持续到1992年。
1.外资企业的组建与会计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利用外商投资的工作取得了进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合称“外资企业”)纷纷出现。
当时,我国国有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在单一的企业所有制,即国家所有制基础上,采用的是统收统支体制下的资金平衡理论。
而西方国家不实行统收统支体制,也没有与之相应的资金平衡表。
由于这套基于计划经济资金平衡体系的会计报告不能反映投资者对企业的投入与利润,外商难以理解,以致影响了外商来华投资。
为了落实“对外开放”的方针,吸引国外投资,迫切需要按照国际惯例对我国会计制度进行改革。
经过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反复讨论研究,财政部于1985正式发布实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此后又连续发布了与此有关的补充规定和在此基础上制订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制度。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参照国际惯例制订的企业会计制度,在新中国会计制度史上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次采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等世界通用会计报表体系;第一次使用“资本”、“股利”、“票据”、“无形资产”等过去被认为与社会主义企业格格不入的会计概念;第一次采用国际通用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第一次按照资产、负债、资本、成本、损益区分会计核算内容(会计科目分类);第一次采用客观性、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实际成本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一致性等会计原则;第一次采用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第一次采用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等。
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时候,我国经济体制尚处在“计划经济为主,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的改革初期,企业制度与经营方式在诸多方面仍保留着计划经济管理的特征,亦不具备资本市场等市场经济的条件。
“外资企业”的性质和经营方式与当时的国有企业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根本在于其产权关系与国有企业不同。
比起国有企业来,外资企业的产权关系清晰,投资各方权利、责任、义务明确,企业有着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身份。
外资企业的产权关系对会计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会计界定并维护投资各方的产权利益,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过程与结果,报告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责任。
从本质上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适应了“对外开放”的改革需要,体现了产权关系对会计的重要影响,体现了会计反映和保护新型产权关系的功能。
从会计发展的历史过程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参照国际会计惯例制订的全新的会计核算制度”,为我国此后的会计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标志性意义。
2.国有企业早期市场化探索与会计发展“对内搞活”的方针引导了我国国有企业制度的市场化探索。
我国企业制度早期的市场化探索从向企业放权让利开始,企业逐步摆脱政府的集权式管理,逐步成为独立自主的、具有活力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主要的企业改革措施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润留成、企业经济责任制、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等。
但是这一期间的种种改革又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进行的,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在保留政府计划管理和控制的前提下,放开搞活国有企业,企业改革的实质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部调整政府与企业的管理权限和利益分配关系。
由于该时期的企业改革尚未触及到企业的根本制度,所以当时除“外资企业”之外的企业会计建设也就着重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会计管理,恢复在文化革命中被破坏了的正常工作秩序(如1980年、1985年、1989年分别重新公布和修订《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二是为适应企业改革的需要,在不触动原有会计框架体系的基础上,对会计核算的某些环节进行更改(如1984为了加强企业成本核算发布的《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1985年为了改进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发布的《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等)。
这一期间陆续公布的一些会计制度、规定尽管是为了适应当时企业改革的需要而对原有作法做出了局部改变,但总体讲仍然保留了旧的框架与模式,基本是根据改革中企业与国家之间财务关系的调整,对原有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种类进行某些增减,体现的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
(二)企业制度的产权改革与会计发展企业制度的产权改革阶段指的是1992年至2002年。
该期间的企业改革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走上了一条全新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道路。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产权制度是维系和稳定商品经济社会条件下经济秩序的有效手段,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992年至2002年这一段期间,是我国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明确提出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体现出两大突出的特征:第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则首先要具备清晰、完善的产权制度。
第二,开展所有制关系的调整,形成了一系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制度与经济布局,主要重大措施包括: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经济制度;以股份制为主,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重新确立国有经济的战略定位,实施对国有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地区和企业陆续开展了通过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产权,创建新型企业制度的尝试,并得到中央的肯定。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各地的股份制试点掀起了高潮。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就是要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决议具有历史意义地提出,为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自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被正式确定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突破传统的公有制理论,提出要大力发展股份制,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
该决议还指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使国有经济在影响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
为配合国有企业改革,我国资本市场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发展,企业融资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企业的产权关系出现重大变化,企业制度变迁特征突出。
围绕和服务于企业制度变迁,这一期间的企业会计发展取得诸多重大成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出台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简称“股份制会计制度”,含《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1992年)》(简称《92年准则》)。
股份制会计制度是专门为股份制企业制订,适用于股份制这一现代组织形式企业的。
股份制会计制度满足了股份制企业产权核算和权益维护的需要,对股东权益的表达更为准确、完整,在企业权益界定(准确反映股东权益和债权人权益、不同股东的权益)、资金使用(废除资金“三段式”)、利润如实反映(缩短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允许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采用制造成本法)、报表体系(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合并报表、报表附注)等方面表现出与原国有企业会计制度的不同,是一种适应企业新型产权关系要求的会计制度。
作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开端,《92年准则》是针对国内大多数企业制订的。
该准则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核算方法(如采用制造成本法、应收账款坏账核算的备抵法、快速折旧法)和国际通行的报表体系,基本统一了各行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92年准则》在我国企业会计发展史上作用深远,但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实行了一系列维护投资者权益的资本保全制,从而满足了改革后企业制度对产权关系的核算需要。
为了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企业核算的需要,使会计准则得以实施,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又在《92年准则》的基础上陆续发布了16项具体准则,它们与《92年准则》(基本准则)一起,形成了我国那个时期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与会计发展2002年11月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了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决议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在上述决议的指引下,此后的企业改革延续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以产权制度的完善为主线,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将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推向了深入,具体说,企业层面的改革重点是完善公司制、股份制,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治理层面的改革重点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宏观层面的改革是建立一套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与此同时,这段时期中国经济进一步加快了与世界的对接,正式签署协议加入世贸组织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