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三字经教案上课讲义
一年级(上)传统文化《三字经》教案

课时计划
第1 周第1 课(章、单元)第1节第 1 课时年月日
课时计划
第2周第2 课(章、单元)第2节第2 课时年月日
课时计划
第3 周第3 课(章、单元)第3节第3 课时年月日
课时计划
第4 周第4 课(章、单元)第4 节第 4 课时年月日
课时计划
第5 周第5 课(章、单元)第5节第5 课时年月日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6 课时年月日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7 课时年月日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8 课时年月日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9 课时年月日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10 课时年月日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11 课时年月日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12 课时年月日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13 课时年月日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14 课时年月日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15 课时年月日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16 课时年月日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17 课时年月日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18 课时年月日。
一年级上册三字经教案精讲(1)

xiàoyúqīnsuǒdāng zhí
孝于亲 , 所当执。
2、各种形式的读,达到成诵。
三、领悟内化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教学效果: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能把第九小节的内容读通顺,并理解意义。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
第四课窦燕山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背诵第四节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体会《三字经》中积极的义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
学习第四节、读通顺、了解其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互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读、背第三节的内容并引出本课。
二、读文感悟
1、出示内容,师领读,学生自由读。
教学内容
第十三课三才者
学目标
1 、通过朗诵、背诵第十二节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体会《三字经》中积极的义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
学习第十三节、读通顺、了解其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互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读、背第十二节的内容并引出本课。
二、读文感悟
sāncáizhětiāndìrén
三才者 ,天地人。
sān guāng zhěrìyuèxīng
三光者 ,日月星。
2、各种形式的读,达到成
三、领悟内化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教学效果: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能把第十三小节的内容读通顺,并理解意义。
三字经教案精选6则

三字经教案精选6则教案一:《三字经》第一章“人之初”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三字经》第一章“人之初”详细内容:讲解“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的含义,以及后续的“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三字经》第一章;2. 让学生理解“人之初,性本善”的教育理念;3. 培养学生热爱经典,热爱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人之初,性本善”的哲学意义;2. 重点:背诵第一章,理解并实践“教之道,贵以专。
”的教育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三字经》文本;3. 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孟母三迁”的故事,引出“人之初,性本善”的教育理念;2. 讲解:详细讲解“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的含义,以及“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的教育原则;3. 背诵:带领学生逐句背诵第一章;4. 实践: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学所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教之道,贵以专。
”的教育原则。
六、板书设计1. “人之初,性本善。
”2. “性相近,习相远。
”3. “苟不教,性乃迁。
”4. “教之道,贵以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的教育理念,并分享一个生活中的实践案例;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经典著作,如《弟子规》、《大学》等,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案二:《三字经》第二章“ swei zi shi jia ”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三字经》第二章“swei zi shi jia”详细内容:讲解“swei zi shi jia,xiao jing zi you”的含义,以及后续的“ren zai shi jia,sheng shi ren you”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三字经》第二章;2. 让学生理解“swei zi shi jia,xiao jing zi you”的教育理念;3. 培养学生热爱经典,热爱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字经》教案(精选13篇)

《三字经》教案(精选13篇)字经教案篇一一、班会主题《三字经》学历史二、题目诵《三字经》通圣人礼三、活动目的1.通过诵读《三字经》使学生明理、立志,养成良好习惯。
2.学习其中的小故事,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3.用《三字经》中的事例指导学生日常言行。
四、活动准备1.学生自己阅读《三字经》,理解其中的含义。
2.在班内组织学生交流《三字经》学习心得与感受。
五、活动过程(一)初步了解《三字经》的作者、背景假期中,全班同学要通过不同形式查阅《三字经》的作者以及简介,可以通过网络也可以阅读书籍,对《三字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查阅资料,了解《三字经》的释义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三字经》的释义,背诵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三)学习《三字经》中的小故事可以一个人或多个人自愿结合,在假期中练习《三字经》哲理故事的表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家人听,用自己的笔写下对故事的理解,还可以配上优美的图画。
1.讲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有一个深爱他的好母亲。
其实,天下的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
爱表现在父母身上是那样的真切。
父母的爱是遮雨的伞,父母的爱是一阵清凉的风,父母的爱是滴落的泪水……2.讲故事“黄香温席”。
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那我们应该怎样回报他们呢?《黄香温席》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吗?那拳拳的赤子孝心感动了多少炎黄子孙!3.表演情景剧《孔融让梨》,学习谦让美德。
晚辈孝顺长辈的一片赤子之心令我们感动,长辈教子有方的故事又让我们深知父母的一片苦心。
兄弟姐妹之间又应该是怎样的爱呢?我想问问大家,作为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对待兄弟姐妹?4.结合三个故事谈一谈你的体会,写下学习、表演体会。
(四)人人明道理学做人1.与父母交流《三字经》中不懂的部分文字。
2.说一说平时我们的日常言行应该怎样做。
(1)在遇到与兄妹争执时……(2)在遇到与父母意见有分歧时……六、活动延伸1.续编、续写、创作属于自己的,能够规范自己言行的“三字经”。
《三字经》教案

《三字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三字经》第一章:“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主要讲述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们的天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习性会逐渐变得不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三字经》第一章;2.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第一章的含义;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熟练背诵《三字经》第一章,理解并掌握第一章的含义。
难点:理解“性相近,习相远”的含义,以及如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课本《三字经》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三字经》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课文朗读(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字经》第一章,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律和节奏。
3. 内容讲解(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第一章的内容,特别是“性相近,习相远”的含义,结合实际生活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一观点。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提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与“性相近,习相远”相关的小故事,让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是如何践行这一观点的。
6.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解和例子。
六、板书设计板书《三字经》第一章板书内容: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性相近,习相远”的含义。
答案:性相近,习相远意味着人们的天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习性会逐渐变得不同。
2. 请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践行“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的。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三字经》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三字经》第一章的内容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
《三字经》教案(精选13篇)

《三字经》教案(精选13篇)《三字经》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引导同学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六组经文。
逐步了解《三字经》的语言特点。
2.通过搜集资料、诵读经文积累相关历史典故,对同学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育同学对国学经典的诵读爱好。
教学重难点1.诵读《三字经》原文,积累相关历史典故,并了解其语言特点。
2.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育同学对国学经典的诵读爱好。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预备1.课前将《三字经》部分原文印发给同学,要求同学通读经文,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三字经》视频资料、歌曲。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播放歌曲《三字经》,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通过跟唱也对前六组经文进行了复习。
同学们,今日这节课老师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三字经》了,还记得咱们学习经典的口号吗?(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二、学习经文“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悌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1.同学自由读,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读,一人读一行,订正字音。
3.练习读,把金文读熟。
同桌对读,小组赛读,开火车读等形式。
4.指出节奏韵律。
拍手诵读,争取会背。
5.思索:通过这六组经文,你知道了什么?2 多媒体相机出示:《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两个故事,同学仔细听,再谈想法。
6.边读边品再读经文。
三、拓展延长:1、通过今日的学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经文对你的指导,如:怎样孝敬父母、兄弟友爱。
2、学习儿歌《谦让歌》《谦让歌》好儿童,要谦让,好处、便利,我不抢,要学孔融把梨让,先别人,后自己,人人夸我“你真棒”!四、同学们,老师告知过大家要“学以致用”,学习学问就是要用的,所以今日我们说到就要做到。
要到什么呀?(同学答:孝顺,友爱,谦让等)对,从现在开头就让我们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吧!同学们,“雅言传承中华文明,经典浸润精彩人生”,让我们抓紧时间学习《三字经》吧,由于我们要“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
一年级三字经教案

一年级三字经教案【篇一:一年级上册三字经教案】教师备课本姓名:王利敏学科:校本课程年级:一年级上册日期:2016 年 8月 24 日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教学设计【篇二:一年级阅读《三字经》社团教案】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一讲一、授课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2.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三、授课基本内容1.《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2.本课时授课内容如下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3.结合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关于人性善恶的辩论4.详细讲解课程内容,贯穿与内容相符的小故事,提高可听性,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四、授课提纲1.导入(10)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老”,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从一个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得表现,我们就能大致推断出他将来是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能不能有出息。
这是因为人的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目标,我们只有对自己的将来有了设想,才有前进的方向。
[提问:我们大家的理想是什么呢?长大了我们要做什么?] 我们有演员、有科学家、有企业家,不管我们将来做什么,只要我们现在照着这个目标去做,并一直坚持,就有实现的一天。
我们都一定会有一个共同点,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用的人。
我们怎么才能做才能让自己现在是个老师父母和同学都喜欢的好孩子,将来长大了谁都愿意和你做朋友呢?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2.诵读新句子:(2)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3.讲解句子,阐释概念(30‘):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一年级三字经(国学)教案上册

一年级三字经(国学)教案上册一年级《三字经》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熟读背诵“融四岁能让梨弟___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2.能熟读背诵“___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3.能理解所背内容的意思,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熟读背诵“人之初……断机杼”。
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所背内容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老师: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幼儿园背诵的《弟子规》吗?谁能说说《弟子规》的主要内容?1.学生回答《弟子规》的主要内容。
2.今天我们要研究《三字经》,这是一本让我们懂得很多道理和知识的书。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三字经》。
二、研究新课1.出示:“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相远。
”2.指名读句子,强调“善”的读音。
3.老师范读句子,学生思考句子的意思。
4.同桌根据注释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5.指名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6.老师解释句意:“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研究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7.带着对句子的理解熟读句子。
8.找小老师领读句子。
9.检查背诵情况。
三、感受启示1.我们已经背诵了经典名句,谁来说说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2.学生根据注释说出自己的启示。
老师强调人性本善,但必须从小好好研究,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研究新知1.出示“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2.回忆总结刚才的研究方法:熟读名句,理解含义,检查背诵,得到启示。
鼓励学生采用此种方法小组内自主合作研究。
1)老师检查研究效果。
2)出示:“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3)指名读句子,老师强调“杼”的读音,解释“机杼”的意思。
4)老师范读句子,学生思考句子的意思。
5)同桌根据注释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6)指名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7)老师解释句意:“战国时期,___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___有个好的研究环境。
有一次___逃学,___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育___。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案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三字经》的第一至第三章,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2. 第二章: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3. 第三章: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字经》第一至第三章的词句,理解其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的品质。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第三章中的“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这两句话的意义。
2. 教学重点:第一章中的“性相近,习相远”和第二章中的“昔孟母,择邻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三字经》课文朗读录音、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字经》。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三字经》的韵律美。
3. 讲解课文:(1)讲解第一章,让学生理解“性相近,习相远”的道理。
(2)讲解第二章,学习孟母的教子之道。
(3)讲解第三章,让学生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1)“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是什么?(2)孟母为什么三次搬家?(3)为什么说“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六、板书设计1. 第一至第三章2. 重点词句3. 课文结构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三字经》第一至第三章。
A. “性相近,习相远”的道理是什么?B. 孟母为什么要三次搬家?C. 请举例说明“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的道理。
2. 答案:(1)略(2)A. 每个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但因为后天的教育、环境等因素,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品质会逐渐产生差异。
C. 示例:如果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就会养成不良习惯,这是父母的过错。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案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国学经典《三字经》的第一、二章,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2. 第二章:“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字经》第一、二章的内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热爱国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道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三字经》中的文言文表达和寓意。
2. 教学重点:掌握《三字经》第一、二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三字经》读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三字经》的兴趣。
2. 讲解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字经》第一、二章,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2)逐句解释《三字经》第一、二章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对“性本善”和“教之道,贵以专”的理解。
3.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例子。
(2)讨论如何做到“教之道,贵以专”。
4. 例题讲解:以“昔孟母,择邻处”为例,讲解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三字经》第二章的内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教五子,名俱扬”的意义。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三字经》第一、二章的内容。
(2)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三字经》第一、二章内容2. 板书:《三字经》第一、二章重点词语及解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三字经》第一、二章。
(2)翻译《三字经》第二章的内容。
2. 答案:(1)略。
(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教案(必备7篇)

三字经教案(必备7篇)三字经教案第1篇【教学资料】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诵原文,积累语言。
2、明白《黄香温床》《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孝敬父母,互相谦让是传统美德。
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
3、培养学生“感恩、爱”完美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体会原文的含义,学习古人的孝敬父母。
互相谦让礼仪道德。
【教学准备】1、《黄香温床》《孔融让梨》配音动画课件。
2、《三字经》朗读录音。
3、学习资料的课件设计。
4“经典诵读能手”头饰、“经典诵读小名星”头饰【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1、同学们,你们听过《黄香温床》《孔融让梨》的故事吗想看一看吗。
2、播放《黄香温床》《孔融让梨》动画课件,要求学生认真看,用心听,用脑想,能说出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各做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看完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这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的片段资料,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原文。
课件出示: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二)诵读感悟1、师范读,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
2、学生自由读,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龄、能、融、染、犁、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读熟读顺。
4、看大屏幕个别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布置诵读评比规则。
5、师提示,古文的朗读不但要正确还要读出节奏韵律,播放《三字经》朗读录音,学生听后先说感悟再试着自己读一读。
6、指名学生个别读——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之美。
)出示课件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7、接火车读。
小组读。
各小组评选“经典诵读能手”带上头饰。
第一课三字经教案

第一课三字经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理解其中积极的道理,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初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几句三字经。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读书有没有年龄的限制呢?(引出不论老少,都可以努力求学的道理。
)二、新授:1.学生自读《三字经》中从“人之初……贵以专”。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几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
2、老师朗读,学生跟读。
3、小组、全班齐读。
4、老师讲解这几句三字经的含义。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研究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善与恶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5、学生自己边学边讲。
6、小组讨论:1)你认为哪句话对你的启示最大?为什么?2)要想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小时候就要怎么样?7、请学生思考问题:年岁大的人还要不要研究新知识?(说明我们不能到长大才省悟到读书的重要性。
要认识到读书学、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的知识根底,长大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三、扩展活动: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是小品、绘画或完整的话语,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XXX,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读书有没有年龄的限制呢?(引出不论老少,都可以努力求学的道理。
)二、新授:1.学生自读《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
《三字经》教案

《三字经》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字经》第一章节,详细内容为:“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此章节主要阐述了人性的本质及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字经》第一章节的朗读和背诵。
2. 让学生理解“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认识到教育的必要性。
3. 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性相近,习相远”的含义。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三字经》第一章节,理解其中寓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三字经》字帖、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通过多媒体展示孔子的名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含义。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字经》第一章节的学习。
2. 新课学习(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字经》第一章节。
(2)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3)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性相近,习相远”的含义。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1)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展示“性相近,习相远”的情景。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身边的例子。
4.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教之道,贵以专”的道理。
(2)指导学生运用《三字经》中的句子进行解答。
5.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根据例题,自主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
(2)学生互相交换解答,教师点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三字经》第一章节。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解。
2. 答案:(1)见课本。
(2)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三字经》第一章节的内容。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加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三字经》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三字经教案_1-10课时

三字经教案_1-10课时第一篇:三字经教案_1-10课时《三字经》教案教学内容: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授课目标:1、让学生懂得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3句三字经。
教学过程一、复习已学语句1、两人为一组,以相对拍手游戏方式,自由边拍手边诵读已学《三3、总结: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自然更丰富。
二、揭题: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字经》语句。
2、全班随音乐传球诵读《三字经》。
游戏规则:每人诵读一句(6个字),接过球后,起立大声诵读,然后再转身传球。
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
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三、新授感悟1、自读《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3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3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
2、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跟读。
3、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教师讲解这3句三字经的含义。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同样的道理,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师〗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三字经》教案(精选

《三字经》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字经》教材的第一章至第三章,详细内容包括《三字经》的起源、作者、背景介绍,以及经典语句的解读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通过学习《三字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三字经》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三字经》的经典语句解读和实际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三字经》注释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三字经》的起源、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三字经》的了解,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2. 讲解新课(1)逐句解读《三字经》的经典语句,分析其内涵。
(2)通过例句,展示《三字经》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运用《三字经》中的语句,进行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2)组织小组讨论,探讨《三字经》中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默写《三字经》中的经典语句。
(2)选取一些生僻字词,让学生进行组词练习。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经典语句。
六、板书设计1. 《三字经》2. 内容:(1)第一章至第三章内容概要(2)经典语句解读(3)实践情景引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默写《三字经》中的经典语句。
(2)选取一个生僻字词,写一篇短文,阐述其含义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见教材附录。
(2)示例:诚信诚信者,天下之达道也。
《三字经》有云:“言必信,行必果。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到诚信待人,言行一致,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三字经》的学习兴趣较高,但在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三字经》教案

《三字经》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三字经》第一课时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三字经》的第一段,即“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是《三字经》的开篇,也是整部经典的核心思想之一。
通过这句话,让学生了解人性的本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三字经》第一段,理解其中的含义。
2. 通过学习《三字经》的第一段,让学生明白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熟练背诵《三字经》第一段,理解其中的含义。
难点:理解“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笔记本、课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为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学生帮助另一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三字经》第一段的内容,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的含义。
3. 例题讲解:以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讲解人性本善的道理,让学生通过例子理解抽象的理论。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的理解。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互相交流学习。
7. 背诵练习: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字经》第一段,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每个人生来都是善良的,人与人之间本性上是相近的,但是由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性格和行为会逐渐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善良的本性,努力做到与人为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三字经》第一段的含义,是否能够熟练背诵,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内容。
第一课三字经教案集合5篇

第一课三字经教案集合5篇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背《三字经》节选
2、围绕“善”,让学生在读中知善、懂善,课后能积极行善。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从读中“悟善”、听中“知善”、课后“行善”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三字经》简介导入,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板书“熟读《三字经》,能知天下事。
”
二、新授
1、以听促读(通读)
①师出示教学内容:“人之初。
老何为”
学生看拼音,自由习文。
(师巡察指导读音,教{jiaojiao}处{chuchu}
②师播放多媒体中的范读,学生边听边画自己喜爱的句子。
③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朗读(留意读音)
2、以读促学(熟读)
①围绕这66个字,绽开朗读(留意方式指导,读出韵味)
如:a.摇头晃脑读
b.拍手读
c.同桌击掌读
②教师示读或是师生赛读
3、以促听思
①引导学生听《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体会父母的辛苦,明白做个好孩子的条件
4.以背促悟
①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形式来学习、背诵《三字经》节选
②学生表演背
5、以写促行
①围绕“善”字的演化过程,让孩子们明白做个“和善”人的根本条件
②围绕“善”,布置作业
a.回家后将今日所学内容向父母汇报
b.每天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好事),结合课外实践本。
三、总结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第一课三字经教案。
一年级三字经教案

一年级三字经教课方案【篇一:一年级上册三字经教课方案】教师备课本姓名:王利敏学科:校本课程年级:一年级上册日期:2016年8 月24 日教课进度及课时安排教课方案【篇二:一年级阅读《三字经》社团教课方案】国学启发之《三字经》——第一讲一、讲课目标1.认识《三字经》有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浅易解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3.经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二、教课要点及难点1.教课要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何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2.教课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迪大家思虑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假如辩证的对待问题。
三、讲课基本内容1.《三字经》有关背景介绍2.本课时讲课内容以下人之初,性本善。
性邻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3.联合内容,解说中国古代对于人性善恶的争辩4.详尽解说课程内容,贯串与内容符合的小故事,提升可听性,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四、讲课纲要1.导入(10)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老”,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从一个儿童子很小的时候得表现,我们就能大概推测出他未来是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能不可以有出息。
这是由于人的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目标,我们只有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假想,才有行进的方向。
[发问:我们大家的理想是什么呢?长大了我们要做什么?] 我们有演员、有科学家、有公司家,不论我们未来做什么,只需我们此刻照着这个目标去做,并向来坚持,就有实现的一天。
我们都必定会有一个共同点,第一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都实用的人。
我们怎么才能做才能让自己此刻是个老师父亲母亲和同学都喜爱的好孩子,未来长大了谁都愿意和你做朋友呢?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同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2.朗读新句子:(2)请一个学生登台领读,大家一同朗读3.解说句子,阐释观点(30 ‘:)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行、品德”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和蔼的。
《三字经》教案(5篇

《三字经》教案(5篇教案:《三字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三字经》的第一、二、三章。
第一章讲述了教育的意义和目的,第二章介绍了孝道和家庭伦理,第三章讲解了礼仪和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三字经》的第一、二、三章内容。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熟读并理解《三字经》的第一、二、三章内容。
难点:对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家庭伦理、礼仪等概念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学具:学生课本、《三字经》注解、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字经》的插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逐章讲解第一、二、三章的内容,注意突出重点,解释难点。
3. 示范:教师示范朗读《三字经》的第一、二、三章,要求学生跟读,直到熟练掌握。
4. 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以巩固学习成果。
5.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就《三字经》中的某一知识点展开讨论,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三字经》第一、二、三章主要内容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熟读并背诵《三字经》的第一、二、三章。
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三字经》中孝道、家庭伦理、礼仪等知识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应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三字经》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熟读并理解《三字经》的第一、二、三章内容。
难点:对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家庭伦理、礼仪等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字经》的插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字经》教案(5篇

《三字经》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字经》教材第一章“人之初,性本善”,详细内容涉及对经典语句的解读、文化背景的介绍及道德教育引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字经》第一章的内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道德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三字经》中的道德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掌握《三字经》第一章的内容,熟读成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三字经》教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
2. 新课内容展示:(1)PPT展示《三字经》第一章内容,教师领读并解释。
(2)讲解“人之初,性本善”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人性的善良。
3. 例题讲解:(1)给出例题:“请举例说明‘性本善’的表现。
”(2)教师示范解答,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2)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将“性本善”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三字经》第一章——人之初,性本善2. 板书内容:(1)人之初,性本善(2)性相近,习相远(3)苟不教,性乃迁(4)教之道,贵以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三字经》第一章。
(2)以“性本善”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2. 答案:(1)见课本。
性本善,是指人在出生之初,本性都是善良的。
然而,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性格和行为会产生差异。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善良的本性,努力做一个有道德、有爱心的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三字经》其他章节,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2)开展“道德故事我来讲”活动,让学生通过讲述道德故事,提高道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与道德教育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各种形式的读,达到成诵。
三、领悟内化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教学效果: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能把第四小节的内容读通顺,并理解意义。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
第五课养 不 教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背诵第五节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1
10
第十课融 四 岁
1
11
第十一课首 孝 弟
1
12
第十二课一 而 十
1
13
第十三课三 才 者
1
14
第十四课三 纲 者
1
15
第十五课曰 春 夏
1
16
第十六课曰南北
1
17
第十七课曰水火
1
18
第十八课十干者
1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
第一课人 之 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的由来及广泛意义。
2、学习第一节、读通顺、了解其含义。
子 不 学 ,断 机 杼。
2、各种形式的读,达到成诵。
三、领悟内化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教学效果: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能把第三小节的内容读通顺,并理解意义。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
第四课窦 燕 山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背诵第四节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1、通过朗诵、背诵第七节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体会《三字经》中积极的义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
学习第七节、读通顺、了解其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互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读、背第五、六节的内容并引出本课。
二、读文感悟
1、出示本节内容,师领读,学生自由读。
yù bùzhuó bùchéngqì
教学重点
学习第一节、读通顺、了解其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互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教师讲解三字经的由来,使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三字经》是中几千年来的文化的结晶。
二、读文感悟
1、出示内容,师领读,学生自由读。
人 之 初 , 性 本 善。
性 相 近 , 习 相 远。
2、各种形式的读,达到成诵。
2、体会《三字经》中积极的义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
学习第四节、读通顺、了解其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互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读、背第三节的内容并引出本课。
二、读文感悟
1、出示内容,师领读,学生自由读。
窦 燕 山 ,有 义 方。
jiàowǔ zǐmíng jùyáng
教学重点
学习第二节、读通顺、了解其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互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读、背第一节的内容并引出本课。
二、读文感悟
1、出示内容,师领读,学生自由读。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 不 教 , 性 乃 迁。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2、体会《三字经》中积极的义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
学习第六节、读通顺、了解其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互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读、背第一到五节的内容并引出本课。
二、读文感悟
1、出示内容,师领读,学生自由读。
zǐbùxuéfēisuǒ yí
子 不 学 ,非所宜。
yòubùxuélǎo héwéi
教 之 道 ,贵 以 专。
2、各种形式的读,达到成诵。
三、领悟内化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教学效果: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能把第二小节的内容读通顺,并理解意义。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
第三课昔 孟 母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节、读通顺、了解其含义。
2、能感悟其内容,并把这种行为落实到平时的行动中。
教学重点
学习第三节、读通顺、了解其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互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读、背第二节的内容并引出本课。
二、读文感悟
1、出示内容,师领读,学生自由读。
xī mèngmǔzélín chǔ
昔 孟 母 ,择 邻 处。
zǐ bùxuéduànjīzhù
玉 不 琢 , 不 成器。
rén bù xué bù zhīyì
人 不 学 , 不 知 义。
2、各种形式的读,达到成诵。
三、领悟内化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教学效果: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能把第七小节的内容读通顺,并理解意义。
幼 不 学 ,老何 为。
2、各种形式的读,达到成诵。
三、领悟内化
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教学效果: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能把第六小节的内容读通顺,并理解意义。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
第七课玉 不 琢
教学目标
三、领悟内化
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学效果: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能把第一小节的内容读通顺,并理解意义。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
第二课 苟 不 教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节、读通顺、了解其含义。
2、能感悟其内容,并把这种行为落实到平时的行动中。
教师备课本
姓名:王利敏
学科:校本课程
年级:一年级上册
日期:2016年8月24日
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
第一课人 之 初
1
2
第二课 苟 不 教
1
3
第三课昔 孟 母
1
4
第四课窦 燕 山
1
5
第五课养 不 教
1
6
第六课子 不 学
1
7
第七课玉 不 琢
1
8
第八课为 人 子
1
9
第九课香 九 龄
2、体会《三字经》中积极的义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
学习第五节、读通顺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读、背第四节的内容并引出本课。
二、读文感悟
1、出示内容,师领读,学生自由读。
养 不 教 ,父 之 过。
jiàobùyánshīzhīduò
教 不 严 ,师 之 惰。
2、各种形式的读,达到成诵。
三、领悟内化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教学效果: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能把第五小节的内容读通顺,并理解意义。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
第六课子 不 学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背诵第六节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