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一、确立实践活动目标
我们在进行实践活动目标设计过程中,特别关注实践性特征。

积极提倡运用调查、采访、观察、实验等行为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

因此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方面确定了如下实践活动目标:通过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优化教研环境,探索出一套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出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评价标准,走科研兴校、特色活校、质量强校之路。

通过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研究,使教师达到如下目标:
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促进学生自主研究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学习相关理论,提高业务研究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把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研究内容、形式、结果总结形成实践指导经验。

使教师真正成为科研型教师、反思型教师。

通过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研究,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各种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三个年级的阶段目标具体如下:
一年级主要是培养以交往为主的实践能力。

这种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目标的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的合群性格、协作精神、开朗个性等社交能力及品质。

二年级主要是培养以认识世界为主的实践能力。

这种实践重在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兴趣,发展科学,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选择、构建能力等,培养实际操作与科学实验能力。

三年级主要是培养以改造世界及价值实现为主的实践能力,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想象、创造、发展,能运用它认知解决实际问题。

二、构建实践活动模式
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实践活动操作模式。

根据本校实际,将模式的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八个步骤
1、问题生成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要求提出的问题都必须要经过师生共同讨论、论证后才能形成活动主题,即“发现――论证――生成”。

活动主题确定后,要指导寻找主题研究的切入点,制定活动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主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步骤”、“预设成果”等几个方面。

2.实践体验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调查研究、收集分析信息、初步交流,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必须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给予必要的引导,但引导的特点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也就是说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一个自由开放的心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进行下一步的验证。

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经分析、概括而得出结论;或者是针对课题动手做实验,通过分析实验和总结实验结果,看课题是否成立、有效。

在活动实施前,我们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同时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举办关于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专题讲座。

3、表达交流阶段即总结阶段。

先是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

在表达交流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急于求得答案,而忽略了对结果的反思,但这却是积累经验、避免以后再走弯路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我们强调学生对活动结果的反思。

三、建立实践活动的评价
实践活动的实施,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要求其评价应贯穿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我们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评价是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

在评价时不是“一把尺子”量学生,不是单一看学生是否将问题解决,而是看他怎样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思维、创造能力及个性特征。

其评价的目标重点放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收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创造能力及社会交往、协调能力和反思能力,还有教师指导能力与反思能力等。

同时,评价模式采用多元化评价,强调多元化主体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和教师互评、家长和教师互评,学校与社会评价等等。

1、学生评价。

我们采取问卷评价法、促进者评价法、实际操作评价法、成果展示评价法、小组评价法和反思评价法等方法进行评价主体。

其中:促进者评价法:促进者包括教师、家长及其他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社会人员。

评价形式是多样化的,哪怕是送去一个微笑,伸出一个大拇指,爆出一个掌声,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要鼓励学生创新,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天马行空的设想,允许学生对知识的怀疑,允许学生做他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持学生的探求欲,准确把握学生的闪光点,予以恰如其分的延伸,于平淡处寻精彩,让学生始终处于向前、向上的追逐中。

反思评价法:反思就是回顾已进行了的活动,把握既定目标、评估进展,提出改进方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参照过去对现在的自我进行反思和评价。

二是根据他人的评价来反思评价自己。

三是通过和同伴的比较来对自己进行反思评价。

在活动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将注意力指向研究的过程上,而不只是结果的正确与否;要鼓励学生按照他们所掌握的对这个世界以及这个问题的认识,来评价自己的答案,评价自己操作方案的有效性,评价自己在问题解决中学到了什么。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及时性、阶段性的自我反思评价,“让每个人的头脑刮起风暴”,发现自己的心灵所需,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发展,完善自己,在自己的发展极限内达到卓越。

我们从袁盼同学在今年开学初撰写的关于《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状况》的研究报告,他这样写道:“我无法阻止人们乱砍滥伐为数不多的森林资源,但我可以节约每一张纸,我可以爱护花草树木;我无法阻止铺天盖地的白色垃圾污染环境,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少用或不用塑料袋,无论在哪里不乱扔废弃物。

虽然我无法阻止破坏环境的事情太多,但我能做到保护环境的事也不少。

我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

我想,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么我们生活环境就会减少一些污染。

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共有的家园,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通过对活动研究的反思,袁盼同学向全校同
学发出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倡议,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响应。

2、教师评价。

就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而言,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
一是从问题的生成到指导方案的撰写的评价,看是否科学、合理;看是否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社会科学原型;看是否研究了学生实际,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的已知经验、学生的发展潜力,是否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并设计了应急预案。

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教师的评价着重评价三个方面:价值追求(即在价值取向上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过程特征(即在过程特征上应以促进学生个体和谐地发展和创新个性的充分张扬为根本宗旨),模式选择(即在模式取向上应以构建高度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着眼于“以生为本”的多样化的指导方法、途径和模式为根本追求)。

三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

在每次实践活动中反思不断贯穿整个活动进行的始终,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真正发现问题,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能更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设计了一次主题为“我们的环境怎么了”的活动。

设计了一张只包括“环境问题与现象”两个栏目的表格,让学生带着表格去调查。

学生调查的积极性很高,获得了许多实地调查资料。

然后回到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汇报了一下结果,便让他们给当地环保部门写一句话,当作建议提出来。

后来经过教师的反思,认为此次探究活动的收获是肤浅的,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进行深入而扎实的思考与研讨,只是一种单一的倾吐心声。

后来他将表格重新设计成包括“问题、现象、污染源、污染区域、思考、对策”等六个方面,并让学生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探讨出原因、对策后再去设计建议。

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

四、形成实践活动体系
经过两年的探索,我们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实践活动管理体系。

1.实践活动组织管理体系
实践活动组织管理分三条线:一是“校委会――教务处――考评组――年级组”、二是“校委会――教科处――教研组――课题组”、三是“校委会――政教处――班主任――学生”。

2.实践活动过程管理体系
实践活动过程管理分三条线:一是“指导人员管理――研究对象――人员构成――职责分工”、二是“活动过程管理――场地设施――程序进展――阶段总结”、三是“档案资料管理――内容载体――信息收集――成果物化”。

3.实践活动模式管理体系
实践活动模式管理分三条线:一是“指导小组――生成课题――实践目标、原则、方式”、二是“课题组――实践活动――活动安排、组织、实施”、三是“评价小组――活动评价――课题评价、学生发展、教师发展”。

4.实践活动资源管理体系
实践活动资源开发管理分四条线:一是“学生资源――智力开发――文化知识――生活经验” 二是“教师资源――学科课程――专业知识――指导方法”、三是“校内资源――各班教室、运动场区、综合馆室”、四是“社区资源――社区合作――公共资源――社会实践”。

上述四个体系在实践活动实施中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实践活动研究处于规范运行。

五、提供实践活动的保障
按照“以‘名师工程’为动点,以‘艺术教育’和‘体育传统特色’为铺垫,以与新课改接轨为出发点”的基本思路,强化科研兴校理念,为保障实践活动的开展,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更新观念,形成一致共识。

为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实验,全体教师参与实验,学校通过多种途径,给领导教师“充电,使“创新教育”在领导与教师的脑海中生根发芽。

一是建立业务学习制度;二是请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学习;四是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培训,培养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五是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对社会各单位、自然场所进行调查,了解社会信息。

通过给学校领导教师“洗脑”、“充电”,他们的观念变了,理论更新了,一致认为:学校教育,必须转轨;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2.健全机制,形成一个定规。

学校为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在全县率先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教科处。

就该项课题实验学校明确要求:“在科研处统一管理下开展工作,落实规划;在指导小组的全面指导下寻求理论指导、专家点拔、学习研讨;在领导小组的保障下健全机制,明确责任,落实管理。

”科研机构的设立,使该课题研究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加强了管理的力度。

尽管学校过去就教科研工作已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但考虑到“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学校、教师面临的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既与它课题研究有一些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是各学科实验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总结创新去解读的专题,为使这项工作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并做到制度化、常规化,我们根据工作需要修订了“一个规划”、“两个办法”、“三个制度”、“四类职责”、“五类方案”。

(略)
我们在实验工作中务求使“规划”成为贯穿此项工作的红线,“办法”成为规范工作的指南,“制度”成为推动工作的保证,“职责”成为评价工作的依据,方案成为开展工作的思路,这就使得实验工作行得实,走得稳。

3.范例引路,形成以点带面体系。

我们重视理论的指导和专家、领导的点拨,更看重学科间、学科内教师之间的示范作用。

首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投入实验。

在一阶段实验后,学校教科处通过实验小组内教师间的活动课汇报展示和每学期全校常规的实验成果验收,从中推出精品,让全体实验教师在实验中有借鉴,在借鉴中有创新有提高。

仅2003年春季,我们组织了活动课示范活动四次,推出优质示范课二十六节,档案(指导方案、记载、评价记录档案)展示四次,推出设计科学、有创意又适用的设计记录和指导方案四十余种,共三百多份。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觉得全面尝试的时机已经成熟,至现在每个实验教师组织开展的实验活动频率相当高,其活动涉及到人物访谈、科技制作、社会调查、艺术创作、科技实践等,学生活动的踪影由课堂到室外到社会的不同角落,七个月时间,他们从学生手中收集到的活动记录表或访谈记录、写实作文、活动报告、反思评价万余份,收到学生制作的工艺品、书画作品等近千件。

整个实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4.多方结合,形成纵横联动研究网络。

为了使课题实验向纵伸发展,我们注重了多方结合,逐步形成了横纵交错、联动研究的网络结构。

一是注重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二是平常研究与假期研究相结合。

我们的研究不只是局限于平常上课期间,
在假期同样没有放松创新研究活动。

去年寒假,学校教科处要求每个实验教师各组织若干个小组开展一至两个课题的研究,效果显著。

三是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结合。

在课题研究时有些涉及到高年级理化等理论知识的课题,低年级学生就无法开展研究,这样共同一起开展创新研究,就弥补了相互的不足。

四是学校基地创新与校外基地创新相结合。

校内有图书室、实验室、电教室、音乐室、微机室,光这些还不够。

在校外,我们的基地有乌云山、屏峰两个生态茶园,有溪坪良种场,有毕升森林公园,有自来水厂,这些都是他们开展课题研究的空间,他们的知识领域就在这些地方得到拓展,他们的能力就在这些地方得到创新。

五是教师创新与学生创新相结合。

例如:李定章老师设计的“炒菜”活动指导方案,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联系起来,将生活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将知识运用与思想意志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整个活动过程都由学生用知识作解说,让观摩活动课的专家无不惊叹,专家的评价是这堂课“融知识性、常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

此类打破传统上“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的活动课,可谓形式各样,自成特色。

六是把特长培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学校一直注重学生的特长培养,创办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活动传统。

办好“三节两刊”。

“三节”:一是集音乐、美术、书法为一体的艺术节,在每年的四月、十月举行。

二是五月、十二月举行的春秋两季运动会,已确定为学校体育节;三是元月、六月的科技节也逐步形成特色,“普及科学知识,举行手工制作比赛,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科技节的主旋律。

“两刊”: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每月一期的校报《映山红》,它是育人的摇篮,创新的网站;二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每学期教研一刊《创新之窗》,它是教师交流的园地,成果展示的空间。

正象我们的校长丁新权同志常说的一句话:“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六、实践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在实践中,我们也深感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活了教师的教学,活了学生的思维,活了课堂,也活了校园。


1.挣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与校园。

肖军老师结合初三数学课中有关“利率、利息”知识的教学安排了一次活动课,变抽象的灌输说教为由学生调查询问,得到真实、直观的感性认识,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到银行、信用社和农户,带回了有关知识的领悟,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

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得到激发,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

又如姜涛老师在英语活动课中,以一次“生日集会”为主题,活动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体现出“亲情、友情”,让知识性与趣味性和谐统一,达到了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课堂的占有者是学生,教师只是活动的一员。

2.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素质的提高。

通过以“发展”为主线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兴趣,改变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能力
提高了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芮小满老师的一堂“应聘”模拟活动课,将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的一面超前引入课堂,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参与意识、责任感”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活动课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天地,也是他们陶冶情操,增长见闻、丰富知识、培养能力的乐园。

3.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近年来的科研活动,培养了一支科研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基本上实现了教师队伍的优化,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越来越多的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学校有一人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有一名教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十一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一人被评为省级教科研先进个人,十五人被评为县级教科研先进个人,教师在撰写论文、优秀教案、课件制作、优质课等方面,先后有二十多人次获国家级奖,获省、市、县级奖达壹百多人次。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教学成绩也得到了飞跃性的提高。

4.丰富和完善了活动评价。

通过课题实验活动,师生关系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老师不再是评价的权威,而是评价中的一员。

评价双方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检查与被检查,批判与被批判的关系,而是平等、互惠的伙伴,整个活动过程在人文精神的关照下,充满了民主与温情,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广泛交流,互相启发、开拓思路,更加关注学生的现状、个性发展和发展趋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认为课外活动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我们研究总结的课外活动评价标准突出“三全”“两导”加“绩效”。

“三全”是指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全身心参与”;“两导”是指教师在活动前所设计的“指导方案”与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引导”;“绩效”是指活动的完成情况,预期效果的达到度。

我们根据学生创新能力素质的发展要求,结合我校与学生实际,研究探索出了“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创新能力素质评价指标”。

其评价重点指向“创新”的三个层面:其一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其二是对知识再认,再现的探索能力;其三是将知识重新组合的综合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5.问题与思考
①活动课的目标建立。

我校制订的活动课目标,虽然结合了校情,但这些目标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还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活动的方式、内容也不同,就每次活动而言,其具体目标如何确定?
②活动课的教材建设。

上级有关单位虽然编写了一些活动课指导书,但大多与我校实际校情不符。

再就是生成的研究问题指导书上不一定有,教师没有篮本可供借鉴,就给我们的实践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困难,如何组建一套适合我校的活动课教材,有待研究。

③活动素质的评价。

显性素质可以通过在学科考试中渗透,或通过活动操作来评价。

隐性素质如何评价?
④活动课的管理。

一是实践活动安全隐患。

课外活动课有时是在校外进行,甚至是单独进行,学生的安全隐患增多,给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二是实践活动学生管理。

开展活动时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组织报名,总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参加,也就是兴趣的广泛性和相对统一的矛盾如何处理?
三是实践活动教师指导。

在某一段时间内班级研究课题往往不只一个,同一课题的参与学生少则五六个,多则二三十,一人无法及时准确而又全面地把对学生的评价记录下来。

当然,前一阶段的课题实验让我们看到创新教育的冰山一角,随着对实验的深入、认知,也带给我们一些深层次思考,正如市教科院领导提出的:“要将创新教育这一课题特色化,要将实验与课改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将创新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建设、开发联系起来”。

因而,我们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任重而道远。

总而言之,为了学校的持续发展、振兴,我们将全力以赴,找到一眼不竭的甘泉,培植出教育改革的一片绿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