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赏析
小学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王安⽯⾃幼聪颖,酷爱读书,过⽬不忘,下笔成⽂。
稍长,跟随⽗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
⽂章⽴论⾼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
下⾯是分享的⼩学古诗《书湖阴先⽣壁》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书湖阴先⽣壁》 宋代:王安⽯ 茅檐长扫净⽆苔,花⽊成畦⼿⾃栽。
⼀⽔护⽥将绿绕,两⼭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属半⼭园。
【译⽂】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丝青苔。
花草树⽊成⾏成垄,都是主⼈亲⼿栽种。
庭院外⼀条⼩河保护着农⽥,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打开门来为⼈们送去绿⾊。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分繁盛。
清风吹送楝花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在旧居半⼭园中。
【注释】 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本名杨德逢,隐居之⼠,是王安⽯晚年居住⾦陵(今江苏南京)紫⾦⼭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指庭院。
⽆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
畦:经过修整的⼀块块⽥地。
护⽥:这⾥指护卫环绕着园⽥。
排闼(tà):开门。
闼:⼩门。
送青来:送来绿⾊。
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地区,花淡紫⾊,有芳⾹。
敛:收敛。
垣(yuán):矮墙。
黄鸟:黄莺。
午梦:午睡时的梦。
半⼭园:王安⽯退隐江宁的住所,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赏析】 这两⾸诗是题写在湖阴先⽣家屋壁上的,其中第⼀⾸很。
这⼀⾸诗⽤典⼗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意的理解;⽽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第⼀⾸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
后两句写杨家周围的⾃然环境。
本诗描写湖阴先⽣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爱勤劳、爱洁净、爱花⽊和热爱⾃然⼭⽔的良好品性和⾼尚的情趣。
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于⼀炉。
全诗写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净⽆苔是由于主⼈的“长扫”,“花⽊成畦”是由于主⼈的“⾃栽”,写景⼜写⼈。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意思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意思及赏析《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北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原文: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北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翻译: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注释:
〔湖阴先生〕杨骥(字德逢)的别号。
杨骥是王安石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时的邻居。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排闼〕推开门。
闼,小门。
〔书〕书写,题诗。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苔〕青苔。
〔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翻译及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翻译及赏析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翻译及赏析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白话译文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赏析1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后两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
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其次运用映衬和拟人手法。
如果说庭院的美是人工创造的美,那么环境的美是天然施设的美。
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造与天然美结合的完美的境界。
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因而成了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
赏析2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书湖阴先生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原文翻译及赏析书湖阴先生壁原文翻译及赏析书湖阴先生壁原文翻译及赏析1书湖阴先生壁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原文: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翻译: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
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修辞手法——后两首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注释:1.书:书写,题诗。
2.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
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3.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4.无苔:没有青苔。
5.成畦(qí):成垄成行。
6.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7.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8.将:携带。
绿:指水色。
9.排闼(tà):开门。
10.闼:小门。
(拓展:《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
羣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李靖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
”清侯方域《宁南侯传》:“左良玉走匿牀下。
世威排闼呼曰:‘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徐迟《祁连山下》:“风景排闼而入。
”)11.送青来:送来绿色。
赏析:句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赏析解读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赏析解读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赏析解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赏析【原文】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书:书写,题诗。
茅檐长扫静无苔:庭院经常打扫,干净得连青苔都没有。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长扫,即常扫。
静,同“净”,干净的意思。
苔,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手自栽:亲手栽培。
一水护田:一条弯弯的河水环绕着田地。
水,河流。
护,这里指保护、环绕。
排闼:推开门。
闼,小门。
送靑来:为庭院送上自己的一片青绿。
【翻译】庭院由于经常打扫,一尘不染,连一丝青苔都没有,屋前一畦一畦的花木,都是主人自己亲手栽种的。
一条曲折的小溪紧紧围绕着绿油油的田地,两座青山仿佛推门而入,为小院送来了青翠的山色。
【赏析】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谥号“文”。
神宗熙宁三年(1070)和八年(1075)两任宰相,曾积极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但由于受保护势力的反对,终于失败并被罢相。
晚年退居在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悲愤死去。
他工于绝句,且内容充实,语言精练,风格雄健。
晚年作品艺术造诣极高。
作品有《临川文集》。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在金陵(今南京市)时的邻居,也是他晚年闲居江宁钟山时的`好友。
本题下共写诗两首,本篇是题写在杨德逢屋壁上的,是第一首。
作品描写了湖-阴-先生的庭院和环境之美,赞扬了湖-阴-先生的勤劳洁净、崇尚创造美好生活环境与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这前两句诗是通过庭院的干净和美观来写人的。
书胡阴先生壁意思
书湖阴先生壁意思《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
第一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第二首诗中,作者将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
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
最后所写午梦残破颇有“梦里不知身是客”意蕴。
作品原文书湖阴先生壁⑴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⑵,花木成畦手自栽⑶。
一水护田将绿绕⑷,两山排闼送青来⑸。
其二桑条索漠楝花繁⑹,风敛余香暗度垣⑺。
黄鸟数声残午梦⑻,尚疑身属半山园⑼。
注释⑴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⑵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长:一说“常”。
净:一说“静”。
无苔:没有青苔。
⑶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⑷水:指玄武湖。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语出《汉书·西域传序》:“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⑸山:指钟山、覆舟山。
排闼(tà):开门。
语出《汉书·樊哙传》:“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哙乃排闼直入。
”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⑹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⑺敛:收敛。
垣(yuán):矮墙。
⑻黄鸟:黄莺。
午梦:午睡时的梦。
⑼半山园:王安石退隐江宁的住所,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白话译文其一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其二郊野桑枝招展,柳丝繁花装点春的容颜,风把香味收起悄悄的吹过墙垣。
【书湖阴先生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书湖阴先生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及注释】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1、书:书写,题诗。
2、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
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3、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4、无苔:没有青苔。
5、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6、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7、将:携带。
绿:指水色。
8、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
羣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
”9、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李靖]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
”10、清侯方域《宁南侯传》:“[左良玉]走匿牀下。
世威排闼呼曰:‘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11、徐迟《祁连山下》:“风景排闼而入。
”12、送青来:送来绿色。
【赏析】这是作者题写在湖阴先生居室墙壁上的一首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是作者的朋友。
后两首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古诗《书湖阴先生壁》(作者王安石)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宋代]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标签写景、写人、典故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
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
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注释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排闼:开门。
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楝花:“二十四番花信”里的楝花,指的就是北方常见的苦楝花。
赏析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
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
古诗词鉴赏《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古诗词鉴赏《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稀疏,楝花十分繁盛。
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中。
注释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敛:收敛。
垣(yuán):矮墙。
黄鸟:黄莺。
午梦:午睡时的梦。
半山园:王安石退隐江宁的住所,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创作背景《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半山园约落成于元丰二年至五年(1079—1082)之间,这首诗应当是元丰前期的作品。
赏析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
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第一首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
后两句写杨家周围的自然环境。
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人于一炉。
全诗写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诗词鉴赏
We are always too polite to strangers and too harsh to close ones.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诗词鉴赏《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诗词鉴赏1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稀疏,楝花十分繁盛。
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中。
注释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敛:收敛。
垣(yuán):矮墙。
黄鸟:黄莺。
午梦:午睡时的梦。
半山园:王安石退隐江宁的住所,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创作背景《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半山园约落成于元丰二年至五年(1079—1082)之间,这首诗应当是元丰前期的作品。
别解首句的“长扫”,一直解释为:经常打扫,“长”通“常”,“茅檐”是代指庭院,“静”同“净”。
于是,首句就解释成了:由于经常打扫,庭院干净得一点儿青苔都没有了。
如果不问,这样的解释也可以说得通,因为这样的解说已经通行了好几百年。
但是,若要是深究,若要联系生活,就会发觉,这样的解释并不合乎事理。
说“茅檐”是借代庭院,就已经很勉强。
如果视“扫”为打扫,那么,被借代的应该也是可以打扫的;借代的也应该是被打扫的.一部分。
庭院是可以打扫的,可“茅檐”是不可以打扫的。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原文、译文及注释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原文: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宋代-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对照翻译: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注释:⑴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⑵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无苔:没有青苔。
⑶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⑷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语出《汉书·西域传序》:“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⑸排闼(tà):开门。
语出《汉书·樊哙传》:“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哙乃排闼直入。
”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6)楝(liàn)花:“二十四番花信”里的楝花,指的就是北方常见的苦楝花。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宋朝王安石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稀疏,楝花十分繁盛。
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中。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注释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敛:收敛。
垣(yuán):矮墙。
黄鸟:黄莺。
午梦:午睡时的梦。
半山园:王安石退隐江宁的住所,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赏析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
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第一首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
后两句写杨家周围的自然环境。
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人于一炉。
全诗写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原文翻译及赏析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①书:书写,题诗。
②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
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③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④无苔:没有青苔。
⑤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⑥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⑦将:携带。
绿:指水色。
⑧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拓展:《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
羣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李靖]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
”清侯方域《宁南侯传》:“[左良玉]走匿牀下。
世威排闼呼曰:‘ 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徐迟《祁连山下》:“风景排闼而入。
”)⑨送青来:送来绿色。
翻译: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
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修辞手法——后两首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赏析:句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意思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意思“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古诗作品《书湖阴先生壁》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1、书:书写,题诗。
2、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
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3、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4、无苔:没有青苔。
5、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翻译】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赏析】《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
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
《书湖阴先生壁》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赏析《书湖阴先生壁》赏析导语:《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赏析,欢迎阅读!简析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讲了湖阴先生的无私教师育人的品质,赞颂了他的善施教化。
赏析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
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
《书湖阴先生壁》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赏析《书湖阴先生壁》赏析导语:《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赏析,欢迎阅读!简析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讲了湖阴先生的无私教师育人的品质,赞颂了他的善施教化。
赏析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
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阅读答案及赏析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阅读答案及赏析导语:《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北宋·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湖阴先生:王安石寓居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
①排闼(tá ):闯进门来。
闼,小门。
(1)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2)“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诗中写景从写到,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4、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庭前优美的自然风景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2)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分)3、院内院外4、拟人,把山水写成富有生命情感的亲切形象:水绕农田,仿佛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
【1】诗的一、二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2】诗歌三、四两句被誉为神来之笔,每一字都极具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字词作简要的品析。
(2分)答案:【1】表达了诗人闲居时恬淡的心境(1分),对田园山水风光的喜爱之情。
(1分)【2】(2分)示例1:“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示例2: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
示例3: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宋]王安石
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敛:收敛。
垣(yuán):矮墙。
黄鸟:黄莺。
午梦:午睡时的梦。
半山园:王安石退隐江宁的住所,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译文
其一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其二
桑树枝叶稀疏,楝花十分繁盛。
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
身在旧居半山园中。
赏析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
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第一首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
后两句写杨家周围的自然环境。
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人于一炉。
全诗写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干净无苔是由于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后面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
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其次运用映衬和拟人手法。
如果说庭院的美是人工创造的美,那么环境的美是天然施设的美。
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造与天然美结合的完美的境界。
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
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因而成了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
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
“一水护田”加
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
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
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
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
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
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
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
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
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
可
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
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
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过去人讲王安石此二诗,只注意其第一首,其实第二首亦有佳处。
第二首的佳处,乃在作者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都被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
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
“桑条索漠”犹王维《渭川田家》所谓
的“蚕眠桑叶稀”指桑叶少而显得冷落无生气,属枯寂之静态,“柳花繁”者,犹晏殊《踏莎行》所谓的“春风不解禁
杨花,乱扑行人面”,属缤纷之动态:此一句诉诸视觉。
“风敛余香暗度垣”乃写嗅觉而兼及触觉,不但花香入鼻,连微风送爽也写出来了。
第三句写午梦初醒未醒时偶然听到鸟啼,则在写听觉时兼涉愈觉。
最后一句点明身在何处,却从反面说开去。
这末一句不仅写出作者同杨德逢彼此不拘形迹,而且连宾至如归的情意也和盘托出,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了。
总之,此二诗前一首于着力处见功夫,后一首却于平淡处见火候。
必两首连读,始能察作者谋篇之妙。
只选一首,似不无遗珠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