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中医护理方案最新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1、气滞血瘀证:腹痛,攻窜不定,痛引少腹,重者痛势较剧,痛处不移,得嗳气或矢气后
痛减,脉弦涩,舌质暗,苔薄。
2、湿热蕴结证: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汗出,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脉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脘腹胀满,拒按,壮热,大便干,小便黄,舌质暗,
苔黄燥,脉洪数。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腹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诱发及缓解因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若疼痛剧烈、可能有穿孔或出现休克现象者,立即报告医生。典型腹痛发作始于上腹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
2.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
4.遵医嘱中药外敷,可根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皮肤上进行治疗。用芒硝500g装入布袋后外敷,大蒜糊剂外敷,每日2-3次,如意金黄散外敷,每日1-2次。
5.遵医嘱针灸治疗:主穴:双侧足三里或阑尾穴,配穴:右下腹阿是穴,剧痛加天枢。
6.遵医嘱使用中药热奄包治疗。
(二)恶心、呕吐,便秘、腹泻
1.观察恶心、呕吐的频率、性质、次数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及时报告医生。
2.观察大便的次数,大便性质、量、色和气味。
3.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注意饮食卫生,能进食者以少渣、少纤维素、易消化的全流或半流质为主,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
4.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针灸治疗,取双侧内关、中脘、阑尾等穴。
(三)、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天枢、神阙、中脘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天枢、神阙、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合谷等穴。
7.遵医嘱中药直肠滴入治疗。
(四)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
4.遵医嘱针灸治疗,取曲池、大椎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寒证、虚证中药宜温服,恶心呕吐者宜浓煎频服,湿热证者宜凉服。
(2)服用含有大黄成分的中成药后,要注意观察大便的次数及性质,尤其关注年老体弱的患者。
2.注射给药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
2.艾灸
3.中药热奄包
4.中药直肠滴入
5.穴位注射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二)饮食指导
1.湿热蕴结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薏苡仁、黄瓜、芹菜、冬瓜等。
2.气滞血瘀证:宜食理气,活血祛瘀的食品,如山楂、大枣等。
3.热毒炽盛证:宜食清热泻火的食品,如冬瓜、苦瓜、菊花泡茶饮等。
4.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肥甘厚味之品,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食不节及饮食后剧烈活动。
(三)情志调理
1.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
2.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4.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五、护理难点
肠痈患者多因炎症刺激,术后胃肠胀气、不排气、不排便者居多,
解决思路:
1.利用多种形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饮食调理方法,少食多餐,循序渐进,勿暴饮暴食,鼓励患者及早下床活动。
2.利用图表等形式向患者演示饮食不当诱发腹胀的机理,使患者了解疾病与饮食的相关性,并嘱家属协同做好督促工作。
3.定期进行电话回访,鼓励坚持正确的生活习惯。定期门诊复查,筛查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
六、护理效果评价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