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一、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它发生在公元220年到589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权的统一瓦解,多个王朝相继兴起并相互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

本文将从政权分裂、社会变革、文化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

二、政权分裂1. 曹魏的兴起与统一失衡曹操建立的曹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朝代,它继承了东汉王朝的遗志并在中原地区建立了起来。

然而,曹魏的统一并不稳固,后来的曹魏帝陷入了内部权力斗争,导致政权分裂的趋势加剧。

2. 三国鼎立与北方民族政权随着曹魏的衰落,东汉的东部和南方地区出现了两个对立势力:蜀汉和东吴。

三国之间的争斗使得中原地区在政治上更加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开始崛起,如鲜卑的鲜卑太宰慕容隆建立的后燕以及苻坚建立的前秦,他们进一步加剧了政权分裂的局面。

三、社会变革1. 经济动荡与土地兼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造成了大量土地的集中和兼并。

由于战乱频繁,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不得不成为地主的佃户,导致了社会阶层的不稳定和农民的痛苦。

2. 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流动性相对较高,这与政权分裂以及土地兼并的情况密切相关。

社会的不稳定性使得许多人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士族集团的兴起以及士人地位的提高,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变革。

四、文化发展1. 文人墨客的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加,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墨客得到了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他们通过文学、历史等各种形式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增添了许多文化的魅力。

2. 文化交流的繁荣在政权分裂的背景下,南方和北方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文化圈。

南方文化以其温婉细腻的特点著称,而北方文化则更加豪放奔放。

这两种不同的文化风格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更加多元化。

五、总结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在政权分裂、社会变革、文化发展等方面带来了许多影响,也奠定了后来隋唐王朝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变迁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变迁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公元220年至589年的时间段。

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巨大变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一时代的变革。

一、政治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主要集中在中央政权的更迭和地方割据的兴起。

该时期的政权更迭主要包括三个朝代:曹魏、东晋和南北朝。

曹魏是三国时期魏国建立的政权,继承了东汉末年的政治体制;东晋是曹魏灭亡后江东地区的王朝,奠定了南北朝时期的基础;南北朝则是东晋分裂后南方和北方政权的对立。

这样的政治变迁导致了中央政权的削弱和地方势力的增强,进一步导致了国土分裂和多年战乱。

二、经济变迁在经济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

首先是土地制度的变迁。

此时期开始出现了寺院大量兼并农田的现象,导致了土地掌握的集中化。

其次是农业生产的变革。

在南北朝时期,水稻开始广泛种植,并通过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建设来提高农业产量。

此外,手工业的兴盛也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例如,丝绸业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文化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的文化变迁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和思想方面。

在文学方面,此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文人墨客,他们以作诗、赋和散文闻名于世。

代表人物如曹操、左思、陶渊明等。

在艺术方面,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和佛教石窟艺术达到了巅峰,例如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

思想上,此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学派,如道教、佛教和儒家等,对于后世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变迁涵盖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政治方面,中央政权的变迁导致了国家的割据和战乱;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等行业的兴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文化方面,大量文人墨客的出现和艺术的繁荣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这一时期的变迁对于后世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

本文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在从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陈寅恪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最精湛的部分,也是他超越前人的方面在于:一是史料的扩充,如诗文与史实的互证、考古与音韵资料的应用、域外记载的采撷;二是分析方法的改进,即史法的进步。

陈寅恪在考据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他又受到新思潮以及在国外从事研究经历的影响,故不拘囿于传统的朴学方法,运用了各种新颖的方法、理念和观念,从而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极其丰富的成果,对后世学者影响甚大。

就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来说,他不仅在许多方面有开拓创建之功,而且有不少方法、结论至今仍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魏晋南北朝政治各国「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

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

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灭亡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的兴起。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一历史中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重要知识点。

一、时期背景1. 东汉末年动荡:东汉末年社会经济危机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

加上外患和政治腐败,东汉王朝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2. 群雄割据: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成为常态,形成了一片割据混乱的局面。

著名的军阀有曹操、刘备、孙权等,他们相互争斗,割据一方。

3. 三国鼎立: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魏国;刘备建立蜀国;孙权建立吴国。

三国互相对峙,鼎立于中国大陆。

4. 魏晋南北朝的兴起:曹魏灭亡蜀国,曹魏后继有西晋,而吴国也在后来被孙吴所灭。

此后,中国历史上进入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1. 西晋的兴起:西晋是东汉时期陇西人族出身的司马氏建立的王朝,其初期统治较为稳定。

西晋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乱,最终司马炎统一了北方。

2. 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进入了五胡乱华的时期,羌、匈奴、鲜卑、氐、羯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国家,统治中原地区。

3. 东晋的建立:东晋是西晋王室的后裔司马睿所建立的王朝。

东晋时期,南方地区社会经济比较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中国的重要政治中心。

4.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等南朝王朝的更迭,以及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北朝王朝的兴起和衰落。

三、社会文化特点1. 佛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传入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佛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十分繁荣。

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文人墨客,如曹操、曹丕、陶渊明、谢安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3. 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趋势加剧,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

四、历史地理演变1. 边界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边界发生了多次的变化,中国版图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演变。

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

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

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魏晋南北朝历史讲解一、背景概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

该历史时期大致为公元220年至589年,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曹魏、东晋和南北朝。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官僚制度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政治制度1. 曹魏政治制度在曹魏期间,官僚制度和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的形成对社会结构造成了巨大影响。

曹魏的中央政府采取罢免和聘任官员,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属地制度。

2. 东晋政治制度东晋的王朝建立于西晋灭亡之后,论文治的实际成果。

东晋大多数皇帝都承袭了文帝模式即亲政,并努力维护中央集权。

3. 南北朝政治制度随着南北分治的出现,南北朝政权的建立也导致了对社会结构的更多变化。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更多地反映了地方政治。

三、文化和艺术1. 曹魏文化曹魏时期的文化是中国艺术和文化的重要时期,曹魏时期诗歌学派的出现使文学艺术开始多元化。

2. 东晋文化东晋的文化很大程度上由王朝所决定。

东晋时期文化的发展是数十年的和平繁荣的结果。

3. 南北朝文化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化非常复杂,分化也非常彻底。

南方地区的文化主要是佛教思想的传播,北方地区则是儒家思想的盛行。

四、经济和社会发展1. 曹魏经济曹魏时期,中国的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在农业方面,灌溉水利和土地安排的合理化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2. 东晋经济东晋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制度改革、务本简朴等思想展开的。

经济的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3. 南北朝经济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的战乱和分治会使为曹魏时期的经济繁荣及东晋时期的制度改革逐渐消逝。

南方繁荣的船运经济得到了发展,北方削弱了对中央财政系统的贡献。

五、主旨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历史是一个充满了战乱,政治制度变化和文化创新的时期。

一方面,社会阶层也得到了较为微弱的变化,另一方面,国家统一的短暂繁荣也在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消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混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混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混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历史时间跨度较长,从220年到589年。

整个时期持续了近400年,发生了多次政权更迭和国家分裂。

在这段时期,中国面临着大规模的混乱和动荡,不同政权的兴衰交织,给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的形成魏晋南北朝的形成源于东汉末年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

公元184年,董卓之乱爆发,导致东汉政权的崩溃。

此后,魏、蜀、吴三个割据政权相继建立。

其中,曹魏最终取得了统一大局,并在220年正式称帝,建立了魏国。

同时,吴国、蜀国等割据政权也在同一时期建立。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裂是主要特征之一。

魏国虽然统一了中原地区,但各地仍然存在着割据政权。

北方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各个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如代国、匈奴、鲜卑、羯族等。

南方的吴、蜀、东吴等割据政权也持续存在。

另外,魏国内部也发生了多次政权更迭。

魏国自晋文帝时期开始衰落,到晋宣帝时期,族人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

这导致晋朝自分裂,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政权。

而在南方,刘宋等政权也相继建立。

三、混乱的社会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大片土地荒芜,农业生产严重减少,导致了粮食短缺和人口减少。

战争频繁发生,人民生活在恐慌和痛苦之中。

同时,族人之间的争斗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更加加剧了社会经济的困境。

四、文化与思想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的质疑日益加深。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具有独立思想和创作才华的文化人物。

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和思考,引发了一系列以王谢、阮籍为代表的文化思潮,并开创了魏晋文化的新纪元。

另一方面,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深入人心。

佛教的到来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个人的救赎和超越世俗生活,成为许多人在动荡时期寻求安慰和慰藉的精神信仰。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混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魏晋南北朝(220—589)魏晋时期国家分裂少数民族内迁一. 北魏的崛起⑴族源:①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②汉魏以来游牧于山西、内蒙;③315年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山西大同) ,次年称帝。

⑶统一北方: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多年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2.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落后3.北魏统一北方后,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4.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社会矛盾5.孝文帝自身的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以及冯太后支持6.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目的:缓和尖锐的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均田制(核心措施) 北1)前提:由于战乱土地荒芜,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2)主观目的: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不得买卖。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租调制)。

4)土地性质: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前提下实行的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实质)5)作用①对农民:农民得到土地②对国家:抑制了土地兼并,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缓和社会矛盾,社会稳定 ③对北方经济: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④对后世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民族融和封建化;使农民与土地结合,重建黄河流域的小农经济,使北魏的经济基础由游牧完全转变为农耕,为以后的改革奠定基础。

2、废除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1)原因:A 、宗主督护制下宗主成为割据势力,宗主隐冒户籍,逃避赋税,地方与中央矛盾的激化了B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2)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三长直属州郡认识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4)影响:①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隐瞒户籍状况改变②建立了北魏的基层行政组织制度,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③户口增加,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魏晋南北朝分裂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分裂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分裂的时代一、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从公元220年到589年的长时间段。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国家的分裂和动荡,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1. 魏国的建立东汉末年,军阀割据,魏国逐渐崛起。

曹魏继东汉瓦解后成为中国北方的统一政权。

2. 晋国的兴起曹魏灭亡后,司马炎建立了晋国,取代了魏国成为中国的新统一政权。

3. 南北朝的形成晋国的统一并不长久,不久后就陷入了内部争斗与军阀割据的局面。

由于政治的分裂与外族的侵袭,中国逐渐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形成了南北朝时期。

三、南北朝时代的政治特点1. 北方政权的特点北方政权以鲜卑族和汉族军阀为主导,军事力量强大,但由于政治不稳定,频繁更替,导致经济文化发展受到阻碍。

2. 南方政权的特点南方政权以吴、越、楚、陈四个国家为代表,多由南方土著势力建立。

虽然南方政权相对稳定,但军事力量较弱,难以与北方政权抗衡。

四、文化变革与文学发展1. 道教的兴起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道教尤为盛行,许多文人墨客抱道教思想,追求超脱世俗,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寄托。

2. 文学的繁荣南北朝时期文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魏晋文化为代表的洛阳文化和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琅琊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五、经济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1. 农业的变革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从大规模经营转向小农经济,土地兼并和农民起义频繁,使得农村经济陷入困境。

2. 手工业的兴盛手工业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工匠技术独特的作品,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科技与学术的进步1. 科技的突破南北朝时期,科技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突破,如丹砂、高炉的使用,铁器、钢制品的制造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

2. 学术的繁荣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学者和文化名人,他们的学术成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七、统一与南北朝的结束1. 北朝南侵北朝政权先后发动了多次南侵战争,试图重新统一中国,但后来大部分战争都以北方政权的失败告终。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从公元2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的一个时期。

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标志着东汉帝国的灭亡和隋唐帝国的兴起。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社会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迁,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各方势力纷争不休。

魏晋南北朝的建立源于东汉末年的分裂,自东汉献帝起,中国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分裂为三国魏、蜀与吴,随后形成了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梁、南朝陈、南朝齐和北魏等七个朝代。

在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割据势力不断崛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衰败主要因为政治制度的混乱和官僚机构的腐败。

各地割据势力的抬头也加剧了政治动荡。

这些政治动荡对于中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二、文化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变迁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大转型。

汉末乱世和政治动荡导致了社会结构的解体和民族士族的衰落。

在这一时期,新兴的士族与传统的士族并存,社会上涌现出了一批才思敏捷的士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文人成为社会精英,他们在政治、文化和学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文人重视个人情感和主观表达,形成了儒家学说的变异和发展。

这一时期,诗、词、赋等文学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再次,佛教的传入和兴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兴起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宗教思想和精神追求。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和文化变革的重要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分裂导致了中国的分裂局面长期得不到解决。

直到隋朝的统一,中国才重新实现了统一。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验为后来的统一政权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迁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

诗词文学的发展、佛教的传入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都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自公元220年魏代汉开始,至公元581年隋朝立国止,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魏晋南北朝中的“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

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称为“魏朝”。

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

“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由于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合称为六朝,所以六朝也被用作魏晋南北朝的代名词。

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又加上战乱,使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缓慢。

但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文学方面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陶渊明等。

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文人的个人抒情之作《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为典范。

隋朝隋朝始于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隋文帝),建国隋朝。

隋唐时期也是中国最强盛的时期,后来由于隋炀帝过度消耗国力,引发了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618年隋炀帝被杀于江都,隋朝止。

隋朝不仅结束了长期分裂与混乱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正式制定出完整的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人才。

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文帝与隋炀帝兴建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建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

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四周国家如突厥、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与百济等国都吸收隋朝的的文化与典章制度,外交交流以日本的谴隋使最为著名。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前期代表作《白马篇》、《名都篇》等。 《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 走马长楸间。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 众工归我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脍鲤臇胎鰕,炮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白日西南驰, 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 之?(李瀚《蒙求集注》) 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 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 已。(清· 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曹植的诗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多抒发远大理 想和宏伟抱负。曹植后期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诗 歌创作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多是表达壮志难酬, 备受猜忌的压抑和郁闷的心情,过去那种乐观精神 和洒脱不羁的风貌被或浓或淡的忧思愁绪所取代。
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 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 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 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其四言诗,抒写胸怀,慷慨苍凉,已摆脱《诗经》 的影响,汉人更不可比。 《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 性格。 诗歌以雄健的笔力,生动饱满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大海那吞吐日 月、含孕群星的气魄,也正是诗人博大襟怀的影写。

魏晋南北朝历史梳理

魏晋南北朝历史梳理

魏晋南北朝历史梳理
魏朝(曹魏――西晋――东晋——南北朝。

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魏朝(曹魏)、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有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

魏晋南北朝(220--581年),是中国历史最为黑暗的时期,国家分裂不统一,没有一个中央集权统治,政权更迭频繁,经济崩溃,外族文化入侵。

导致了社会混乱不堪,民不聊生,是整个五千年文明史上最悲催的时代,称作乱世,恰如其分。

2、魏指的是三国时代220年曹丕代汉以后建立的魏国,于是被史家视为正统。

晋朝指的是265年司马炎篡魏以后建立的晋朝,在晋朝建立没多久就发生八王之乱,晋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即皇帝位,重建晋祚,此后一直维持到420刘裕代晋建立刘宋。

南朝指的是420年刘宋建立到589年隋朝灭陈而止,这期间共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北朝指的是439年北魏统一中原地区到581年隋文帝代北周。

共计121年,这期间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五个政权。

3、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等,促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因而最能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的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添加标题
影响:士族门阀制度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 导致了豪门大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限制了其他阶级的政治权利和发展机会, 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同时,士族门阀制度也促进了家族观念和宗法制度 的发展,为后世的家族政治奠定了基础。
均田制
定义:均田制是 中国古代封建社 会的一种土地制 度,国家将无主 荒地分配给农民 耕种,并限制土 地买卖。
民族融合:由于战乱和 人口迁徙,不同民族之 间的文化交流增多,促 进了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士人文化:魏晋南北 朝时期,士人文化盛 行,文人墨客在艺术 创作中追求个性解放 和自由表达。
书法和绘画艺术: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和绘 画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出现了王羲之、顾 恺之等艺术大师。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重要事 件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 朝时期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景北



文魏 化晋
和南
科北
技朝

目录

重魏 要晋
事南
件北



社魏 会晋
问南
题北



政魏 治晋
制南
度北



影魏 响晋
和南
意北
义朝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 景
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阀 政治逐渐形成
政治格局的变化
东晋时期:士族门阀政治达到顶峰, 皇权衰落
实施范围:主要 在北魏、北齐、 隋唐等朝代实行, 其中北魏是均田 制的主要实施者。
实施方式:按照 人口数量平均分 配土地,成年男 子可获得土地70 亩,妇女减半, 土地不得买卖。

魏晋,南北朝和六朝有什么区别

魏晋,南北朝和六朝有什么区别

魏晋,南北朝和六朝有什么区别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连续的时期,指汉代以后出现的分裂时期,至隋朝统一结束。

(也称三国两晋南北朝)魏晋——魏就是三国时期,三国中以曹魏为正统,而且晋是司马氏在推翻曹魏的基础上建立的,一脉相承故称魏晋。

南北朝——晋短暂统一之后的分裂时期。

北方兴起五胡十六国为北朝;南方兴起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

六朝——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建康(南京)合称六朝。

和魏晋南北朝时间是重合的,只不过单说南方。

××××××××××××
魏晋南北朝是指三国后至隋朝前的一段时间。

三国是魏蜀吴,魏灭了蜀,后被司马氏篡位(有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改国号为晋。

晋又灭了吴,实现了大一统。

后来发生“八王之乱”,当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时,江南较为平静,中原士族和民众纷纷南逃避乱。

公元316年,晋愍帝被俘,西晋被灭,公元317年,司马睿镇守建康,史称东晋。

东晋的版图狭小,基本上处与安定状态,经济文化得以发展。

经它和以前的东吴,以后南的宋,齐,梁,陈历朝的经营,江南繁华起来了,故史称六个王朝为"金粉六朝"。

东晋是西晋的延续,在历时
104年中,北方有五胡十六国出现。

后来北方被北魏统一,南方则先后由宋齐梁陈四朝更迭,史称这一段时间为南北朝。

最后北魏又被北周取代,北周统一全国,却又被大将杨坚夺取了胜利果实,建立隋朝。

魏晋南北朝深度解析

魏晋南北朝深度解析

魏晋南北朝深度解析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时间跨度大概从220年到589年,历时约36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转型。

以下是魏晋南北朝的深度解析:一、历史背景1. 魏晋南北朝是三国时代结束后的时期,中国政治陷入了动乱的局面。

2.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中央政权的衰落,地方诸侯的崛起,政治分裂和割据现象普遍。

3. 同时,传统文化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

二、政治制度1.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比较频繁,呈现出演化的趋势。

2. 魏晋时期,官僚制度开始逐渐形成,丞相、御史大夫等高官相继出现。

3. 随着南北分裂,北方政权逐渐形成军阀政治,南方则有多个政权相互竞争。

三、经济状况1.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一直是社会经济的中心。

在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从粮食转向了棉花、茶叶、丝绸等生产。

2. 由于地方诸侯的割据现象普遍,人口流动增加,城市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3. 这个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货币、市场和商业贸易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四、文化思想1.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乱的原因,士族文化开始大规模发展,成为时代的主要思潮。

2. 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得到了新的发展,儒学更加注重“内圣外王”,主张以“德性”来统治社会。

3.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

以上是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深度解析。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这个时期的人们,也对今天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变革。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时期的背景及其各方面的特点。

一、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西晋末年(公元280年)至隋朝建立(公元589年)之间的时期。

此时期国家分裂,北方有北魏、东魏、西魏等,南方则有东晋、刘宋、南齐、南梁、陈等朝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时期,政治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政治特点1. 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分裂成了多个政权,南北对峙,互不相认。

2. 士族兴起:士族势力迅速崛起,成为政治的主导力量,而皇权逐渐衰落。

3. 群雄割据:各地军阀林立,大小诸侯,群雄并起,争霸天下。

三、文化特点1. 文人墨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时期,文人墨客才子辈出,他们以文学为乐趣,追求自由洒脱、儒雅自持的生活方式。

2. 文学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

代表作家有曹操、诸葛亮、陆机、左思、陶渊明等,他们的作品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

3. 美学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意境美、韵味美,注重艺术表现力和个人感受,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骨。

四、经济特点1. 农业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经济仍然是国家经济的支柱。

在南方的江南地区,发展了水稻种植技术,使农业生产更加丰收。

2. 手工业与商业:手工业与商业渐渐兴起,手工业以丝织业和制瓷业最为发达,商业在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五、社会特点1. 地主豪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豪强的势力逐渐加强,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2. 农民矛盾:由于战乱频繁,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困难,他们的矛盾逐渐凸显,出现了大规模的起义。

六、对后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学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基础,对唐代的文学以及后来的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本章概要魏晋南北朝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历史阶段,先后经历了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各政权的对峙。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

经过了近400年的分化与整合,全国原有的民族分布格局被打破,各民族加强了接触和交流,经济文化特征趋同倾向明显,为隋朝再次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迭频繁,但是中原等地区与新疆地区的密切联系并未中断,中原等政权将郡县制度推行到了新疆地区,始终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

受全国性民族大迁徙、大流动的影响,许多北方游牧民族以及更多的中原地区汉族迁入新疆地区,带来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特别是中原等地区与新疆地区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加速了新疆地区与中原等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为隋唐大一统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明确虽然全国处于长期割据状态,但是“大一统”观念逐渐得到强化,民族融合、政治趋同、经济交流和联系的加强,促进隋唐时期我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再现。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各政权对西域的治理,明确中原各政权依然沿袭了汉朝的制度,行使着对西域的管辖权;郡县制的推广,进一步促进了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3.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增添了许多新的民族成分,明确各民族密切接触交流,差异性逐渐向共同性转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日益增强。

4.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经济在继承汉代开发的基础上,特别是随着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工具技术、经验的传入,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明确中原地区对新疆地区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5.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儒家经典传入西域,明确这一时期儒家“大一统”国家观念成为新疆地区的主导思想。

6.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的宗教演变,明确新疆地区的宗教格局是以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并与中原地区一样,出现了儒释道汇通合流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从220年开始,一直到589年结束,历时369年。

这个时期充满了变动和动荡,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下面将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特征进行探讨。

1.政治动荡: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政治局势十分动荡,多次政权更迭。

曹魏、东吴、蜀汉三国之后,曹魏灭亡,出现了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多个王朝。

这些王朝之间争夺中原统治权,战乱不断,政治剧变。

2.地方割据:在南北朝时代,中央政权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豪强纷纷兴起,形成了多个割据政权,如东晋时期的萧鸿、宋教杀掌握了徐州、豫州等地,北方出现了鲜卑族的匈奴、氐族、羌族等地方政权。

3.文化繁荣: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东晋时期,文人墨客颇多,如陶渊明、陆机、谢安等均是当时的文化名流。

他们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使得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4.区域分裂:南北朝时代,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方和南方的分裂格局,形成了南北朝时期南北对抗的政治局面。

南北方的区别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在文化、经济和社会制度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于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5.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代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的重要时期。

当时,佛教经过了长时间的东传和西传,逐渐在中国扎根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佛教的传入对于中国宗教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6.社会转型: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之一、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社会阶级差距拉大,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扩大,农民的痛苦和反抗也随之增加。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政治动荡,地方割据,文化繁荣,区域分裂,佛教传入,社会转型等特征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特征和经验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北朝(439-581)东魏—北齐(灭于北周)西魏—北周(灭于隋)东晋 (317-420)建康—南朝(420-589)(宋齐梁陈—灭于隋)隋(581)二.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三.特征表现政治①朝代更替频繁②北方战乱多(西晋八王之乱,在黄河洛阳一带),南方相对稳定。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的典型途径。

背景: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⑵民族融合;⑶社会矛盾尖锐;⑷柔然强大的威胁。

内容:⑴均田制(赋税制度:租调制)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付大批的无主荒地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兵役。

影响:抑制土地兼并。

⑵三长制: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设里长、邻长、党长,即三长;三长直属州郡影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⑶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⑷迁都洛阳意义:⑴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⑵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繁荣的景象;⑶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经济农业:北方:由于战乱,北方生产遭到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南方:发展,和北方趋于平衡。

原因:①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根本)。

②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③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⑤江南各族人民共同劳动;表现:①稻麦兼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初步形成;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③农业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④南方出现大城市,如建康。

作用: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手工业:灌钢法(南北朝):表明我国冶铁技术的进步白瓷(南北朝)商业:总体来说不活跃,但南方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

北方: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南方:建康(南方社会相对稳定)文化思想:A. 儒学出现危机,玄学盛行。

原因: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转向求佛求道;儒学本身弊端。

表现:佛道盛行;儒学弊端。

B.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婚丧礼俗的研究较以往大有改观。

相当数量的学术论著对其沿革损益、民族地域间差异及与当时社会变迁、思想文化走向等问题从横纵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就研究内容而言,既有对当时诸如世族身份内婚制、厚葬薄葬等传统论题的重新阐述,也有从社会史角度对以往久被忽视的社会非统治阶层的若干婚丧习俗,诸如早婚、“招魂葬”等问题的探微发凡。

就研究方法而言,既有对历史文献的爬梳钩稽,也有对社会学、考古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及成果的自觉鉴借。

这一切无疑将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婚丧礼俗礼俗是中国古代社会调节与制约人们行为的规范。

长期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礼制被视为封建残余,学术界对其研究十分薄弱。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来被视作是“礼崩乐坏”的黑暗时代,因而此现象尤为突出。

民初以来,学者们尽管对这一时期的政治史、经济史乃至思想文化史方面的研究皆有深入发展,而对于礼制之研究,尤其是对婚丧礼俗的研究鲜有涉及。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状况大有改观,这主要表现为大量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的著作、论文的涌现。

仅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涉及此课题的学术专著多达20余部,此外尚有大约80余篇学术论文刊载于国内各种学术刊物上。

[1]现据笔者对这一时期研究状况的初步了解扼要综述如下。

一婚姻礼俗(一)身份内婚制研究身份内婚制,又称门第婚,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紧密相关的一种婚姻制度,它与仕宦是支撑门阀世族社会地位的两大支柱。

因而,随着对这一时期世家大族研究的深入,对身份内婚制的研究从横纵两个方面皆取得显著成果。

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着身份内婚制婚姻发生的原因、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等问题来进行论述。

身份内婚制发生的原因。

目前国内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并不断强化的门阀政治制度是身份内婚制之所以产生并赖以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

在门阀制度下,高门大族借助于彼此之间的婚媾来维持血统的纯洁,保持其社会特权地位不受庶族寒门的侵犯,巩固彼此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政治上的利害关系,它带有一股浓厚的政治互利色彩,并且被视为是一种约定俗成、“天经地义”的社会习俗风尚为社会各阶层默认、遵循。

[2] 不少研究者指出:身份内婚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将其视为凝固不变的观点不符合当时实际状况。

日本学者中村圭尔先生亦认为:南朝社会各阶层互为封闭性婚姻圈,但在两个相互接近的婚姻圈边缘时会发生“交叉”现象。

南朝社会身份内婚制婚姻经历了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过程:三国西晋时期可视为其萌芽时期,其特征是士庶不婚的界限尚不十分严格,世家大族仍以德行、风标、玄谈等作为取舍的主要标准;东晋时期严格流品,门阀政治的完全确立,门第观念在婚媾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目前学术界在对世族身份内婚制开始衰落的时间界定问题上尚存在分歧。

吴成国认为,南朝刘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衰微,世族身份内婚制模式开始被突破,其标志是这一时期门阀世族与出身寒微的皇室之间“国婚”数量激增,这一特殊现象与东晋时期的国婚鲜见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反映出由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向南朝时期的皇权政治过渡的历史轨迹。

王铿则认为,南朝宋齐时期出现的士庶通婚虽不是普遍现象,但毕竟是对“士庶不婚”婚制的突破,标志着士庶间界限开始趋向模糊、淡化。

也有研究者认为,南朝初期,由于传统观念的惯性延续及世家大族根深蒂固的社会地位,身份内婚制基本得到了维持,国婚数量的增多虽与东晋时期国婚罕见形成鲜明对比,也确实反映了世族当时社会地位开始低落,但其仍能与皇室联姻这一现象本身就可反映出,当时其政治势力仍不容忽视。

梁陈之际,由于南方土豪的兴起,侨姓世族社会地位的进一步低落,国婚数量开始剧减,侨、吴身份内婚制才逐渐解体。

易图强根据数量统计分析的结果指出,南朝时期士庶通婚现象仍属罕见的特例,它并未改变身份内婚制婚姻的主流地位,门第依然是门阀世族间相互婚媾的首要或唯一标准。

[3]以往对十六国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中汉族世族这一特殊群体的婚姻状况缺乏详细的研究,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到这一问题,刘幼生、刘驰撰文指出: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汉族世族与南方的世族一致,同样实行严格的身份内婚制。

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界限,这之前汉族世族婚媾重视门第族望,拒绝与寒门及少数族统治集团联姻。

之后,汉化的少数族统治集团加入汉族世族的婚姻圈,并以婚媾为纽带,形成一个稳定的胡汉统治集团,这是北方汉族世族势力鼎盛时期。

北魏分裂后,出身寒微的胡汉统治阶层凭借权势进入汉族世族婚姻圈,士庶不婚的界限被突破,身份内婚制开始解体。

[4]对于影响身份内婚制婚姻的因素,目前学术界的共识是:政治、经济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

世族婚姻的每一个环节都以获取政治、经济最大利益为主要出发点,地域观念、个人德行、宗教等因素亦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吴成国、宋晓梅分别通过对东晋南朝侨吴世族之间、麴氏高昌张氏婚媾的研究,探究了地域观念的影响,提出以地域观念为出发点,以婚姻为纽带形成的地域集团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是用来巩固彼此之间权力利益的重要手段。

不过,这种地域观念的影响是随时间的不断推移而逐渐减弱的。

[5]叶妙娜通过对以陈郡谢氏为代表的侨姓实足婚姻的考察,认为宗教对谢氏与其他世族之间婚媾亦具有影响,王连儒则认为世家大族之间即使宗教信仰不同也有联姻的情况,两个家庭能否联姻,主要还是取决于彼此之间婚姻伦常、政治地位及政见的异同。

[6]在士庶不婚尚不严格时,个人德行容止在婚媾标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永嘉乱后,随着门阀政治制度的完全确立,个人因素被逐渐排斥。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完全消歇,在特殊的情况下仍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对于身份内婚制的影响,目前史学界大多围绕维持世族政治经济特权、保持血统纯粹;激化世族庶族矛盾;婚姻重叠造成亚血缘婚姻、逆缘婚现象普遍,从而造成世族素质的降低等方面展开论述。

另外,其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方面的贡献亦不容抹杀,如谱牒学的盛行,就是其显著体现之一。

对于魏晋时期的非身份内婚制婚姻,薛瑞泽等指出:三国时期虽出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门阀身份内婚制婚姻的萌芽,但两汉时期的政治性婚姻仍延续不衰,其表现为各统治集团内部借助婚姻来强化集团内部凝聚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种婚姻形式可衍变成军事婚姻,具有不平等、多变的特点,带有浓厚的政治、地域色彩。

[7](二)民族间婚姻的研究民族的迁徙与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因而对当时民族间婚姻关系的研究就成为研究当时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停留在对统治阶层,即对少数族统治集团之间及其与汉族世族之间的婚姻关系进行探讨的阶段,对于其他社会阶层则由于史料的缺乏而较少涉及。

就目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北魏皇室,特别是对宗室女性的婚姻研究比较深入。

施光明、谢宝富通过对北魏宗室女性婚姻前后两个阶段特征的分析,认为:北魏前期与柔然、吐谷浑等邻近的强大部族政权联姻较多,可视其为历史上和亲政策的延续,也是黄河流域各民族融合的反映。

后期则主要与本部族及汉族世族联姻,多遵循“十姓不婚”的婚俗,以家族门资为主要标准。

北魏分裂后,东、西魏,北齐、北周宗室女性则多与北方少数族政权及本国的军功集团联姻,与汉族世族则较少,具有浓厚的政治功利色彩,是拓拔氏政权及北齐北周政治利益的变化在婚姻关系上的反映。

[8] 和亲是历史上备受关注的话题,然而从目前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和亲研究状况来看仍显不足。

崔明德、李新论等对这一时期有关和亲的特点、作用进行了建设性的分析、研究。

崔明德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认为,三国两晋时期汉族与少数族政权之间和亲事例极为罕见;北朝时期和亲则多属于结交军事同盟性质,北魏分裂后尤为明显。

[9](三)婚姻礼制与习俗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是古礼中婚姻成立所必需的基本程序,称为“六礼”。

由于以往将魏晋南北朝视为“礼崩乐坏”时期,故对其缺乏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婚姻“六礼”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颁行的婚礼正统模式,即使是仍处于由原始游牧阶段向农耕定居阶段过渡的一些北方少数族政权也积极提倡这一模式。

东晋成帝、穆帝时期制定的婚姻“六礼”版文就明确反映出当时统治阶层力图维护传统婚姻礼制的意图。

这一时期婚姻礼制的特点是:由国家规定,具有严格的等级性;以传统“六礼”为依据,不离礼经轨道;婚礼的演变反映了当时我国民族婚姻文化融合的趋势。

吴成国从横、纵两方面对东晋南朝时期由于经济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婚姻礼俗地区不平衡现象进行了研究。

将东晋南朝统治区域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划分为四个区域:吴会、荆襄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在承继东汉婚姻礼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之;京口、建康、豫章地区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婚姻礼制走在时代前列,门阀世族婚姻逐渐解体,由封闭趋向于开放;淮南地区由于受南北民族战争及随之流传而来的少数族婚俗影响,婚姻礼制拓展较为缓慢;岭南、闽中地区,开发较晚,只是由于国家的倡导,婚姻礼制还处于萌芽状态,尚遗留有大量原始婚姻习俗。

[10] 对这一时期的婚姻习俗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从总体上对汉族及少数民族婚姻习俗及其交互影响进行研究。

北方少数民族虽逐渐仿效汉民族的婚姻模式,但仍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大量原始婚姻习俗残留,如血缘婚、逆缘婚等婚姻形式大量存在;南方汉族婚媾则大多重视门第。

指腹婚、冥婚等陋俗在相对开发的环境中仍顽强存在,早婚、再婚现象普遍,婚嫁相对自由,婚姻观念对社会各阶层的束缚较其他时期相对松弛。

[11]一是对少数民族进行个案研究。

王晓卫对鲜卑族(这里指广义上的概念,即包括鲜卑化的其他部族、人民)婚姻习俗进行研究,认为,鲜卑族在进入中原前后时期尚保留有大量原始婚姻习俗,如群婚、血缘异辈婚等。

婚姻观念相对开放、自由,是原始氏族游牧经济生活在婚姻文化观念上的反映,带有粗豪的游牧民族气息。

东西魏分裂之际,由于北方尚未受汉化影响的鲜卑族的大量涌入,原始婚姻习俗在某种程度上又有所回复,但这是昙花一现,不久便随着各民族融合的加快而趋向式威。

朱大渭等高度评价了鲜卑历史上两次婚姻制度改革的积极进步意义,认为:北魏初期,汉族士人,特别是高门世族与拓拔鲜卑贵族通婚记载寥寥,恐与其同姓相婚的陋俗有关。

孝文帝改革取消这种陋俗后始有改观。

西魏北周继承并深化了有关婚姻制度的改革,以法令形式对存在争议的“内外之婚”作出明确的禁绝。

这两次改革对于泯灭鲜卑、汉民族之间界限、促进民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婚姻史上一大进步。

此外,杨铭、虞明英还分别探讨了氐族及新疆塔里木盆地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等有关问题。

[12](四)早婚再婚及贞节观念的研究早婚、再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普遍的现象。

目前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早婚婚龄的考证、早婚再婚盛行的原因两方面,兹一一列举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