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创新教学(1)

合集下载

中考专题初中语文苏轼作品整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中考专题初中语文苏轼作品整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中考专题初中语文苏轼作品整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苏轼作品整合教学设计设计意图: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他不仅在诗、文、词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他洒脱的个人气质,豪迈的精神,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有助于塑造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苏轼作品有《记承天寺夜游》(小品文,八上)、《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八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九上)、《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九下)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九下)。

中考复习时,可以将上述苏轼的四首词和一篇小品文进行"跨年级""跨单元"整合教学设计,让学生对苏轼不同阶段作品所表现的不同心境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深入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并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陶冶,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1.诵读作品,理解内容,感知作者形象。

2.对比阅读,体会在不同时期作者的心境特点。

3.培养学生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思考,学会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逆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如果能穿越,你一定要去北宋,因为可以遇见苏东坡!也许你会问:历史名人那么多,为啥非要遇见他呢?因为他实在太有意思了。

正如著名作家余光中所说:如果你想找一名古人去旅行,一定不要找李白,他太过于狂傲,不知天高地厚;也不要找杜甫,他的命太苦,对生活没有信心;要找就找苏东坡,他是一个懂得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的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苏轼,去感受他的至情至性吧。

二、诵读,闲话东坡。

1.自由朗读苏轼的五篇作品,理解作品内容。

2.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曾这样评价苏轼: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新课标下的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初中语文

新课标下的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初中语文

新课标下的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初中语文一、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之一:多媒体教学在此案例中,语文老师利用智慧课堂的多媒体设备,将文学作品的背景介绍、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内容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通过展示生动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阅读的欲望。

二、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之二:网络资源利用在这个案例中,语文老师通过智慧课堂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和学习工具。

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书、在线词典和语法工具等,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之三:互动学习平台在这个案例中,语文老师利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学习平台,创建了一个在线讨论和交流的空间。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平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和讨论。

这种互动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之四:数据分析与个性化教学在此案例中,语文老师利用智慧课堂的数据分析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点掌握情况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分析,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五、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之五:虚拟实验与创作在这个案例中,语文老师借助智慧课堂的虚拟实验功能,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文学创作和实验。

通过虚拟实验,学生可以模拟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和情节,进行创作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之六:个性化学习推送在此案例中,语文老师利用智慧课堂的个性化学习推送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目标,向学生推送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资源。

通过个性化学习推送,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七、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案例之七:在线评价与反馈在这个案例中,语文老师利用智慧课堂的在线评价和反馈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溜索》选自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小说情节较为简单,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汉子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历。

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提到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

这些对学生而言,充满吸引力,容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而小说的作者阿城则更具传奇色彩,他的文章文笔洗练,短小精悍,语句简洁明快。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情节、叙述等一般知识已经了解,这些内容可简化处理。

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导语强调“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大部分学生预习时,疑惑都在《溜索》的语言特质和小说风格上。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对小说多样性的特色认识。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读品味法、语言揣摩法【课前自学】1.通读全文,疏通生字词。

2.画出文章描写“首领”和“鹰"“牛”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3.仿照旁批,选择喜欢的句子做批注,并思考以下问题:(1)马帮汉子们在怎样的环境下渡过怒江的?(2)马帮渡江时,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特点?(3)马帮溜索渡江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根溜索长天挽,几座青峰好梦盘。

天堑高飞惊险过,横空飘荡一弹丸。

"溜索是一种原始渡河工具。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阿城一起体验溜索的感觉。

二、明确学习目标1.出示学习目标2.齐读学习目标过渡:香港书评家、作家梁文道曾说:“阿城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

初中创新语文教案(精选6篇)

初中创新语文教案(精选6篇)

初中创新语文教案(精选6篇)初中创新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田园诗、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

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四、延伸体会、拓展阅读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读《过故人庄》王爱民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我和一个村庄一起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不走名山大川只在来过的这个村子的山坡下作巢用恬淡作砖用快乐作瓦。

初中创新语文教案篇2学习目标:1、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对话与交流,感受积累文本的语言;2、创设情境、积极体验,于投入地朗读中感受小露珠乐观无私的品格,体味着对生命的感悟。

基本理念:以童真引动,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以童趣引导,和谐共生,感悟意境,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积极的引导学生与文本、情境、思想对话,引发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现文本内涵理解的无痕;在朗读指导上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去读书、去感悟,不作生硬朗读指导,体现朗读指导的无痕;在词语的教学上注重体味、感受,以反复的呈现、使用中学习和掌握,体现教学的无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本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语言的灵性,绽放语文的无穷魅力。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基本信息年级:七年级授课篇目:《春》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课型:新授课单元教学设计1.单元学习主题:“四季美景"2.单元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能力培养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体会汉语之美。

“课程标准"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以自然美景为主要内容,对“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了如下细化:(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2)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3)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的阅读部分由三篇现代文和四首古代诗歌构成。

《春》描绘了春季新、美、力的独特魅力;《济南的冬天》描绘了济南冬天的温晴、小山和小雪;《雨的四季》描绘了四季中雨的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态度。

四首古诗表达情感各不相同,但都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自有特点。

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春》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

学习这个单元,要“重视朗读,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顿,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这一课的课前预习要求有两个:一是回忆以往读过的描写春天的诗文;二是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春景。

《春》是朱自清于1933年应中华书局之邀为中学语文教材所作的一篇文章。

1933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家庭美满、生活幸福。

《春》可以分为“盼春”(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下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主题】品“奇"人,写“奇”人【单元目标】1.从单元阅读的角度梳理人物故事,了解每篇文章历史背景,对篇章人物精神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2.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古今多少奇丈夫"这一“奇”字,从作者、历史背景、人物精神、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品味篇章之“奇"。

3.在单元每篇篇章精读基础之上,对篇章人物精神及写法进行研读总结,由会读到会写,由品“奇”文到写“奇"人。

4.在阅读、观察和写作中,学习人物优秀品质,在思想、言行上向所读、所写的优秀人物靠拢,获得精神成长。

【单元核心任务】1.分类归纳本单元课文“奇”在何处。

2.发现当今背景下的“奇"人,选择典型事件,运用本单元所学写法,写一篇符合本单元主题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设计说明】本单元课文以写人记事为主,所出现的名人都是在中国历史上有声望、有贡献的杰出人物/“奇”人。

从这些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家国情怀,看到他们的奉献精神,也能看到他们的文人气节。

在教授本单元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上的“奇"人身上的历史责任感、个人的使命感,同时将这种责任感与当今的时代背景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和责任担当。

从单元主题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学会横向联系,既要找到几篇课文中人物的共性,也要找到他们各自的特性。

因此,单元设计以课文为样例,先通过对单篇课文的分析理解各个人物精神及文章写法,再分组总结“奇”文要素并汇报,最后结合当今时代背景,选择你心中的“奇"人,尝试运用本单元所学,创作一篇符合单元主题的“奇”文。

【教学实施】第一课段读邓稼先形象,探人物精神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其精神品质,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3.品析课文关键语段,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初中语文11《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11《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11《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并背诵。

2.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3.合作学习,分析景物特点、写景方法及蕴含于景中的情感。

4.研读文章,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景物特点、写景方法及蕴含于景中的情感。

难点: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一、新课导入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好河山,曾引起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也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一同去感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

二、知识简介(一)理解课题这个题目如何理解,又如何停顿呢?《答谢中书书》1.答:回复,答复。

2.第一个“书”与谢中相连,谢中书即谢征,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3.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一种实用型文体。

(二)作家简介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三)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征的一封回信,赞颂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朗读课文,感受音韵之美(一)预习检测:1.你能读准下面的字吗?颓tuí能与yù其奇2.你能准确的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本文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

四字句,两字一顿,最后两句,该怎么读呢?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设计背景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编了一组主题为读书问学与艺术鉴赏的文章,文体为文艺论文和议论性随笔、杂文。

单元要求阅读时要把握核心概念,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思辨方法,发现疑难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和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其中,《短文两篇》中的《谈读书》《不求甚解》谈论读书的目的、价值以及读书的方法与态度;《山水画的意境》探讨山水画创作中“意境”的重要价值;《无言之美》探讨文学、美术、音乐、雕塑等多种艺术门类中“言不必尽意”“含蓄不露”的艺术创作通则;《驱遣我们的想象》主要探讨驱遣读者的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的路径。

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学校报社将开辟一个新的栏目‘文艺之美’,现面向九年级各班征稿,撰写该栏目的首刊文章《美在意象》,600字以上。

文章首先在班级进行评选,择优3篇推荐至校报。

”这一核心任务紧扣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定位:对美学概念的“理解-思辨-迁移”,学生可以通过课文积累相关美学概念,如文艺、作者、读者、意境、意匠、言不尽意、含蓄、想象,进而通过自主阅读,了解意象的概念,并将所学众多概念进行勾连贯通,提出自己的美学理解。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课文,积累不同的论述思路,如《山水画的意境》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无言之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驱遣我们的想象》中“知识铺垫-理论阐述-实例分析”,《谈读书》中每层提出观点、作出阐发,《不求甚解》中先驳后立、层层铺垫、层层阐发、确立观点。

总之,学生可以通过对单元课文的理解性阅读,阅读文艺论文,建构阅读此类文章的阅读策略,并通过拓展阅读和批判性阅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深入研究,最后,迁移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文艺鉴赏之中,并能通过资料辅助,尝试撰写浅显的文艺论文。

学习流程是:第一课段,通过梳理概念和积累表达,制作概念知识卡片;第二课段,根据初中已学知识,回忆议论文的写作要点,并通过归纳总结课文论述思路及论述方法,制作文艺议论文写作方法的思维导图;第三课段,在四篇文章中任选一篇,拓展阅读,针对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完成任务单,举办思辨圆桌会;第四课段,拓展阅读,总结“意象”的概念,制作与“意象”相关的知识卡片,并学写文艺论文,撰写“文艺之美”栏目的首刊文章——《美在意象》。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1)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1)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初探一、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保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

他写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那朝霞般令人惊叹的美。

于是,孩子们感觉到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

”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追求教学个性化1、个性化教学思路,就是思路新颖,不同凡响,别出心裁,不拘一格。

①、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中对课文第二段的处理,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抓住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地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诸如写了哪些景、抓住什么特征写、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写等等,旨在使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进而达到初步掌握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的目的。

这样使初一的同学比较直观地熟悉课文,并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

②、找准教学“突破口”。

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突破口”,教《天净沙?秋思》时以清静悲凉为“突破口”、教学《长江三峡》时以豪迈奔放为“突破口”等,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2、个性化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

如《荔枝蜜》教学的导入,可采用音像资料导入的方法,运用媒体播放有关蜜蜂、蜂蜜的图片,同时插播旁白进行解说,然后谈感性认识——提问:同学们都接触过蜜蜂,蜜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蜜蜂的印象。

初中语文九上第一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上第一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上第一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1.独立阅读教材中的六首诗作,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结合背景等材料,涵泳品味,理解诗歌主旨,学会鉴赏诗歌作品。

2.学习朗诵技巧,举行朗诵比赛。

学会运用重音、停连、节奏等朗诵技巧传达诗人的情感;通过朗诵比赛,进一步提高朗诵水平。

3.学习本单元诗歌创作的方法,通过仿写训练,尝试小诗的创作。

【课时安排】一课段:学习鉴赏二课段:朗诵朗诵三课段:尝试创作【第一课段】【教学目标】1. 自主阅读诗歌,掌握“妖娆、风骚、嘶哑、腐烂、鲜妍、冠冕、呢喃"等词语。

2. 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

3. 结合背景等材料,涵泳品味,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一)自读扫障碍会读会写会用词:不会读写或不会用词:(二)初读谈感受独立阅读每首诗,不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初读感受,完成下面表格。

(三)助读理内容结合注释、旁批及所给资料,理解诗歌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提示:关注诗歌的主旨句和抒情议论句。

补充知识:感情基调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

常见形容感情基调的词语: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激昂消沉深沉(四)细读寻意象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从诗中寻找意象,并分析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完成下面的表格。

知识补充: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感情的人、事、物、景。

意境是通过对一个或一组意象的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情调或情境。

常用表示意境的词语:闲适恬淡、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寂静肃穆。

(五)比读解异同请再次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分析这两首诗中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讨论交流回答:明确: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明”,诗人用阔大的群像来形容多灾多难的祖国,表达对祖国挚痛的爱。

初中语文八年级18中国石拱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18中国石拱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18 中国石拱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国石拱桥教材分析:第五单元安排了五篇说明文,要求学习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的,体会说明语言的严谨、准确,增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中国石拱桥》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说明文,它先总的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最后分析我国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文章层次分明,用词精准,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时,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既突出了石拱桥的特点,又体现了两座桥各自的特色,增强了文章的阅读性。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里已经接触过一些说明文,七年级也阅读过一些说明文,懂得一些说明方法,了解说明顺序及基本的语言特点,但对于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及如何恰当的使用方法存在模糊的认识,需要结合文本做详细的解读。

教学设想:说明文是要说明事物的特征,给人以知识,属实用性文体。

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筛选知识,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课文的整体结构层次分明,段落层次也条理清晰,可以一段为例,精析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另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大多采用说明再加上说明方法的形式,可学习余映潮老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总结方法。

教学目标:1. 阅读课文,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豪感。

2. 以赵州桥为例,精析段落内部结构,从而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3. 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句,了解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安排:学生复习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阅读课文,圈点勾画批注,记录疑难点。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任务一】检查预习,了解内容,明确文体活动1:听写词语PPT呈现: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赵州桥巧妙绝伦卢沟桥惟妙惟肖卢沟晓月优良传统无比优越活动2:运用上以上词语,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成果展示(一)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成果展示(一)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成果展示(一)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与成果展示(一)part 0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提示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自主总结传记的特点,并能够根据自己要记叙的对象设计适宜的写作方式。

2.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通过记言述行,展现人物风貌。

3.引导学生学习在真实的基础上合理发挥想象,适当描写,增强传记的生动性。

4.通过学写传记,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思考人生经历,提升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通过记言述行,展现人物风貌。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课前准备:试着写一写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200字左右)教学过程:一、导入生活中,我们总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的只是我们人生中的过客,不留下一点儿痕迹;有的却像一盏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在我们的记忆中闪亮。

当我们驻足回首时,发现他们给予我们的,令我们受益终身。

你想把他们记述下来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吗?今天,让我们走进本单元的写作中,去“学写传记"吧。

二、进入新课1、传记概念及其特点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它具有真实性、文学性的特点。

2、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曾经学过这么多写人的文章,那么如何将人物写得生动传神呢?活动一:精选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1、什么是典型事例?典型事例是指具有代表性、有能力刻画人物、能集中表现中心的事件。

①出示:《藤野先生》图片,请大家寻找典型事件为“我”添改讲义,说明其认真负责;帮“我"纠正解剖图,说明其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关心“我”的实习,说明其待人真诚、热心;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说明其求实精神。

②出示:《回忆我的母亲》插图,请大家寻找典型事件写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说明其勤劳俭朴、任劳任怨、聪明能干;写母亲不曾打骂“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表现母亲的宽厚;写母亲周济穷人,表现其仁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11老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11老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11老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初中语文七下老王教材分析《老王》是七下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这是杨绛先生通过回忆自己和车夫老王之间的故事,并剖析自己“愧怍"之心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车夫老王在那个年代无组织、无亲人、无同情、无选择,是一个典型的可怜人;但他却在自己行将就木时,把珍贵的“香油鸡蛋”全部拿来相送,其至真至善令人动容。

而作者虽自称为“幸运的人”,但身处特殊年代,其身心已然遭受了巨大创伤,可她依然对老王充满怜悯。

她用“钱”给予他物质上的帮助,却在老王病逝后,心生“愧怍"。

她明明已经做得很好,但却觉得还可以更好,她“愧怍”自己未真正理解老王的心意,没有给他最后的温暖和亲情。

在老王的美好人性,一片真情面前,她反思自己的不足。

杨绛的语言沉定简洁,云淡风轻中却有着极大的情感张力,值得学生熟读细思,探究文章的丰富意蕴。

同时,本单元的导读中除了强调要“熟读静思”,还特别提示:“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从学科育人的角度来看,则要能引领学生向善、务实、求美,提升中学生优秀品格。

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精读能力,即能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段,品味词句含义,基本理解文章感情。

但本篇散文,情感含蓄深沉,学生不易读懂,需要教师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用关键问题撬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反复走进文本,沉入语言,读懂人物,体悟情感。

由此,教者综合考虑学生已有学习能力和潜在学习难点,力求设计出贴合学情的教读课。

教学目标1. 梳理我和老王之间的故事,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

2.聚焦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愧怍。

3.以小见大,学习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自省。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以“设计推介海报"为情境,把握内容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关注文章特别之处,走进人物内心,探究“愧怍”之因。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第一篇范文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具体策略。

教学内容的创新1.文学作品的选择与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时代精神的契合,关注作品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于经典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现代文学作品,教师则应关注其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导向。

2.跨学科整合:将语文教学与历史、地理、哲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领域去理解和分析文本。

例如,在讲解古诗文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3.主题活动的设计:围绕特定主题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如“人与自然”、“家乡情思”等,通过讨论、写作、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的创新1.启发式教学:教师应善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2.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文。

例如,在教授口语交际课时,教师可以组织模拟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小组活动,如共同完成一篇研究报告、策划一场文艺演出等。

教学评价的创新1.多元化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2.自主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立学习目标,定期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收集整理资料,了解低碳生活。

2.理解低碳生活意义,梳理环保理念。

3.学习制作宣传材料,开展宣传活动。

【重点难点】1.了解低碳生活,理解低碳生活意义。

2.梳理环保理念,开展宣传活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片,引入话题1.教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图中北极熊母子的处境你能推想它们接下来会怎样呢?多则新闻曾报道,擅长游泳的北极熊频繁溺亡,你知道原因吗?学生发表看法,教师引导:北极熊因冰层大面积融化而溺亡,这是环境污染导致北极温度升高造成的。

2.引入话题,关注低碳生活。

(板书: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收集整理资料,了解低碳生活。

2.理解低碳生活意义,梳理环保理念。

3.学习制作宣传材料,开展宣传活动。

——学生齐读三、搜集资料,认识低碳1.阅读“资料一”,并搜集一些资料,了解什么是低碳,什么是低碳生活。

资料助读:(1)低碳,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天气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连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

(2)低碳内涵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其核心内容。

(3)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也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15《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15《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感受“礼赞"的情感美。

2. 挖掘白杨树的形神融合的美,学习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感知白杨树象征的艺术美,体会作者借白杨树抒发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挖掘白杨树的形神美,进而感受作者对抗日军民的浓情赞美。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理解“礼赞”之意如果你要选用《白杨礼赞》作为朗诵篇目,从以下三首乐曲中选择一首符合文意的乐曲,作为朗诵配乐,并结合初读感受说一说理由。

依次播放三首乐曲:(《秋日私语》《二泉映月》《英雄的黎明》)学生选择说理由,引导学生关注题目:礼赞是什么意思?为何不叫“白杨赞"?明确:礼:崇敬地赞美。

如果你来为《白杨礼赞》朗诵篇目报幕,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标题才能读出充满敬意的赞美?“你来当报幕员”:强调升调和重音。

二、“不平凡"的外形和品格提问:茅盾要礼赞白杨树,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呢?有一个词能揭示答案,而且它在文中反复出现,请大家迅速浏览文章,用你明亮的眼睛把它找出来。

不平凡(板书):划出文中与“不平凡”相关的段落第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四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六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八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不平凡"是礼赞白杨树的理由,也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还有结构上的作用:首段呼应标题,中间两端承上启下,结尾总结。

从“那”到“这"视线由远及近,从“实在是”“然而实在是"“然而决不是”“不是",用词越来越坚定,情感越来越强烈到最后水到渠成,给出肯定式结论。

实在”的语气较之“决不"语气轻一些,前者是因为作者不能完全肯定自己的猜想,只能用一个稍显模糊的词来表达;“决不”则表达了作者毫不迟疑、无比肯定的态度。

部编版初中语文《爱国词豪——辛弃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爱国词豪——辛弃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爱国词豪——辛弃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爱国词豪——辛弃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实记文学常识2. 重点学习辛词《西江月》,通过声韵分析理解词意,积累意象典故,把握主旨。

3. 补充吟诵辛词《丑奴儿》《破阵子》《南乡子》《永遇乐》《太常引》《青玉案》教学重难点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实记文学常识2. 重点学习辛词《西江月》,通过声韵分析理解词意,积累意象典故,把握主旨。

3. 补充吟诵辛词《丑奴儿》《破阵子》《南乡子》《永遇乐》《太常引》《青玉案》教学方法:1. 吟诵教学法2. 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人。

南宋放派代表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北方金人统治之下,却不忘宋室。

金兵南侵之时,他组织抗金义军回到南宋,然而他的北伐之策并未被南宋朝廷采纳。

他因官职调动四处宦游,还曾多次被弹劾,闲居多年。

临终前他还曾“大喊杀贼数声而止”,谥号“忠敏"。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2.视频补充3.小测夯实文学常识。

二、回顾词文体知识1.定义:诗的别体,隋唐兴起,宋代全盛,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2.分类1)按照内容:婉约派和豪放派2)按照字数:小令、中调和长调3.词牌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4.段落名称:阙或者片5.回顾吟诵辛词《清平乐·村居》明确:这首词是清平乐的正体,双调,平仄韵转换,上阕四句四仄韵,下阕四句三平韵。

三、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根据吟诵声调谱,自主读诵或吟咏。

明确:《西江月》词为正格,共五十字,上下阕各押两个平声韵,结句各押一个仄声韵。

2.听吟咏录音,进行跟吟3.教师给出入声字,学生自主划分平仄符号。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学会记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七上第二单元是进入初中后第一次系统学习如何写事。

对于叙事训练,教材后面还有一系列的安排,包括: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抓住细节、怎样选材、学写故事、布局谋篇。

对于七上第二单元《学会写事》,教材提到的训练点比较多。

如: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习惯、把经过写清楚、写作要有真情实感、抓住细节、锤炼语言表达感情。

把经过写清楚教材提供的训练方法是“出现矛盾——解决矛盾"。

教参中提到“可在作文中设置一些波折,在叙述手法上做一些创新,如倒叙、插叙、设置悬念等。

”一节写作教学课,不可能解决这么多训练点,又是第一次写事训练,不宜要求过高,因此,本节课选择三个点重点组织学生学习:通过六要素把经过写清楚(出现矛盾、解决矛盾)、运用细节描写把事情写生动、通过心理描写和抒情语句把情感表达深刻。

本单元的课文中,《散步》着重于训练对事情经过的详细描写,尤其是在矛盾中展开情节。

《秋天的怀念》可用作范例来训练细节描写及情感表达。

【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掌握记事的基本要求,写清楚记叙文六要素。

2.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锤炼语言,丰富文章内容。

3.学会在记事中融入情感,抒发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根据导学案完成写作任务,做到记真事、抒真情。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会记事的叙事技巧——真实表达【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导学案、PPT【教学课时】2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结合本次征文活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进入初中后有哪些事情令你难忘、值得记录呢?(预设:体育文化节、运动会、国防教育……)同学们的回顾精彩纷呈,让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初中生活的热爱,老师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大家开学以来的精彩瞬间,下面我们一起通过一段短视频来回忆一下吧!(PPT播放视频回顾近两个月的学习生活)看完这则短视频,老师也感慨万千,最大的感受是“生活明朗,万物可爱,细碎的日常被记录着,只因为生活值得……"《莫言:扎根生活讲好故事》把故事讲好最重要的是真诚、真实。

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一等奖初中语文

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一等奖初中语文

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一等奖初中语文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能找出文中选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及形象贴切的比喻、拟人句,并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前学习活动1.摘录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2.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和描绘冬天的诗文或名句;3.反复朗读课文,能读出感情并体会语言的.精妙。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畅所欲言: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等萧条景象)。

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

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去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二、整体感知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问题:①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这个特点能从哪些景物上感受得到?②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③作者写景是按照一定顺序的,你能理清写景的层次吗?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三、研读赏析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可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赏析文章,品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色。

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赏析,教师提供示例。

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还原到课文中,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妙处:(一)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划线的词语好在哪里。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被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这一个老城写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1.创新教学观念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实施教学上的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采用的课文都是富有生命活力,具有个性色彩的活生生的生活”课文”,它提供给初中语文教学中教与学双方充分的创造空间。

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创新教学观念。

初中语文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

教师心中要始终怀有”育人”“立人”的崇高目标,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又注意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师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辨力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也便成了可能。

如果教师的思想僵化保守,唯上唯书,缺乏创新意识,那是绝不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的。

2.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途径
2.1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

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
现。

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

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2.2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

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3.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3.1创造性地进行综合性学习。

新教材的作文教学体系与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变,可以说这是语文教材变化最大的一部分内容。

新教材把作文训练放在综合性学习中,其内容丰富多彩。

?写作原本就是学生对外部世界认识后进行表述的过程,在作文课前让学生充分准备,自主寻找材料、分析材料、占有材料,让材料为我所用。

这样既能够培养自己观察、分析的能力,又能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

3.2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回答”为”提问”。

一直以来教
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

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

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学生想象的情境,优化学生的思维,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首先,坚持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

其次,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想象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

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如身临其境,对作品的阅读理解也有了创新。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人物形象的再塑造,故事情节的续写,诗歌意境的再现,填补艺术的空白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语文素养。

5.营造愉悦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愉悦的氛围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催化剂,能刺激学生大脑把贮藏在大脑中的知识闸门打开,使学生产生回忆、想象,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人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发散,进发出智慧的火花,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愉快教育是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其实质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启迪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民主、平等、信任愉快才是创造之萌芽的温床,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6.引导注入情感,张扬创新魅力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

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教学《纸船和风筝》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故事的角色中进行朗读实践。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为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高兴不已。

当学生读到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而吵架了,许多孩子的脸上不高兴了,好象自己也和小伙伴吵了架一样,有的孩子眼眶里已噙着泪花,当他们读到小熊和松鼠和好了,孩子们脸上洋溢的喜悦令我都为之动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